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新基础教育论读后感 > 地图 > 新基础教育论读后感,2024新基础教育论读后感
新基础教育论读后感相关栏目
新基础教育论读后感热门栏目
新基础教育论读后感推荐
新基础教育论读后感

(共 726 篇)

  • 1、 语文科课程论基础读后感(精选)

    近一段时间,正努力地学习王荣生先生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该书开篇就让我感到深奥博大。在现有的知识储备条件下,读起来真的很难。现将一点点小小的感悟分享如下:

    希望读后感大全的优质读后感能够给您带来灵感。

    小学语文教学,教什么?教语文课程内容。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大家对小学语文教学难点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伴随着课程理念的转变,小学语文教学的研讨重点也从“怎么教”转向“教什么”,因为,只有明晰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是什么才能去研究这些内容怎么教。

    阅读王荣生教授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之后,才知道这样的问题目前是不可能实现的。小学语文教学问题重重的根源在于不知道教什么,也就是对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不够明确。“教学内容不明确”其根源在于语文课程内容的缺失。语文课程内容的匮乏带来了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缺乏,到了小学语文教师的身上,反映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就只能教授一些“我认为”的五花八门的所谓的语文知识了。

    小学语文教学,用什么教?用教材教。

    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王荣生教授对语文教材的选文类型鉴别是对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最有价值和最具实践意义的内容了。我国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都是选文型教材,王荣生教授把选文类型鉴别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四类,有助于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对课文的有效处理。

    我们知道“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却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教材去教什么。通过王荣生教授的选文类型鉴别,我们知道“定篇”类选文教作品,“例文”类选文教知识,“样本”类选文教方法,“用件”类选文教材料。明白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就不会在教学过程中对所有类型的选文都面面俱到。王荣生教授对选文类型的鉴别有助于我们减轻备课负担,当我们明白了一篇课文从属于哪种选文类型的时候,也就明白了我们的备课与课堂教学的重点所在了。

    小学语文教学,怎么教?用理念教。小学语文教学怎么教的问题,需要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考虑,这属于教学论的范畴。

    王荣生教授对选文类型的鉴别,促使我们重新认识怎么教的问题。依王荣生教授所言,“‘定篇’教学的成功取决于教师对作品的体悟和理解的深度”;“‘例文’成功与否,主要看教师的知识状况,以及能否帮助学生去‘体验’知识的教学能力”;“‘样本’的教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和诊断能力”;“‘用件’成功的要素,可能主要是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明白了这些,教师才能根据自身的条件,去规划自己的专业成

  • 2、 新基础教育读书笔记

    教育就是育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目标而存在。所以说,教育的核心,在于一个“人”字。新基础教育读书笔记怎么写?相信很多人都想知道吧?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新基础教育读书笔记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新基础教育读书笔记

    社会的发展、变革引起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而这些变化又势必影响到教育的改革。教育要革新,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更新。

    在《新基础教育理论》书中就提有这样的论述:新教育观念系统是实施“新基础教育”的学校之魂,是变革传统学校的理论武器。

    基础教育的观念更新,就是价值观、学生观和学校教育活动观的更新。

    教育具有着未来性、社会性与生命性。这些新观点的提出,就是针对现在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学科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轻学生个体生命多方面发展价值的弊端。强调教育的“终身化”联系,体现了基础教育与个体生命关系上时间维度的变化。“教育不只是旧观念中个体生命里程的一个阶段,而是生命全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学生个体而言,教育须承担起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为其有可能创造有意义而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础的责任。“人类最宝贵财富是生命的成长。”“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

    通过读《新基础教育理论》这本书,能使教师认识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自己的心里不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体的人,处处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去关心人,做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书中还强调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学生观的更新上,教师要认识和关注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在这样的认识上,开展学校的育人活动,是注重沟通教育理想“彼岸”与学生发展“彼岸”的具有转换功能之“桥”。教育活动最常见的形态是持续渗透,犹如春风细雨润物无声。“新教育活动观的核心是激活师生在教育活动中的生命活力,使教育活动真正成为朝着目标实现的方向而开展的师生积极互动。”

