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观读书笔记有感800到1000字 > 地图 > 观读书笔记有感800到1000字

观读书笔记有感800到1000字

发布时间:2019-10-11 来源:互联网

《街角社会》读书笔记1000字心得感悟。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老师、教授他们都读过一些中外经典名著,当我们细心阅读完一部作品后,就会有独到的见解。这时候,我们不妨坐下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那么,你都看过哪些中外经典名著呢?或许你需要"《街角社会》读书笔记1000字心得感悟"这样的内容,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街角社会》读书笔记1000字心得感悟

我们今天推送的这本书《街角社会》是威廉·怀特所著的经典社会学书籍。这本书源于1936年至1940年作者在波士顿的科纳维尔(一个意大利贫民区)作的实地研究。他以被研究群体——“街角帮”一员的身份,深入分析了这个地区的社会结构。

研究方法:

在后添加的附录中,作者怀特充分的阐述了自己研究的过程。在量化研究的大潮流下,他选择了定性分析。并且他认为,要真正读懂某个社区,就必须真正理解其社会结构和人们的行为模式;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靠亲身体验、身临其境,了解每一种外显行为的背后权衡及博弈。

人类学参与观察法的使用,对社会学之前的统计学方法、心理学实验法和人格测验方法、实地调查法等做出了充分的补充。参与观察法使作者怀特理清了科纳维尔的社会结构与模式。

更重要的是,怀特在研究的过程中尽量保持在群体中比较中立的态度。事实上,由于他的才智以及和决策人物之间的关系使得他在群体中拥有比较高的地位,因而当对某些问题的决议,群体内赞同和反对双方人员的人数相当时,他的发言就可能会起到决定性的影响。而怀特曾经就因他的一次表态发言而影响了一次决议的最终结果。后来他觉得在这件事上做得确实不对,无论你多么想要融入这个群体,但作为社会实验中的研究者,你还是要保持自己的特色,不至于所有的活动都按照群体的规范去行动,因为也许你的参与会对实验本身产生破坏性。这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保持价值中立吧。

人文维度:

鉴于不想剧透文中过多的细节,我们在这里只给出一些我们的观点。事实上,我们认为科纳维尔的问题并不在于我们潜意识中的所谓“无组织”,而在于它本身的社会组织难以和周围的社会结构融为一体。

对科纳维尔青年而言,他们的抉择本身存在着冲突:他们要么进入商业和共和党政治的世界,或者进入民主党政治和非法活动团体的世界。如果他在m.i1766.com第一个世界发展,那么他会受到整个社会的承认,但在科纳维尔他永远是一个异己分子;相反地,如果在第二个世界中生存,他大概会成为一个被社会抛弃的人。

结合书中,当地的很多意大利青年(包括大学生和一些街角帮领袖)都试图融入美国社会。又因为这些青年无法摆脱自己意大利人的认知,他们都陷入了这样一种冲突,这也就增加了他们离开科纳维尔的难度。

由此可见,一方面,当地人的看法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发生和某种意义上的加剧;但另一方面,来自上述文化冲突的另一方——美国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在美利坚所谓“多元与包容”的文化外衣下,它与生俱来的排他性也激化了这种状况。

只有科纳维尔出现更多文中奇克所代表的开放价值观,美国社会的这种偏见才会减少,那时才会形成文化的真正融合。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这本书是去年在“金陵读书会”被伏龙安利的。伏龙是社会学专业的,介绍这本书时说是社会学的入门之作。他讲的过程中,透彻的针砭时弊尤其是对“科层制”的批判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阅读这本书。

但书买回来却屯了半年,最近才拿出来读。虽说是社会学的入门之作,但这本大作却和其他的人文学科的学术论著一样读起来非常吃力,作为对人文学术研究零基础的小白读者读了两遍,才渐渐理出一些头绪。

首先介绍下,作者赖特米尔斯,他被称为美国当代著名的批判社会学家,著有《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权力精英》和本书《社会学想象力》,而《社会学想象力》被视为他的集学术之成的大作,在社会学家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社会学想象力的概述,第二部分是对美国社会学界的批判,第三部分是谈论如何发展社会学想象力,第四部分是论述如何将社会学作为一种学术职业。

在作者看来,现代社会变化太快,每一刻都迅速成为历史,而作为个人则经常感受到滑入陷阱的感觉,我们来不及拥抱和理解,就已经被时代所弃。这是因为我们缺少一种心智品质,可以帮助我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能看清世界,以及我们周围发生的事情的清晰全貌,这种能力被作者定义为“社会学的想象力”。它要求从个人与时代,个人与历史和个人与社会全方位去认识个人所处的环境,不断的转换视角,从而获得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经历对价值的重新评估,从而获得一种心智能力。

