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阅世录读后感 > 地图 > 阅世录读后感,2024阅世录读后感
阅世录读后感相关栏目
阅世录读后感热门栏目
阅世录读后感推荐
阅世录读后感

(共 9486 篇)

  • 1、 读《阅世录》有感

    读《阅世录》有感

    慎闻

    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正气。河南省人大常委会科教文卫工作委员会主任夏林的新作《阅世录》是一部关于自然、社会、人生、情感与生命的系列丛书,也是作者一生思考与实践的结晶。夏林对过去40年职业生涯中的所历所为、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进行反省和审视,希望与读者进行一次真诚的对话和交流,希望为社会传输一些正能量,希望每个人走好人生路,希望社会更加美好和健康。

    《阅世录》是夏林在繁忙的工作中,用十年之力,写下的共六部、60卷、100多万字的作品。这一作品是一个思想建设工程,主要针对当代人,特别是年轻人,在历史的大变革大转型之中,呈现出来的新的思想和新的问题。夏林尝试把中西方思想文化的精华提炼出来,以自己独到的表达来解疑释惑,这也是一个善心之举,这部书也是为政者之书。《左传》讲: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据了解,夏林大学毕业后一直做公务员,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夏林有着丰富的从政经验、人生阅历和广阔的视野,对为官之道和世道人心有着更深刻的体悟,他把自己的优势转化为创作的动力,在文体上也找到适合自己的传统格言、现代随感录等形式,言之有物,言之入心。笔者想起古人说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圣心备矣!因此,笔者希望这套书能够更为广泛地传播。

    在启蒙理性引导下的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消费时代,而现代人在消耗了巨量的物质与财富的同时,人类社会的情感生活、道德生活、精神生活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反倒引发许多严重的问题。面对这样的“世”和现实,《阅世录》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经”,以个体生命的存在、个体生命的智性生活、情感印记为“纬”,编织了一张包罗万象的文字网络,在茫茫的人世大海中为我们打捞起许多精神的珍宝。

    这是一部“成己成人”的大书。“成”是成就、完成的意思,“成己”意味着求知求是、明德明理、向真向善、育才育志、不断地自我更新,自我完善,使自己成为一个健全、完美的人。“成人”意味着影响他人、帮助他人、成就他人、完善他人、使他人成为新人、完人。“成己”是“成人”的先决条件,首先“成己”,而后“成人”,成己才能助人,进而“成物”,即改善人的生存环境、改善整个世界。夏林的这部《阅世录》大书,既是阅世,又是醒人,更是率先的自省!

    我们对社会的认识也好,对世道人心的认识

  • 2、 《读史阅世六十年》读后感

    20年前,我有幸去芝加哥大学向何炳棣先生求教,又蒙先生慨允翻译他的名著《1368-1953年中国人口研究》,前几年他来上海时也有机会谒见,对他的求真学风、率真态度有切身体会。现在读到他的《读史阅世六十年》,印象最深的也还是他的真。

    何先生对史学的贡献自不待言,如前面提到的那本名著出版于19 59年,但迄今无人超越。我与同人研究中国人口史粗有成绩,在理论和方法上多以此书为基础。但何先生在“阅世”方面也有其特立独行:他在清华求学时的政治态度,曾被左派列为“反动”。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全力投入“保钓(鱼岛)”运动。“文革”后期他是最早访华的旅美学者之一,并且通过发表文章、作讲演,盛赞新中国的成就。1979年邓小平访美时,他曾以全美华人协会副会长身份主持欢迎宴会。他于1975——1976年度当选为美国亚洲学会会长,是迄今唯一的华裔会长。作为台湾“中研院”院士,却断绝联系达22年,晚年才重新恢复。对此,他都没有回避,有的还作了相当详细却令人信服的真相说明。就是暂时不想说的,也态度明确,如对有的文章“愿意把它忘掉”,“因为它虽有史实与感情,但对国内新气象只看到表面,未能探索新气象底层真正的动机”。所以我应该将此书推荐给史学界以外的读者

