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传习录读后感 > 地图 > 传习录读后感,2024传习录读后感
传习录读后感相关栏目
传习录读后感热门栏目
传习录读后感推荐
传习录读后感

(共 6985 篇)

  • 1、 传习录读后感(集合14篇)

    阅读完作品后,心中感触颇深有了更多的想法。 以文字为媒介,把心中的情感表达出来,或许"传习录读后感"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传习录读后感(篇1)

    《传习录》读后感400字:如果把私欲作为一个比方,我认为野草最适合。“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心里还有一点点私欲,随着时间就会滋生出无数。可如何能扫除干净了呢?我觉得应该分成两步,第一步是攻击,第二步是防御。攻击是扫除,防御是不让再滋生。

    攻击的时候就应该像秋风扫落叶一样,不能有一丝的留情,对自己下手必须狠,不能找任何的理由为自己开脱。防御就应该严防死守,不能有一丝的松懈。没扫清的时候,我们需要用善念去压制恶念。让善念的比例在心中越来越大,一有念头出现的时候,就让善念先出现。

    就像师父上课时讲的那个笑话一样,你有九十九个善念,一个恶念,这一个恶念在九十九个善念上面,每当念头出现的时候总是恶念冒出头来。这样我们就是没有做到克制。我们总说“花若盛开,蝴蝶自来”不能是“恶念一动,众恶俱来。”所以每当天人之战出现的时候,你的选择才是最终的结果。不能做被欲望驱使的人,这也就是我们修行的目的所在。

    传习录读后感(篇2)

    用了14小时39分钟,先看注释译文解读,后咬文嚼字地读原文,从鸡年读到狗年,中间有一大段时间停止,因为在家时比较吵闹,总算正襟危坐地完整读完了王阳明先生的这部经典《传习录》(类似《论语》,语录体,学生整理平时语录教导书信而成)。可以肯定的是以后至少会重读四遍,个别段落会读上更多遍,甚至作为一生的至理名言和行动准则。

    这部书让我见识了中国古代最优秀的那批读书人的思想内涵和心理活动。学者和大众在明清以来的大贤中常把王阳明和曾国藩放一起比较和讨论。所谓古代读书人讲求的一生三件事,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两人一样不差,都已经做到了极致,实属亘古罕见,这就是所说的民族脊梁,三五百年才出一个的大人物吧,做了不差于一代英明君主改朝换代或者开创盛世的伟大事情。因为他们“为将为相”既是行动的巨人(王阳明官职上虽并未做到将相),而且“为师为人”品德高尚,所以他们的思想言论在本已经很正确的基础上会更加令人们信服。王阳明比起曾国藩来在儒学哲学这一根本学问生命终极追问上做出的成就更大,开创了“心学”,对后世影响极大,尤其是对生长在这片土地的中华儿女。

    我自以为政治军事治国理政上我们要借鉴西方先进理论,比如马克思

  • 2、 传习录读后感模板11篇

    读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经典书籍作品。有些作品让人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怀。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应该怎么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传习录读后感模板11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传习录读后感【篇1】

    读了王阳明先生的《传习录》之后,深感先生的文字意味深长,仅仅是读过一遍的我是绝不敢说出完全领悟王阳明先生的思想这种话,但读完《传习录》后,我确实有了一丝自己的感悟。王阳明先生的智慧跨越时光长河,确实值得人细细品味。

    第一点,修心。王阳明先生认为修心即致良知。一切都在心中,只要心在省便是致良知。要做到不欺良知,相信良知,自觉良知。良知在人,永远不会消失。不肯致良知的人,只是良知被物欲所蒙蔽,并不是他没有良知。格物是向外的功夫,格就是正,就是纠正那些不正确的,使归于正道。在私欲萌芽之际将其扼杀,防患未然以期修得真心。

    第二点,格物致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参透事物本质,掌握知识本源。需要断案,就从断案的事上学起,如此才是真的格物。例如判案时不能因对方无礼而恼怒,不能因言语婉转而高兴,不能因对方哀求而屈意宽容。唯恐心中有丝毫偏离而妄人是非,这就是格物致知。抛开事物去学就会不着边际。