每个人都会有个人的困扰,当环境与我们的内心产生冲突时,困扰变产生了,但是,个人的困扰却是私人的,只是自己所珍视的价值受到了威胁。但我们经常遇到的情况是,所有人都有一样的个人困扰,这就成了社会结构中的公共论题。个人的困扰的解决有赖于对社会公共论题的讨论和解决,社会学所关注的正是公共论题的讨论与解决。

而经常遇到的情况下,公众对很多公共论题很漠然,因为公众感受不到威胁,另外一方面,很多时候公众感受到不安,却不知道来源于什么威胁,因为他们不清楚自己所珍视的价值是什么。社会学的另外的任务就是搞清让公众漠然和不安的论题。社会学如此的重要,从创立之后却发展出了不好的趋势:

一,倾向于一种宏观的理论,概念的组合和分解,过于抽象化和概念化,而缺乏对真正问题的踏实的感受。宏大理论试图系统性解释所有问题,但最后脱离了具体的,经验性的问题。

二,倾向于某种方法论和抽象的经验主义,局限于方法和技术手段将导致技术专家的产生,从而扼杀了创造性和富有活力的思想。

三,倾向于各种各样的适用性,社会学与意识形态和科层制结合,从而失去了社会学的中立和自主性。

四,社会学服从于科层制,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学院派系,社会学失去了自由发展的环境。

针对这些趋势,米尔斯提出对社会学发展重要的几个方面:

一,重视科学的方法,避免僵化的程序

二,关注人类的多样性

三,对历史的正确运用

四,注重理性和自由

五,对政治责任的关注

最后一章,米尔斯论述了作为一个将社会学作为自己学术职业的学者,如何进行学术研究,包括议题选择,档案建立和如何写作。

这本书对于研究社会学并以社会学为职业的学者而言,的确是一本值得放在枕边经常翻阅的书。米尔斯的批判给真正的社会学研究指明了方向。作者:秋筠

《悟空传》读书笔记心得感悟1000字


《悟空传》读书笔记心得感悟1000字

“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

这是来自一只猴子的呐喊,看不到前路,看不见亲朋。十几年前,这段话也算得上是离经叛道了,作者从一个更加离奇的角度重新解读了西游。

经典西游中,写的是一只顽劣的猴子被驯化之后和几个各有遭遇的人踏上西行取经路,几经磨难,终成正果。千百年的解读都是磨难中坚强,最终成就一番。

作者今何在从新的观点解读西游,不再拘泥于西行的经过,开始从西行的原因入手。所写的是西游也不是西游,不是西游记的任何章节,这是悟空的故事,彼时孙悟空还不是震撼天地的齐天大圣,他只是只桀傲不驯的猴子。天庭把所有不屈服的一切称为妖,毁掉他的花果山以掌控众生命运,他不服,想毁掉一切戒律。在天庭,有着深爱着阿月的天蓬,措手打翻琉璃的卷帘。在西天,有着看不惯上天高高在上、以人为畜的天神仙佛的金蝉子。其实不甘命运摆布的又何止孙悟空一人,还有各有悲欢的天蓬、卷帘和金蝉子。他们为上天以各自的命运禁锢,忘记了一切,包括爱人和兄弟甚至自己。他们所做的一切,究竟是不知天高地厚的热血轻狂,还是无奈宿命难改的压抑绝望,难道命运真的早已注定,悟空不服,他再次挥动金箍棒,要让这诸佛都烟消云散。

第一卷中曾这样描述过:五百年过去了,五百年不见阳光的岁月,所有人都欲言又止,每个人都知道你的过去,他们认为你不应该是你。而你知道你就是你自己,从来也没有改变过。孙悟空在时光中并未改变,但是漫天的天神仙佛都高高在上,以为自己是掌控者,安排他们的命运,肆意游戏。猴子不甘所谓的命运,挥棒打碎西行路上的屏障和审视的目光。这本书或许是角度离奇,但是却从另类的眼光中看出来了不同的本质。

这本书,很是特别。初读时,总觉得作者是无病呻吟,乱写一通。可是慢慢读来,却发现这不像是一本书像是一个梦想很模糊的梦想。我们少年时有过多少梦想,都像书中的那些猴子所在乎的一样随风而去了。但猴子不也一样,他还没有忘记,即便有人给他安排命运但他不受,有人给他设下屏障,但他不屈。或许,这本书最感动人的地方,就是这里吧!不屈,不甘,不忘,不离。

