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教育问题史读后感 > 地图 > 教育问题史读后感

教育问题史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20 来源:互联网

《新基础教育论》读书笔记: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经典书籍。在阅读过一篇书籍后内心肯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写作品的读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应该怎么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新基础教育论》读书笔记: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新基础教育论》读书笔记: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论》中提到的独生子女人格的健康发展问题引起了我的兴趣,一是因为我本身就是一名独生子女,对自身所属的这一群体有着好奇和探究的欲望。另一方面,我在教学实践中也确实感受到学生的变化。放眼望去,今天的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而关于独生子女的性格发展、教育,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一种观点,把独生子女看成具有特异个性的特殊儿童,甚至极端地认为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另一种观点认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几乎没有什么差异。其实,在独生子女身上表现出一些不同的特点,并非独生本身所致,而是由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尤其是独生导致家长出现的教养态度偏差和教育方式不当。

一般而言,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相比,有着得天独厚的个性发展的优越条件 ,如更好的家庭氛围、环境,充分的爱的满足。有一研究证明,独生子女的父母比非独生子女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时间多56.81%。 但同时,这些优越的家庭环境和条件也导致了独生子女的自私、专横,这使得有关独生子女教育的研究由家庭延伸到学校。在《新基础教育论》中有一份1996年发表的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报告,其中提供的一系列数据,让我体会到学校所要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品德教育,还需要提供让学生可以通过班级学习、活动养成良好的品格特征,特别是针对独生子女的自私这个问题,班级活动相比起家庭教育能更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这方面缺点,毕竟他们的这方面缺点就是由于缺少群体生活、生活安逸、家庭的过度保护、遇事太一帆风顺才造成的。我在教学中最常见到独生子女出现以下常见的性格心理障碍:执拗心理、偏激心理、狂妄心理。对于学生出现的这些心理障碍,往往我们都通过家长的配合来逐步转变他们的这些心理障碍,但也有家长口头上配合,但实际行动上还是非常溺爱自己孩,这对于这些孩子的性格转变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查了很多相关资料,发现相较于家长的配合,更好、更直接的解决方法则是在学校经常地组织集体活动,特别是有针对性的一些活动,可以让他们从得到和给予中形成友善的态度,从互相帮助中形成为别人着想的观念。当然还有个别的学生在这些集体活动中还是显示出他们的霸道,只有通过单独教育,让他们明白一个道理:学会把同学看做自己的兄弟姐妹,融入集体这个大家庭之中!

针对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我想我们教师首先需要得到家长的认可和配合,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儿女在性格上存在哪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是由什么造成的,与家长达到共识,从而让他们配合我们教师的教育,再通过班级体的集体活动,慢慢转变这些独生子女普遍的性格问题。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一个独生子女的故事》读后感作文


张鸣鸣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可是由于父亲患了心肌埂塞,去世了,妈妈以前也有病,由于打击太大,病情严重一直卧房无末已。从此家里的活全由她一人包干,经济方面也要靠张鸣鸣。虽然爸爸去世了,自己很难过,可还是很坚强,有时还安慰妈妈。开学了,家里没钱交不起学费,张鸣鸣用自己辛辛苦苦攒的一角一角的钱交学费。每天回到家吃方便面,没有菜吃,妈妈怕她营养不好,要给发也做菜吃,可她却要妈妈不做,给自己补身子张鸣鸣不会生火,做饭,可她却在一次次失败中站起来获得成功。她知道自己家里经济有负担,就不学琴了,可妈妈认为她学了四年了不能不学,就算再苦再累也要供她学下去。有一次该她值勤,她却迟到了,从此以后每天把钟播到5点去学校。妈妈要动手术了,需要营养,她把自己最心爱的毛毛杀了,给妈妈吃,自己不沾一点。随着手术的时间即将到来,她的生日也到了,为了节约,他却说不想过生日,由于她在病房时,对人有礼貌,大家都看在眼里,为她过生日,她激动不已。张鸣鸣比我们小,可做的事比我大,我们这些大哥哥大姐姐是不是应该想一想呢?家里虽然有钱,可我们这样浪费,是否太幼稚!每天回去做小皇帝,小公主应不应该,不帮爸爸妈妈减起负担却添麻烦,看完这部影片我想了很多,从此我要做一个乖乖女,帮助父母减轻疲劳,不惹他们操心,做一个真真正正长大了的孩子!

新基础教育读后感


新基础教育读后感(一)

在空闲时间里,我每天都坚持读叶澜教授撰写的《新基础教育》,这本书的理论性很强,我觉得有的地方我还没有能力去真正地理解,但有的地方我觉得很与我们的教育教学切实际,比如叶澜教授倡导的新基础教育追求的学校效应概括为四句话: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留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这四句话,我觉得非常有针对性,形象生动地勾勒了转型前后学校日常实践的不同形态,呈现了新基础教育理念所追求的生命活力、教师智慧、学生成长和主动发展等主题词。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能够在工作之处就接触到叶澜教授的新基础理论,我觉得我很幸运,这本书我还需要一遍遍地拜读才能慢慢地透彻地领悟其精华和寓意,我的感受很深,其中,我对书中教师角色理想重建感悟较深。

书中指出,教师要主动从传统的角色定位中走出,形成新的角色理想,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实现自我更新。我认为,传统的教师角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这是自古就有的真理,然而,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还想再加上几个词:创新,与时代接轨。

今天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完成传递人类文化、知识、技能上,停留在让学生只知学习与继承,不思也不会创造的水平上。把学生生命中探索的欲望点燃起来,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让他们拥有一个充满信心、勇于开拓发展的积极人生,树立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高远志向,才是当代中国教育特有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价值。与此同时,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和作为教育专业人员的教师,其自身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问题,也以从未有过的鲜明方式突显出来了。因为,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无疑是一种近乎灾难的障碍。

所以,我会不断进行自我的创新,以造福于我的学生们。


新基础教育读后感(二)

利用假期阅读了新基础教育这本书,书中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曾经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久久的徜徉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落到实处。

新基础教育理论提出的三观十性,以及把课堂教学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发展的主动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的四还目标等为教师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育活动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精力放在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展学生上,而不是把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回答看作是一种对教师的配合,而是看作对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和教学过程创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叶澜教授在阐述新教育观念下的学生观时,认为新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的学生观。这是教师在教育中努力探索的最大可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逐渐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这一教育行为产生的观念性前提。

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最关注的是生命的整体性和人的发展的能动性。可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我很好地把每一个学生当作一个生命体了吗?回答是否定的。以前我们或多或少地存在把学生看作认知体,只要让他们认真学习,养成好习惯,在各式各样的考试中有一个好成绩,但并没有过多地考虑教育对于学生和教师生命成长的意义是什么。叶教授的文章让我真正开始认真思考:怎样的教育活动是最利于生命成长的?

首先我认为要改变我们教师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关注学生的表现,倾听学生的意见,开放课堂,给学生创造一个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氛围,改变学生的发言方式,用我有个建议、我还想补充,真正还课堂于学生;其次做好自我反思,就是针对课堂中出现的种种弊端进行思考,然后确定在以后的教学中该如何改进。出了问题,我不能只是一味的寻找学生的问题,也要反思自己。以前我认为只要上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踊跃,看起来热热闹闹,这堂课基本上就算成功了,就可以说把课堂还给学生了,实际上这是错误的想法。真正意义上的好课,不仅要看这种表面的活,更重要的是学生从思维深处真正活起来,学生表面的活是基于他们经过理解而来的,而不是为了纯粹的表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不是一句简单的话。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特别仔细地去研读了其中第十章班级建设改革,给我极大的触动。首先,叶老师对班级建设这一概念进行重新的界定。新基础教育是将班级建设作为一个完整的词来理解,用是指称学校中相对独立的实践领域,放在学校教育实践的总框架中来认识和研究。新基础教育把班级看作因学校行政划分而处于同一个班的学生组成的同伴群体。而建设是不断创造着班级内涵与个性的过程。班级与建设所构成的班级建设一词,不只是两个词的简单组合,而是作为有着内在关联、相互限定的复合概念来理解。班级建设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有关学生在班级中日常的社会生活质量提升型的建设;另一部分是有关班级集中进行的有主题、有设计的,具有专题性的班级活动系列的建设。只有真正理解了班级建设这一概念,才能明确班级建设是师生合作进行的教育实践,老师和学生是班级建设实践的共同主体。它和课堂教学相通,同样需要师生、生生之间的积极、双向的互动。由此也进一步提出了对班主任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去探究学生的社会性和个性的发展需求;研究、关注学生相关的成长;思考如何让学生提升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能力,如何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等一系列的核心问题。

其次,叶老师又从独生子女人格的健康发展问题、当代中国社会的未来公民养成问题及学生自我意识与成长需要的发展问题,分析了当前形势下班级建设的意义。的确,如今我们接触的绝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阳,一家人都围着他转。父母的经济收入都很高,生活条件相当优越,在这么优越的环境中长大,他们更多的感受是他人为自己服务,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特点强。父母长辈一方面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另一方面又无形中去溺爱孩子。这样的状态,如何培养孩子心中有他人?如何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素质人才?新基础教育向实验班主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那就是改革现有班级管理状况,把班级还给学生!在新基础教育推广性研究过程中,又提出了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的重建班级的口号。要让这一口号实实在在地融入平时的教育工作中并非一件易事。

总之,通过对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论》的学习,对我的教育理念有了更大的提高。作为一名教师,一名班主任,平时要多进行理论的学习和提升,这样才能学到更先进的教育方法,才能更充分挖掘学生中的能源,积极鼓励每个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提高每位学生的服务、管理意识,使学校、班级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乐园。


新基础教育读后感(三)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尤其是一名新教师,我能够在工作之处就接触到叶澜教授的新基础理论,我觉得我很幸运,这篇文章我还需要一遍遍地拜读才能慢慢地透彻地领悟其精华和寓意,已经读过两遍,我的感受很深,其中,我对文章中教师角色理想重建感悟较深。

文章中指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我们新基础教育而言,我认为一堂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是:1.有意义。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再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的要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习学生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所以第一点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说,它是一节扎实的课。

2.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你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是充实的,能量是大的。

3.有生成性。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4.常态性。我们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成了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大量的准备,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是准备好的东西的再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地生成许多新的东西。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了让大家淡化公开课的概念,至少不去说公开课,只有研讨课。不管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所以我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很多人帮你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

5.有待完善的课。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作假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公开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课,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了很多的心理压力,然后作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是出不了彩。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缺憾的、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为真实的课。

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象很容易,真正做到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一个追求的过程中,我们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得到提高,他的心胸也变得博大起来。同时他也才能够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新基础教育追求的学校效应概括为四句话: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留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今天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完成传递人类文化、知识、技能上,停留在让学生只知学习与继承,不思也不会创造的水平上。把学生生命中探索的欲望点燃起来,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让他们拥有一个充满信心、勇于开拓发展的积极人生,树立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高远志向,才是当代中国教育特有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价值。与此同时,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和作为教育专业人员的教师,其自身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问题,也以从未有过的鲜明方式突显出来了。因为,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无疑是一种近乎灾难的障碍。

所以,我会不断进行自我的创新,以造福于我的学生们。

《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读书心得


《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读书心得

寒假读了《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发现它并不像以前的一些理论书籍一样高深难懂。书中结合很多我们教学中的一些实例进行分析和解读,使自己对新基础的一些专业词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还给了我新的启发和认识,读了以后,我将平时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新基础理念相联系,还颇有收获。

新基础教育的宗旨是: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起来。新基础教育有四个还给:

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2、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

3、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

4、把精神焕发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是新教育基础改革的核心部分和精华内容,是现阶段素质教育下课堂改革的方向。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七条:

1、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得少于1/3,学习空间的结构要体现开放性、多样性与灵活性);