    第三点,知行合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读书的目的是知,而知的目的在于行,所以读书必须用来指导行,从而知行合一,是谓“经世致用”。只读书不思考,只会越来越糊涂,只思考不读书就会变得自我。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事物中体会到良知,这个时代物欲横流,当人们漫无目的庸庸碌碌地四处奔走时,不妨读一下《传习录》,去探求一些生命真正的意义。

    传习录读后感【篇2】

    《传习录》读后感600字: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知与充与遏者,志也,天聪明也。圣人只有此,学者当存此。——《传习录》

    无论是善念还是恶念,在心里出现的时候,你要第一时间知道。《修身要旨》把念已经分的很清楚了,杂念,妄念,思念,想念,动念,邪念,恶念。念分这么多种,当你的念出现的时候,你能明确的知道它是属于什么念吗?对于善念,我们需要做的是把它扩大,不仅让它影响我,还要让它影响周边的人。对于恶念,你要做的是遏制。

    对于我本身来讲,我觉得我还是能分清善念和恶念的,但是没有做到充之

  • 3、 2023传习录读后感(推荐11篇)

    怎样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在读后感当中明确表达呢?作品是著名作家作者的代表作。将自己的真情实感写进读后感,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吸收书本中的知识,读后感大全编辑搜集了“传习录读后感”相关主题资料,现在分享给您。

    传习录读后感【篇1】

    《传习录》开篇是徐爱的序言,从这里就能看出徐爱是发自内心的觉得王阳明和阳明心学的伟大。我用伟大这个词,因为我觉得王阳明和阳明心学都能配得上。徐爱把自己从开始的质疑到后来的坚信,再到把世人对阳明心学的误解,说成是“本末倒置”。这些都能看出,徐爱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是逐渐打破迷惑的。他把自己对阳明心学的理解比喻成“未能窥其藩篱”,一是自谦,二是说阳明心学确实高深。又说了当世的一些人断章取义和舍本逐末,所以才把平日私底下记录的和先生的谈话内容拿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相互参证。

    后世很多人把徐爱比喻成颜回,可见徐爱在王阳明弟子当中的重要性。连徐爱自己都说对于阳明心学只晓得一点点,虽有谦虚成分,但我认为说的是真实情况。他把王阳明对《大学》的理解,用“惊骇”两字来表明。说明朱本大学已经在当时的人们心中扎根落地了。对于新接触的人来讲,王阳明对《大学》的理解更像一种叛逆直流。刚开始接触的时候可能会惊讶,惊讶的途中很多人就避开了。认为这是歪理邪说。只有一些对真理认真的人才会去思考,王阳明为什么会这么说。这让我想起了《中庸》里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首先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接受新鲜的事物和未知的学术;然后再提出疑问,为什么会这么说?自己谨慎地去思考,从当中去分辨学说的正确与否,如果不相信就马上停止,如果相信就坚定奉行。

    徐爱用简短的几句话介绍了王阳明的生平,并说王阳明在龙场中“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处困养静”是修行,是心态。在这种心态下,惟精惟一的功夫已经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他的这种“大中”实际就是“止于至善”,也就是阳明心学的“致良知”。

    徐爱还说了两点,第一点是有一些人骄傲自大,总觉得自己的那一套是对的,对别人的学说嗤之以鼻,以点带面或听风就是雨,有句话叫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些人可不觉得他们没有调查,反而他们会觉得自己已经非常了解了。这就是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第二点是用牝牡骊黄的典故指出当世一些学者的本末倒置。我认为徐爱说的本末倒置是指当时的人过于关注了学问,而没有关注学问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过于关注书

  • 4、 王阳明《传习录》读后感

    导语:《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传习录》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同时还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因此《传习录》一经问世,便受到士人的推崇。

    一、《传习录》读后感

    看了《传习录》,看了《论语》,看了新儒家牟宗三、梁漱溟、钱穆先生的著作,真的非常感动。他们的人格光辉仿佛在无尽的黑夜里给我的生命点亮了一盏灯,让我看到人生的出路和方向。想到以前的肤浅和顽劣真是羞愧难当,枉为人也。

