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文字下乡读后感 > 地图 > 文字下乡读后感,2024文字下乡读后感
文字下乡读后感相关栏目
文字下乡读后感热门栏目
文字下乡读后感推荐
文字下乡读后感

(共 9977 篇)

  • 1、 《文字的力量》读后感体会

    我们所知的故事很大程度离不开文字这一重要角色。书中让我们看到文学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文明与政治,把地球变成了一个文字的世界。作者马丁·普克纳从文学角度告诉我们,文学至今依然生机勃勃地与文明相互作用着。阅读《文字的力量》绝对是一场奇妙之旅。

    文学所带来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能够让人看见原本看不见的东西。《文字的力量》直译过来是“被书写的世界”,如果没有文学,可能不会有国家、宗教信仰、文明这些概念。文学在通过不断扩散文字的声音,改变时代思想。阿根廷文学家博尔赫斯有句名言:人类的工具大多是四肢延伸,棍棒延长了手臂,车轮延长了腿脚,只有文字和书籍是大脑和精神的延续。早期的各种文字系统较为复杂,学起来很费劲,只有社会中的少数神职人员、抄写员能掌握,就是他们收集记录各种故事。这也就不难理解,我们耳熟能详的《论语》就是一部孔子弟子们整理得到的著作。经典文学会改变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从而改变人的行动。亚历山大最珍视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就是他征服世界的动机,他要在现实中实现史诗中功绩,而这也改变了古代西方世界的格局。

    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文字的传播和阅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纷繁众多的文学作品让我们得以与古人进行交流。多彩的文字将我们的思绪带到那个帝国昌盛、文明兴起的时代,这就是文字的力量。(胡新辉)

  • 2、 下乡养儿读后感
    下乡养儿读后感 之前在三川玲的微信上看到这本书的介绍,内心向往无比,心想估计是一对极懂教育的父母带着孩子去乡下过“采菊东篱下”式的田园生活的风情记录书,书到手后迫不及待就开始看,书很好读,一中午看了大半,从第一章开始越看心越凉,天哪,与我想象差距太大了点吧! 如三川玲在序言中所描述“《下乡育儿》里的角色是软弱无力的。孩子天天换了几个小学都无法适应,最后辍学在家,一直延续到九岁,最后变得连睡觉都害怕,因为总是噩梦连连,一家人只能在深夜里玩倦了才躺下,以至于很久没有见过太阳。”,即便看到这段我还心存幻想,不至于吧,能有多“软弱无力”! 那天中午我刚经历过与桃子就不睡午觉的问题展开的大战,最后小丫头战败流着小眼泪抽抽嗒嗒的睡了,我翻开了第一章。天天因为种种原因以至于噩梦连连到害怕睡觉,“就这样,整整一个冬天,我们每天晚上陪天天玩到她困才睡。她睡得越来越晚,醒得也越来越晚。到最后,天天整个晚上玩,早上睡,晚上天黑了才醒。”,对比之下天天比桃子的睡眠问题严重一百倍都不止,戎爸冯妈不急不躁就这么陪着,这是多爱孩子呀!可越看越觉得有些不对劲儿的地方,一个九岁的孩子,光幼儿园换了五个,原因皆是孩子不适应,夫妻俩就给换;孩子不愿一个人玩夫妻俩就会有一个人放下手中事陪玩;孩子与同伴发生冲突不知如何解决,他们立马张开双臂护在身后;还有,戎爸总是认为自己的孩子小需要无微不至的照顾。一边看一边感叹,竟然真有这么没有力量的父母,而且这么一个失败的案例竟然能写出来。然而就是这样的勇气与真实支撑我看完它,因为我太想知道他们后来会怎么样。 每个家庭是不同的,每个孩子也是不同的。在我看来冯妈戎爸都是很普通的人,就和我们一样,打心底里爱孩子,却常常方向不对头。通过他们的故事我也隐约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反思自己这三年的养育生活。 对于天天的考验随着时间越来越多,从帮厨到独自承担做饭、洗碗收拾灶台,再到自己照顾“宠物”。就连生病拉了一晚上肚子,第二天去医院看了病吃过药仍要继续准备午饭,没有哪个家长能不心疼,冯妈内心一样难过,自己暗自垂泪但仍坚持。因为她知道孩子需要的不是照顾,而是别的!看到这里我暗想如果是我,我是否还能坚持呢?真不一定! 冯妈戎爸觉得孩子更需要和伙伴一起玩,主动承担了原本属于天天的”放羊“工作。“你们现在急于为孩子着想,提前扫除孩子的
  • 3、 《下乡养儿》读后感

