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街角社会读后感 > 地图 > 街角社会读后感,2024街角社会读后感
街角社会读后感相关栏目
街角社会读后感热门栏目
街角社会读后感推荐
街角社会读后感

(共 4954 篇)

  • 1、 街角社会读后感800字(优秀范文)

    《街角社会》通过对具体的意大利贫民区的研究,回应了上世纪40年代一直困扰美国社会的一个问题——边缘的移民群体到底如何才能融入美国主流社会?而要回应这个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对边缘群体的理解。上世纪40年代,意大利移民是当时美国社会典型的边缘群体,黑社会暴力、私酒买卖、非法赌博,太多违法犯罪事件的背后都有意大利移民的身影,但真实的意大利移民生活真的就是这样吗?作者亲自“卧底”一个叫做科纳维尔的意大利贫民区,发现了一个与主流声音不同的,有序的、稳定的意大利移民社会。

    更多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m.dhb100.com

    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是作者的研究方法——参与观察式的研究方法。

    有别于传统的研究,这样融入式的研究让作者能够真正的了解他所要研究的街角各类人群的内心真实想法。社会人类学对小型社区或族群的剖析以及对文化的整体观与制度关系的分析,都强调对这一方法的运用,它要求研究者学习当地的语言,在调查地长期居留,完全投入到当地居民的社会生活之中,了解当地的文化,进而获得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为实证研究奠定基础。

    正如他说中所说“一个人的态度是无法被观察的,而必须从他的行为来判断。由于行动可以直接被观察,并可以像其他科学数据一样被记录下来,所以通过研究一个人的行动来了解一个人,是再好不过的办法了。这种方法不仅提供了有关非正式群体关系的情况,而且为理解个人如何适应其所在的社会提供了一个框架。”

    结合到当前我正在参与的“困境儿童需求调查”服务中,我们也可以结合“参与观察式”的研究方法。在不可能长期留居观察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先去了解当地的环境及文化。更多的去了解服务对象群体的概况,如负责区域的学习、各学校的教学质量及升学率;居住社区的年份及人口分布;相关扶持政策的基本条件及力度等等具体信息。这些背景资料的了解及收集,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服务对象情况,并在需求调查中捕捉到一些服务对象未严明的点,进行挖掘及观察,从更好的去完成这项需求调查工作,建立更贴切的服务对象方案,从而匹配更符合其需求的服务。

    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我们是芸芸众生的小人物,诞生于这个社会。又组成这个社会。《街角社会》对我而言,街角谓小,社会谓大。这本书通过让我熟悉科纳维尔的人们,理解了关于小人物与小人物之间的,小人物与大人物之间的,大人物与大人物之间的关系。也通过这些关系,让我知道了科纳维尔的社会是如何组织的

  • 2、 《街角社会》读书笔记

    《街角社会》是威廉富特怀特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街角社会》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到您!

    《街角社会》读书笔记一

    自从接触到社会工作这个专业后,我就对社会学所涉及的研究方法十分感兴趣,特别是实地研究。我好奇于要如何开展实地研究的计划,好奇于如何让当地人接纳自己并让自己融入当地并成为其中一份子,更好奇于如何能够做到真正的客观态度记录身边发生的一切事情。我渴望能够更切身地接触到实地研究这种社会研究方式,然而却一直没有找到一本真正让我能够深入了解实地研究法实际情况的书,直到第一次接触到美国芝加哥学派社会学家威廉富特怀特撰写的《街角社会》,才让我对实地研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街角社会》主要是对闲荡于街头巷尾的意大利青年的生活状况、非正式组织的内部结构及活动方式,以及他们与周围社会(主要是非法团伙成员和政治组织)的关系加以观察,并对这一观察过程、所获资料及结论的翔实而生动的记述。而这本书最独特之处是作者怀特是以被研究群体一一街角帮一员的身分,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活动中来进行他的研究的,即实地研究,而且怀特采取的是典型的参与观察法,就是通过亲身与被研究者接触,从而拿到最真实第一手数据。这也正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