2、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

3、实现师生之间的民主与平等;

4、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

5、促进师生的有效互动;

6、实现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

7、注意教学行为的反思与重建。这些理念怎么很好地体现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需要首先改变自己的观念,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探索。

过去我执教过三年级,发现自己对三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要求没有明确把握,尤其是阅读能力,不知道该如何培养。我发现新基础提出了能级的概念,也就是能力的层次级别,并就基础教育阶段九个年级的不同语文能力提出了层次性非常强的能级要求。每一年级细细读来,都能找到在整体性思维关照下年段能力培养目标,有豁然开朗的感觉。通过阅读,我知道三年级是语言发展三个低潮期之一,要求过高、过低都脱离学生的发展需要,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适度的、具有挑战意义的要求才能促进学生发展,避免三年级出现低潮现象。书中对识字2024教学阅读教学听说教学写作教学课外阅读都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教学建议。

三年级识字2024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加强识字2024教学精细化程度,提高学生运用汉字2024的正确率。有了一二年级的识字2024基础,到了三年级能放手让学生自学生字2024,可是由于识字2024量越来越大,用错写错的现象也就多,所以要重视易错、常错字2024的复习,并采用多种形式复习,不断增强学生的放错意识。这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没有重视的。三年级要重视词义的确切理解,我平时也教给学生一些常用解词方法:分解组合法、近义词、反义词、结合上下文理解,但是我忽视了让学生通过勤查字2024典、词典来理解,以后应该让学生多用工具书,尤其是预习时,应要求学生查词典理解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并学会联系上下文选择确切义项。

三年级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是:找准阅读理解中的过渡点,顺利实现低高过渡。

1、找准过渡的关节点,提升阅读理解力。

要从关注文章中的字2024、词、句到同时关注文章整体,要从关注单句、复句到同时关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关注句群和自然段的结构。

2、从较多关注故事情节到关注思维能力发展。

要加强归纳自然段意思的指导,梳理文章思路指导,简要复述指导,整理知识指导,提高质疑水平指导,书中有具体方法指导和举例,让我收获颇多。我一定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这些方面的指导。

3、从较多体悟词语、句子的含义、情感扩大到学习段的体悟。

在教学中,用学结构、用结构长程两段式策略,给学生充分实践的时间、空间,提高学生体悟段的水平,为以后提高篇的体悟水平打基础。这一点在以前的教学中我做得很不好,我想要做到这点,首先得提高自身的教材分析能力,并不断完善现在教学设计,把课堂还给学生,不断提高学生体悟层次。

4、把握介绍性说明短文特点和学习方法策略。

在书中举例了类单元组合教学方法,给我们以很好的借鉴和启发。一篇篇散点的课文在类结构的大网上找到了结构的教学点,也就有整体中的具体,语文也就变得更有逻辑了。这样的结构性思维,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结构意识,从而达到教结构、用结构的理想课堂。[纯教育系统范文大全-/]

5、默读、速读能力的培养。

要想提高默读速度并不难,关键是日常化和持之以恒。以后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都要注重默读、速度能力的培养。

最后我再说说写作教学,学生普遍不高兴写作,遇到写作文,有的同学不会写,有的同学觉得没什么好写,几句话就写完了,有的同学的习作呢,没有条理,东拉西扯,句子不通顺也是普遍现象。新基础教育实验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困惑,提出了改革措施。老师要帮助学生发现写作素材,首先可以从课文学习中发现写作素材,第二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教师应指导并组织学生观察周围生活世界,提高观察的敏锐度和能力。第三为学生创作写作情景。丰富、充满情趣的活动能提供写作素材,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写出的文字2024才会活泼。老师要提供可效仿的写作方法。三年级以写作段为主,到三年级下学期,适当写点记叙性短文,写学生熟悉的人和事,逐步向四年级过渡。对比自己的习作教学,不管是对写作素材的积累,还是观察方法的指导都做得很不到位,以后在习作方面应加强指导,并多开展一些学生喜欢的活动,让学生有亲身体验,用自己的眼睛、耳朵全身心去感受,并加以一定的指导,相信学生一定会有话可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让他们觉得写作并不是一件难事。

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要以开放的心态来学习,来改变,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步伐,真正与孩子们共同成长!

读《基础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十八问》有感


读《基础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十八问》有感

贾巧云

在9月23日,当我接到在网上购买的《基础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十八问(方法篇)》这本书的时候,我如获至宝。拿到书,如饥似渴地阅读了起来。这本书的主编是杨伟东,杨主编是河南省教研室科研办主任,杨主任主编的这本书为我们广大中小学教师在课题研究方面指明了方向。

我首先从前言看起(这是我阅读任何一本书的习惯),我个人认为,在前言里面,往往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在前言里面,往往能够了解与著作相关的重要信息。整本书的内容涵盖了关于课题研究的目的、研究的意义、准备、选题立项、申报批准、组织开题研究、如何实施研究;中期课题检查与报告的撰写及评估;后期的搜集与整理;结项获奖与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等等。课题研究可以说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近些年来,我们广大中小学教师不管是为了自己的专业发展还是为了晋升职称的需要,都开始重视参与课题研究了,都愿意研究相关的课题了。我也不例外,在2013年,我主持负责申报了一个市级课题,课题的名称是《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研究》,这个课题结题后,我才真真正正地感觉到自己的知识素养与专业技能又向前迈了一大步,才彻底明白在教育教学这条路上通过课题研究促进自身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无止境的,体会到只有投入其中,就能享受到课题研究结项“收获”之时的愉悦,因为课题研究有利于教师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境等动态信息,教师通过查阅资料或与同事研讨来解决,不断地创新课堂教学生态。教师学识的广度、厚度决定着教师把学生托起的高度。正如书中所说,课题研究促使教师把学习变成内需,教师把学习真正融入生活,就能使教书育人生涯有汩汩的春水流淌,有浓浓的绿意萌发。

我坚信,只要读了这本书后,凡是想申报课题立项的,都会得心应手,都能圆满完成课题结项的!因为,书中告诉了我们课题研究的一般流程——选题准备阶段、研究实施阶段、结项总结阶段;讲解了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是确立课题研究的重要依据之一,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体现在指导意义上和检验课题的理论价值上。无论是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还是实践意义,他们都是任何一个研究课题的生命;分析了扎实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的做法,相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因为我们一线教师每天都从事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比如我在主持负责的《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研究》这一课题时,我就很有优越感,真可谓天时地利人和——我曾经在2009年11月参加培训过南阳市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的研修班,获得了南阳市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任职资格证,这为此课题的研究奠定的坚实的基础;我自98年参加工作一直在一线奋斗,担任了十几年的九年级思品课,众所周知,课题研究来源于教学实践,落实于教学实践。我们课题小组成员处处留心,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全身心的投入工作,按照计划、按照标准、按照要求,把教育教学过程中感触最深、体会最深的教学观点通过科研来提升,对于感到困惑、有疑虑的问题通过科研进一步来探明;学校的同事团结和睦,我和课题研究小组的其他参与者都是在郭滩二中工作,我们携手共进,贴近实际,真做实干,很好地把握课题的发展方向,在任务的分配上我们当时是这样安排的——我是课题的主持负责人,主要负责撰写课题的研究方案、分配任务、设计课题研究进程,并监督研究任务的落实情况。除此之外,还承担着课题研究中部分具体的研究任务、过程性资料的搜集与保管等工作。其他成员则是按要求发挥自己的特长,承担着教学设计、课件制作、案例筛选及过程性资料的搜集、保管等等工作,我们明确了各自的任务和责任后,依据课题研究的计划,定期开展一定的交流活动,集中研讨,及时沟通,及时反馈,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获得了市级二等奖。课题研究最有价值的就是研究成果,在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结项报告过程中,都要贯穿成果意识,注重成果收集,助推研究结果。在2015年6月,我们拿到了这个课题的结项证书。之后我们把整个课题研究打印装订成5份,让其他教研组拿去传阅,并让他们提出宝贵的意见,以便我们今后的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是解决教育教学疑难问题的需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只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教育事业无怨无悔,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在课题研究的道路上,我们的团队只有具有执着的探索精神,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做到满足学生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教学是需要交流、切磋的,课题研究更是能滋养教师的底蕴与灵气,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无形之中逐步让教师向书本学习,向学生学习,向同事学习,向名师学习,开阔教师的视野,丰富教师的精神世界,打磨教师的教育智慧和教学技巧,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是大势所趋,这不仅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因为教师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地开放自己,与课题研究小组成员切磋、协调和合作,不断地积累经验,并加以推广,能大大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能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沐浴着十八大的春风,迎接十九大的召开,在《基础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十八问》这本书的引领下,我相信在今后的课题研究道路上,我会走的更快!会采撷到更加丰硕的果实!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爱的教育》读书笔记700字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一部流传世界各地的著作,它是以一个小孩的日记方式来写的,虽然每篇的篇幅不长,但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爱,一个多么闪亮,多么令人钟爱的字眼。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一部流传世界各地的著作,它是以一个小孩的日记方式来写的,虽然每篇的篇幅不长,但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爱,一个多么闪亮,多么令人钟爱的字眼。人们追求爱,也希望能拥有爱,爱能使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美好。我们要完全的拥有它,就必须去充实它,让我们携手,共创出人世间最美好的爱。这本书里也正是想表达这一点。

在这本书里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卖炭者与绅士》还有《义快的行为》这两节,第一节写了一个父亲对他儿子诺琵斯的爱,诺琵斯骂培谛的父亲是个叫花子,诺琵斯的父亲知道后,非要诺琵斯向培谛和他父亲道歉,虽然培谛的父亲一再拒绝,可诺琵斯的父亲还是坚持要让诺琵斯道歉,从这里可以知道,诺琵斯的父亲是一个多么正直的人啊,他用他的爱来熏陶他的儿子,让他的儿子也变成一个关心别人,不取笑他人的人。第二节写的是一个墨盒砸到老师的事件,原因是克洛西被人凌辱,最后忍受不了了,就拿起墨盒向那些人扔去,没想到扔到了刚从门外进来的老师,最后卡隆要帮他顶罪,但老师知道不是他,让肇事者站起来,并没给他处罚,听他讲完事实后把那些人抓了起来,但卡隆跟老师说了些话,老师就不处罚他们了。这里就表现了卡隆他关心他人的一种高尚的精神,并且得饶人过且饶人,这是难得的一种为人处事。小荷www。zww。cn

读到这里,我想在这个以经济利益为主的社会上,使同学之间自私自利、以我为主、嫉妒打击、怕得罪人、恶意竞争等不良作风日益生成,那种关爱他人的精神已经渐渐淡漠,在社会加强精神建设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在学校家庭上学习这关爱他人,让自己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爱心来熏陶别人,让爱在人们心中永驻。

教育读书笔记


教育读书笔记(一)

在今年寒假期间,我读了《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一书。我认为,《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一书,无论是促进我的课题研究还是提升我对科学教育的理解都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我摘录了书中的一些观点。

1、什么是科学?

通常科学是指近代科学,一般把伽利略的研究工作和他对实证方法的确立,看作是现代科学诞生的标志。科学原指自然科学。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世纪90年代的新的定义,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小学科学中论及的科学,至少包含科学知识、科学研究和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还可以包括科学素质等。

2、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的特点?

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学习过程,它主要表现为:

(1)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要求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强调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

(3)探究式科学教育依靠和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4)探究式科学教育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谈论和合作;

(5)探究式科学教育希望促进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

3、“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简介

XX年,中国教育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倡导和推动在中国开展科学教育改革项目,。取名“做中学”。即在幼儿园和小学中进行基于动手做的探究式科学学习和科学教育。让儿童亲自参与对物体和自然现象的发现,让他们通过观察与实验,接触实际,达到以下目的——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激发学习科学的主动性;激发想象力,扩展思维;获得重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学习探究的技能;改善合作和交往能力;促进语言和表达能力的发展。有关“做中学”的很多资料,可以登陆汉博中国少儿科学教育网。

4、什么是探究?

