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乡土情结有感 > 地图 > 读乡土情结有感
读乡土情结有感相关栏目
读乡土情结有感热门栏目
读乡土情结有感推荐
读乡土情结有感

(共 2084 篇)

  • 1、 读《乡土中国》有感

    读《乡土中国》有感

    时常在不经意间触发思乡的情感。这情感恰如量好且又贪醉的人独饮一坛好酒一样,醉人、人醉的,只存乎于虚无缥缈的梦呓里。那种形同酒后跟接而来的感觉,多年来伴随着我置身在这迷惘、嘈杂的城市中,时隐时现,回味悠远。

    好酒的人贪杯,好读的人痴书。我对《乡土中国》的痴,若不是同样有染的人,根本就无法体会到那种难以言说的妙趣来。作为对中国基层传统社会的一种特具体系的分析,乡土中国在费孝通先生笔下被概念化、抽象化、结构化,从而从整体上构建了一个理念中的社会。或许是因城市生活的曲折纷扰,也怪自己当年没有留下什么值得回想的文字,曾经对乡土乡情的那份狂热,如今随着时日风尘的洗刷,已慢慢模糊淡远;现在搜寻出来的一页页残存的记忆,仍旧借以惦念着那片纯净的乡土,已然成了自己守望宁静的世外桃源,只能相见于记忆的残影当中。而读过《乡土中国》,对中国乡村社会有了一番深刻地理解,从而不再局限于脑海中仅有的人和曾经发生的事。

    费老先生在序言中提到:这算不得定稿,也不能说是完稿,只是一种尝试的记录罢了。尝试什么呢?尝试回答他自己提出的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是个怎样的社会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宏大,未免让我们有点摸不清头绪。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乡村占了很大的比重,广阔的地域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地方特色,不管是塞外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还是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要想将乡土社会中的种种现象抽象概括出来也绝非易事。正因如此,《乡土中国》从社会的基础、结构和秩序三个方面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抽象和概括出包含在具体中国基层传统社会的一种特有的体系,支配着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中国社会的基础——乡土本色

    所谓"乡土本色",是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一些本质性的特征和属性。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对于国人的概念不仅是记录着一串串脚印的印泥,也不是远洋海外,家中老人在行李中包裹的一抔乡土。乡土性是中国人流淌在血脉中的神圣感,几千年农业国家的思想影响至今,在国人身上根深蒂固。在乡土社会中人和空间的关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不流动,因为"直接靠农业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方法,靠土地为生的人离不开土地,以土地形成了人们居住的环境、形成了家庭,从而形成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单元——乡村。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则是孤立和隔膜,但这种"孤

  • 2、 读《乡土生活的逻辑》有感

    在新疆时间里缓慢地生活

    ——读《乡土生活的逻辑》有感

    文·刘 琼

    周星博士的《乡土生活的逻辑》这本书,光看书名就感觉很接地气,定位就是乡土生活,副标题又加了人类学视野中的民俗研究,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跨了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两个界了。中国的多元文化使得民俗研究的天地越来越广阔,本书也是如此,开篇以"生食与熟食"起头,三编的内容纵横交错了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冠婚丧祭等,还有空间概念的介绍,如桥俗、阴宅、古村镇等。读这些自己所不知道的民俗,除了长知识外,还有一种新鲜的感觉,原来学问可以这么做,从"生食/熟食"这种饮食文化分类,延伸到"生人/熟人"社会,甚至"生番/熟番"这样的发生学、文化史。跨界的社会风俗,跨界的学问。