  • 3、 《读史阅世六十年》读后感700字

    《读史阅世六十年》读后感700字

    近年来读过不少传记和回忆录,如果对传主或作者稍有了解,往往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是倍感亲切,因为所传所忆加深了自己以往的感受;一是恍若隔世,因为所传所忆居然与原有印象完全不符。对其矫揉造作、涂脂抹粉处更觉恶心。有些书结构机巧,文字可读,如果用于写小说散文,或许称得上佳作。但传说和回忆录应属纪实,离开了真实,还有什么意义?海外某女士前些时著书,自称为某人私生女,轰动一时。面对各方质疑,该女言之凿凿,声称完全事实。无奈漏洞百出,以后不得不改口,称之为文学作品,令人嗤鼻。

    20年前,我有幸去芝加哥大学向何炳棣先生求教,又蒙先生慨允翻译他的名著《1368-1953年中国人口研究》,前几年他来上海时也有机会谒见,对他的求真学风、率真态度有切身体会。现在读到他的《读史阅世六十年》,印象最深的也还是他的真。

    何先生对史学的贡献自不待言,如前面提到的那本名著出版于19 59年,但迄今无人超越。我与同人研究中国人口史粗有成绩,在理论和方法上多以此书为基础。但何先生在阅世方面也有其特立独行:他在清华求学时的政治态度,曾被左派列为反动。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全力投入保钓(鱼岛)运动。文革后期他是最早访华的旅美学者之一,并且通过发表文章、作讲演,盛赞新中国的成就。1979年邓小平访美时,他曾以全美华人协会副会长身份主持欢迎宴会。他于19751976年度当选为美国亚洲学会会长,是迄今唯一的华裔会长。作为台湾中研院院士,却断绝联系达22年,晚年才重新恢复。对此,他都没有回避,有的还作了相当详细却令人信服的真相说明。就是暂时不想说的,也态度明确,如对有的文章愿意把它忘掉,因为它虽有史实与感情,但对国内新气象只看到表面,未能探索新气象底层真正的动机。所以我应该将此书推荐给史学界以外的读者。

  • 4、 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读后感

    20年前,我有幸去芝加哥大学向何炳棣先生求教,又蒙先生慨允翻译他的名著《1368-1953年中国人口研究》,前几年他来上海时也有机会谒见,对他的求真学风、率真态度有切身体会。现在读到他的《读史阅世六十年》,印象最深的也还是他的真。

    何先生对史学的贡献自不待言,如前面提到的那本名著出版于19 59年,但迄今无人超越。我与同人研究中国人口史粗有成绩,在理论和方法上多以此书为基础。但何先生在“阅世”方面也有其特立独行:他在清华求学时的政治态度,曾被左派列为“反动”。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全力投入“保钓(鱼岛)”运动。“文革”后期他是最早访华的旅美学者之一,并且通过发表文章、作讲演,盛赞新中国的成就。1979年邓小平访美时,他曾以全美华人协会副会长身份主持欢迎宴会。他于1975——1976年度当选为美国亚洲学会会长,是迄今唯一的华裔会长。作为台湾“中研院”院士,却断绝联系达22年,晚年才重新恢复。对此,他都没有回避,有的还作了相当详细却令人信服的真相说明。就是暂时不想说的,也态度明确,如对有的文章“愿意把它忘掉”,“因为它虽有史实与感情,但对国内新气象只看到表面,未能探索新气象底层真正的动机”。所以我应该将此书推荐给史学界以外的读者。

  • 5、 沉思录读后感1300字:沉思录读后感

    《沉思录》没有过分的讲究辞藻,也没有注意交代和结构安排,而是任凭思想随波逐流的一部经典哲学名著。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个性是当他在心里有这种思想的时候,透过思考它们,他立刻进入了完全的宁静。但就是这些简单的话语,让人有一种听古典神秘音乐时的静谧感和认同感。

    一本温家宝总理读了一百多遍的书本以为只是一个宣传叫卖的噱头,但真正阅读过才发现它的确是一本能净化人心灵的书籍。本书译者何怀宏这样说到: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必须立刻读,但必须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必须也还会有人去读它。我坚信这一点,因为它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是一本拷问心灵的书,每一句写给自己的话语,都是一次向着心灵的凶猛攻击。即使是在时隔两千年的这天,我们仍能跨越时空,看到作者低头沉思,与自己内心对话。

