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逻辑思维读后感1000字 > 地图 > 逻辑思维读后感1000字

逻辑思维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19-09-19 来源:互联网

经济的逻辑读后感1000字。

一本好书,就像新的世界,让我们沉浸其中,废寝忘食,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在阅读作者的作品过程中,书中的描述让人欲罢不能,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该怎么写呢?为满足你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经济的逻辑读后感1000字”,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这周我读了一本经济理论类的书《经济的逻辑》。作者黄威用全球化的视野切入到大家热衷关注的欧债、美元、中国发展等经济问题,用比较通俗易懂的、幽默风趣的语言向读者们讲述了一个个关于经济学的知识,还原了金融真相。

乔布斯在书里写道:“我一生都以我的父亲为傲;因为他不会为了成交生意而花言巧语,或低声下气巴结客户,当个马屁精。”他真正的榜样不是巴菲特,也不是比尔盖茨,而是自己的养父。他绝不会让金钱来破坏自己的认识,相信过多的物质欲望会腐蚀人生的灵魂。其实这点真的很可贵,这其中的道理我们需要细细去品味。

这个地球上有一大批名字叫做“年轻人”的人,当他们踏出成长的起点的时候,却发现已经抵达了终点。陈文茜在《只剩一个角落的繁华》这本书中说她经常想起欧元区主席荣克的担忧之语,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这些人将成为失落的一代,因为全球经济复苏可能需要接近十年……这一代可能成为永久失业的一代。”确实,当经济复苏的时候,又有多少人的完整人生已经被彻底耗尽?当一张灰茫茫的天网向我们靠近时,没有一个地球上的观众可以逃离。一旦欧洲金融崩溃之火烧起了,我们亚洲人除了诧异惊慌的眼神外,什么也不能做。我们只能苦苦、默默地承受——“当欧洲金融风暴钟声响起时,它捎来的不是教堂天主的祝福,而是世界的摧毁”。陈文茜说,错的不是这批年轻人们,错的是这个时代。

经济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当我们越学越深入的时候,就会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竟然已经在转行学数学了。在现今的经济学研究中,的确是越来越借助数学这个工具,甚至有些人还会这样认为,如果你的研究中没有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那么你就肯定算不上高深和前沿,也称不上是“专家”。可是在《经济的逻辑》这本书里面,就完全没有数学公式,也规避了数学公式的深奥难懂的缺点,但它清楚有趣地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经济学的逻辑,以及如何运用经济学理论来撬开经济的大锁。

就好像是一部恐怖片,人人都要自危。在中国人未来的财富之路这一章节里,作者黄威告诉我们,随着中国的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人们的收入更是和几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虽然老百姓的口袋越来越鼓了,但是作者却感觉“咱们很多人对财富的认识还停留在古老阶段”。中国人未来的财富之路究竟在哪里,这是值得大家一起探讨的。在最后的章节,作者还举例说,在2011年10月底,欧洲的人们以为二次衰退阴影已经渐渐远去,天终于快亮时,希腊众神在瞬间就将天全部转黑了。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失败的逻辑》读后感1000字


  《失败的逻辑》读后感1000字

  “不为失败找借口,要为成功找方法。”这是我高中时,老师常告诫我们的做事态度。我们的失败往往不是由于缺乏好的意向,而是不恰当的思维过程导致的不好的结果。

  德国最高科学奖获得者迪特里希?德尔纳的《失败的逻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鲜而有头脑的看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于我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研究错误的性质和起源。

  引言部分,作者发出“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的疑问。为什么铁路信号系统工作正常时,列车仍然会发生撞车事故?为什么我们制定得很好的那么多专业和个人计划,会频繁的出现意外?还有一些列我们许多人感到疑问的问题。

  本书的主题是阐述处理处理复杂问题时我们的思维特性。思维交织在感觉与情绪中,思维扎根于精神活动的整个过程中。许多人有一个误区认为,失败犹如突如其来的晴天霹雳,然而作者在这本书中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观点—失败是可以学习的,人们招致失败是可以预料的。认识并了解我们的思维倾向,就是解决失败问题的好方法,从心理上讲,我们首先不能畏惧失败,需要直面它,并且打败它。

  第一章作者只是举出具体的例子,让人们发现这些事例中存在的若干特征—复杂性、不透明性、内部动态、以及对系统不完全或者不正确的了解。面对了解了这些特征,第二章作者把主要精力花在了对人们的具体的要求。在面对这些情况下,要求人们小心规划,谨慎行事。针对不同的特性,进行有的放矢。

  接下来,作者把重点放在了确定目标上,如果没有目标,我们将一事无成,确定目标在整个规划和行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文中作者提出了追求多重目标的说法,追求多重目标是指运作时我们必须同时关照许多因素,并满足集中标准根据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把复杂事情简单化。认知目标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很重要。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在各种复杂情况下,我们不能只做一件事情。同样,我们不能仅仅追求一个目标。

  针对失败,掌握信息和构建模型是不可缺少的。我们除了要把焦点集中在什么错了,还要想好纠正错误的方法。构建模型,搞清事物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会把问题简单化,或者给我们清楚指出解决问题的步骤。

  《失败的逻辑》读后感1000字

  “不为失败找借口,要为成功找方法。”这是我高中时,老师常告诫我们的做事态度。我们的失败往往不是由于缺乏好的意向,而是不恰当的思维过程导致的不好的结果。

  德国最高科学奖获得者迪特里希?德尔纳的《失败的逻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鲜而有头脑的看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于我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研究错误的性质和起源。

  引言部分,作者发出“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的疑问。为什么铁路信号系统工作正常时,列车仍然会发生撞车事故?为什么我们制定得很好的那么多专业和个人计划,会频繁的出现意外?还有一些列我们许多人感到疑问的问题。

  本书的主题是阐述处理处理复杂问题时我们的思维特性。思维交织在感觉与情绪中,思维扎根于精神活动的整个过程中。许多人有一个误区认为,失败犹如突如其来的晴天霹雳,然而作者在这本书中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观点—失败是可以学习的,人们招致失败是可以预料的。认识并了解我们的思维倾向,就是解决失败问题的好方法,从心理上讲,我们首先不能畏惧失败,需要直面它,并且打败它。

失败的逻辑读后感1000字


失败的逻辑读后感1000字

“不为失败找借口,要为成功找方法。”这是我高中时,老师常告诫我们的做事态度。我们的失败往往不是由于缺乏好的意向,而是不恰当的思维过程导致的不好的结果。

德国最高科学奖获得者迪特里希?德尔纳的《失败的逻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鲜而有头脑的看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于我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研究错误的性质和起源。

引言部分,作者发出“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的疑问。为什么铁路信号系统工作正常时,列车仍然会发生撞车事故?为什么我们制定得很好的那么多专业和个人计划,会频繁的出现意外?还有一些列我们许多人感到疑问的问题。

本书的主题是阐述处理处理复杂问题时我们的思维特性。思维交织在感觉与情绪中,思维扎根于精神活动的整个过程中。许多人有一个误区认为,失败犹如突如其来的晴天霹雳,然而作者在这本书中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观点—失败是可以学习的,人们招致失败是可以预料的。认识并了解我们的思维倾向,就是解决失败问题的好方法,从心理上讲,我们首先不能畏惧失败,需要直面它,并且打败它。

第一章中,作者举了许多诸如困惑、误会﹑眼光短浅的例子。从中我们也会发现失败的原因往往很简单。其中作者说道了塔纳兰和格林维尔实验参加者所犯的错位有着共同的特点:难以控制时间,难以评估指数。总结起来就是根据孤立的因果关系进行思维的倾向。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人们有全局观念,打开自己的思维,不要只从主观的方面想当然的做出自己的判断。

第一章作者只是举出具体的例子,让人们发现这些事例中存在的若干特征—复杂性、不透明性、内部动态、以及对系统不完全或者不正确的了解。面对了解了这些特征,第二章作者把主要精力花在了对人们的具体的要求。在面对这些情况下,要求人们小心规划,谨慎行事。针对不同的特性,进行有的放矢。

接下来,作者把重点放在了确定目标上,如果没有目标,我们将一事无成,确定目标在整个规划和行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文中作者提出了追求多重目标的说法,追求多重目标是指运作时我们必须同时关照许多因素,并满足集中标准根据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把复杂事情简单化。认知目标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很重要。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在各种复杂情况下,我们不能只做一件事情。同样,我们不能仅仅追求一个目标。

针对失败,掌握信息和构建模型是不可缺少的。我们除了要把焦点集中在什么错了,还要想好纠正错误的方法。构建模型,搞清事物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会把问题简单化,或者给我们清楚指出解决问题的步骤。

《科学探索逻辑》读后感1000字


当翻开第一页时,我的探索之旅便开始了。这本书由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教授刘润泽编著。这部书阐述了一个关于认识事物的逻辑方法与基本原则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对传统逻辑改造与发展的研究结果。如中国人民大学麻保安教授所作之评论:“突破了现代通行的逻辑教材的旧框框,为传统逻辑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个引人瞩目的独特的改革方案”。系统也介绍了认识事物的逻辑方法与基本原则,含有一百个引人入胜的探索故事,并作了评析,通过剖析其中所蕴含的逻辑哲理,可以借以提高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指导我们如何去探索客观世界的规律与奥秘。

