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运命论读后感 > 地图 > 运命论读后感,2024运命论读后感范文大全
运命论读后感相关栏目
运命论读后感热门栏目
运命论读后感推荐
运命论读后感

(共 1975 篇)

  • 1、 《艺术创业论》读后感

    《艺术创业论》读后感

    文/杨伟新

    在中国的传统中,艺术家向来是以清高、孤傲自称的。这几年来,艺术资本化、产业化的潮流浩浩荡荡,但是由于传统,中国的艺术家们还不太好意思公开地把名利挂在嘴边。直到成功打入欧美主流的日本艺术家村上隆说出了一些人心声,在他的畅销书《艺术创业论》中,村上隆直白地讲出:在艺术圈,如果要成功,就要按照西方的规则办事,就要全身心投入地努力出名、赚钱。许多人一直都是这样实践自己的艺术之路,只不过村上隆第一个说了出来,他是皇帝新衣里的那个小孩。

    当成功成为衡量生活指数的唯一标准时,村上隆的成功学畅销艺术圈,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要追随西方的脉络、要经得起拍卖市场等流通市场的考验、艺术需要世界水平的营销策略 这些村上隆艺术成功学的语录,好像说得都对,但是我不是很赞同,一味迎合西方艺术界、资本市场和客户要求,似乎缺少了艺术的人文精神和独立表达

    中国艺术圈里有不少反对商业化的人士,但是有一些艺术家的反对总是让人有些怀疑。当然,还有一些真正反对商业化的艺术家,在他们看来,商业化的艺术都是泡沫,他们孤独而清苦的创作才是艺术史的正选。如果像村上隆一样按照西方的脉络和标准来创作,只能成就国际级的设计师,而不是艺木家。

    中国的艺术,从古代文人画到当代艺术,每一个时代的都印证着人文精神和独立表达的重要性,优秀的作品不可或缺。

    日本的社会状态就像北欧,在风平浪静、富裕安逸的这样一种生活下,人们对这类所谓的艺术品需求量非常的大。而村上隆利用大的国际环境,走商业化的道路,从而跻身国际。而中国正处在波澜壮阔的大时代中,无数的激流和暗涌能够孕育出真正具有人文精神和自由表达的艺术家,并且中国的传统精神也要求我们不断的创新。如果大多数的国产艺术家都以村上隆的成功学为榜样,中国的艺术界将变的无比功利和充满利益。将丧失中国的传统和精神气节。

    《艺术创业论》值的一读,因为物质社会的今天,物质生活极为重要。关于艺术,我们要有一个度。即不让其商业化,也要给艺术家们合理的收入。毕竟艺术家也是人。也是一种社会中存在的个体。《艺术创业论》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因为他的确揭开了当代艺术帷幕的一角,解释了现代具有一定商业化的艺术也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 2、 钱钟书《论快乐》读后感
    钱钟书《论快乐》读后感

    钱老的书中总是透露着幽默和睿智。记得高中时捧着《围城》,几个同学看的时候笑得抱成一团。《论快乐》是钱老《写在人生边上》小集.中的一篇文章,我在中学的时候就读过。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看到的,想到的跟以往是大不相同的。因此,现在再重读这篇文章时,感觉也是跟原来不同的,绝不是原来单纯地觉得好笑。现在则会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文章的深层次的涵义了。因为真正的智慧不是直白,它需要细细品味,像酒一样,越品越感受到它的真实。同时也能体会到智慧的深邃。《论快乐》就是这样一篇充满了智慧的文章。文中对“快乐”从几个方面进行了诠释。首先说它是易逝的,“欢娱嫌夜短”;再说“永远快乐不但是渺茫地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地不能成立”;接下来又向读者阐明快乐是人生存下来的催化剂;然后又说明快乐其实是精神层次上的感受;最后作者坚定地认为“人生虽不快乐,但仍能乐观。”这里前面的“快乐”意味着物质上的享受,而后面的“乐观”这个精神意义上的涵义才是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快乐。而这句话也是文章的主旨。

    掩卷沉思,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看到的、面对的、经历的、回想的大多数是拼搏时的艰辛,失败时的痛苦。而成功时的快乐则是奋斗过后的一个界碑,那只能是一瞬间的感受,进步的人在快乐瞬间过后,便会越过这个界碑,朝下一个目标前进。在前进的过程中又将会面对艰辛和痛苦。而不求上进的人虽然可以躺在功劳簿上享受着“快乐”,但那也会是短暂的瞬间,因为历史的车轮在滚滚向前,社会在进步的过程中就像一个筛.,把落伍的给清理出去。这个时候,他还能快乐吗?

