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电视与社会读后感 > 地图 > 电视与社会读后感

电视与社会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09-19 来源:互联网

《博弈与社会》读后感2000字。

读读好的作品,追求的是一种气质、亦是一种涵养。人类的成长,都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阅读过一本书之后人们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我们需要将这些感悟梳理出来,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那么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博弈与社会》读后感2000字,带给大家。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博弈与社会》这本书是大二时教授《经济学原理》的老师推荐的,老师曾无数次在课堂上提起过“博弈论”这个概念,对于这个概念我的初步认识是:博弈论的全称是“非合作博弈理论”——这是我从百度百科中得到的。“非合作博弈理论”?!在我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概念时,不自觉的在心里默念了好多遍,说实话,心里充满了不解——难道博弈论是在讨论如何不合作吗?带着这个疑惑,我开始看起了《博弈与社会》这本书,从书中寻求解释。

该书开篇便向我们抛出了两个问题——协调问题与合作问题。

张维迎说:“人是群居动物,群体人具有社会属性”。这个不难理解,毕竟人类在历史长河中从来都不是具有“个体优势”的生物,为了生存我们不得不选择聚集在一起——生活在“社会”中而不是“孤岛”里,这也让生活在其中的我们无法“独善其身”。简单地说,即你的“所思所想”不仅仅取决于自己还会受到群体的影响;你的“所作所为”不仅影响自己还有他人——这就是我们的“社会属性”。

人的社会属性意味着生活在群体中的个体将不得不与其他人频繁打交道,这个过程必然涉及彼此之间的合作与协调,而如何解决合作与协调问题,是这个社会运行的基础——决定了这个社会能否顺畅的运行。

该书在开始探讨博弈论前向我们抛出这两个问题,用意十分明显——能否深刻的认识协调与合作问题,是我们掌握后续博弈论知识的前提和基础。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特定的博弈论是以特定的社会作为载体的——也就是说关于博弈论的一切讨论都是以一个特定的社会为背景展开的。因此,在揭开博弈论的神秘面纱前,搞懂这个特定的社会是如何运行的将是必要的,这让我们能够更好的去理解和接受后续的博弈理论。可以说,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对一个博弈论领域的小白是十分友好的,很适合初学者阅读。

当然仅仅讨论载体是远远不够。载体——特定的社会、主体——博弈的双方、以及两者之间的交互关系——博弈知识,这是博弈论的三大构成部分,它们一起组成一套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

书中把博弈论主体定义为:理性人——有限理性的人。

所谓理性人,就是在给定的条件下,总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用张维迎的话说,便是“可以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做出最好的选择”。读后感虽然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存在完全理性的人——理性人是不现实的。然而理性人假设的存在却是有一定道理的:张维迎的解释是“人都是趋利避害的,都在做出自认为最好的选择,都有着趋向于理性人的趋势。”——即在追求利益的时候,人们会尽可能地成为一个理性人。这为理性人假设的存在提供了合理性。

协调与合作以及理性人假设,初步为我勾勒出博弈论的外部轮廓,带着对于博弈的粗浅认识继续来读这本书。

介绍完博弈的载体以及博弈的主体之后,毫无疑问,博弈双方在特定的社会中展现的交互关系将是该书接下来要阐述的重点。作者通过对一个接一个的博弈例子的剖析以引出相应的博弈思想,这种方式不仅在我的脑海中构建起了一个博弈论的世界,还在这个世界与现实社会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如何用一个博弈的知识去解决另一个博弈问题——可谓是“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

以囚徒困境为例。

两个共谋犯罪的人被关入监狱,不能互相沟通。如果两个人都不揭发对方,则由于证据不确定,每个人都坐牢一年;若一人揭发,而另一人沉默,则揭发者因为立功而立即获释,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狱十年;若互相揭发,则因证据确实,二者都判刑八年。此时,从集体理性的角度来看,沉默是对集体最好的选择。然而,由于囚犯们互不能沟通,出于个人理性,坦白便成了囚犯们各自的占优战略。因此他们会相互揭发,从而各自获刑八年。

这就是所谓的囚徒困境,很多人都知道何为囚徒困境,甚至能够清楚的明白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类似困境——企业的恶性竞争、国家间的军备竞赛、乃至于公共产品的供给等等。然而知道有这么一个概念并不意味着你掌握了如何去应用它,在这之中的大多数人,应该都不曾想过当有一天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看似不可避免的囚徒困境时该如何去走出来。

而《博弈与社会》这本书告诉了我如何去走出这一困境——用博弈知识去应对博弈问题。

张维迎说:“人不仅趋利避害的,还具有长远的眼光——我们可以为了长远的利益而放弃眼前的短利。”这就是我们走出囚徒困境的基础——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有一次性的短期博弈,但大多数情况下博弈是多次、长期的,在一次性博弈中走入困境所得到的短期利益和在重复性博弈中所能得到的长远利益那个较大,直接决定了博弈中参与者的个人决策,从而间接的决定了集体能否走出囚徒困境。也就是说,走出囚徒困境的方法就是让博弈者认识到“合作”带来的长期利益。