读完这本书后,我的思考并没有停止。在四千年的科学史中,不少做出了巨大贡献,居里夫妇发现了镭元素,贝克勒尔发现放射性元素,富兰克林揭开了雷电之谜,卡文迪什揭开物质化合的奥秘,古德伊尔发明硫化橡胶等等,他们为世界科学进程一片一片的铺下瓦砖,才有了今天的飞速发展。在中国古代,也有不少发明为此作出贡献,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四大发明。此外,还有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北宋科学家沈括编著《梦溪笔谈》,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每当我们想起这些时,不禁惊叹不止,前人是多么的伟大,为我们现在的生活付出了这么多,我们也要袭古人之风,将其传承下去,学会去开发创造。

恩格斯曾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这本书恰恰给我们提供了思考方式,教会我们如何拥有理论思维。今天我们的生活方式处于科学技术的支配之下。从用来学习的电脑,到升入太空的宇宙飞船;从吃饭用的碗匙,到身上穿的衣裤鞋袜,几乎都是科学技术的产物。正是有了科学技术,我们才能大量地生产衣物和家用物品,才能住在暖和的房;才能享受着现代科技带来的种种便利生活;因此,科学是我们研究身边世界的方法,通过科学找到了许多改善人们生活条件的途径和办法。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的科学技术有了飞速的发展,从导弹试爆成功到变为核能大国,从“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到“嫦娥”奔月,从无人飞船到神州升天,蛟龙入海,无不诠释着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航天可以说是20世纪人们最激动人心的科学探索行动。我认为航天科学,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史人类最伟大最尖端的科学。我国在这些探索可以说是有些成就的。特别是神州五号飞行员杨利伟踏上月球第一步向世界展示了我们的实力,让世界为我们喝彩。

然而,我们现在仍有很多问题有待去探索和解决,例如,当今面临全球变暖,基因操控和核能等问题。这就需要创新力,创新是突破困局的唯一出路。拥有创新力,便具备了人的能力中最重要的层次最高的一种能力;便具备方法-理念创新的能力;拥有创新力便具备了突破现状,独辟蹊径并不断超越的能力,具备了不走寻常路的魄力。因此,创新力决定竞争力,创新力决定成功。

科学,非仅带给我们物质之福址,更引起我们精神之超越。科学,打破了我们原先狭隘的观念,引领我们步入与宇宙-自然-社会和人生和谐之境。对于我们来说,科学技术史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发挥科学技术引领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科学传播必不可少,科学传播经验,科学传播技巧。因此,作为新一代的我们,要热爱科学-传播科学-探索科学。

普通逻辑读后感1000字模板


书籍是明灯,可以照亮我们前方的路,每个人都从作品这本书学到了很多东西。不同的读后感体现了每个人不同的看法和思考,从什么角度写作品最好嗯?以下“普通逻辑读后感”由读后感大全编辑为大家收集整理,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普通逻辑读后感【篇1】

关于什么是逻辑学印象最深的一个段子:建筑商大卫和亚特在一家低档的酒吧里喝啤酒。他们看到一位衣着极为讲究、颇有绅士风度的人也来到这家酒吧,并在他们的对面坐下,悠闲地喝着啤酒。两个建筑商开始猜测这个人的职业。

大卫:“我估计他是个会计师。”

亚特:“不可能。他应该是个股标经纪人。”

大卫:“股票经纪人根本不可能到这里来。”

两个人就这样争来争去,一直到大卫要上洗手间才暂时停止。大卫在洗手间里,看到那位绅士模样的人正好也在,便压抑不住好奇心问道:“先生,请原谅我的冒昧,我和我的朋友都特别想知道你到底是做什么工作的。”

这个人答道:“没关系。我是逻辑学家。”

大卫:“噢,那是干什么的?”

逻辑学家:“我试着举个例子给你解释一下。你家里有金鱼吗?”

大卫:“有”

逻辑学家:“按照逻辑,你一定把金鱼放在鱼缸或者池塘里,对吗?”

大卫:“是的,的确是放在池塘里。”

逻辑学家:“依照常理,你家里有池塘,就应该有个比较大的花园。”

大卫:“一点不错,我家确实有一个大花园。”

逻辑学家:“从逻辑上进行推论,你有一个大花园,就必然有一座大房子。”

大卫:“千真万确!我的确有一座有5间卧室的大房子。”

逻辑学家:“既然你建造了有5间卧室的房子,从逻辑上说,你不可能单单是为了你自己才建造的,因此,你应该是已经结婚了。”

大卫:“不错,我结婚了,我和我妻子还有3个孩子共同生活在一起。”

逻辑学家:“你有3个孩子,从逻辑学上讲,你应该有比较正常的性生活。”

大卫:“对,对,一周4次。”

逻辑学家:“好了,你看这就是逻辑,我就是做这工作的。”

大卫:“这就是逻辑。”

逻辑学家:“对,你看,我从你家里的金鱼,推断出你有性生活。这就是逻辑。”

大卫:“我明白了,印象深刻。谢谢你。”大卫回到桌旁。

亚特:“我看到你和那位衣着讲究的人一同进了洗手间,你有没有问他是做什么的?”

大卫:“问了,他是个逻辑学家。”

亚特:“逻辑学家是干什么的?”

大卫:“我尽量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解释。你家里有金鱼吗?”

亚特:“没有,我从来不养金鱼。”

大卫:“那么,按照逻辑你一定没有性生活。”

普通逻辑读后感【篇2】

因为简单,所以忽视

每个人都应该学点儿逻辑学,逻辑使人存在,情感让人丰满。

推荐这本小书:《简单的逻辑学》,我读完这本书有三个收获:

一是要时刻保留好奇心。

如果长大有一万种好,都被消失的好奇心相消。小时候看什么都新奇,对什么都感兴趣,才有了「十万个为什么」,才有了不断进步;慢慢长大后,怕烦别人,怕自己丢人,于是将自己设置为默认模式,不再对新事物感兴趣,不再想探究所以然,开始对一切习以为常,直到有一天,连寻找其然的动力都消失殆尽。对自己说:天是蓝的是因为它一直是蓝的,火车能跑是因为别人设计的能跑,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是因为领导规定的,房价高是当局者不作为。失去了热情,也失去了观察世界发现的美好。

烦恼源于我们低效或错误的思考,而逻辑学的主题恰是清晰高效地思考。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我们焦虑、人云亦云、憧憬未来却有意忽视当下的真实,而在逻辑学中,显而易见的事实被强调最多,因为它们简单到让我们视而不见,提醒我们以事实为根基。我们习惯被动接受,慢慢兴趣了无,学习逻辑学,促使我们重新开始多问为什么,重新培养兴趣,而不仅仅只是为了接受失去独立思考。

二是加深了对物质间联系的必然性的理解。

从小时候常听老师说起的「万事万物皆有联系」,到后来学数学的「计算与证明」,都在讲联系和逻辑,那时候知道事物相互依存不孤立存在,也知道证明过程要严谨自洽,但体会不到联系的精妙,理论悬在空中,有形无质。时间往前流,有过经历感受后,当我回头看变化时,方才察觉到其存在,就好像突然间感觉在过去经历过相同的场景,你看不见,却又像空气,无处不在。即便理性与感性结合的人也莫不如此。

以前大家说要理性交流,是完全的,绝对的,是不能接受理性与情感共存的联系,就如那理性呆板的人。倘若真要完全理性,又会被一些人说成不懂变通,不讲感情了,这种矛盾的平衡才最有趣。

人类天生是情感动物,把我们的情感完全剥离出来,即便是短暂的,并进行纯粹理性的论证是不现实的。思想,即便是最纯净的思想,也不可能完全脱离情感的浸染。因为每个思想都是人这种天生的情感动物构思出来的。

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所以不用强迫自己将情感完全排除在外。

三是对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产生了新理解。

听过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生活,因为只是听了。道理是静态的,但生活需要自己体验。「过」是个动词,真去过了,才有可能谈过好。所以,把理论引入到实践里,作为标准指导自己的行为,培养习惯,磨炼性格,收获人生。但也不是让我们立即去用,很明显有时间纬度的变化,不过因为太简单反而被忽视。

那些早已经听烦的道理,并非自己经历后总结出来,所以很难有深刻的感受。如果用这些理论去指导自己将来的行为难免门槛过高,阻力较大。但当我们先把它放在自己过去的经历中做对照,通过回顾过去,检验假设,用理论引导在现在作出新的选择,从而设想产生不同的结果,以期达成认同,理解道理。当我们再通过实践后理解接受这些原理,再用它们指导即将应对的同一类型问题,并对将来作出合理预测,进而掌控自己的人生。

回过头看,我们在指导当下预测未来前多做的一步,回顾分析每一件已经发生的事儿,就是逻辑学里的归纳法,从特别到一般;然后运用演绎法,依据一般性的必然结论到特别的个体,即指导我们基于特殊情境对未来作出预测,对即将发生的事情作出可能有效的应对。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简单的逻辑学》期待造就实践者,而不是理论家,理论要联系实际。还记得培根的话吗?他说:历史使人明智;诗词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完整的生活就是这样的综合体,你想过好,就从逻辑学开始吧。

好莱坞著名导演、演员、编剧伦纳德·尼莫伊有一句话:

逻辑是智慧的开端,而不是终点。

这里结尾,再合适不过了。

普通逻辑读后感【篇3】

《日本的逻辑》读后感500字!