    人生天地间,真正该追求的是什么呢?根据我对儒家学说的理解,简单地说来就是要做一个好人。然而好人,在如今这个不仅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甚至是人欲横流、道德颓丧的年代和国度,真是太难太难了。用牟先生的话说,这真是中国人最堕落的时代。然而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光明。这光明是什么,就是德性、良知的力量。五百多年前的阳明先生就曾慨叹:三代之衰,王道熄而霸术昌;孔孟既没,圣学晦而邪说横。教者不复以此为教,而学者不复以此为学。是啊,试问现在哪个学校,哪所大学在教圣人之学呢?这些个学校教的仅仅是用来考试升学、升官发财、入市谋生的知识和技能。如果说从小学到大学,学生确实被灌输以做人的道德,那么由于其缺乏圣人之学的引导,仅仅把所谓马列毛邓之流的霸术作为施教的材料,最终只能是误人子弟,而且让人们更加厌烦道德说教。

    我们被灌输到,这是一个进步的时代。然而进步了什么?救人的学生滑入江中,也没人肯救;十七岁的民工被机器截去三根手指,领导却不肯拉去医治;少女为了和两男子欢娱,竟亲手掐死了自己的奶奶此类事件层出不穷,不胜枚举。试问比起明朝,甚至比起周朝,我们进步了什么?火车提速了,坐在火车上的人就幸福了吗?华人登月了,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心里就踏实了吗?所谓的进步如果不是谎言,就是扯淡。阳明先生慨叹道:吾之说虽或暂明于一时,终将冻解于西而冰坚于东,雾释于前而云滃于后,呶呶焉危困以死,而卒无救于天下之分毫也已。即使有阳明先生这样的圣人存在,明代当时的社会风气也并没有改进,更何况今日。现在的中国,只看到达官贵人、鸿商富贾掌握话语权,宣传他们那一套成功哲学。所以,我们的眼光都被吸引到他们身上去了,仿佛只有当大官,赚大钱,学有大学问,做了大事业才算成功,才是人生的目的。如果让我歌颂成功,那么就是让我歌颂出身的幸运和生活的机遇。试问,今天的中

  • 5、 《传习录》读后感800字

    陆澄问:主一之功,如读书则一心在读书上,接客则一心在接客上,可以为主一乎

    先生曰: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

    《传习录》

    从这一段来看,路程对于阳明心学理解的并不是很透彻。如果没学国学,我也认为一心一意就是专一,一心一意干一件事情,不被外界左右影响,这就是专一。王阳明从一个反向的例子告诉我们并不是一心一意干一件事情就是专一。

    几天前的修身训练,师父反复强调的就是专一专注。想专注必须持敬,对人有恭敬心,对事有敬畏心。做坏事的时候你会有敬畏心吗?不会。只要你把心放在外在的事物上,就都叫逐物。现在的社会发展的太快,新鲜的事物、我们没有接触过的事物数不胜数,如果我们被每一件事物牵着鼻子走,我们就没有了自我。每一天都需要接触不同的人,遇到不同的事。如果你的心跟着每个人走,跟着每个事走,你就会心为物役。这些都是王阳明说的枝枝叶叶外头寻。向外界去找一个答案,想获得外在的肯定。外在的事物对心的影响都属于后天的习染,这都是人欲。我们的修行就是要存天理,去人欲。让天理浮现,我们才能致良知。寻找天理的这个过程,坚持不懈的修行,不断的自我完善,才叫主一。

    这一点我没有完全做到,虽然道理明白,可放在自己身上有很多时候在自我安慰,这都是自欺。还是我们对于内心真正的认知缺乏动力,空有一个向好的决心,实际行动跟不上。换个角度来说明这个问题,入师门就是让我们去寻找明德,寻找天理,师父把这条路已经明明确确的指给我们,但依然有很多人入师门之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甚至有很多人中途退出。是他们没想明白,还是他们做不到?其实做不到就是没想明白,没想明白也就做不到,人生也就不会如意。

