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乡土的逃离与回归读后感 > 地图 > 乡土的逃离与回归读后感,2024乡土的逃离与回归读后感
乡土的逃离与回归读后感相关栏目
乡土的逃离与回归读后感热门栏目
乡土的逃离与回归读后感推荐
乡土的逃离与回归读后感

(共 8979 篇)

  • 1、 《乡土的逃离与回归》的读后感2000字

    每个出身农村的人虽然家庭状况有所不同,但所接受的启蒙教育一般无二:出人头地,离开农村。这深深地烙在每一个农村孩子的心中。而读书考上大学是当时那个年代唯一的出路,也是很长时间以来的捷径。

    当课堂效率难以或不能再提高的时候,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就成了首选,这也是再简单不过的做法,貌似谁占用的时间最多,在中考和高考上的胜算就越大。校际之间从拼早晚自习到周末不休、寒假加班,一直演化到暑假提前开学;校内教师之间通过增加作业量挤占学生固有的时间,迫于压力,学生常常打着手电,在被窝里写作业,他们为了心中的理想的生活,为了父母期待的目光,咬着牙,坚持着,忍耐着

    每当回忆起这些,心中打翻了五味瓶,对学生的怜惜、对同事的愤恨、对体制的无奈,也悲叹自己的渺小和无能。

    现在农村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很多家庭有农用车、摩托车,农田劳作机械化程度很高,上山几乎不用步行,生活水平突飞猛进,就业机会很多。

    随着读书费用的增多,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供养一个大学生几乎是耗尽家财,毕业后因物质条件较差,即便挤进大城市也买不起房子,其择偶机会还不如初中毕业就去打工并小有收入的绩差同学。作者在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读书多而又没能走出乡村的年轻人,他们在乡村社会的生存能力还比不上那些读书少的同龄人,这也是新的读书无用论在不少乡村社会抬头的重要原因。

    尤其是当下农村开发力度加大,土地升值加速,面对着一大堆的钞票、房产,一夜暴富的农民迷惘了,家长们成天下饭馆、**,遭了太多罪的农民不愿意再让儿女们重蹈覆辙,对孩子们的要求几乎为零,他们衣食无忧、择偶从优,还愁什么呢?加之近年来很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难,考上大学又能怎样?

    而农村教师再用过去的思想观念来教导如今衣食无忧、贪图享受的学生,再用题海战术来简单地训练已经厌学、缺乏志向的孩子们,矛盾和冲突必然会升级。教师恨铁不成钢式的挖苦、体罚,导致家长向学校、教师的发难也屡见不鲜。有了成功的经验之后,很多学生无中生有,即便犯了很大的错误,教师也是投鼠忌器,不愿招惹是非。

    面对恶劣的学生,很多教师心灰意冷,明哲保身。学校想要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苦于没有师资,很多农村学校多年未招聘音乐和美术老师,现有的不仅专业素质薄弱,且很多也都转行教文化课了。

    书中介绍了一部反映农村教育题材的儿童电影《草房子》。我迫不及待的到网上下载和观看,剧中桑桑的故事勾起了我许多儿时的回忆网知了、钻废窑

  • 2、 逃离读后感通用

    怎么样才能开始写一篇作品读后感呢?仔细阅读作者的作品,您一定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此时可以仔细斟酌下书里的内容和词句,提笔将这些全部做好笔记,写篇读后感,下面读后感大全给大家分享逃离读后感,还请您收藏本文!

    逃离读后感 篇1

    《逃离德黑兰》讲述了1979年美国cia特工托尼门德兹假借拍电影选外场为掩护,解救六名美国使馆人员逃离伊朗首都德黑兰的故事。这是个真实的故事,充满了传奇的色彩。就算是直接引用,不加电影的修饰也会是个好剧本。看了下该电影在各大电影网站上的评分,排名中上,还是比较客观合理的。

    从我的角度来讲,我个人认为电影拍的有些对不起这么好的故事了,不过也算是一部让人过目难忘的好片,毕竟如此精彩的剧情摆在那里。

    电影的主题还是介绍美国电影标准性的个人英雄主义和责任意识。其中一幕让人印象深刻。当解救任务完成准备工作,将要开始实施的时候,白宫害怕无法承受任务失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决定取消解救计划,通知门德兹计划取消,自行撤退。这是的他实也对解救计划没有十足的把握,也害怕任务失败命丧黄泉,不能和深爱的妻子、儿子团聚。他完全可以服从组织命令,得以自保。但是作为一名特工,不能不抛下六名同胞见死不救。拯救才是他的使命。