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给出了定义:探究是一种多层面的活动,他包括:进行观察;提出问题;通过阅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来了解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知识;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方面的证据,评价已经知道的知识;用多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释数据;提出解答、阐述和预测;交流结果。探究需要对假设进行证明,需要运用批判和逻辑思维,并考虑其他可供选择的解释。

5、要正确理解探究式科学教育

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学习环境中,让儿童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它大致包括:根据实际情景、观察到的现象和可以获得的信息,从儿童已有的知识、对问题的了解和已具有的科学概念(想法)出发,提出问题;对问题的解答进行推测;为证实推测而设计实验或进行观察;收集和整理数据;得出 结论和进行交流;提出新的问题……在有些探究课题中,还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科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相联系。

在科学教育中,经常争论的问题是:探究式科学教育究竟是一种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的学习科学的方法,还是本身就作为一种课程的目标。〈科学课程标准〉认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对年幼的学生来说,可能学习探究的过程比掌握具体的知识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我们认为,小学的科学教育中只是承担科学启蒙的任务,不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如果不是在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儿童已有的科学基础上精心选择和组织儿童探究的内容,而只是在课堂上采用零碎的、杂乱的案例,那么这样的探究式科学教育将会是效率很低的教育,也不可能达到培养儿童探究能力的目的。因此,在探究式科学教育中,需要把让儿童建立新的科学概念(想法)、改善和纠正已有的科学概念以及探究能力、科学态度的培养结合起来考虑。

在探究式科学学习的过程中,不同层次的探究活动可以有不同的侧重,但是,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来说,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是不能分割的,不能说用这个科学活动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用另一个活动来教学生如何设计实验,在通过一个活动来教学生总结,这样做不是完整的探究过程,也达不到探究式教育的目的。

6、为什么要以探究的方式来学习科学?

在知识社会里信息的综合和生成数据本身一样重要。因而,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还要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要培养他们分析和推理的能力,还需要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要培养他们分析和推理能力,还需要培养他们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实施探究式科学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科学家的意见、教育理论的支持和学习科学(神经教育学)的启示这三个方面都认为如此。

7、教师在探究式科学教育中的作用?

教师是课堂中科学探究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支持者,但不是学生探究进程中掌握主动权的人。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和设置环境,单进行探究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能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最终取决于学生本人的情况和努力。作为科学教师需要掌握或了解三方面的知识:科学概念和模型、教学法以及儿童认知和情感的发展规律。

在探究式科学教育中,需要帮助儿童在他们原由想法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正确的科学概念。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常常不能靠一节课来完成,而是需要设置一系列的课来实现。设计系列的课,有助于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为学生制定一个连续的学习过程。我们经常称这样的系列课为一个模块。

8、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

学生是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中主动的学习者,这表现在:

学习者分享了最初对特定时间或现象的看法和解释;

学习者收集到其他人对特定事件或现象的看法;

学习者检查支持他们自己的观点和其他人的看法的证据;

学习者提出问题;

学习者提出探明事件或现象的探究计划;

学习者进行数据收集、解释

学习者根据实证来确定或修正原由的意见或解释;

学习者想其他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解释;

学习者提出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9、提出合适问题的注意点

(1)探究的内容与方式符合儿童实际的认知水平

完并不等于探究。那种把探究式学习简单解释成为“玩中学”的提法是不全面的。

(2)问题应该和一个通过这次探究可以正式的自然科学的概念有关。最好一次探究活动集中探讨一个问题,而不是想学生提出一大堆问题,或是不明确的科学问题。

(3)不宜向儿童涉及复杂系统的探究题目

(4)在提出的题目所包含的探究过程中,尽可能包括定量的测量和定量的描述。

(5)我们不主张在小学阶段对社会科学问题进行探究。

10、如何组织讨论

讨论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重要的互动过程,是探究式科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教学环境。教师将学生引入探究的环境,了解学生的想法,指导教学过程,进行教学评估,学生之间需要相互学习和启发,都主要靠讨论。

讨论是发展儿童思维的过程;讨论是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对比不同意见,学会尊重事实、尊重别人、尊重不同意见的过程;讨论是培养学生语言和表达能力的过程;讨论是培养学生敢于争辩和进取的过程。

11、关于观察的策略

(1)教会学生围绕一个概念有目的的进行观察,学生会学得更有效;

(2)设法改变某些事物,并观察发生了什么,尽可能用多种感官来进行观察,学生会观察得更深入;

(3)观察是探究的一个环节,要和学生的语言发展以及其他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12、关于科学表达和记录

在对学生进行探究式科学教育时,我们强调学生应有一本连续使用的记录本,这是科学研究的需要,也是教育的需要。记录可以帮助我们对探究的过程进行评估,帮助我们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激烈路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是很有利的。它帮助学生观察、表达、用词和写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育读书笔记(二)

最近在蛋蛋妈妈的督促下,我认真读了一本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引人深思,击节叫好。难怪这本书作家出版社半年内就重印了12次,如果让我评价一下,这的确是我读过的儿童教育方面最好的一本书,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因为是个人经验的描绘,可模仿和操作性都非常强。难得的是,作者是个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还有着很深厚的理论基础。

这本书与其是说如何教育孩子,不如说是教育如何作父母。如果父母终日与电视为伍,那么又如何能培养一个爱读书的孩子?如果父母言行不一,孩子又如何相信我们的话?这些道理一说就明白,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书里面详细给了我们指导。

读尹建莉的这本书,深深体会到其实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其实是在和孩子共同成长的一个过程。比如在和孩子共同吟诵古诗的过程中,我们岂不是也再次被诗歌的美所打动?我读到和孩子一同读古诗的那篇,甚至也盼望和孩子读诗的情景。从大学毕业后,一直为生存而忙碌,多长时间没有读诗了?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境离开我们多久了?

这本书通篇有一个主题,我特别赞同。那就是要先教会孩子做人。比如写作是一件要讲究技巧的事情,但是没有真情实感,再好的技巧也是空中楼阁。所以作者提出要“说真话”,就是要实事求是,不是迎合别人去瞎编烂造。没有“道”,诓论“术”。有时候我读着这本书很感慨,让孩子说真话,我们大人又有多少时候在说真话呢?孩子的教育不仅需要的是技巧,有时候其实是勇气啊。

书里倡导的一个理念我也非常认同,那就是做你真实的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出一个精彩的人。兴趣是引导我们最好的导师,无论何时都不能以抹杀兴趣为代价。在尹建莉娓娓道来的讲述中,我看到他们教育孩子的成功之处归结起来大部分都是如何发掘孩子的兴趣和维护这种兴趣。

教育孩子的一个出发点是要尊重孩子,让他感受到关心和爱,引导他而不是制止他,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而不是让孩子强行接受我们的训诫,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够成长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尊重别人,爱别人,与这个社会和谐相处的人。

尹建莉说得很对,不过还可以继续拷问下去。我们为什么要尊重孩子,把他看成平等的人?如果我们觉得自己是道德完美才这样做,那就是较低的层次了。真正的原因西方的基督教文明解释得很简单,也许孩子的肉体来自我们,但孩子的灵魂却来自上帝,他和我们一样是上帝的孩子,在灵魂上是平等的个体,所以我们没有丝毫的先天优势去控制他驾驭他,而只能像朋友一样对待他,在和他的互动中一起成长。这就是尊重和平等的最基本出发点。

凡事最终都要归结为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认识,教育孩子也是一样。这是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给我带来的更深刻的启发。

教育读书笔记(三)

我们认为,心理健康就其本质而言,应当是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在大脑机能正常的前提下,不断向社会所要求的精神文明程度渐次发展的过程。在这里,我们首先把心理健康理解为一个动态的概念,就是说,心理健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应当具有不同的要求,从个体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的水平同样也是动态的。其次,我们把心理健康看作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相对性是指,心理健康只有在与常模标准以及一定时期社会实践客观要求的范围内进行比较才能显现出其价值,而人与人之间的个别差异,地区与地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别,又决定了心理健康的标准或要求不能绝对化。从这样的立足点出发,我们以为若从心理健康的表现形态上大体勾勒出心理健康的轮廓,这在目前的条件下是可能的;但要详尽描述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其具体内容,还需深入研究并进行跨文化论证才有可能逐渐实现。

精神健康的标准

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工作的联系与区别

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工作有密切联系。尤其是在高等院校和各类中等学校开展面向学生的心理咨询和教育工作的联系更为密切。教育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在学校开展心理咨询的目的与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新世纪的接班人。背离了这个目标,就失去了心理咨询在学校的存在价值。但是,心理咨询与一般的思想教育工作又有明显的区别,它有特定的理论、方法与任务,这些也是一般思想教育工作所不能取代的。我们认为,在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应注意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第一,思想上的一致性。人的心理是在社会生活中发展的,具有社会制约性的特点。在校学习的青少年学生人格发展尚未成熟,不少心理问题的产生都与这一特点有关。心理咨询是促进来询者自强自立的过程,自强自立过程便是人格健康发展的过程。学校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风尚。这一目标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具有一致性。心理咨询和思想教育都以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这个共同目标是这两项工作的交叉处和重合点。心理咨询工作者在对青少年来询者从心理上进行疏导和帮助的时候,必须坚持正确的教育方向,把心理上的启发、疏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组织上的联系性。在学校开设的面向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咨询师学校整体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组织结构上应纳入学校工作的组织系统,成为学校学生工作的一个方面,在组织上接受学校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支持。学校心理咨询机构也只有在得到学校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支持的情况下,工作才能开展起来。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不能以开业营利为目的,重在为学生身心健康服务。因此,在机构设置、经费开支、活动组织等方面都需要学校及各级教育领导部门的认可和支持,工作方能开展起来。因此,学校心理咨询在组织上应隶属于所在学校的相关部门,与学校各项工作取得协调一致。

第三,业务上的独立性。心理咨询是一种特定的专业,它有系统的理论、方法与技巧,在许多方面都不同于一般的思想教育工作。它所面临的问题也不是一般的思想教育方法所能解决的。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学习和训练,方能上岗。如果没有心理咨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没有具备一个咨询员应当具备的各种素质,就很难胜任心理咨询工作,甚至使咨询出现偏差和误导。因此,心理咨询在业务上必须坚持独立性和专业性,不能用一般的思想教育工作代替心理咨询。

那么,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工作存在哪些区别呢?

第一,工作目标和范围不同。心理咨询的主要目标是解决来询学生的心理问题。辨明心理问题的性质,排除心理障碍、恢复心理平衡是心理咨询的主要任务。思想教育的目标是从客观上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方向,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素养,其工作范围相当广泛。如,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确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的培养,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教育、遵纪守法教育等等,其内容甚为广泛。心理咨询和思想教育的任务和内容有一定交叉,但工作目标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那么,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工作存在哪些区别呢?

