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品德与社会读后感 > 地图 > 品德与社会读后感,2024品德与社会读后感
品德与社会读后感相关栏目
品德与社会读后感热门栏目
品德与社会读后感推荐
品德与社会读后感

(共 7474 篇)

  • 1、 读《品德与社会》有感范文300字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即使你有一些本领,也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我们要想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就应该遵守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们都有珍惜自己的生命。

    生命是初生的无知,少年的纯真,青年的朝气,成年的稳健,老少年的不息。生命是母亲的慈爱,父亲的保护,朋友的关怀,爱人的怜惜及一切感情的交织。生命是落山的太阳,峭壁上的青松,行将熄灭的蜡烛,一闪即逝的星星。生命是用关爱和拼搏铺就的一段精彩旅程。这天上的云,扑面的风,路边的花,翩飞的蝴蝶,熟识与陌生的人们会心的笑,我们身边何处不能感受生命的奇迹。

    生命是宝贵的,因为每个生命都来之不易,生命是宝贵的,因为每一个生命都在顽强地表现自己,生命是宝贵的,因为对大多数个体来说,生命只有一次,一旦失去就无法复生。所以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生命,爱护老人就等于爱护自己的生命。

    我们不能沾毒品更不能吸毒,毒品是一种能让生命受到伤害的物品,是会害了你的幸福家庭,会害了你一生的傀子手,也违犯了国家规定。所以,吸毒会让你违犯国家规定,也会让你毁了你的幸福家庭,遵守国家规定,有一个幸福美好的生活。我们每个人都有活着的意义。我们要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有关国家,社会和生命有关的词。得随时记住这24个字哦!要珍惜生命,爱护老人,遵守国家及社会规定。珍惜祖国的一草一木,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 2、 《品德与社会》读后感300字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即使你有一些本领,也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我们要想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就应该遵守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们都有珍惜自己的生命。

    生命是初生的无知,少年的纯真,青年的朝气,成年的稳健,老少年的不息。生命是母亲的慈爱,父亲的保护,朋友的关怀,爱人的怜惜及一切感情的交织。生命是落山的太阳,峭壁上的青松,行将熄灭的蜡烛,一闪即逝的星星。生命是用关爱和拼搏铺就的一段精彩旅程。这天上的云,扑面的风,路边的花,翩飞的蝴蝶,熟识与陌生的人们会心的笑,我们身边何处不能感受生命的奇迹。

    生命是宝贵的,因为每个生命都来之不易,生命是宝贵的,因为每一个生命都在顽强地表现自己,生命是宝贵的,因为对大多数个体来说,生命只有一次,一旦失去就无法复生。所以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生命,爱护老人就等于爱护自己的生命。

    我们不能沾毒品更不能吸毒,毒品是一种能让生命受到伤害的物品,是会害了你的幸福家庭,会害了你一生的傀子手,也违犯了国家规定。所以,吸毒会让你违犯国家规定,也会让你毁了你的幸福家庭,遵守国家规定,有一个幸福美好的生活。我们每个人都有活着的意义。我们要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有关国家,社会和生命有关的词。得随时记住这24个字哦!要珍惜生命,爱护老人,遵守国家及社会规定。珍惜祖国的一草一木,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 3、 读《品德与社会》有感300字

    放寒假的时候,老师留了一些作业,其中有一项是熟读《品德与社会》课本,为了完成作业,我只好硬着头皮看了起来。

    翻看着,我慢慢感觉到:书中的内容挺有意思,比如:颜真卿和柳公权的书法被尊称为“颜筋柳骨”,他们把中国的书法又进行了拓展;张衡第一个发明了地动仪,把中国的地震预测水平又提高了一个阶段;祖冲之是第一个把圆周率准确到小数点以后第7位,使数字计算的更精确,等等┉,我从这些书法家和科学家取得的成绩中获得很大的鼓舞,我现在必须努力学习,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是一个小女孩受练“法轮功”妈妈的影响和毒害,最后发展到去自焚的故事。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想“法轮功”真可恨,不但对自己有害,而且还会伤害他人和危害社会,真是损人不利己。

    我们已经是六年级的小学生,要有明辨是非、防范法轮功邪教和自我保护的意识,以便我健康成长!