    钱老在文章的末尾写到,“是的,这有点矛盾。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人生观开得玩笑。”“矛盾”这个概念小而理解就是对不相容的事物的一种描述,大而解释则又是一个深奥的哲学命题。哲学的伟大之处就是它能将不管多大的问题给简而化之,用一个概念就概括了,但同时又神圣得让人不敢去触碰。由此可见,世间万物都处在矛盾之中,哲学也不例外。那与快乐相矛盾的事物是什么呢?痛苦、绝望似乎都不能很好地来概括,因为快乐本身就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谁能给出快乐的具体概念呢?钱老在文章中也没有给快乐下定义,但是他说了这么一句,“一切快乐的享受都是属于精神的。”他反对将“快乐分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并且认为“这是最糊涂的分析”,由此就递进得到了“人生虽不快乐,但仍然乐观

  • 3、 《改革方法论》读后感

    《改革方法论》读后感

    方山发电厂杨峰山

    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我省从去年开始大力推进煤炭、钢铁和电力行业的供给侧改革。我们煤炭系统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期,焦煤集团和两级公司也制订了契约化管理等很多好的制度和办法以应对煤炭市场的变化。前几天读了《改革方法论》这本书介绍海南农垦集团改革的历程。海垦,拥有海南1/4土地和1/8人口(19万名离退休职工,21万名在职职工,65万名非职工居民)的政府企业,尽然用短短四年的时间,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小社会”就能脱胎换骨成为多家现代企业,包括一家上市公司在内的现代农垦集团。政企分开、社企分开,民生问题的解决等等一桩桩、一件件无不震撼人心,发人深省。

    下面是我对海垦改革的一些小感受。

    一、改革归根到底是利益重新分配。

    任何改革都不得不触及既得利益集团的权益,改革的成功与否,看能否平衡和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否则会遇到多方面的阻力,甚至寸步难行。从本书中我们可以学习到有几点:

    一、改革领导者的英明决断,采取有效的利益均衡机制和逐步推进改革的战略。借力大环境,全力快速通过“沼泽地”。

    二、抓住主要矛盾,始终将实行“政企分开和海南橡胶上市作为改革的主要目标,并分阶段、分步骤逐步推进。

    三、非常注重民生问题的额解决。解决了老百姓的用水、道路和住房等多年遗留的问题,民心稳定了,改革的大环境也才能生成。

    四、改革者在处理利益问题的英明。1、做一个“不粘锅”的领导者。2、“改革者需要情商,大改革需要大情商”,“方向是刚的,方法是可以柔的”,改革者们坚持理性改革者的“夫子之道”,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采取“蛇形”策略,在迂回中找到平衡点,在曲折中找到前行的路径3、对干部队伍,从解放思想入手,分阶段、有步骤培训,逐步形成改革共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做实事。

    二、改革中,领导者的个人品德和魅力作用。

    从海垦局改革成功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企业管理人员许多优秀的品德和个人魅力。改革者应该是一个更有阳刚之气的,再度把勇敢视为荣誉的时代急需大批做好准备的敢于任事的人,他们沉默、孤独、果决、不求闻达、坚持到底的人,改革正需要这样的任事群体。

    正如王一新在个人采访中总结来几点:1、不能自私,老想着自己;、2要能受委屈、能担当;3、相信无论将来干什么,都不应该浪费人生,会珍惜每一个做事的舞台,尽量表演精彩。

    我们更应该不断思考,不断学习,不断地锻

  • 4、 《社会契约论》之读后感

    《社会契约论》之读后感

    国光 广财root哲学小组

    首先,我认认真真把这本晦涩的书从头到尾读了一遍,有的地方甚至反复读了好几遍,尽管这个过程对于我而言十分的艰苦,但即使如此,我依然坚持把这本书读完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艰涩难懂。

    这本书大概就是想通过一大堆冗长的论述来说明作者的一个观点,也就是:人生而自由,由于人们生存的需要,于是通过订立一种契约,来建立一种作者称之为主权体的东西,建立主权体,又是为了维护主权体内内每个人民(主要指原来签订契约让渡自己的一些权力的那些人。)的人身和财产等方面的利益,但是如果国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也就是原来契约中说要维护权力让读者利益的这一要求。),甚至是与这一要求相违背,那么,契约就失效,人民有权通过推翻国家来收回自己原来让渡的权力(作者认为,契约一失效,人们就立马恢复到了原来的自由状态,因为人生而自由)。这就是书里面大概想说的观点。