    《沉思录》,这是一本记录自己与自己对话的书,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用双眼看世界,却看不到自己,所以要先看清自己惟有用心。反省自己过往并构成对话那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它需要绝对的真诚、平和的心态和超凡的勇气。这本书中字里行间常常出现的不是我,而是你,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面前,对镜子中的自己做出告诫与提醒。他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倾诉,而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是对自己灵魂的解剖和对自己的告诫。他这样说到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一向这样拷问自己。

    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战胜自己便能战胜一切。古训道:待人宽、责己严,这句话人人都明白,但是做起来却很难,所以《沉思录》里说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思考,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们应做的是把心思放在自己身上,自我反省,想想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了什么,当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个目标时,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不要只注意别人的缺点而忽略了审查自己的行为。因为只有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然而人不是孤独存在,人是社会性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这也正是《沉思录》中反复强调人的社会性,人

  • 6、 沉思录读后感作文1100字:沉思录读后感

    轻轻地,我把那个绿本子合上了,但是,此时此刻,我的情绪却无比沉重,手中捧着那本沉甸甸的书,心里塞满了对人生的感悟。之前一向不明白为什么我们敬爱的温家宝总理那么喜欢这本书,此刻最后懂了,它不仅仅能为我们净化心灵,洗去俗尘,而且能让我们深刻明白我思故我在的道理。

    曾记得,在康德的墓志铭有这么一句话: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由此可见道德法则于我们的重要性。这个道理或许很多人都明白,但是能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呢?

    道德这东西无色无味,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唯有用心才能领悟。之前,对于道德和人性的探索一向只停留在表面,直到我读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后才有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思考。《沉思录》是一本能够为那些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灵魂阶梯的好书,它不只是尼采的哲学思考,也不同于罗曼罗兰的文钞,这是一本用灵魂写就的不朽之书。

    《沉思录》的词句不显华美,却词词打动人心,句句发人深省。其中让我最震撼的一句话是:热爱你所遭遇的一切,神用命运之线为你织造的一切,因为还有什么比这更适合你的呢?是呀,不要去埋怨你所遭遇的,更不应去无谓地痛苦。既然能够选取笑,为什么还要哭呢?你就应要感谢上苍,因为你比别人有更多的锻炼机会,只要你相信自己不是弱者,能够承受苦难,那么你将会从苦难的历练中浑然新生,犹如被烈火灼烧过的真金,光芒四射!

    当然,在《沉思录》中,这样的好句子比比皆是,多如牛毛,如果要一一细说,恐怕要耗尽我的余生。

    《沉思录》给我的启示也很多,其中最深刻的有四。

    第一,适者生存。

    适者生存这一法则不仅仅仅只适用于动物界,对我们人类也同样适用,尤其是在当今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稍不留神,可能就被社会遗弃了。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活生生的,残酷的现实,如果你不想成为社会的弃婴,你就务必学会适应周围环境,适应整个社会。

    第二,挺住精神。

    人需要沉得住气。我们不再是天真无知的小学生,也不再是埋头苦读的中学生,我们再也不需要那种懵懵懂懂的莽撞,或者是那种锋芒毕露的冲动,我们需要的是不到最后决不言败的精神与毅力,还有在苦海中作乐的坦荡与大度。所以,当你在苦难中倍受煎熬时,你要对自己说:坚持吧,挺一挺就过去了。

    第三,寡欲多福。

    欲望,是人的本性。自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被各种形形色色的欲望所包围。为了欲望,

  • 7、 读《传习录》有感《传习录》读后感

    读《传习录》有感 《传习录》读后感

    自从工作以来,少有了好好读书的情怀。偶有空闲又被手机快餐文化、电视文化所羁,忽然就没有了静静读书的那种习惯与心态。公司开展"道德讲堂"暨"读书活动",于是,我在想,读个啥书呢,武侠、玄幻、盗墓?好像难登大雅之堂,时尚文学"鲜肉鲜草"气息太浓,古典诗词又太凝重太泛情了,想来想去还是找了本王阳明先生的《传习录》来读。阳明先生的书我很早就想阅读,只是没找到合适的契机。当然,以我的这点微末水平想解读圣人学说实在太难,现就读书的一点所得分享给大家,以求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王阳明先生对于大家来说应该说比较熟悉。在这里,我先简单介绍一下王阳明先生。王阳明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七年(1529年),名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因早年曾隐居于会稽阳明洞,并创办过阳明书院,所以被世人成为阳明先生。阳明先生是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是儒家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因其在立言、立德、立功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成就,被尊为我国古代两个半"圣人"(孔子、王阳明、半个为曾国藩)之一。

