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乡土生活的逻辑读后感 > 地图 > 乡土生活的逻辑读后感,2024乡土生活的逻辑读后感
乡土生活的逻辑读后感相关栏目
乡土生活的逻辑读后感热门栏目
乡土生活的逻辑读后感推荐
乡土生活的逻辑读后感

(共 7915 篇)

  • 1、 读《乡土生活的逻辑》有感

    在新疆时间里缓慢地生活

    ——读《乡土生活的逻辑》有感

    文·刘 琼

    周星博士的《乡土生活的逻辑》这本书,光看书名就感觉很接地气,定位就是乡土生活,副标题又加了人类学视野中的民俗研究,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跨了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两个界了。中国的多元文化使得民俗研究的天地越来越广阔,本书也是如此,开篇以"生食与熟食"起头,三编的内容纵横交错了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冠婚丧祭等,还有空间概念的介绍,如桥俗、阴宅、古村镇等。读这些自己所不知道的民俗,除了长知识外,还有一种新鲜的感觉,原来学问可以这么做,从"生食/熟食"这种饮食文化分类,延伸到"生人/熟人"社会,甚至"生番/熟番"这样的发生学、文化史。跨界的社会风俗,跨界的学问。

    第二编《关于"时间"的民俗与文化》,谈到了"乌鲁木齐时间"和"北京时间"的问题,说到如何使北京时间和乌鲁木齐时间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确实是非常重要的。自己作为一个工作、生活在新疆的法官,着实找了些资料来研究。作者所说的"乌鲁木齐时间"概念并不准确,应当是新疆时间,从什么时间开始执行的,短时间内没有找到出处,应当是和全国普遍适用的夏令时间差不多。新疆本土作家刘亮程在《天涯》2005年第4期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新疆时间》,里面专门写道:"新疆一直存在着两个时间,维吾尔族人全用新疆时间,汉族人用北京时间,一般单位开会,通知上都标明北京或新疆时间,不然人们到会的时间就会差两小时。"新疆和北京的时差,是一种客观存在。北京早上8点上班,这里大部分人才起床,两个小时之后才上班。北京人12点该吃午饭了,这里机关里开会正酣。下午7点新闻联播开始响音乐时,新疆人民还没有下班回家。民以食为天,用吃的语言来形容时差是最恰当不过的,内地来疆出差的同行感觉在新疆总是"等饭吃".早上起床后(由于时差的存在,内地人来新疆总是起得很早)要等到9点才有饭吃;抬手看表已经12点了,这边讨论正热烈,还没有停止的意思;晚上吃饭都要等到新闻联播结束之后,太阳还高高挂在天上。基本上每个出差的内地人首先感叹的是新疆与内地的时差。我想当初设计执行新疆时间的初衷,可能也是消除新疆与内地的异地感,至少让所有使用新疆时间的普通人感觉到,我们与内地的人民使用同一时间在做着同样的事情,上班时间都是8点,12点是午饭时间,新疆时间7点会重播《新闻联播》。但新疆时间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已经慢慢淡化了,身边只会偶尔有民族同

  • 2、 小逻辑的读后感

    黑格尔的名著《小逻辑》是恩格斯推荐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读文本之一。小编整理的小逻辑的读后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逻辑的读后感1

    黑格尔的哲学名著《小逻辑》,实际上是其《哲学全书》的第一部分“逻辑学”的单行本,内容大致上是先前完成的《逻辑学》(又称《大逻辑》)的缩写。全书主要由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三篇构成,体现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本框架,故而可谓是走进黑格尔哲学庙堂的首要门径。

    在西方哲学史上,黑格尔是在康德思想影响下出现的又一位思想巨人。与康德相同,黑格尔亦深切体悟到了传统形而上学之缺陷,并认同康德关于现象界与物自体的划分。认为康德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基于现象界与物自体的划分,最早明确区分了知性与理性这样两种与之相应的不同思维方式,并指出了各自特点:知性是以有限的和有条件的事物为对象,而理性则以无限的和无条件的事物为对象;知性坚执于非此即彼的“独断论”,理性则致力于将知性所固执着的分别与对立加以克服,得到的工作思路真理是将事物的片面规定性联合进来的全体。但遗憾的是,康德虽意识到了理性思维的重要,却只是停留在单纯的应当阶段,甚至以“不可知论”否定了由其思维把握“物自体”(即真理)的可能性。