读到这里我终于开始理解何为“非合作博弈理论”了——能够理解人们为什么“不合作”,我们才能找到促进合作的有效途径。人既然可以因为“利益”而放弃合作,那么要使他们能够趋于合作,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更大的利益——合作带来的长远利益,去引导他们进行合作,从而真正做到走出困境。

当然,帮助我真正理解何为“非合作博弈理论”只是《博弈与社会》带给我的一小部分。在这之上,《博弈与社会》教给我的是一种走出人生困境的思路——探究困境发生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导致你陷入其中的,那么走出困境的关键就是用它来引导你走出困境,或许就是常说的“解铃还须系铃人”吧。这才是这本书所教给我的,最为重要的,足以影响我一生的东西。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2000字


今天我就个人在阅读《社会契约论》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感想,谈几点拙见。

什么是社会契约

什么是社会契约?在社会初创之时,人们为了某种利益而自愿的结合在一起,以维护整个集体的共同利益,也就是共同体中每个人的利益。在这个共同体形成的时候,每个成员也就等同于以牺牲自己天然的自由而换取了在集体中的自由,也就等同于每个成员都将自己的一切转让给了集体。这就相当于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分别与其他成员缔结了约定。而这个集体,就是社会;他们之间的约定,便是社会契约。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第一卷第六章论社会公约中谈到了社会公约形成的必要条件,以及社会公约存在的合理性基础:然而人类既不能产生新的力量,而只能是结合并运用已有的力;所以人类便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自存,除非是集合起来形成一种力量的总和才能够克服这种阻力,由一个唯一的动力把他们发动起来,并使他们共同协作。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这一集合的形成是自发的,而不是被迫的;是平等的,而不是专制的。每一个缔约者在本质上都是平等的。卢梭说: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们在这样一个集体中所获得的权利,既是集体的权利,也是自身所本应享有却让渡给集体的权利。

由此可见,社会契约的本质是人们为了生存而自发形成的集体所达成的约定,而社会契约的精神则是自由和平等。

人生而自由平等

可以说,人生而自由平等是贯穿《社会契约论》一书的重要的线索之一。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第一卷第二章论原始社会中说:每个人都生而自由平等,他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才会转让自己的自由。在第一卷第四章论奴隶制中讲到:放弃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自己做人的资格,就是放弃人类的自由,甚至就是放弃了自己的义务。在第二卷第四章论主权权力的界限中说:公意必须从全体出发,才能对全体都适用。为了确保国家政治的公平性,卢梭主张以投票和选举两者并用的方式来进行法律的颁布和官员的任命。

自由和平等是全人类与生俱来的权利,这样的权利是不可分割的,也是不可转让的,它们是社会契约得以维持的重要条件。一旦失去了自由和平等,那么社会契约要么是不复存在,要么就是被强力所建立起来的独裁所控制,这样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主权在民和人民的力量

如果说人生而自由平等是贯穿全书的一条线索的话,那么全书的另一条线索便是突出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人民的力量。

人民是社会契约的缔结者,社会契约所组成的集体就是国家;人民的意见在分歧、冲突后协商的结果我们称之为公意。人民有缔结约定的自由,自然而然地,也就有解除约定的自由。国家由于是人民让渡自己权力而形成的,那么国家的权力也就一定是人民的权利。从而只有人民本身才有权利去行使国家的权力,因为那本身就是人民自己的权利,只不过是由于社会契约,人民才将这些权力让渡给了国家而已。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第二卷第六章论法律中这样谈到:法律是意志的普遍性和对象的普遍性的统一。该怎么理解这句话呢?由于社会契约的性质,法律只能由全体缔约者规定,这体现了法律意志的普遍性;而由于法律是全体缔约者所制定的,则它适用的对象从来不会是特定的一个人,而是全体缔约者,这体现了法律对象的普遍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卢梭看来,不仅立法权属于人民,而且法律也平等地适用于每个缔约者。

至于政府,卢梭在第三卷第一章政府总论中说:国家是由于它本身而存在的,则政府只能是由于主权者而存在的。我们在这里应当明确政府的建立只是为了协调人民与主权者之间的关系,政府负责执行法律,并维持社会的以及政治的自由。也就是说,政府只是一个中间体,也就只是一个执行机关。政府只是主权者进行统治的工具,而国家则是由于人民通过约定而建立起来的社会集团。

由此看来,人民不仅享有国家的全部权利,而且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代人民本身来行使这些权利。因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

以上三个部分是我对《社会契约论》一书中几个观点或思想的一些简单的总结。下面我将对本书中的一些观点加以分析和论证。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人只要生活在社会中,其一言一行,必然会打上时代的烙印。卢梭也是这样,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在有些问题的看法上也会有所偏差。我在仔细研读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一书后,对书中的一些看法不敢苟同。以下是我的一点看法。

