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王阳明有感800字 > 地图 > 读王阳明有感800字
读王阳明有感800字相关栏目
读王阳明有感800字热门栏目
读王阳明有感800字推荐
读王阳明有感800字

(共 4944 篇)

  • 1、 读王充书铺借书

    东汉时期出了一位杰出哲学家叫王充。他小时候读书非常用功,而且善于独立思考,是个很有见解的学生,私塾的老师很喜欢他,可是自从他父亲去世后,家里的日子越来越艰难再也供不起他念书了。

    无法继续上学让王充很难过,他还为此偷偷哭了一场。但他并没有灰心,从此他一边干活儿维持家计,一边挤出时间自学。由于他品学兼优,20岁的时候,他终于有了一个去京城洛阳的太学里深造的机会。

    当时在太学里授课的是史学家班彪,他学识渊博,讲课旁征博引、生动活泼。听他的课仿佛是王充的眼睛一下子被擦亮了王充学得越多,越发觉自己知道的太少,于是他不断读书,充实自己的头脑。

    不久,他身边的书都被他读遍了,还能到哪里去弄书呢?自己这么穷根本没钱买书啊!王充实在太渴望读书了为此他绞尽脑汁想办法。他终于想到,可以去洛阳街头的书铺看书,那里什么书都有。

    从此,王充只要一有时间就去街头的书铺,他把那儿当成了自己的书斋,尽情地在无边的书海里汲取着知识的养分。他的记忆力很好,许多书看一遍就能背诵,所以虽然是借书来读,也没有多大的不便。

    在洛阳求学的这几年间,王充风雨无阻地穿梭于各家书铺,渐渐地,他博览群书,变得学识广博。后来他会乡隐居,专心从事写作,终于完成了一部20万字的具有批判精神的哲学著作【论衡】。

  • 2、 致良知——读王阳明传有感

    致良知——读王阳明传有感

    子非鱼

    看了好几天的王阳明大传终于接近尾声,翻着最后的结束语却心潮此起彼伏,久久不能平静,王老先生的心学说:心即理,致良知,良知可分是非善恶。他也用一生去践行了知行合一,丰功伟绩且不论说,心学理论和众多弟子的传承却是对华夏大地的一次洗礼。

    回想自己生命的短短几十年,前十八年单纯的紧,只知读书考学,很少思考这么严肃的生命话题,可谓开智极晚;而后十年初生牛犊,对世界充满了新鲜感,虽然也在想此生为何,但更多的时候盲于生计,甚至某个当下会屈从于小我的功利,但总感觉哪里不对,无法坦荡;最近五年更多的是痛苦的自我琢磨和思考,因为始终觉得自己的价值观里缺少了一点灵魂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却又不可知。

    年少时母亲说待人以诚,我便待人以诚,渴望以真心换真心;但后来现实教育了我,真心未必一定得我所愿,甚至怀疑换来的是否是真心,于是颓废很久。苦思之下,便不再对别人奢求,虽然自己依旧‘以诚’,目的却变得功利很多,从换心变成了换物、换事,虽然并不认为这个逻辑正确,但正确的逻辑是什么,自己却不知道。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有了个疯狂的大学生涯还有毕业初几年的刻苦做事。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专注于做事也会无意间伤害无辜的人,而物欲又确非我所求,更是跌入一个痛苦的深渊,出口在哪里?除了沉默,好像做不了任何事情,我开始厌恶人与人之间的不真诚,厌恶商品社会的交易交换的潜规则,那几年活的小心翼翼,既不愿伤害别人,也不愿被社会大染缸所染。直到接触了性格色彩,理解了一些以前不理解的人与事,也了解了自己,稍稍卸下心头重担,更因此鼓起继续前进的勇气,那一年顺风顺水。