    与康德止步于“物自体”不同,黑格尔力图探明“物自体”之所“是”,认为康德所说的“物自体”,即乃“自在自为的真理”,也就是事物的“理念”。在黑格尔看来,要把握这样一种真理性的理念,首先要弄清这“理念”是如何形成的。他在《小逻辑》中分析论述的便是在逻辑学意义上“理念”生成的三个阶段,即由存在到本质,由本质到概念。他所说的“存在”,又谓之“有”,指的是由质、量、度决定的事物之生成;他所说的“本质”是指事物的相对规定性;他所说的“概念”是指“存在”与“本质”的统一。黑格尔认为,“概念”虽是主观的,但它是以“存在”与“本质”为客观基础的,是包含了这两个范围中全部丰富的内容在自身之内的,因而“同时也是完全具体的东西”(327)。

    黑格尔认为,要把握“理念”(物自体),至“概念”阶段才有了可能。这“理念”便是“概念和客观性的绝对统一”(397页),是“主体客体;观念与实在,有限与无限,灵魂与肉体的统一”(400页)。这样一种关于事物的“理念”,在本质上“是一个过程”,其过程是这样的:“即概念作为普遍性,而这普遍性也是个体性特殊化其自己为客观性,并和普遍性相对立,而这种以概念为其实体的外在性

  • 3、 市场的逻辑读后感
    市场的逻辑读后感(一) 在阅读《市场的逻辑》时,在学术尚未自由的现实下,张维迎敢说敢做的精神令我钦佩。他提出的市场逻辑与此前阅读过的奥地利经济学派其他作者大体上是相同的,即应该由市场决定经济活动行为,国家所做的调控只会越调越乱。 其中,对我有启发性的就是关于利润的描述。利润简而言之,就是产品排除了工资、地租方面留给企业家的部分。简而言之,书中概括出了利润的三个来源:第一是风险,也就是不确定性,具有高瞻远瞩敢于承担风险的企业家能够有机会赢得高额利润;第二是创新,不一定就是高科技、高技术人们常说的创新,而是企业能够通过自我改进,以更少的投入有更大的产出,可以是技术上的,也可以是管理上的;第三就是市场秩序,建立市场交易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信任,也就是委托与代理问题中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企业的建立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提供可以追究的责任源头,出问题了能够找到负责人,能够解决,而企业若能在市场上赢得很好的信任就树立了品牌,品牌给企业带来的溢价能够推动企业的良性发展。因而,我们看出,企业家拿到了利润部分与工人的工资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工人只负责履行劳动合同(当然,若在这种雇佣关系中较高的公司管理层可能占有一定的股份,这与普通工人不同,应该加入企业家的队伍),对公司的盈亏不服责任,除了绩效激励外,对公司的生死存亡与信誉等并无直接关系;与工人相对的是企业家,之所以有企业家精神,强调的是一种敢于承担风险、努力开拓创新的精神,企业家拿到的是扣除地租、工资外的利润,而利润本身具有的不确定性,激励着企业家监督工人的工作,以便更好的完成企业效益趋向最大化。正是由于这种性质,企业家与工人不同,工人有着明显的休假与劳动时间分配,而企业家面临的是种种不确定性,因而是将生活与工作无法分开的一批人。在中国,尤为如此——由于市场经济的不确定性与不健全,企业家们不仅要面对无数市场带来的信息作出生产函数定位,更要用足够多的功夫与政府打交道——资源掌握在政府手里,而政府官员犹如企业中的雇员,由于是要求对集体负责,最终导致不对任何人负责,因此更多的追求在位期间利益的最大化,通过对权力的运用挟持资源,寻求企业的利润分成——这导致了中国民营企业家相对于西方拥有发达市场经济的国家而言要耗费更多的精力去讨好政府人员,而这又是一种不确定的增加源,而这种不确定本身并不能增进社会福利,毕竟有很大一笔钱被政府
  • 4、 失败的逻辑读后感