品德与社会读后感


篇一:《100个品德故事》读后感

《100个品德故事》读后感 林伊诺 今天我读了感动中国学生的《100个品德故事》深有感触。 本书从品德修养的各个方面,诸如诚实、守信、仁爱、宽容、孝顺、敬业、感恩、公正、廉洁、勤俭等出发,精选了许多真挚感人、行文优美的故事。告诉我们美好的品德是一个人最宝贵的故事,是一生受用不尽的资本。 这本书中《一杯牛奶》的故事,令我感动,它主要是讲一位男孩很贫穷,有一位女子看见了,就给那位男孩一满杯牛奶,后来,这位女子得了一种罕见的怪病,最后那位女子被那个男孩救了,而医药费只是当年那一满杯牛奶。 “施以爱心,不图回报”我们也应该学习那名女子和那位男孩医生。柏拉图曾经说过: “年轻人成长时首次听到的故事应该是美德典范。没有哪种训练能比这更高贵了。”我也觉得是这样,一个人所具有的良好品德是其人生最有价值的一种资源,不仅能够促进我们的人生发展,而且有利于我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篇二:《品德故事》读后感

《品德故事》读后感

605班 欧阳嘉薇 指导老师:梁韧

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品德故事》书,我被书中精彩的故事情节打动了。

《伟大的父亲》讲的是一位人民警察为了争取时间营救被困的学生,放弃了营救同样被埋的儿子。他就是品德高尚的人民警察——李国林。他这种先人后己的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

四川的一个女孩在“5.12”地震后被埋在废墟里。废墟里一片漆黑,她又冷又饿,她靠着看书缓解心中的恐惧,直到被救险官兵救出来。所有的抢险官兵都被这个女孩深深地震撼了。她就是在废墟里打着手电筒读书赶走恐惧的那个战胜死神的女孩——邓清清。 更可贵的是《程门立雪》中的杨时和游酢。他们不仅虚心好学,还尊敬老师。40多岁时,杨时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去程家去拜见程颐,听闻程老师正在闭目养神。为了不打扰程老师,便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外静静等候。尽管此时门外的雪已积了一尺多厚,他们都没有一丝不耐烦,也没被积雪吓退。

还有《子路背米》、《吴猛饱蚊》、《刚正不阿》等等。他们对长辈的孝敬,对邻里的关爱,对他人的谦让,对国家的忠贞,对人民的奉献,无不激发着我对美好品德的追求。它告诉我在与他人相处时,懂得诚信和尊重,在深陷困境时,要坚持不懈,不要轻言放弃,在为人子女时,要懂得父母的艰辛,从而孝敬父母。

品德修养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读完

这本书,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从点点滴滴做起,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

篇三:品德课《说说我们班》有感

立足生活,关注细节,快乐教学

——听《说说我们班》有感

武汉市江======小学==荣

沿着昙华林弯弯曲曲的坡路,我来到武昌区棋盘路小学。这是闹市中的净地,也是老旧小区中的一片圣地!在这里有朗朗的读书声。在每日的英语歌曲、英语短句中似乎发现孩子们快乐的来源。聆听了贺老师的一节课《说说我们班》,对关注生活细节,提高课堂效率有了更深的体会。

一、立足生活,课堂再现。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提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我们在课堂上的教学要注意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选择合理的内容作为教学素材!贺老师在《说说我们班》这节课中正是抓住了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介绍自己在班级中的好朋友是谁,你喜欢和谁一起玩游戏?通过这样的介绍,瞬间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相信听到老师这样的提问,其他的学生心中肯定也会在思考:谁是我的朋友?我怎么和他成为朋友的?我和他在一起玩了哪些游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立刻都会出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一幕一幕的生活画面会浮现在课堂中!这样的课堂就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有许多许多鲜活的事例。将平时的生活信息收集整理成为了课堂上或不可缺的事例,这更能抓住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二、关注细节,培养习惯。

细节是一种能影响全局的细微的易被忽略的物件或行为。细节决定事物的成败。细节往往因其“小”,而容易被人忽视,掉以轻心;因其“细”,也常常使人感到繁琐,不屑一顾。但就是这些小事和细节,往往是事物发展的关键和突破口,是关系成败的双刃剑。品德课堂如果能抓住细节,能使课堂更富有魅力,犹如一颗颗充满生机的种子能长成参天大树!在《说说我们班》这节课中,无时无刻不体现抓住细节进行教学。班级就是我们共同的家,你对家人熟悉吗?这种熟悉正是从平日生活中观察到的细节所在。可能是同学的外貌特点,可能是同学的行为动作,可能是同学的特长优势。这“猜一猜”活动就是让学生回顾细节,发现特点!只有在我们生活中留意了这些细节,才能更好地融入这个班级大集体!课堂上,贺老师展现“全家福”,让孩子们观看家庭成员的背影,发现特点!我个人认为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是既有图片背影的猜猜人物,也有文字描述的回顾!让所有的孩子融入集体,培养孩子们学会观察,留心观察的习惯。

