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乡土情结读后感 > 地图 > 乡土情结读后感,2024乡土情结读后感
乡土情结读后感相关栏目
乡土情结读后感热门栏目
乡土情结读后感推荐
乡土情结读后感

(共 3866 篇)

  • 1、 乡土情结读后感700字

    如果说,一本书就是一个台阶,那么在人的一生中将有千万道台阶等着我们去跨越。人在阅读的过程中,知识与能力在同步增长。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我们沉浸在作者笔下所描述的情节中。很多优秀的读后感,就来自于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怎么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乡土情结读后感700字。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乡土情结读后感 篇1

    古有睹物思人,可人的思想是不会受到束缚的,思人亦会思乡,若感情丰富、热爱祖国之人,又会联想到思国。一个人的思念不会断断续续、不会心血来潮,一个人的思念是永远不会欺骗自己的心。

    思人。那人或许是父母、或许是友人、或许是爱人,对他(她)做过的每一件事、说过的每一句话都会随时回忆,与此同时,每想起一件事都会从中获取他的感受,这便是思人。

    思乡。每个人的思乡感情都不同,有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有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可大家都只有一个目标,就如《乡土情结》的柯灵所说的令人魂牵梦萦、得意时想它、失意时想它的故乡!思乡的起源多数来自于人们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背井离家。是啊!待在故乡、享受亲人给予的无限温暖,谁会想到故乡会那么重要,重要到离家以后每天时时刻刻都想回到故乡的怀抱!我想:在这大千世界里最顽强的东西就非思乡莫属了吧!

    思国。这不一定得是远赴他国后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这可以是思考国家,即从祖国的利益角度来思考一些问题。留学生就属于这一类。现在,远在他国的人多数是为了祖国将来能发展得更好而留学他国。科学的进步拉近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距离。祖国不能落后,祖国得跟上时代的步伐。

    思人,思乡,思国

    在这篇文章里,费老反复提一个词乡土,他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样的简短的一句话就包含着丰富的含义。我认为这样的一句话突出了乡村和土在中国的重要地位。最有乡土气息的当然是乡村,我们国家是农业大国,农民占总人口的9亿多。农民无疑是与土接触最多的人,所以与其说是中国的社会具有乡土性,倒不如说是中国的农民或是乡村。土对与农民来说也是命根,因为扎根土中,他们才能世世代代的繁衍下去。因此费老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举例子说明了土在中国文化和社会中的地位。

    我同意费老所述的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不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伺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土里,土

  • 2、 《中国情结》读后感

    《中国情结》读后感

    转型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一个人的发展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密不可分,在我们共同体的生存与信仰诉求上,既要照顾自己的利益又要考虑国家的长远发展规划,这样的战略目标是必会涌现不同的利益分歧,那么,如何用更宽宏的思维方式打开连接个体与国家桥梁的纽带呢?

    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而我们似乎更多的注重了眼前的利益,忽略了更具有广阔空间的未来。实际上,细细分析国家的转型,就会发现,这样的转型是转向老百姓这面的。无论是给农民诸多的优惠政策,还是修高铁,医疗改革、食品安全、发展科技力量、发展和挖掘文化传统品质,说到底,受益的都是我们广大的百姓阶层,方便与实惠毕竟是老百姓生活与生命的需求条件,转变就应该从这里开始。转,要转得有社会价值,有人文精神;转,就应该让国家更强大人民更富裕。

    以上文字是我读完孙明杰先生的《中国情结---转型语境下的激情震荡》一书获得的深刻感想。

    在《中国情结---转型语境下的激情震荡》一篇〈新型农业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之本〉文章中说:“中国下一个30年发展的最大瓶颈是外需受限和内需不足,而城乡二元体制是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一个正在力求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城镇化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内部需求(尤其消费需求)持续不振,反映了整体经济和社会结构的重大失衡,创造了巨大财富的中国劳动力红利,特别是农村廉价劳动力(俗称农民工)因不能融入城市化、城镇化进行消费而产生的巨大供需缺口是内需不足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内部需求不足与贫富差距的悬殊直接相关。中国城乡二元隔离制造成巨大的城乡贫富差距,是中国调整经济结构失衡的核心”。

    这样清醒的思路与客观的深刻认识,是众多学者们也忽略或者估计不到的社会转型时期最实际的社会矛盾,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社会化发展,如果解决不了这些问题,社会的矛盾就得不到很好的合理的解决,实现中国梦的困境就会越来越多,和谐共生就无法实现。因此,在改革发展的语境下完成良好的社会制度,至关重要。