    第二编《关于"时间"的民俗与文化》,谈到了"乌鲁木齐时间"和"北京时间"的问题,说到如何使北京时间和乌鲁木齐时间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确实是非常重要的。自己作为一个工作、生活在新疆的法官,着实找了些资料来研究。作者所说的"乌鲁木齐时间"概念并不准确,应当是新疆时间,从什么时间开始执行的,短时间内没有找到出处,应当是和全国普遍适用的夏令时间差不多。新疆本土作家刘亮程在《天涯》2005年第4期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新疆时间》,里面专门写道:"新疆一直存在着两个时间,维吾尔族人全用新疆时间,汉族人用北京时间,一般单位开会,通知上都标明北京或新疆时间,不然人们到会的时间就会差两小时。"新疆和北京的时差,是一种客观存在。北京早上8点上班,这里大部分人才起床,两个小时之后才上班。北京人12点该吃午饭了,这里机关里开会正酣。下午7点新闻联播开始响音乐时,新疆人民还没有下班回家。民以食为天,用吃的语言来形容时差是最恰当不过的,内地来疆出差的同行感觉在新疆总是"等饭吃".早上起床后(由于时差的存在,内地人来新疆总是起得很早)要等到9点才有饭吃;抬手看表已经12点了,这边讨论正热烈,还没有停止的意思;晚上吃饭都要等到新闻联播结束之后,太阳还高高挂在天上。基本上每个出差的内地人首先感叹的是新疆与内地的时差。我想当初设计执行新疆时间的初衷,可能也是消除新疆与内地的异地感,至少让所有使用新疆时间的普通人感觉到,我们与内地的人民使用同一时间在做着同样的事情,上班时间都是8点,12点是午饭时间,新疆时间7点会重播《新闻联播》。但新疆时间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已经慢慢淡化了,身边只会偶尔有民族同

  • 3、 解密乡土文化_读《乡土中国》有感2000字

    解密乡土文化_读《乡土中国》有感2000字:

    我认为乡土文化是中国的根之所在,随着工业、大机械化的进程,和时代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之后让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中国的城市如同雨后春笋般一个个出现,中国迈向了现代化。城市似乎已经成为了中国的代表,而农村似乎被遗忘在了某个角落,然而不是这样,大多数的人们都和农村,和自己的家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都或多或少继承了乡土文化。我认为保住农村,也是保住中国发展和稳定的根基,是非常有必要的。

    追求稳定是乡土中国文化的最大特点。每一代人在此繁衍,生生不息。而年长的人拥有更多资源和生产经验。所以需要树立长辈的威信。而在家庭内部,年轻的后辈还需要供养前辈。所以劳动力是很重要的。而耕织方式,医术、艺术这些经验是传统,也是文化,依靠这种方式来传承,在这块地域是一脉相承而行之有效的。而“礼”、道德的约束,也是因此需要深入人心的,而不是“法无禁止即可为”的框架,“异端”是会被稳定的团体唾弃的。并且乡土社会需要抑制情感,因为情感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是很大的,而乡土社会的根本是追求稳定,维持基本秩序,所以需要明确的分工,和同性之间资源的传承。

    而似乎在追求稳定的乡土文化中,看似和谐也有着非常隐晦的蛮横。这可能并不指的是所谓“落后的封建思想”,地主土豪等阶级压迫。而是在礼仪外衣的包裹下,论“实力”占据话语权。中国的乡土文化和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乡土文化的家庭定义是可以伸缩的,团体的界限也是不清晰的,而家庭成员的多少也代表着家庭实力的大小。中国的乡土文化的差序格局中,团体格局植根而产生与于农耕的中国,其中乡绅、族老,大家族的实力和威信是很高的,其中多德高望重的老人,因其后辈多,并且拥有众多的土地,因此其在这个地域的话语权是很大的,所以能左右乡村的秩序,如发生案情,意外,战争等,那么乡绅的责任也是比较大的,不仅其代表了家族与这个团体之间利益,其实也捍卫的是其在乡村中占有的大部分利益。

    这种现象在灾荒、疾病流行的变乱时期更为明显。作为农耕为主的社会,人无法进行生产,消耗资源,因此可能会出现争夺的情况。而人丁较少的人家和地区,在农耕社会不仅代表了其生产能力较弱,也代表着其实力较弱,因此也无法养活更多的后代而维持氏族的而最弱的氏族,最终也可能会出现绝户的现象。因此留有后代,维护稳定的家业和生产也成为了乡土中国的重要观念。