    为了说明这一观点,作者在书中引用了不少的西方历史史实以及其他相关内容的作品。然而,一方面,我对于西方的历史,就了解的并不详细,举个例子,书中第一卷就提到了奴隶制,对于这种制度,我的认识仅处在只知道西方有奴隶制这种层次,但具体是怎样的奴隶制,在奴隶制之下发生了什么事件,西方人对于这种制度有什么样的观点,我一无所知。他举的这些例子我基本上就不大了解。另一方面,他在里面提到的那些书和作者的某些观点,我也基本上未曾听说过。因此,这本书读起来十分吃力,我觉得这是由于知识结构不兼容的缘故。我过去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中国的历史,对于中国的历史,我又偏向于明史,在哲学上,我主要关注的是中国哲学,对于西方哲学,我也仅仅只有粗略地了解过西方哲学史。我觉得,阅读的过程,也是读者自身的知识体结构与作者的知识体系之间交流的过程,若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知识结构相差过大,这种交流往往难以达成,当然,也存在这样一种情况,读者的知识结构虽然难以与作者的知识结构进行交流,但读者可以从作者的作品中吸收到了一些观点,这些观点或许对于读者会有所启发,与读者的知识结构产生共鸣,这一点,或许就是我这次阅读有所收获之处。

    以上为整体的阅读感受,接下来让我从各章节中找出一些能够与我的知识结构产生共鸣的部分来淡淡我的一些想法。

    第一卷

    本卷主要谈人类从自然状态过渡到政治状态这样一个过程,并指出了公约的根本条件。

    第三章 论最强者的权利

    本章令我印象深刻

  • 5、 《论犯罪与刑罚》读后感

    勇气与睿智——品《论犯罪与刑罚》

    2012级本科生张梁

    《论犯罪与刑罚》绝对可称得上是一部既伟大又特别的著作;因提出了后世刑法基本原则和制度理念而伟大,因言简意赅又理性超前而特别——这正是对勇气与睿智的完美诠释。

    本书作者是意大利刑法学家切萨雷·贝卡利亚(1738—1794),其所处十八世纪的欧洲是一个"罪行擅断主义、酷刑威吓主义和对违背宗教道德规范的行为的迫害"的时代。随着启蒙运动如火如荼地进行,受"自由"、"平等"、"人权"影响的贝卡利亚便毅然决然地投身于"让(旧制度)蒙昧主义的本质暴露无遗,……阐发新的刑法原则"的活动中。

    1764年,七万余字的《论犯罪与刑罚》横空出世,理性的思维、雄辩的文笔、严谨的逻辑,即使用现代的眼光,也依然难以想象如此短小的著述是如何震惊整个欧洲,如何彻底影响刑法理论的。启蒙运动领袖伏尔泰看罢此书曾说道:"这样一部著作必定能清除在众多国家的法学理论中依然残存的野蛮内容。"功利主义代表人物边沁更是赞不绝口:"……进行了如此大量的有益探索,我们还能做点什么呢?——再不要偏离这条大道。"

    贝卡利亚的刑法学说基本上由刑法哲学和刑事政策两部分组成。其中,最为影响深远并被后世津津乐道的,一是著名的刑法三大原则,即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和刑罚人道化原则;二是极力主张废除死刑,认为死刑不是必需即非正义,其效果不如终身刑,且无可挽回。

    《犯罪与刑罚》共由47章构成,每一章节既有独立的价值,同时又和其余篇章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了贝卡利亚传世伟大的刑法理论。 如第12章《刑罚的目的》,本章节不过二百字,却字字珠玑,一针见血地说出了刑罚的目的——"既不是要摧残折磨一个感知者,也不是要消除业已犯下的罪行";而是"阻止罪犯再重新侵害公民,并规诫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辙",仅此而已。

    这种力量是不经意的,润物细无声的,但每次读到却都会被这朴实又理性的语言和理念所震撼。据说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在写作《帕尔马修道院》的时候,经常通过阅读法国民法典来寻找灵感;而细细品读《论犯罪与刑罚》,对于那些以天下为己任、追求自由和权利,却又茫然若失的人们来说,恰恰有这种豁然开朗、醍醐灌顶的彻悟之感。