  • 4、 读小学生五年级课本《品德与社会》读后感

    去学校考察时经常也听到有校长说,学生的思品课综合课不知道该怎么讲,希望u来能开在线课。学校思品课的课本数量也不够,有的学校要回收上一级同学用过的给下一年级学生用,所以一直不忍心硬要一本回来看看,到底讲什么内容,分析分析有哪些志愿者可以讲这样的思品课,可以拓展信息到山村学校。终于今年去吉林的时候有学校给了一本,不过到今天才有时间拿出来读。

    总的来说挺放心的,微信朋友圈经常看到对小学生课本和考试题的吐槽,我看到的这本教材还好,《品德与社会》包括了日常行为还有历史知识。基本知识客观呈现,少有主观偏激或片面的观点,中间也有生动内容形式的设计,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讨论的方法。

    比如教材中有关于主人翁认识,民主的认识,集体合作的认识的内容,还有实践和训练。

    比如让同学们思考英国出口来的产品为何没销路,计算一下不平等条约赔款的计算,分摊到每个国人的负担是多少。

    以上都是教材设计很好的方面,也有三个问题和大家交流:

    1、山村学校老师为何说自己讲不好教材设计的内容。怎么办?

    我曾听山村老师说过,自己也没见过长城不知道什么是雄伟的感觉。自己曾经做过营业员,架电线的工人,不了解什么是经济。从这个课本中,我看到有讲到凭吊圆明圆,试想一下,如果你不能想象出圆明圆的美,不了解150年匠心修筑艺术的不易,如何理解文明遭野蛮的践踏是怎样的切肤之痛,然后讲解给学生?还有,我看到课本一笔带过欧洲殖民扩张活动,如果没有对经济的理解如何理解侵略的本质,除了暴力和屠杀,真正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应该是什么?

    我看到过在线课的老师用视频给学生们看长城,兵马俑,苏州的园林,这些教学资源的运用,是会有效的帮助到山村老师的。

    对暴力和屠杀的背景说明,在了解事实的过程中不让这些内容抢镜,我觉得对老师的综合知识储备还是有要求的。

    2、教材的内容与地方实情不相符,老师该怎么讲课。

    这本教材的内容里有关于社区和交通警察的内容,在山村是不存在的,用这样的案例来讲民主,老师不理解,学生更无法理解。我还听说过有的课本画的小麦的图片,山村老师说那不是小麦。这些教材内容中体现出来的城市和乡村,南方北方文化的差异的问题,山村老师的选择一般是不讲,跳过这些内容,就算是让在线课的老师讲,他可能也要对本地的情况有过了解,才好做课件内容的准备。不过老师如果理解了民主的内涵,在线课的老师会设计班级环境来讲解什么是民主,这样也算是个解决办法。

    3、

  • 5、 与社会学同游读后感

    与社会学同游读后感(一):社会不晦涩

    草鱼

    《与社会学同游》这本出版于1963年的"老"书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后工业社会的高速发展而落伍,反而依旧保持着它智慧的魅力和有效性。这个寒假,我有幸与之邂逅。我读的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译本,由著名学者何道宽主笔翻译。何先生凭借他深厚的人类学学养和游刃有余的文字驾驭功力,让我们在母语环境中顺畅地遨游于社会学的世界。

    作者彼得?伯格是世界知名的社会学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从奥地利移居美国,50年代初在纽约市的社会科学新型学院(由二战期间流亡美国的德国学者所创办)获得博士学位后,到德国大学任教。这样的经历使他既具备德国的严谨学风又有美国的创新思维,这些体现在他的高屋建瓴的思路和自成一体的逻辑、幽默生动的语言上,也使他在34岁举重若轻地用20万字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社会学、社会这样宏大的问题,夯实了他30岁时就已经奠定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名望。

    大二上接触了社会学,颇感兴趣。当拿到这本书时,更是爱不释手。书很小,不到20万字,一杯茶,一个温暖的午后,就可以悠闲的读完。我试着找寻一个答案,可却是越读越迷茫,越迷茫越想读,周而复始,倒也了然于胸。这本小书的叙述方式和语言风格在我这个普通读者看来,作为介绍社会学、辨析对社会学视角和对社会学家误解,是很恰当的一本书。

    伯格是在社会学学科内外的广阔背景中引导着我们开始这趟旅程的。首先进入眼帘的风景是社会学学科的主要理论图景和社会学的视野,而这些可以启发并且丰富我们对日常平凡琐事的理解。伯格从人文视角出发,指出了这一学科与历史学和哲学的密切关系。

    然后,这趟旅程向我们展现了社会学的追求――"社会学的视野是放眼于人类生活的广博、开放的视野,是摆脱了束缚的视野".

    第三站我们进入了社会的微观层面,去看一看每个人是如何形成自我形象和世界观的,在这里我们发现我们的"自画像"不断在变化,因为"我们回忆过去的经历时往往反复进行新的解释。所以我们说,一个人有多少观点,他就有多少不同的人生经历".

