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王阳明致良知有感 > 地图 > 读王阳明致良知有感
读王阳明致良知有感相关栏目
读王阳明致良知有感热门栏目
读王阳明致良知有感推荐
读王阳明致良知有感

(共 7042 篇)

  • 1、 读《致良知》学习感悟有感范文

    通过学习致良知,深有感触,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王阳明先生的心学不仅教给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道理,更对我们的成长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我对致良知的理解,就是用良知去为人处世,立志、勤学、改过和责善,做正确的人,寻找人生的意义,知行合一!

    人不立志则无目标;人不勤奋则一事无成;人不懂得改过则没有进步;人不互相帮助进步,大家就没有好发展。我们在远通这个大家庭下,又按工作细分成一个个团队,工作中不论是内部的同事配合,还是外部的客户接洽,关键是心的融合,如果心不动,就不会有碰撞;没有碰撞,就不会有火花,就谈不上有智慧,更不会迸发出能量。要做到真正的融合,心动是一切的前提,尤为重要的是要致良知,要知行合一!

    作为公司的一员,如何致良知,即如何知行合一呢?个人认为,能够勤恳认真负责地做好手中的活就是知行合一!能够帮助同事、帮助客户、忠于职守,就是知行合一!干好个人的本职工作,做好当下的事情,努力地完善自己,真心的帮助客户同事,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一切以结果为导向,以终为始的干事情就是知行合一。

  • 2、 读《致良知》有感范文300字

    学习圣贤之术,学习致良知,为更好的工作及生活。

    《寄闻人邦英、邦正》里最喜欢此段:此昔人所以有不患妨功,惟患夺志之说也。夫谓之夺志,则已有志可夺;倘若未有可夺之志,却又不可以不深思疑省而早图之。大致意思是说古人会说:「不怕妨碍了自己的功业,只怕被夺去了自己志向」。所谓「夺志」,是已经有志向才会被夺取,倘若还没可以或值得被夺取的志向,那么就应该早点去深思、反省为何会没有立志。

    生活日复一日,平淡如水,梦想的影子是否已销声匿迹,看到身边的朋友同事一步一步向理想迈步时,内心也会泛起涟漪;人一旦有了信念做支撑,无论做什么都是动力十足,因为有目标在前方,所以不敢懈怠,便会风雨兼程。

    我们工作更是如此,各项业务指标是工作压力更是动力,目标一旦形成,就应毫不动摇,全力以赴达成。

  • 3、 读读《致良知》有感范文

    先生说:至善,是自己的心纯然天理,达到极点就行,不用向外到事物上去寻求。但这格物不是对外界事物的观察思考和辨别求索吗?怎么说知至善即知格物矣呢?

    再从先生子夏笃信圣人,曾子反求诸己。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之说,似有所悟,格物最后还是要反求诸己,对于外界事物不明白的终究要对照内心的想法,就如朱子,亦尊信程子,至其不得于心处,亦何尝苟从,这样再说格物是止至善之功,似乎就有点清楚了。

    只是这尽心知性以为生知安行总不得解。

    实际上对照当世,我们也似乎能够领略的到:信息社会,各类文字、图片、音视频铺天盖地,扑面而来,但这真伪如何得辨?而且现在的学术论文也多是东拉西扯,以繁文成事,真正可以留传济世的少之又少,确实是天下所以不治,只因文盛实衰,人出己见,新奇相高,以眩俗取誉。由此,文中子之拟经,有如孔子之删述六经,目的是以明道也,所以,拟经恐未可尽非的道理就明白了。

  • 4、 读致良知有感范文300字

    致良知,就是致自己的良知。我们不能拿着致良知这把尺子去度量别人、去要求别人,这样就把致良知用偏了。前段时间接触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也就是说凡事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我将这句话用在生活和工作中,来时刻提醒自己,抱怨一天天的减少,生活一天天地变得愉悦、轻松,对人、对事的看法也有了很大的改观。自己品德的提升,将心中的美德一点点发掘出来、显现出来。由此学习致良知就是致幸福,致自己的幸福的同时让周围的人也感觉轻松了。感觉自己的生活环境都在因为致自己的良知在一点点的改变。

    不抱怨这一点,我还做得不够好。虽然自己没有去抱怨什么,但是在与人交谈聊天时,对于别人的抱怨还无能为力,不知道该如何去处理。我拥有的美德还不足够去唤醒他人,这是我要努力去提高的最重要的一块。

  • 5、 《致良知》有感

    《致良知》有感

    文/杨强

    良知是虚的,功夫是实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识与实践、功夫与本体融为一体。良知前冠一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要害。这个一了百了的功夫又正是活一天有一天新问题的需日新日日新的功夫。