第一,工作目标和范围不同。心理咨询的主要目标是解决来询学生的心理问题。辨明心理问题的性质,排除心理障碍、恢复心理平衡是心理咨询的主要任务。思想教育的目标是从客观上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方向,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素养,其工作范围相当广泛。如,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确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的培养,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教育、遵纪守法教育等等,其内容甚为广泛。心理咨询和思想教育的任务和内容有一定交叉,但工作目标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第二,工作方法、手段不同。思想教育的工作方法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如开设思想修养课程,组织报告会, 进行参观、访问、座谈,开展讲演比赛、辩论会、讨论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还可以进行批评、表扬和个别谈心。心理咨询以个别咨询为主,同时配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团体咨询、心理测验等方式。

第三,遵循的理论原则不同。心理咨询的理论体系属于心理科学的范畴。咨询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和应用领域,咨询工作的开展要在一系列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并且要遵循心理咨询工作的原则和方法。心理咨询是以心理学理论、方法为指导的一种专业技术,而不是一般的思想工作和谈心活动。思想教育工作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领域和范畴,它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等社会科学,与心理咨询的理论体系分属两种体系和范畴。

第四,工作人员的专业方向不同。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方向属于政治学和德育。从事思想教育的人员除了掌握有关的知识理论以外,还需要有相当好的政治思想觉悟、工作能力和组织能力,可以从各级干部中选拔。心理咨询工作者需要有丰富的心理学知识,经过心理咨询专业的培训和考核。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未经专业考核的人不能上岗咨询。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因为高校心理系的开设尚不普遍,受过咨询心理学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员为数甚少,有不少心理咨询机构的从业人员是从德育工作者改行而来,或由相近的专业人员兼职。这种状况很容易把心理咨询混同于一般的思想教育,从而改变了心理咨询的工作性质。

第五,工作效果的评估标准不同。对心理咨询工作的评估是依据心理咨询的目的任务来衡量的。主要从心理问题的解决与否和解决程度的角度来衡量。如,失衡的心态是否恢复了平衡,心理障碍是否得到克服,心理疾病是否得到确诊和治疗,心理危机干预是否成功等等。思想教育工作是从思想素质的高度来衡量,主要看是否把受教育者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四有新人。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篇一:《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时间过得像风一样快,很快,寒假来临了,寒假期间我读了老师给我们推荐的好书,一部令全世界亿万人感动的伟大作品《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自从1886年问世以来,已经被翻译成数百种文字和方言,还多次被搬上银幕和舞台,又被改编为连环画,成为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爱不释手,百读不厌的读物。

这本书以简洁,通俗的语言和鲜明,精美的插图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书中有一个小男孩,他叫安利柯。在他的身边,发生了许许多多感人的事情,他把它们用日记记了下来。这个日记本里,还有父母写给他的劝诫启发性的文字,老师在课堂上读到的精彩的每月故事

安利柯的日记告诉了我们,不要寻求爱,其实爱很简单,自己要去学会创造爱,只要怀着一颗有爱而又善良的心,在别人陷于困境的时候,无论是举手之劳,还是需要一番巨大的付出,都请果断地伸出你的希助之手,尽力助人为乐,那么,爱就无处不在!

【篇二:《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一部流传世界各地的著作,它是以一个小孩的日记方式来写的,虽然每篇的篇幅不长,但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爱,一个多么闪亮,多么令人钟爱的字眼。

人们追求爱,也希望能拥有爱,爱能使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美好。我们要完全的拥有它,就必须去充实它,让我们携手,共创出人世间最美好的爱。这本书里也正是想表达这一点。在这本书里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卖炭者与绅士》还有《义快的行为》这两节,第一节写了一个父亲对他儿子诺琵斯的爱,诺琵斯骂培谛的父亲是个叫花子,诺琵斯的父亲知道后,非要诺琵斯向培谛和他父亲道歉,虽然培谛的父亲一再拒绝,可诺琵斯的父亲还是坚持要让诺琵斯道歉,从这里可以知道,诺琵斯的父亲是一个多么正直的人啊,他用他的爱来熏陶他的儿子,让他的儿子也变成一个关心别人,不取笑他人的人。

第二节写的是一个墨盒砸到老师的事件,原因是克洛西被人凌辱,最后忍受不了了,就拿起墨盒向那些人扔去,没想到扔到了刚从门外进来的老师,最后卡隆要帮他顶罪,但老师知道不是他,让肇事者站起来,并没给他处罚,听他讲完事实后把那些人抓了起来,但卡隆跟老师说了些话,老师就不处罚他们了。

这里就表现了卡隆他关心他人的一种高尚的精神,并且得饶人过且饶人,这是难得的一种为人处事。读到这里,我想在这个以经济利益为主的社会上,使同学之间自私自利,以我为主,嫉妒打击,怕得罪人,恶意竞争等不良作风日益生成,那种关爱他人的精神已经渐渐淡漠,在社会加强精神建设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在学校家庭上学习这关爱他人,让自己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爱心来熏陶别人,让爱在人们心中永驻。

【篇三:《爱的教育》读书笔记作文】

一开始,我为了应付作业,极不情愿的翻开了《爱的教育》。书中似乎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拉扯着我,让我拿起了就不想放下。真的是一开始是它来找我,到后来就是我来找它了。

这本书以日记的形式描述着人类最伟大的感情爱!书中处处散发着爱的气息,有同学之间的友爱,有亲子之间的母爱父爱,也有师生之间的关爱。这本书把爱表现的淋漓尽致,一些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在作者的笔下,添上了爱的翅膀,让人感动,让人深思。

书中不同背景的孩子演绎着不同的故事。强壮的卡罗纳诚实可靠,伸张正义;品学兼优的德罗西助人为乐;炮兵上尉的儿子罗伯蒂舍己为人;老师为了学生日夜操劳、无私奉献

书中父母的信教导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合格的人。父母的信中说的虽然都是一些极其平常的小事,却常常让我深思

精彩的每月故事,催人泪下。其中费罗伦萨的小抄写员为了家人,几个月没有睡好觉,半夜起来帮爸爸抄写纸条,导致白天无精打采,受尽了委屈和责骂,忍声吐气,默默的奉献着;还有那伦巴第的小哨兵为了祖国,不畏艰险,在勘查时,壮烈牺牲

读完整本书后,仿佛这些事都刚刚在我身上发生过一样,我的心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爱的洗礼。我如梦初醒,原来爱一直伴我左右。因为爱无形无影,看不见,摸不着,所以那些来自平凡的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是那么的理所当然。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要让所有人的心里都燃起爱的烈焰,让爱在每个人的心里传递,塑造一个充满爱的美好家园!

【篇四: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时间过得飞快,很快一个学期的课程就结束了,暑假来临了。在暑假里,我读了老师给我推荐的好书。这本书就是《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一百多年前,意大利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亚米契斯创作的。

这本书里的每一篇文章都使我受益非浅,其中每月例话里面的《马里奥的微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篇文章十分感人。本文记述了一个十二三岁的意大利少年马里奥乘上了一艘开往马耳他岛的巨轮。在船上,马里奥结识了一个好同伴,这个女孩子跟马里奥年龄差不多,只不过个子比马里奥高了一点儿。经过聊天,马里奥知道,原来这个女孩子叫克莉泰,跟他一样都失去了父母,是来投奔亲人的。深夜,可怕的风暴来了,甲板的东西都被卷走了,船底也经受不住风暴,破了,水汹涌的灌了进来,眼看船就要沉了。乘客们都惊慌失措,跑到甲板上号啕大哭起来。

一半的乘客都跳入了事先准备的小艇里,可只有一艘小艇,小艇上已经坐满了人。只够再容纳一个小孩子了,而克莉泰和马里奥都十分想下去。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眼看小艇离船越来越远,马里奥把机会让给了女孩,女孩跳入小艇,得救了。大船即将沉没,但马里奥面对死亡反而从容镇定,十分开心。

我读了这篇文章后,我十分感动,我想我们大家都应该学习少年马里奥,学习马里奥舍己为人甘牺牲,面对危险十分镇定,十分坚强的品质。

【篇五:《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早晨,阳光透过窗户悄悄地照进屋内,正好照在了书桌上的那一本《爱的教育》。我坐在椅子上,轻轻拿起书看了起来。

《爱的教育》记录了小男孩安利柯在三年级时在校内校外的所见所闻。以及安利柯对家庭、学校、父母、兄弟姐妹、师生之间关系的看法。

书中还提到了另外一个主人公卡伦,讲述了他在课堂上:一个小男孩因为受到别人的羞辱而气愤地将墨水瓶丢向欺侮他的同学,可不料却丢在了刚走进教室的老师身上,当老师质问是谁做的时,卡伦勇敢地站起来替同学承担了错误。

感受:当读完这篇的时候,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我想不到一个仅只有三年级的学生,竟有如此勇敢和乐于助人的崇高品质。再想想我们生活中能有哪一个人会像卡伦那样做。当我们做错事的时候,总是想着怎样才不会被老师发现,怎样才不会受到批评。而卡伦呢,明明不是他做的,可他却为了不让同学受到批评,而硬说是自己做的。这多么感人,多么震撼人心啊!我在心中深深地佩服他,敬佩他。

《爱的教育》这本书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它用爱塑造人,引导我们永远保持一颗勇于进取而善良真诚的心,爱祖国,爱人民,同情人民的一切不幸与苦难。还教会了我们,人间是充满温暖,充满友情和亲情的。

【篇六: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假期里,妈妈给我买了一本《爱的教育》,我非常喜欢,一口气就读完了。

爱这一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又何其难呢!在安利柯的生活中,父母老师如此细腻的用行动教会孩子怎样去爱。《爱的教育》中,作者把爱比作很多东西。的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

当安利柯的老师说道:你们以外,我没有别的家属在世界上,除了你们,我没有可爱的人!你们是我的儿子、女儿;我爱你们,请你们也喜欢我!你们之中,我一个都不愿责罚,请将你们的真心给我看看!让我们全班成为一家,给我慰藉,给我荣耀!先生的这些话,让所有的学生都信服于他,这位老师的坦诚深深地打动了我!他让我们意识到,老师或家长用平等的目光看待孩子是多么重要!

每个人在生活中,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不犯些错误,可是我们作为小孩子,却常常受到严厉的批评;而我们的进步却常常会被忽略!每个人都不希望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差生,或者爸爸妈妈不喜欢的坏孩子。只要你们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我绝不会责怪你们这是安利柯的老师给我们最好的安慰,也是最深刻的爱。

读了《爱的教育》我深受感触,我懂得了爱的方式有很多,也懂得了有很多种爱。伟大的母爱,宽大的父爱,同学之间友好互助的爱。爱有很多种,需要你用心去感悟,感受身边所有的爱吧!让爱播进每一个人的心中,传扬爱的精神。相信有一天世界各地都有爱的存在。明天就是爱的世界。

【篇七:《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是啊,爱在我们之间无所不在:父母亲对你的爱;亲朋好友对你的关怀可当我读了《爱的教育》后,对它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爱的教育》采用了日记体的形式,讲述一个名叫安利柯的小男孩的成长的故事,详细地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

《爱的教育》全书100篇,其中《仁慈的花朵》最让我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它描述了女子学校的女同学们帮助一个因在扫烟筒时丢了三十个铜板的小少年,并且还瞒着校长做了一群无名英雄。英国哲学家洛克说得好:我始终认为人们的行动是他们的思想的最好证明。这个故事中闪耀着的崇高的品质和道德的光辉,给我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读书心得

而如今的社会上,有些人则非常势利,他(她)们的行为准则是看是否对自己有利,即使在道义面前也不放弃讨价还价。这种人是非常渺小的,他们的处事哲学必然会遭到人们的鄙弃。因为虚伪换不来真情,冷酷换不来热忱。冷漠自私者失去了做人的道义,他们就很难得到别人尽心尽力的帮助,有失道之因,必然有寡助之果。人生的错误,往往在于自私自利四个字,私利不去,公道则亡。

反之,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善待别人,等于善待自己;给别人幸福,就是给自己幸福;温暖别人的同时,也温暖了自己。一个人心里有别人,总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并有真情的奉献,那么得到的将是内心的充实,高尚的人格,爱心的照耀,真情的温暖。甘愿给社会付出真情和爱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因为幸福总是偏爱那些热爱生活而乐于奉献的善良的人。

人间情,不分天南地北,暖你暖我;献爱心,莫谈贫富贵贱,人人可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献给他人一份爱心,留给自己一份春天。真情,让你我心灵相通;真情,使世界不再孤单。只要你我伸出温暖之手,让世界充满爱,真情可以到永远。

愿生活中处处开满真、善、美的鲜花。

【篇八: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书是我们人类永远的朋友。我爱读书,因为从书中我可以得到很多快乐、很多知识。

今天我要向同学们推荐一本好书,大家看!就是我手中拿的这本《爱的教育》,它是一本流传世界各国的儿童名著,是由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耗时近十年才完成的。这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记载了小学生安利柯整整九个月的四年级生活。

爱贯穿了整篇小说,就在最平实的字里行间,融入了种种人世间最伟大的爱:老师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同学之爱每一种爱都不是惊天动地的,但却感人肺腑、引人深思。而且整部小说都是以一个小学生的眼光来写的,相信同学们都能读懂,因为整本书以最朴实的语言,讲述着100个与孩子有关的故事:有《扫烟窗的孩子》、《班长》、《感恩》等等,有安利柯的好朋友卡隆的侠义之举,有品学兼优的班长代洛西的助人为乐;也有诺琵斯的傲慢无礼;还有朴实可爱的小石匠,坚强不息的克洛西

小安利柯和他周围的人们追求的是一个至善至美至爱的世界,难怪夏丏尊先生一边流泪一边翻译这本书。他当时就许下心愿,一定要把这部小说译出来,不光是给孩子们读,还要介绍给父母们和老师们读,让大人们都跟他一样,流一些感动的眼泪。

刚刚升入三年级,老师就向我推荐了这本书。当我捧起这本书时,我立即被书中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那一个个爱的故事,至今记忆犹新,它使我懂得了怎样去爱伙伴、爱老师、爱父母,爱身边的每一个人。总之,是《爱的教育》使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同学们,赶快行动起来,也来读读这本书吧,相信你们也一定会爱上它!