    前途看起来美好无比,一切尽在掌握,事实却再一次的教育我:你还太嫩!根本不懂得人间的恶俗奸诈。想起大学时听过一个笑话,男同学问女同学:出去玩吗?女同学说:不方便,大姨妈来了。男同学就问:姨妈来干啥,住哪儿呀。当时听完后哈哈大笑,觉得这个男同学真是傻。若干年后突然间醒悟过来,貌似大学的某一年某一天自己也问过某个女同学类似的问题,居然毫不以为异。真是人世间的悲哀啊,原来我也曾是笑话中的主角,人心的叵测往往和这个大姨妈一样,你把它当笑话听的时候,哈哈大笑;却未曾想你就是那个男同学,终于有一天这个男同学发现了真相,却早已时过境迁,大姨妈也不知来去过了多少回了。但我终究还是醒悟了过来,第二天起得分外的早,迎着朝霞赶一列火车,心头涌出一句话:天下熙

  • 3、 读《老鹿王哈克》有感

    读《老鹿王哈克》有感

    铜陵市东方红小学502班小记者:余寤菲

    指导教师:李红梅

    读了《老鹿王哈克》这篇动物小说,我被老鹿王精神深深感动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为老鹿王的勇敢、智慧、及忍辱负重而敬佩,为鹿群社会弱肉强食的无情而愤怒,同时也为老鹿王最后的轻敌牺牲而惋惜。

    老鹿王是一只有智慧、勇气,又不缺乏耐心、责任的鹿,凭借着智慧、勇气,他当了八年鹿王,期间,他经历两次鹿王争夺,一次他用绝招挑瞎了博博的双眼,让其一脚踩空落下悬崖摔死。另一次是卓卓,算它命大,只成了独眼龙。他用智慧、勇气保留着鹿王的尊严,用责任来保护着鹿群的安全。同时他还是一只有耐心的鹿,在与老狼决斗时,他根本不是老狼对手,但他凭借着耐心,忍受着肌肉被撕扯的疼痛,寻找机会,等老狼腹部暴露在鹿角时,给老狼致命一击。

    鹿先天懦弱,是什么让老鹿王战胜了懦弱和对狼的恐惧?我想,应该是理想!老鹿王的理想是为了群体生存而奉献自己的生命。是的,鹿王也是鹿,他也为自己理想一次次退缩过,但最终,还是理想战胜了虚荣。在面对杰米挑战时,他愤怒过,为自己着想过,但就在最后一刻,他想到老狼对自己鹿群无休止的侮辱,自己鹿群十天就会有一条无辜的生命丧命狼口,身为鹿王的他,有责任牺牲自己保全他热爱的鹿群子民,所以他毅然放弃了王位之争。但鹿毕竟是鹿,虽然做好了放弃王位的准备,但接下来的生活让他跌向万丈深渊。面对同类的冷眼,面对朋友的鄙视,尤其面对恩爱三年的艾莉背叛与无情,他又想再次放弃理想,他要重新挑战致杰米于死地,夺回王位,夺回曾经的辉煌,而且,他有这个实力。突然,他眼前又闪现安娜和鹿仔被老狼蹂躏的场面,老鹿王再次告诫自己,难道要为了虚荣的王位,为了轻佻的艾莉,让安娜的悲剧重演吗?不,不能放弃自己的理想!老鹿王又一次克服了懦弱。终于,他等来了老狼。因鹿天性对狼的恐惧,见到狼,他还是本能的逃跑了,凭他逃跑技巧及速度,他完全能逃脱狼口。可看到白唇母鹿和鹿崽被老狼逼到绝路时,他的爱心和理想再次燃烧了,他要为自己的理想而战。为了整个鹿群的安危,他站在老狼的面前,与老狼进入了生死决战。

    老鹿王的无私、勇敢,让我敬佩。但想到鹿的自私,我非常愤怒,没人在乎老鹿王的死,连被救的母鹿都觉得老鹿王是老糊涂了,来送死。想到动物世界的优胜劣汰的残酷,再想想人类世界的文明,内心很复杂。如果老鹿王最后一刻没有大意轻敌,就不会死,等他把老狼尸体拖入鹿群,这时艾莉会回到

