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教育目的论读后感 > 地图 > 教育目的论读后感,2024教育目的论读后感
教育目的论读后感相关栏目
教育目的论读后感热门栏目
教育目的论读后感推荐
教育目的论读后感

(共 1219 篇)

  • 1、 读《教育目的论》有感
    读《教育目的论》有感 何谓教育的出发点?教育的出发点就是教育最直接、最基本的着眼点,同时也是教育所指向的最终目标。现在,几乎所有的人都是从孩提时代就接受教育,甚至直至白发苍苍还在进行终身教育。这到底是为什么?教育的目的何在?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扈中平教授的《教育目的论》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和系统的探讨,并提出了很多创新的观点。尤其是,在这本关于教育目的理论和实践的学术专著中,他对教育目的这一核心问题的解答,很值得我们的认真学习和思考。 书中,他所谓的教育目的,是指各级各类教育的总目的,具有很强的普遍性和抽象性。通过多年的过对教育学原理的潜心研究,他认为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职能。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的本质所在,教育之所以为教育,全赖乎于此。正是这一点,决定了人的问题是教育的中心问题,决定了人是教育最基本的着眼点。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满足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自由、全而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建国以来,培养劳动者、人才、建设者和接班人、公民等,是我国教育目的对培养什么样的受教育者的定位的几种典型表述。而在书中,扈中平教授认为教育不能把受教育者仅仅作为手段和有用的工具来培养,而首先必须把他们作为一个完整而丰富的人来培养。教育目的中的人,可以包含劳动者、人才、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公民等,但却不能用其中任何一个来替代人,否则,教育目的就无法适用于所有的教育和所有的受教育者,教育就难免缺失,人的发展就难免片面。教育的目的在本质上首先是培养人,而不是培养人力或其他什么仅供利用的工具,这是我国教育必须坚持的基本立场。 当前,教育所面临和所要解决的基本矛盾就是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因而教育的根本职能就在于引导人认识外部世界的规律和人自身存在的价值,提高人的素质和人改造社会的自由度和自觉度,促使人的社会化和主体化。 对于作者的这个观点,我个人是非常认同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少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却使得社会精英教育的表现非常严重。小孩子从小就在各种考试排名的压力之下,为了升上重点学校、拿到第一名而接受各种所谓的专业培训或是辅导,在加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小孩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重视。从而,使得不少的小孩,在学习上表现不错,但在人格上并不健全,比如生活自理能
  • 2、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2500字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2500字:

    今天的内容是关于“自由和训练的节奏”,与前一章教育的节奏是相关的,更针对教育工作者。

    作者提出了智慧的概念,“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法,设计知识的处理,知识的选择,运用知识提升我们的直觉经验。”教育的全部目的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

    获得智慧的两个要素是自由与训练,两者的节奏是教育者要思考的问题。

    怀特海把自由看得极为重要,“没有兴趣就没有智力的发展”,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快乐是激发生命力的正确方式。“积极而富有创新精神的思维习惯,只有在充分自由的环境下才能产生。”“孩子是被送到望远镜前来观察星星的。”甚至在说到训练时怀特海再次强调了自由的重要性,“唯一具有重要意义的训练是自我训练_这种训练只有通过充分享受自由才能获得”。

    最初的训练则是在适当的时期,适当地指出重要的事实、简化的概念等等。有点四两拨千斤的意思,少少的训练指点大大的自由。

    在后期的精确阶段的训练中,教师要严格把握度(自由与训练的平衡),训练要指向综合运用阶段,将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再进入下一个浪漫阶段的自由,最终获得智慧。

    “精确阶段是通过掌握精确地知识细节进而领悟原理的阶段;综合运用阶段是抛弃细节而积极使用原理的阶段,这时知识的细节融汇到下意识的习惯中”。

    再摘录几句我喜欢的话,“教育是引导个体去领悟生活的艺术”。“每个个体都体现了一种生存的探险,生活中的艺术就是引导这种探险。”“发展的本能来自于自身:发展是有我们自己完成的,训练是自我训练,收获是我们自身首创精神的成果。”