    《传习录》全书分为上卷、中卷、下卷三部分,是王阳明门人弟子所记录阳明先生讲学言论及其答友人的论学著作。它包含了王阳明全部的哲学体系和基本主张,体现了先生修心、修身、仁爱、至诚的修养处世的人生智慧。通过阅读《传习录》,可以了解王阳明的"心即是理"人生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止至善"与"致良知"修养论等。

    1

    《传习录》上卷

    在《传习录》上卷,我们可以通过先生与弟子徐爱的对话领略"心即是理"的思想:如"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先生认为"心即是理"是指"心"主观意识形态代表一切,主宰一切,"心外无物",是指澄明纯净之心可以感知、认识一切事物,可以产生真善美、仁德孝。先生之思维意境可谓超凡入圣。我对"心即是理"的肤浅理解是心即是本心、本初、初心、本源的意思,心即是理就是要遵从本心、保持本心、坚持本心。人之初,心本善,说明人的本性、本心是忠、孝、仁、信,心即是理就是要坚持本心,坚持忠、孝、仁、信的本性,坚持本心并不是说鼓励男人要率性而为,女人要任性而为,而是要求人的立身行事要坚持本来的真善美、仁德孝。心即是理要

  • 8、 忏悔录读后感1000字:忏悔录读后感

    没有可憎缺点的人是不存在的。--摘自《忏悔录》

    假期里,随手翻阅一本书,它是一本五十五万字的自传,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一个卢梭反思了一生的书--《忏悔录》,它打动了我,它让我真正地了解人类灵魂的高贵之所在。

    作者雅克卢梭,法国著名的思想家、作家,人类启蒙思想史上地位很高的哲学家,就是这样伟大的人,却对自我崇高的一生进行严格甚至残酷的忏悔。在卢梭充满挫折与磨难的一生中,童年是他生涯中的伊甸园。因为自我的思想与多数人欧洲人不一样,这么一个五十几岁的老人只得到处奔波、流浪。正是对自我童年的怀念,才写下这部巨著。

    卢梭在他的书中,深刻地对自我以及他人的行为进行了的反思。回顾自我的一生,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说: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伟大,思想是否敏捷而定。卢梭之所以获得极高的成就,是因为他思想敏捷,情感伟大。作为崇高的思想家,只有对自我不断地反思,才会有新的思泉向外淌。

    卢梭在从事音乐工作时,新的记谱法遭到了法国权威部门的否定,心里十分沮丧,但他立刻振作起来,又结识了许多18世纪的著名哲学家,并且参加了征文比赛获得大奖,从而,他走上了文学之路。他的小说《爱弥儿》发表后,受到了社会的咒骂,但他仍然坚持自我的思想。在发表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之后,再次遭到了人民的诅咒,甚至整个欧洲都在咒骂他,他只有逃离,但不曾想过要改变自我的思想,这需要怎样坚强的毅力与决心。当我们遇到挫折、失败时,我们应及时充分地反思自我的不足,敢于承认自我的不足,不能因此而气馁、低头,才能以良好的心态来应对这些挫折。

    卢梭在发表了《音乐辞典》、《社会契约论》后,博得了社会的好评,但他仍然对自我不满足,要求继续提高了自我的认识,再次写下了一篇又一篇蕴含丰富哲理的文章,悟出了人生更加深刻的道理,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就。当我们取得成功时,应谦虚地反思自我的行为,做的好的地方,继续发扬,做的不好的地方,在以后的生涯中加以改善。

    卢梭在与妻子的旅行中,钻进了密林深处,在那儿找到了原始时代的景象,他扫尽了人们所说的谎言,把自然的本性如实地坦露出来,他领悟到了:人的苦果真正来源于人类所谓的进化。他替法国反思时,领悟到自我从来都没有领悟到的哲理,他这种对社会、他人深切的关照,以及感同身受的思考,给我们以很多的启迪。当我们在他人身上找到缺点、错误时,要帮他人反思,对照自我身上是否也存在,从而提高自身认识水平。同时以我们

  • 9、 《沉思录》读后感

      《沉思录》读后感

      《沉思录》是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值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

