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送法下乡读后感 > 地图 > 送法下乡读后感,2024送法下乡读后感
送法下乡读后感相关栏目
送法下乡读后感热门栏目
送法下乡读后感推荐
送法下乡读后感

(共 3248 篇)

  • 1、 沉思:读《送法下乡》有感

    沉思:读《送法下乡》有感

    李江涛

    《送法下乡》在导师大人给的书目里排名比较靠前,也是我读的朱苏力教授的第三本专著。说实话,读过《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和《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后,感觉语言很亲切。朱苏力教授用他擅长的历史知识、独特的观察视角、雄厚的理论基础构成了这本书的"四梁八柱".同时,今天司法改革已经进入了攻坚期,司法系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书中有些东西已经变了,也有些东西仍然没有改变,就此,我想关于这本书,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理解。

    1.关于送法下乡。在书中,朱苏力教授认为因为种种自然、人文和历史的原因,农村是国家强制力(权力)无法贯彻落实的一个边缘地带,为了加强对农村乡土社会的控制力,用司法手段强化统治者的权威,让国家权力意求的秩序得以贯彻落实,所以需要送法下乡。也正如书中所说的,在农村在基层有源远流长的"民间法"、"习惯法"他们形成了一股简单而复杂的本土势力,这种势力与"国家正式法"形成了一种对抗,因为强大所以有对抗,也因为有对抗所以需要普法。

    无疑,"送法下乡"在普及法律知识,加强国家强制力,改善基层执法情况中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作用。

    书中举了一个"还贷款"的例子,因为我有一些基层工作经验,和各行各业的人打过交道,我对这样的行为并不陌生。但是我没有想过"带着警察,租了辆车,在炕头判案,或者称为调解法院的情形,也没有想过"法官的默许和妥协",没有想过"村干部"在这个案件中能起到如此大的作用。这些情景背后的真正意义也是我所没有料及的。

    但是我认为当代农村的本土或者说边缘地带势力对国家正式法的抵制仍时有发生,但和之前相比相对弱小很多,我的理由如下:1."送法下乡""谁执法谁普法"等各级普法行为的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让一些法律和行为深入人心,通过各种案例形成了一种威慑感,老百姓心中的那种"法不责众"的观念有所淡化;2.中国大众知识结构发生了变化,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十二年教育即将纳入免费教育,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都在分层次改变中国农村的知识体系结构;3.部分像《送法下乡》中所讲"村干部",他们身份也在发生变化,有些地方将"村干部"纳入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编制,他们虽然依然扎根在农村,但随着身份的改变,心态和行为发生了一些本质倾向的变化;4.我觉得是最重要的一点,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原来农民最大的依托仅仅是有限的土地,所开展的日常生活也是围绕着土地开展,而当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

  • 2、 下乡养儿读后感
    下乡养儿读后感 之前在三川玲的微信上看到这本书的介绍,内心向往无比,心想估计是一对极懂教育的父母带着孩子去乡下过“采菊东篱下”式的田园生活的风情记录书,书到手后迫不及待就开始看,书很好读,一中午看了大半,从第一章开始越看心越凉,天哪,与我想象差距太大了点吧! 如三川玲在序言中所描述“《下乡育儿》里的角色是软弱无力的。孩子天天换了几个小学都无法适应,最后辍学在家,一直延续到九岁,最后变得连睡觉都害怕,因为总是噩梦连连,一家人只能在深夜里玩倦了才躺下,以至于很久没有见过太阳。”,即便看到这段我还心存幻想,不至于吧,能有多“软弱无力”! 那天中午我刚经历过与桃子就不睡午觉的问题展开的大战,最后小丫头战败流着小眼泪抽抽嗒嗒的睡了,我翻开了第一章。天天因为种种原因以至于噩梦连连到害怕睡觉,“就这样,整整一个冬天,我们每天晚上陪天天玩到她困才睡。她睡得越来越晚,醒得也越来越晚。到最后,天天整个晚上玩,早上睡,晚上天黑了才醒。”,对比之下天天比桃子的睡眠问题严重一百倍都不止,戎爸冯妈不急不躁就这么陪着,这是多爱孩子呀!可越看越觉得有些不对劲儿的地方,一个九岁的孩子,光幼儿园换了五个,原因皆是孩子不适应,夫妻俩就给换;孩子不愿一个人玩夫妻俩就会有一个人放下手中事陪玩;孩子与同伴发生冲突不知如何解决,他们立马张开双臂护在身后;还有,戎爸总是认为自己的孩子小需要无微不至的照顾。一边看一边感叹,竟然真有这么没有力量的父母,而且这么一个失败的案例竟然能写出来。然而就是这样的勇气与真实支撑我看完它,因为我太想知道他们后来会怎么样。 每个家庭是不同的,每个孩子也是不同的。在我看来冯妈戎爸都是很普通的人,就和我们一样,打心底里爱孩子,却常常方向不对头。通过他们的故事我也隐约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反思自己这三年的养育生活。 对于天天的考验随着时间越来越多,从帮厨到独自承担做饭、洗碗收拾灶台,再到自己照顾“宠物”。就连生病拉了一晚上肚子,第二天去医院看了病吃过药仍要继续准备午饭,没有哪个家长能不心疼,冯妈内心一样难过,自己暗自垂泪但仍坚持。因为她知道孩子需要的不是照顾,而是别的!看到这里我暗想如果是我,我是否还能坚持呢?真不一定! 冯妈戎爸觉得孩子更需要和伙伴一起玩,主动承担了原本属于天天的”放羊“工作。“你们现在急于为孩子着想,提前扫除孩子的
  • 3、 《下乡养儿》读后感