    把握住良知这个根本,然后加以所向无敌的推导,便是他(王阳明)教学生的简易直接的方法。如有人用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这句圣训来怀疑知行合一的命题,阳明说,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还是看你心诚志坚否人是可以成圣的,就看想不想成了。要真想成就很斗私心一闪念,时时刻刻致良知,用阳明的话说叫随物而格。

  • 6、 公司员工读《致良知》有感3篇

    《致良知》由王阳明创立,是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致良知同时也是知行合一,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道德底线。下面小编带来的是公司员工读《致良知》有感精选3篇。

    心胜,首先是在内心中战胜对手,心胜并非胜利的全部确是迈向胜利的第一步。如果自己心里都认为自己不行那是肯定要败的。

    记得以前看过一部电影里面有一句经典台词有信心未必会赢,没有信心则一定会输。一直都很喜欢这句话,可见自信是非常重要的,自信是做好一件事的前提,只有对你所要做的工作充满信心,你才有可能成功,否则你则一定会失败。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更是如此,面对领导下达的各项任务指标,如果还没有开始干就有了畏难情绪那是肯定做不好这件事情的,面对领导下达的任务,我们一定要摆正心态,首先要充满自信感觉自己一定能行,一定能够完成领导下达的任务,要有钉钉子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充满自信的干下去,相信付出总有回报,这样一直坚持下去一定会水到渠成的。反之,如果对自己没有自信,老是害怕自己干不好,即使你有能力完成这项工作,也会由于你的心态不行而导致最终的失败。这就像我们现实生活中参加高考一样,有些人平时学习成绩很出色,但是一到关键时刻就掉链子,这里面心态就是很重要的一环,而如果你平时学习成绩很好而又非常的自信,那你就一定会取得自己满意的成绩的。人生就如同有很多考场一样,面对各种考试我们只有心胜才能够通过各种考试,最终走向人生的高峰,反之如果心败则经受不起各种考试最终落败,人生终将暗淡。

    总之,心胜则兴,心败则衰。就如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样,无论在生活中,工作中还是学习中,我们一定要对自己充满自信,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迎接属于我们的光辉岁月。

    在《告谕浰头巢贼书》一文,是阳明先生在江西剿匪的时候所作的招安文告,第一段是施之以威,借着打下桶岗,横水两地山贼的胜利,压制还未被剿灭的浰头山贼的气势。第二段则是动之以情,让山贼自己回忆造反心路,反省自己的错误。第三段是晓之以理,从实际利害出发,告诉山贼投降才有活路,负隅顽抗只有死路一条,敦促他们自己速作决断。最后一段则是三者皆有,糅杂在一起,软硬兼施,充分显示了阳明先生的智慧和对对方心理的把握。

    实际上,本文从另外一个角度展现了王阳明对善恶的剖析,每个人心中都有个善人也都有个恶人,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明辨

  • 7、 公司员工读《致良知》《寄》有感

    公司员工读《致良知》《寄》有感

    读《寄》有感

    读过《寄》之后,心中突然有豁然开朗,风轻云淡之感,不禁感叹了一本有益身心,可常备案头的读物。

    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多做善事,常检讨自己所做的错事与所犯的错误,通过坚持不懈,积极引导自己的命运像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若一切复合自然,又利人利己,便不会因为因循二字耽误一生,正是应验了孟子那句:求则得之。难怪古之圣贤都是“有志于功名的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的必得富贵”。而现世的不成功,并非现世中不确定与无法把握的因素太多,而是我们自己不够奋发,不懂得从自己的方向去把握时机,不懂谦和与因果相连的道理,还总是抱怨诸多。心本无尘,谁又能乱我心智?

    读此书时,每到精辟之处,不免联想起我过去一年的境遇,也会有些感叹悔恨过去如梦幻般的生活,审视自己,那般对自我宽容,有时常乖戾嚣张,有时还显出自己的才智以凌盖别人,不耐剧烦,不懂谦逊,不思进取又不懂悔过,或醒时能操持或醉后便放逸,总是率意行事,轻易发言,屡犯多言耗气的大忌。不应该得,也是自己为自己创了那薄福之像,即便再过努力,也会因为德不加修,而业不加广。

    了凡先生见过云谷禅师后,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誓行三千善事求子,得子之后又许诺要行一万善事而求功名,发心真切,且无杂念,使万民受惠,最终改变并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让我想起《周书》有云:天命无常,修德为要。曾以为这是古人欺人的话,但看过了凡先生的生平事迹后,让我相信“所有的幸福都在我们自己的手中,都是可以求得的”。若是说,祸福是天所掌握,是天所注定的,就是世俗浅识人的言论了。