      马可?奥勒留把一切对他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并且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热诚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热爱劳作、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之努力。《沉思录》是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二、挺住精神。人需要沉得住气。我们不再是天真无知的小学生,也不再是埋头苦读的中学生,我们再也不需要那种懵懵懂懂的莽撞,或者是那种锋芒毕露的冲动,我们需要的是不到最后决不言败的精神与毅力,还有在苦海中作乐的坦荡与大度。所以,当你在苦难中倍受煎熬时,你要对自己说:坚持吧,挺一挺就过去了。

      三、寡欲多福。欲望,是人的本性。自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被各种形形色色的欲望所包围。为了欲望,我们劳心劳力,可到头来除了累之外,似乎并没有得到什么。放下你心中过多的欲望吧,我们需要只是那适当的正确的追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活得轻松,活得精彩。

      四、辩证思考。犹如硬币,任何事情都有两面。遇事,要辩证思考,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足的地方。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好与绝对坏的事情,所以,当我们失败时,要想想得到了什么;成功时,要想想失去了什么。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过得有滋有味。

      《沉思录》的确是一本能让人思考的书,还沉浸在其中,思考,思考,还在思考。我终于明白了温家宝总理为什么把这本书放在床头,为什么读了不下100遍。《沉思录》让我思考人生,思考自己,也思考周围的一切。它的好不是读一遍就可以领悟的,我也要加强自身学习,多读,多想,多实践,让《沉思录》真正的带给我成长。

  • 10、 沉思录读后感

    【篇一:沉思录读后感】

    读《沉思录》时,总感觉它不是有某种体裁的书籍,而更像是作者在戏言自语,一开始觉得很乏味,可是在读完第一章时却发现:这都是我们明白的道理,可我们却没有遵循,这本书正是告诉我怎么样实践它。

    从这本书中,我发现了我作为一个青少年,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少年所应该做的、不该做的、该忍耐的、该发泄出来的我从中懂得了:人与人要相互体谅,不要因为一点小事闹翻;我们要远离奢华的生活,因为我们不赚钱,花的都是父母的钱;我们要学会忍耐,学会避让,因为愤怒就是在摧残自己像这样的道理,这本书解释了很多,我想,如果我们想做好这些,就一定可以做好,虽然有些有点难,但是难做不等于不能完成,我们只有具备了这些品质才能更进一步,才能再次升华。

    《沉思录》这本书在帮助我前行,引领我探索人生的意义,找到自我的价值,虽然我们难以改变周围的世界,可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篇二:沉思录读后感】

    我很庆幸自己读到了《沉思录》,这是一本好书,读着读着,会觉得自己的内心获得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本书来自于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马可奥勒留,一位卓越的罗马帝王哲学家,他没能阻挡罗马帝国的轰然倒塌,但是却用自己一生的思考,为无数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了灵魂的阶梯。用他的《沉思录》为我们净化心灵,洗去俗尘。

    这是一本很短的书,全书十二仅卷,每一卷都有一个大主题,我用一个礼拜的时间读完了第一遍,后来我又反复的读过2遍,每一次都有新的收获,甚至有的时候,读着读着就念出了声音。我能感觉这些声音穿越了两千多年的时光,走进了我,走到了我的心里,教会我坚强、弘德、制怒、感恩

    这是一本哲学书,崇高却不失质朴。它不如尼采的哲学思考深刻,也不同于《心灵鸡汤》《苏菲的世界》等速食类哲学著作琅琅上口,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

    在《沉思录》中,亲爱的奥勒留皇帝、先哲,他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己,我看着书,看着那些智慧的文字,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他就是在告诫他自己,同时,我们更被恩泽。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自己与自己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

  • 2021-08-31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23-06-07

  • 2019-11-08

  • 2019-10-22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09-23

  • 2019-09-25

  • 2019-09-23

  • 2019-09-21

  • 2019-10-29

  • 2022-04-29

  • 2019-09-25

  • 2019-11-08

  • 2019-09-21

  • 2019-09-23

  • 2019-10-22

  • 2019-09-25

  • 2019-09-28

  • 2019-10-19

  • 2019-10-29

  • 2023-02-13

  • 2019-09-19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5

  • 2019-10-19

  • 2019-10-29

  • 2022-06-03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8

  • 2019-09-23

  • 2023-03-16

阅世录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阅世录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阅世录读后感、2024阅世录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