    下乡养儿读后感(一)

    松松妈

    去年初夏的时候,我第一次看到《下乡养儿》这本书。当时我们刚把在老家被迫退园(幼儿园)的孩子接回北京,和孩子住在亲戚家,并且在亲戚家附近上了一个学前班。我那时的心情和天天妈有几分相似。经常的担心、忧虑,对孩子以哭闹、梦哭来抗拒上幼儿园而感到无助和疲惫。这种情形下一看《下乡养儿》就不由自己的陷进去了,在天天的身上我看到了孩子的影子,联想到孩子3岁时因身体原因而导致的我们近乎绝望的状态,孩子入园后对幼儿园的一切不适应,以至于最终退园的情景,我深切的体会到天天爸妈那种无助、焦虑、痛苦又报有一丝幻想的心情。常常读着读着眼泪就忍不住掉下来。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身上的问题折射出父母身上的问题。天天的胆小、怕拒绝、过于敏感脆弱也许在天天妈妈身上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而她也不知道如何去处理,所以也无法教导孩子如何去做。为了让天天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天天爸妈付出了很大的牺牲,在天天成长改变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天天遇到乔老师是非常幸运的,可以说乔老师是天天生命中的贵人。乔老师用她的办法改变了天天,让天天通过家务劳动来体会那种成就感、责任感,从中获得了力量,敢于去独自面对、解决问题。而不是只会躲在妈妈背后,让爸妈保护的那个玻璃人。

    看书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天天一家人那种患难与共,互相扶持,互相慰藉的真挚温暖的情感。天天爸爸耐心、细腻、承担、不放弃;天天妈在承受那么大痛苦时面对孩子仍然那么温和。这是我所欠缺的。天天虽然有那么多问题,我仍然在她身上看到了温和、专注力强、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主动去找小朋友玩等优点,而其中的大部分是我的孩子那时所不具备的。我的孩子的反抗是激烈的,带给我很大的挫败感,继而被激怒。孩子退园之前,我回了一次老家,面对孩子情绪激烈的反应,我的任何话都变成了废话,最终我的怒气化为一巴掌打在孩子屁股上。而孩子在被打后的反应更加让我崩溃。那时,退园已成唯一解决办法。

    看《下乡养儿》时,我很羡慕天天爸妈,能碰到这么好一个老师,可以带领他们走出困境。同时我也在想,天天坚持做家务是在乔老师的引导下,如果家里只有父母,如何让孩子去做家务,如果她拒绝怎么办?当她不能坚持时怎么办?后来搬家后我也曾让她试过擦地、擦桌子,但新鲜劲过去后就再也不干了。我也没有再坚持,或者说不知道想什么办法坚持。这个问题一直到现在也没有解决。

    书中提到的小黑狗,开始也像天天一样胆

  • 4、 家长下乡养儿读后感

    另类育儿方式给我的启发

    ——《下乡养儿》读后感

    彤彤妈妈

    说实话,《下乡养儿》这本书从买来到看完我用了三四个月的时间。并不是因为这本书难读,而是因为从一开始,我和很多读者一样,觉得作者的文字就像一个小学生记流水账,读着读着有种读不下去的感觉。直到前段时间,重新拿起这本书,本打算用来打发时间的,结果有了新的发现。接着便一口气把剩下的内容全读完了,对此书也有了新的认识与思考。