    多么华丽的赞美也无法完全道出《论犯罪与刑罚》的价值,真正能够体悟到的,是每位用心去品读的人的造化;因为那完美的文字和伟大的思想背后,可以隐约感受到贝卡利亚对人权自由的渴望、冲破封建的勇略和引

  • 6、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一)

    一、空间与结构

    建筑的空间包括:功能空间,结构空间以及意境空间(视觉空间)。功能空间即按照一定类型的建筑体系,将其功能按照人的活动方式进行组织后形成的功能流线图,即泡泡图。有些类型的建筑功能形式比较固定单一,有时候则灵活多变,所以,功能空间只是建筑形成的其中的一小部分。相比于现在,古代的建筑工匠集建筑外型,结构,艺术于一身,他们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已经全盘考虑过各个部分,所以做出来的建筑非常和谐并且与建设之初的目的吻合。而当代的建筑设计,建筑行业更加细分,建筑师在进行创作时,很难将各个组成部分考虑周全,所以设计难度更大,设计目标的完成度较难把控。这就对当代建筑师提出来更高的要求。

    二、形式美的一些规律性

    1)主与从

    每一个要素在整体中所占的比例和所处的地位,将会影响到整体的统一性。每一个东西都有重点和次要的,建筑也不例外。在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各组成部分是不能不加区别而一律对待的。他们应有主与从的差别;有重点与一般的差别;有核心与外围组织的差别。如果平等地对待所有的要素,整体就会难免很松散而且很单调,而失去统一性。我们一般要很注意这一点,在处理重点与次要的时候。突出重点,以次要的作为陪衬,是最常使用的方法。一般情况下,然们喜欢把重点放在正中央,次要的放在它两边。这样的话会很突出重点,可看多的话又难免会单调。所以我更喜欢将重点放在一边,而次要的附庸在主体上。不再是死板的对称,而是更为活泼的突出。突出主从的方法有很多种。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就是通过大小来表现,中国的故宫就是很好的例子,大的永远就是好的,就是皇上用的。还有就是通过位置来表现,处于正中间的是主体,故宫也很好的符合了这点。但上述说过,这样做有点死板,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大潮流。在现代建筑中,所谓的突出重点,就是指在设计中充分利用功能特点,有意识地突出其中的某个部分,并以此为重点或中心,而使其他的部分明显处于从属地位,这也可以达到主从分明,完整统一。也就是说,主体和从体在外表上可能没太大的差别,但在使用的过程中你会慢慢体会到其主次之分。这就需要建筑师需要对空间很强的划分能力,以空间来决定主次,这才是最高境界。

    2)均衡与稳定

    地球是有引力的,地球上的一切都会被它吸引,建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与重力斗争的结果。人们在与重力的斗争中形成了一整套与重力有关的审美观念,那就是均衡与稳定。