    读完整本书,我真的是受益匪浅,从中最大的收获的更深刻地了解了实地研究,特别是实地研究的过程。关于这方面,我在接触到这本书之前就已经在课本上学习了理论知识:(1)选择研究背景;(2)获准进入;(3)取得信任和建立友善关系;(4)实地研究中的记录。当我带着这些理论上的知识去读《街角社会》时,所有的理论知识都转化成为引导我读这本书的线索,而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又更深刻地理解了这些理论知识,从而转化为更加有力的专业知识。从怀特选中科纳维尔,到他找到社会工作者的帮忙认识了多克而得以进入社区;从他跟随多克穿梭于街头巷尾以认识社区里的人用尽自己的努力以获取大家的信任并建立了友善的关系,再到最后他整理自己的记录作出的结论,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艰难和阻碍的过程,而这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也正是关于实地研究方式的最好实践教材。而在这个过程中,还涉及了另外一个我所关注的问题,那就是客观进行参与观察的方法。正如怀特在书中所说:当研究者走出大学,每次仅仅到实地去考察数个小时的时候,他可以把他个人的社会生活与实地生活分开。他的角色问题也不十分复杂。另

  • 3、 《街角社会》之读后感1500字

    《街角社会》一书主要是对闲荡于街头巷尾的意裔青年的生活状况、非正式组织的内部结构及活动方式,以及他们与周围社会(主要是非法团伙成员和政治组织)的关系加以观察是,并对这一观察过程、所获资料及结论的翔实而生动的记述。威廉福特怀特是美国芝加哥学派社会学家,美国艺术和科学研究院院士。他于1936至1940年,对波士顿市的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即作者称之为科纳维尔的波士顿北区)进行了实地研究。他以被研究群体街角帮 一员的身分,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活动中,对闲荡于街头巷尾的意裔青年的生活状况、非正式组织的内部结构及活动方式,以及他们与周围社会(主要是非法团伙成员和政治组织)的关系加以观察,并及时作出记录和分析,最后从中引出关于该社区社会结构及相互作用方式的重要结论。

    在街角这个小型社会中,同样反映出了有关于社会结构间互相作用的事实,在这里,或者说是每个城市的街角都有这样一个街角,也都有这样一群生活在街角的青年。这个群体根据它自身自然形成的一些规则在流动,一旦打破规则就注定不能在这里生存。虽然作为贫民区,很少有人自愿生活在这里,但要在这里生存,就需要这些规则,这些规则并不是特殊的,贫民区是一个组织形式,虽然非正式,但其规则同样适用于这个社会。

    诺顿帮,这个贫民区内的一个非法组织,他们的首领叫做多克。很明显,从我们的角度看,他们只是一群小的不能再小的小人物,但在他们自己眼里,甚至在科纳维尔,他们是响当当的大人物。为了争取到支持,他必须对这些大人物信守诺言,甚至不惜对他的朋友食言。只要对要人们信守诺言,只要他们允许把他们挑剩下了的某些政治恩惠留给地位低于他们的人,从而维持他们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政治家就有把握得到大众的支持。有些街角青年会转过来反对他,但其他街角青年群体会予以合作,并取代他们的位置。在他们中间,大学生听起来是一个很耀眼的名词,但事实上,大学生和街角青年都想成功。他们之间的区别是:大学生或是不肯让一群亲密的朋友约束自己,或是情愿牺牲他与那些进取得不如他快的人的友谊。而街角青年则被一张彼此负有义务的网将他与他的帮连到一起,他或是不愿意,或是不能够摆脱它。正如书中所讲,有时候,你想通过市长给一个人找一份工作,而后来在你和市长之间发生了争论。你是应该和他争吵呢,还是应该默不作声?对这个问题你必须仔细掂量一番。假如你和他争吵,也许会使一个人失去一份终身职业,他就会逢人便说,要是

  • 4、 《街角社会》读书笔记1000字心得感悟

    《街角社会》读书笔记1000字心得感悟

    我们今天推送的这本书《街角社会》是威廉·怀特所著的经典社会学书籍。这本书源于1936年至1940年作者在波士顿的科纳维尔(一个意大利贫民区)作的实地研究。他以被研究群体——“街角帮”一员的身份,深入分析了这个地区的社会结构。

    研究方法:

    在后添加的附录中,作者怀特充分的阐述了自己研究的过程。在量化研究的大潮流下,他选择了定性分析。并且他认为,要真正读懂某个社区,就必须真正理解其社会结构和人们的行为模式;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靠亲身体验、身临其境,了解每一种外显行为的背后权衡及博弈。

    人类学参与观察法的使用,对社会学之前的统计学方法、心理学实验法和人格测验方法、实地调查法等做出了充分的补充。参与观察法使作者怀特理清了科纳维尔的社会结构与模式。

    更重要的是,怀特在研究的过程中尽量保持在群体中比较中立的态度。事实上,由于他的才智以及和决策人物之间的关系使得他在群体中拥有比较高的地位,因而当对某些问题的决议,群体内赞同和反对双方人员的人数相当时,他的发言就可能会起到决定性的影响。而怀特曾经就因他的一次表态发言而影响了一次决议的最终结果。后来他觉得在这件事上做得确实不对,无论你多么想要融入这个群体,但作为社会实验中的研究者,你还是要保持自己的特色,不至于所有的活动都按照群体的规范去行动,因为也许你的参与会对实验本身产生破坏性。这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保持价值中立吧。

    人文维度:

    鉴于不想剧透文中过多的细节,我们在这里只给出一些我们的观点。事实上,我们认为科纳维尔的问题并不在于我们潜意识中的所谓“无组织”,而在于它本身的社会组织难以和周围的社会结构融为一体。

    对科纳维尔青年而言,他们的抉择本身存在着冲突:他们要么进入商业和共和党政治的世界,或者进入民主党政治和非法活动团体的世界。如果他在m.i1766.com第一个世界发展,那么他会受到整个社会的承认,但在科纳维尔他永远是一个异己分子;相反地,如果在第二个世界中生存,他大概会成为一个被社会抛弃的人。

    结合书中,当地的很多意大利青年(包括大学生和一些街角帮领袖)都试图融入美国社会。又因为这些青年无法摆脱自己意大利人的认知,他们都陷入了这样一种冲突,这也就增加了他们离开科纳维尔的难度。

    由此可见,一方面,当地人的看法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发生和某种意义上的加剧;但另一方面,来自上述文化冲突的另一方——

  • 5、 转过街角的爱
    张梓钰 大家都说:父爱如山,父爱如海,父爱是宽容的。可是我觉得我的爸爸并没有多么爱我。 别的孩子都是爸爸开车送他们上学,可就我总是自己一个人走路上学。就在我心里这样想的时候,我们班的同学却好像故意跟我打招呼,我的眼框顿时红起来,我真恨不得走过身旁的人通通都变成瞎子。 看着他们说说笑笑地离开了我的视线,委屈的眼泪从我的眼睛里流了出来。 风呼啸着,落叶飘了下来,似乎在诉说离开树妈妈的那种不可割舍的思念之情。眼泪滴落在地上,那眼泪是“苦”的。我仰起头来,止住眼泪,继续走。 当走到小区的街角处时,我突然想起来忘记带笔了,便小跑着赶回家。谁知,我竟然在转角处碰到了爸爸。他看见我时,面色通红,“你这丫头,怎么又回来了?”“我忘记带笔了。”说完,我便向家走去。 我知道,这是一个不礼貌的举动,但是当时的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面对他。 后来,在我的一再追问下,妈妈给了我一个答复,她说爸爸不送我是因为他不想让我太依赖父母,他说以后的路是自己的,父母只是辅助线,不能带我走。妈妈说完后,我跑回自己的房间开始思考:为什么爸爸要跟着我呢? 我又带着这个疑问问妈妈,妈妈说:“爸爸还不是怕你路上不安全吗?” 原来,爸爸是爱我的,只是不善于表达罢了,或者是他表达的方式不同,我没感受到而已。

  • 6、 《玫瑰街角的汉子》读后感:建构的起点

    建构的起点

    ——《玫瑰街角的汉子》读后感

    杨亘

    谜语是一种隐喻,它诱使人们去猜,于是谜面于谜底之间就形成了形影关系——形想要去抓住影,然而影却随着形的变化而变化,它总是躲在形的身后。如果说人们尚可以背对光源来捕捉自身的影子的话——这样一来影子似乎就被捕捉到了(这像极了谜面被猜谜的人猜中),影子将如何回答呢?在庄子的假设下,在面对“罔两”的质问中,影子如此回答: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