    接下来的几章"人在社会"、"社会在人"、"社会如戏" 联系甚为紧密,仿佛一串连环炮弹,一波又一波的冲击并重建着我们的三观。一番狂轰乱炸之后,心灵的世界仿佛清静了许多,社会原来这般摸样。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想想在你每次面临人生"转折点"之际,身边的人,尤其家长老师还有各种关心你的长辈,总会嘱咐一句,要学会适应新环境。当

  • 6、 《博弈与社会》读后感2000字

    《博弈与社会》这本书是大二时教授《经济学原理》的老师推荐的,老师曾无数次在课堂上提起过“博弈论”这个概念,对于这个概念我的初步认识是:博弈论的全称是“非合作博弈理论”——这是我从百度百科中得到的。“非合作博弈理论”?!在我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概念时,不自觉的在心里默念了好多遍,说实话,心里充满了不解——难道博弈论是在讨论如何不合作吗?带着这个疑惑,我开始看起了《博弈与社会》这本书,从书中寻求解释。

    该书开篇便向我们抛出了两个问题——协调问题与合作问题。

    张维迎说:“人是群居动物,群体人具有社会属性”。这个不难理解,毕竟人类在历史长河中从来都不是具有“个体优势”的生物,为了生存我们不得不选择聚集在一起——生活在“社会”中而不是“孤岛”里,这也让生活在其中的我们无法“独善其身”。简单地说,即你的“所思所想”不仅仅取决于自己还会受到群体的影响;你的“所作所为”不仅影响自己还有他人——这就是我们的“社会属性”。

    人的社会属性意味着生活在群体中的个体将不得不与其他人频繁打交道,这个过程必然涉及彼此之间的合作与协调,而如何解决合作与协调问题,是这个社会运行的基础——决定了这个社会能否顺畅的运行。

    该书在开始探讨博弈论前向我们抛出这两个问题,用意十分明显——能否深刻的认识协调与合作问题,是我们掌握后续博弈论知识的前提和基础。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特定的博弈论是以特定的社会作为载体的——也就是说关于博弈论的一切讨论都是以一个特定的社会为背景展开的。因此,在揭开博弈论的神秘面纱前,搞懂这个特定的社会是如何运行的将是必要的,这让我们能够更好的去理解和接受后续的博弈理论。可以说,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对一个博弈论领域的小白是十分友好的,很适合初学者阅读。

    当然仅仅讨论载体是远远不够。载体——特定的社会、主体——博弈的双方、以及两者之间的交互关系——博弈知识,这是博弈论的三大构成部分,它们一起组成一套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

    书中把博弈论主体定义为:理性人——有限理性的人。

    所谓理性人,就是在给定的条件下,总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用张维迎的话说,便是“可以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做出最好的选择”。读后感虽然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存在完全理性的人——理性人是不现实的。然而理性人假设的存在却是有一定道理的:张维迎的解释是“人都是趋利避害的,都在做出自认为最好的选择,都有着趋向于理性人的趋势。”——即在追求利益的时候,

  • 7、 《传播与社会影响》读后感

    在谈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先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作者。加布里埃尔塔尔德,他是法国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各个领域都有比较深刻的研究。例如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刑事犯罪学、统计学等等。这部《传播与社会影响》在不到三十万字的文字中完全展现了加布里埃尔塔尔德的思想精髓。之所这么说,是因为这本书覆盖他的全部思想和学说。其中本书在对公众与群众进行详细的分解,还有就是公共舆论、大众传播和个人影响,在这两个方面做出了详细的阐述。里面也解答了现在很多专家在传播领域的疑问。 其中有这么一段什么是舆论?舆论是如何诞生的?舆论的多种潮流如何汇合?如果有共同的释放出口,这个共同出口又是什么?这是第九章公共舆论、大众传播和个人影响中的第一段,他用了一系列的问题来开始第九章的说明。当我们看到这些问题时,我们不由得产生了兴趣。因为在塔尔德的时代就开始注意当今最为热点的传播问题舆论。在当今各种传媒不断崛起,特别是网络传媒的异军突起。舆论随着网络的传播散布到了整个社会。当然网络媒体不只是舆论传播唯一媒介,还有纸质媒体、电视传媒、广播传媒等。但是在开放的网络传媒上,舆论表现得异常活跃。网络传媒范围广、信息量大、非官方性等因素,网络传媒是舆论产生传播的重要途径。在中国这个较为封闭的国家里,舆论的传播是信息公开的重要传播渠道。《传播与社会影响》里面表示,报纸只是舆论的一个源头这也表示在很多年以前,或者是没有其他传播路径的时候,报纸是舆论传播的主要工具。但是也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纸质媒体在传播的作用的削弱,纸质媒体上面的舆论也表现出了信息量不足的弱点。但是就舆论的深度,纸质媒体还是占据着不可争夺的优势。 在本书中,塔尔德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来阐述传播方面的知识,这种阐述方式实为罕见。这样的方式也让我们容易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传播方面的知识,还在其他知识层面也给出了较多的阐述。我们也不能仅仅看到本书的其中一个层面,也有很多只是需要我们去学习和研究。一个学术大家也不会浅浅阐述,我们要领会当中的深意。运用当中精髓在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