在写完了中国的逻辑之后作者出版了这本日本的逻辑。

本书分为5个部分第1部分主要讲了关于日本311的大地震。作为亲历日本大地震的人作者于灾后100天重返重灾区所见所闻惨痛而悲情。

书里也提及了日本民众在地震来临之时的沉着应对及他们令人震惊的安静坚韧和有秩序。这除了得益于日本民众普遍的常规的经常性的地震应对训练更重要的是日本民众长期以来在各个领域都秉承着一个共同的观念:每个公民在公共秩序面前主动让步这正是保护自己而不是在吃亏如果大家都能够意识到这一点秩序亦会逐渐萌芽。对他们来讲这不是道德问题是利益问题。

书里在不同事件里也多次提到了日本人的这一个观念。日本人还有一个明显的有别于他国的人的观念就是对于一件事情他们常常会觉得需要全体共同承担哪怕是在看球赛这样的事情里面也透露出这样思维方式。

书的234部分都在谈论日本的政治外交和社会问题。日本不但经济发展迷茫政治也处于迷失的状态首相更换频繁。其中日中关系日美关系也都是着重讨论的重点。日本人生活在这一经济萧条的阶段普遍是比较压抑和没有奔头的。

书中最后一个部分是实事随笔写的比较轻松讨论了日本人韩国人讨论了村上春树福原爱。

在讨论所有人日本问题的时候他都饱含深情渴望重振日本试图找出解决的方案。作为一个日本人他还是很爱日本的。

普通逻辑读后感【篇4】

浅谈生活中逻辑错误

有一个呵呵的故事:当你在街上随意扔掉一个饮料瓶,别人会说你非常没素质,这种人一定不是好人,所以:我=坏人,收废品的阿姨捡起你扔的瓶子,发现瓶盖上写着中奖的消息,她说你是个傻子,所以,我=坏人+傻子,阿姨追上你,要把瓶盖还给你,你说了句“谢谢”,拿走了瓶盖,围观人群说:“收废品阿姨这么辛苦,人又这么好,也不知道给阿姨一点感谢费,真小气”,所以,我=坏人+傻子+小气;最后,你告诉所有人,我只是一个在文章里面的虚构的人,在帮作者做一个社会实验,大家不要围观了,但是所有人都不信,大家觉得你就是个骗子,所以,我=坏人+傻子+小气+骗子。

任何论证在本质上都是前提+结论组成的,但我们实在听过太多的“毋庸置疑”、“别人都说”、“自古以来”,它们取代了“前提”,所以结论都是一厢情愿。如果没有尊重事实的态度,逻辑学只能将你从错误的观念引入更加错误的结论,最后自圆其说,像个傻子一样妄自尊大。

有这么几种错误的判断:

①起点扭曲,从刚开始就给别人下定义、戴帽子,比如先从某人是个骗子开始推理,然后经过分析不断验证自己的结论,最终确定对方是个骗子,用结论验证结论。

②情感推理,在喜、怒、哀、乐期间随心情做判断,比如经常会出现今天觉得十恶不赦之人,明天反而觉得有那么一点可爱。

③民主谬误,大多数人都认为命题是对的,那么就可以说明命题是对的,比如所有人都去买一件商品,我们会不自觉的增加对这件商品的好感,甚至包括审美,就像现在什么小猪佩奇。

④简单判断,当我们选择性地只对整体的一部分加以关注之时,会做出与整体相悖的判断,比如当我们只看到了一个人的某一方面,就振振有词的判断他是什么人。

⑤信任偏差,对于我们信任的人,比如亲友、领导、老师,或者我们信任的媒介,比如新闻、电视,它们都可能说谎,或是犯错误,但我们常以此为推理的“前提”。

错误的判断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总的来讲,能绕过以上进行判断的我认为可以成为圣人了,即便我们恪守“存天理、灭人欲”的信念,可一旦面对世俗的非黑即白,真理也会苍白无力,所以我认为更应该坚持的是另一套生活的逻辑。

比如酒逢知己千杯少,比如说走就走的旅行,比如你女朋友问你她胖不胖,比如你妈叹息说哎真是年纪大了,比如领导说你有意见尽管提等等等等,求生和逻辑你选哪个。

再比如,老爸下令你听不听,老人摔倒你扶不扶,孩子撒娇你哄不哄,朋友有难你救不救,陌生人有困难你帮不帮,甚至在生死面前,强者应该毫不犹豫的把生的机会让给弱者,这些也没有确定的逻辑支持,但是义不容辞。

知道生命有理由是我们生活的理由,不尽知生命的理由是我们生活的另一个理由。

普通逻辑读后感【篇5】

每天抽一点时间,花了接近十天左右的时间把这本书看完了,面对这么一本只有280页不到的书籍,而且是通俗化语言的书籍,本应该可以更快看完的,但是中间被经常性打断,无奈,最终却花了这么多天才把这本书看完。

这本书确实值得一读,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总会让我想起很久之前一些经济学家做个一个辩论赛,辩论的题目是:到底是金融立国还是实业(制造业)立国,前者以美国为例进行了全方面的阐述,后者以德国为例从各个角度进行剖析。他们慷慨激昂,旁征博引,滔滔不绝,为自己的立场各抒己见,争取这次辩论赛的胜利。

看完之后,我觉得都很有道理,而我这么一个门外汉,显然没有反驳任何一方的根据。最后只能恨自己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无奈,并以无论是金融立国还是实业立国,我觉得能够让社会进步,让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并竭尽所能的为每一个人提供最好的保障,这是我等平民所深切关心的事情。

这两个国家都是我非常钦佩的国家,一个是制造强国,一个以严谨为傲的民族,百年企业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文化,在这个国家前进路上的同时深深的影响着他们;一个是金融帝国,一个世界超级大国,一个金融思想前沿,科技发达的帝国,虽然它会发生金融危机的事件,但是仍旧影响不了它在世界之巅的位置。

看完这一本书让我感觉到一个制度法律和金融方式的变革有多么的了不起。

一个法律制度完善的国家会让他们无论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制造还是虚无缥缈深不可测的金融发展更进一步,而它们的发展又可以进一步促使法律制度的进步。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不断出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我们都知道这个货币出现是多么伟大的一件事情,这对当时以物易物的交易环境产生了多么重大的变革,让交易变的不再那么的麻烦,不用考虑用自己的牛换成养,再换成猪,最后换成自己想要的衣服。

在英国夺得世界霸权之前,由于金融的发达,让他们可以以更低的利率获得更多的贷款,赢得战争,最终称霸全球几个世纪,成为日不落帝国。而其最为成功的东印度公司更是为以后的股份制公司埋下了铺垫,促进了今后的商业的发展。股份制的发明无疑是历史上伟大的发明,并不亚于我国的四大发明。

从最初的原始社会公有制,再到后来的部落再到家庭,这个最小的社会单位,并传到现代。这是社会的进步,是我们生产力提升的结果。而家也成为我们温馨的港湾,成为世间最美好的地方之一,然而,我们也会经常看到家庭反目成仇的例子,甚至反目成仇,究其原因,大部分是因为利益的原因。我也同意作者个观点,那就是家庭是一个充满爱的地方,不应该是一个有商业气息的战场。而养儿防老虽说是我们一直所倡导的,但是也正因为如此,却成为更多问题的起点。一方面,孩子只能是百善孝为先,言听计从,活不出自己的自由,没有追求自己理想的权利;而另一方面,父母亲到老了,也不一定能够百分百得到可靠的保障,有的甚至被遗弃。当然,孝顺是我们的美德之一,是我们应该倡导的,更是在他们老年的时候。但是,这也反映出父母害怕自己老无所依状态的出现,所以,不仅要给他们灌输这个道理,还要多子多福。

这个也从侧面反映出,金融等手段的不发达而出现的问题,如果有发达的保险业和金融保障体系,他们根本不用担心自己的养老问题,因为没有他们的话,他们即使到了老年,经济生活也不要有任何的担忧。

于此,他们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去爱这个小孩,如何让家庭充满爱。而我们社会中的市场也是如此,正如作者所说:当一种经济夹杂着其他因素友谊、情感和亲戚那么,只会污染人类关系的灵魂。从人类的经验看,经济交易留给市场,感情交流留给家庭,这是最好的一种安排,也是市场化分工发展的总趋势。