我总觉得,一本书和一部电影、一幅画或一幕动人的风景一样,不同的人带着不同的心境看到它们时,心中泛起的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可能这一本书、这一部电影、这一幅画、这一幕风景并没有什么太过特殊的地方,在别人眼里它们也许只是再平常不过的东西——但它们又碰巧在某一时刻引起了你内心的波动,然后在你心中从此有了不一样的地位。《悟空传》对我来说应该就是这样的一本书。距离第一次读《悟空传》已经快七八年了。这几年中我偶尔把这本书拿出来重读过许多次。而每次读完之后,都会因为不一样的段落产生不一样的感触。我想,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我选择了这本书来写读后感的原因吧!作者:赖伦辉

《雷雨》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雷雨》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年仅23岁,清华大学的学生曹禺挥笔写下惊世之作——《雷雨》,同时造就了中国话剧史上的一个辉煌的里程碑。我重读《雷雨》,依旧对他二人颇有感触。他二人便是曹禺最先构思出的角色,周蘩漪和周冲。

周蘩漪。她疯了,不断地有人说她疯了,周朴园,周萍,读者,最后她真的疯了。作为妻子,她背着丈夫偷人;作为继母,她与儿子通奸。她辛辣,她尖锐,她魅惑,她也勇敢。她无视那些所谓的“金科玉律”,冲破道德的枷锁,违背人伦。是谁迫她如此这般?是那死气沉沉的周家老宅?是那蛮横专制的周朴园?是年轻男人的气息与诱人的爱情?或许,她只不过是生错了年代。

曹禺与那位写下“红楼巨作”的曹老先生有些许相似,有一个无望的家。终日弥散着鸦片的烟雾的家;有一个废人般的哥哥的家。史太公不受宫刑之辱,或许就没有那“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想或许也就是这样一个家造就了一个五四青年,一个戏剧大师,一个叫蘩漪的女人,一部《雷雨》。

社会对女性的性爱压抑,专制男人对女人的统制,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这个年代造成了一个雷雨式的人物的爆发,其中就有一个女人叫周蘩漪,其中就有一个男人叫曹禺。蘩漪的儿子周冲不知为何没有她那动人心神的魔性,他或许是剧中最脱离“雷雨式”的人物。他不像蘩漪,他只是个孩子,有点傻气的孩子。

我曾经也大概地看过人艺的话剧《雷雨》。从那时到现在,我一直都惊叹于曹禺大师对戏剧的掌握。他巧妙地将一个大家庭几十年的恩怨情愁浓缩到一天来表现,浓缩到四幕,两个场景来表现。集中的地点和时间所表现的东西却并不单薄,有畸形的爱,突破束缚的勇气,人情的淡漠,世事的坚信和宿命的痛苦。围绕着八个人物,我看到的是整个社会。同时,我也生动地看到戏剧这种文学题材的特点。这部剧作为一个经典,的确是值得每一个文学爱好者阅读的。

我看到了一个罪恶的社会,一个危机四伏的黑暗的社会。但是这也更多的是对世界的一种感觉,不仅仅存在于某个历史某个时期,这也正是我在这个时代去读的时候,还心存理解而不是同情的原因。他表现的那个家庭,那个社会给我一种无路可逃的感觉。周萍、四凤、周冲,还有蘩漪似乎一直都处于一种想要逃离这一切的状态里,他们想要离开,想要摆脱,想要征服。但是他们的痛苦却始终没有出路,反反复复地挣扎,甚至死成为了唯一的解脱。

那个社会,那样的生活没有给他们自由,所有的希望像渺茫的迷雾般不能真实地抵达。探索真理的路上他们已经不能忍受,我想这也正是一种无奈的美。曹禺在1977年为自己作品集写后记的时候说:“今天看来,必然有很多缺点和谬误”,然后他谈到没有写一个无产阶级人物,没有指出革命的方向都是缺憾。我却不敢苟同,必定有些痛苦会跨越时代,跨越阶级。

《断头王后》读书笔记1000字心得感悟


《断头王后》读书笔记1000字心得感悟

命运的一切馈赠,其实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码。因为只读过这一本与玛丽·斯图亚特有关的传记,所以想法观点可能有失偏颇,权当记录下自己看此书的一些想法。