  • 6、 《传习录》读后感400字

    郑朝朔问:至善亦须有从事物上求者?他问的这个问题和徐爱问的问题几乎是一样的。可见在当时,阳明心学想要改变人们对传统知识的看法是很有挑战的。郑朝朔也是用孝作例子,能间接的说明当时孝的重要性。孝是儒家八德之首,与每个人都密切相关,它具有普遍性。所以用孝举例日后别人也能看明白。王阳明对他的回答和对徐爱的回答差不多,有意思的是,郑朝朔以为自己明白了,而且用《中庸》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来形容。孝是不用博学的,内心有孝,对待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做到孝的妥当;内心没有孝,无论你学多少侍奉父母的方法,父母也不会感觉到你的孝心。这个真不是能学来的,诚于中,才能形于外。然后王阳明说到了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之一的心即理的核心是修心。

    最后徐爱还记录了一下他自己的感受,爱于是日又有省。能听见是缘分,听见之后能往自己的心里去是修行。

  • 7、 《传习录》读后感600字

    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先生曰: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传习录》

    今天我徒弟在找我聊天儿的时候,也问到了这个问题。没事的时候自己打坐,好像觉得心很静。一有事的时候就找不到她打坐时的那种心境了。首先我们要清楚儒家是入世的学问。所有有关儒家的修炼都是为了在人世间过得更好。把关系处理得更明白,事情办理得更妥当,才能更容易达到人生的成功。

    刚入师门时,自己在静坐思心的时候也特别容易达到一种状态,就是心很静,感觉好像所有的事情自己都想明白了。其实,要像王阳明说的那样,儒家的修行是要克己,不能总是去拿定义规范别人,觉得别人做的哪里不妥,日常生活当中一定要克制自己的言行举止,尤其是自己的情绪。要修到《中庸》里讲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一定要清楚自己的情欲念,知道自己的情绪、情感是什么,知道自己的起心动念是什么,更要知道自己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我徒弟遇到的问题就是她和她女儿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每个有子女的家庭当中都会存在。只不过是她的问题出现的比较集中,比较有代表性,在一个方面爆发出来。在她复述整个事件的过程当中,我发现她所说的问题都是她女儿的问题,她根本没有从自己的身上去找问题。儒家讲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我们没有能力改变别人。当我们处理不明白一个问题的时候,是因为我们的心乱了。王阳明讲静亦定,动亦定,只要心不动,我们都会找到妥善处理问题的方法。聊到最后的时候,她发现实际上女儿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把她隐藏起来的那一面全部的表现出来。所以她才很生气。还是那句话我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 8、 《传习录》读书笔记心得

    读《传习录》,看到王阳明论孝。“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忍不住拍案。

    以前读不懂,现在明白了些道理,再来读,嗳!简直痛快。想起一事。

    曾经和某君聊天,他对成家立业之后仍需父母不时接济一事耿耿于怀。“愧对父母,让他们失望了。”他内心有深深的自责和恼火。我试图劝慰:“父母的心原本是为了你过得更好一点而已。”某君反问:“若是你的父母觉得你生活有困难,给你接济,你怎么想?”我不假思索:“那是因为父母爱我呀!”父母爱我,他们所做的都是他们愿意做的事。我爱父母,所做的也是从自己内心深处自然发出的考量。这之间,不求回报,也不需要愧疚。

    所以王阳明说:“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凊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

    所谓去人欲,存天理,是希望我们内心遵循的是纯粹的爱,而不是各种回报、报答、回馈,只有这样,内心才没有矛盾。内心没有矛盾,就不会在做事的时候出现一个相反的想法来消耗自身的能量。

    难道不是这样吗?做一件自己内心深处反感的事情,会让人感觉疲惫不堪。而做一件身心都愿意接受的事情,则会有无尽的动力和持续的毅力。

    无论是王阳明时代的孝亲,忠君,还是现在过好当下的生活,都是这个道理。

    别让自己内心充满矛盾。别让自己消耗自己。

  • 9、 读王阳明《传习录》有感

    读王阳明《传习录》有感

    先简要介绍一下《传习录》。《传习录》由王阳明弟子所记,是王阳明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的简集,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观点,是儒家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分为卷上、卷中、卷下三个部分。