    而这种“实力主导话语权”的状态以

  • 4、 我的名著情结

    我是一位爱看书的小男孩,每天作业写完后,我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拿起课外书尽情地遨游知识的海洋。说起名著之缘,还得从去年暑假说起。

    妈妈当时给我网购了一套少年版的四大名著,里面配有图画,旁边还有很多人物性格评论,看起来还不错,书刚到家,我变迫不及待地捧起了《西游记》,读着读着,电视里的一幕幕画面仿佛呈现在我眼前,咦?原来这就是妈妈所说的好书的魅力啊!就这样,《西游记》这本书让我体验出看书与看电视不同的感受,而且,从唐僧四人西天取经中故事我悟出一个道理:只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西游记》读完,我瞬间有了读《三国演义》的冲动,第一节《桃园三结义》深深的感动了我,继续往下读,越来越艰难,那么多不认识的字,那么多的人物......我越来越捋不清了,于是,《三国演义》成了书架上的摆设品了,“遇到什么困难,爸爸妈妈和你一起解决”,妈妈和蔼地说。最后,爸爸想了一个好办法:与电视同步看,不懂得地方由爸爸负责解释说明。就这样,在爸爸帮助和陪同下,我认识了三国里很多知名的人物,他们的英勇事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生活中,我要像关羽一样对待朋友有情有义;像张飞一样英勇有胆识 ;像孙权一样灵活机智;像孔融一样孝顺父母;学习上,我要像诸葛亮一样沉著冷静,勤于思考;像周瑜一样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像刘备忠心汉室一样持之以恒 ......

    《水浒传》里的一百零八将有情有义,众志成城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现代小学生应该学习么?我们学校少先大队开展得有声有色,经常举办一些集体活动,诸如红领巾文明岗流动红旗、黑板报、广播操比赛等等,要想班级取得较高荣誉真得有一百零八将们的团结精神,如果每个同学都觉得集体的事情与自己无关,那么班集体势必一盘散沙。我们还要向一百零八将们学习为报效祖国而努力的精神,从小努力学习,长大后也为建设祖国出一份力!“众人拾柴火焰高”,祖国的繁荣昌盛需要我们每位同学的共同努力。

    现在我正在阅读《红楼梦》,我已经深深地爱上四大名著了,以后我会继续阅读更多的优秀作品,陶冶自己的情操,,和书交最好的朋友我想自己才是世界上真正富有的人!

  • 5、 读乡土中国有感

    读《乡土中国》有感(一)

    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

    中国,一个发源于两河流域的农业大国,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了特有的乡土文化。这种文化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渗入了每个人的毛孔,融于血脉中。即便在工业化大发展的今天,这种乡土气息仍处处可见。中国人有着自己一套独特的处世之道:办事爱讲关系;讲究安土重迁与落叶归根;对陌生人和对 "自己人"有截然不同的道德标准;法律意识淡薄;男女有别……这些我们可能习以为常的东西已经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产生了阻碍a作用,而我国广大的农村整体上依然处于贫穷落后阶段,这些都是有原因的。而在费孝通的《乡土中国》里,我们都能找到详细的答案。

    为何我们的道德水平比欧美低?我曾不止一次地思考过这个问题。其实我们的经济和制度都没有什么大的缺陷,那么我们就把问题放到文化的角度去看。我们今天的很多思考方式和文化都是传承自我们农业时代的祖先,纵使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和新中国几十年的教育发展使我们的基础知识水平得到了较好的提升,但乡土社会的那一种习俗却在农民占人口总数一半的中华民族里口耳相传,每个新一代的孩子也在耳濡目染地学习着——克己中庸,长幼有序,天人合一等。