    下面说的都是智力方面的想法和做法,安全、道德、规则、心理、习惯还是需要关注的,不能听之任之的。

    智力方面基本采取的是放养的态度。孩子在大学学了某个专家的心理课,说父母在智力方面除了给点基因,无他。我虽然心底赞同,可做爸妈的总想有点成就感,搜罗出一些过往说明自己还是有点用的。

    教育的三个阶段其实真的是很交杂,比较明显的有三个点吧,三岁以前,小学和中学。

    第一个浪漫期在幼儿阶段,那时候没听说浪漫期,只是纯粹地觉得孩子的大脑还没发育完全,需要刺激(多么简单的想法),只要有空,就带着孩子在外面晃,见啥就告诉她这是啥,派什么用场,甚至连她问避孕套的自动售卖机是什么,都解释给她听(无知者无畏)。没有特地教她文字,只是把家里的物件都贴上了标签,她问就嘟囔给她听。跟孩子轮流编故事,都是很简单的随口编的故事,但用的语言

  • 3、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优选范文)

    成为一名老师,已经有接近两年的时间,既然选择教育的这条路,就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负责任的好老师,怎样才能算是一名好老师呢?优秀的教学成绩?评上中高级教师职称?我认为一名好老师,不能从教师的角度评判,而是要从能否把学生作为教育主体,从能否促进学生的发展来评价。《教育的目的》这本书做了深刻的阐述。

    读后感大全提供很多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拿到这本书,映入眼帘的是封面上的几行字。“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这本书的重点在于智力的教育,反对灌输生硬的知识,反对没有火花的使人呆滞的思想。这条主线贯穿了整册书。

    在第一章教育的目的中讲到“呆滞的思想是指那些仅仅被大脑所接收,却没有经过实践或验证,不具有普适性的知识。”也就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能把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当中。这样一堆不能运用的知识,你觉得他能够储存在大脑里多久呢?一周,一个月,一年还是两年?很多同学出了考场就已经把这些知识忘掉了。那同学们在他们人生当中最宝贵的时间里花如此多的时间来学这些很快就忘掉的知识有什么用呢?

    本书当中还提到“不能让知识僵化,而要让他们生动活泼起来”如何防止思想上的僵化呢?

    第一、不要同时教授太多科目。教授大量的科目却只是蜻蜓点水的教授,一点皮毛只会造成一些毫不相干的知识的被动接受。所以学校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的接受能力来合理的安排科目。做到少而精,所学的知识能够灵活运用。

    第二、要教就一定要教的透彻。新学的每一点知识都要讲的清楚明白。教同学们学习知识背后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让同学们彻底的掌握,能够真正的运用到以后的生活工作中。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下,对老师尤其是初中高中的老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方面老师必须要十分清楚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范围,不让学生记住一些不相关的,次要的知识。因为这牵扯到了速度和效率的问题。学生的中学阶段和高中阶段,都是有固定时间长度的。初中三年后面对中考,高中三年后面对高考,这是暂时没法改变的事。另一方面,老师又要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启发同学们的创造性,不能让同学们的思想僵化,所以说教育的艺术绝非易事,克服教育的困难,特别是初级教育中的困难,值得最有天分的天才来为之努力。

    第三、每所学校根据自身的特殊情况设置适合自己的课程。这一点在咱们国家暂时不太现实。因为全国绝大部分的同学是要面对中

  • 4、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600字

    《教育的目的》是怀特海写的一本关于智力教育的书,他在开篇就说: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的深邃,又有艺术般的高雅。