现在我也就明白我们公司旁边的一个几十亿的企业,老板为什么情愿给他亲戚一些钱,也不让他们去他公司上班的原因。

简而言之,没有金融,我们能够生活下去,但是有了金融,但是会让我们生活的更好。

普通逻辑读后感【篇6】

《超越无穷大》的作者是尤金妮娅程。她是谢菲尔德大学数学领域的荣誉研究员,她的人生目标是让世界摆脱对于数学的恐惧。本书釆用平实易懂的语言描述数学的逻辑。

本书以希尔勃特旅馆悖论切入:假设你有一个吴强多单间的旅馆,并且已经注满了人,这时又来了一个人,请问这个人有没有地方住?答案是有的,我们可以让1号房间的人搬到2号房间,2号房间的人搬到3号房间,n号房间人搬到n+1号房间。这样1号房间就空出来了,新来的人可以住。这看起来是个悖论,但论证过程没有丝毫的漏洞,唯一的问题就是与我们的直觉不符。我们过于习惯与思考有限的旅馆了。接下来作者证明了,无限大不是自然数。无穷的定义是无穷+1等于无穷,无穷+无穷等于无穷,无穷一个自然数还是无穷。而自然数满足:在等式两边同时同一个自然数等式仍然成立。显然,若无穷大为自然数,+1等于同时减去会变成一等于零,所以会出错。所以无穷大不是一个自然数。接下来作者证明了,实数是不可数的。作者用了一个格奥尔格康托尔提出一个聪明的技巧,就是康托尔对角线论证。假设有一个旅馆这个旅馆要零到一这个区间内所有实数相对应的房间。而且我们不能按照房间号的大小顺序,让客人住进新的房间即让原本住在最小的小数号房间的客人入住1号房间,然后以此类推。这不行,因为就像没有最大的数字一样,并不存在最小的小数。下面作者给出了康托尔对角线论证的工作原理。第一步到第1号房间问这位客人原本的小数房间号小数点后第一位,然后把第一位+1。第二步去2号房间问这位客人原本小数房间号的第二位数字,并+1。第三步去3号房间问这位客人原本的小数房间号的第三位数字+1。并且以此类推。问题出现了曾经住在我们通过加一构造的这个小数房间的人去哪儿了?这位客人被转移到了哪个编号为自然数的房间?这个人不可能在1号2号3号4号5号或者任意n号房间。综上所述实数是不可数的,但是有理数是可数的,所以无理数是不可数的。

作者还论证了,可以让无数双鞋子整齐排列并且让每只鞋子匹配到一个自然数。可以让n号的左鞋子来放在2n-1的位置上。把n号的右鞋子放到位置2n的位置上。但是袜子不能这样做,我们有无数双袜子,我们把他们和鞋子一样排成一排。但是,我们遇到一个问题并不存在左袜子和右袜子这样的说法,因为左脚的袜子和右脚的袜子看起来是一样的,我们并不能够指定哪只排在前面,因为此时产生了决策疲劳的问题,无论是小的决定还是大的原因都会让人疲劳。做出无穷次选择是否可行,这个问题在数学上还没有得到明确的解决,当前它被称为选择公理。

《超越无穷大》十分有趣并且数学零基础的人也可以理解并接受。我推荐大家读这本书。

普通逻辑读后感【篇7】

经济学的根本原则本质上是一个道德原则。

这句话是引自文中的一段引用——周老特别推崇的经济学家科斯引用的一句话:“科学的基本规则,本质上是一个道德原则。”这一句用来褒赞周老亦不过分。

首先就是实事求是。既是科学的基本原则,也是道德的基本原则,为了自身的利益,也许是为粉饰太平,或者是跪舔权贵,又或者是为了可笑的民族自尊心,睁着眼睛说瞎话的“专家”虽往往沦为笑柄,但前仆后继,何其之多。

周老的实事求是,不需多读文字,寥寥数语即可看出。令我印象最深的一个例子,是说我国的改革开放,有人以为是华盛顿共识指导的结果,周老驳斥了这种说法,因为实际情况就是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不知道国外发生了什么。随即周老又批驳了有人编出北京共识来跟人家打擂台的做法,周老以为大可不必。本来也是,种地挖出了金子也不必往自己脸上贴。

科学,尤其是社会科学,保持实事求是的客观立场本该是基本要求,在浮躁的当下竟变成了难能可贵的品德。其次是胸怀天下。周老研究改革开放前期农村土地承包权“出身”,字里行间丝毫不掩饰对农民农村问题的关注。书中很大一部分文字都是在呼吁对农村土地转让权的改制。

书里面举例的时候谈论到过高铁的问题,批判了盲目的提速提价,最后落脚点是在世界最高铁路速度之下,春节仍有大批农民工骑摩托车回家。这样贴近草根现实的视角,跟一些所谓的“经济学教授”发表的“高铁人太多是因为价格还不够高”的奇葩言论,格局高判立下。

再次是不讳言问题。评述改革,很容易陷入对过去成绩的自我感动,何况周老当年还是亲历者,为土地改制贡献过一份自己的力量。周老的目光却始终看向未来,大声呼吁继续深入改革,向着难点挺进。

周老犀利地批评“裁判员带着哨进场踢球”的经济现象,这样的批评并不是情绪的宣泄与煽动,而是就事论事对后果的分析,“对事不对人”,犀利、幽默又温和。

同时周老又帮助提出解决方案,不管是呼吁设点试行土地流转,还是强调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参与应在于设立并维护明确的规则,始终体现着一个经济学家冷静、客观、专业的思考。

文字是一面照妖镜,尤其是社会科学相关的著作,希望多一些周老这样的良心经济学家,少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分子。

普通逻辑读后感【篇8】

内容简介:每一个职场人都会为上述问题苦恼,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只有一个——了解老板的逻辑。老板的逻辑到底是什么?本书从8个方面入手,条剖缕析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老板的逻辑,并用现实事例给出了超有效的应对方案。使所有职场人了解老板的逻辑,选择正确的工作方式,成为顺应职场需求,赢得高职高薪的职场人。

老板的逻辑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囊括了企业老板和员工关系的8个主要方面:加薪真相、用人真相、评估真相、沟通真相、,责任真相、协调真相、等级真相、决策真相。

老板的逻辑读后感,来自卓越网上书店的网友:颠覆传统职场图书从老板角度出发的说教方式,从员工角度出发,揭示老板∕上司的管理思路与决策思维,使基层管理者和员工通过读懂老板∕上司的思路来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到位。

普通逻辑读后感【篇9】

看完这本书,最大感受是相见恨晚。陈教授出版这本书出版的太晚了。如果早在几年前能看到这本书,恐怕本人就不会做出提前还房贷的决定了,现在可能就是拥有几套房子的业主了。

二、两方面评价:

1、积极的方面:本书用通俗的语言,独特的视角,对金融的本质做了一个经典的阐述。个人印象最深的核心观点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钱、资本及财富的三大关系;二是国家财富、企业资产与收益、个人未来收入、土地和自然资源四大资本来源;三是市场化、私有化、法治化等资本化三大助推因素。

2、不足的方面:一是关于孝道文化的阐述有偏激之嫌。有孝心是作为一个人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家庭道德,随着社会发展的特别是市场化的发展可能会在孝心表达的形式、方式上发生变化,但绝不是不再要孝道,终结或淘汰孝道文化,而应该是在文化体系的部分内容上发生变化,但人应有孝心的根本要求不应改变。

二是对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陈教授一语中的,指出是因为委托与代理的链条太长、花别人的钱不心疼而导致而成,但对如何防范和治理金融危机,特别是对我国在今后大力发展金融业的过程中如何有效防范金融危机,并未提出系统、具体、专业的对策与举措。

三、三层面反思

1、对于国家层面:一是金融的发展会带来财富的增长,我们国家的金融化程度还很低,国家应围绕三大助推因素,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不断提升资本化水平;二是国富不如民富,国家应尽量用公债来补充财政赤字,少征税,藏富于民,把钱留给国民投资创业。

2、对于公司层面:一是对于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企业,要认清形势趋势,紧抓大好时机,借势实现跨越发展。二是要学会把企业资产与未来收益资本化,让企业自身更富有,更有实力。

3、对于个人层面:一是要学会用将个人未来收入资本化的手段来增加个人财富,均衡使用、享用个人财富。二是为了降低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或者提高未来收入水平,避免因年龄等原因而贬值或加快贬值速度,我们应着眼长远,面向未来,一方面要立足自身职责,扎实做好工作,用我们的才华与智慧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只有公司基业常青,我们的未来收入才有保障;另一方面,我们要持之以恒地加强自身学习,丰富个人实践,不断提升个人素质能力与市场竞争力,通过个人价值的不断提升去应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避免资本化的前提、基础出现偏差。

四、四点延伸思考:

1、我们应当购买什么样的股票?在资本市场不够健全发达的情况下,更多的是靠投机,但在资本市场比较发达的前提下,我们应当购买公司未来收益较大且确定性较高的股票,应当搞价值投资。

2、陈教授关于价值的理论对马克思资本论关于价值的经典论述提出了挑战,应如何来理解和看待?