    整本《新基础教育理论》从我国的人口、资源与生态到世界宏观变化、中国社会转型、古代中国的教育回溯与反思,侃侃而谈到当代中国教育变革的任务、策略,基础教育的重建论,甚至精细到日常教育实践(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详细地论述了教育的过去、现状以及面向未来的特殊意义,读来令人收获颇丰。

    教育就是育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目标而存在。所以说,教育的核心,在于一个“人”字。

    如果说教育理论是书写这个“人”字的一撇,那么具体的方式方法,则是构成“人”的一捺。在

  • 3、 基础教育论读书笔记汇总9篇

    以下是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为您整理的基础教育论读书笔记相关内容。读书是人生的一门不可缺少的功课,阅读书籍,感悟人生,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优秀的书籍能够让我们有良好的阅读体验。读完书后,我们不妨写一篇有条理性的读后感。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基础教育论读书笔记 篇1

    九月四日,阴。

    我的心情也和云一样阴沉。因为,今天要交读后感,而且要交《新基础教育论》的读后感。

    不幸的是,那本书我连书皮都没有摸过。

    步入学校,在三三两两的教师群中,有一个风姿绰约的美女亭亭玉立,傍在雀二小的桂花树下。她不怒自威,嘴角挂着浅浅的笑容。

    她便是“铁面校长”:王dd伶!

    我已笑不出了。我以前没见过王伶,但也知道她的故事。王伶是全柳州最出名的核查官,她十八岁出道,至今已查出了八万六千四百一十二本复制作弊的作业。她才不过二十九岁。

    最近三年,教师界十大复制作弊电脑高手,就有八个死在她手上,死得很难看。

    三楼。课件制作中心。

    “李临,读后感用百度搜索,然后复制一篇行不?”我问。

    李临摇了摇头。

    “那怎么办呢?”我们面面相觑,谁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

    我忽然道:“我倒有个法子!”

    李临立刻问:“什么法子?”

    我站起来,看着大楼外的圆水泥柱,深深吸一口气:“大家都在这里一头撞死。”

    风轻吹。

    我当然没有撞死。我找到了一个稳妥的办法dd自己写。

    办公室光泽柔润古铜镇纸下,放着一本厚书,形式高雅的教师桌旁坐着一个人。

    那个人是我。

    我忧国忧民的坐在那里,两眼放着红光ddd正在无所事事的等着吃午餐。

    就象美女们很讨厌吃白白肥肥的猪肥肉一样,我很讨厌看那种毫无趣味性、异常枯燥的书。但校长说了,不写的全部不给吃鸡翅膀。

    我很喜欢吃鸡翅膀。

    叶澜、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四人并称“江南四大才子”。这句话是错的。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叶澜的江湖地位。书中说:“没有知识,构不成教育;只有知识,不能称其为当代的教育。”“过去的教知识,是就事论事;现在要挖掘知识内涵的育人价值。”这些话都出自叶澜教授。话不煽情,但很精辟。简单的说就是:对于那些有问题的学生,以前我们是特意把他们挑了出来,给了他们一个光荣的任务罚站。

    具体实行方法是,这几个人不用上课,就靠边站在这里,站满一节课后休息。起止日期:自即日起一天内有效。

    附注:成功罚站完可领取惊喜纪念品抄课文一百遍。

    现在叶教授告诉我们应该多表扬,多一点人文。对于一

  • 4、 《新基础教育论》读书笔记: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

    《新基础教育论》读书笔记: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论》中提到的独生子女人格的健康发展问题引起了我的兴趣,一是因为我本身就是一名独生子女,对自身所属的这一群体有着好奇和探究的欲望。另一方面,我在教学实践中也确实感受到学生的变化。放眼望去,今天的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而关于独生子女的性格发展、教育,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一种观点,把独生子女看成具有特异个性的特殊儿童,甚至极端地认为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另一种观点认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几乎没有什么差异。其实,在独生子女身上表现出一些不同的特点,并非独生本身所致,而是由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尤其是独生导致家长出现的教养态度偏差和教育方式不当。