    失败的逻辑读后感(一):思维的困境

    赵凯

    《失败的逻辑》作者迪特里希。德尔纳,认知行为领域的一位权威,1986年度德国最高科学奖莱布尼兹奖获得者。已出版《问题解决中的认知结构》等专著。

    在电力行业中,对风险点、危险源都有着明确的预控措施。工程开工前都会提前做好安全措施,工程结束时都要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那为什么还会出现人身、电网或设事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又为什么会发生。

    书中通过一款游戏的数据,来解释了原因。

    失败的第一个原因是:人类思维过程缓慢,特别是对于未知现实所需要的思维活动太慢,不能同时处理许多不同信息。

    我认同这个原因,但我解释的角度与书中不同。从《心理学与生活》中得知,人类有常见的三种判断模式:

    一、可用性启发法。(让判断基于记忆中易于使用的信息。在两种场合下会出现麻烦:①记忆过程产生了一种带有偏向的信息样本②储存的记忆中的信息不精确。)

    二、代表性启发。(法如果一个东西具有一个范畴成员的典型特点,那么,他事实上是那个范畴的成员。)

    三、锚定法。(从一个起始值开始做不充分的调整——或者向上,或者向下,人们的判断过分稳固地"锚定"在最初的猜测上。)

    前两种思维定势特征,有时候会成为错误来源而浑然不知。不考虑副作用、长期影响的规划、环境因素等。

    例如《东京本屋》中,作为一名选书师,在一家动漫公司如何布置图书。按照日常思维肯定是摆放与动漫相关的书籍,比如:最热门的动漫排名,动漫发展史,绘画技巧,摄影技巧等。而事实是,选书师,通过与公司内部员工的沟通,了解到的讯息与这种判断,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员工常时间的坐在座位上办公,产生许多职业病。员工更需要如何维护保护颈椎、腰椎等的书。员工有时会加班,需要周围的饮食介绍,以便于能找到美食极点五脏六腑的书。第三才是与动漫相关的专业书。

    第二个原因,来自认知过程领域之外。也就是心理学上的"可控制感",自我保护的成就感。

    我感觉可以用如下方法解释。

    而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面对事物的认知,短时间内做出的判断大部分都采用的是锚定法。这是人类进化,节省脑部消耗,所采取的保护措施。而这种判断模式往往不准确。

    第三个原因,人类记忆可能有一个很大的容量,但是它的"流入容量"较小。吸收新材料的速度慢。

    这个就是脑开发的事,就不在做讨论。

    第四个原因,我们不考虑不存在的问题,我们是当前的俘虏。

    一样参考代表性启发判断,人类判断时,会把某

  • 5、 《失败的逻辑》读后感

    《失败的逻辑》读后感

    郑民欢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成功与失败也是一样的,成功的总是有着相似的原因,而失败的原因却总是各种各样。本书的作者想要做的是希望在各种各样的失败中找寻规律。他探究了三个问题:

    一、为什么说大部分的问题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二、为什么有时候失败是在最初就被订好了。三、为什么我们不能预测很远的未来?

    我们了解这个世界是复杂的,你做成一件事其实存在许多个变量影响着最终的结果,而且更绝望的是这些变量之间彼此又互相联系着,所以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你如果成功了也是一种幸运,古人说的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说的就是组成成功的各种要素,虽然不够贴切却有着深远的道理。

    书中说这个世界就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我们失败的原因在于没有用系统的思维方式来处理问题。而复杂系统内部的不透明性和内部动态发展,系统内部变量的相互影响,彼此构成各种复杂关系。

    而我们在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时候需要按一下五个步骤走:

    第一步,明确你的目标是什么,你需要不忘初心。

    第二步,收集信息,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是在做之前多想想那些变量可以互相影响。