    下乡养儿读后感(一)

    松松妈

    去年初夏的时候,我第一次看到《下乡养儿》这本书。当时我们刚把在老家被迫退园(幼儿园)的孩子接回北京,和孩子住在亲戚家,并且在亲戚家附近上了一个学前班。我那时的心情和天天妈有几分相似。经常的担心、忧虑,对孩子以哭闹、梦哭来抗拒上幼儿园而感到无助和疲惫。这种情形下一看《下乡养儿》就不由自己的陷进去了,在天天的身上我看到了孩子的影子,联想到孩子3岁时因身体原因而导致的我们近乎绝望的状态,孩子入园后对幼儿园的一切不适应,以至于最终退园的情景,我深切的体会到天天爸妈那种无助、焦虑、痛苦又报有一丝幻想的心情。常常读着读着眼泪就忍不住掉下来。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身上的问题折射出父母身上的问题。天天的胆小、怕拒绝、过于敏感脆弱也许在天天妈妈身上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而她也不知道如何去处理,所以也无法教导孩子如何去做。为了让天天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天天爸妈付出了很大的牺牲,在天天成长改变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天天遇到乔老师是非常幸运的,可以说乔老师是天天生命中的贵人。乔老师用她的办法改变了天天,让天天通过家务劳动来体会那种成就感、责任感,从中获得了力量,敢于去独自面对、解决问题。而不是只会躲在妈妈背后,让爸妈保护的那个玻璃人。

    看书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天天一家人那种患难与共,互相扶持,互相慰藉的真挚温暖的情感。天天爸爸耐心、细腻、承担、不放弃;天天妈在承受那么大痛苦时面对孩子仍然那么温和。这是我所欠缺的。天天虽然有那么多问题,我仍然在她身上看到了温和、专注力强、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主动去找小朋友玩等优点,而其中的大部分是我的孩子那时所不具备的。我的孩子的反抗是激烈的,带给我很大的挫败感,继而被激怒。孩子退园之前,我回了一次老家,面对孩子情绪激烈的反应,我的任何话都变成了废话,最终我的怒气化为一巴掌打在孩子屁股上。而孩子在被打后的反应更加让我崩溃。那时,退园已成唯一解决办法。

    看《下乡养儿》时,我很羡慕天天爸妈,能碰到这么好一个老师,可以带领他们走出困境。同时我也在想,天天坚持做家务是在乔老师的引导下,如果家里只有父母,如何让孩子去做家务,如果她拒绝怎么办?当她不能坚持时怎么办?后来搬家后我也曾让她试过擦地、擦桌子,但新鲜劲过去后就再也不干了。我也没有再坚持,或者说不知道想什么办法坚持。这个问题一直到现在也没有解决。

    书中提到的小黑狗,开始也像天天一样胆

  • 4、 文字的魅力

    文字的魅力

    ------读《走进书里去》有感

    大家都说,中国字是世界上最难写的文字之一。确实如此,每一个汉字都是古代老百姓呕心沥血才造就的,每一个汉字都是他们智慧的结晶。

    我从小就喜欢看书,那一个个方方正正的字感染着我,带领我走向丰富的世界。汉字的博大精深是我们无法想像道的。世界是海,书本是舟,我就是坐在这叶扁舟上慢慢地去欣赏那无际的海啊!