3、公司在资本化、金融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司在国家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其地位将越来越高,作为一名企业人,我们倍感自豪,推荐大家看一本书,即中央电视台的大型纪录片《公司的力量》,会对公司这一企业形式的发展历史及其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与所起的作用,有一个更加全面系统的了解和认识。

4、要正确对待财富。正如《财富如水》中所言,财富与水有着许多共性,都可流动,都有可能会蒸发或挥发,甚至被冻结。最重要的一点,水有两面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没水喝人会渴死,但喝多了则会撑死或毒死,财富亦是如此。我们要明财性,审财情,结财缘,还财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散之亦有道。

《中国经济》的读后感1000字


常言道:“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从小到大,我们看过很多书,通常老师会在读完一本书后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用来记录下我们在阅读时的一些新的想法与感悟,那么我们该怎么写好一份读后感呢?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中国经济》的读后感1000字,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中国经济》的读后感 篇1

读《解读中国经济》有感1000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养成了一个习惯,读书之前先把作者的身家背景、教育任职经历都看一遍,经了解才知道林毅夫是一个传奇人物,据说当年在台湾服兵役时,抱着篮球穿越台湾海峡来到厦门(不知道是真是假),后来一直在北大,任CCER的教授,期间又去了世界银行任职几年。

言归正传,说说书中的内容。书中涉及到的农村改革、国企改革、城市改革、金融改革都是从纯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浅显易懂,没有太多专业词汇,观点自成一派,读了会觉得很有道理。在产业结构上,林毅夫一直强调“比较优势”,是发展资源密集型还是劳动密集型主要看社会的发展阶段,不同阶段的资源禀赋结构是不一样的,与在校书本上介绍的一致,指出计划经济中赶超型策略的不当,这对我们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很好的参考。在国企改革中,林毅夫强调国企需要有“自生能力”,西方主流经济学家研究中国经济发展,都是以国企有自生能力为假设条件,这也是导致这些经济学家唱衰中国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的假设。中国很多国企没有自生能力,这也是导致国企一直发展不下去的原因。我们同样身为一个国企,研究国企改革本身就是对我们自己的发展添砖添瓦。

对于中国GDP的增长,书中还是持乐观态度的,高增长保持20年应该问题不大,当然发展过程中问题也很多,作者毫不避讳指出有些问题相当严重,不解决对未来经济发展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现在唱衰中国经济的经济学家很多,国外有,国内也相当多。一系列数据显示,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我们的城市化水平还很低,我们的消费水平还有很大的空间,我们的后发优势还存在,主要看领导人的决策及深化改革的决心。只有深化改革,才能保持高增长。

目前中国人对国内经济都有一定的恐慌情绪,尤其是中产阶级,高房价、高税收,近些年高增长都是以抽中产阶级的血来维持的。但是放眼其他国家,跟其他国家对比,中国的发展机会还是多的,因为我们有13亿的市场,我们虽然建了很多大楼,建了很多铁路,但是广大的农村地区基础建设还很落后,欧美国家的投资回报率已经很低了,东亚还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

总的来说,书中分节较多,有点像多个文章的拼凑,不过好在每个章节都是从问题出发,剥茧抽丝的分析,还是相当严谨有趣的。另外,对于很多常规解释的补充论证才是最大的亮点,以前我们学习,都是了解了我们实行这个政策,走那条道路,但是很少去探究为神魔,但是在本书中解释了很多中国历史上,为什么做出了某种选择。了解了背后的原因,对于政策的了解就更加深入,感觉受益匪浅。

经济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学科,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林毅夫所说,数学学的最好的人都在华尔街,化学学的最好的人都在制造毒药。那我是否可以引申为经济学学的好的都在再担保呢?

《中国经济》的读后感 篇2

中国经济将重蹈日本覆辙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房价飙升,股市投机成风,外国金融机构介入,国际外部压力不断,似乎中国现在的处境和日本90年代极度相似,中国经济是否能得顶住??????这是一个一直困惑着我的问题,近来读一本书名为《中国经济将重蹈日本覆辙》的书,解了我一点惑。在这本书里,作者再现了战后的日本和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迅速崛起波澜壮阔的历史过程,通过翔实的数据,丰富的素材以及严谨的论证解码这两个一衣带水的东方经济强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的发展奇迹。作者站在今天的战略高点,运用比较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将日美竞争与中美竞争两场不同时空下东西方博弈进行复盘、比较,试图在历史斑驳的踪迹中寻找通往未来的路。作者说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现在留给我们的问题是,我们如今亦在深享着当日欧美国家所给予日本‘礼遇’,甚而可以说,当前整个世界,无论是崇拜还是害怕,整个世界都在高度的关注着我们这个国家,就如同当日整个世界对日本所施于的一样。但正与我们所能够见的,日本正是在这种注目礼中,慢渐地陷入了乐观预言的悖论里。那么我们又会不会象日本那样,陷入那些并没有洞察力的美国人的乐观预测后的悖论怪圈呢?这正是我所忧心的。初一看书名,作者仿佛想表达中国真的会重蹈日本的覆辙的,当时我的思维完全被该书的推荐序作者所误导,以为这就是一本就日本论中国的书,如果仅仅是如此,那么的确如林先生所说,中日两国“所处的时代、国际环境和双方的力量对比”完全不同。但书细细读来却又仿佛全然不是这回事。我很赞同作者在其自序里的一段话:如果大家仅仅通过题目和书名,就轻率的认定我在这本书里预备表达的是,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诸条件已经消失,中国经济将陷入“停滞膨胀”的深渊,那么我可以说的是,这种论调是大错特错了。但在这本书里我确乎想表达的是,当前中国经济确实已经进入了一个转折的关头倒也是事实。对书通读一篇后我的发现时:第一:该书比较公正客观,没有太浓烈的民族主义气,在书中作者并没有像推……

《中国经济》的读后感 篇3

《解读中国经济》是林毅夫世界银行卸任归来带回的三本着作之一。

全书的主脉络是纵横双向解码中国经济,还原给我们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鲜活画卷。纵向看中国经济的沉浮,从19世纪前的辉煌到近现代的衰落,再到如今的兴起,在历史长河中辨析演变的原因、存在的问题、机遇与挑战;横向按城乡或部门剖析,由于推行重工业化战略,造成了城乡分割的经济体制,这个体制的由来与改革按照两条线索讲述:一条线是农村的改革,关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探讨改革后相关的问题如粮食安全、农业劳动力转移,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另一条线则聚焦城市改革问题,分析了1978年前后城市改革的不同方式及其影响,城市改革的难点和出路。然后分专门章节回顾国企改革、金融体系改革;最后讨论了时下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性、新农村建设、公平与效率等,并总结反思了经济学界特别是新古典经济学对中国经济的各种看法。

了解经济学理论的人,大多都有这样一个困惑:为什么经济学理论用来解释发达国家的经济现象是如此合适,可面对转型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就“失灵”了呢?林毅夫说:“理论应该能够用来解释和预测现象,若不能如此,则说明这个理论有根本的缺陷。”他提出应修正经济学隐含的假设——企业具有自生能力。不能假定企业具有自生能力,而是在发展和转型问题的理论分析和政策制定时,必须把企业是否具有自生能力作为具体考虑变量,这样,经济解释就会迥然不同。

“经济理论的作用就像一张地图,地图不是真实世界本身,而是帮助我们了解周遭的环境以及下一步如果往前、往后、往右或往左会遇到什么样的新景象,地图一定要有一定程度的抽象和简化,但如果把重要的地标忽略了或画错了,经常会造成人们行动的失误。”相应地,与企业的自生能力相联系的还有比较优势。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了该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产业、技术结构,如果一个国家的目标被领袖或精英定位为短时间建立与发达国家比较优势一样的产业,那么实现这个目标的载体——企业——必然没有自生能力,在开放竞争市场中将无法生存,如果要强行实现这个目标,政府就必须靠强大的有形之手,扭曲价格信号,干预资源配置来补贴、保护这些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进而导致寻租、预算软约束、宏观不稳定、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不断涌现。结果必然是揠苗助长、欲速则不达。

《解读中国经济》对许多中国经济问题做了完整的叙述,澄清了很多模糊边界。例如,为什么19世纪之前,中国是全球最强大的经济体,独步天下,而现代则落后欧美,即着名的“李约瑟之谜”,林毅夫给出了视角新颖的解答。中国的衰落,可在科举制上找到根由,而民族复兴的感情又源自儒家文化,“中国的科举取士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由此形成的激励机制不利于数学和可控制实验等‘奇技淫巧’的学习,因此,中国也就无法自发地产生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从而在西方发生工业革命后的短短几十年时间内,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迅速由领先变为落后。”

分析问题时,林毅夫也给出了多种解释及争论。例如对1959-1961年的农业大灾害,目前有三种解释:自然灾害,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人民公社规模太大而导致激励下降。林毅夫在分析了三种解释的逻辑合理性之后,用经验检验的方式,对比一个有趣的现象:从1953年到1958年,从个体变为集体,农业生产率提高了;从1978年到1984年,从集体又恢复到个体,农业生产率依然提高了,这是为什么呢?这个现象与农业危机相联系,他提出了新的解释。书中对华盛顿共识、休克疗法、渐进式改革、东亚奇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企改革、社会主义新农村等诸多问题的探讨,令人读罢掩卷,有豁然开朗之感。

虽然是对中国经济的解读,但本书内容并不局限于星星点点的经济问题,而是全方位、逻辑连贯地解读中国发展问题,因此也是了解历史的极好素材。对合作化运动、城乡户籍隔绝制度、地区粮食自给自足等等,书中都有细致准确的呈现,甚至对于中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它都是一本很好的补充教材和课外读物。