  • 4、 读王阳明《传习录》有感

    读王阳明《传习录》有感

    先简要介绍一下《传习录》。《传习录》由王阳明弟子所记,是王阳明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的简集,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观点,是儒家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分为卷上、卷中、卷下三个部分。

    卷上主要阐释知行合一、心外无物的观点。卷中收集了八篇王阳明亲笔写的书信,除回答有关知行合一、格物说等问题之外,还讲了王学的内容、意义和宗旨。卷下主要是致良知,体现了王阳明晚年的思想。作为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 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圣人之一,其著作《传习录》是一本较全面包含其思想的一本书。其中包含儒学、理学、佛学、心学等多种学问方向的理解和分析。作为明代的大儒,王守仁有其独特的哲学观点,即"致良知"学说。他倡导的"知行合一"在日本很受推崇,日本人认为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但我认为王守仁"知行合一"不止如此,以王守仁观点,圣贤们教育人们知行,并不是简单地教人们如何认识、如何实践、其目的是要恢复知行的本体知行如何分得开?知是行的宗旨,行是知的实践;知识行的开始,行是知的成果。如果领会了这一点,就应该明白,只说一个知,已经自然有行存在;只说一个行,知也自然存在。只有领会到知行合一的宗旨,才会真的体会到知行的意义。这是需要不断地磨练和自我反省才能够了解的。王守仁这样说的,别人教你终究不能领悟,只有自己琢磨思索找到符合自己的锻炼方式才能不断进步和提高。在王守仁的心中,圣贤的大体宗旨是相同的,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叙述罢了。或许我们达不到圣人的境界,但只要像王守仁这样的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我们也会不断安定自己的心境,使自己的能力和判断力都有所提高。在如今时代里,人对本源的的探索不断减少,人的心里也不断浮躁而趋向于物质。所以在如今的社会王守仁的精神看起来更加珍贵。

    王守仁虽贵为圣贤,博览群书,博学多才,屡立奇功。但为人谦虚而不焦躁,为人好学,其为人正如其言,乃一正人君子。有道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人,在他看来,在于态度而不在于才能也。引用其中一段话:"同朋友相交,一定要互相谦让,就会得到好处;而互相攀比,互争高低则只会受损".又如:"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等等。诸如此类的话很多,但能做到的人却很少。王守仁的许多言语都是人的生活中的道理,朴实而又精深,王守仁正是因为这些近乎完美的素质成就了他的功劳,而他也无私的将这些想法观念传播给他人,而现今社会

  • 5、 读《阳明学述要》有感

    读《阳明学述要》有感

    徐琼

    2016年1月4日。哇,这个日期很有感觉呀!记得去年的时候,有几个月的时间都不愿意承认,总想留在2014年,于是日期总是写错。今天写这2016倒是挺顺利,没有什么心灵上的挣扎。平静接受也好,无奈认命也罢,想抓青春的尾巴,看来是力不从心了。嘿嘿,不过,搭个中年早班车还是可以的嘛。祝自己中年快乐。