    从这一点看,影不同于谜底,谜底是有意为之,而影(景)则处于一种万物都在“对待”状态中,万物“互待”而存在。这一存在状态丧失了被亚里士多德称为动力因的发动者,万物都处于一种不知道所以然的状态中,因此影是迷茫的,形亦是迷茫的。

    人与形的结合是一种被称之为“抛入”的状态,也就是以自我意识为动力因的人割裂了万物互待的混沌状态,当人们意识到他与这混沌世界永远无法割裂之后,那种被抛入的孤独感以及面对死亡的恐惧感让人们努力猜测“人存在于世”这样一个谜面的谜底。

    如前面所说的那样,有谜面就会有出谜之人,在人的意识中这样的推理是必然的,因为它符合形式逻辑。于是面对这一谜面,我们发现它有两个谜底,一个是与谜面内容相关的谜底,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去玩哪里”,另一个是由所有谜语的内在形式推理出来的疑问:是谁出得这道迷?

    李泽厚先生关于外星人是否存在有个这样一个回答:外星人必然不存在,因为如果外星人存在的话,他们一定是不会让人类发现他们的,因为人类无法发现外星人,所以外星人对于人类而言必然不存在(大意如此)。

    我们可以把李泽厚的这一逻辑用于“人”这一谜面之中:如果存在一个出谜之人,也就是是将人类抛入世界的那个人,那么他必然能做到不让人发现他(除非他想要现身),如此一来,形式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悬置了形式逻辑推理得出的疑问。当然,这是一个近乎悖论的回答,看似回答了一切,其实什么都没回答。

    这是一个悖论,它永远伴随着人类。之所以如是,乃是因为人们并不知道出谜的人是谁而人们又对它充满兴趣。随着出谜之人的寻觅不得,紧接着就带出另一个问题,谜底无处求证。于是,我们在这一悖论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悬置(即无解)是一个谜语永不过时的最佳状态。

    在这样一种状态中,我似乎愿意相信博尔赫斯笔下的“弗朗西斯科.雷亚尔被谋杀事件(出自《玫瑰角的汉子》”中并不存在一个真正的凶手,博尔赫斯本人对此并无回答,因此这一作品成为众多读

  • 7、 保卫社会读后感

  • 8、 《乡土中国》读后感:浅谈乡土社会与后现代社会

    《乡土中国》读后感

    ——浅谈"乡土社会"与"后现代社会"

    在阅读《乡土中国》的同时,正在学习有关社会学的内容。故将两者结合起来,粗浅的谈一谈个人的一些感悟。中国从农耕社会发展到如今的现代社会,某些城市,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已经带了些许"后现代社会"的意味。最纯粹的"乡土社会"与发展完善后的"后现代社会"几乎是从封建社会到现在,这个社会的最初与最末。所以,它们在社会特点、家的概念、秩序维护和个人价值观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异。通过对比两者,我们这些社会学的初尝者能体会到社会发展的剧烈性。接下来我将从社会特点与家庭观念来进行对比。

    1.社会特点

    《乡土中国》中写到"我们的民族确实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受到土地的束缚".乡土社会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大部分的百姓从事农业耕种。他们直接取资于土地,生活、工作都围绕一块土地展开。他们之中,除非是通过科举,大多数人一生都将奉献给这一片土地。根据贝克的抽离和嵌入理论,我暂且将这样的工作方式称为不再"抽离"的"嵌入".而后现代社会,却是"流动的再嵌入".首先,可供人们选择的职业形形色色,人们可以自由的在这些职业见进行转换,导致"流动"的发生。更重要的是,人们对自由的追求的高度达到了历史以来的最大化。比起高薪,人们更注重职业的自由度,比起,传统的,所谓的"正经"职业,人们更愿意从事自由职业。自由职业在保障人们与传统职业相差不大的薪酬的基础上,给予人们更多私人化的空间,工作与生活的界限比起第一现代进一步模糊,就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来看,与乡土社会的耕种的工作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所谓自由职业,自由当然是核心,这也是人们长期"抽离"甚至可能不再"嵌入"的原因。