三、快乐教学,高效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快乐是学习的动力!枯燥的学习,不但不能让学生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还会产生学习的厌倦。每一项学习任务的布置要考虑到学生学习的难度。只有快乐学习,才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快乐成长,调高课堂的实效。在贺老师《说说我们班中》,出现了颇为尴尬的一幕。当老师让孩子们描述自己在集体中快乐的事时,许多孩子出现了“我不记得了!”这样的话语。快乐的感觉依然存在,快乐的画面却消失不见!一瞬间出现了课堂冷场的情况!贺老师对学

生十分了解,也做好了充分的课前收集准备工作。一张张充满快乐的照片一一呈现在所有的孩子面前,一段段充满快乐的场景立时浮出水面。孩子们看着照片,慢慢地,都有话可讲,有内容可说!他们对集体充满了爱的情感,至此,课堂引入高潮,课堂效果可想而知!试想,如不是老师降低难度,由直接回忆到给予画面回忆,减低了低年级学生学习的难度,课堂就会冷场,学习就会害怕,低着头不敢看老师!看到那么温馨充满快乐的画面,每个孩子都会发出会心一笑!我个人认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是让孩子受益,也让孩子们感到快乐的课堂。快乐的课堂是自然而然,充满生趣的!

“你快乐吗?我很快乐!”学习不应该是一件感到压力和疲惫的事!学习应该充满乐趣!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更应立足生活,抓住细节,让孩子们在快乐学习中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的读后感-2000字


我虽然是一个孤陋寡闻的人,却因一次偶然的机会,知道世界上曾有一位叫卡尔波普尔的英国人,写了一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但也仅限于此。但我觉得我读这部书的时间还是太迟了,因为我个人觉得,波普尔的这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将教会我们怎样理性思考,它让我对许多一直迷惑的问题都产生了一种感受:原来是这样。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是对政治哲学和历史哲学的批判,是对一些社会改造原则的审评。波普尔的靶心是历史决定论及其所支撑的极权主义,他采取的是一条上溯的思路:由斯大林到列宁,由马克思到黑格尔,最后揪住了柏拉图的尾巴。他认为他们的思想构成了现代极权主义的来源,他发现了柏拉图的正义学说与现代极权主义之间惊人的相似性,极权主义属于一种恰恰与我们文明同样古老或同样年轻的传统。他深入剖析了封闭社会,认为极权主义所构建的封闭社会乃是开放社会的死敌,是人道和理性、平等和自由的覆灭力量。波普尔在这部书中系统地对柏拉图、黑格尔和马克思这三位思想家的社会政治哲学理论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但并不是为了彻底否定他们,正如他在第一版的序言中所说的那样:如果本书就人类精神领袖中某些最伟大的人物讲了一些刺耳的话,我相信,我的动机并非是希望贬低他们。我的动机出于我的信念,即倘若我们的文明要继续存在的话,我们就必须破除遵从伟人的习惯,伟人可能会犯一些伟大的错误。我想,这已经不再不可接受,我们对于理解这段话也应该不会有什么困难。

中国人对赫拉克利特这个名字可能比较陌生,我也是在读《开放社会及其敌人》时才更深一点地知道这么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不过提到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句经典哲语,我想大多数人都不会陌生,这句话就是这位赫拉克利特在两千几百年前说出来的。但是赫拉克利特却是一个好战分子,他说:战争是万物之父,也是万物之王,它证明这些是神,那些仅仅是人,让这些人变成奴隶,而让前者变成主人人们必须晓得,战争是普遍的,正义即是冲突,万物通过冲突和必然性而生成。也就是说,他坚持主张战争的结果是公正的,胜了的人应该是主人,失败的人就应该做奴隶。这种观点与法西斯的种族论是一脉相承的,直接为优等民族屠杀劣等民族提供了屠杀合理的理论基础。 我最感兴趣的是波普尔对柏拉图唯美主义的透视。在此之前,唯美主义与极权主义的关系一直是思想界的一个盲点。现在,波普尔做出了他的回答。他指出,柏拉图的激进乌托邦思想与唯美主义一脉相承。柏拉图是一位艺术家,他和许多伟大艺术家一样,试图看见一个模型,看见他作品的神圣本源。柏拉图把政治也看作艺术,而且是最高的艺术。柏拉图式的政治家是为了美而创作城邦的。他不是仅仅希望建立一个好一些的和合理一些的世界,而是希望建立一个完全没有污点的世界:不是一张用碎布拼成的被面,不是一件有补丁的旧衣服,而是全新的大衣,是真正美好的新世界。这种想法是善良的,但却不能实践。这种审美的热情,只有受到理性的约束,受到责任感和援助他人的人道主义紧迫感的约束,才是有价值的,否则,这是一种危险的热情。赫拉克利特哲学的座右铭是万物皆流,无物常驻,柏拉图从中得到启发,形成了一切流变物、一切生成物注定要退化这一衰败法则,并认为,根据这一法则,所有社会变化都是走向腐败、退化或衰亡。只是,柏拉图在研究出这一衰败法则之后,又研究出了阻挡衰败法则的办法。波普尔在书中说道:柏拉图相信,人的道德意志在人类理性力量的支持下,可以违背历史命运法则衰败法则。柏拉图相信衰败法则直接导致道德退化。至少在他看来,政治腐败主要取决于道德退化和知识贫乏,而道德退化则主要归咎于种族退化,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衰败这一普遍宇宙法则在人类事物领域中体现自身。从波普尔对柏拉图的理念的解释来看,柏拉图认为衰败规则是一种普遍的历史趋势,所以治理国家的人如果不正视这一普遍规律,国家就一定会衰亡,要想避免国家的衰亡,唯一的办法就是根据柏拉图的治国理论建立一个没有变化没有腐败的尽善尽美的国家,也就是建立理想国。正如菲尔德在《柏拉图及其同时代人物》中所说的那样,柏拉图哲学的主要目的可以看成为了保住一种似乎已濒临灭亡的文明而重建思想和行为的准则。 历史学家们面对希特勒时,总是感到迷惑不解:他究竟是恶魔、是撒旦,还是疯子?这些解释都是没有意义的、不负责任的。希特勒虽然相貌不威武英俊,但颇有领袖的魅力。