    今日还没有稿子,继续读《阳明学述要》。唉,看书太慢。想一想,看得还算仔细,也就容忍了这份拖沓吧。

    上次读到变化气质需要保有敬天理的心态,这里有两个概念,一个是敬,一个是天理。不识天理,如何谈敬?所以接下的问题就是如何识天理。

    "问:‘不知如何持守。’曰:‘且未说到持守,持守甚事?须先在致知。’""致知",意为达到 完善的理解。一般有"格物致知"一词,指探究事物的原理,达到对事物的认识。源自于《礼记·大学》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此看来,理学家主张明在敬前,先要明天理,然后才能敬天理。"敬只是持己之道,义便知有是非。顺理而行,是为义也。若只守一个敬,不知集义,却是都无事也。且如欲为孝,不能只守一个孝字,须是知所以为孝之道。"结合这个为孝之道的例子,我们便可清楚地知道理家的主张是知在行前,首先要知道,才能有所行动。用哲学中的二元论来讲,这个是属于唯心主义范畴的,主张心为物先。"须是识在所行之先,譬如行路,须是光照。未致知怎生行得?勉强行者安能持久?除非烛理明,自然乐循理。"程门口诀:"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由此可见,知是变化气质的最重要的工夫。伊川先生曾举过一例,有一个人见过虎伤人,于是变虎色变,其他人虽然也知道虎的可怕,但不像这个人一般畏惧,是因为这个人才是对虎有"知"的人。还举了一个例子,富贵的人和贫穷的人都知道烤肉好吃,但富贵的人一闻见,就露出想吃的样子,而穷人却不是。这是因为富贵的人吃过,知道烤肉的美味。这两个例子都是因为知道才有深刻的体验。伊川曾让一个有见东西都像狮子的妄想症患者痊愈,他用的方法就是让这个人看到前面有狮子幻觉的时候,用手去抓狮子,他抓不到,自然就知道自己是妄想了,也就好了。这有点像今天的心理治疗中的精神分析,人因为不知道所以恐惧,因为知道而理解释然。有一次听公开课,申荷永老师特别推崇王阳明的学问,想来是从中体会到了知的意境吧。

    同样的道理,明道也曾讲过,只是他的方法更类似于系统脱敏。

  • 6、 读《明朝一哥王阳明》有感

    读《明朝一哥王阳明》有感

    文/滕振辉(扬眉剑客)

    闲暇之余,读完了从市图书馆借来的一本有关王阳明的通俗传记《明朝一哥王阳明》。我是因为想更深入的了解王阳明,了解他的"心学",才在偶然翻阅图书时,信手抽出这本书并带回家来读的。

    当时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笔锋幽默、妙趣横生但又不乏深刻锋利,嬉笑怒骂中见微言大义。这是我们80后文人特有的一种文风,尤其是在三十岁前,爱好文字的80后青年很多都有这种特点。

    这本书的作者是吕峥是一个1986年生于四川成都小伙,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是一个靠文字为生的典型文人。川人自古幽默乐观,他的文字那么有趣搞笑但又发人深思,跟他川人达观豁达的天性,以及博览群书、勤于思考分不开的。"其文风兼具当年明月的幽默和韩寒的犀利,但对传统哲学深刻的认识与精湛的表述为二者所不及"网上如此评价这位新锐历史作家,也算是恰如其分。

    据说这本书凝聚了作者多年心血,是他批阅三载、增删数次呕心沥血之作。作者用幽默的笔法举重若轻的把王阳明坎坷传奇、荡气回肠一生写的精彩纷呈,一个天赋秉异,从小立志做圣贤并历经磨难后悟道圆满,并以此"立德、立功、立言",成为几百年来古今中外诸多杰出人物的道德楷模、精神支柱、事业偶像的王阳明跃然纸上。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不止于幽默风趣的文字,不止于把故事写的好看,还深入浅出的在作品中夹叙夹议,梳理中华文化的道统和传承,并把王阳明"心学"的形成、发展贯穿其中,让人在或哈哈大笑或会心一笑之余不觉间对"心学大义"多了很多感悟。

    阳明心学的三大命题"心即理""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王阳明心学不宥于儒家,没有门户之见,而是把中华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三家融会贯通,取其精华,自成一家。绝学无匹,浩然正气,胸怀博大,再加上一生的惊绝文字和不朽事业,王阳明想不流芳千古都难。也无怪乎孙中山、毛泽东、蒋介石、曾国藩、张居正这些历史牛人等一致推崇了,王阳明"心学"甚至称了近代以来日本大和民族的精神支柱,甚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算是一个民族笃行"阳明心学"下的伟大变革。