    第三步,预测事情的发展趋势。

    第四步,根据趋势做计划,并行动。

    第五步,根据行动的结果,改进策略。

    有些失败是在选择的那一刻就被注定了。那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避免制定目标的两个误区。

    一、目标含混不清。

    含糊的目标和清晰的目标是相对应的。清晰的目标就意味着你对事情的结果有明确的判断标准。含糊的目标意味着无法明确地判断是否能实现目标,只是制定一个大方向,这很容易造成小目标之间的互相矛盾。你需要的是多问几个为什么,把模糊的目标具体到可以操作范围。比如说我要瘦下来和我要在这三个月内靠健康饮食和适度运动瘦15斤。后者就更容易成功

    二、忽略了隐藏目标。

    还有些失败是因为在最求目标a的时候没有考虑到目标b,但结果目标b是你不愿意承受的结果。比如说你要减肥30斤,然后你选择节食减肥。结果a达到了你减了二十减,但也造成了结果b你的身体垮了。于是呢我们在制定目标的时候需要加上可以保持现状的一些限度条件,或者问自己一个问题:当我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我想要保持的现状特点是什么?

    至于我们为什么不能预测未来?这个问题的原因可以归为以下几点:

    1,我们对时间结构的不敏感。

    2,我们总是用简单的线外推的方式做预测。也就是说当前感觉好那么我们会

  • 6、 《小逻辑》读后感

  • 7、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最近读了《金融的逻辑》一书,受益匪浅。陈志武教授根据自己20余年对金融工作研究得出的经验对金融做出了一些新的理解与定义,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把金融这门科学讲深讲透,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工作,提升我们的理财观念。

    《金融的逻辑》一书揭示了金融对社会的广泛、深刻和巨大的影响。在展开这一主题的过程中,作者的独到见解令人耳目一新。

    第一,采用“经济——金融——政治——文化”这种四级互动模式叙说问题。人类只要是要生存、特别是要发展,在生产的基础之上,就必然会存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价值交换;在不同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会有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制度来保障这种跨越时空的价值交换有最大化的收益、最小化的风险;越发达的社会,价值交换的数值、地理范围、时限也越大,越需要一种先进的文化制度来做保障。

    第二,用现代金融学的认知方式分析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如“孝”、“养子防老”、“父母在不远游”等。陈志武先生揭示了“孝道”文化的经济基础,指出“养子防老”是最前现代社会人们规避未来风险的重要手段,而儒家“孝道”文化体系则是保证作为投资者的长者能有回报的文化制度保证。本人觉得这是一个很有启发性的论述。

    第三,由人们熟知的经济史观衍生出金融史观,用金融变迁说明社会历史变迁及这种变迁对个人自由的促进和保障作用,这种理论与现实和历史相结合的叙述方式确实是作者学术功力深厚的体现。

    第四,提升金融的社会历史定位,把金融技术提升到与科学技术比肩的地位——传统观念中的玩钱术、圈钱术和套钱术变成了不断创新的金融技术。

    陈志武教授在美国全面接受西式金融教育,但又跳出西方学术界把金融问题模型化、计量化、复杂化,小众化的范式,为中国读者勾勒出一个清晰的金融逻辑。在这本书中,作者更多的笔触是讨论中国现在为什么有钱,以及中国有了钱,为什么许多人并不感到富有。对于上述话题,他运用现代金融学理论,详尽地分析了这是“藏富于国”还是“藏富于民”的问题。他还通过探讨中国是否会发生金融危机、中国股市究竟是怎么回事,以及将美国次贷危机引以为鉴来论述自己的观点。

    《金融的逻辑》引起了我对鹤山金融业发展的思考。在地理位置方面,鹤山毗邻港澳,扼粤中水陆交通要冲,陆路国道325线、省道江肇线纵横贯穿市境,建成的佛开高速公路和正在建设的广珠铁路为我市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近几年来,鹤山锐意创新,不断完善金融体系,

  • 8、 经济的逻辑读后感1000字

    这周我读了一本经济理论类的书《经济的逻辑》。作者黄威用全球化的视野切入到大家热衷关注的欧债、美元、中国发展等经济问题,用比较通俗易懂的、幽默风趣的语言向读者们讲述了一个个关于经济学的知识,还原了金融真相。