    作家冯承平在这本书的序言里写到:“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人权保障的兴起,人类发展又增添了更多的‘人文关怀’,‘人类发展指数’应运而生并受到普遍关注。60余年来,由‘物’到‘人’,由经济发展到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人自身的发展,这是当今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总体趋势”。转型从人开始,发展从人开始,这确实是一种政府低姿态,放下架子平易近人

  • 3、 《乡土中国》读后感_1500字

    《乡土中国》读后感1500字

    一周前粗略匆匆读完这本书,虽然不是对整本书的内容都很有兴趣,但作者就中国基层社会的某些方面讨论还有观点还是挺有意思的。首先来说说作者,费孝通(1910-2005),毕业于燕京大学,lse的哲学博士,担任过人大副委员长跟政协的副主席,民盟人士。读此书前最早知道费孝通是通过一些“八卦”:就是传说中费孝通跟钱杨夫妇的段子。费孝通年轻时喜欢杨绛的事基本是人尽皆知了吧。费老一生著作很多,除了这本《乡土中国》还有一本比较为大众所熟知的是他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毕竟是lse的...)。江村经济主要是从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跟分配交易几个方面入手讨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与地理环境和社会结构相互关系。我其实更想读这本书,不过了解到这本书已是在读完《乡土》之后了,后再读。 扯远了,来说说《乡土中国》这本书本书。摘录此版序言中的一句话,”这里将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所以全书从乡村的地理环境以及与之相对应而发展起来的社会结构出发,从文字、社会基本个体构成、道德、政治权力几个主要方面进行了具有中国乡村特色的具体讨论。有些章节读得比较粗略,我就挑文字语言这一点闲扯一下吧。 在“文字下乡”着一章一开头就提到了乡下人相对于城里人不识字的情况,的确如作者所说,不识字的确不能代表乡下人的智力水平比城里人低。除了客观的学习条件,乡里人没有城里人那么便利之外,其社会结构决定的乡村的社交模式也进一步鼓励乡下人只需要用他们共有的语言,或者“行话”。相对于语言,有些情意是文字这种见解的“说话”不能传达的。很简单的例子,有时你跟你爱人用微信打字聊天,对于同一句话很可能会产生打字者跟跟阅读者之间有理解偏差。这样很容易造成误会,而直接发语音消息就可以完美解决这个问题。加上是语气语境会极大地降低理解偏差。在乡村这种人口密度小区域集中且群体总数不大的社会结构下,说话这种沟通方式本身无疑是最佳也是足够满足日常需要的交流中介。另一方面,文字的重要性当然不容小觑,正如文中所说的,文字从来就是庙堂的。视角拉远,看历史的纵轴,文字一个很大的作用就是作为记忆或者重要内容的记载中介,使得重要的知识,技术,史实得以流传至今。看历史的横轴,在古代,或者不要说那么久远,就新中国成立以前,各地都是说自己的方言,相隔较远的

  • 4、 乡土中国读后感1500字

    乡土中国读后感1500字

    法律系 张雪影

    细细读完了乡土中国,读完之后,我有些迷茫了,尤其是最后一部分生育制度,让我开始思索自己以往视若寻常奉为“常理”的一些观念,使得我重新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将来的人生方向。

    费孝通先生认为,人类抚育下一代,出于两个缘由,一个是想通过集体的延续来完整自己,因为个体在时间上是无法永存的;另一个是人类生存是依赖集体的,而为了维护社会结构的稳定,人类必须生育保持足够的人数。

    在农村生活,土地就是命根子,也正是那些广袤的土地养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小的时候跟随父母到田里去播种或者收割,印象最深的是刮开盖好的薄膜种玉米籽,再就是在秋收时节抱麦子。在北方,割麦是农活里最苦最累的活,农民割麦的姿势用“面朝黄土背朝天”来形容最恰当不过,母亲心疼我,没有让我割过麦穗,于是我开始找寻新的“营生”——挖苦菜。现在想来,土地真的好神奇,你播种它会生长,你不播种它也生长。苦菜就是那种自然生长的植物,挖它并不费事,田地里到处可见,不一会儿就能挖一小筐,带回家后用水淘了就能吃。“非典”那年,母亲不信任小卖部的菜种,我就天天出去挖,那段时间家里足足吃了一个月的苦菜。在乡下,生活好像不用怎么花钱,吃的自己都可以种,家家户户都有一口井,梨树、沙枣树什么的也都有,柴火有葵花杆子和玉米棒棒,逢年过节的时候买些糖果、穿件新衣裳就是了。可见,土地孕育了多少生命,人们聚村而居确有一定道理。