    可而今,科技越来越发达,有了吸引我们眼球的psp游戏机,mp5,电脑电视等等。已经很少有同学能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某本书籍了。很多同学认为书籍很枯燥,密密的字一看就烦,根本没有电脑好玩。

    汉字与汉字组成文章。在品读时感受优美、隽永的文字魅力,而且好的文章还有深邃的思想内容。当我读意大利作家阿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时,我的心情随着那个四年级的小学生而激荡不已。书里讲述了许多爱国英雄和不良小人,读完书后,我们将被那些故事所感动,会更加热爱祖国,更加爱自己身边的人。中国作家曹文轩的《草房子》也令我久久难忘。他的文字,优美而不失幽默,幽默而又不失庄重。作者注重细节描写,读着读着,思想便不由自主的飞向远方,脑海里就产生了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画。

    而电视电脑呢?虽然也可以学到知识,但往往都很肤浅,没有更深的含义。

    其实,看电视有时也未尝不好,我只是建议同学们:走进书里去,感受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体验文字的魅力吧!

  • 5、 家长下乡养儿读后感

    另类育儿方式给我的启发

    ——《下乡养儿》读后感

    彤彤妈妈

    说实话,《下乡养儿》这本书从买来到看完我用了三四个月的时间。并不是因为这本书难读,而是因为从一开始,我和很多读者一样,觉得作者的文字就像一个小学生记流水账,读着读着有种读不下去的感觉。直到前段时间,重新拿起这本书,本打算用来打发时间的,结果有了新的发现。接着便一口气把剩下的内容全读完了,对此书也有了新的认识与思考。

    首先,还是说说作者的文字。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一开始看到作者记录的就是他们一家人每天的日常生活,我觉得这样的文笔实在不足以出书,我甚至认为这本书的出版也许只是一次炒作而已。而且,书中前面部分的天天是那么的脆弱,那么的痛苦,作为一位母亲,我不禁为这个孩子感到难过,同时也为这对父母的教育感到气愤,怎么就能把孩子养成这样呢?有了这种情绪在里头,所以也顺带增加了我对作者的不满。

    但是,当我后来看到作者夫妇为了孩子搬到农村生活时,当我看到天天的成长与变化时,当我看到乔老师对一家三口的指引时,特别是当我看到作者对天天的极大信任与放手,不再焦虑的时候,我改变了想法,觉得这是一本家庭教育的好书。我把自己感触最深的几点总结如下:

    第一点还是要说说作者的文字。作者将描述事实的方式应用到了极致。虽然作者记录的就是他们一家人每日的生活场景,看似像流水账。但是,在这种记录里面,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作者采用的是客观地描述事实的方式。她只描述事实,而不评论任何东西,甚至没有掺杂个人情感。从作者的叙述中,我们能够判断出房东奶奶一家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是作者始终没有进行任何评论,这是难能可贵的。正如童书妈妈三川玲在《序》中所说:"冯丽丽在书中没有推销观点,没有抱怨批评,没有推崇赞美,她有非常强烈浓郁的情感,却能一直控制住自己不去表达,不去说破。"众多的育儿理念告诉家长,我们对孩子的问题需要描述事实,不做评论,作者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再从家庭教育方面说一说。虽然作者将孩子带回农村生活的这种教育方式比较另类,但是回到农村以后,乔老师和作者夫妻俩的教育方式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乔老师虽然没有孩子,但是她教育孩子的方法很好:等待时机,不强迫,不勉强;坚持原则;不主动提供帮助。

    刚到农村的时候,天天和很多孩子一样,都是深受父母宠爱的、从没干过家务活的孩子,乔老师想锻炼天天干家务的能力,于是邀请天天一起去买菜做饭,天天

  • 6、 《下乡养儿》(读后感范文)