【篇九:《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爱的教育》是由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末的一部短篇小说。他讲述了一个意大利孩子的日常生活。据说这是作者根据自己儿子的日记所改变的,因此,这是一部日记体小说。这本书以孩子的眼光,孩子的心理,孩子的口吻记述了他们那个年代的小学生活。

作者在书中刻画了许许多多的人物:主人公安利柯、爱打抱不平的卡隆、满身石灰的小石匠、爱集邮的小商人、不要脸,最终被学校除名、送入儿童教养院的弗兰谛、名列前茅的代洛西、和蔼,尊敬老师的父亲、慈祥的母亲、勇敢的洛贝蒂、高尚的克洛西、嫉妒代洛西的、傲慢的诺贝斯、辛苦的克莱谛、爱着每一位学生的老师、受父亲打骂的泼莱克西、以及弗兰迪可怜的母亲这部小说围绕着一个中心点:那就是爱。

《爱的教育》我是一口气读完的,我承认这是一本美化、净化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并不是其是对其早有耳闻的原因,而是我在字里行间,发现了作者本人对爱的理解。作者对爱的理解是不平凡的。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日记所散发出的那种浓郁的情感力量,我觉得十分伟大。这或许爱的教育被评为当代中小学生必读书籍的原因吧。

?爱的教育,让人深思。那么?爱是什么呢。这不经让我思索起来在读《爱的教育》时,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爱就是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爱就是姐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爱股;爱就是老师教授同学们知识,让同学们去理解知识的过程;爱就是朋友之间互相鼓励,友好和睦;爱就是安利柯送给小石匠的小火车;爱就是老师在弗兰谛被开除后的叹息;爱就是卡隆为了妈妈在课堂上放声大哭;爱就是爸爸一把折断的尺子爱,就在我们身边,就在眼前。

【篇十: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作品,被认为是意大利人必读的十本小说之一,是世界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名著,被各国公认为最富爱心和教育性的读物。朱光潜、丰子恺、茅盾、夏衍等学者曾将此书作为当时立达学园的重点读物。198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具有代表性的欧洲系列丛书》中。1994年被列入世界儿童文学最高奖国际安徒生奖《青少年必读书目》之中。2001年被教育部指定为中小学语文新课标课外阅读书目。《爱的教育》超越了时代和国界的限制,被译成数百种文字,至今销量已超过15,000,000册,成为世界最受欢迎的读物之一。

这是一部以教育为目的的儿童文学作品。它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歌颂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的高尚情怀;它鼓励人们消除阶级观念,在日常生活的交往中,努力实现各阶级人民相互尊重和相互平等。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爱的教育》都一直是整个意大利的青少年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说的主人公安利柯是一个刚上小学四年级的意大利男孩,他出生在一个衣食无忧的知识分子家庭。由于接受了他父亲的巨大影响,他在学习上勤奋努力,在生活中诚挚友善,是一个优秀的中产阶级少年。在书中,他以一个孩子的视觉角度、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了在整整一个学年中,他的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的故事。虽然校园是书中绝大部分的故事演绎的舞台,但是,我们却可以从这样的一个小小的窗口看到当时整个意大利的一个缩影。品学兼优的德罗西和骄傲自大的沃蒂尼同样出生在富裕的中产阶级阶层,前者真诚质朴、平易近人,后者却骄奢横溢,目中无人;而作为平民学生的代表者加罗内和克罗西,一个是非分明,敢于和邪恶抗争,是弱者心中的英雄;另一个活泼可爱,小小的年纪就帮助父母扛起了生活的重担。如果说加罗菲的生意经和小聪明让人忍俊不禁,那么弗兰蒂的冷漠的内心和丑恶的面目则会令所有阅读这本书的人不齿。虽然作者用简单而平实的笔触勾勒出这一个个孩子形象的时候与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已经相差了上百年,但是他们却仿佛真的生活在我们的身边。也许这就是这本书几十年来都没有被人们忘却的真实原因吧。

除了安利柯的日记,《爱的教育》一书中还穿插了安利柯的父母和他的姐姐西尔维亚给他写的一些信以及九篇老师让孩子们听写下来的每月故事。如果说这些信带着深深的时代烙痕,让崇尚人文的现代人多少觉得有些教条,有点空洞,并不是那么有说服力的话,那么那九个故事的存在却包含着作者的许多匠心。聪明的读者,不知道您有没有注意到这九个故事中的九个英勇的少年他们来自意大利九个不同的大区(意大利的一个大区相当于中国的一个省份。),他们站在一起代表了整个新生的意大利和它的未来。故事中的九个小主人公们是九个小英雄,为了他们心目中崇高的目标,他们承受了巨大的牺牲,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不管是为了自己的祖国还是为了自己的家庭,他们在他们的事迹中表现出来的忘我和克己的精神,在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现代人眼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有些难以理解,甚至匪夷所思,但是它们却体现了意大利著名的政治家加富尔(1810-1861)当时的治国理念,是年轻的、刚刚统一的意大利所需要的奉献精神。

《爱的教育》这本意大利文的著作它原来的标题是cuore,如果直译的话,应该是心的意思。用心,也就是用真诚的心和平等的概念来对待你身边的每一个人,是该书的教育主旨,也是这本书最局限、甚至可以说最失败的一个地方。作为一个专业的新闻工作者,作者对自己生活的那个时代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明知道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里,人与人最大的交流障碍在于他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而这一点不是简单的对心的召唤能解决的,但是,他却没有勇气把自己心灵深处最真实的想法讲出来,而只能采取逃避和迂回的办法来号召所有的青少年都做一个有心的孩子。这一点,作者自己也早就认识到了,所以,在《爱的教育》获得成功之后,他在一些媒体上对自己的所谓理智上和感情上的矛盾作了深刻的自我批评。

随着时代的变迁,《爱的教育》对于意大利青少年成长的意义已经不像它刚出版时那么重大,近几年来,在意大利本国的媒体上不断有文章抨击这本书存在的现实意义。有人批评它田园式的、牧歌般的情怀与乌托邦社会一样缺乏现实意义;有人抨击说那些每月故事中的英雄少年距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太遥远,是后文艺复兴时期的中小资产阶级不切实际的幻想;还有人说书中恩里科的班主任佩尔博尼老师采用的教育模式有煽情的嫌疑,已经不合时宜,对待当代的青少年我们需要把他们当做朋友,坦诚地与他们进行交流,等等等等。

但是,无论世事怎样变迁,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爱的教育》这本书在意大利的统一大业中产生的伟大的历史意义。大家都知道语言的统一是一个国家实现政治上的统一的必要条件。在很长的时间里,意大利这个名词一直都只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不是一个政治概念。如果说现代意大利语的开山鼻祖亚历山德罗曼佐尼用他的经典著作《约婚夫妇》使现代意大利语实现了初步的统一,为意大利政治上的统一打下了一个基础,那么在《约婚夫妇》面市五十年之际到新生的意大利统一政权产生后的二十五年里,我们说是德亚米契斯《爱的教育》进一步巩固了亚历山德罗曼佐尼的成就,为意大利的统一大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德亚米契斯叙述故事时采用的朴素、平实的语言使《爱的教育》成为了一部喜闻乐见的作品,使处在社会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都能参与阅读。它对文字统一、文化推广的作用几乎可以和二战后进入人们生活的新型媒体电视相媲美。另外,政治上的局限也并没有阻碍《爱的教育》在广大民众中获得伟大的成功,它提倡的奉献精神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甚至还对当时整个意大利社会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篇十一: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爱的教育》,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

《爱的教育》采用日记的形式,讲述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建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文章中孩子们所表现的更多的是闪光的美德,这正是小说极力颂扬的地方。小说记录了长辈们对孩子的教育和启示,附在日记后面还以第二人称写了他们呕心沥血的教子篇。这本小说在漫长的岁月里,它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长。可以说,这是一本永远不会过时的书。它用爱塑造人,引导我们永远保持一颗勇于进取而善良真诚的心,爱祖国,爱人民,同情人民的一切不幸与苦难。这本书一出版就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和欢迎,可以说超过了任何一种《教育学》或《教育概论》。有夏先生的推崇当然是个原因,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当时有许多教师要求冲破封建主义的束缚,而这部小说给他们塑造了一个可以让他们仿效的模型。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就总被我们忽略。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不说操劳奔波,单是往书架上新置一本孩子爱看的书,一有咳嗽,药片就摆放在眼前,临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们需要张开双臂才能拥抱的深深的爱。当我们陷入困境,没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在身边,晚上不忘叮嘱一句:早点睡。读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认识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颗深爱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

如果说爱是一次旅游,也许有人会有异议。但爱正是没有尽头的,愉快的旅游。就像生活,如果把生活看成一次服刑,人们为了某一天刑满释放,得到超脱而干沉重的活儿;那么这样的生活必将使人痛苦厌倦。反之,把生活看成旅游,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如果爱是奔腾的热血,是跳跃的心灵,那么,我认为这就是对于国家的崇高的爱。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这种爱应牢牢植入我们的心田。当读到安利柯描绘的一幅幅意大利人民为国炸断了双腿,淋弹死守家园的动人场面时,我不禁想到我们祖国大地上也曾浸透了中华儿女的血。同样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光明,同样可以抛弃一切地厮拼,我被这至高无上的爱的境界折服。

转眼间,我们离开《爱的教育》所记载的那个年代已经很久了,但是爱这种教育的方式却永远不应该远离我们,特别是远离我们这些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我们要全身心的去爱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为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而欣慰,用爱的泉水去滋润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让孩子们沐浴在爱的阳光中,自由,健康的成长!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已经完成了对于爱的思考爱是博大的,无穷的,伟大的力量。是教育中所不能缺少的。

【篇十二: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爱的教育》的作者亚米契斯,是意大利著名作家。《爱的教育》是世界儿童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日记体小说,这部小说通过一个小学生的日记,以充满儿童情趣的幽默语言,记录了孩子们在整整一年中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全书故事简单,风格朴素,感情浓烈,展现了一幅幅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的动人画面,是19世纪意大利最伟大的10本小说之一。