在政治上和在生活中,两面派的作风永远都是不受欢迎的,马基雅维利(虽然书中对他多次批判)也强调过这一点,在胜利之后去依附别人只能任其予取予求。墙头草看似精明实则是最令人处于被动的做法。

玛丽·斯图亚特在位期间是苏格兰的女王,但却不是苏格兰人民的女王。玛丽·斯图亚特只是把苏格兰的王位看做是她用来交易其它王位的筹码——虽然她的一生中始终强调着她苏格兰女王的身份,但在我看来她注重的是这个名号带来的君主特权以及能享受的君主特权。至于苏格兰孱弱的国力,潦倒的民生都被她罗曼蒂克的眼睛所忽视了。

成功在软弱者身上激起的不是谦逊而是傲慢,所有从天下掉下来的礼物,他们都幼稚地看成是他们自己的功劳。我现在仍有这种心态,事情成功我居首功,事情失败则是队友麻瓜。这种情绪在网游中被放大出来体现的特别明显。自勉。

堕落的心灵在堕落的道路上就像是一块巨石滚落深渊,越到后面速度越快,官能刺激的享受常常蒙蔽耳边罡风的凌冽,一旦决定堕落,惯性会完成剩下的一切。

这渺小的生物为它的女主人进行的搏斗,比亲生的儿子,比成千上万宣誓效忠的臣仆更为激烈。看到这里的时候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玛丽·斯图亚特被她的贵族勋爵们赶出了国内,她亲生儿子在听闻母亲被软禁的唯一担忧就是她会回来抢夺她的王位,她被处死后的唯一激烈抗争过的只有她的猎犬。

玛丽·斯图亚特的一生就像一曲死亡华尔兹,她的舞伴一个个被死神收割,她作为谢幕的演员自然也难逃非命。

玛丽·斯图亚特冲龄践祚,一出生便是全苏格兰的女王,六岁嫁给法兰西斯二世,母仪法兰西,她在那体会到了一个强国君主该享有怎样的生活。幼年奢侈的生活给她带来的是君王风度和一颗高傲的心。这段时间的生活几乎决定了她一生的性格,富有骑士的冒险精神和喜好享乐的浪漫精神。看起来命运是偏心的,她给了玛丽·斯图亚特这个她最喜爱的女儿人世间一切的繁华。但正如引言,也正是这轻而易举获得的一切最终将她推上了断头台,并为她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她四十余年的生命中,最传奇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是她二十三岁到二十五岁这两年间的两次感情经历。这是她生命中为数不多的女人的天性压制君王理智的时间,但也正是这两年使她从一个苏格兰人民敬爱的女王变成社会舆论中的谋杀亲夫的淫妇。她的王位成为她最大的嫁妆,这也成为了她爱情所向披靡的法宝,所以当她陷入热恋的时候她心甘情愿不知珍惜地献出她的一切,包括本应紧紧攥在手中的权力。我无权评价她的所作所为的对与错,在一个已经知道结果的后世人角度对她当时的选择做出批判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我能做的只是为她传奇的经历感到惋惜。

于连和玛丽·斯图亚特都是极度高傲的人,他们都一样拒绝别人侮辱他们的阶级。于连一直都看不起高高在上的老爷们,但他始终在不择手段地想爬到这个阶级。而玛丽·斯图亚特则对他人侮辱她君王的正统性所愤怒,她至死仍不肯放弃苏格兰女王的头衔,她一生中与伊丽莎白的争斗问题的核心都在于她是否对于英格兰王室具有合法的继承权。两个极度高傲的人都不可避免的走向了毁灭。

玛丽·斯图亚特即使犯下了为全国际社会不耻的罪行,但君王们仍无条件的支持她无罪,坚决反对处死她。因为在君权神授的思想下,君王就应该有着置身世俗法律外的特权,能审判他们的只能是天主,在这种思想的作用下,扼杀了不知多少叛乱,让多少被压迫的百姓们选择忍气吞声。而玛丽·斯图亚特被处死后给民众带来的震撼是毋庸置疑的,原来被教皇涂过油的君王们在刀剑下也是一样的不堪,她的死开了古外今来审判处死君王的先河,甚至可以说她的死需要为后来被断头的几位君王负责。

传奇的悲剧性女王玛丽·斯图亚特在一位异教徒牧师的祝福祷告下,在一众新教徒的围观下回归了天主的怀抱,打破刑场死寂的只有凄厉的狗吠。

《《街角社会》读书笔记1000字心得感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读书笔记有感800到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