    可是,乡土文化就一定是错误的吗?当然不,只是它与现代化不能很好地兼容罢了。例如,在乡下,流动性低和交通不便使几代人不出乡,而在缺少变化的土地上,人们就更看重习惯和情面。但在当下,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现代社会更看重创新和法律,这就使那些乡土人在面对着转型发展时"水土不服",产生诸多矛盾。比如:我们过去的道德观念都是以自己为中心,讲究"克己",对别人的标准随亲密度变化。现在我们学到的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都是讲求人人平等的,要求我们能"大义灭亲",不偏不倚。这是显而易见的应当人人遵守的规矩,可直到现在我们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呢?这种难以动摇的社会观念,大概就是我们保留下来的乡土性的体现吧。

    全书仅仅六万字,被分成十四章,每章所分析与讲述的事情都极有代表性。没有晦涩难懂的理论,只是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穿插着鲜活的实例,对现象进行剖析。读完后,读者会有种醍醐灌顶之感,妙不可言。

    费孝通虽然是在1947年出版的此书,但书中很多现象直至今天都发生着,他的观点也能依旧可以对今天的农村现状加以解读。可见其研究功底之深厚,以及我国乡土习性积累之深。

    读《乡土中国》有感(二)

    若论及中国,则必然无法

  • 6、 读《乡土中国》有感1500字

    读《乡土中国》有感

    刘婧

    从"土头土脑的乡下人"入手,作者展开了对中国社会乡土性的阐述。在作者看来,"土"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土气",是一种城里人对乡下人的藐视;一种是泥土、土地,是乡下人的"命根",于我而言,一个从农村来的人而言,土对我们,是有着特殊含义的。村落的形成必须有土地的存在,土地, 带给我的是种踏实的归属感,突然想起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从作者论述的乡土社会中,我体会到了一种浓厚的淳朴气息,和谐的乡土社会在渐渐向现代社会过渡,内心真的希望,在世界的某一角落,可以一直有"土气"的存在。

    乡下人因没见过先进的器物被称为"愚",但有些城里人,甚至教授在基本技巧上却不如乡下人,在我看来,各有各的长处,谁也没有资格对另一人做出评价。费孝通先生在文中论述了文字与"愚"的关系,文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这种社会是在熟人里长大的。"正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熟悉,大家才会使用"特殊语言",推行文字下乡,的确需要考虑文字和语言的基础。

    记忆

    学习,若要打破今昔之隔,必须要通过记忆。"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读了这篇文章,愈发的感觉,任何一件事的实施,都是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的,比如推行文字下乡,不仅要考虑社会文字和语言的基础,还要考虑社会特点(

    基层)。

    作者以苏州人家城里的水道、走廊为例,展开了对"私"的表达,"私"与"公"相对,"私"的背后,隐藏的是一种以"自我"、"自家"为中心的网络结构,现在的社会,充满了利欲的诱惑,有些人也变得越来越极端,社交的圈子也变得越来越乱,作者提到了孔子的"推己及人",我认为,人都应该以一种包容的心态,由己及人,使自己拥有一种宽阔的格局,一种心怀大事的气魄。

    道德

    社会的格局决定道德。课本上学到了我们的行为应该以道德为标准,以法律为底线。我认为,道德不仅是一种规范,更是一种引导,引导着个人去构建更美好的社会。提起道德,脑海中首先闪过的是"百善孝为先",其次便是"忠义理智信",作者提到了"仁","仁"与"礼"是孔子学说的两个核心,在成长的路上,我们应该通过学习,见闻丰富自己,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有格局的人。

    家族

    看到文章的题目《家族》,倍感亲切,因为从小生长在大家族里,村里几乎一半以上的人都姓刘,从小到大,离家的距离越来越远,家,对于

  • 7、 读乡土中国有感500字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的代表著作。此书详细地记述了中国乡村的种种事项。

    作者首先从语言———乡村与城市的一大差异开始。在生活中,语言看似是必不可少的一样工具,但是在乡村,几乎很少有新增的常住人口。彼此熟识,语言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归有光在《项脊轩记》中写道,他日常接触的总是那些人,久而久之,就可以用脚声来辨别来者。“贵姓大名”是因为不熟悉才用的词。熟悉的人大可不必如此,足声、声气、甚至气味,都可以是足够的“报名”。