    自我发展是最有价值的智力发展。学校教育只是起到引导性的作用,一个人能否成长成才,能否在社会上立足,关键是取决于自身的努力程度,当一个人爱学习的时候,无论时间多么紧张,总会挤出时间去学习,甚至会舍弃做其他事情的时间来进行自我提升,当然,学习一两天很容易,但是坚持很难,要日复一日的坚持,没有内心强大的对学习的热爱是坚持不下来的。别看学校教育仅具有引导性,但其任然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占据不可忽视的地位。学校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在学校中教师是和学生相处的时间最久的,因此教师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若一名教师教授大量的科目,却只是蜻蜓点水地教授一点皮毛,只会造成一些毫不相干的知识的被动接受,不能激起任何思想活力的火花。如果一名教师只教授一些少而精的科目,让他们对所学的知识去认识世界,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就能够帮助他们成长成才。

    教师要注意了解到每个学生的特点,并且采用符合他们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方式,要采取多种不同的思维训练方式,一种思维训练方式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儿童,教师不应该奢望一次出色的演讲就可以一劳永逸地激励岀一个令人赞赏的班级,所有的事情都是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而来的。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的思维,从而让学生觉得他们是在真正地进行学习,而不只是在表演智力的小步舞蹈。

  • 5、 《教育的目的》读书笔记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宏大而又难解的问题。身为一个一线教育工作者,读完怀特海的作品后,不禁被深深地触动了。之前并没有深思过的这个问题,也时常在脑海中盘旋。所以,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地被推行开来的今天,我们更要去考虑教育的目的。

    韩愈的《师说》一文将教师的功能定位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几乎成为了我国关于教师的传统认识。教师教育的目的就是传授圣人的学说,解答疑难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学者,教书往往是无组织的行为,他们对世界对知识的认识很可能是独一无二的,在传授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也带着个性的烙印。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由为少数人服务的、高水准的职业演变成了为公众服务的机构。教师的职责不再是想教什么就教什么,因材施教也因为条件的原因几乎得不到实现。

    教育的目的是否就因此发生改变呢?怀特海认为教育不仅仅是来促进发育,他更赞扬理智的卓越。把教育看做生长,就是希望通过教育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地发展,而不是把知识等外在的东西灌输进一个容器。苏格拉底早就提出,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并用瞎子作比来嘲笑当时宣称能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进去的所谓智者们。这就是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去衡量教育。然而,人们总是要给生长设定一个外部的目的,例如将来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出人头地等等,压着孩子朝这类目的努力,否则仿佛生长、教育就失去了根本的意义。这位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教育家,在看待教育上的两条戒律(一, 不可教太多的科目;二,所教科目务须透彻)时,是抱有置疑的态度的。他认为在众多的科目中选择一小部分进行教授,会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不连贯的思想概念,会没有任何生命的火花闪烁。由此可见,教育的功利性是应该被淡化的,应更多地着眼于个体的发展,从人本化角度来考虑,反对向学生灌输知识,反对让 校外考试扼杀了文化的精华。

    教育是一个一分钟一分钟、一小时一小时、一天一天地耐心地掌握细节的过程。不存在一条由灿烂的概括铺成的空中过道通往学问的捷径。教育的目的到底为何,需要我们在每次的教学过程中去思考;激活学生对一切的感悟和创造,需要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去培养和引导。这样,教学才不会陷入程序化、机械化的僵局,才能始终充满着鲜活的生命力。

  • 6、 教育的目的读书笔记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宏大而又难解的问题。身为一个一线教育工作者,读完怀特海的作品后,不禁被深深地触动了。之前并没有深思过的这个问题,也时常在脑海中盘旋。所以,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地被推行开来的今天,我们更要去考虑教育的目的。

    韩愈的《师说》一文将教师的功能定位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几乎成为了我国关于教师的传统认识。教师教育的目的就是传授圣人的学说,解答疑难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学者,教书往往是无组织的行为,他们对世界对知识的认识很可能是独一无二的,在传授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也带着个性的烙印。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由为少数人服务的、高水准的职业演变成了为公众服务的机构。教师的职责不再是想教什么就教什么,因材施教也因为条件的原因几乎得不到实现。