小主人公安利柯是一个刚刚上三年级的学生,出生在一个衣食无忧的知识分子家庭。他学习勤奋努力,待人诚挚友善,安利柯的父亲是位工程师,家里的条件也算是小康,他的父母都是乐善好施的人,常常教导安利柯要帮助穷人和有困难的人。有一次母亲带着安利柯去帮助一对贫穷母子,没想到他们正是安利柯的同学克洛西和他的母亲。

安利柯的身边有着一群心地善良、充满爱心的同学。班长代洛西是个热忱的孩子,当他得知克洛西的父亲是服刑回来的人时,为了不伤同学的自尊心,他小心翼翼地保守着这个秘密。当面对克洛西的父亲的时候,代洛西真挚的话使这个曾经失足的人感到了人间的真情,鼓起重新做人的勇气。安利柯最敬佩的同学是卡隆,这个火车司机的儿子具有高尚的心灵,面对被欺负的弱小者他常常会挺身相助。绅士的儿子诺比斯和卖炭人的儿子贝谛为一点儿小事吵架,在开明的家长的教育引导下,两个孩子反而成了亲密的同桌。同学克洛西的父亲因过失杀人入狱,克洛西的母亲靠沿街卖菜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但不论怎样困苦,母亲都要让克洛西去上学。朱利亚为了帮助父亲抄写公文而累坏了身体,面对父亲的责怪和家人的不理解,朱利亚忍受了下来,并坚持帮助父亲抄写公文。当父亲终于明白儿子为何身体每况愈下,学习成绩直线滑坡时,父子俩痛哭着抱在一起。波莱科西以加倍的用功和非凡的孝心,得到了一枚奖章,他的这份荣誉令父亲幡然醒悟,从此改过自新,成为一名勤奋的好铁匠。

安利柯的老校长是一位和蔼的老人,他的儿子当志愿兵不幸牺牲后,校长常常带着学生去看路过的军队,向军旗行礼,教导孩子们要爱国。

毕业时,安利柯好他的同学们都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自己的老师和校长,心中充满了无限敬佩与感激之情。父亲也特意带安利柯乘火车去探望自己44年前的小学老师,给他上了一堂尊敬师长的好课。

正如其书名所暗示的,《爱的教育》宣扬了人世间最伟大的爱。一个三年级学生在一个学年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以及对祖国的爱,使人读起来犹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全书把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爱,无不包含一个爱字。这个生生不息的神圣字眼,虽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惊心动魄,却总让人怦然心动,甚至泪流满面,提醒人们学会用一种温暖的眼光看世界。这本书也寄托着作者的理想,即期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友爱。

《爱的教育》蕴含了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出素质教育的根基是爱的教育,对父母的爱、对教师的爱、对同学的爱是孩子做人的根本,也是其他素质的基础。在全书中我们看到,家长和老师对孩子们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在道德上坚持高的标准和要求,在个性上允许孩子自由发展。安利柯有一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亚米契斯的教育思想也体现在这个小小的细节中。

本书生动细腻地描写了儿童的内心世界。儿童的所思所感并不同于成年人,本书的情节能够使人真正地了解到孩子们对世界和环境的看法,让我们通过一个孩子的眼光去观察这个世界,从而也让我们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幸福与教育》读书笔记_关于教育的读书笔记500字


我有幸拜读了美国教育哲学和约翰杜威研究学会前任主席内尔。诺丁斯的《幸福与教育》一书,让我受益匪浅,感受颇多。在书中,作者以幸福的另类视角为切入口重审了教育的目的,对将幸福作为一种教育目的的话,我们会如何去教学这一主题进行了探讨,将幸福与教育相关联,全新阐释幸福的内涵和外延,探究了教育事业的幸福使命,打开了教育研究新的视野。

作者在书中写道因为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和发展,换句话说,没有教师的幸福感觉,就很难有学生的幸福感受;有幸福感的教师才会感染自己的学生,也会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感受到幸福,从而潜移默化地,学生也能体会到教师的幸福,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人性的善良。做一名人民教师,就要做一个有幸福感的教师;要有一颗感恩之心,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点滴幸福的感觉并及时放大迁移;要净化自己的心灵,将人格魅力和道德情感这两道最美丽的光环送达我们接触到的每个学生。同时我们需要有欣赏的眼睛、微笑的面容、智慧的头脑,我们的精神要融入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幸福尺度,滋养学生的未来生活。我们更要有宽容的心态,上善若水,天道酬勤,让我们走近孩子,走进幸福教育,让幸福感与专业成长融为一体。

守望教育的读书笔记


守望教育的读书笔记

《守望教育》是2012年9月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满建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守望教育的读书笔记,欢迎参考!

守望教育的读书笔记1

利用寒假时间把刘铁芳教授所著《守望教育》认真阅读完了,我为在这喧嚣的社会,还有一批像刘教授这样沉静思索的人感到高兴,同时也为自己读到这样一本好书感到庆幸,我知道我们都是平凡的人,但刘教授有着不平凡的境遇,干着不平凡的事业。他之所以事事比他人做得好,首先取决于他崇高的精神境界。也确实说明了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爱心的职业,没有爱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师的。

刘教授所说的教师做差生的转化工作如同医生诊病一样,医生只有在治疗疑难杂症中才能提高医疗水平,教师只有在教育差生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这一认识应该说也是非常独特、耐人寻味、给人启示的。虽说在教学中我们对后进生的确也很关心,但能够像刘铁芳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对待一个学生,说实话,我做不到。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和信心,无论朝着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他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天底下最有耐心的人。

一路阅读,我反复问自己:我也会像刘老师那样耐心细致地对待差生,找他谈心,讲道理,但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我做不到,我会伤心,会愤恨,会绝望,会理直气壮地把万同清除出我的心灵之外,而自己则没有半点良心上的不安,因为我会觉得他可能是个不可教育的学生,会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来劝自己,更会觉得自己已经尽力,而教育不是万能的……

是啊,师爱是阳光雨露,学生是花朵幼苗。对学生的爱既要像阳光一样普照大地,对学生一视同仁,又要对一些缺少爱的同学有所倾斜。李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是的爱就一个字,说说容易,做做难。

守望教育的读书笔记2

《守望教育》是一本抒发教育理想的真情之作,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一个“爱教育者”的真挚情怀。书中说“正是凭着我们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渴望和对人的完善的关照,我们才会对现实的教育、现实中的人的命运心怀依恋,对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保持一颗平常之心,对细微的教育事件持一种深切的人文幽思,对我们的点滴思考坚持一种温暖的人间情怀,同时也对现实中的各种教育问题给以理性的批判与必要的反思,”作者对教育热情、思考深深地打动了我。

刘铁芳的《守望教育》一书,还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阐述了我们今天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及如何让每个教育者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中不断地追问,在不断质疑、追问的过程中,催生教育实践智慧,改善、提升每个教育人的教育生活质量。

在《研究性教学: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一文中,刘教授指出:好的教学实际上只是为了把学生引入“问题”之中,引入他们属己的“问题意识”之中,并且不断扩展他们的问题意识。这样,好的教学就不再是以其过程中的知识、技能的授——受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好的教学不再是一次性地解决问题,而只是通过暂时的解决问题来激励、焕发学生更多的问题,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自觉地走上自己的问题思想之路。这也让我们对于现阶段正在研究的“问题意识”的课题有了更深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更好的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毕竟“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的研究性教学也并不是为了把每个人都培养成学术研究的专家,而意在让每个学生都能自我“想问题”,能独立思考、判断、评价、选择、创造,视野开阔,并最终落实到对社会、自然世界以及自我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关注之中。

作为一个普通的一线教师,我想守望教育首先是守望课堂。因为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还课堂以心灵的温度,还课堂以思想的灵动,还课堂以生命的活力。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解决问题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因此也是我们今后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坚守课堂,就是坚守教育之魂就是让教育拥有生命活力。

守望教育的读书笔记3

看了刘先生写的深有感触。这本书刘先生为教育改革所写的一本随笔,记载着他对于教育和教育改革。

他提出,我们不能简单地设定什么是教育、教育该如何行动、教育非如此不可的标准答案和机械化的行动模式,而是把对教育生活提问的权利交还给实践者,让每个教育人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之中不断地去追问:究竟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好教育?正是在对现成教育实践的不断质疑、追问过程中,催生一线教育人的教育实践智慧,改善、提升每个教育人的教育生活和质量。教育需要理论与时间相结合,而且应是在承认整体现实格局合理性的前提下展开的具体的、局部的研究,理论研究是进一步贯彻显示行动格局的合理性,而不是单纯为了论证现实合理性而存在的工具。的确是的,没有理论的支持,实践会走很多弯路,所以,我们要研究理论;但是,单纯为了研究理论而研究,肯定不能跟现实很好地结合,甚至是背道而驰,所以,我们研究理论应该是以检验现实格局的合理性而存在的。

书中还提到,近年来,社会越来越关心教育了,但是从很多方面我们接收到的信息都是以批判为主的,把教育的问题都归结于教师,甚至传言一流的学生,二流的教师。教育,其实是跟我们每个人相关的整个社会的事,应该是整个社会关心并团结协作的事,而不是出了问题就是老师或者学生个体的事情。比如应试教育,是我们所痛心疾首的,早早的就在宣传应试教育应该被素质教育取代,并且早早地就开展了素质教育,可是,一旦接触到实际的学校,应试教育的阴影还是挥之不去。因为我们一方面虽然反对应试教育,但当我们自己的孩子面临升学考验的时候,我们又成了应试教育服服帖贴的忠诚守护者。教育,始终是和教师,特别是一线教师息息相关的,因此,教育改革的最终出路还是要落实到每一个一线教师的身上。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次成功的课改,都需要大多数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教师的创造性的发挥,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水平是直接关系到我们教育质量的高低的。一所优质的现代学校,应该是以极力学校人的创造性生活的基本保证,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就是师生创造性的教育生活,是学校人优质的学校生活。教师的学习既可以是个体的、自发的,同时也是集体的、有组织的、系统的学习。怎样把学校建设成多层次、多途径、多形式的网状学习型组织,就成了当前我们现代学校建设的重要尺度。在课改中,一线教师如果只是作为被动接受者存在,用强制统一的要求来代替教师个体的参与理解和实践的话,那么,想要获得教师的深入理解和支持是很困难的。所以,面对课改,我们应该多一点耐心,多一点时间与空间,上下交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热情与理智相结合,批判与反思相并举,稳步推进相关体制与制度的改进。

我常想,究竟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或者说,我们究竟怎样才能达到教育改革所期望的目的?我心以为然的目的至少应该包含这么一条,那就是,把教育的主动权越来越多地交还给教育的实践者本身,真正让他们成为教育生活的切实主体,充分地激发、解放每个教育实践者的教育潜能、创造性和教育的实践智慧。

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认为道德法要高于自然法则。那么,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全书共分五辑,第五辑是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正如刘先生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让我们以一颗平凡、挚爱、理性的心灵来守望教育——我们心中的教育。

守望教育的读书笔记4

教师成长的问题不仅是一个教师教育教学技术不断娴熟的过程,也不仅是把教育教学技术逐渐变成了教育教学艺术的过程,这其中更主要地包含着的内容,或者说教师的成长的关键,乃在于个体教育意识的全面觉醒,即个体是否开始拥有了自己独到的对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理解与觉悟,并把这种觉悟渗透在自己新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从而使得个体的教育教学实践的思想资源逐渐摆脱外在的常规或者权威性认识,而转向个体自身,来自个体对教育的真实悟知。