    许多人说乡下人“愚”,无非是城里的物事他们没见过而已,绝非与智力相关。而我们去到向下,见到狗吠不免惊慌,未必不会被耻笑为“无见识奴”罢。

    但这绝不是阻止推行文字下乡的借口。在现代化过程中,我们已经开始抛离乡土社会,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我要辨明的是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我而且愿意进一步说,单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去批判一个社会中人和人的了解程度是不够的,因为文字和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而且这工具本身是有缺陷的——传的情、达的意是有限的。所以在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也许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

  • 8、 读乡土中国有感(优秀范文)

    《乡土中国》是由费孝通先生所著的详细描写中国的基层,由那些扎根于土壤中的人所构成的基层。先生写这本书是在其在西南联大任教时因认为教师的人物是让学生敢于向未知的领域进军,因为课本上的知识学生可以自己学习,因此费孝通先生做出了《乡土中国》的雏形。后应“世纪评论”之约写成的分期十四篇的文章。

    读后感大全中有很多优质读后感范文为您提供!https://www.dhb100.com/

    其中《乡土本色》是总论,《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体现了乡土社会的“”知识缺失,因为大家都强调“实用性”,因此不会总结成规律,只会停留在客观层面。

    《差序格局》写出了在乡土社会中,人们的关系都是可大可小的,像一粒石子落在水中产生的波纹一样,可大可小,就像在这次疫情中,因为比国家小的团体都无法战胜疫情,因此人们都团结在一起,以国家为单位,甚至有时都会包容其它非乡土性的国家,如人们对其他各国的疫情措施的关心。也因此,引发出来了《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因为每个人的人际关系都是“差序格局”,所以,费孝通说“‘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这和《大学》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

    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在条理上是相通的,不同的只是内向和外向的路线,正面和反面的说法,这是种差序的推浪形式,把群己的界限弄成了相对性,也可以说是模糊两可了。这和西洋把权利和义务分得清清楚楚的社会,大异其趣。为自己可以牺牲家,为家可以牺牲族……这是一个事实上的公式。在这种公式里,你如果说他私么?他是不能承认的,因为当他牺牲族时,他可以为了家,家在他看来是公的。当他牺牲国家为他小团体谋利益,争权利时,他也是为公,为了小团体的公。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其实当西洋的外交家在国际会议里为了自己国家争利益,不惜牺牲世界和平和别国合法权益时,也是这样的。所不同的,他们把国家看成了一个超过一切小组织的团体,为这个团体,上下双方都可以牺牲,但不能牺牲它来成全别种团体。这是现代国家观念,乡土社会中是没有的。”

    而后,费孝通先生又写了乡土社会中的秩序。在乡土社会中,诉讼是不好的,因为正确方案应当是去找长老,由长老进行统治。(屠跃然)

  • 9、 中秋优秀作文:中秋情结

    中秋夜晚的月色,太美了!那五彩缤纷的烟火,在我的脑海中怎么也挥之不去。

    春节和中秋是家乡最受重视的两个节日。或许是因为那时候生活水平比较低,只有过节时家里才会改善一下生活;或许是一到过节就放假,总会搞一些娱乐活动,自己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场;或许两者兼而有之。总之,过节忙的是大人。但大人们忙归忙,每到过节也都有一种心情的放松。当然,最高兴的还是我们这些无忧无虑孩子。