    教育的目的是否就因此发生改变呢?怀特海认为教育不仅仅是来促进发育,他更赞扬理智的卓越。把教育看做生长,就是希望通过教育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地发展,而不是把知识等外在的东西灌输进一个容器。苏格拉底早就提出,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并用瞎子作比来嘲笑当时宣称能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进去的所谓智者们。这就是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去衡量教育。然而,人们总是要给生长设定一个外部的目的,例如将来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出人头地等等,压着孩子朝这类目的努力,否则仿佛生长、教育就失去了根本的意义。这位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教育家,在看待教育上的两条戒律(一, “不可教太多的科目”;二,“所教科目务须透彻”)时,是抱有置疑的态度的。他认为在众多的科目中选择一小部分进行教授,会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不连贯的思想概念,会没有任何生命的火花闪烁。由此可见,教育的功利性是应该被淡化的,应更多地着眼于个体的发展,从人本化角度来考虑,反对向学生灌输知识,反对让 “校外考试”扼杀了文化的精华。 教育是一个一分钟一分钟、一小时一小时、一天一天地耐心地掌握细节的过程。不存在一条由灿烂的概括铺成的空中过道通往学问的捷径。教育的目的到底为何,需要我们在每次的教学过程中去思考;激活学生对一切的感悟和创造,需要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去培养和引导。

    这样,教学才不会陷入程序化、机械化的僵局,才能始终充满着鲜活的生命力。

  • 7、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1000字(推荐)

    读《教育的目的》有感1000字

    ——金晓燕

    怀特海先生的《教育的目的》是怎样的一本书?翻译者

    王立忠先生给了我们读者很好的解释,这是一本奇书!

    错过一一遗憾一辈子!

    迟读一一遗憾一辈子!

    知而不读一一后悔一非子!

    知而细读一一幸运一辈子!

    所以,这是一本值得所有人研读的奇书!

    给你一缕前所未有的有神清新!

    给你一个千载难逢的拍案叫绝!

    给你一个今生难得的相见恨晚!

    究竟是怎样的一本好书,能这么绝、这么奇?带着这样的好奇,寒假期间我认真的阅读了这本书。

    这本书我觉得很与众不同,首先从内容组成上来说,它涵盖了"技术教育""古典文学"、"数学"、"大学"等各个学科中教育的目的,为我们不同领域的教学起到引领,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去引导学生。其次,它让我不由自主的想把一些书内的名言警句或是很认同的观点,用记号笔标记下来,细细品味,不断地激发我的感悟和灵感。

    在我英语教学的十年生涯中,我用一个个chant、一首首歌曲来增添学习趣味,用一个个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来吸引学生记忆,生日送歌、英语情景剧表演,在补充讲解水果沙拉时,不是只利用ppt的图片让孩子们看,而是带孩子们展开奇思妙想,亲手制作各种水果沙拉……尽量将英语教学生活化,如此才会使"你的才能富有活力、你的思想栩栩如生".纵然有了一些方法,但是也有彷徨,我们的教育就是把所有的学生都看待为精英来教,故造成不少学生跟不上,没有学习的兴趣,所以被动学习为多。有时以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得到好的成绩分数为目的,何谈兴趣?

    教育的模式是不断创新的,新的模式必将带给我们新的思考。现在流行用绘本进行教学,在我们学校里虽然还没有开始试行,但是我经常鼓励孩子们可以在学校图书室里或者书店尽量多借阅一些英语绘本,简单有趣,又富有哲理,通过一些基础的英语阅读,想让每一个孩子通过书籍,慢慢的在心中都能开出一朵朵美丽的小花。

    怀特海认为:"学习必须有所侧重"!当读到这里时我也不禁在思考,我国的教育要求培养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可事实是:即使是最有天赋的学生,由于人生时间有限,也不可能在每一个方面全面发展。因此,"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的深遊,又有艺术般的高雅".这段论述十分值得细细揣摩。

    学生所学的学科太多了,所有的学

  • 8、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800字

    最近网络非常流行这样一句话:喜欢一个人,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外表、才华固然重要,但人品才是根本。同时,我又想起了在书上看到的一句话教书育人四个字。教育不仅仅是教会我们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我们学生学会做人。教书是为了育人,而育人才是教书之本。