    而电影剧情方面,为了加强紧张感和冲击力,有些剧情做的过头了,甚至牵强。一是这么紧张的环境里,在市场和商家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不大。二是机场的巧合太多。从机票预订,电话确认,移民官审查,再到最后一刻登机,登机时身份暴露,起飞时被武装人员阻拦。太多的巧合凑在一起便显得太刻意了,缺乏真实感。

    还有行动前夜六名大使馆工作人员听歌喝酒的行为我不能理解。生死攸关时刻,有几人能从容应对。我觉得放置些面面相觑,相互依偎、拥抱、鼓励,或是通过时钟特写来反映心理煎熬,时间漫长的镜头更加真实感人。

    当然有假的一面,也有真实的一面。飞离伊朗领空时一行人的笑容,眼泪和那双紧握在一起的手,cia工作人员的欢呼与拥抱自然再真是不过。

    整部影片我最喜欢的还是对主角,这个特工人物的塑造。个子不高,不算强壮,没有出色的身手,风流的造型,更没有什么豪车女郎,取而代之的是低调沉稳,临危不乱的性格,那不言而喻的父爱和特工责任的担当。

    到片尾,他都没有出名,甚至没有人知道他的努力和奉献才是整个解救活动的核心。当他被授予勋章却不能与其他人分享,尤其不能告诉自己儿子父亲的作为时脸上流露出的失望让人看得心

  • 3、 《逃离》读后感

    《逃离》读后感(一)

    寒假我拜读了爱丽丝门罗的《逃离》。也许我个人的感受并不完全切中作者写书的本意,但我想,我所看到的,即是我所收获的:学会适应,懂得满足。 艾丽丝门罗,一名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农家姑娘,她出生在渥太华,大部分时间都在这个安静的城市度过。她长期居住于荒僻宁静之地,逐渐形成以城郊小镇平凡女子的平凡生活为主题的写作风格。故事背景大多为乡间小镇及其邻里,故事人物和现实中人并无二致,亦经历出生与死亡、结婚与离异。但泥土芳香的文字2020背后,却是对成长疼痛与生老病死等严肃话题浓墨重彩的描写。她的笔触简单朴素,但却细腻地刻画出生活平淡真实的面貌,给人带来很真挚深沉的情感,简单的文字2020带来丰厚的情感。很多人把她和写美国南方生活的福克纳和奥康纳相比,而美国犹太作家辛西娅奥齐克甚至将门罗称为当代契诃夫,而在很多欧美媒体的评论中,都毫不吝啬地给了她当代最伟大小说家的称号。 但无论作者如何,读者的感官是最重要的。我喜欢她的作品,平淡但却并不无趣。每一个故事都会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与这本书的同名的第一个故事,一个年轻女人的逃离故事。

    卡拉,本篇故事的女主人公,厌倦了她的父母和他们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所以她选择了离开她的父母,跟随她的男友,克拉克,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和新的生活。他们一起经营一个农场,不幸的是,经过几年的经营,他们的生活仍然十分贫困。克拉克于是想到向西尔维娅夫人勒索钱财,而卡拉并不赞同。与此同时,卡拉对穷人的生活感到难以忍受,又想要逃离。西尔维娅夫人卡拉的忘年交女,对卡拉有着不同寻常的好感,她喜欢这个年轻、聪明、乐观、热情的女孩。于是卡拉在西尔维娅夫人的帮助下逃离了让她再也受不了的男友克拉克,坐上去多伦多的大巴,想在那里开始新生活。然而,她在去多伦多的路上,对自己的未来思考,并感到担忧。她意识到她的逃离是无用的,她不能忍受的是日常的生活,而不是别的什么,即使她现在离开了克拉克,她仍要过着日常的生活,而且可能更加艰难。她在路途中就崩溃了。她打电话求克拉克带她回家,她最终放弃了逃离,和西尔维娅断交了,也回避了丈夫杀死自己宠物的可能性。逃离是痛苦的,可出走的半途中发现能拯救自己的依然是自己逃离的地方,更令人沮丧。卡拉发现,对于埋在心里的那个刺痛她已经能够习惯了。她现在心里埋藏着一个几乎总是对她有吸引力的潜意识,一个永远深藏着的诱惑。出逃后的

  • 4、 《逃离》读后感750字

    人生是起起伏伏刺激的过山车。在冲到最高点时心情澎湃。带点小紧张,小小的手足无措,可是当你摔进了低谷时,你是否自暴自弃,一蹶不振,你可想过,一次低谷,正是你蓄藏能量,在为下一次的上坡作准备。起起伏伏中,我们明白了许多。