    中秋,给人一种特别的欣喜,一种心境的安歇,一种特别的想往。后来想起来,似乎是心绪不同使然。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圆圆的月光之下,圆圆的月饼,苹果熟了,鸭梨、葡萄等水果也都上了市。月光下,人们品尝着节日的美食,谈论收获的话题。一边赏月,一边思念身处异乡的亲人。实所谓:“每逢佳节备思亲”。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妈妈每年都要亲手给我们做月饼吃。妈妈做的月饼外观象大饼,很厚实,新鲜的面,新鲜的馅。不管是蒸出来的,还是烙出来的,上面都有用农家的大碗所刻画出来的月的图案,其中又有桂花雕印出的花瓣。馅,也很特别,主料是红塘,里面放些芝麻、清红丝,果仁、葡萄干什么的。新做出的月饼,蒸的,柔软可口,适合老年人;烙的,外焦里嫩,年轻人情有独钟。你看,新端上来的月饼,热气腾腾,一股清香味道儿扑面而来,真令人垂涎欲滴!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因为从餐桌上我看到了祖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水平变迁。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她每年都能给我带来新的感受,新的体验,新的收获。我愿意在这种意境中感受亲人的关爱,品味生活的哲理,体会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中秋节就就要到了,我希望今年的中秋月更圆、更明,更祈望我的亲人愈加健康、我的家乡愈加美丽、富饶;这就是我中秋情结的真谛。

    中学生写作指导、写作素材、优秀作文以及有奖活动

    尽在“读后感大全网”微信公众号

  • 10、 读《乡土中国》有感1000字(优秀范文)

    《乡土中国》共分为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等共十四篇,经过我两个星期的阅读,已经对前三章有了一定的理解,感受到了中国浓厚的乡土文化,对中国乡土社会有了基本的了解,也认识到那些世世代代生活在农村的人的一些特质,下面我就针对阅读后的感受做一个简单的综述。

    读后感大全为您提供更多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开篇,费先生便提出“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认为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才是中国社会的根基,说乡下人“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乡下人以种地为生,生于斯长与斯。中原人到了草原上依旧要锄地播种,不管天气如何还要试着种地,想家时可以带一捧家乡的泥土煮汤喝,“土”是他们的命根,又讲“村里的人过去什么姓,现在还是那些姓,不太变动”。土地是固定的,不流动的,而这种不流动表现在人与人身上,就是乡土社会中农民聚村而居。

    由于他们聚村而居,彼此之间相互熟悉,即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是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人与人之间信用的维持依靠的不是法律,而是人情。“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文中提到了两种不同的社会,“有机的团结”即礼俗社会,“机械的团结”即法律社会,说到“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法产生的,而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特性注定了他们彼此特殊的交流环境。

    二、文字下乡。“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先生认为这句话是有问题的,认为这是知识问题,而不是智力问题,正如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是一样的,有人说乡下人愚是因他们不识字,是文盲,但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怎么能说他学习能力不如别人呢?

    语言本质上是一种象征体质,文字更是,在人与人无法直接接触到的情况下用文字来传递信息。“乡土社会”中的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他们天天见面,面对面接触,不需要文字也能在这种社会里生活的很好。费先生说乡土社会是个面对面的社会,有话可以当面说明白,不必求助于文字,乡下人没有文字的需要,因此文盲并非因为愚,而是因为乡土社会的本质。

    三、再论文字下乡。上篇从空间维度讲述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会,因此不需要文字,而本篇着眼于时间格局。认为只有当生活发生变化时,感到记忆不够时才需要

  • 2021-08-04

  • 2022-10-14

  • 2021-12-27

  • 2023-01-19

  • 2022-01-27

  • 2019-09-21

  • 2019-11-12

  • 2021-10-12

  • 2023-01-1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22-01-03

  • 2019-10-29

  • 2023-02-16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8

  • 2019-09-21

  • 2023-01-27

  • 2019-09-20

  • 2019-10-29

  • 2022-01-29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1

  • 2023-02-18

  • 2023-01-05

  • 2019-11-12

  • 2019-09-23

  • 2019-10-29

  • 2019-09-23

  • 2022-04-09

  • 2019-09-23

  • 2019-11-11

  • 2023-03-23

  • 2019-10-29

  • 2023-01-06

读乡土情结有感
读乡土情结有感栏目精心为您提供各种读乡土情结有感,2024读乡土情结有感,教您怎么写读乡土情结有感,希望能够帮助您。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