    教育失去了梦想,犹如人失去了灵魂,只是一部冰凉的机器。教育是教育人的事情,人的最基本特性是生命。因此,教育首先必须是有生命情感的。一切其它的附属属性都依赖于生命情感而存在。当教育把其它附属属性作为主体而忽视生命本身时,教育已然枯萎,生命不再。

    梦想是对生命的执着,它不需要任何的附加属性。当问一个小孩他的梦想干什么时,小孩回答是开心地玩,这就是生命本源的梦想。而如果小孩说他想当一名科学家或一名明星,这已不是梦想。这一定是小孩受了教育的结果,是家庭的或是社会的或是他们综合的教育的结果。当一名科学家或明星并不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而是对科学家或明星身上的荣誉光环这种生命附属属性的关注。这种关注已经偏离了生命性,这种教育也偏离了教育本质。

    生命的梦想就是对一件事的执着与思考,无关任何地位、名誉、金钱。教育意义正是激发并延续学生的梦想。当教育把我们学生未来职业的薪酬高低与社会生存的地位作为目的时,教育已只剩躯壳,无论多少人附和赞同都改变不了事实。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教育出来的人也只会投机钻营,而不会尊重生命。他们的思考也只是对生命附属属性的思考,而不能从生命的本质上去看这个世界。在他们眼里,世界就是物质的世界,不再有精神的世界,即便有,那也是依附于物质的。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人格品性。我们的老师是具备优秀人格品性标杆。我们的老师也常常认为,学生更值得称赞的不是成绩,而是道德、诚信、感恩、宽容等更重要的事情。是啊,我们渴望的教育应该是有温度的,有人情味的,充满友善和谐的,我们更渴望成为具备人格魅力的学生。

  • 9、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2000字

    莫让儿童为知识所害_《教育的目的》读后感2000字:

    人们普遍认为知识是智慧的源泉,具有改变命运的伟力。掌握了知识,似乎就掌握了人生。然而,事实上并未如此。早在1929年,教育家怀特海先生在其著作《教育的目的》中就深刻地阐明,知识应是生命腾飞的基础,但不合宜的知识学习对儿童是相当有害的。哪些不合宜的知识学习,对儿童有害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所谓僵化的知识,是指非原理性的知识。这种知识不具有普世性、不能帮助儿童理解生活、解决问题。学习过多的僵化知识,会使儿童背上沉重的知识包袱,使其思想呆滞。

    然而,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如今儿童学习的很多知识其实都是僵化的知识。例如,儿童学习音乐学科时,被要求记忆大量的有关音乐家的信息;学习美术时,被要求记忆各类门派的作画风格以及代表性人物;学习语文学科时,被要求掌握大量的并无实用意义的文学常识……这些僵化的知识,不能激起任何思想活力的火花,对于儿童学科素养的形成几无益处。

    怀特海认为,童年是智力发展的浪漫期。在这一时期,儿童懵懂地面对若隐若现的内容,不知所措却又兴奋异常。此时的知识学习,应努力追求让儿童的心灵中编织出一幅和谐的、缤纷的图案。若在此时让儿童记忆过多僵化的知识,那将会扑灭儿童学习的欲望,折断儿童想象的翅膀,挫伤儿童学习的热情。

    “少即是多”,在智力发展的浪漫阶段,让儿童学习少量的原理性知识,便为儿童提供了更多自主思考和自由想象的空间,利于儿童独立构建五彩缤纷的心灵世界,也有利于儿童保持对学习的浪漫情感,为后期的精确学习、综合学习奠下坚实的基础。

    怀特海认为:“人的大脑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它是永恒活动着的。”知识,是客观性的存在,其本身并无意义,只有在被挖掘、被运用时,才焕发出令人瞩目的光辉。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应是伴随着发现、猜想、推理、验证的探究过程,而不是被迫地强制性的灌输过程。