    黑暗中挣破茧

    那条条的毛毛虫,绿油油的怪吓人的,当它们的寿命已尽时,会吐丝结茧把自己团团围住,在黑暗中静止,慢慢地等候,逃离了外界的纷扰,只是静静思考等待中,它破茧化蝶,扇动着美丽的翅膀,骄傲地飞翅在空中,只一瞬,我便觉得那“绿虫”是聪明的动物,它隔绝外界的一切,在安静的环境中放空自己,以便获得生命的延续。在挫折面前,阿娜绚丽彩虹是最美的出路。

    失败后点亮心

    他是一位失败的统帅,在率领残兵败将溃退到一个小岛后,他沮丧地呆坐于一个破旧的房间里,品尝着失败的痛苦。墙角有一片密密麻麻的蜘蛛网,他没好气地挥剑斩断那些蛛丝。随即,他惊奇地看到:一只蜘蛛出现了,它爬至断头的网线前,重新编织自己的家园。他再次弄断那些蛛丝,而蜘蛛毫不气馁,又从网线的断头处继续编织。

    这位统帅就是威灵顿将军。在失败的关头,那只蜘蛛点亮了他的内心,使他重获信心是最好的出路。

    低谷下重燃梦

    寒假里,在中国炙手可热的综艺节目《我是歌手》中,当韦唯淘汰后,她自己说:“人生是在一次次起起伏伏中度过的,有上坡,也有下坡,在上坡时必然开心,但不要因在下坡而伤心,在下坡时要蕴藏能力为下个上坡做准备……”一语惊醒梦中人,我回想着与我心中不谋而合的话语,内心一片感动。顿时,感谢上苍,让你,我,他,她都可以在低谷中重燃梦想,那坚定的目光,坚强的勇气是最棒的出路。

    起起落落中,我明白了:哭,并不代表我屈服;退一步,并不象征我退输;放手,并不代表我放弃。逃离,有人说是怯懦,胆小,但谁说那不是一种智慧为这时的困境寻找一个出路,一个让自己满意的出口。

  • 5、 乡土中国读后感与收获汇编

    历史是不断进步的,我们的国家也在不停地成长,它将会变得越来越美丽。乡村社会无疑是中国的传统社会,只是被越来越多人所摒弃,这是不好的行为。你有没有在寻找《乡土中国》的读后感呢?下面是读后感大全的编辑帮大家整理的乡土中国读后感与收获,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乡土中国读后感与收获【篇1】

    刚看这本书的时候,总会想起艾青的诗—— 《乡土中国》。诗中有一句话特别深刻:为什么我总是热泪盈眶,因为我深爱这片土地?我想对书中的一些句子发表我的看法。

    在书的开头,我提到了一个美国朋友,他从内蒙古旅行回来。他说中原家家户户总划一小块地种田,却没有想出其他办法来利用这块地。好像中国自古以来就是靠土地发展的,我们对土地的依赖根深蒂固。“光荣的历史是从土壤中生长出来的,自然会被土壤所束缚。现在飞上天很难。”我们脚踏实地,我们热爱这片土地,我们珍惜这种乡土气息。

    当我看到费老写他的第一次出国旅行,他的奶妈偷偷把一袋用红纸包着的泥土塞在他的箱子下面的炉子上时,我想到了我的家乡朝阳。众所周知,潮汕地区节日期间有许多敬神的活动。有人说这是迷信的做法,但在我看来,这也是一种内心的信仰。对神的尊重来自祖先和环境。这种尊重代代相传,逐渐成为一种传统。这种简单质朴的风格让我觉得自己是其中的一部分,自然而不做作。

    “当地社会的信用并不重视契约,而是发生在一种行为的规则为人们所熟知的可靠性而不加思考的时候。”当社会竞争不那么激烈的时候,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就没有那么难了。彼此之间没有算计和心机,单纯是心中油然而生的信念。这是“土里土气”的一个特点,真实、朴实、迷人。

    书中有句话说,只有直接依赖土壤的生命才会像植物一样在一个地方生根。我们生活的土地中国就是这样。久而久之,我们就有了“土气”,没必要觉得丢脸。这本身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我们应该庆幸这是我们家的标签,是我们的根。叶落归根,我何去何从?众所周知,落叶归根还是要还的,人也一样。如果忘了根在哪里,怎么回家?