    费孝通先生分析说,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小农经营每家耕地的面积小,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与耕地不会距离得过远;二、因水利灌溉的需要,他们聚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数量在一个地方一代一代地增长,成为相当大的村落。我生长的村子是由第二点和第三点决定的,因为我们那里没有农场,也不是以姓氏命名的村落,人们聚居一起除了是种习惯外就是合作的需要,村子里称为“变工”。尤其是在打麦场、绞玉米和刨籽瓜时节,由于每家的劳力有限,人们会就近叫着乡邻一起做工,效率也高,今天一起去张三家打麦子,后天再去李四家刨籽瓜,也就是“变工”。这里没有任何商业行为,人们似乎约定俗成了某种共同遵循的规则,认为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这是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社会学里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

  • 5、 情结与阴影读后感
    情结与阴影读后感 最近我们读书小组在读荣格的《情结与阴影》,开始感觉好难理解,我没有刻意要去理解全部,只是跟着感觉往下看,有时再回头看看前面的,似乎也能理解一些,现在把自己理解到的和大家分享下 我理解的情结是由个人成长经历中的创伤性事件或与情感打击有关的别的事件所形成,它一旦形成,就会成为心理不安的因素,还会把与之相关的一小部分心理分裂出来,形成心理碎片,这些心理碎片有一定的自主性,不受意识的控制。情结平时处于抑制状态,但并不是完全的沉睡,它一旦被击中,就会冲破意识的防线处于活跃状态,让人做出不可思意的事情。就像我自己在和理解力差的人沟通时总是被会被激怒,出现与事件不符的愤怒,开始没注意,看了书之后我开始反思为什么会这样,觉察之后我发现是因为妈妈的理解力差,无法和父亲形成好的沟通,他们不能和谐相处,经常出现冲突,而我的父亲又是脾气暴躁的人,当他们出现冲突时他会有攻击性行为,打砸家里的物品,这让我的童年生活处于冲突和暴力的阴影,经常处于惊恐之中,这使我形成了一个情结,理解力差的人会给我的生活带来不幸。所以每当和理解力差的人沟通,他们就会触动我的这个情结,让我愤怒。我们只有觉察到自己的情结,并友好的接纳它,让它有表达的机会,我们才会和我们的情结好好相处,不让它左右我们的情绪,这样我们才可能拥有情结,而不是让情结拥有我们。 阴影属于集体无意识,是原型的一种,它真实存在着,对人们有着令人不安的影响,它是富于情绪的一种自主性,是我们无意识的一部分,就像邪恶和善美是对立着的两极,有了这种对立,才有能量的产生,如果没有了邪恶,也无所谓善美了,他们的同时存在才成就了完整。任何一个同时意识到自己的阴影和光明的人,会从两个方面看自己,这样才能掌握这两极,并最终达到中庸。 当阴影进入意识的时候,个人无意识能带着集体无意识一起涌现,这会对意识产生不同寻常的影响。好比一个人被触到了情结,情结就是让他产生极大的情绪,并激活他的阴影,让他产生不适当的行为。就像我自己,当面对理解力差的人,我的情结就会被触动,这让我非常愤怒,因着这愤怒,我会不合时宜地、过度地向对方发火,让对方不知所措,因他的行为确实不致招来这样的愤怒,只是因为不幸触到我的情结,而这触到的情结又激活了我的阴影,也就是攻击性,他只是无辜的受害者。当一个人的阴影被激活,本人当时是不太可能控制自己的
  • 6、 乡土情结读后感

    乡土情结读后感(一)

    读完了《乡土情结》这篇散文,品读作者洋洋洒洒的文字2020,真是令我感触良多,受益匪浅。

    这篇《乡土情结》主要内容是讲了家乡给人的情节,作者用诗人王维的一句描写故乡往事的诗句起篇,诉说了乡愁在人心中的影响,讲述了家乡在古往今来人们心中的地位。作者从自己童年开始说起,表现了对于家乡的思念之情。并且阐释了人生当中离开家乡的一些事情,讲到了很多人背井离乡最终的命运与结局是如何的,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于家乡的一些见解与看法。文章的主要部分讲到了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国人当中背井离乡与家乡保持的联系,抒发了作者感叹历史的心情。