    一般而言,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相比,有着得天独厚的个性发展的优越条件 ,如更好的家庭氛围、环境,充分的爱的满足。有一研究证明,独生子女的父母比非独生子女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时间多56.81%。 但同时,这些优越的家庭环境和条件也导致了独生子女的自私、专横,这使得有关独生子女教育的研究由家庭延伸到学校。在《新基础教育论》中有一份1996年发表的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报告,其中提供的一系列数据,让我体会到学校所要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品德教育,还需要提供让学生可以通过班级学习、活动养成良好的品格特征,特别是针对独生子女的自私这个问题,班级活动相比起家庭教育能更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这方面缺点,毕竟他们的这方面缺点就是由于缺少群体生活、生活安逸、家庭的过度保护、遇事太一帆风顺才造成的。我在教学中最常见到独生子女出现以下常见的性格心理障碍:执拗心理、偏激心理、狂妄心理。对于学生出现的这些心理障碍,往往我们都通过家长的配合来逐步转变他们的这些心理障碍,但也有家长口头上配合,但实际行动上还是非常溺爱自己孩,这对于这些孩子的性格转变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查了很多相关资料,发现相较于家长的配合,更好、更直接的解决方法则是在学校经常地组织集体活动,特别是有针对性的一些活动,可以让他们从得到和给予中形成友善的态度,从互相帮助中形成为别人着想的观念。当然还有个别的学生在这些集体活动中还是显示出他们的霸道,只有通过单独教育,让他们明白一个道理:学会把同学看做自己的兄弟姐妹,融入集体这个大家庭之中!

    针对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我想我们教师首先需要得到家长的认可和配合,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

  • 5、 《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读书心得

    《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读书心得

    寒假读了《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发现它并不像以前的一些理论书籍一样高深难懂。书中结合很多我们教学中的一些实例进行分析和解读,使自己对新基础的一些专业词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还给了我新的启发和认识,读了以后,我将平时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新基础理念相联系,还颇有收获。

    新基础教育的宗旨是: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起来。新基础教育有四个还给:

    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2、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

    3、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

    4、把精神焕发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是新教育基础改革的核心部分和精华内容,是现阶段素质教育下课堂改革的方向。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七条:

    1、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得少于1/3,学习空间的结构要体现开放性、多样性与灵活性);

    2、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

    3、实现师生之间的民主与平等;

    4、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

    5、促进师生的有效互动;

    6、实现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

    7、注意教学行为的反思与重建。这些理念怎么很好地体现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需要首先改变自己的观念,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探索。

    过去我执教过三年级,发现自己对三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要求没有明确把握,尤其是阅读能力,不知道该如何培养。我发现新基础提出了能级的概念,也就是能力的层次级别,并就基础教育阶段九个年级的不同语文能力提出了层次性非常强的能级要求。每一年级细细读来,都能找到在整体性思维关照下年段能力培养目标,有豁然开朗的感觉。通过阅读,我知道三年级是语言发展三个低潮期之一,要求过高、过低都脱离学生的发展需要,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适度的、具有挑战意义的要求才能促进学生发展,避免三年级出现低潮现象。书中对识字2024教学阅读教学听说教学写作教学课外阅读都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教学建议。

    三年级识字2024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加强识字2024教学精细化程度,提高学生运用汉字2024的正确率。有了一二年级的识字2024基础,到了三年级能放手让学生自学生字2024,可是由于

  • 6、 读《基础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十八问》有感

    读《基础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十八问》有感

    贾巧云

    在9月23日,当我接到在网上购买的《基础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十八问(方法篇)》这本书的时候,我如获至宝。拿到书,如饥似渴地阅读了起来。这本书的主编是杨伟东,杨主编是河南省教研室科研办主任,杨主任主编的这本书为我们广大中小学教师在课题研究方面指明了方向。