    由于土地的固有属性,农民们难以发生流动。祖祖辈辈在同一个地方生活,对于周围的不管是环境还是人,都无比的熟悉,这样的看来,乡土社会又是个典型的"熟人社会",人们之间都有一种天生的联系。但后现代社会却是典型的"陌生人社会".由于后现代社会"流动性","个人化"趋势的发展,人们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关系。虽然后现代社会存在许多公共空间,但这些空间是"公共但不公民"的。鲍曼在《流动的现代性》将现代的"公共但不公民"的空间分为四种类型——排异之地、噬异之地、非地之地、不存在之地。这四种类型的公共空间都有多人参与,且都是为相似的目的而聚集,但参与的人之间却没有也没有太大

  • 9、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第2页

  • 10、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

    【篇一:《社会契约论》读后感】

    《社会契约论》全书分为四卷。依据伏汉(cevaughan)本的注释,第一卷讨论的是人类怎样由自然状态过渡到政治状态,以及公约的根本条件是什么;第二卷讨论的是立法;第三卷讨论的是政治法,即政府的形式;第四卷则是继续讨论政治法,并阐明巩固国家体制的方法。我在写作本文时阅读至第三卷第一章,以下就这已阅读过的半部书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卢梭在第一卷里便开宗明旨地提出了人生而自由这一观点。他认为奴隶制是很荒谬与不可思议的,因为没有一个拥有健全理智的人会去无偿地奉献自己。同时他驳斥了格老秀斯和其他一些人从战争里籀引出奴役权的观点:他认为战争只能是国与国之间的一种关系,一国的成员为了摧毁敌国而杀死敌国的成员,而一旦当对方放下武器投降后,就不再是敌人了,于是别人也就不再对这些投降的个人再握有生杀之权。所以那些认为在战争中能够以别人的自由来赎取对方生命的看法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在论述完以上这些观点后,卢梭提到了这本书最核心的一个论点,即存在着一个社会公约。对这个社会公约,卢梭认为是与人生而自由的观点相一致的。人们在签订社会公约后并未改变其自由的本质,而是将原有的自然属性的自由转化为了社会属性的自由。何谓自由?卢梭的原话是唯有服从人们自己为自己所规定的法律才是自由。我赞同这一看法:当人类在原始社会凭着最原始的欲望而行动时,并不是完整的自由,那是卢梭谈到的天然的自由;而当人类真正有了理性,可以通过自己的意志来给自己设定一个限制并加以遵守时,这时的人类才是真正获得了自由。那是一种可以完全掌握自身的欣喜,是为了人类不再是被原始欲望驱动的动物的欢愉。

    当然,卢梭似乎在这个问题上也存在一些认识的矛盾。在本书第三卷第一章里他写到:国家越扩大则自由就越缩小。照我看来,这似乎是又走到自己的对立面去反认为遵守法律是不自由的。这也许是个悖论,因为人们真的很难去界定自由与不自由的界限,这也是数百年来思想家们争论的缘由。

    卢梭很推崇公意,他甚至认为公意是绝不会犯错的。我在最初阅读时就感到很困惑,觉得这样迷信公意会酿成多数人的暴政。可卢梭先生之后就给出了解释,他认为公意不是众意,两者有很大的区别公意只着眼于公共利益,而众意则是指着眼于私人的利益。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公意并不会造成多数人的暴政,因为尊重公意并非就是少数服从多数。至于如何表达公意,卢梭认为最好是国家内没有派系的存在,

  • 2019-09-21

  • 2019-09-25

  • 2019-10-09

  • 2019-10-29

  • 2019-09-23

  • 2023-01-16

  • 2023-05-15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11-02

  • 2019-09-19

  • 2019-09-25

  • 2019-10-24

  • 2019-09-25

  • 2019-10-11

  • 2019-10-11

  • 2021-10-13

  • 2021-11-10

  • 2023-04-25

  • 2019-09-19

  • 2019-09-25

  • 2019-10-23

  • 2019-11-08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3-05-03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10-11

  • 2023-06-04

  • 2019-09-20

  • 2019-09-23

  • 2021-04-30

  • 2019-10-28

  • 2019-09-20

  • 2021-09-12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11-16

街角社会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街角社会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街角社会读后感、2024街角社会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