    而此书中,第二训:错误的改正,与第四训:谦和的效益,对我影响甚深,现在终于明白,想要得福而远祸,暂且不论善行,先须决心改过,但是改过一定要发羞耻心,畏惧心,勇猛心,应多思圣贤,他们为什么可以百世可师,而我为什么一身瓦裂。心应该少有妄动,过失便会少有发生,我应时常从起心动念处除净杂念,将过失立即改掉。而谦和的道理,应该作为座右铭时常提醒自己: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佛法,敬重师长,爱惜物命。

    命运前途,现在还不知道是怎样的,但无论如何,即使命里应该荣耀显达的,也要常作冷落寂寞想;即使时运亨通顺利的,也要常作拂意逆境想;即使眼前衣食丰足的,也要常作贫穷想;即使别人对我敬爱的,也要常作谦和不骄傲想;即使门第高名望众的,也要常作卑下低

  • 8、 致良知——读王阳明传有感

    致良知——读王阳明传有感

    子非鱼

    看了好几天的王阳明大传终于接近尾声,翻着最后的结束语却心潮此起彼伏,久久不能平静,王老先生的心学说:心即理,致良知,良知可分是非善恶。他也用一生去践行了知行合一,丰功伟绩且不论说,心学理论和众多弟子的传承却是对华夏大地的一次洗礼。

    回想自己生命的短短几十年,前十八年单纯的紧,只知读书考学,很少思考这么严肃的生命话题,可谓开智极晚;而后十年初生牛犊,对世界充满了新鲜感,虽然也在想此生为何,但更多的时候盲于生计,甚至某个当下会屈从于小我的功利,但总感觉哪里不对,无法坦荡;最近五年更多的是痛苦的自我琢磨和思考,因为始终觉得自己的价值观里缺少了一点灵魂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却又不可知。

    年少时母亲说待人以诚,我便待人以诚,渴望以真心换真心;但后来现实教育了我,真心未必一定得我所愿,甚至怀疑换来的是否是真心,于是颓废很久。苦思之下,便不再对别人奢求,虽然自己依旧‘以诚’,目的却变得功利很多,从换心变成了换物、换事,虽然并不认为这个逻辑正确,但正确的逻辑是什么,自己却不知道。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有了个疯狂的大学生涯还有毕业初几年的刻苦做事。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专注于做事也会无意间伤害无辜的人,而物欲又确非我所求,更是跌入一个痛苦的深渊,出口在哪里?除了沉默,好像做不了任何事情,我开始厌恶人与人之间的不真诚,厌恶商品社会的交易交换的潜规则,那几年活的小心翼翼,既不愿伤害别人,也不愿被社会大染缸所染。直到接触了性格色彩,理解了一些以前不理解的人与事,也了解了自己,稍稍卸下心头重担,更因此鼓起继续前进的勇气,那一年顺风顺水。

    前途看起来美好无比,一切尽在掌握,事实却再一次的教育我:你还太嫩!根本不懂得人间的恶俗奸诈。想起大学时听过一个笑话,男同学问女同学:出去玩吗?女同学说:不方便,大姨妈来了。男同学就问:姨妈来干啥,住哪儿呀。当时听完后哈哈大笑,觉得这个男同学真是傻。若干年后突然间醒悟过来,貌似大学的某一年某一天自己也问过某个女同学类似的问题,居然毫不以为异。真是人世间的悲哀啊,原来我也曾是笑话中的主角,人心的叵测往往和这个大姨妈一样,你把它当笑话听的时候,哈哈大笑;却未曾想你就是那个男同学,终于有一天这个男同学发现了真相,却早已时过境迁,大姨妈也不知来去过了多少回了。但我终究还是醒悟了过来,第二天起得分外的早,迎着朝霞赶一列火车,心头涌出一句话:天下熙

  • 9、 王阳明致良知读后感

    王阳明致良知读后感(一)

    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

    说来很惭愧,再读《明朝那些事儿》以前,我对王阳明一点也不了解。历史课本基本没怎么提过这个名字,可能主流的高考方向是唯物论吧,心学基本没有认真去了解过。

    “良知者,心之本体。”“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若无有物欲牵蔽,但循着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这是在王阳明文集《传习录》里能找到的话语。近日,手头没离开这部影响后世颇为深远的大书,在字里行间,领悟着王阳明极具启迪意义的灼见,尤其对他的“致良知”思想印象颇深。