    最近读了一本叫做《下乡养儿》的书:天天,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因为无法适应学校生活,辍学在家一年,后来变得连睡觉都害怕,总是噩梦连连。书中的父母看上去有社交障碍,显得懦弱无能,甚至没有正式单位。后来,在作者的一位搞教育工作的朋友乔老师的建议下,一家三口选择了下乡养儿,天天在乡下做的,是买菜、做饭、洗衣、放羊、养狗……这些琐碎的事情。可没想到一年的乡下生活改变了天天,也改变了作者夫妇,一家三口都长大了、正常了。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作者就是天天的母亲,她把这段真实的经历记录下来,让我们看到了一对“菜鸟爸妈”如何让“弱孩子”变强大的过程。读了这本书,我有三点比较深的体会。

    一、蹲下身子才能读懂孩子

    这本书中有一个重要的灵魂人物,那就是乔老师。她因病休养在家,帮助作者夫妇一起教育天天。在这样一个遇事就害怕,只会哭闹的孩子面前,我看到了一个温柔的、耐心的乔老师。她的教育方式是那么循序渐进、润物无声。她蹲下身来,充分看到了一个孩子的心理与她身上潜在的力量。她没有强迫孩子一定要去完成一件事情,而是有意识地慢慢引导,她做饭,先是让天天帮忙打下手,慢慢开始让她自己去买东西,到了最后甚至让她变成可以自己掌勺,独立生活。乔老师的教育实践是成功的,也让作者夫妇领悟到教育孩子不仅仅是爱就可以了,很多事情需要孩子自己去处理,很多问题需要孩子自己去面对,这才能让孩子变得强大。

    这个故事让我感受到要想成为一个好老师,教育好孩子,首先得蹲下身来去了解孩子,了解他们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困惑。当孩子不做作业了,害怕上学了,无端哭泣了,不能一味的批评,或者简单的忽略,我们要尝试着去走进孩子,蹲下身来感受他们,有耐心的帮助他们,让他们变得快乐强壮。

    二、适合儿童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在三川玲为本书写的序中,有这么一段乔老师的独白:“最后,我明白了,这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是不健康的,把智力,也就是学习知识,放在了首位,而忽视了身体、意志、情感这些最重要的东西,其实这些才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智力就是建立在沙丘上的大厦,很脆弱的。”确实如此,我们一直说儿童生活即儿童教育,而现实却是儿童的生活基本只有学校和教育机构这两样。所以,面对一个无法适应学校生活的孩子,把她带到乡下,去做一些读书写字之外的事,是适应儿童天性的,是她愿意为之的,所以,她最后得到了改变。书中的最后提到天天已经又重新回到了学校,适应了新生活,和同学友好

  • 7、 《文字的力量》读后感

    我们所知的故事很大程度离不开文字这一重要角色。书中让我们看到文学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文明与政治,把地球变成了一个文字的世界。作者马丁·普克纳从文学角度告诉我们,文学至今依然生机勃勃地与文明相互作用着。阅读《文字的力量》绝对是一场奇妙之旅。

    文学所带来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能够让人看见原本看不见的东西。《文字的力量》直译过来是“被书写的世界”,如果没有文学,可能不会有国家、宗教信仰、文明这些概念。文学在通过不断扩散文字的声音,改变时代思想。阿根廷文学家博尔赫斯有句名言:人类的工具大多是四肢延伸,棍棒延长了手臂,车轮延长了腿脚,只有文字和书籍是大脑和精神的延续。早期的各种文字系统较为复杂,学起来很费劲,只有社会中的少数神职人员、抄写员能掌握,就是他们收集记录各种故事。这也就不难理解,我们耳熟能详的《论语》就是一部孔子弟子们整理得到的著作。经典文学会改变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从而改变人的行动。亚历山大最珍视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就是他征服世界的动机,他要在现实中实现史诗中功绩,而这也改变了古代西方世界的格局。

    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文字的传播和阅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纷繁众多的文学作品让我们得以与古人进行交流。多彩的文字将我们的思绪带到那个帝国昌盛、文明兴起的时代,这就是文字的力量。

  • 8、 文字的力量读后感

    是规律还是人品,该如何品?