  • 8、 《与社会学同游》读后感

    《与社会学同游》读后感

    文/史子翾

    社会学是什么?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作为高中生的我们很少去思考的问题。实话说,社会学对于我们来说,也许真的有些高深了,但对于社会学具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在我看来也是十分必要的。《与社会学同游》就是这样的一本书。这本书并不像教科书一样,面面俱到的将社会学全部呈现在我们眼前,而是选择从社会学的人文关怀角度,是那种可以发现人类行为的无比丰富性,能够在人们习以为常的行为之中展现专业思考的学问。

    首先说什么社会学。其实整本书都没有明确给社会学下定义,但是第一章和第二章中有许多相关的句子可以给我们提供线索。比如社会学尝试的是理解社会;社会学价值无涉的;社会学是论述进步的学说,是神学的世俗继承者,是统驭各门学科的学问;社会学问题永远是去理解社会交往中正在发生的事情。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社会活动并非人类社会某一个隔绝的领域我们可以利用这些零散的信息拼凑出一个我理解的社会学定义:社会学是以社会活动为研究对象,中立地揭示社会真相的学问。

    本书的第四章,就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个问题进行了说明。第四章提出了社会决定论:社会如同监狱,人如同囚徒。社会对人的囚禁主要通过社会控制和社会分层两个方面。社会控制包含但不仅限于暴力,羞辱、嘲讽、规劝和议论都是控制机制。关于社会控制,可以用这样一个比喻来说明,想象自己是一组同心圆的圆心,每一个圆圈代表一个社会控制体系。最外层的圈可以理解为政治和法律,内层的圈就是职场,朋友,家庭。由此可以比较地理解,一个人置于社会中意味着处于许多力量的拘束和控制之下。所以我们在生活中时常会产生置于的念头:好像全社会都压在我头上。另一方面,社会分层把社会塑造出一个等级体系分明的金字塔。阶级是其中一种分层类型,阶级社会中,人的社会地位基本上由经济标准决定。在这样的社会里,人的地位并非固定不变,许多人一生的社会地位是有变化的,好坏起落的变化都有。阶级地位生产出某些可能性或机遇,甚至是个人能够预期到的在社会中的命运。

    既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就是监狱和囚徒的关系,那么我们到底有没有可能逃脱这一关系,成功越狱呢?

    书中告诉我们:能。

    本书的第六章,介绍了抵制社会控制系统的三种手段:变革、超然和巧妙利用。

    所谓变革,说白了就是革命,一个人不承认当前社会的的权利界定,并且有一群人追随,就是革命。

    所谓超然,就是成为隐士,像陶渊明、释加牟尼那样,逃离当下社会体

  • 9、 《乡土中国》读后感1500字-浅谈“乡土社会”与“后现代社会”

    中国从农耕社会发展到如今的现代社会,某些城市,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已经带了些许后现代社会的意味。最纯粹的乡土社会与发展完善后的后现代社会几乎是从封建社会到现在,这个社会的最初与最末。所以,它们在社会特点、家的概念、秩序维护和个人价值观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异。接下来我将从社会特点与家庭观念来进行对比。

    1.社会特点

    《乡土中国》中写到我们的民族确实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受到土地的束缚。乡土社会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大部分的百姓从事农业耕种。他们直接取资于土地,生活、工作都围绕一块土地展开。他们之中,除非是通过科举,大多数人一生都将奉献给这一片土地。而后现代社会,首先,可供人们选择的职业形形色色,人们可以自由的在这些职业见进行转换。更重要的是,人们对自由的追求的高度达到了有史以来的顶峰。比起高薪,人们更注重职业的自由度,比起,传统的,所谓的正经职业,人们更愿意从事自由职业。自由职业在保障人们与传统职业相差不大的薪酬的基础上,给予人们更多私人化的空间,工作与生活的界限比起第一现代更加模糊。就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来看,与乡土社会的耕种的工作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所谓自由职业,自由当然是核心。