《第三帝国的兴亡》的作者、美国记者威廉席勒曾在德国呆了10年,亲眼目睹希特勒青云直上。他是个坚定的反法西斯主义者,但他不得不承认希特勒讲演时的魅力,眼睛像宝石一样纯洁,夺人魂魄。因为希特勒沉醉在唯美主义的狂想中。希特勒有很高的审美能力,美学是法西斯主义的重要部分。希特勒欣赏安格尔画的美女,欣赏瓦格纳的音乐,欣赏凯旋门一类的建筑。他对名画、音乐和建筑的欣赏,是跟奥斯维辛的暴行同时进行的。两者其实是相通的。柏拉图在《政治篇》中就曾写道:他们为了国家的利益,可以按法律程序或不按法律程序,来处死或放逐一些公民,以清洗这个国家,使它比以前为好。这是按科学和正义行事。一个画家只能清洗画布,一个拥有无限权力的画家则会连根拔起现存的各种建构和传统。他必须净化、清洗、驱逐和杀人,这些行为都是创作。据说,希特勒当年让设计师为党卫军冲锋队设计军服时,下过特别命令:德国士兵穿戴的必须是世界各国军服中最漂亮、最威风的那种。结果正如元首所望:像戈培尔制造的美妙口号一样,美丽的军服,让不知多少德国男孩雄赳赳气昂昂地抛尸疆场。美与极权主义结合之后,就不单单是美了。

审美冲动是动人的,波普尔自己也说,他非常同情审美的冲动。一个人尽可在唯美中生活,但不能强迫别人也接受这种方式。否则,唯美便走向了极权。美何以为美?如何保证唯美主义与极权主义绝缘?波普尔的药方是:政治必须坚持平等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原则;美的梦想必须从属于援助在苦难中和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这个必要性;从属于为这些目的而设立各种建构的必然性。波普尔不认为美是唯一的,恰恰相反,美之为美,因为还有正义在支撑着它。

在波普尔眼里,没有完美无缺的黄金世界,只有逐步完善的开放社会。正如多林博士在本书的导言中所说的那样:波普尔的哲学纲领是一种对新的和更好的解决办法的孜孜不倦的寻求。

《品德与社会》读后感300字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即使你有一些本领,也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我们要想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就应该遵守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们都有珍惜自己的生命。

生命是初生的无知,少年的纯真,青年的朝气,成年的稳健,老少年的不息。生命是母亲的慈爱,父亲的保护,朋友的关怀,爱人的怜惜及一切感情的交织。生命是落山的太阳,峭壁上的青松,行将熄灭的蜡烛,一闪即逝的星星。生命是用关爱和拼搏铺就的一段精彩旅程。这天上的云,扑面的风,路边的花,翩飞的蝴蝶,熟识与陌生的人们会心的笑,我们身边何处不能感受生命的奇迹。

生命是宝贵的,因为每个生命都来之不易,生命是宝贵的,因为每一个生命都在顽强地表现自己,生命是宝贵的,因为对大多数个体来说,生命只有一次,一旦失去就无法复生。所以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生命,爱护老人就等于爱护自己的生命。