    乔布斯在书里写道:“我一生都以我的父亲为傲;因为他不会为了成交生意而花言巧语,或低声下气巴结客户,当个马屁精。”他真正的榜样不是巴菲特,也不是比尔盖茨,而是自己的养父。他绝不会让金钱来破坏自己的认识,相信过多的物质欲望会腐蚀人生的灵魂。其实这点真的很可贵,这其中的道理我们需要细细去品味。

    这个地球上有一大批名字叫做“年轻人”的人,当他们踏出成长的起点的时候,却发现已经抵达了终点。陈文茜在《只剩一个角落的繁华》这本书中说她经常想起欧元区主席荣克的担忧之语,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这些人将成为失落的一代,因为全球经济复苏可能需要接近十年……这一代可能成为永久失业的一代。”确实,当经济复苏的时候,又有多少人的完整人生已经被彻底耗尽?当一张灰茫茫的天网向我们靠近时,没有一个地球上的观众可以逃离。一旦欧洲金融崩溃之火烧起了,我们亚洲人除了诧异惊慌的眼神外,什么也不能做。我们只能苦苦、默默地承受——“当欧洲金融风暴钟声响起时,它捎来的不是教堂天主的祝福,而是世界的摧毁”。陈文茜说,错的不是这批年轻人们,错的是这个时代。

    经济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当我们越学越深入的时候,就会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竟然已经在转行学数学了。在现今的经济学研究中,的确是越来越借助数学这个工具,甚至有些人还会这样认为,如果你的研究中没有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那么你就肯定算不上高深和前沿,也称不上是“专家”。可是在《经济的逻辑》这本书里面,就完全没有数学公式,也规避了数学公式的深奥难懂的缺点,但它清楚有趣地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经济学的逻辑,以及如何运用经济学理论来撬开经济的大锁。

    就好像是一部恐怖片,人人都要自危。在中国人未来的财富之路这一章节里,作者黄威告诉我们,随着中国的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人们的收入更是和几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虽然老百姓的口袋越来越鼓了,但是作者却感觉“咱们很多人对财富的认识还停留在古老阶段”。中国人未来的财富之路究竟在哪里,这是值得大家一起探讨的。在最后的章节,作者还举例说,在2011年10月底,欧洲的人们以为二次衰退阴影已经渐渐远去,天终于快亮时,希腊众神在瞬间就将天全

  • 9、 《失败的逻辑》读后感1000字

      《失败的逻辑》读后感1000字

      “不为失败找借口,要为成功找方法。”这是我高中时,老师常告诫我们的做事态度。我们的失败往往不是由于缺乏好的意向,而是不恰当的思维过程导致的不好的结果。

      德国最高科学奖获得者迪特里希?德尔纳的《失败的逻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鲜而有头脑的看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于我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研究错误的性质和起源。

      引言部分,作者发出“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的疑问。为什么铁路信号系统工作正常时,列车仍然会发生撞车事故?为什么我们制定得很好的那么多专业和个人计划,会频繁的出现意外?还有一些列我们许多人感到疑问的问题。

      本书的主题是阐述处理处理复杂问题时我们的思维特性。思维交织在感觉与情绪中,思维扎根于精神活动的整个过程中。许多人有一个误区认为,失败犹如突如其来的晴天霹雳,然而作者在这本书中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观点—失败是可以学习的,人们招致失败是可以预料的。认识并了解我们的思维倾向,就是解决失败问题的好方法,从心理上讲,我们首先不能畏惧失败,需要直面它,并且打败它。

      第一章作者只是举出具体的例子,让人们发现这些事例中存在的若干特征—复杂性、不透明性、内部动态、以及对系统不完全或者不正确的了解。面对了解了这些特征,第二章作者把主要精力花在了对人们的具体的要求。在面对这些情况下,要求人们小心规划,谨慎行事。针对不同的特性,进行有的放矢。