一般说来,教师的成长会经历这样几个过程:适应或者说顺应常规——对常规性教育行为的抗争与个人教育意识觉醒的萌芽——教育艺术的成熟与个人教育意识的觉醒——个人教育意识的不断完善与个体教育实践中的自觉创造。教师的成长一方面需要不断地吸收外来的教育知识、教育思想资源,不断触动自己对教育实践的思考;另一方面又需要教师对自我教育生活不断反思,把自身的教育经验作为文本来解读,真正把自我纳入对个体教育生涯的觉知之中,从中获得教师自主意识的提升。教师正是在对自身教育实践不断适应——超越之间,通过外来思想资源与个体内在教育经验、教育知识的不断碰撞,获得个体教育意识的生长生成。

个体教育意识的觉醒并不是个体教育行为模式中的简单创新,并不是简单地跳出常规,跳出他人,自产门户,独立特行,它更多地涉及到教师对其职业生涯所面临的最基本问题的自我解答:究竟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学?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教学?个人教育教学实践的意义究竟在哪里?个人究竟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参入教育教学实践之中才使得个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更有意义?以教育为业的个体人生怎么才能更有意义?个体教育意识的觉醒,从其实质而言,就是个体对自我教育生涯的反省和觉悟。

教师教育意识的全面觉醒,首先意味着教师对教师职业的整体参悟,即对教师职业活动的意义与价值的自我理解与独到发现,并尽可能地在自我与外在社会要求的协调中来完善自己的职业行为和职业生活。更深层面的教育意识的觉醒,还包括对个体教育人生的领悟与觉知,即把教育生活与个体人生内在地结合,把个体在教育实践中的探求、创造、悟知转化成教师个体职业人生之意义与价值的发现。换言之,教师的成长,不仅是教师作为职业人的成熟和发展,同时也是作为人的成熟与发展,是作为教师存在的个体人生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教师个体不断将外来知识融入个体内在教育意识之中,转化为个体对自我教育世界的发现与觉知,这种觉知扩展到其整个教育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思考与觉悟,从而促进教师个体教育人生的整体觉知。

教师的成长与教育意识的觉醒并非一而就,特别是在一种开放的社会与开放的教育中。个体教育意识的不断觉知,意味着个体对日常教育生活的不断超越与提升,以及对自我既有教育知识不断超越与提升。一个相对成熟的教师要超越自我经验、超越个体日常教育生活习惯,乃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个体教育意识觉醒的更高层次,乃是个体能把自我教育意识提升到民族、时代、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自觉地把自我教育意识纳入人类教育发展的历程之中,不断领悟时代教育的真谛,经由个体的本真性的教育理解、探悟,达到对历史发展中社会整体教育意识之本真性的理解与接近,从而把个人教育意识的觉醒上升到历史与人类的教育理想探寻的高度。说到底,个体教育意识并不是一个纯个体性的问题,个体教育意识的觉醒与群体、社会整体教育意识的觉醒密切关联,从而把个人自身的教育努力自觉地纳入现代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脉络之中。

在此意义上,“活到老,学到老”,就不仅仅是一种谦辞,而是当代教师成长和教师教育意识发展的需要。

人的教育读书笔记


人的教育读书笔记

克拉玛依第一小学 王晓梅

《人的教育》一书是一本着名的教育论着,作者福禄培尔是德国着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被称作“幼儿教育之父”。他的关于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是他一生活动的主要方面。《人的教育》就是一部泛论儿童时期学前和学校教育的书。书中,福禄培尔主张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天性,反对强制性教育和压制儿童的发展,重视儿童积极活动和发展儿童个性以及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意义,主张人的一切发展阶段教育的连续性等 教育要顺应自然的原则,是福禄培尔教育理论体系的一条重要原则。他要求让儿童从最早期开始就能不受干扰地自然发展。因此,“教育、训练和全部教学与其是绝对的、指示性的,不如更应当是容忍的、顺应的,因为在纯粹采用前一种教育方式下,人类那种完美的发展、稳步或持久的前进将会丧失。”福禄培尔拿园丁修剪葡萄藤作为比喻:“葡萄藤应当被修剪,但修剪本身不会给葡萄藤带来葡萄,相反的,不管出自多么良好的意图,如果园丁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的顺应植物本性的话,葡萄藤可能由于修剪而被彻底毁灭,至少它的肥力和结果能力被破坏。”对于这句话中的观点我觉得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教育学生就好比园丁修剪葡萄藤,一定要顺应儿童的天性,耐心的指导学生,不能强制性地教育压制学生。因此我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这一点。与让儿童不受干扰地自然发展的主张一致,福禄培尔重视儿童个性的发展;“在作为人类一员和上帝儿女的每一个人身上包含并体现整个人性,但他在每个人身上是以完全固有的、特殊的、个人的、独一无二的方式被表现、被塑造的……”对于这一点 ,我想也就是我们在教育儿童时,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保护儿童做事的积极性并予以肯定和支持,尊重儿童正确的观点,从而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

学校应该教什么这段选文中,福禄培尔认为,对于儿童来讲,学生期就是儿童学校教育生活的主要时期。他将带着信仰和信念、预感和期望去熟悉面对着他的一个外部世界。因此,教育这样当把儿童作为一个人,不就仅交给他学习的对象本身,而且教给他与该学习对象有感知识。通过十几年的教学的摸索和反思我也深深地感到,师道之尊,可以使学生仿之、效之,但绝不是不可超越之。教师不是全部知识、全部真理的化身,那么,我们就应该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学生一起去探求真理,发现真理,开创教师和学生真正平等的对话平台。语文的学习应该寻找一种和学生谈话的轻松,态度的平等亲切,心灵的坦诚和谐。语文绝对不是只依靠教师就能学好,而是需要自己从鲜活的文字中感悟到独特的情感,从平凡的生活中感悟到高尚的情操,从一个标准答案中体会一次独立的思考。教师要永远相信自己教给学生的和学生教给你的一样多。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语文教学能成为教师和学生终生追求真善美的友人和伙伴,教师和学生在语文课堂一道幸福成长,那才是真正的教育和理想的学习。

努力让学生找到自己是好学生的感觉,我这样提醒自己:“如果每一个学生都学会了认识自己,都找到自己是一个好学生的感觉,都有了自信和创造的尊严,他们获得的是终身享用不尽的真正财富。”

读书笔记《爱的教育》


读书笔记《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的作者亚米契斯,是意大利着名作家。《爱的教育》是世界儿童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日记体小说,这部小说通过一个小学生的日记,以充满儿童情趣的幽默语言,记录了孩子们在整整一年中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全书故事简单,风格朴素,感情浓烈,展现了一幅幅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的动人画面,是19世纪意大利最伟大的10本小说之一。

小主人公安利柯是一个刚刚上三年级的学生,出生在一个衣食无忧的知识分子家庭。他学习勤奋努力,待人诚挚友善,安利柯的父亲是位工程师,家里的条件也算是小康,他的父母都是乐善好施的人,常常教导安利柯要帮助穷人和有困难的人。有一次母亲带着安利柯去帮助一对贫穷母子,没想到他们正是安利柯的同学克洛西和他的母亲。

安利柯的身边有着一群心地善良、充满爱心的同学。班长代洛西是个热忱的孩子,当他得知克洛西的父亲是服刑回来的人时,为了不伤同学的自尊心,他小心翼翼地保守着这个秘密。当面对克洛西的父亲的时候,代洛西真挚的话使这个曾经失足的人感到了人间的真情,鼓起重新做人的勇气。安利柯最敬佩的同学是卡隆,这个火车司机的儿子具有高尚的心灵,面对被欺负的弱小者他常常会挺身相助。绅士的儿子诺比斯和卖炭人的儿子贝谛为一点儿小事吵架,在开明的家长的教育引导下,两个孩子反而成了亲密的同桌。同学克洛西的父亲因过失杀人入狱,克洛西的母亲靠沿街卖菜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但不论怎样困苦,母亲都要让克洛西去上学。朱利亚为了帮助父亲抄写公文而累坏了身体,面对父亲的责怪和家人的不理解,朱利亚忍受了下来,并坚持帮助父亲抄写公文。当父亲终于明白儿子为何身体每况愈下,学习成绩直线滑坡时,父子俩痛哭着抱在一起。波莱科西以加倍的用功和非凡的孝心,得到了一枚奖章,他的这份荣誉令父亲幡然醒悟,从此改过自新,成为一名勤奋的好铁匠。

安利柯的老校长是一位和蔼的老人,他的儿子当志愿兵不幸牺牲后,校长常常带着学生去看路过的军队,向军旗行礼,教导孩子们要爱国。

毕业时,安利柯好他的同学们都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自己的老师和校长,心中充满了无限敬佩与感激之情。父亲也特意带安利柯乘火车去探望自己44年前的小学老师,给他上了一堂尊敬师长的好课。

正如其书名所暗示的,《爱的教育》宣扬了人世间最伟大的爱。一个三年级学生在一个学年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以及对祖国的爱,使人读起来犹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全书把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爱,无不包含一个爱字2024。这个生生不息的神圣字2024眼,虽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惊心动魄,却总让人怦然心动,甚至泪流满面,提醒人们学会用一种温暖的眼光看世界。这本书也寄托着作者的理想,即期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友爱。

《爱的教育》蕴含了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出素质教育的根基是爱的教育,对父母的爱、对教师的爱、对同学的爱是孩子做人的根本,也是其他素质的基础。在全书中我们看到,家长和老师对孩子们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在道德上坚持高的标准和要求,在个性上允许孩子自由发展。安利柯有一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亚米契斯的教育思想也体现在这个小小的细节中。

彼岸的教育读书笔记


彼岸的教育读书笔记

刚拿起《彼岸的教育》,我便被封面语所吸引:“能否与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智慧相遇,决定着教师事业的高度。”教育无国界,只有善于汲取其间的智慧,我们的教育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

翻开书页,新颖的标题一一涌来。“什么使教学熠熠生辉?创意!创意!”“杰出教师是‘教育之心’”“专业化发展——教师一生的课题”……这些大胆而又有特色的题目如一双双热情的小手召唤着我投入字里行间。畅游于新颖的案例,别致的创意,我惊喜连连,乐不思蜀。

对于师生来说,开学都是一个特别的时刻。怎样营造良好的氛围?怎样鼓舞学生的士气?怎样让学生很快喜欢上自己?《彼岸的教育》开篇便介绍了5个成功的创意。首先吸引我的是“是对还是错”。活动先从教师开始,由教师在幻灯片上写出4句关于自己的话,其中3句是与事实相符的,另一句则是错误的。让学生对这4句话进行判断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向学生进行自我介绍的最佳时机。随后,每个学生也以此形式来让大家做关于他自己的“判断题”。其实像这样的“介绍彼此”的活动,我们很多教师也进行过,可大多有点严肃,有点拘谨。而这个活动显然情趣万千,能让师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了解彼此,亲近彼此。接着,书中又介绍了“他是谁”“猜,猜,猜”等游戏,目的只是“让新同学尽快互相认识,让学生明白我们从错误中学到的并不比从正确中学到的少。”

而一学年的最后一天该怎么过?当这个问题横在我面前的时候,我的脑中映出的是一些忙乱的画面:表扬进步的学生,寄语调皮的孩子,发放喜报及奖品……值得回味之处甚少。而美国教师贝丝。刘易斯的经验之谈让我大开眼界。“给下学年的学生写一封信”是让学生把在课堂上获得的成功窍门,值得珍藏的回忆和笑话,以及任何一个新同学需要或希望知道的写下来。透过文字,我们可以想象到学生采撷记忆中珍宝时的喜悦,可以想象到教师阅读时那难以名状的快感,更可以想象到下学期的学子拿到这份“秘籍”的惊喜,真是一举多得,其乐无穷!