    战国时期,孟尝君好养士,到各地招募人才,给予优厚的待遇,于是形成了所谓“倾天下之士”的影响,食客达到数千人。

    可是,不久孟尝君遇到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由于秦国对其才能感到恐惧,使用了离间计。孟尝君突然被撤去齐国相国的职务。

    于是,食客们接二连三的离开了孟尝君。后来,由于冯涫使计使孟尝君复职。孟尝君向冯感叹到:“我对待客人很热情,招待上也没有什么疏忽,以致食客人数达三千有余。但我一旦失去地位,全都背弃我而去,没有人来看我。

    幸好由于你助我一臂之力,才重新获得了地位。但那些家伙有什么脸面再来见我?如有厚着脸皮回到我这里的人我必唾其面而大辱之!”

    而却对他说:“富贵时,大家都来投奔;落魄时,朋友四处离散,这是理所当然的。例如,您看看市场,早晨人们熙熙攘攘,但到了晚上,就变得空空荡荡了。

    这并非人们喜欢早晨,讨厌晚上,是因为早晨有所要买的东西,所以人们会聚集在这里;而晚上没有东西可买,人们就不去市场,只是这个原因。

    食客们因你丧失地位而离开你,也与此相同,是由于所求的东西没有了。所以你不应该记恨他们。”

    孟尝君听此言心领神会,代食客如从前。遇变故有如此胸襟,而非评判美恶,尊卑,贵贱。深谙其恶成就美,卑成就尊,贱成就贵。虚怀若谷,先下而后上的道家思想。

    企业家遇人员变动是常有的事,意如今年初之新冠疫情。或其他突发事故。以规律观人,亦以规律聚人,安人。

  • 9、 大自然的文字读后感

    大自然的文字读后感范文一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大自然的文字》,这本书的内容和课本上的很相近,但是让我知道了更多书上没介绍的知识,感慨颇多。

    书中提到大自然的文字有成千上万,对于知道的人,哪怕是我们脚下的小石子都是一个个文字,但是对于不知道的人,他们就只是一块块小小的石头。

    从天上的星星,水手们可以知道航行的方向。水手们不需要什么指路牌,他们只需要望望星空,他们就能通过北极星找到方向;从云朵的变幻,人们可以知道天气的变化。因为云朵也是一种大自然的文字,人们可以根据云来预测出将会下雷雨还是小雨;从鸟儿飞行的高度,我们可以知道季节的转换。鸟儿是天空使者,通过观察他们,我们也可以了解到许多事情;从石块的品种,咱们可以猜测这片土地的历史。比如说,我们会看到一种灰色的石头,那个是石灰石,它是由碎贝壳演变成的,通过它,我们可以猜测这片土地之前是一片汪洋大海,因为贝壳是生活在海洋里的

    我们还能通过许多其他的大自然的文字了解到很多的知识。我们应该学会读懂大自然的文字,不仅仅因为可以增加知识,还因为读懂大自然的文字,可以更好的保护自己。

    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去森林里采浆果,他发现在矮树丛里有很多很多长得很漂亮的红浆果,看起来非常多汁,他高兴极了,采了满满一篮子。结果在回去的路上,他因为嘴馋吃了几个就恶心呕吐起来,后来才知道,原来这种浆果是有毒的,那是多么危险的经历啊。倘若他懂得大自然的文字,知道这种看起来美丽的浆果其实是有毒的,他就不会去采,更加不会去吃。所以说,读懂大自然的文字有多么的重要!