    我首先从前言看起(这是我阅读任何一本书的习惯),我个人认为,在前言里面,往往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在前言里面,往往能够了解与著作相关的重要信息。整本书的内容涵盖了关于课题研究的目的、研究的意义、准备、选题立项、申报批准、组织开题研究、如何实施研究;中期课题检查与报告的撰写及评估;后期的搜集与整理;结项获奖与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等等。课题研究可以说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近些年来,我们广大中小学教师不管是为了自己的专业发展还是为了晋升职称的需要,都开始重视参与课题研究了,都愿意研究相关的课题了。我也不例外,在2013年,我主持负责申报了一个市级课题,课题的名称是《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研究》,这个课题结题后,我才真真正正地感觉到自己的知识素养与专业技能又向前迈了一大步,才彻底明白在教育教学这条路上通过课题研究促进自身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无止境的,体会到只有投入其中,就能享受到课题研究结项“收获”之时的愉悦,因为课题研究有利于教师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境等动态信息,教师通过查阅资料或与同事研讨来解决,不断地创新课堂教学生态。教师学识的广度、厚度决定着教师把学生托起的高度。正如书中所说,课题研究促使教师把学习变成内需,教师把学习真正融入生活,就能使教书育人生涯有汩汩的春水流淌,有浓浓的绿意萌发。

    我坚信,只要读了这本书后,凡是想申报课题立项的,都会得心应手,都能圆满完成课题结项的!因为,书中告诉了我们课题研究的一般流程——选题准备阶段、研究实施阶段、结项总结阶段;讲解了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是确立课题研究的重要依据之一,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体现在指导意义上和检验课题的理论价值上。无论是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还是实践意义,他们都是任何一个研究课题的生命;分析了扎实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的做法,相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因为我们一线教师每天都从事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比如我在主持负责的《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研究》这一课题时,我就很有

  • 7、 《语文科课程论基础》读后感

    王荣生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是在他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编辑出版的。作者以长期困扰语文教育界的问题切入,分析精到,引证翔实,具有强大的逻辑说服力。在对传统语文教育理论进行梳理的同时,他提出了新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分析框架。华东师大钟起泉教授评价到:论著从课程论的视角,居高临下地审视了近百年来语文教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经验和教训,所涉及的论题为本学科领域的前沿课题,对当前语文课程改革有现实意义,也为我国语文学科教育研究的范式的转换提供了较扎实的思想资料。

    细读第七、八两章,作者关于语文教材的两个理论问题和语文教材的选文类型鉴别的论述,结合教学实践细思,竟有神清目明之感,颇有收获。

    追本溯源,反复论述,明晰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的不同与关联。语文课程内容强调的是语文课程教什么,即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语文教材内容是教材编写者编排确定的,是在教学中落实语文课程内容的工具和途径,强调的是用什么教。而教学内容则主要取决于教师结合课程内容对教材内容的主观解读和教学设计,主要解决的是怎么教。

    综合三者关系,其实强调的就是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现代语文教育,就是用选文(课文)去教语文基础知识,选文主要是作为语文知识的例证(例文),而成为教语文课程内容的手段、学语文课程内容的媒介和途径。也就是说,语文教材内容是教学中的交际对象,而不是学习的对象,作为语文老师,我们的任务是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这就再次印证了叶圣陶先生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主张。

    读完这本书,加深了对语文课程的认识,有茅塞顿开之感。尽管依然有许多困惑,相信,在自己的再读与思考之后,定会有认识上的再次提升,这种提升必将影响到语文教学实践,在语文课堂上绽放“课程论”的精彩。(钟娓)

  • 8、 语文科课程论基础读书笔记

    关于第一章(《导言:语文科课程论》)

    说实话,翻开书,要先把可读性最差的第一章通读下来,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虽然我偏于感性,爱把文字要感性才好看这句话挂在嘴边,但这些年一直从事相关语文教学的课题研究,还是深知理性的不易的。读完第一章,感受最深的就是王荣生先生的理性。敏锐的洞察力和缜密深刻的思辨力简直令我折服。