      接下来,作者把重点放在了确定目标上,如果没有目标,我们将一事无成,确定目标在整个规划和行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文中作者提出了追求多重目标的说法,追求多重目标是指运作时我们必须同时关照许多因素,并满足集中标准根据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把复杂事情简单化。认知目标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很重要。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在各种复杂情况下,我们不能只做一件事情。同样,我们不能仅仅追求一个目标。

      针对失败,掌握信息和构建模型是不可缺少的。我们除了要把焦点集中在什么错了,还要想好纠正错误的方法。构建模型,搞清事物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会把问题简单化,或者给我们清楚指出解决问题的步骤。

  • 10、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后感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后感(一)

    吴勇浩

    《集体行动的逻辑》是公共选择理论的奠基之作,研究的是传统经济学很少置予关注的非市场决策的集体行动问题。在传统经济学家看来,这些问题是由于非市场因素导致的,违背了经济学的基本行为假设。然而,奥尔森对集体行动的逻辑的研究,恰恰证明了非市场问题依然可以用经济学方法来研究。

    在这本书里,奥尔森紧扣“经济人”的行为假设前提,认为利益集团的成员都有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在没有选择性激励或强制等手段下,为了所谓的公共利益或集体物品最大化而宁可自己承担集体成本是不存在的。换句话说,即便是基于成员共同利益组成的集团在试图增进成员的共同利益,实现集团某些目标而采取行动,成员的行动并非是理所当然的,它都是建立在成员实现集团中某些特定利益的基础上。这就批判了传统经济学家的观点:有共同利益的个人所组成的集团是为他们的共同利益而行事,会在必要时采取行动以增进维护共同利益。奥尔森认为,即使集团采取的行动在实现集团目标之后,能够使集团中所有成员获得相对应的利益,也不能推导出所有成员一致自愿采取行动,实现这一目标。

    集团或集体设立的最初目标是为了促进和维护共同利益,其组织的基本功能是提供公共或集体物品。在集团内部成员中,集体行动产生的集体物品属于公共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通常情况下,集团在采取集体行动过程中,某些成员的消极对待或少付出行为并不会影响其对实现了的集体物品的分享。这就可能导致了集体成员“搭便车”现象的产生,在这种情况下,集体成员宁愿不享受公共物品也不愿付出成本去实现集团目标,所以有理性的、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集团的利益。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运用集体行动的逻辑可以解释很多事情。就拿安全性日益堪忧、形势严峻的食品问题来举例。当这些毒大米、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猪肉等食品流入消费者市场时,假设最初恰巧发现问题的一小撮消费者,能够坚决地控告商家,同时给政府施予必要的压力,促使相关职能部门及时取缔商家,以最严厉的措施去惩罚这些为了赚取暴利,不顾消费者生命健康去生产有毒有害的食品厂家,或许就不会出现一大批消费者受害事件。对于消费者群体来说,获得安全卫生的食品是这个集体的共有物品或者说共同利益。当消费者发现危害共同利益的行为出现时,能够坚决说不,运用法律等手段去制止它,那些不良商家就不会这么嚣张地生产有毒有害食品。遗憾的是,我们会发现

  • 2019-10-29

  • 2019-09-28

  • 2019-10-19

  • 2019-11-06

  • 2019-09-23

  • 2019-10-11

  • 2019-09-25

  • 2022-02-09

  • 2019-11-02

  • 2023-01-21

  • 2019-10-11

  • 2019-11-06

  • 2023-03-23

  • 2019-09-20

  • 2019-09-25

  • 2023-01-16

  • 2022-02-10

  • 2022-03-23

  • 2019-09-21

  • 2019-11-06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10-19

  • 2019-09-25

  • 2022-01-28

  • 2019-09-23

  • 2019-09-25

  • 2023-05-26

  • 2023-04-16

  • 2023-01-15

  • 2019-09-21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23-03-12

  • 2023-03-02

  • 2023-01-05

乡土生活的逻辑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乡土生活的逻辑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乡土生活的逻辑读后感、2024乡土生活的逻辑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