我们不能沾毒品更不能吸毒,毒品是一种能让生命受到伤害的物品,是会害了你的幸福家庭,会害了你一生的傀子手,也违犯了国家规定。所以,吸毒会让你违犯国家规定,也会让你毁了你的幸福家庭,遵守国家规定,有一个幸福美好的生活。我们每个人都有活着的意义。我们要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有关国家,社会和生命有关的词。得随时记住这24个字哦!要珍惜生命,爱护老人,遵守国家及社会规定。珍惜祖国的一草一木,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白垩记往事》读后感——文明的合作与博弈


《白垩记往事》读后感——文明的合作与博弈

刘慈欣

《白垩记往事》是一篇想像白垩纪恐龙灭绝原因的小说。小说里以恐龙和蚂蚁之间的故事,向我们反映了许多深刻的问题。

恐龙文明和蚂蚁文明是两个古老的文明。两个文明看似水火不容,因为这个星球上同期出现的文明极容易引发大的战争。但实际上,在地球,两个文明是共生关系。恐龙们没有灵巧的肢体完成细小入微的工作,只能由蚂蚁们为其效劳,而恐龙科学家们则带领两个文明持续发展。两个文明便相互依存,共同组成了地球文明,向宇宙深处走去。

一天恐龙文明分裂为两个国家,蚂蚁联邦虽同时为两个国家服务,但在恐龙文明的工业污染和内部核战争的困扰下,决定对恐龙文明采取措施:推翻恐龙帝国,发展蚂蚁文明,摆脱共生约束。

蚂蚁大军在恐龙机械内部和恐龙皇帝的大脑主血管上安装了炸弹,引爆后会使恐龙内部严重瘫痪,犹如社会失去了大脑,地球将被蚂蚁统治。

而蚂蚁们绝对想不到的是,恐龙的两个国家都拥有了最新的反物质炸弹,一旦爆炸将产生高温摧毁地面上的一切。反物质倒计时作为威慑已打开,每隔一段时间由恐龙皇帝按上重计时按钮。当蚂蚁们知道这一切时已经太晚了,它们没有任何补救措施,白光闪耀的一刻,大地上的一切都被烈火吞噬。

两个文明的合作奇迹在竞争中结束,这样的结局引人深思。虽然两个文明的共生关系已属奇迹,但最后的确实反映了一些问题:人心?合作与竞争的博弈?

两个在沙漠中的人,走出沙漠至少还需要两天,若两人的总补给可供一个每人再坚持一天,走出沙漠前就可能找到村庄,而你是两人中的一个,你会怎么做?

或许你们俩人的关系很好,生死与共,宁死与不会坑害彼此,那你们仍然可能找到村庄后走出沙漠,这当然是最好的结局;也或许你们最后山穷水尽,因补给不足而双双倒地。

但是幸运不是万能的,幸运神不是什么人可以随手唤来的仆人,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要达成上面的合作条件,必须两个人都不能抱有私心,这对两个人来说是有可能成立的,但绝不可能成立于两个文明国家。

很简单,没有一个种族是完全无私的人,况且种族利益需要每个人为之着想与分担,并非个人主观臆断,如果真的相信幸运神会从保佑一个文明,简直就是对文明的不负责,成为千古罪人了。

于是文明只能走一条路:保全自己,杀死同伴,以此能够继续生存。

就像小说中蚂蚁为了让自身文明不受损害,设计将恐龙世界变成阶下囚从而保障蚂蚁文明在历史的道路上走得更长远,这与上面的比喻同出一辙。

所以,两个文明之间的合作关系并不能持久,即使有也无法长久维持。文明发展到一定水平,便会容不下其他文明,甚至出现著名的“猜疑链”(详见刘慈欣《三体Ⅱ:黑暗森林》)。虽然共生关系的两个文明不一定如小说中恐龙与蚂蚁一般两败俱伤,但一定容不下其它第二方文明的存在,必须会产生一场旷世战争,直到一方被另一方消灭或附属另一方为止。

在宇宙大家庭中,目前的人类文明是宇宙沙漠的孤行者。如果人类没把自己在沙漠的恶劣环境中玩死的话,在即将到来的旅行伙伴之前,人类还需要认真研究的东西是:

文明博弈学,在攸关文明生死的棋局上战胜对方,做文明的胜利者。

2017.8.20

彦绫:

把羊这篇文章打出来后,我又想了半天。作为一个十四岁的孩子,他开始思考社会发展的问题,当然,这些想法都很幼稚和粗浅。这些都是不该他思考的,现在也不是该思考这些的时候,可是他却去想了。我想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我以孩子开始思考这些问题而骄傲。

2017.9.29

博弈论读后感


博弈论读后感(一)

博弈小术语: 收益矩阵、均衡、纳什均衡、零和博弈论,也称互动的决策论。它的基本假设之一是人是理一性一的。但现实并非如此,人不可能具有完备的知识也不可能时时理一性一。尽管如此,人们仍然乐意用博弈论的方法来解释和分析现实社会现象。