    乡土中国读后感与收获【篇2】

    读了费先生的《乡土中国》,我深有感触。一方面,我的童年和学生时代几乎都是在乡土或者类似于乡土的环境中度过的,所以我就是一个地道的乡土中人;另一方面,这本书写于20世纪40年代末,到此刻已有60多年的时间跨度了,而这60年来,中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乡土此刻怎样样了?中国是

  • 6、 《明珠回归》读后感

    这几天,我们学习了《明珠回归》这篇课文,我读后深受感触。

    这篇课文说了,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从秦代到清代,中国一直对香港实施管辖,行使主权。可是到了19世纪中叶,英国发动了海盗式的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永久割让香港岛。从此我们与香港岛分割开了。就算如此英国人民还不罢休,1898年又一次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将九龙半岛北部大片土地及附近的二百多个岛屿也租借给英国,租期为99年,到1997年6月30日期满。读到这里我感到悲愤。可是邓小平同志在和英国政府的谈判中,向全世界表示了中国一定要收回香港的决心。我觉得如果不是邓小平同志的智慧和胆识,可能香港还被英国统领着。

    现在我们的国土,澳门和香港都重新跨进祖国的怀抱,还差台湾,但是我相信两岸人民虽然分开着,可是我们心连心总有一天台湾一定也会跨进祖国的家门。

  • 7、 回归影评

    回归影评(一)

    我手头的《回归》译成《浮花》。我一直期待这部今年嘎纳最佳编剧和集体最佳女演员大奖归主。这部电影还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闭幕影片。我一直认为,当年阿尔莫多瓦把《对她说》带给上海,捧得金爵奖,是上海电影节的一次荣幸。

    西班牙第一美女,阿汤哥前女友佩内洛普@;克鲁兹的确名不虚传,曼妙的身段,性感的嘴唇,再高歌一曲虽不知何意仍能令人动容的西班牙民谣,为影片增色不少。

    影片开始于大风中的小镇,住在马德里的莱曼达和索尔姐妹按照当地传统在墓地为父母扫墓,随后匆匆看过婶婶,和照顾婶婶的邻居女伴后,回到西班牙,忙碌而简单的工作、失业却粗鲁的丈夫让莱曼达生活的并不开心,就在这样的乏味生活中,一个巨大的事件发生了,丈夫要强奸并非亲生的女儿,反被女儿失手杀死。莱曼达表现出了让人惊讶的果断。她承担起了杀死丈夫的责任,把丈夫的尸体隐匿进了恰好离开的邻居饭馆的冰柜里。她利用邻居餐馆承接了一个剧组一周的就餐任务,并因此未能参加突然去世的婶婶的葬礼。而去参加葬礼的妹妹索尔却意外地遇到了死去的母亲,并把她带了回来。

    能干的莱曼达顺利完成了剧组一个星期的就餐任务和庆功酒会,酒会上她不由自主地高歌一曲,那是她童年时发行的第一张唱片里的歌曲,这歌声是如此高亢动人,躺在门外车里的母亲不禁泪流满面。几经周折,莱曼达终于发现并见到了母亲,可是当母亲说回来是向她道歉时,她却不可抑制地哭泣着,拉着女儿离开了。

    母女最终还是拥抱在一起,从母女的对话中,我们才了解,莱曼达的女儿,竟是莱曼达与父亲所生,父亲一直胁迫着莱曼达,而母亲却对此一无所知,直到莱曼达生了孩子。母女之间的怨恨因此而生。生性放浪的父亲同时还与邻居有染,后来在与另一个女人同居时被母亲烧死。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莱曼达对女儿杀死丈夫表现出少有的冷静。两代女儿,两代母亲,莱曼达一个人竟然承担了如此悲惨的命运,回想她那首伴着木吉他的激越的歌谣,便愈发让人落泪。

    阿尔莫多瓦永远是温情的,死去的母亲回来了,先是陪伴照顾着生病的婶婶,如今来庇护两个女儿,他们回到老家后,母亲又去照顾与丈夫有染的邻居孤独病重的女儿。作为母亲,她是这几个女人的庇护神。作为母亲,所有的女人都是庇护神!

    看阿尔莫多瓦的影片,总让人感慨:阿翁温情催人泪,细腻能有几人比!