    首先,还是说说作者的文字。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一开始看到作者记录的就是他们一家人每天的日常生活,我觉得这样的文笔实在不足以出书,我甚至认为这本书的出版也许只是一次炒作而已。而且,书中前面部分的天天是那么的脆弱,那么的痛苦,作为一位母亲,我不禁为这个孩子感到难过,同时也为这对父母的教育感到气愤,怎么就能把孩子养成这样呢?有了这种情绪在里头,所以也顺带增加了我对作者的不满。

    但是,当我后来看到作者夫妇为了孩子搬到农村生活时,当我看到天天的成长与变化时,当我看到乔老师对一家三口的指引时,特别是当我看到作者对天天的极大信任与放手,不再焦虑的时候,我改变了想法,觉得这是一本家庭教育的好书。我把自己感触最深的几点总结如下:

    第一点还是要说说作者的文字。作者将描述事实的方式应用到了极致。虽然作者记录的就是他们一家人每日的生活场景,看似像流水账。但是,在这种记录里面,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作者采用的是客观地描述事实的方式。她只描述事实,而不评论任何东西,甚至没有掺杂个人情感。从作者的叙述中,我们能够判断出房东奶奶一家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是作者始终没有进行任何评论,这是难能可贵的。正如童书妈妈三川玲在《序》中所说:"冯丽丽在书中没有推销观点,没有抱怨批评,没有推崇赞美,她有非常强烈浓郁的情感,却能一直控制住自己不去表达,不去说破。"众多的育儿理念告诉家长,我们对孩子的问题需要描述事实,不做评论,作者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再从家庭教育方面说一说。虽然作者将孩子带回农村生活的这种教育方式比较另类,但是回到农村以后,乔老师和作者夫妻俩的教育方式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乔老师虽然没有孩子,但是她教育孩子的方法很好:等待时机,不强迫,不勉强;坚持原则;不主动提供帮助。

    刚到农村的时候,天天和很多孩子一样,都是深受父母宠爱的、从没干过家务活的孩子,乔老师想锻炼天天干家务的能力,于是邀请天天一起去买菜做饭,天天

  • 5、 《下乡养儿》(读后感范文)

    最近读了一本叫做《下乡养儿》的书:天天,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因为无法适应学校生活,辍学在家一年,后来变得连睡觉都害怕,总是噩梦连连。书中的父母看上去有社交障碍,显得懦弱无能,甚至没有正式单位。后来,在作者的一位搞教育工作的朋友乔老师的建议下,一家三口选择了下乡养儿,天天在乡下做的,是买菜、做饭、洗衣、放羊、养狗……这些琐碎的事情。可没想到一年的乡下生活改变了天天,也改变了作者夫妇,一家三口都长大了、正常了。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作者就是天天的母亲,她把这段真实的经历记录下来,让我们看到了一对“菜鸟爸妈”如何让“弱孩子”变强大的过程。读了这本书,我有三点比较深的体会。

    一、蹲下身子才能读懂孩子

    这本书中有一个重要的灵魂人物,那就是乔老师。她因病休养在家,帮助作者夫妇一起教育天天。在这样一个遇事就害怕,只会哭闹的孩子面前,我看到了一个温柔的、耐心的乔老师。她的教育方式是那么循序渐进、润物无声。她蹲下身来,充分看到了一个孩子的心理与她身上潜在的力量。她没有强迫孩子一定要去完成一件事情,而是有意识地慢慢引导,她做饭,先是让天天帮忙打下手,慢慢开始让她自己去买东西,到了最后甚至让她变成可以自己掌勺,独立生活。乔老师的教育实践是成功的,也让作者夫妇领悟到教育孩子不仅仅是爱就可以了,很多事情需要孩子自己去处理,很多问题需要孩子自己去面对,这才能让孩子变得强大。

    这个故事让我感受到要想成为一个好老师,教育好孩子,首先得蹲下身来去了解孩子,了解他们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困惑。当孩子不做作业了,害怕上学了,无端哭泣了,不能一味的批评,或者简单的忽略,我们要尝试着去走进孩子,蹲下身来感受他们,有耐心的帮助他们,让他们变得快乐强壮。