    分为2个部分,

  • 7、 《论可能生活》读后感
    《论可能生活》读后感 小时候,幸福是一颗甜甜的糖果。长大后,幸福是一通短短的电话。现在,幸福已变得的模糊不清,我曾想是因为我拥有的太多了,还是过去拥有的太少,只要得到一件就会容易满足,就会感到幸福。多数人总会认为幸福就是拥有快乐,就是自身的欲望得到满足,就是获得利益。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中,我们却越发的感到不幸福,甚至苦恼,痛苦。常常感叹幸福怎么这么难,也会自我安慰的说:“迈过这个坎就会豁然开朗了,达到某个高度就拥有幸福了。”这样的场景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断的上演着,我们似乎总在绕着幸福跑,却总也抓不到幸福。 直到读了赵汀阳的《论可能生活》才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现在社会表面上看上去成功的回避了诸如幸福这样特别困难的问题,它试图用快乐替代幸福,认为这样生活就万事大吉,但现代社会中的许多快乐无助于增加幸福,与快乐相比,每一种幸福都是非消费性的,它会以纯粹意义的方式被保存积累,会永远成为一个人生活世界中抹不掉的一层意义,幸福正是生活本身的成就,是人生中永恒性的成熟。幸福也不是欲望的满足,欲望被满足恰恰意味着这种满足的意义是有限的,因为追求满足就是期望有一个结局,而有一个结局的事情的意义必定是有限的,但只有具有无限意义的事情才是幸福的源泉,具有无限意义的事情是做不完的,所以值得一生去追求和珍爱。过分的满足或重复的满足令人厌烦,而幸福却多多益善。与利益相比,利益是为了生活,但生活并不是为了利益,幸福的事情是生活目的,利益是实现目的条件,而幸福是生活目的的实现的效果。 幸福是存在于行动中,必须身体力行。作者认为知足常乐不可信,幸福是实实在在的,幸福的幻觉是难坚持长时间。心想事成,万事如意也不是幸福,因为我想要的不一定是对我好的,误导我们去相信不一定是我想要的,幸福问题必须要卷入他人问题。宗教信仰中的幸福也不是真正的幸福,因为人们只能把幸福落实在现实世界中而不能指望另一个世界。幸福的一个关键就在于幸福不能仅仅通过好的结果来定义,还必须由美好的行动过程来定义,否则不可能有幸福。幸福的行动应该是给予性的,自由给予使人幸福,它直接地,无代价的使生活变得更丰富,幸福是绝对的收获。 此外,作者认为幸福问题的根本性表现为:1.如果没有幸福,生活中的任何一种幸福都将失去最终的价值根据,我们将不知道一切事情为了什么。2.幸福是建立公正和规范的一个必要条件。  
  • 8、 《自杀论》读后感
    《自杀论》读后感 刚听到有《自杀论》这本书的时候,心里默默在想:自杀不就是某些人因为情感受挫、心理障碍、家庭矛盾突出、以及学业和就业压力、经济压力、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而轻生的行为吗,而自杀的方式来来去去不就只是跳楼,跳海,服安眠药等等吗,居然还有人可以将对自杀的论述写成了一本着作。阅读了《自杀论》之后,才发现自己原先对自杀的理解是有多么的肤浅。 第一次阅读完《自杀论》的时候,简直就是一头雾水,根本没办法看懂《自杀论》的内涵。那时就想起麦老师说过:“看不懂就对了,人家用了毕生精力写出来的着作,怎么可能让你一下子就看懂呢”。说的没错,一本伟大的着作当然是需要我们一次次反复的阅读,反复的推敲,反复的琢磨,才能够一点一点的理解整本书的真谛所在和精华所在。直到第二次阅读《自杀论》,才对《自杀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要想深入理解一本书的内容,就必须先了解书的作者。《自杀论》是涂尔干的一部重要社会学着作。作者涂尔干为社会学确立了独立的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他把社会事实分为运动的状态和存在的状态。而“社会秩序”是涂尔干一生学术研究的主题。涂尔干为了能在《自杀论》中更加全面地论述自杀,参考了各种的文献与有关的着作,并收集了相关的资料,再通过归纳总结,得出了对自杀的论述。他在社会学名着《自杀论》中提出了一个社会学理论:快速发展的社会致使道德意识未能跟上道德危机,这使人们失去应有的集体感、纪律感和社会团结感。而自杀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变细所造成的社会病态而引起的。在作者眼中,所谓自杀就是“任何有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随后作者又按照自杀的不同原因,把自杀分为了利己主义自杀、利他主义自杀和失范型自杀。 《自杀论》探讨的是欧洲国家的自杀,并通过比较自杀的总数和总人口之间的关系来衡量这种倾向的强度,即自杀死亡率。与其他社会学着作相比,《自杀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运用了社会统计的方法,列举了大量的数据和经验资料,有些数据甚至是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数,并且通过统计交互表格的形式,将相关自杀的人数和自杀率较好的呈现出来,更确切地说明自杀现象受到自身的心理状态、性别、婚姻、种族、宗教信仰、社会稳定等社会事实影响。通过阅读《自杀论》,我们便会慢慢的发现不能持有阅读其他着作的那种心
  • 9、 论文化建设读后感
    论文化建设读后感 实验小学凤宇楠 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使我深深地认识到,要想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得到解放。不仅要学政治理论,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更为关键的是还要学习建设方面的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将思想与行动统一起来。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时刻都要意识到自己身上的重担,严格要求自己,力求做到: 一要勤于学习。应时刻不忘学习,正所谓“学海无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活到老学到老,利用休息时间、利用工作之余,切实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其次要会学习,要有方法,学习要有针对性,更要有时效性,切实做到学以致用;最后要坚持学,持之以恒,不浮躁,在学习中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要深入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党的“十七大”精神,时时关注国家新的政策方针,刻苦钻研自己的业务知识,以及科技、管理、哲学、历史等各方面的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以丰富的理论知识武装头脑。在学习中要向领导学,还要虚心向身边的同志、群众学习,在实践中学习。通过不断的学习,深刻思想,更新经济工作观念,掌握招商服务技巧,从而创新工作思路,以更好地满足客商需求,适应新时期经济工作的需要。 二要善于思考。一个人仅仅学习而不思考,那将等于什么也没有学到。思考是一种能力,要根据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加工,去粕留精,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在工作中不会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困难与挫折,这时要正确认清形势,把握好大局,妥善处理好矛盾。在工作中一定要注意方式和方法不能一成不变,要开动脑筋,要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工作经验,根据岗位工作职责,积极思考如何打开工作局面。 三要勇于实践。就是要牢固树立“重在行动,贵在落实”的理念,要将学习与行动结合起来,目的是要促进我校跨越式发展。 四要敢于转变。( )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人和事,面临着各种考验,通过学习,认真总结,积极主动解决认识上的问题,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在工作中既要把握好原则性,又要灵活多变,同时,要能够放下身段,破除旧观念,热情周到地为学生做好服务。 脚步达不到的地方,眼光可以达到;眼光达不到的地方,思想
  • 10、 《我的互联网方法论》读后感