    《回归》讲述了一个离家12年的父亲带着两个儿子出游发生的一些事情,由此来传达一个父与子的故事。

    导演安德烈萨今塞

  • 8、 《乡土中国》读后感1500字-浅谈“乡土社会”与“后现代社会”

    中国从农耕社会发展到如今的现代社会,某些城市,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已经带了些许后现代社会的意味。最纯粹的乡土社会与发展完善后的后现代社会几乎是从封建社会到现在,这个社会的最初与最末。所以,它们在社会特点、家的概念、秩序维护和个人价值观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异。接下来我将从社会特点与家庭观念来进行对比。

    1.社会特点

    《乡土中国》中写到我们的民族确实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受到土地的束缚。乡土社会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大部分的百姓从事农业耕种。他们直接取资于土地,生活、工作都围绕一块土地展开。他们之中,除非是通过科举,大多数人一生都将奉献给这一片土地。而后现代社会,首先,可供人们选择的职业形形色色,人们可以自由的在这些职业见进行转换。更重要的是,人们对自由的追求的高度达到了有史以来的顶峰。比起高薪,人们更注重职业的自由度,比起,传统的,所谓的正经职业,人们更愿意从事自由职业。自由职业在保障人们与传统职业相差不大的薪酬的基础上,给予人们更多私人化的空间,工作与生活的界限比起第一现代更加模糊。就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来看,与乡土社会的耕种的工作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所谓自由职业,自由当然是核心。

    由于土地的固有属性,农民们难以发生流动。祖祖辈辈在同一个地方生活,对于周围的不管是环境还是人,都无比的熟悉,这样看来,乡土社会又是个典型的熟人社会,人们之间都有一种天生的联系。但后现代社会却是典型的陌生人社会。由于后现代社会的流动性,个人化趋势的发展,人们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关系。虽然后现代社会存在许多公共空间,但这些空间是公共又不公共的。这样的公共空间都有多人参与,且都是为相似的目的而聚集,但参与的人之间却没有太大关系。

    从以上两点来看,乡土社会是典型的熟人社会,它是一个极度稳定甚至固化的社会;后现代社会是个典型的陌生人的社会,它具有流动性这一特点。

    2.家庭观念

    乡土社会的家族观念极强,大部分事情都在家族内部解决,官府一般会止步于家族门前,将更多的自由空间留给家族内部。上文提到,在乡土社会中,人们的生产活动围绕土地展开。当一个家的人数不断增多,原来的土地已经不能满足一个大家庭的时候,家中的人将会发生小范围的流动。这种流动使家庭的范围在当地扩展开来,家变成了族。由此,家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如今,我们如经常听到的衣锦还乡的字眼就是乡土社会家族观念的投影。家族

  • 9、 《围城》读后感:逃离“围城”
    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题记 第一次看《围城》,并不能理解“围城”何意;二次读《围城》,终于对“围城”有了大概轮廓,细看又觉是雾里看花,琢磨不透。“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也只是看到了《围城》千面之逃离——离“围城”。 在《围城》的众多角色里,方鸿渐令我印象尤为深刻。透过方鸿渐,我们可以看到他所处的“围城”,也可以窥见我们自己的身影。 方鸿渐是有典型“围城”性格的人,矛盾、别扭、喜欢逃避。他出身于一个江南乡绅家庭,家境富足,所以有机会留学海外,但他却只是混了个“野鸡”大学的假文凭,这让他既羞愧又骄傲。羞愧的是自己浑浑噩噩地在法国度过了四年,却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文化;骄傲的是,留洋博士的名头让他在归乡的第一天就出尽风头,为父亲挣足脸面。留学归来受邀为家乡的中学进行开学演讲,腹中无墨水,心中无乾坤,最终还是让他出尽洋相。使我震惊的是,他几乎没有为出糗而感到羞耻,甚至还有点自得其意。由此,方鸿渐的性格可见一斑:做作、虚荣。方鸿渐外表堂堂,文质彬彬,身上也有文人特有的温和,以及对女士的绅士风度以至于苏文纨、唐晓芙、孙嘉柔都或多或少迷恋他。但是方鸿渐的性格中的别扭和逃避最终还是占了绝大部分,这几乎决定了他的婚姻及人生,是个无法逃离的“围城”。从苏文纨到孙嘉柔,最后是唐晓芙,于方鸿渐而言,这是一个逃离的过程,但唐小姐最终也没能帮他成功逃离。尽管唐小姐温柔美丽、知性大方,也正是因为唐小姐太优秀明媚,使得方鸿渐产生了自卑心理,最后对唐小姐望而却步。可能从法国归来开始,方鸿渐就没有意识到他即将要面临困难,要直面人生,所以辗转多地也无处安放那颗逃避的心。被三闾大学辞退后,逃到香港,在妻子孙嘉柔流产后又逃到重庆,历尽波折后在重庆与唐小姐相爱,又被自卑蒙蔽,最后听从好友赵辛楣的意见去北平寻求一个新的开始。 在我看来,读懂了方鸿渐便是读懂了《围城》。爱情和人生于方鸿渐而言就是个无比巨大的“围城”,但凡这其中出现了难题,方鸿渐首先想到的便是逃避,从一个女人身边逃避到另一个女人身边,从一个地方逃离到另一个新的地方。方鸿渐对爱情和婚姻也曾向往,所以“闪电”与孙嘉柔订婚,一头扎进去,后来发现孙嘉柔并不像婚前那般懂事识趣,婚姻也不像外表的光鲜辉煌,他对婚姻很失望,他想出逃,逃离婚姻的围墙。或许在他看来,逃离原来的麻
  • 10、 逃离克隆岛读后感