    语文教育研究的归属参照系的建构需要理性。理性的建构用韩雪屏先生的话形容,是基于为这个领域的研究做了大量的清理和整饬工作的基础上的高屋建瓴的构架。以往,我对语文教学研究的感知是连成一片的,教材问题、教法问题、研究课题几者似乎都是同一个平面上的若干点,有些具体问题甚至纠缠在一起,无法择清楚。王荣生先生对语文教育研究的归属参照系的建构思路异常清晰,他区分出语文教育研究的五种性质(类型)和七个层面(范围)(p35),并对每一种性质、每一个层面进行了概念的界定和状态的描述。

    王荣生先生归属参照系的建构,使我的头脑中形成了一个立体的坐标轴。眼下,我似乎很可以借此给自己所做的相关语文教学的各种工作先做个定位实际的语文教学、教研组长、景山学校校本教材的编写、我这几年从事的以景山写作学院为基地,开展网络环境下,写作教学系统的建构与实践的课题研究,我所开设的探究式语文活动课(关注北京传统文化校本课程)这些工作,究竟属于语文教育研究的哪种类型(性质)、隶属于哪个层面(范围)。我需要对这些工作的性质和范围做清楚准确的界定。这样做的意义在于:使我未来的工作得以按照它隶属的类型与层面所应有的工作方法而展开。如何给自己的工作准确定位则是后话,这需要我继续深入研读《语文科课程论基础》,对这个归属参照系精确地理解并掌握。

    关于第二章(《语文课程目标分析框架的破与立》)

    这一章读起来不算吃力。关于这一点,我要感谢首师大的饶杰腾先生。近几年,屡次听饶先生的讲座。04年在首师大读研究生课程,那是第三次听饶先生谈论对课标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这个目标的看法吧。我的笔记记录了饶先生当时所言,他说:翻开新课标,看第一部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谓工具性和人文性,这只是两个角度。把工具与人文性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这是不恰当的。何谓工具?它是根据人的需要产生的。一根粗一些的树枝掉在地上,这还不是工具。但被原始人拿起来够树上的果子,这根

  • 9、 《语文科课程论基础》读书笔记

    关于第一章(《导言:语文科课程论》)

    说实话,翻开书,要先把可读性最差的第一章通读下来,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虽然我偏于感性,爱把文字要感性才好看这句话挂在嘴边,但这些年一直从事相关语文教学的课题研究,还是深知理性的不易的。读完第一章,感受最深的就是王荣生先生的理性。敏锐的洞察力和缜密深刻的思辨力简直令我折服。

    语文教育研究的归属参照系的建构需要理性。理性的建构用韩雪屏先生的话形容,是基于为这个领域的研究做了大量的清理和整饬工作的基础上的高屋建瓴的构架。以往,我对语文教学研究的感知是连成一片的,教材问题、教法问题、研究课题几者似乎都是同一个平面上的若干点,有些具体问题甚至纠缠在一起,无法择清楚。王荣生先生对语文教育研究的归属参照系的建构思路异常清晰,他区分出语文教育研究的五种性质(类型)和七个层面(范围)(p35),并对每一种性质、每一个层面进行了概念的界定和状态的描述。

    王荣生先生归属参照系的建构,使我的头脑中形成了一个立体的坐标轴。眼下,我似乎很可以借此给自己所做的相关语文教学的各种工作先做个定位实际的语文教学、教研组长、景山学校校本教材的编写、我这几年从事的以景山写作学院为基地,开展网络环境下,写作教学系统的建构与实践的课题研究,我所开设的探究式语文活动课(关注北京传统文化校本课程)这些工作,究竟属于语文教育研究的哪种类型(性质)、隶属于哪个层面(范围)。我需要对这些工作的性质和范围做清楚准确的界定。这样做的意义在于:使我未来的工作得以按照它隶属的类型与层面所应有的工作方法而展开。如何给自己的工作准确定位则是后话,这需要我继续深入研读《语文科课程论基础》,对这个归属参照系精确地理解并掌握。

    关于第二章(《语文课程目标分析框架的破与立》)