    正如书中所言,生活就是一本活字书,有时甚至可以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陆游的一首诗中写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书上的知识终究有限,要深入了解,就要到生活中实践。所以我们除了博览群书,还要不断地深入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学问、有知识的人。

    大自然的文字读后感范文二

    刚开始,我看到《大自然的文字》这个书名,以为是告诉我们一些大自然的美丽的不可思议的奇观。结果看了才知道,这不是描写景色的,而是一本科普书,告诉了我们很多知识,让我们知道大自然中自然形成的一些物质是怎样变成人们需要的东西,成为人们得力的帮手。

    这本书的大部分地方的风格都和《昆虫记》差不多,很幽默轻松。经常把大自然的一些物质当成人来写。作者在故事的开头就给读者讲了一个笑话:一个男孩到森林里去

  • 10、 《下乡养儿》读后感600字

    最近读了一本叫做《下乡养儿》的书:天天,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因为无法适应学校生活,辍学在家一年,后来变得连睡觉都害怕,总是噩梦连连。书中的父母看上去有社交障碍,显得懦弱无能,甚至没有正式单位。后来,在作者的一位搞教育工作的朋友乔老师的建议下,一家三口选择了下乡养儿,天天在乡下做的,是买菜、做饭、洗衣、放羊、养狗……这些琐碎的事情。可没想到一年的乡下生活改变了天天,也改变了作者夫妇,一家三口都长大了、正常了。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作者就是天天的母亲,她把这段真实的经历记录下来,让我们看到了一对“菜鸟爸妈”如何让“弱孩子”变强大的过程。读了这本书,我有三点比较深的体会。

    一、蹲下身子才能读懂孩子

    这本书中有一个重要的灵魂人物,那就是乔老师。她因病休养在家,帮助作者夫妇一起教育天天。在这样一个遇事就害怕,只会哭闹的孩子面前,我看到了一个温柔的、耐心的乔老师。她的教育方式是那么循序渐进、润物无声。她蹲下身来,充分看到了一个孩子的心理与她身上潜在的力量。她没有强迫孩子一定要去完成一件事情,而是有意识地慢慢引导,她做饭,先是让天天帮忙打下手,慢慢开始让她自己去买东西,到了最后甚至让她变成可以自己掌勺,独立生活。乔老师的教育实践是成功的,也让作者夫妇领悟到教育孩子不仅仅是爱就可以了,很多事情需要孩子自己去处理,很多问题需要孩子自己去面对,这才能让孩子变得强大。

    这个故事让我感受到要想成为一个好老师,教育好孩子,首先得蹲下身来去了解孩子,了解他们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困惑。当孩子不做作业了,害怕上学了,无端哭泣了,不能一味的批评,或者简单的忽略,我们要尝试着去走进孩子,蹲下身来感受他们,有耐心的帮助他们,让他们变得快乐强壮。

    二、适合儿童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在三川玲为本书写的序中,有这么一段乔老师的独白:“最后,我明白了,这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是不健康的,把智力,也就是学习知识,放在了首位,而忽视了身体、意志、情感这些最重要的东西,其实这些才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智力就是建立在沙丘上的大厦,很脆弱的。”确实如此,我们一直说儿童生活即儿童教育,而现实却是儿童的生活基本只有学校和教育机构这两样。所以,面对一个无法适应学校生活的孩子,把她带到乡下,去做一些读书写字之外的事,是适应儿童天性的,是她愿意为之的,所以,她最后得到了改变。书中的最后提到天天已经又重新回到了学校,适应了新生活,和同学友好相

  • 2019-09-28

  • 2019-09-20

  • 2019-10-29

  • 2021-09-09

  • 2019-10-11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10-17

  • 2021-09-04

  • 2022-05-30

  • 2021-11-22

  • 2023-01-20

  • 2019-09-20

  • 2023-02-13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1

  • 2021-07-29

  • 2019-11-02

  • 2019-11-04

  • 2021-06-12

  • 2019-10-12

  • 2019-09-23

  • 2019-10-11

  • 2023-04-16

  • 2019-09-21

  • 2019-11-02

  • 2019-11-02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11-02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11-02

文字下乡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文字下乡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文字下乡读后感、2024文字下乡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