    可以说这篇《乡土情结》让我对于家乡这个概念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很欣赏作者有这样优秀的文笔,能够把乡土情结这四个字2020阐述得如此透彻。而且这篇散文也让我意识到作者是一位非常慧智的人物,这可能是文学产生的影响。

    《乡土情结》这篇散文确实不错,值得好好阅读与欣赏。

    乡土情结读后感(二)

    柯灵把他的乡土情结写活了,感人至深。

    文章共五段。首段叙述何谓乡土情结,下概念。

    接着,按时间顺序,从童年时期家乡给我的印记开始,父母亲的爱,亲族的爱,家乡的一草一木,田塍草垛,听祖母讲故事,祖祖辈辈的辛酸史,像烙印一样镌刻在我的心头,我也一天天的成长起来。少年伊始,为着出去实现理想抱负,做出一番事业的浪漫主义理想,少年出去远航。当然,更多的远走他乡,是希冀着找一份营生,有一口饭吃,减少一份家里的开支。像浮萍,像柳絮,像漫天遍野的蒲公英,失根的苇草。中国人有着安土重迁的传统,到了老年,在异域漂泊的游子思念故土,他们期望能回到家,看看当年的老房子,家门口的那棵老榆树,落叶归根的期盼,日愈强烈。

    故事应该在老人回家做奉献中终结,恰幸没有,作者在此由自己的思乡广阔到港胞的思乡,旅美华人的思乡,清代开始,华工的思乡,由对家乡故土的思念转为对祖国大陆的思念,自然相承,水到渠成。升华,深化了主题。

    最后,作者又深情回忆故乡水,故乡人,交通迅速,通信发达,即使地球再像村落,故乡情仍浓浓不绝。或许我们自远离之后才会深味作者的情感吧。祝他老人家顺顺康康。

  • 7、 《乡土朝天》读后感1300字
    《乡土朝天》读后感1300字 我知道慎志浩出书了,《乡土朝天》!书名听起来很俗,乡土哪有不朝天的呢? 在一个晴朗的下午,我从雷甸赶到武康图书馆,走进了慎志浩的办公室里。他很亲切地给我泡了茶,拿出书,签上名字,递给我:苏奋,书写得不好,望拜读后,多提提意见。 他的几句话,我深感亲切。一个谦虚热情的慎志浩进入了我的心里。回到家里,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了书。让我惊讶的是,一篇篇精彩的作品,让我目不暇接。在每篇文章里,我几乎都看到了一个天字。但正如历史学者傅国涌说的这天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天,而是,朝向天赋人权的天。 我读完了他《那年冬天雪好大》再重读他漫天的雪花纷纷扬扬,像无数白色的袍,从天使的家园流出,洒向大地给人以虚幻的纯洁。我的脑海里出现了他神情贯注地看着天,看那天上的雪花纷纷落下。冬天的雪这么大,因而全文洋溢着一股阴冷的色调,但是,让人内心感到的凄凉和阴冷的,并非是外面这个四季鲜明的大自然。我身临其境地站在《忧伤的村庄.》外,看着他仰望着茫茫天空,听着他奶妈的呼喊:志浩回家来!奶妈对于孩子的拳拳深情,跃然纸上,让人动情。《出下舍记》更让我感受复杂,那个非常年月里,一个小镇上的众相,是如此逼真,如此尖锐,如此让人压抑。我看到那条清澈的大桥河怎样淹没一个自尽者的头发以及豆腐店里一圈刚吊死人的绳索读到这个场景让我想到文革中我婶婶的舅舅,我婶婶的舅舅因做过保长而被批斗,受不了折磨最后也跳河里自尽了。两个人的命运是如此的相同,而在那个年月里,像他们那样非正常死亡的人还有多少,可是,有谁会记得他们呢?作者以冷静的笔触,为那个时代留下了一个注脚。我仿佛看到了志浩仰望着天空,叩问着乡土大地。 而《爪臂老纪》一文中的爪臂老纪的生活,在当时的农村确实不少,有许多看不到希望的人因此而丧失了或险些丧失了生命。这其中,就有我。我常常想,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会想有一个进步的思想,都会想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然而,在划分成分的年代,我失落了。我虽然是个很听话的孩子,当年生产队长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但是,在评工分时,有良心的人都想把我评得比其他同龄人高一点。可是,也有人非要和我比个高低,首先,我的成分就比不了他,他是贫农出生,我是地主子女。还有,他虽然手脚快,但他很懒,只有在领导在场的时候,他总是走在别人的前头。领导一走他就吊儿郎当。在评工分时,队长也要让他三分。
  • 8、 《长乐乡土文化丛书》读后感1500字