《中国经济》的读后感 篇4

说是20xx,其实是20xx的总结,各热点问题都有提到,中美贸易,股市,房产,芯片,税改,企业,互联网,消费。对中国经济形势的把握有些参考价值吧。摘录一些要点。

中美贸易

1.贸易战背后,是以中美为首、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严重失衡,“世界大战”已经开打。贸易战开打绝不是哪个国家的阴谋或阳谋,更不是一个国家总统的性情使然,而是世界贸易高速发展突破了国家机器承受的底线和边界。

2.贸易战剑拔弩张的背后是世界贸易失衡,首当其冲的是中美间的结构性贸易。失衡必然带来混乱,而这正是当今世界呈现的景象。混乱为寻找再平衡创造前提,可以预见,一场世界再平衡的“大战”已经打响。

3.中国最终赢得贸易战的底牌是消费,但目前尚未做好以消费取胜的准备。

4.中国的当务之急不止于内部提振消费升级,还在于稳步推进金融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更在于发展一个有深度、交易活跃且开放度高的人民币国际债券市场,以求形成“人民币—人民币债券”的内外循环机制,为中国迎接大消费、进入逆差时代做好准备。

金融:

1.世界金融危机以10年为周期爆发,第四次金融危机已然开始。第四次金融危机的实质是“近10年政府滥发货币形成的过剩货币的蒸发”,美国将是危机根源的制造国,是危机的主战场。作为危机能量释放国的原辅材料提供国将构成危机的第二主战场。经历第四次危机冲刷之后,美国将彻底丧失全球引领力,中国却将获得更大的机会。

2.实体经济创造过剩,外贸创造过剩,再加上金融行业创造过剩,三个过剩,导致了第三次金融危机爆发

3.大家都想规避战争,因此爆发战争是小概率,但是通过金融危机的方式来蒸发货币将是大概率事件。

4.每逢美联储加息、美元走强,进口成本都变得特别昂贵(进口的“毒瘾”又戒不掉),相反,出口价格却格外低廉——大宗商品以美元计价,美元走强,原材料、矿产、能源的价格迅速走跌。这样,经过货币扩张和紧缩,原辅材料提供国的财富将遭遇浩劫,陷入金融危机的沼泽地。

5.货币风暴在发展中国家爆发的原因有经济结构单一和双赤字风险;货币超发引起的通胀问题;过度依赖外资,外债,但外币储备不足

6.伴随第四次金融危机的两大主战场战火越烧越旺,中国将赢得更多的话语权、主导权和影响力。

7.金融从大放到大收大治,明着是钱太多惹的祸,归根到底是没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界限和关系,以致今天如此混乱,或倒逼金融成为大市场、大政府的第一战

《中国经济》的读后感 篇5

读书是我们获取知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通过阅读好书,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知识。通过大量的阅读,也可以使在我们大脑里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在20xx年里,我做了一个决定,就是每读完一本书,都通过写读后感的方式分享我自己的心得,我也希望,用输出倒逼输入,提高我阅读的效果。

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书籍是我20xx年读完的第一本书,它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教授在20xx年写的《读懂中国经济》。通过这本书的阅读,使我对我国40年改革开放过程中经济发展的逻辑有了更深的认识,对我国经济今后该如何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

这本书针对克里格曼教授提出的疑问: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经济没有什么奇迹可言,因为这些国家的GDP增长主要靠生产要素,即资本和劳动力投入,没有技术进步,没有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这是新古典经济发展理论的典型观点,它忽视了东亚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蔡昉教授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总结出我国经济发展经历的重要阶段刘易斯发展阶段(二元经济发展阶段),由于在这个阶段,劳动力相对过剩,一直在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人口结构适宜经济发展。正是因为劳动力源源不断的供给,没有发生边际报酬递减,我国发展了符合比较优势原理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才有了我国近40年的高速发展。

在分析了我国经历的刘易斯发展阶段后,蔡昉教授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在2004年左右普工的工资大幅度上涨,继而到20xx年左右,劳动力人口出现净减少,得出了我国经济迎来了刘易斯拐点,开始了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增长手段的索洛增长。在分析中,他区分了潜在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的决定因素,提出我们应该从供给侧发力,而不是在需求侧进行刺激。

在之后,蔡昉教授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仍然有很多潜能和短板。户籍城镇化率明显偏低,社保不健全,全国性的统一劳动力市场还不健全,资源和生产要素在不同的企业间、在东中西部还可以进一步优化配置,雁阵模型可以有国内版,还需要加大对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劳动参与率等。通过以上措施,可以使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高收入国家。

这本书无遗是发展经济学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大量的数据和分析,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从刘易斯发展阶段到新古典发展阶段的历程,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经济逻辑,坚定发展信心很有帮助。

以上就是我对这本书的读书心得。美好的生活从阅读开始,希望我们一起,在20xx年有更大的收获。

《中国经济》的读后感 篇6

国企改革之路——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1000字:

提及中国的改革开放,有一个绕不开的问题,那就是国企的改革。国企为什么要改革,到底该怎么改革,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这三个问题众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纷纷做了阐述,观点不一,最近读罢林毅夫先生的《解读中国经济》,受益匪浅,下面分享下我的心得体会。

国企的改革之路,是一条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道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成果举世瞩目。市场经济的建立,使得中国经济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但是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国有企业,近年来却饱受腐败、效率低下、巨额亏损等问题的诟病。同时,众多国企依旧采取计划经济的模式进行生产经营,依靠垄断权力攫取高额利润,这与市场经济的公平开放精神格格不入,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两种体制之间存在摩擦与冲突,解决办法:要么从一个体系彻底过渡到另一种体系;要么完全恢复原来的体系。走回计划经济的老路,在理论与实践上都证明行不通,那么国企改革之路只有一往直前,绝不能走回头路。

那么国企改革到底该如何进行?中国从1978至今还没有完全由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主要原因就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尚未解决。林毅夫先生认为,一直以来,国民经济存在“一放就活,一活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的“活-乱”循环。因此,银行商业化与利率市场化,是化解这一问题的两大关键法宝。通过给予商业银行自主经营,让银行根据企业经营状况来决定是否发放贷款,则可以有效降低呆坏账。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依靠行政来获得低息贷款,效率低下占用大量社会资源。

同时,中小国有企业,其问题相对比较好解决,由于包袱较小,依靠经营其土地资源,就可以获得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机会。但大型国企相对困难,因为历史负担重,委托——代理问题难以解决。传统经济中经营人员的自主权被完全剥夺,因为市场经济不存在竞争,则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只能完全剥夺经理人员的权力。改革后放权让利,试点区有效,但放大到全社会却无效,主要是由于舆论集中问题。因此,我们要有计划地逐步开放市场,让竞争因素注入,这样参考行业平均利润率就可以对国企的经营者进行考核,从而制定有效合理的激励机制。近期,不少地方开展国企混改,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通过混改,既可以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性,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又可以减轻国家政策性负担,降低补贴,使得市场更加公平有效,增加活力。

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稳定,同时又保持活力。因此前苏联和东欧国家采取的“休克式疗法”,结果并不是预想的J型复苏曲线,而是L型的长期萧条路径,原因在于,第一,固定资产在不同产业的转换使用存在困难,这段时间会导致GDP的下降;第二,价格自由化未必能导致市场竞争,垄断导致上下游企业经济联系中断和生产萎缩;第三,政策性负担和预算软约束会导致宏观经济不稳定。由于苏东和中国都存在政策性负担,休克疗法的三个措施无法同时完成。苏东的改革思想是存量改革,中国是渐进式的增量改革。从改革的效果来看,渐进式的增量改革方式更为有效。

《中国经济》的读后感 篇7

谁都逃不掉的中国经济大泡沫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林语堂说:“中国就有这么一群奇怪的人,本身是最底阶层,利益每天都在被损害,却具有统治阶级的意识。在动物世界里找这么弱智的东西几乎不可能。”——本书P89实际上,中国不仅有这么一群奇怪的人,中国本身就很奇怪。中国历来是“有天下无国家,有江湖无社会”。而其实,这些奇怪的人所拥有的,恰恰就是现代的所谓公民意识。本书分为A、B、C、D四编,前三编主要在谈房价,最后一编是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反省。对于当前的经济形势,我认为老先生(本书作者)分析的真是太透彻了!房价可以说是今天中国最大的政治。透过房价,我们可以很好的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为什么房价暴涨?为什么所有人都相信房价只涨不跌?为什么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你的日子却越来越难过?为什么很多物价三十年涨了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而你的工资却连三倍都不到?为什么世界第二的经济体,却拥有世界第二多的贫困人口?……这样的问题,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或许从来没想过,或许还可以问出更多。98年出过一本书,叫《现代化的陷阱》,曾经把中国当时面临的问题,用经济学的思维,剖析得入木三分。可惜的是,在每一个十字路口,我们好像总是走错路。而今天中国的高房价,用书中的一句话来说,叫做“自己屙屎给自己吃”。高房价已不仅仅是普通人住不起房的问题,而是使整个中国经济癌症化,不断挤压消费,也就是不断挤压其他行业的生存空间,导致整个经济环境进一步的恶化,这是饮鸩止渴的愚蠢行为!而问题的产生根源,就在于市场失灵,而权力显灵。本书一个独特的观点是,房价的泡沫其实已经破裂,只不过还在上涨的假象,导致不少人以为政府不会让房价大跌,但其实房价是通过通货膨胀的方式在不断下跌,而不是通过售价的直接下跌。也就是说,假设你原来月供是2000元的……