    二、适合儿童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在三川玲为本书写的序中,有这么一段乔老师的独白:“最后,我明白了,这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是不健康的,把智力,也就是学习知识,放在了首位,而忽视了身体、意志、情感这些最重要的东西,其实这些才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智力就是建立在沙丘上的大厦,很脆弱的。”确实如此,我们一直说儿童生活即儿童教育,而现实却是儿童的生活基本只有学校和教育机构这两样。所以,面对一个无法适应学校生活的孩子,把她带到乡下,去做一些读书写字之外的事,是适应儿童天性的,是她愿意为之的,所以,她最后得到了改变。书中的最后提到天天已经又重新回到了学校,适应了新生活,和同学友好

  • 6、 《下乡养儿》读后感600字

    最近读了一本叫做《下乡养儿》的书:天天,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因为无法适应学校生活,辍学在家一年,后来变得连睡觉都害怕,总是噩梦连连。书中的父母看上去有社交障碍,显得懦弱无能,甚至没有正式单位。后来,在作者的一位搞教育工作的朋友乔老师的建议下,一家三口选择了下乡养儿,天天在乡下做的,是买菜、做饭、洗衣、放羊、养狗……这些琐碎的事情。可没想到一年的乡下生活改变了天天,也改变了作者夫妇,一家三口都长大了、正常了。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作者就是天天的母亲,她把这段真实的经历记录下来,让我们看到了一对“菜鸟爸妈”如何让“弱孩子”变强大的过程。读了这本书,我有三点比较深的体会。

    一、蹲下身子才能读懂孩子

    这本书中有一个重要的灵魂人物,那就是乔老师。她因病休养在家,帮助作者夫妇一起教育天天。在这样一个遇事就害怕,只会哭闹的孩子面前,我看到了一个温柔的、耐心的乔老师。她的教育方式是那么循序渐进、润物无声。她蹲下身来,充分看到了一个孩子的心理与她身上潜在的力量。她没有强迫孩子一定要去完成一件事情,而是有意识地慢慢引导,她做饭,先是让天天帮忙打下手,慢慢开始让她自己去买东西,到了最后甚至让她变成可以自己掌勺,独立生活。乔老师的教育实践是成功的,也让作者夫妇领悟到教育孩子不仅仅是爱就可以了,很多事情需要孩子自己去处理,很多问题需要孩子自己去面对,这才能让孩子变得强大。

    这个故事让我感受到要想成为一个好老师,教育好孩子,首先得蹲下身来去了解孩子,了解他们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困惑。当孩子不做作业了,害怕上学了,无端哭泣了,不能一味的批评,或者简单的忽略,我们要尝试着去走进孩子,蹲下身来感受他们,有耐心的帮助他们,让他们变得快乐强壮。

    二、适合儿童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在三川玲为本书写的序中,有这么一段乔老师的独白:“最后,我明白了,这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是不健康的,把智力,也就是学习知识,放在了首位,而忽视了身体、意志、情感这些最重要的东西,其实这些才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智力就是建立在沙丘上的大厦,很脆弱的。”确实如此,我们一直说儿童生活即儿童教育,而现实却是儿童的生活基本只有学校和教育机构这两样。所以,面对一个无法适应学校生活的孩子,把她带到乡下,去做一些读书写字之外的事,是适应儿童天性的,是她愿意为之的,所以,她最后得到了改变。书中的最后提到天天已经又重新回到了学校,适应了新生活,和同学友好相

  • 7、 马向阳下乡记观后感

    马向阳下乡记观后感

    在央视一套热播的《马向阳下乡记》,主人公马向阳这一下乡扶贫书记不仅赢得大槐树村民的认可,也获得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该剧的很多剧情也引起了我的共鸣。

    该剧中马向阳作为一个从市商务局抽调的下乡干部,在片头是一个开着越野车、热衷于户外运动、新潮时尚的主角形象,有别于以往刻画的农村村官好像就是朴素、无私奉献、只会工作无生活情趣的道德楷模。他新潮时尚、眼界开阔、有思想有头脑有口才、敢想敢做但又考虑实际情况,面对接踵而至的问题不抱怨,讲方法,能直接解决的就解决,不能解决的就先搁置,先把其它问题解决了,用马向阳的话说,先把气理顺了,再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农村解决问题首先就得把握就一个“理”字,“理”找准了,难啃的骨头自然而然就化解了。

    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从城市步入农村,环境变了、身份变了,唯有转变思维、真诚融入,与农民朋友打成一片,很多工作才能更好开展。因此,从马向阳身上我们学到很多,一方面需要提炼学习基层工作的经验方法,另一方面更需要效仿马向阳身上的基层情怀与干事热情。