    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先生曾预言,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其实确切来说,21世纪将是中华文化的世纪。中华文化的精髓就是"儒道释"文化,而王阳明的"心学"正是儒道释三家融会贯通后的集大成者。

    近现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经过高速发展后,目前几乎进入一种失控状态,整个世界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

  • 7、 读《王阳明心学》有感

    求圣于心,求圣于行

    ——读《王阳明心学》有感

    (海蓄公司 杨彦青)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由其开创的阳明心学无论是在在哲学还是道德伦理体系的历史进程之中都占有不可忽略的地位。朱熹理学之后三百余年,真正能与其学说相抗衡者,也正是阳明心学。阳明心学可以看做是一种建立在陆九渊心学的基础上,同时批判朱子理学,具有他们那个时代内容和精神的新型的一种道德哲学体系。这种新型的道德哲学将良知之心上升到哲学本体的高度,简化道德理性与道德感情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以"心即理"为前提,以"致良知"为目标,通过"知行合一"动机论来解决传统儒家道德理性与道德实践互相脱节的问题,其学说的现实意旨在于实现"破心中贼"的道德净化目的与政治教化目标。那么,在阳明的心学之中我们就必须把握三个重要的概念,即: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王阳明主张"心即理",这里的心指的并不是物质性的心,而是一种精神上的"灵明",具体表现为人的认知能力、道德精神和道德本性。也就是说阳明心学中的"心"至少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是感觉与认知之心;第二是人与物都共同具有的一种怜悯之情;第三是人本然具有的道德良知,是一种判断是非的道德理性。这里引用一段话来更简单的了解王阳明的心外无物。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於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这里王阳明所说的心既是一种我们感知外物的能力,也是我们与万物共有的怜悯之情,当我们去感知这朵花的时候这朵花才对我们而言具有了意义,由此也可见王阳明强调了人对于外物对于社会的一种价值,与西方著名的哲学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有异曲同工之妙。

    良知是指不依赖于环境、教育而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也是至善本体在是非知觉上的当即呈现,也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具有价值上的普遍性和绝对性,联系上面所提到的心即理中"心"的三个方面的含义,这里的良知也可以看成是第三层关于道德理性的体现。致良知即指使良知致极致,也指依良知而行,这就与知行合一联系起来了。良知为知,致则有力行之义,致良知这一理论形式把心与理、知与行、道德修养与社会实践融合为一,是王阳明一生思想的总结。"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目标,本心是可以无善恶之分并且可以分辨善恶的,但具体的人会因

  • 8、 《王阳明全集》读书札记2000字

    梁日孚问:“居敬、穷理是两事,先生以为一事,何如?”

    先生曰:“天地间只此一事,安有两事?若论万殊,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又何止两?公且道居敬是如何?穷理是如何?”曰:“居敬是存养工夫,穷理是穷事物之理。”曰:“存养个甚?”曰:“是存养此心之天理。”曰:“如此,亦只是穷理矣。”曰:“且道如何穷事物之理?”曰:“如事亲便要穷孝之理,事君便要穷忠之理。”曰:“忠与孝之理在君、亲身上,在自己心上?若在自己心上,亦只是穷此心之理矣。且道如何是敬?”曰:“只是主一。“如何是主一?”曰:“如读书便一心在读书上,接事便一心在接事上。”曰:“如此,则饮酒便一心在饮酒上,好色便一心在好色上,却是逐物,成甚居敬功夫?”

    日孚请问。曰:“一者,天理。主一是一心在天理上。若只知主一,不知一即是理,有事时便是逐物,无事时便是着空。惟其有事无事,一心皆在天理上用功,所以居敬亦即是穷理。就穷理专一处说,便谓之居敬,就居敬精密处说,便谓之穷理。却不是居敬了,别有个心穷理,穷理时别有个心居敬。名虽不同,功夫只是一事。就如《易》言‘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即是无事时义,义即是有事时敬,两句合说一件。如孔子言‘修己以敬’,即不须言义。孟子言‘集义’,即不须言敬。会得时,横说竖说,工夫总是一般。若泥文逐句,不识本领,即支离决裂,工夫都无下落。”

    问:“穷理何以即是尽性?”