每一次的人际交往都可以简化成两个基本选择:合作或背叛。比如在前面的日志里提到的囚徒困境,在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囚徒困境:双方明知合作能带来双赢,却因为理一性一的自私和信任的缺乏而导致合作难以形成。当一次一性一博弈出现时,人们往往会选择背叛。这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例子,比如飞机场,为什么食品价格敢定那么高呢?因为它知道候机的乘客不会是它的长期客户。而当博弈的终点不可知时,就又是另一回事了。

在多次博弈中,背叛仍不可避免,但合作的几率会相比一次博弈有提高。至于如何更加有效地减少背叛,一种办法是引入惩罚机制,可以是带剑的法律或温和些的道德约束。现实中的集体活动等候上车问题就是个例子,让那些迟到的人自己负责任就是一种惩罚措施。

当然,如果在开头就有一些善意的人出来表明合作态度对提高合作机会也是有帮助的,不管这些善意的人是出于何种目的。一旦合作开始,人们就能体验到合作的好处,并乐于坚持一段时间。至于时间的长短,关键是看博弈的终点是否明确。这在上面也提到了,如果终点明确,人们就会倾向于在最后一次背叛。而当大家都知道对方会这样想时,倒数第二次就会成为新的终点,新的背叛。如此反复推演,合作从一开始就很难形成。注意上面的论述是基于没有惩罚机制的基础。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是由一爱一克斯罗德完成的。这是一个计算机模拟竞赛,参赛的62位科学家递交了自己写的关于博弈策略的代码,同时加上一爱一克斯罗德本人写的一个随即策略代码,共63个。结果表明,前15名中只有第8名是非善意的程序,最后15名只有一个善意的,夺魁的是一报还一报策略。

这个实力不凡的一报还一报策略就是对方选择什么我就回应什么,你合作我就合作,你背叛我也背叛。这种策略体现的是善良、可激怒、宽容、简单等好品质。虽然该策略在每次对局中分数都不能超过对手,但它的总分却是最高的。它赖以生存的基础很牢固。而那个非善意程序的成功是建立在别人的失败之上。可以想像,如果赋予这些程序以进化的基因,久而久之,非善意程序的存活率将下降。

博弈论读后感(二)

我阅读的书是【博弈论教程】,王则柯、李杰编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此书一共分为九章,我自学了前七章,总结了一下学习心得。

博弈大致有以下两种分类:按照博弈各方是否同时决策可以分为:同时决策博弈(静态博弈)、序贯决策博弈(动一态博弈)、同时决策博弈与序贯决策博弈的混合博弈。按照大家是否清楚各种对局情况下每个人的得益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自一由组合一下啊,就会发现博弈的四大部分: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完全信息的动一态博弈、不完全信息的动一态博弈。

同时决策博弈

纳什均衡:局中人单独改变策略不会得到好处的对局即策略组合,就是纳什均衡。设 是 人博弈 的一个策略组合。如果对于每个局中人 , ,对于所有的 都成立,则我们称策略组合 是该博弈的一个纳什均衡。

优势策略有严格优势策略和弱优势策略之分,可以用严格劣势策略逐次消去法寻找纳什均衡。相对优势策略可以利用相对优势策略划线法或者箭头指向法寻找纳什均衡。

混合策略纳什均衡

驹于有时候纳什均衡不是唯一的,有时候纳什均衡是不存在的,按照上述方法寻找博弈的结果有时候不能实现,所以需要展开纳什均衡。

混合策略与纯策略的区别在于,混合策略是局中人可以按照一定的概率,随机的从策略组合中选择一种纯策略作为实际的行动。

混合策略:有一个有N个局中人参与的策略式博弈 中,假定局中人 有 个纯策略,即 则概率分布 ,其中 , ,称为局中人 的一个混合策略,这里 表示局中人 选择纯策略 的概率。

混合策略纳什均衡:是指给定对方选择该相对最优混合策略的条件下,能使局中人自身的期望支付达到最大的混合策略,必须满足的条件如下:

利用反应函数法和直线交叉法,寻找同时决策有限博弈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当存在多重纳什均衡时,需要用帕累托优势标准或者风险优势标准来筛选。

帕累托效率标准:经济的效率体现在配置社会资源以及改善人们的情况,主要看资源是否被充分利用,要想再改善某个人的利益,就必须损害其他局中人的利益,这时候就说一个经济已经实现了帕累托效率,相反,如果还可以在不损害别人的情况下改善任何人,就认为经济资源尚未被充分利用,就不能说经济已达到帕累托最优。

序贯决策博弈

序贯决策博弈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总有一个局中人率先采取行动,因此衍生出先动优势和后动优势。先动优势:虽然双方都得到好处,但是先决策先行动的一方得益多一些(比如情侣博弈)。后动优势:虽然双方都得到好处,但是后决策后行动的一方得益多一些(比如分蛋糕、产品定价)。在这一节中,要准确把握了先动优势和后动优势的概念,摒弃先动者得益大于后动者得益即为先动优势和后动者得益大于先动者得益即为后动优势的观念。