    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

    马向阳吃住在大槐树村,诚心实意与村民打成一片,安安心心做大槐树村一份子。他热爱这片土地和百姓,扎根在这片土地,甚至比大槐树村村民对这片土地更有感情,自然,他就能从这片土地和人民那儿获取支撑力。马向阳虚心向村民讨教如何当书记;逐家逐户走访调查;通过调研发现村里最亟需解决的是修一条路;他在与老祖奶的促膝交谈中,获取创业灵感,开办煎饼公司,推广“支前煎饼”,打造旅游项目,引发致富蝴蝶效应。可以说,没有全身心地投入,他在大槐树村的扶贫事业就会走很多弯路,会不切实际,会不起作用。

    情系群众,以真情化矛盾

    马向阳无论村中大事小事,始终坚持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他从化粪池里救起老祖奶,用真钞调换假钞填补老祖奶损失,自掏腰包为村中老弱病残发福利,帮助待业青年洪云找工作,种种善举义行,让初来乍到的马向阳赢得了最坚定的一批支持者,为工作开展打下良好基础。刘玉彬用金钱开道,要买大槐树,绝大部分群众为利舍情,马向阳这个与大槐树村本无渊源的外来人却凭着对这片土地的赤诚之情,在最后关头舍身护树,他的壮举感动了村民,一个又一个村民站到他的身边,护树成功。马向阳卖房借钱,自掏腰包流转村里土地,只是为了让村民利益最大化。他冲入火海救出刘世荣的孙女,融化刘世荣心中最后一块碎冰,

  • 8、 《西窗法雨》读后感

    《南方周末》曾以专栏刊载了一系列短小精悍的小文,文章精彩,意蕴丰富,且语言幽默风趣,其中不乏古今中外的小事,末尾寥寥几笔,浅谈方圆规矩,点到即止。编辑谭庭浩先生以《西窗法雨》为名,中山大学程文超教授以小文论方圆为序,经作者刘一正教授整理,删增三版,刊印成书。

    作者刘星先生,早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于美国法学院做过访问学者。现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多部法学著作,并在《南方周末》《法制日报》等报刊辟有法学随笔专栏。

    本书以《西窗法雨》为名,蕴作者之意,开西窗,下法雨,窗甚小,雨也小,数篇小文,仅千余字,点到即止,似乎有意使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然千字小文,却能连缀文学和律法,使之相融一体,随性漫谈西方法律文化,信手拈来古今中外小事,却涉笔成趣,着眼于中国法治现状,末尾寥寥数语,蕴意深长,却点睛辄止。

    篇一《苏格拉底的慎重》公元前399年,智者苏格拉底以不敬神和蛊惑青年的罪名饮毒芹草而死。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一件事,却因为其誓死不越狱而引发自然法学和分析法学数千年的争辩。避免当权法律的死亡制裁,他有两种选择:一是缴纳赎金买赎其罪;二是借学生克里同的帮助逃狱。于苏格拉底而言,显然他是一位物质贫瘠,思想富裕的哲学家,赎金他是万万没有的,那么合法的救济行不通,只剩下逃狱了罢。然而苏格拉底以一段话剖析其誓死不越狱的态度,当我对一个制度不满时,我有两条路:或者离开这个国家,或者循合法的途径去改变它。但是唯独我没有权利以反抗的方式去破坏它。时间到了,我们各走各的路,是活在这个世上好还是死了好,只有神知道答案。于是,一个伟人惨死于当时最民主制度的制裁下。于正统中国人而言,既然法律不公正,为什么还要服从呢?实在应该堂而皇之越狱而去。这个故事大致揭示了西方法律文化一种深层次的意识,从古至今,西方人似乎就不像中国人这么坚决。他们对待认为不公的法律,态度要慎重。一方面,就法律作为权威秩序而言,西方人是这样的态度,也许法律会一时矫枉过正,但在世俗之城里,只有一个人人必须遵守的法律。苏格拉底必须死,因为雅典城邦的法律需要生存。如果公民因为一己之私而将法律随意戏弄,那么律法权威扫地,社会秩序崩塌,城邦存亡堪忧。另一方面,作为民主制度下的法律,对苏格拉底和弟子来说是不公正的,而在更多雅典公民看来,当时的民主制度和法律再正当不过了。把苏格拉底的标准强加给大众,显然