《中国经济》的读后感 篇8

读书心得|《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2500字:

本书作者林毅夫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此前在研究院开设了“中国经济专题”这门课程,后因职位变动未能继续教授此门课,便想到“以文会友”,将内容整理成书,后更名为《解读中国经济》。

如果你想了解中国为什么在近代突然由盛转衰?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年里,我们的父辈当年为什么会使用粮票、布票等一系列极具中国特色的交易工具?为什么会出现合作社?以及知青“上山下乡”形成的机制是什么?那么,这本书将会深层次的解答你心中的所有困惑。作者将会带着你从历史的角度,从世界范围内深度分析中国经济的兴衰与得失,并提出自己对中国经济的独到见解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农村和城市改革、金融改革等问题提出建议。

为什么在前现代社会中国的科学技术非常发达?而到了现代社会又成为技术落后的国家没有继续维持原来的领先?(李约瑟之谜)

中国在前现代社会经济规模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经济发展速度遥遥领先于世界其它国家,但到了现代社会却远远落后于西方。作为认为技术的不断创新、升级是一个国家经济长期发展的基础,在前现代社会技术的发明,以农民、工匠的经验为主,中国人口多,农民、工匠多,所以在技术方面上具有优势。而到了18世纪的工业革命以后,技术发明的方式变为科学家在实验室里以科学为指导的实验为主,中国人多的优势消失。工业革命产生的前提是以数学和可控制实验为主要特征的科学革命的发生和普及,中国由于科举制度所产生的激励机制妨碍了中国人对数学和可控制实验这种后天能力的学习,使得科学革命无法在中国产生,因此也就无法自发地从以经验为主的技术变迁方式向以科学为指导的实验方式进行转变。在西方完成了这个转变以后,中国的科技以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的地位也就迅速的从领先变成了落后。

改革开放后中国为什么会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落后就要挨打”,中国近代史的衰败遭到了世界列强的侵略,被迫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中国早期的知识分子开始了救国救亡的探索,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新中国成立,由此拉开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序幕,为避免列强的再次侵略,实现工业强国的目标,中国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为了保证短期的资金、外汇、原材料用到国家优先发展的产业上,就不能依靠市场来配置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有国家计划性的把所有行业排出一个优先顺序,所有资源和剩余统一由国家来支配,不允许私人开办企业,称之为计划经济,国有企业由此应运而生。

计划经济时的“票据”为何产生?为什么会把城市里的知青下放到农村?

重工业是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对于早期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资金缺少,必须依靠政府的行政手段对银行利率、汇率、原材料价格、工资、以及所有生活必需品价格进行干预,由国家统一计划,由此产生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各种票据。而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并不能创造多少就业机会,甚至连城市里的人口都不能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所以不让农民进城,还将很多知青下放农村。

推进农村公社化的原因?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政府采取统购统销政策,严格控制农产品收购,压低价格购买农产品,但这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降低,农民生活水水平不高,由此,人们利用经济学理论的规模经济来促进农业发展,即农民共同来进行农业生产,不分你我,这就是人民公社出现的原因,但同时也存在偷懒、出工不出力的消极怠工行为。

计划经济的整个过程从1953年推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目的是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起可以和发达国家竞争的资本比较密集,技术密集的先进产业。从而使中国迅速发展成为强大的国家。虽说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最初的目标,但是到了70年代末期,人们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可以说,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用意是好的,但实践的效果并不理想。

作者认为,一个国家的产业和技术结构是由其要素禀赋决定的,即资本密集还是劳动密集,只有符合要素禀赋结构特性的产业结构才是最优产业结构,读后感.企业才具有自生能力,否则,必需由政府做出干预才能维持一个企业的发展,反观50年代的中国,人口多,资本缺少,而中国却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这种资本密集型产业,不符合要素禀赋结构,企业自然不具有比较优势,也就没有了自生能力,这是中国经济得不到有效提升的重要原因。

改革开放的到来:

可以说,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的经济发展走了一段很长的弯路,所以在1978年,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采取了双轨渐进的方式,由此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分别对农村、城市、国企、银行等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农村改革以及国有企业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改革的意外收获,采取包干到户的方法,农业实现了飞速增长,但农村依然存在诸多问题。而向城市转移农村劳动力是解决农村问题、提高农民收入的必要措施,但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前提下,城市创造的就业机会有限,所以想要顺利实现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必须调整国家的发展战略,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就涉及到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见上一篇《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

金融改革:

中国目前额金融结构主要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主,为保护国有企业,国家没有让金融体系市场化,而是让其具有很强的政策性,80%以上的贷款都给了国有企业,而如今的中国,要素禀赋的结构特征是劳动力相对丰富,最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仍然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中国金融体系想要提高效率,就要将动员起来的资金有效的配置到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而资金需求规模相对小的中小企业中,而由于中小企业缺少抵押资产,大银行不愿意给它们贷款,所以,中国当前的最优金融结构,也应该是建立以中小银行为核心,同时辅以大银行和股票市场的金融体系。

作者一直以来都对中国经济保持乐观的态度,并且非常看好中国未来的经济,在对中国改革进行分析和评价时,作者认为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速下滑主要由于国际外部性、周期性的原因造成,并非来自我们的体制、机制或增长模式的内因。当前不利的国际环境对中国未来的持续增长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但是,只要充分利用好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所天然具有得高回报的投资机会,以及政府财政状况好,民间储备高,外汇储备多等有利优势,再加上中国做为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后发优势等有利条件,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最大的市场,这一进步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中国经济》的读后感 篇9

早前对林毅夫教授“中国还能高速发展二十年”、“中国经济需靠投资驱动而非消费”的观点有所耳闻,昨晚有幸到建南大礼堂听他亲自讲述,发觉他真实的见解并没有网络上流传的那般突兀。在此简单予以归纳,并加上自己的观点,欢迎批评补充。

昨晚的讲座是围绕上面所说的第一个观点展开的,应该说“中国还能高速发展二十年”的说法有些太过精简,让读者不禁产生中国经济在现行轨道、现有约束条件下就能持续高速发展二十年的错觉,而他实际上的观点是“中国具备继续高速发展二十年的潜力”,论据很简单:中国的人均收入按购买力平价度量仅是美国的21%,生产水平上十分落后,后发优势明显,这个观点我想对中国未来再悲观的学者也不会反对,美国领跑世界经济近百年仍在增长,总不能说连小康都没奔上的中国已经气数全尽,连发展的潜力都没了。在这里也可以发现,林教授对中国未来二十年的观点讲的是仅从目前发展水平考量,比及其他任何约束条件的“有没有潜力高速增长”,而非其他许多学者讨论的在现有约束下“会不会高速增长”,而这讨论的问题根本不同,但在论点快速流传的过程中,“有没有潜力”和“会不会”一律被简单的“能不能”取代,造成客体完全不同的两个观点被拉到一起火拼起来。

中国有没有潜力容易说通,但大家更关心的事将现实因素综合在内,中国的潜力会不会被有效地激发出来,很可惜,林毅夫教授从头至尾都没有落到这一层面,作为一个与政府高层关系密切的经济学者,未能从政府信号或动向考察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约束变动的可能,以及这对发挥中国潜力的影响,或者他心知肚明却避而不谈,我只能说真的很可惜。

除了“中国经济具备继续发展二十年”这一中心论点之外,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关注的支持论点,林毅夫教授的个人立场在这里有鲜明的体现。

在讲座的引言部分,林毅夫教授提到了工业革命带来欧洲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他对当时欧洲的另一重大变革绝口不提:资本主义革命,新的制度让旧制度下受压抑的生产力得以释放,应运而来的法制与民主让工业化进程步上稳定的轨道,如此关键的一环被林教授完全略过。不仅如此,整场讲座林教授对“资本主义”四个字讳莫如深,非讲不可时就用“非社会主义”笼统代替,这说法一出口,相信在场包括我在内的听众都觉出一丝怪异。

接下来说明中国经济有潜力的部分,林教授采用日本、南韩、台湾、新加坡经济起飞阶段的数据作为辅证,但一如既往地,他忽略了出人均收入数字之外其他现实因素,这难免使得他的论证略显单薄:最明显的一点就是这四个经济体的基本地理条件和中国相去甚远,基本上不属一类。尤其是新加坡,如果硬要选一个弹丸之地作为中国经济的参照,香港似乎更胜一筹。至于另外三个国家/地区,均在经济起飞初期获得美国的强劲助推,这与中国的情况又完全不同;其次,在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之后,他们的经济都比较平稳快速地完成转型,能做到这一点的国家凤毛麟角,对中国来讲绝非易事;再次,林教授一贯忽略的,它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大刀阔斧地改造上层结构,建成亚洲、乃至世界第一流的民主社会和法治社会,这为经济成长保驾护航的作用不言而喻,从这点上看,中国着实还任重道远,不可轻易乐观。基于此,尽管数字凿凿,但作为辅证其功不大。