书中说,为了让学生获得真正的幸福,对抗物质主义给社会带来的危害,英国最顶尖的私立学校之一——威灵顿公学从2006年9月新学年开始,给该校14—16岁学生每周上一节幸福课。威灵顿公学特意聘请了幸福科学的顶尖专家剑桥大学的尼克。贝里斯博士一起开发幸福课程。贝里斯博士介绍,他们将和学生讨论一些真正的个人问题,如:如果有人在运动场上撞了你,你会怎么做?如果你的父亲告诉你,他希望你将来做律师,以帮他实现他未尽的抱负,你会怎样对你父亲说?读到这里时,我陷入了深思。作为一名教师,我见过太多学生的不快乐。有的孩子为学习所累,有的孩子为穷困忧伤,有的孩子因家庭破裂而没有安全感……如果我们也能开设幸福课,关注学生的健康身心,教给他们如何获得更多的幸福体验,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

教师最重要的武器就是嗓子。教师在工作中几乎时刻都要使用嗓子,但是我们大多没有接受过有关嗓音保健的培训。英国苏塞克斯大学教育学院负责嗓音训练的威廉姆斯先生说,“不给教师做有关嗓音技巧的培训,就好比培训外科医生而不给他们讲解手术所需的器具一样”。这个比喻是何等的精妙!苏塞克斯大学教育学院的学生是幸福的,在上岗前,他们就学会了如何做到用嗓卫生,如何识别用嗓过度等,这无疑是他们未来职业幸福的通行证。这样的嗓音培训值得叫好,睿智的同仁们,请你也做嗓音保健的践行者吧,这样你的声音将更有魅力。

爱教育读书笔记


《爱的教育》的作者亚米契斯,是意大利著名作家。《爱的教育》是世界儿童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日记体小说,这部小说通过一个小学生的日记,以充满儿童情趣的幽默语言,记录了孩子们在整整一年中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全书故事简单,风格朴素,感情浓烈,展现了一幅幅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的动人画面,是19世纪意大利最伟大的10本小说之一。
小主人公安利柯是一个刚刚上三年级的学生,出生在一个衣食无忧的知识分子家庭。他学习勤奋努力,待人诚挚友善,安利柯的父亲是位工程师,家里的条件也算是小康,他的父母都是乐善好施的人,常常教导安利柯要帮助穷人和有困难的人。有一次母亲带着安利柯去帮助一对贫穷母子,没想到他们正是安利柯的同学克洛西和他的母亲。
安利柯的身边有着一群心地善良、充满爱心的同学。班长代洛西是个热忱的孩子,当他得知克洛西的父亲是服刑回来的人时,为了不伤同学的自尊心,他小心翼翼地保守着这个秘密。当面对克洛西的父亲的时候,代洛西真挚的话使这个曾经失足的人感到了人间的真情,鼓起重新做人的勇气。安利柯最敬佩的同学是卡隆,这个火车司机的儿子具有高尚的心灵,面对被欺负的弱小者他常常会挺身相助。绅士的儿子诺比斯和卖炭人的儿子贝谛为一点儿小事吵架,在开明的家长的教育引导下,两个孩子反而成了亲密的同桌。同学克洛西的父亲因过失杀人入狱,克洛西的母亲靠沿街卖菜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但不论怎样困苦,母亲都要让克洛西去上学。朱利亚为了帮助父亲抄写公文而累坏了身体,面对父亲的责怪和家人的不理解,朱利亚忍受了下来,并坚持帮助父亲抄写公文。当父亲终于明白儿子为何身体每况愈下,学习成绩直线滑坡时,父子俩痛哭着抱在一起。波莱科西以加倍的用功和非凡的孝心,得到了一枚奖章,他的这份荣誉令父亲幡然醒悟,从此改过自新,成为一名勤奋的好铁匠。
安利柯的老校长是一位和蔼的老人,他的儿子当志愿兵不幸牺牲后,校长常常带着学生去看路过的军队,向军旗行礼,教导孩子们要爱国。
毕业时,安利柯好他的同学们都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自己的老师和校长,心中充满了无限敬佩与感激之情。父亲也特意带安利柯乘火车去探望自己44年前的小学老师,给他上了一堂“尊敬师长”的好课。
正如其书名所暗示的,《爱的教育》宣扬了人世间最伟大的爱。一个三年级学生在一个学年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以及对祖国的爱,使人读起来犹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全书把“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爱,无不包含一个“爱”字2024。这个生生不息的神圣字2024眼,虽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惊心动魄,却总让人怦然心动,甚至泪流满面,提醒人们学会用一种温暖的眼光看世界。这本书也寄托着作者的理想,即期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友爱。
《爱的教育》蕴含了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出素质教育的根基是“爱的教育”,对父母的爱、对教师的爱、对同学的爱是孩子做人的根本,也是其他素质的基础。在全书中我们看到,家长和老师对孩子们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在道德上坚持高的标准和要求,在个性上允许孩子自由发展。安利柯有一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亚米契斯的教育思想也体现在这个小小的细节中。
本书生动细腻地描写了儿童的内心世界。儿童的所思所感并不同于成年人,本书的情节能够使人真正地了解到孩子们对世界和环境的看法,让我们通过一个孩子的眼光去观察这个世界,从而也让我们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教育魅力读书笔记


教育魅力读书笔记

教育魅力读书笔记一

于漪老师的《教育魅力》这本书买来已久,零零星星阅读,这个周末静心重点读了第五章:《现代教师教育魅力的基本构成》,做些摘记如下。

一、时代精神

现代教师教育魅力的内涵,首先就体现在鲜明而强烈的时代精神上,而这种时代精神又具体体现为开放性、现代性和创造性等方面,且每一个方面又蕴含着细致而丰富的内涵。

1.开放性。

“开放”是当今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封闭”曾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基本特征。而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逐步融入了“全球化”进程中。教育也迎来了“大开放”时代。只有教师具有开放精神,教育才能真正谈得上与世界融合。而具有这种开放精神的现代教师具有以下魅力。

(1)接纳古今,融会中外

当代人站在一个闻名的交汇点上,这个交汇点连接着古今中外。这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考验。……资源越是丰富,对选择者的眼光和智慧越是一种考验。

……今天一个教师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带领他的学生汲取古今中外的文化,取决于他的视野胸襟。

(2)拥抱美好,接纳多元。

现代教师的开放精神,不仅体现在接纳古今、融会中外的心胸和气度上,还广泛地体现在拥抱美好生活,悦纳多元文化价值的行为与态度上。

今天是一个多元价值共存的时代。而一元思维模式对我们的影响及其深刻,几乎成了文化心理本能。这样,学生群体的多元共存现实与教师一元化思维模式就会发生激烈的碰撞。而此时,教育就在广泛认同与接纳多元共存的美好生活方面体现它应有的魅力。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正是借助于个人的存在将个体带入全体之中。个人进入世界而不是固守着自己的一隅之地,因此他狭小的存在被万物注入了新的生机。如果人与一个更明朗、更充实的世界合为一体的话,人就能够真正成为他自己。”——一个有人格魅力的老师要有将学生“与一个更明朗、更充实的世界合为一体”,使他“能够成为他自己”的能力和使命。但要引导一个内心封闭的学生走向广阔美好的生活,教师必须是一个胸怀开放、内心阳光明媚的人,否则你拿什么驱走学生心灵上的阴影?

所以,于漪老师说:“一个现代教师的开放精神不仅仅体现在对古今中外优秀文明的融会接纳,也体现在敞开心灵拥抱美好世界的生活态度,而且后者与前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它对学生的成长所产生的感召吸引彰显出一个现代教师的人格魅力和精神价值。”

2.现代性。

现代性是一种品质内涵。对于一名教师而言,其现代内涵的构成是丰富多元的,科学民主、平等博爱、自由通达、批判质疑、革故鼎新、与时具进等等都是构成现代性的元素。于漪老师把“平等观念、自由精神、质疑意识”作为具有现代性品质教师的核心元素,给予了重点阐述。

(1)平等观念。

此道理不难理解,首先是要求教师平等对待相遇的每一个学生。

爱学生是老师的天职和本分,爱一个优秀的学生是老师情不自禁的行为,但爱一个生理有缺陷、行为上有毛病,或学习成绩给老师拖后腿的学生,则是一个教师良知和责任的体现。

平等的另一层含义表现在师生之间。

师生平等是一个现代教师应有的人格内涵,体现在教学中,教师只是“平等的首席”,是参与者和引导者;体现在师生交往中,彼此是朋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有平等意识的教师善于主动反省和自我批评。

(2)自由精神。

对于我们而言,自由精神是舶来品。中国社会几千年的专制统治,“自由精神”从来就稀缺。

自由精神对于教师而言,需要教师有独立的思想与人格,思想观念上没有既定的框框,敢于打破固有的成见,敢于挑战传统的权威,不随大流,不阿权贵,独立思考,洒脱不羁。

(3)质疑精神。

教育似乎正迎来一个无比自由的质疑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大胆存疑,勇敢批判,却无需思考求证。这样的质疑显然有悖科学精神。

一个充满质疑精神的现代教师具有的不仅是批判的头脑、犀利的眼光,还有理性的科学精神,在质疑中解惑、求证、求真,而非哗众取宠式的标新立异。

3.创造性。

创造性是现代教师宝贵的能力品质和重要的精神标志。但它作为教师的一种内隐品质,常常通过教育教学中的具体行为体现出来。

二、人格力量

教育家乌申斯基讲过,在教育工作当中,一切是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的,因为我们的教育力量,它只能是从教师的活的人格源泉当中来。这是特殊的教育力量。

《美国教育家保罗》韦地博士花了40年时间,深入研究,归纳出好教师所具备的12项人格魅力。

于漪老师对中国的现代教师的人格力量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热忱、关爱、包容、担当、骏洁

三、学术素养

学高为师。一个教师最感动人的是他的品格,最吸引人的当数他的学术素养。

1.思想风华。

2.专业领先。

3.行为示范。

……总之,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正在成长的生命个体,教育需要心灵的沟通,需要情感的交流,需要智慧的火花。因此,教师的人格、教师的学识和气质是教育的载体和风帆,教育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教师本身所携带的课程资源是否丰富,是否有魅力。

教育魅力读书笔记二

美国自白派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说:“魅力有一种能使人开颜、消怒,并且悦人和迷人的神秘品质。它不像水龙头那样随开随关,突然迸发。它像根丝巧妙地编织在性格里,它闪闪发光,光明灿烂,经久不灭。”

教育闪闪发光的魅力,不体现在高楼大厦和现代化设施,而主要体现为人的魅力、教师的魅力。

于漪老师说:“我爱学生,爱生活,爱未来,爱蕴含着灿烂中华文明的语文。教课不是当旁观的评论员,只有用生命编织的、从心底里流出来的歌,才动听,才感人,才会如清澈明净的泉水叮叮咚咚流入学生的心田。”

品读《教育魅力》,使我意识到,教育的魅力首先在于教育是一种生活,是一种蓬勃向上、锲而不舍的精神。一个教师如果认定自己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认定教师这个职业,其出发点与归宿都是“学生的成长”,能够像于漪老师那样“把学生放在自己心中”,能够使自己教师职业的价值与乐趣体现在“教师也生活在学生心中”,那就真能够像她那样“魅力无穷”,在教育中“用生命歌唱”。

除了于漪老师的教育故事之外,书中还讲了一系列教育大师散发出迷人教育魅力的动人故事,古代的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董仲舒、郑玄、颜之推、韩愈、柳宗元、朱熹、王守仁、黄宗羲、王夫之等,近现代的有蔡元培、陶行知、马寅初、钱梦龙等等,以及一大批活跃在教育一线的普通教师关爱学生、投入教育的感人事迹。这么多的教育故事铺排开来,我们似乎真的看到了教育魅力“闪闪发光,光明灿烂,经久不灭。”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带着对生命的洞察和至爱,带着人格的魅力和灵性,像寻找珍贵的金子一样去发现和唤醒生命的潜能,激发生命的活力。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让教育淋漓尽致地展示人性的魅力,散发出迷人的光辉。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新基础教育论》读书笔记: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教育问题史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