  • 9、 《无伤跑法》读后感
    王联锋 如今在中国,跑步已成为发展最快、大众参与度最高、最受社会关注的运动之一,马拉松的火爆也代表着大众跑步潮流的兴起。 说起跑步的好处,可谓不胜枚举:有效减肥;提高心肺功能,从而帮助你长时间有效地工作而不会过度疲劳;预防肥胖症、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癌症等这些严重危害健康的慢性疾病;缓解伏案久坐带来的颈肩腰腿不适;消除焦虑和抑郁这两种最常见的不良情绪,改善心理健康和减压;有利于骨骼、关节、肌肉健康;改善睡眠质量等。这些都是跑步的生物学作用。另外,跑步除了带来健康,还能让你更有毅力,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并充满成就感(例如完成一场马拉松比赛)。通过坚持跑步,最终会成为一个对自己和他人负责,并且积极上进、拥有健康生活方式的人。 然而,当人们开始投入跑步运动时,通常会有两种情况出现。一种是认为跑步很简单,人人天生会跑,不需要学习,顺其自然;另一种是在具备一定的跑步经验后,盲目追求速度,过度追捧马拉松,缺乏科学跑步与训练的基本理念和方法,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减肥失败、伤痛高发、练得辛苦却进步缓慢等。 所以,对于我们这种跑步“小白”来说,《无伤跑法》这本书无疑是最佳选择。这书具体而详细的给我们讲解了关于跑步的常识。比如:跑鞋的选择,是大点好还是小了好;跑步时间的选择,是晨跑更好,还是夜跑更好;跑步前应不应吃饭,跑步后应不应加餐,选择什么样的水果和食物;如何补水;选择什么样的跑步姿势;跑前如何热身,哪些动作是正确的,多长时间;跑后给肌肉做拉伸、放松,规范的跑后拉伸究竟应该怎样做;如何选择一些经济实惠的拉伸道具;如何控制呼吸和频率;跑步为什么会岔气等等。 一个正确的方法,将引导我们走向一个正确的方向,拥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了解并掌握书中的内容,一生快乐、健康跑步。

  • 10、 读观《科学下乡记》有感

    今天,我观看了《科学下乡记》,心中十分喜欢。

    主持人与湖南的小朋友一起去洞庭湖国级自然湿地保护自然区。去自已不熟悉的地方,自然就必须有当地人当向导啦!于是由保护区的一位工作人员叔叔,带他们去摘野菜。你可能禁不住问:野菜那么多种,他们摘哪-种呢?当然是摘芦笋啦!把芦笋带回家,经过剥煮、漂几道工序,然后再放入锅中翻炒,完全是妥妥的一道农家菜。坐在电视机前的我被馋得直流口水。

    我不禁感到民以食为天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同时,三月是阳春,它是那么美好,春天一来,所有的,无论是活的,不动的,都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惹人喜受。春天好像人心情,无论看到什么都是好的,无论之前讨人厌恶的东西,此时人们对他的厌恶感也减轻,甚至消失了。每个春天的到来,总会让人眼前一亮。

    每个春天都不一样,都不会重复。很多东西看久了都会使人看厌、看烦。可春天不会,尽管它总是于冬天后到来。没有雪的冬天,对于人们来说是多么难过。慢慢地,春天就来了,情无声息地来了,人们是如此惊喜。于是便纷纷赞着春天,殊不知,是这默默在背后的冬衬托着春。先有了苦,那苦就会更甜了吧!也许这就是先苦后甜吧。

    所以呢,在阳光明媚,花香鸟语的春天里学习,是十分美好的事情。

    春天如此美好,你怎么忍心亏待它呢?便一起来好好学习吧!

    作者:张智佳

  • 2019-10-29

  • 2019-10-24

  • 2019-10-19

  • 2019-10-11

  • 2019-10-09

  • 2019-11-04

  • 2021-05-06

  • 2023-05-22

  • 2019-10-17

  • 2019-10-29

  • 2019-11-03

  • 2019-11-02

  • 2019-09-20

  • 2019-10-09

  • 2019-10-28

  • 2019-11-06

  • 2023-02-19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10-16

  • 2019-10-17

  • 2022-04-05

  • 2019-10-19

  • 2021-11-28

  • 2019-11-02

  • 2019-10-17

  • 2019-09-20

  • 2019-09-28

  • 2019-09-19

  • 2019-10-04

  • 2023-06-25

  • 2019-09-20

  • 2019-09-28

  • 2021-09-06

  • 2023-02-19

  • 2023-04-16

  • 2019-09-20

  • 2021-07-14

  • 2019-09-21

送法下乡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送法下乡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送法下乡读后感、2024送法下乡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