    这一章读起来不算吃力。关于这一点,我要感谢首师大的饶杰腾先生。近几年,屡次听饶先生的讲座。04年在首师大读研究生课程,那是第三次听饶先生谈论对课标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这个目标的看法吧。我的笔记记录了饶先生当时所言,他说:翻开新课标,看第一部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谓工具性和人文性,这只是两个角度。把工具与人文性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这是不恰当的。何谓工具?它是根据人的需要产生的。一根粗一些的树枝掉在地上,这还不是工具。但被原始人拿起来够树上的果子,这根

  • 10、 《新基础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读后感
    《新基础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读后感 倪佳 暑期,我阅读了《新基础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针对书中分析的二年级语文识字教学,我来谈谈阅读后的感受和收获。 二年级识字教学的核心任务:在数量上,认读“四会”汉字900个左右,继续鼓励学生大量认读“二会字”,而识字重点则要放在“字形”的把握上。在识字方式上,核心任务是在类结构学习中,扩大汉字量,用活汉字,欣赏汉字。书中给我们介绍了几种具体措施,我觉得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借鉴和移植。如:将教材里一个单元的生字按照类结构组成集中识字单元,编成若干识字课,如:按字音规律,编成同音字、音近字识字,按字形规律分为同偏旁、形声字、基本字加部首、合体字减部首、熟字换部首等识字课;按字义编成同义字、近义字、反义字等识字课。每课不超过十个字,将生字组成课文中的词和句,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上学期,我们祁老师就上过一节很有新基础味道的识字课,无论是在课前复习的鸟字旁和隹字旁的形声字,还是课堂中肉月旁和明月旁的形声字学习,以及最后“月字旁”生字的拓展,无不充分体现着类结构的识字教学法。这也说明,我们老师已经能够跳出以前点状地、单一地看一篇教材的思维模式,能够有一个单元和整册教材的背景。书中还提到:集中学完一个单元课文中的生字后,再集中精力学习本单元课文,识一批字,读一组课文,识字阅读交替进行,文本理解思路不再人为中断。我觉得这种方式在低年级段的教学中,我们不妨尝试一下,相信孩子的识字效果会更好。 长期以来,语文教师为学生语文学习兴趣逐年下降而困惑,其主要原因就在于重复的要求,陈旧的方法,太多的灌输,不能顺应学生发展需要,书中给出指导:识字教学中,用“教结构、用结构”的策略,通过“自学前指导、学生自学、自学后交流检查”的课型,通过学生自己动口,动脑,动手;通过同学间的交流切磋,老师的指导,提高生字识字率。这也就要求老师要随时分析学生的前在状态,不光是质量上也需要在速度上提出新的学习要求,比如:平时我们的课堂一味地让学生口头说记字方法,还总是一问一答的方式,单一且没有重点,可以适当减少口头分析时间,增加学生为记忆字形而动笔书写的机会,然后通过交流检查进行再次的巩固。识字课,动笔写字的环节一定要落到实处,这样学生不光写了,还更好地记住了生字,同时,把识字课堂真正回归到学生本位,让学生成为课堂
  • 2019-09-23

  • 2019-11-11

  • 2019-10-17

  • 2019-10-11

  • 2019-11-16

  • 2021-08-28

  • 2019-10-20

  • 2019-10-09

  • 2019-10-24

  • 2019-09-28

  • 2021-09-01

  • 2019-10-29

  • 2019-09-25

  • 2022-05-29

  • 2022-02-07

  • 2019-10-24

  • 2019-11-16

  • 2021-06-11

  • 2019-09-30

  • 2019-10-09

  • 2019-10-24

  • 2019-10-23

  • 2019-11-03

  • 2019-11-06

  • 2019-11-11

  • 2022-10-15

  • 2019-10-29

  • 2019-11-12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0

  • 2019-09-25

  • 2019-10-19

  • 2019-10-28

  • 2023-05-10

  • 2023-03-07

  • 2019-10-29

  • 2019-11-16

新基础教育论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新基础教育论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新基础教育论读后感、2024新基础教育论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