    保罗﹒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指出:“学生对灌输的知识存储得越多,就越不能培养其作为世界改造者对世界进行干预而产生的批判意识。”批判意识,是批判得以发生的关键性前提。丧失了批判意识的人,将沦为没有自主思想的“奴隶”,也就失去了改造世界的可能机遇。

    然而,灌输式学习不仅让儿童沦为没有批评意识的“知识奴隶”,也让儿童的自主学习力变得衰弱乃至几近丧失。卢梭在《爱弥儿》中指出,

    教育始于生命的诞生。孩子一出生,就是大自然的学生。这就充分说明人
  • 10、 读《教育的目的》有感1000字

    理论指导总是与亲身实践是密不可分的,教师这条道路上,我需借助这些正确思想,在其指导下大胆采取行动,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我!

    《教育的目的》是英国教育家、哲学家和数学家怀特海的教育代表作,集中体现了他在教育哲理上的系列思考。他在书中以其严密的逻辑和深刻的哲学剖析了关涉教育目的的一些基本问题,其主要观点来自于实践经验、教育反思和理论批判。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激发和引导生气勃勃的学生自我发展。

    书中有几个说法或观点让我很有感触:一是"惰性思维",二是"教育的实用性".

    "惰性思维":只是通过大脑去接收某些观点,而不去应用、验证或与其他新事物有机地融合起来。为了使其通俗易懂,书中举了一个例子:那些聪慧的妇女虽未受过什么教育,但阅历丰富、涵养深厚,步入中年以后成为社会中最有文化修养的群体——原因在于她们摆脱了惰性思维的枷锁。我想,这里的惰性思维不单单指向学生,可以说指向任何一个有思想意识的人。

    我想避免让自己陷入"惰性思维"的方法,也是最为简单的方法便是"反思",如在教学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每一堂课,在班级管理上反思自己的每一次决定和措施,在待人接物上,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等,在不断的反思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改正,同时让自己的长处更加突出,在反思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而在这一过程中,必定要克服"惰性思维"的阻碍。

    而对于学生,我想他们中的大部分在不同程度上都有这种思维,有的学生上课不声不响,也在认真听讲,作业也是认真完成,但就是考试不出成绩,我们不能说这样的孩子懒惰,不勤奋,因为他向我们展示的现象,给我们的感觉是认真踏实的,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往往认为他们是没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我想,找到正确的也就是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是一件易事,前提一是对自己有较为正确的认识,如了解自己的学习行为习惯,自己的性格特点等,二是,对于课堂上老师所讲的内容,不仅仅停留于简单的信息接收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对信息要进行吸收和消化,将课堂上课下所听到看到的信息、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只是简单盲目的接收信息,却不动脑经加以思考,就像机器人听从指令完成任务一样简单机械,但学习本身并不是完成一项项具体的任务。这样的学生或许是被"惰性思维"控制着,行动上不懒惰,但思想上却并不勤快,学生自己也并未意识到,所以学习效率不高不出成绩。若不及时改变思维,久而久之,他们或许会一次次被这样看上去

  • 2019-10-17

  • 2019-10-29

  • 2021-08-28

  • 2019-10-20

  • 2019-11-11

  • 2019-10-09

  • 2019-10-12

  • 2021-06-16

  • 2019-10-24

  • 2019-09-25

  • 2019-09-21

  • 2022-02-07

  • 2021-06-11

  • 2023-02-12

  • 2019-10-24

  • 2019-11-06

  • 2019-10-09

  • 2019-11-11

  • 2022-10-15

  • 2019-10-29

  • 2019-10-28

  • 2019-11-02

  • 2019-09-25

  • 2019-10-20

  • 2019-10-11

  • 2019-10-20

  • 2019-10-29

  • 2019-11-12

  • 2023-05-10

  • 2023-04-30

  • 2019-10-29

  • 2023-03-07

  • 2019-10-24

  • 2023-03-31

  • 2021-04-01

  • 2019-10-28

  • 2019-09-21

  • 2021-04-18

  • 2019-09-21

  • 2019-09-22

教育目的论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教育目的论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教育目的论读后感、2024教育目的论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