    卷上主要阐释知行合一、心外无物的观点。卷中收集了八篇王阳明亲笔写的书信,除回答有关知行合一、格物说等问题之外,还讲了王学的内容、意义和宗旨。卷下主要是致良知,体现了王阳明晚年的思想。作为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 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圣人之一,其著作《传习录》是一本较全面包含其思想的一本书。其中包含儒学、理学、佛学、心学等多种学问方向的理解和分析。作为明代的大儒,王守仁有其独特的哲学观点,即"致良知"学说。他倡导的"知行合一"在日本很受推崇,日本人认为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但我认为王守仁"知行合一"不止如此,以王守仁观点,圣贤们教育人们知行,并不是简单地教人们如何认识、如何实践、其目的是要恢复知行的本体知行如何分得开?知是行的宗旨,行是知的实践;知识行的开始,行是知的成果。如果领会了这一点,就应该明白,只说一个知,已经自然有行存在;只说一个行,知也自然存在。只有领会到知行合一的宗旨,才会真的体会到知行的意义。这是需要不断地磨练和自我反省才能够了解的。王守仁这样说的,别人教你终究不能领悟,只有自己琢磨思索找到符合自己的锻炼方式才能不断进步和提高。在王守仁的心中,圣贤的大体宗旨是相同的,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叙述罢了。或许我们达不到圣人的境界,但只要像王守仁这样的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我们也会不断安定自己的心境,使自己的能力和判断力都有所提高。在如今时代里,人对本源的的探索不断减少,人的心里也不断浮躁而趋向于物质。所以在如今的社会王守仁的精神看起来更加珍贵。

    王守仁虽贵为圣贤,博览群书,博学多才,屡立奇功。但为人谦虚而不焦躁,为人好学,其为人正如其言,乃一正人君子。有道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人,在他看来,在于态度而不在于才能也。引用其中一段话:"同朋友相交,一定要互相谦让,就会得到好处;而互相攀比,互争高低则只会受损".又如:"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等等。诸如此类的话很多,但能做到的人却很少。王守仁的许多言语都是人的生活中的道理,朴实而又精深,王守仁正是因为这些近乎完美的素质成就了他的功劳,而他也无私的将这些想法观念传播给他人,而现今社会

  • 10、 传习录读后感900字欣赏

    《传习录》一书由王守仁所著,这本书记者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这对后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强调了知行合一,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这本书?读完有什么感悟?思想上有没有提升?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传习录读后感900字欣赏。

    是的,为我们。为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祖先、我们的文明!我们的民族,为中华;我们的祖先,叫炎黄;我们的文明,是华夏!它在蛮荒中萌芽,在蒙昧中成长,在时间中成熟,散发出动人的芬芳。可是,这个拥有三千年诗韵、五千年灿烂而辉煌文明的民族,他的传人,竟然如此不堪!

    我们的民族与文明,承受着撕裂的痛苦,在黑暗中经过无数的摸索,攀过高山,穿过幽谷,渡过黑河,终于,在近代,以决绝的姿态浴火重生,然后踉踉跄跄地来到了我们的眼前。现在,我们就是这样迎接他们、传承他们、发扬他们吗?不,当然不是这样。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

    做法,王阳明已经告诉我们了,那就是知行合一。如果我们人人知行合一,每个人都为传承、发扬光大我们的文明而做出实质行动,由文明的被接受者成为主动参与者、创造者,那么,我相信我们的文明不仅不会被我们玷污,反而会被我们发扬光大甚至超越先贤。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我们的文明由此而来,也必将由此而茁壮成长。

  • 2019-10-29

  • 2019-10-28

  • 2019-10-29

  • 2019-10-24

  • 2019-10-29

  • 2019-10-20

  • 2019-10-24

  • 2019-10-11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5

  • 2019-09-23

  • 2021-08-31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23-06-07

  • 2019-11-08

  • 2019-10-22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09-25

  • 2019-09-23

  • 2019-09-21

  • 2022-04-29

  • 2019-09-25

  • 2019-11-08

  • 2019-09-21

  • 2019-09-23

  • 2019-10-22

  • 2019-09-25

  • 2019-09-28

  • 2019-10-19

  • 2019-10-29

  • 2023-02-13

  • 2019-09-19

传习录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传习录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传习录读后感、2024传习录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