    由于土地的固有属性,农民们难以发生流动。祖祖辈辈在同一个地方生活,对于周围的不管是环境还是人,都无比的熟悉,这样看来,乡土社会又是个典型的熟人社会,人们之间都有一种天生的联系。但后现代社会却是典型的陌生人社会。由于后现代社会的流动性,个人化趋势的发展,人们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关系。虽然后现代社会存在许多公共空间,但这些空间是公共又不公共的。这样的公共空间都有多人参与,且都是为相似的目的而聚集,但参与的人之间却没有太大关系。

    从以上两点来看,乡土社会是典型的熟人社会,它是一个极度稳定甚至固化的社会;后现代社会是个典型的陌生人的社会,它具有流动性这一特点。

    2.家庭观念

    乡土社会的家族观念极强,大部分事情都在家族内部解决,官府一般会止步于家族门前,将更多的自由空间留给家族内部。上文提到,在乡土社会中,人们的生产活动围绕土地展开。当一个家的人数不断增多,原来的土地已经不能满足一个大家庭的时候,家中的人将会发生小范围的流动。这种流动使家庭的范围在当地扩展开来,家变成了族。由此,家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如今,我们如经常听到的衣锦还乡的字眼就是乡土社会家族观念的投影。家族

  • 10、 《传播与社会影响》读后感范文

    在谈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先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作者。加布里埃尔·塔尔德,他是法国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各个领域都有比较深刻的研究。例如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刑事犯罪学、统计学等等。这部《传播与社会影响》在不到三十万字的文字中完全展现了加布里埃尔·塔尔德的思想精髓。

    之所这么说,是因为这本书覆盖他的全部思想和学说。其中本书在对“公众与群众”进行详细的分解,还有就是“公共舆论、大众传播和个人影响”,在这两个方面做出了详细的阐述。里面也解答了现在很多专家在传播领域的疑问。 其中有这么一段“什么是舆论?舆论是如何诞生的?……舆论的多种潮流如何汇合?如果有共同的释放出口,这个共同出口又是什么?”这是第九章“公共舆论、大众传播和个人影响”中的第一段,他用了一系列的问题来开始第九章的说明。当我们看到这些问题时,我们不由得产生了兴趣。因为在塔尔德的时代就开始注意当今最为热点的传播问题——舆论。

    在当今各种传媒不断崛起,特别是网络传媒的异军突起。舆论随着网络的传播散布到了整个社会。当然网络媒体不只是舆论传播唯一媒介,还有纸质媒体、电视传媒、广播传媒等。但是在开放的网络传媒上,舆论表现得异常活跃。网络传媒范围广、信息量大、非官方性等因素,网络传媒是舆论产生传播的重要途径。在中国这个较为封闭的国家里,舆论的传播是信息公开的重要传播渠道。《传播与社会影响》里面表示,“报纸只是舆论的一个源头”这也表示在很多年以前,或者是没有其他传播路径的时候,报纸是舆论传播的主要工具。但是也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纸质媒体在传播的作用的削弱,纸质媒体上面的舆论也表现出了信息量不足的弱点。

    但是就舆论的深度,纸质媒体还是占据着不可争夺的优势。 在本书中,塔尔德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来阐述传播方面的知识,这种阐述方式实为罕见。这样的方式也让我们容易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传播方面的知识,还在其他知识层面也给出了较多的阐述。我们也不能仅仅看到本书的其中一个层面,也有很多只是需要我们去学习和研究。一个学术大家也不会浅浅阐述,我们要领会当中的深意。运用当中精髓在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

  • 2019-10-19

  • 2019-10-29

  • 2022-03-29

  • 2019-09-28

  • 2019-10-24

  • 2019-10-11

  • 2023-06-10

  • 2019-09-20

  • 2021-09-01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5

  • 2022-06-03

  • 2019-09-23

  • 2022-12-21

  • 2019-09-20

  • 2019-10-23

  • 2019-09-21

  • 2021-12-11

  • 2019-09-25

  • 2023-06-09

  • 2019-10-23

  • 2019-11-06

  • 2022-12-27

  • 2022-12-27

  • 2023-01-16

  • 2019-10-29

  • 2019-09-28

  • 2019-09-21

  • 2019-11-02

  • 2019-09-23

  • 2022-11-22

  • 2023-02-14

  • 2019-09-25

  • 2022-10-24

  • 2019-11-12

  • 2022-08-11

  • 2019-09-23

  • 2019-09-25

品德与社会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品德与社会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品德与社会读后感、2024品德与社会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