    坦然面对人生 王阳明教导弟子初学用功时,对自己的内心必须进行扫除荡涤, 使它臻于清静澄明的境界,不要让自己的心陷入声色货利等东西之中,它们来了既不欢 迎,去了也不留恋、惋惜,这样,才能以坦然的心情来对待所遇到的各种事物,才不会成为心灵上的负担,自然就会依顺自己本来的智慧去应对。其实,这是王阳明先生 在教我们一种处事的态度,那就是要以豁达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人生。人生在世,不如意事 常有。但遇到不如意事时,有人怨天尤人,有人哭天抢地,也有人泰然处之。其实我们都知 道,最智慧的人应该是能以豁达、坦然心态面对一切的人。这种人,面对名、权、利,拥有顺应自然,失去也不悲伤,只会认为这些与自己有缘无缘而已。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正能形 容这类人的心态。若能做到这样,就会在人生中活得潇洒自然,怎么能不实现自己心灵的快 乐与自由呢? 四、做回最优秀自己 王阳明先生告诉我们每个人在天地间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每个人都是神圣而伟大的, 在内心中都有一个完美的自我,只是由于我们受自卑等心理影响不能相信自己,致使这个最 优秀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被埋没了。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回最优秀的自己呢?阳明先生给出了 行动——知行合一,认识到了真正自我的优秀及智慧,那就要通过行动来显现。静下心来,细细地反省内心,自己的缺点,一项项分析,摒除。然后充分相信自己的心灵有着无限的可能,要相信有一种神圣力量的存在,相信你心中永远有最优秀的自己。让自己凭借信心与勇气,努力挖掘自身的潜力、智慧,怎能做不回最好的自己呢?

    致良知:不要做伤害别人的事。我们追求让自己开心舒服,但是这是在不伤害别人的基础上,在法律道德的基础上。其实就我

  • 10、 读《致良知》有感

    读《致良知》有感

    致良知读后感

    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

    王阳明,大明帝国时期诞生的一位著名的心学家,而在当时以朱熹理学为主流的明朝,也足以体现出王阳明的艰辛以及心学发展受到的阻碍。

    王阳明的心学,讲究的是人人平等,讲究的是光明良知,讲究的是内心的平静。朱熹主张去心外格物,而王阳明则认为物就在己心,只要良知是光明的,就能得到其中的真谛,现在所做的事不过是对心学悟道的践行而已。自龙场悟道以来,王阳明的仕途就变得光明起来,南赣剿匪以及平定宁王都是他心学的运用。我认为在他的心学中有心理学的应用,似乎他的心学可以运用到任何领域,而王阳明则解释为这都是良知的作用。

    王阳明的心学看似与理学背道而驰;但无论是心学还是理学,讲求的都是“存天理,去人欲”。人的心可以分为性与情,但朱熹理学却硬要将“情”从心中分割,而要去寻找外物来填补心中的空洞。王阳明心学则认为:人都有七情六欲,去除了七情六欲与佛家的枯坐亦没有什么区别,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七情六欲控制在一个度内。按照他的学说,良知自然也成为了这个控制的度。

    天地间的心是人,而人的中心则是良知,只要良知光明,便可所向披靡。但现如今的我们使自己的良知蒙上了一层污秽:对名与利的向往,私欲的产生,使我们不能正确听从良知发出的命令。而我个人也认为,生活在现在的时代里,除了名与利,除了自己的私欲外,还有什么会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即使会有心怀天下的人的出现,但毕竟我们大多数都为普通人,这些无疑成为了我们所能追求的目标。我们所应该做的是如何使这些追求控制在一个度内。按照自己的能力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古人也曾提出过“知行”,但却是分开提出的,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对那些只知道实践却不知道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只知道学理论知识而不去实践的人提出的建议。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则认为,当我们有了知就会有行的出现。

    看了这本书,其实对自己也有很大的触动。以前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自己折磨自己,并且会钻牛角尖,会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如果王阳明在世的话,他一定会对我说:这一切都是你的私欲在作祟,你需要的只是光明你的良知,你的这些私欲就会被控制,而你自己也会活的更加自在。光明良知的学业是一步步跟进的,不可一蹴而就。在光明良知的路程中,我们应该学会听从第一感觉,这第一感觉往往便是良知发出的声音,它会指导你走向正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4

  • 2019-10-24

  • 2019-10-1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1-06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19

  • 2019-09-23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09-26

  • 2019-10-04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11

  • 2019-09-21

  • 2019-11-16

  • 2021-07-15

  • 2022-01-06

  • 2019-10-29

读王阳明致良知有感
读王阳明致良知有感栏目为大家提供2024读王阳明致良知有感,读王阳明致良知有感大全,读王阳明致良知有感2024,更多读王阳明致良知有感在本栏目,欢迎大家阅读。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