    《长乐乡土文化丛书》不仅见证了长乐乡土建筑文化的发展史,同时也记录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变迁史,生动地勾勒出了长乐民间的人性图景、文化背景和生活远景。丛书娓娓道来,展现了深浅程度不一的历史色彩和表情,让人感受到它曾经的兴盛显达。 所谓乡土建筑,是指带有本土建筑、自发建筑、民间建筑、传统建筑等描述特征的建筑,它具有和环境相呼应的可识别的地方或地区特色,通过非 正式途径传承的设计与建造传统工艺,是一种群体共享、风格与外观相一致的建筑方式。所以乡土建筑往往都是处于一种原生态,以其质朴、自然、清新的建筑特色 和地域印象,以及浓郁的乡土气息,展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给人一种内在的美、野性的美、历史的美和文化的美。 透过《长乐乡土文化丛书》,我们可以一览无余地瞭望到长乐的乡土建筑文化的奥妙和特色。长乐乡土建筑中蕴含的朴素思想和深邃的内涵,充分体现出长乐百姓人 家对地域特色的固守、传统艺术的秉持、民间文化的传承和本土精神的弘扬。纵观长乐乡土建筑,它不但蕴含着大量的乡土文化信息,而且详细记载了千百年以来乡 土文化的足迹,是长乐文化不可缺的可贵基奠,是一部长乐历史发展的活字典。长乐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的文明史生成,正或是与这些乡土建筑文化息息相关。这也 足以说明,乡土建筑是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的根基,也是长乐乡土文化建设的魁宝。 长乐传统建筑文化的源头不在城市,而在农村,从东南到西北,从沿海到山区到农村,都拥有十分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比如,历经沧桑的历史文化村三溪,一 身朝服打扮的满族村琴江,貌不惊人的传统乡土建筑九头马,隐居大山称王的百鸟朝凤凰洋中厝,具有官邸气派的三落透后观察第,怀有敬祖 感恩的建筑群厚地古门楼,独具特色的水上人家高脚小木屋,反映不同时代不同簇系的安居乐业宗祠,走进岁月见证抗日英雄的街道沙京街,它们 都是长乐乡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它们都得到了重视和保护,这既是文化传承的中应有之意,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 一项基本内容。换言之,随着新农村建设大幕的揭开,历史文化和传统乡土建筑的保护工作,毫无疑问显得更为重要、更加迫切。 建筑的理念是为了栖息。只有建设者审美的心境,产生自由的匠心与追求,用诗性纯美的形象语言,从中获得世态的丰赡性与纵深感,及时抓住哪些曾经给自己触动 或启迪的人物、事物、场景,充盈着句句形象与现场感等实施可能直观

  • 9、 《人类的末世情结》读后感800字

    初读这本书,我看到了历史上宇宙中神奇的演变。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但在它诞生之初,地球算得上是多灾多难:火山爆发、恐龙灭绝等等。最终人们看到的地球已是伤痕累累的地球,但她依然哺育了我们。 人类在研究地壳板块运动时相继出现了大陆漂移学说,地球原是一个整体,经过板块漂移、碰撞最终形成了现在的五大洲。20世纪60年代,现代科学中出现了一门崭新的重要学说,即地球板块构造地质学。从此,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可见,科学给人类带来真理,为以后的地震作了很好的解释,也为预防这些自然灾害奠定了基础。 正是由于各种各样的灾害,从古至今,人类在不断预言着世界末日将要来临,从公元前2800年到公元2012年,人类的预言就从未停止。有些出于迷信,有些因为各种天灾人祸,人心惶惶,但预言从未实现。玛雅人曾预言过2012年12月21日为世界末日,灾难片《2012》也表明那一天是世界末日。据说当那一天过后,第二天早晨太阳将消失,地球一片黑暗。这部影片播出后,引起一部人恐慌,许多人认为世界末日要来临,便不再工作,及时行乐,有些人甚至大肆宣传,给许多人带来了恐慌。尽管这些预言都是不科学的,许多科学家用科学的理论证明了这个预言是错误的,但仍有人们认为末日将来。这不禁让我们反思,为何他们宁愿相信错误的预言也不相信科学?是人们的思想还停留在迷信之中,还是 与其算计着世界末日何时来临,不如好好想想现在我们应该怎么做来不让这一天发生。我认为人类当前最重要的不是杞人忧天而是用科学的方法避免这一天的到来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就从全球气候变暖来看,各国都开了几次大会,要求低碳生活。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是冰川融化、海水猛涨,许多低洼地带和岛屿都被淹没了,过多的二氧化碳好似给地球穿上了一件棉衣,让她喘不过气来。我们应当从自身做起,做到低碳出行、节约电水和纸张,也许你的一点贡献可以改变这个地球。资源也是一大问题,石油、煤、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日益剧减,人类还毫无节制的开采。但像水这种可再生资源也受到污染,人们的健康受到威胁,生物死亡导致生物链断,不能很好地维持生态平衡。因此,科学家们发现了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我希望我们都能广泛科学地运用这些新能源。最近美国还在与叙利亚打仗,为了争夺资源不惜一起代价。战场上硝烟四起,却不知大气已经被污染了,还记得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吗?正是由于过多的