    曰:“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穷仁之理,真要仁极仁;穷义之理,真要义极义。仁、义只是吾性,故穷理即是尽性。如孟子说‘充其恻隐之心,至仁不可胜用’,这便是穷理工夫。”

    日孚曰:“先儒谓‘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不可不察’,何如?”

    先生曰:“夫我则不暇。公且先去理会自己性情,须能尽人之性,然后能尽物之性。”

    日孚悚然有悟。

    解读:本篇是反映阳明先生和宋代理学不同观点的重要一章。梁日孚提到的观点是典型的程颐和朱熹的观点。

    理学主要讨论的问题,按照钱穆先生的说法,是两个:一个是本体论,主张万物一体;另一个是修养论,主张变化气质。简单讲理学主张万物之理是相同的,人们通过“穷理”可以体悟到,而“变化气质”是人们通过修养功夫实现“穷理”的方式。

    首先,梁日孚提到了“居敬”和“穷理”的问题,程颐是主张居敬和穷理的,而且是当作两件事来说,“居敬是存养工夫,穷理是穷事物之理”。阳明先生则主张是一件事,存养所存的也是心中的天理,也就是穷理了。朱熹是主张“格物”的,

  • 9、 王阳明传习录读书笔记

    通过阅读《传习录》,可以知道王阳明的思想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心既是理的人生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致良知的修养学说。

    心即是理的人生论: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是心学说的基本观点。王阳明认为人心是根本的问题,是产生善与恶的源头,任何外在的行动都受到思想支配,一切统一于心。 知行合一的认识论:针对社会言行不一的弊端,王阳明纠正了朱熹先知后行的知行观。他认为知和行是不能够相分离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不是“知道”,而是“良知”,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 致良知:良知人人都有,致良知就是让心回到“无善无恶”明洁的本真状态,是通过主体的意识达到自我道德的修养,规范自我的行为。致良知被称为王阳明心学的核心部分。

  • 10、 读《萤王》有感

    那天,太阳在天空做着早操,小鸟在枝头放声高唱。“啦啦啦,早上空气真好!”是个出去玩的好天气,但我没有出去选择玩,而是在家慢慢品曹文轩先生的《萤王》。 这本书讲:一个迷路的农村孩子,生死难料时,被五只萤火虫救起,以后他便不理人类,只与萤火虫为友。长大后,村里人要捉萤火虫,他便想尽一切办法守护着萤火虫,一直与村里人斗争到老,最终将村里人感动。后来,城里人盖房子,村里人知道,如果这样盖下去,萤火虫一定会遭到灭顶之灾!村里人便与城里人展开斗争,他去毁坏城里人的机器,还被城里人在牢里关了六天,但天天都有萤火虫来陪伴他,后来,他在一大群萤火虫中安详去世。 读这本书时,我的情感起伏不定,深深被故事所吸引,一会儿紧张,一会儿开心,一会儿气愤,一会儿感动,到了后来,我有点泣不成声了。 无知的人类啊!你不要再把小生命当儿戏! 无知的人类啊!你们尊重生命,他们也会尊重你! 无知的人类啊!你们不要再伤害小生命了! 只有人与动物相互关心,世界才会充满爱。可人类,什么时候才会觉醒啊!

  • 2019-10-24

  • 2019-10-24

  • 2019-10-24

  • 2019-10-23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2-11-04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10-23

读王阳明有感800字
读王阳明有感800字栏目精心为您提供各种读王阳明有感800字,2024读王阳明有感800字,教您怎么写读王阳明有感800字,希望能够帮助您。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