在谈到中国未来一节,林毅夫教授认为中国应该建立像西方国家一样完善的市场机制,改变计划指令遗留下来的资源配置扭曲(行政垄断、政府补贴等),解决官员普遍的寻租腐化,他同时指出为保持国家稳定,计划扭曲不宜骤然取消,要根据国情与时俱进,但消除扭曲的步伐该迈多大,作为参照的国情又有哪些指标可供参考,林毅夫教授并未给出答案,但以他对双轨制的再三强调来看,他认可的改进步伐应较我个人偏爱的一些经济学者的观点为小。

话外一提,近期有正对民营快递加费、广药与加多宝之争、腾讯微信被迫收费风波都清楚地显示国企+政府指令干预市场正常运行的阴影挥之不去,民营资本力量无法充分调动,所以要真的做到深入市场化改革并不仅事关扩大市场准入,更重要的是调整政府在市场经济内的职能到一个合适的位置上。

讲座的靠后部分,林教授引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经济建设目标位中国未来勾画了一幅美好蓝图,虽然那些目标现在还远未实现,将来也未必会实现,邻座的伙计说要达成2020年人均收入对2010年翻一番这种事只能靠统计局大显神通了,但它确实听着心潮澎湃。澎湃归澎湃,就好比五年规划,这种东西是计划体制的遗留,应该摒弃的。如果计划的目标在不做计划时也能达到,那定计划就没有意义。反之,如果计划目标原本达不到,那就只有两条出路:要么各级部门虚报数字,一头猪够吃一年的神话中国人也不是没见过,就是在赶英超美的美好蓝图下出来的,结果如何大家都有数,明鉴未远;另一种可能就是以计划目标为准,用行政力量强行扭曲市场和社会,让人力和资本异常运作,这将比胡夸海吹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创痛,中国人对此应该是有切身感受的。就像揠苗助长,哪怕每次的目标都只比社会所能高出一点点,伊始能有高速成长的效果,但日积月累,整株苗是要黄掉的。

林毅夫教授的观点如总价亚洲经验时提到的“时候能成功的方法往往与事前的主流意见不同”(和刘老师的“成大事者不谋于众”很像),驳进口替代理论时说的“要看自己有什么而不是别人有什么,发展比较优势”的观点都值得反复思考,其后隐含的很可能是超越经济学范畴的更普遍规律。我一向认为一场讲座的价值不在于它有多少观点能让你点头称是,而在能激发听众即场和离开之后多少思考,并能创造出新的东西整合进听者既有的知识结构之中。若是能有几句看似无关宏旨,但确经个人生命砥砺的“独家心得”,更是再好不过。由此观之,林毅夫昨晚的讲座都足以令人受益匪浅。

《中国经济》的读后感 篇10

内容简介:世界的规则永远就是几条以利益为核心的原则,把握住几个基本点,就可以万变不离其宗地应对一切。在全球经济动荡不定的今天,金融似乎已经成了全球走向的主宰。现在的世界金融是以全球化为舞台的金融世界。当我国的土地、劳动力和资金积累三大资源打包变成商品加入全球化后,全球化正破坏性地改变着我们国家的经济秩序。美国怎样运用金融世界话语权,把我们的经济程序规划成自己的快速提款机,以及经济发展与转型的垫脚石?继《被绑架的中国经济》之后,著名民间经济学家刘军洛再次以独到深刻的分析,把脉中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深入剖析了中国的农业、商业、资本市场等各领域的问题,结合金融世界的运转逻辑与规则,预测未来经济即将面临的危机。世界博弈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历经全球化的中国经济、环境,是将获得全方位的发展还是将被深度地破坏?在经济震荡中,我们该怎样保护自己的资产?本书一定能带给你全新的思考,帮你认清诡谲表象下的经济真相,保卫自己的财富。

中国经济大萧条还有多远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剖析中国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讨论大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并在多年研究基础上对经济走势做出的预测,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分析经济,视野开阔,观点独到,极具启发性,著名民间经济学家刘军洛最新力作。

中国经济大萧条还有多远读后感,来自卓越网上书店的网友:现在的刘军洛和10年前的刘军洛一样悲哀,但10年后的历史将会证明今天的他是多么的深谋远虑......2020年再来回首本书对本人的意义时,在全球化中孕育出的美国私人企业已经进化成21世纪的超级霸王龙,而中国这头本该强大的大象却只能永远俯首称臣......

《中国经济》的读后感 篇11

“单靠经济改革已经无法完成改革的使命,我们需要以社会公平和遏制腐败为目标,重新构思整个经济改革的总体目标。”这是郎咸平新书《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的最后一句话,也说出了目前我国经济的窘境和困惑。

本书通过大量详实的数据揭露了一个事实,目前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即投资、内需、出口几乎失效。通货膨胀和房价的暴涨让内需显得动力不足;曾经辉煌数十年的出口也遭遇了人力成本上涨和环境容量的制约。反观现实,中美贸易战的爆发无疑给了我们一个警醒,出口的大好局面已不复从前;而政府主导的投资和土地财政在经济和货币政策上左右为难,改革的呼声虽然越来越大,但是阻力着实不小。因此,“最危险边缘”的提法绝非危言耸听。

本书通过中西方的对比得出结论是,政府是提供公共服务并对经济社会进行监管。但是当今,我们地方政府的工作范围不但大范围涉及社会治理,而且深度干预社会的经济建设,而服务和监管职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失位。

而国有企业不但凭借垄断优势进入竞争性领域与民争利;银行长期成为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提款机”,以致民营企业不得不到资金支持,反观现实,这样的现状也滋生了大范围的民间借贷和互联网P2P。因此,当前我们不应该只注重表面的问题,更多地应该注重社会变革更深层次的原因。

郎咸平曾说,无论亚当·斯密,还是卡尔·马克思,他们的思想都是殊途同归,即通过不同途径打击腐败,建立和谐社会。打击腐败的关键就是将权力关进笼子里,让其服务于经济社会,而非直接控制经济社会。我国近些年在很多方面的进步和经济实力的增长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历史潮流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突破。本书希望通过“解决国有企业虚胖问题”,“利率市场化比人民币国际化更重要”,“在金融领域对民营企业的放开比许多领域对外开放更重要”,“建立预算制度”,“减轻税负,藏富于民”等话题的讨论,让我们更多地关注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顽疾和经济社会变革的紧迫。

《经济原理》读后感1000字


  《经济原理》读后感1000字

  组织经济活动的方式很多,但市场是最好的方法。市场经济是指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和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而交易的判断标准就是他们自己所需要的物品或是个人利益。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对国家的调节与宏观调控相辅相成。而当政府阻止或是调节价格自发的涨降幅度时,就阻止了市场经济对企业和家庭的调控,税收扭曲了价格,价格影响了企业和家庭。把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束缚住,就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市场的调节作用很强大,但是也没有强大到只有它就可以使得整个经济安全的运行。这其中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产权保护。政府的适当控制以及干预经济是为了促进效率和促进公平。为了保证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经济还是能够如期进行。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的配置资源的情况。市场失灵有两个可能的原因,第一是外部性。它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第二是市场势力。它是指一个经济活动者对市场价格有着显著影响的能力。在这两种情况下,市场就不能保证公平的分配经济结果。所以,政府的适时调控能够促进公平和效率。

  在一个国家,货币已经不是古时候金币或是银元了。它已经变成了纸币来行使流通的功能。所以一个国家所发行的货币决定了这个国家的物价水平。政府过多的发行货币,就会造成通货膨胀,它是指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通货膨胀后,货币的价值就下降了。相对应的,人们能够得到的实际物品就减少了。通货膨胀可以使买一毛钱一盒的火柴在一天后卖十元钱一盒。在工资水平没有提高的情况下,通货膨胀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困难。

  通货膨胀还势必会引起失业,失业人数增加将会导致社会的不安定。在这种情况下,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而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短期权衡取舍的曲线被称作菲利普斯曲线。它对经济周期的预见性是重要的。经济周期是指生产这类经济活动的波动。可以通过改变政府支出,税收量和发行货币来影响或是改善经济。

  《经济原理》读后感1000字

  组织经济活动的方式很多,但市场是最好的方法。市场经济是指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和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而交易的判断标准就是他们自己所需要的物品或是个人利益。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对国家的调节与宏观调控相辅相成。而当政府阻止或是调节价格自发的涨降幅度时,就阻止了市场经济对企业和家庭的调控,税收扭曲了价格,价格影响了企业和家庭。把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束缚住,就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市场的调节作用很强大,但是也没有强大到只有它就可以使得整个经济安全的运行。这其中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产权保护。政府的适当控制以及干预经济是为了促进效率和促进公平。为了保证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经济还是能够如期进行。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的配置资源的情况。市场失灵有两个可能的原因,第一是外部性。它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第二是市场势力。它是指一个经济活动者对市场价格有着显著影响的能力。在这两种情况下,市场就不能保证公平的分配经济结果。所以,政府的适时调控能够促进公平和效率。

相信《经济的逻辑读后感10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逻辑思维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