  • 10、 《乡土中国》读后感1500字-浅谈“乡土社会”与“后现代社会”

    中国从农耕社会发展到如今的现代社会,某些城市,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已经带了些许后现代社会的意味。最纯粹的乡土社会与发展完善后的后现代社会几乎是从封建社会到现在,这个社会的最初与最末。所以,它们在社会特点、家的概念、秩序维护和个人价值观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异。接下来我将从社会特点与家庭观念来进行对比。

    1.社会特点

    《乡土中国》中写到我们的民族确实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受到土地的束缚。乡土社会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大部分的百姓从事农业耕种。他们直接取资于土地,生活、工作都围绕一块土地展开。他们之中,除非是通过科举,大多数人一生都将奉献给这一片土地。而后现代社会,首先,可供人们选择的职业形形色色,人们可以自由的在这些职业见进行转换。更重要的是,人们对自由的追求的高度达到了有史以来的顶峰。比起高薪,人们更注重职业的自由度,比起,传统的,所谓的正经职业,人们更愿意从事自由职业。自由职业在保障人们与传统职业相差不大的薪酬的基础上,给予人们更多私人化的空间,工作与生活的界限比起第一现代更加模糊。就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来看,与乡土社会的耕种的工作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所谓自由职业,自由当然是核心。

    由于土地的固有属性,农民们难以发生流动。祖祖辈辈在同一个地方生活,对于周围的不管是环境还是人,都无比的熟悉,这样看来,乡土社会又是个典型的熟人社会,人们之间都有一种天生的联系。但后现代社会却是典型的陌生人社会。由于后现代社会的流动性,个人化趋势的发展,人们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关系。虽然后现代社会存在许多公共空间,但这些空间是公共又不公共的。这样的公共空间都有多人参与,且都是为相似的目的而聚集,但参与的人之间却没有太大关系。

    从以上两点来看,乡土社会是典型的熟人社会,它是一个极度稳定甚至固化的社会;后现代社会是个典型的陌生人的社会,它具有流动性这一特点。

    2.家庭观念

    乡土社会的家族观念极强,大部分事情都在家族内部解决,官府一般会止步于家族门前,将更多的自由空间留给家族内部。上文提到,在乡土社会中,人们的生产活动围绕土地展开。当一个家的人数不断增多,原来的土地已经不能满足一个大家庭的时候,家中的人将会发生小范围的流动。这种流动使家庭的范围在当地扩展开来,家变成了族。由此,家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如今,我们如经常听到的衣锦还乡的字眼就是乡土社会家族观念的投影。家族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09-25

  • 2023-03-23

  • 2019-10-29

  • 2023-01-16

  • 2023-01-05

  • 2019-09-20

  • 2021-04-17

  • 2023-01-06

  • 2019-10-29

  • 2022-04-15

  • 2023-03-13

  • 2019-09-23

  • 2023-01-15

  • 2023-03-20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10-24

  • 2019-10-29

  • 2023-05-10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11-06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11-16

  • 2021-05-25

  • 2023-03-07

  • 2023-01-06

  • 2019-09-23

  • 2019-09-23

乡土情结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乡土情结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乡土情结读后感、2024乡土情结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