    《我的互联网方法论》读后感

    陶鑫

    一口气看完周鸿祎的《我的互联网方法论》,刨去一些热血的鸡汤,剩下的则是很诚恳地将互联网时代经济的特色来了个很接地气的分析:

    首先,在互联网时代生存的三种模式:利用互联网卖东西;依靠广告收入和以网游为代表的增值服务。再怎么吹得天花乱坠,都是离不开这三种。不过我倒是要提一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很多企业带来了扁平化管理的工具,使得个人产出更大,于是更少的员工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不过这和互联网思维什么的不太相关了。

    其次,用户至上的观念深得我心——我自己亲身见证了如何从一个技术宅变成了苹果粉,以前虽然可以给女朋友的诺基亚装软件,还可以跟着教程刷诺基亚娱乐,但现在都放弃了这类的折腾,除了剩下组装台式机,平时碰到问题再也不慢慢去找命令,经常只剩下重启一个招数——为什么,就是因为本来在电脑上所用的工具都挪到了手机端,甚至包括电脑上的软件,很多也都成了"一键式"的,这也不得不说是苹果的功劳。

    然后,一些教鞭式的惊醒——"有一种所谓的商业模式,你听都不用听就会知道行不通,这就是资源型的商业模式。这样的人一开始就说自己能搞到什么资源,可以怎么样。后来事实证明,这样的公司肯定不会成功。"还有一些自以为是:"有太多做产品的人有三个假设:第一是假设某个功能用户一定需要;第二是假设用户一定知道某个功能的存在;第三是假设用户一定会按照自己设计的方式使用。"此处只能呵呵,经常遇到的忽悠就是这样子。

    周鸿祎讲了这么一大堆,对自己的行动有什么启示呢?很多人未必在互联网公司工作,也未必经历创业——但这不代表不能做点什么:首先,遇到那些吹来吹去的人,就更加清楚了(虽然本来就没啥好感);其次,做打动用户的事情,从今天开始,更加爱自己和自己的客户,每个人最大的客户其实是自己,然后才是别人,换位思考先要懂得人性——接着去改进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的用户体验,我们不一定需要wifi才可以改进,"无论是虚拟服务,还是实体服务,在实现的过程中都存在着大量可以改善的细节,这些都是提升用户体验的机会。"

    最后分享一个听来的故事——一位在物流行业的人,培训素质参差不齐的司机并让他们用上了电子邮件,事先内部沟通路线图以及增加客服,将传统的拖车行业进行了一场"互联网革命",没有云平台云计算,但实实在在地让准点率比行业平均高30%,并大量减少了客户这边的电话骚扰——做过工厂的人会知道,物流和仓储部门经常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8

  • 2019-10-24

  • 2019-10-24

  • 2019-10-22

  • 2019-10-22

  • 2019-10-22

  • 2019-10-20

  • 2019-10-20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17

  • 2019-10-17

  • 2019-10-17

  • 2019-10-17

  • 2019-10-17

  • 2019-10-17

  • 2019-10-17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2

  • 2019-09-21

运命论读后感
运命论读后感栏目为大家提供2024运命论读后感,运命论读后感大全,运命论读后感2024,更多运命论读后感在本栏目,欢迎大家阅读。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