    逃离克隆岛读后感(一)

    每每看完一部影片,总能让人深思,这部《逃离克隆岛》也不例外。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想要长寿,永远健康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于是克隆技术就诞生了。但是仔细想想难道这种想法不违背大自然生老病死的规律吗,不会对人类的生存带来危难吗?

    我们先从故事的情节开始。男青年林肯6e以及乔丹2d和数百名居民居住在二十一世纪中叶的一栋与世隔绝的社区。在这栋受到严密控管的高科技大楼中,他们和其它的居民一样,每天生活的一举一动都受到组织的监控,这种监控行为美其名约是为了他们的身心健康着想,而幕后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而想要离开这种没有自由的生活,唯一的希望就是被选中前往所谓的小岛。因为他们被告知,在历经一场生态浩劫之后,除了居住在这里的人将有幸得以生还外,全世界的人类都将罹难,而小岛就是地球仅存的未受污染的人间净土。

    但是林肯近来却一直做同一个无法解释的噩梦,他变得焦躁不安,而且对这个受到严格监控的生活环境产生极大的怀疑,这种好奇心竟然让他发现一个骇人的事实,那就是他生活的一切都是个谎言,小岛这座人间净土更是一个残酷的幌子,其实包括他和乔丹在内的所有居民,最后都难逃一死,他们都是小岛居民们的克隆人,他们的存在只是为了给他们的原型提供各种更换用的身体零件,他们死后的价值远比生前更高。就在危机降临之前,林肯和乔丹决定大胆地逃出这个虚伪的乌托邦,进入他们从来不知道的真实世界。他们逃到外面的世界,并远离组织的监控之后,这一对男女长久以来建立出来的情谊,逐渐转变成更深的感情,但是组织的势力强大,他们为了猎捕他们不择手对、不计代价,而林肯与乔丹则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活下去最后在两位主人公的努力下,成功的把在所谓未污染的社区生活的几千个克隆人解救了出来,两人的爱情也终成正果。

    不得不承认科学技术的发展的确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与昌盛,给人类实现长寿这一梦想带来了希望,可以说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今天的生活肯定没有今天这么丰富多采,但是上帝就是这么的公平在给我们人类利益的同时也给予了相映的惩罚。马克思曾经说过,任何人类的进步同时也意味着人类的退步,人类文明的光辉只能在其黑暗的背景上闪烁。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应该这样去看待。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铲除了愚昧,(.org)同时也割断了人类之间的感情联系;它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但是却夺走了大批产业工人的饭碗。科技在真正成为全

  • 2019-10-29

  • 2021-04-06

  • 2019-09-28

  • 2019-10-11

  • 2019-09-23

  • 2019-10-23

  • 2023-01-10

  • 2019-09-23

  • 2023-02-02

  • 2021-05-29

  • 2019-09-21

  • 2019-10-16

  • 2019-10-29

  • 2023-03-23

  • 2019-10-24

  • 2023-01-07

  • 2023-01-16

  • 2019-11-12

  • 2019-09-20

  • 2019-10-28

  • 2021-08-26

  • 2022-01-03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09-27

  • 2019-10-19

  • 2019-09-23

  • 2019-11-11

  • 2021-06-10

  • 2021-05-01

  • 2019-11-12

  • 2019-10-24

  • 2023-05-05

  • 2019-09-21

  • 2019-10-19

  • 2019-09-25

  • 2022-01-28

  • 2022-03-28

  • 2019-09-23

  • 2019-09-25

乡土的逃离与回归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乡土的逃离与回归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乡土的逃离与回归读后感、2024乡土的逃离与回归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