利用倒推法寻找序贯决策博弈的纳什均衡。

同时博弈与序贯博弈

子博弈:在一个 人展开型博弈 中,满足如下3个条件的一个博弈 ,称为 的一个子博弈:(1) 的博弈树是 的博弈树的一支;(2)博弈 不能分割博弈 的信息集,具体来说,只要博弈 的某个信息集的任何一个决策节点是博弈 的一个决策节点,那么博弈 的这个信息集的每一个决策节点都必须是博弈 的决策节点;(3)博弈 的末端节点处的支付向量,与博弈 在这些末端节点上的支付向量的有关部分重合。

重复博弈和策略一性一行动

子博弈一精一练纳什均衡:令 表示阶段博弈, 是 重复 次的重复博弈, ,如果 有唯一的纳什均衡,那么重复博弈 的唯一的子博弈一精一练纳什均衡结果,是阶段博弈 的纳什均衡重复 次,即在每个阶段博弈出现的都是一次一性一博弈的那个均衡结果。

驹于无限次重复的囚徒困境博弈,存在触发策略,两个着名的触发策略分别是冷酷策略和礼尚往来策略。冷酷策略:指双方一开始的时候选择合作,然后继续选择合作,直到有一方选择背叛,从此永远选择背叛,这个策略之所以冷酷,是因为任何局中人的一次一性一背叛将触犯永远的不合作。礼尚往来策略:开始的时候和冷酷策略一样,即双方都选择合作,在以后的每个阶段,如果你的对手在最近的一次博弈采取合作策略或者在最近联系k次策略中都选择合作策略,则你继续合作,如果你的对手在上一个阶段的博弈中采取背叛策略,则你在下一阶段博弈中采取背叛策略报复,或者在以后k次策略中选择背叛进行报复。

驹手是否采取背叛策略,取决于有效收益率 。

零和博弈

零和博弈又称零和游戏,与非零和博弈相对,属非合作博弈,指参与博弈的各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

寻求二人零和博弈的纯策略纳什均衡,可以采用相对优势策略划线法,也可以采用最小最大法,最小最大法依托的思想是:局中人在进行零和博弈时对他们自己去得好结果的机会报悲观的态度,行局中人采用maximin的决策原则,列局中人采用minimax的决策原则。此方法只是用于零和博弈的纯策略纳什均衡。

博弈论读后感(三)

博弈论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主要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其应用的领域也非常广,最通常的应用该是经济学吧。这本书中的理论很深奥,其数学模型的推导更是复杂,然而书中的案例却既浅显又生动,很值得一看。现在拿出一个例子来,和大家一起分析其中的道理、分享其中的趣味。

这个例子是智猪博弈的故事,讲的是: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边有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猪圈的另一边的

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当小猪踩动踏板时,大猪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刚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猪踩动了踏板,则还有机会在小猪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争吃到另一半残羹。

那么,两只猪各会采取什么策略?答案是:小猪将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而大猪则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

原因何在?因为,小猪踩踏板将一无所获,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对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板,不踩踏板总是好的选择。反观大猪,已明知小猪是不会去踩动踏板的,自己亲自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吧,所以只好亲力亲为了。

小猪躺着大猪跑的现象是由于故事中的游戏规则所导致的。规则的核心指标是:每次落下的食物数量和踏板与投食口之间的距离。 如果改变一下核心指标,猪圈里还会出现同样的小猪躺着大猪跑的景象吗?试试看。

改变方案一:减量方案。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不去踩踏板了。小猪去踩,大猪将会把食物吃完;大猪去踩,小猪将也会把食物吃完。谁去踩踏板,就意味着为对方贡献食物,所以谁也不会有踩踏板的动力了。

改变方案二:增量方案。投食为原来的一倍分量。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会去踩踏板。谁想吃,谁就会去踩踏板。反正对方不会一次把食物吃完。小猪和大猪相当于生活在物质相对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所以竞争意识却不会很强。

改变方案三:减量加移位方案。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但同时将投食口移到踏板附近。结果呢,小猪和大猪都在拼命地抢着踩踏板。等待者不得食,而多劳者多得。每次的收获刚好消费完。

这个故事给了竞争中的弱者(小猪)以等待为最佳策略的启发。但是对于社会而言,因为小猪未能参与竞争,小猪搭便车时的社会资源配置的并不是最佳状态。为使资源最有效配置,规则的设计者是不愿看见有人搭便车的,政一府如此,公司的老板也是如此。而能否完全杜绝搭便车现象,就要看游戏规则的核心指标设置是否合适了。

书中还有很多例子,并进行了分析,我们都能悟出些道理。所以读的时候会有一个感觉,那就是先有事实,后由理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理论来源于实践。感觉就像是先有这个社会现象,然后才有这个理论去分析,这个理论套在这个社会现象上恰好合适。

相信《《博弈与社会》读后感20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电视与社会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