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刻意改变读后感 > 地图 > 刻意改变读后感,2024刻意改变读后感
刻意改变读后感相关栏目
刻意改变读后感热门栏目
刻意改变读后感推荐
刻意改变读后感

(共 9910 篇)

  • 1、 《刻意改变》读后感1500字

    大家好,我是豆腐脑。欢迎来到这期的豆腐脑带你读书。这是豆腐脑平时读书后做的读书笔记,希望可以通过记录的方式,为大家讲解很多有趣、经典的书籍和故事。

    本期讲解的书籍是美国玛丽瑞安的作品《刻意改变》。这本书由一个个独立小故事,介绍了向好的方向重塑我们的心理习惯。由于篇幅有限,我只拿出来四个故事和大家分享。

    一、我的反应是我的责任

    如果你也像我一样,在生气、恼或沿丧时认为是别人的错,如果你认为就是你让我生气让我阻丧是你的错当初若不是你我就不会,那么这句语就是为你准备的。

    尽管接受了多年的治疗和沟通训练,我依然花了几十年才真正明白我的反应是我的责任。这并不意味着别人没做过任何让我不快的事情,只有我自己对自身反应负责。

    相反,如果我被激怒,我需要自己去调整自身反应,直到足够冷静地判断这件事情是香需要和他人一同解决。这是因为只有当我冷静下来,我才能以一种不伤害自身、他人或我们关系的方式去讨论问题,否则非战即逃模式中的战斗反应会控制我的大脑,这样的话,我很有可能说出一些刻薄伤人话来。

    这句话确确实实改变了我的生活。自从用了这个方法,我的情绪变得越来越稳定,我也越来越少责怪别人了,你的反应是你的责任,而如何尽可能熟练地做出反应取决于你自己。

    二、思考不只是非此即彼

    我要么忍受留在这里,要么辞职离开这里。路易斯说道。她的脸上写满不开心,很显然她对这两个选择都不满意,她陷入了钻牛角尖的两难困境。

    当我们的大脑遵循二分法时,往往就会这样。二分法就是说人们只想到两个选择,然后在非此即彼的两个选择之间徘徊不定,因为两个选择都不怎么样。二分法是一种常见的思维习惯,我们很容易陷入其中,路易斯就是这样。

    每当有人卡在这儿时,我就会教他们我从印第安作家保罗安德伍德那里学到的一种方法。她说印第安人相信,如果你没有考虑至少七种选择,那说明你的思考还不完整。

    所以我让路易斯试着想出其他五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我解释说:它们不一定非常合理,这是为了打开你思维中的死结,超越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去想问题。这对她来说很难,但她做到了,而且还找到了另一种比之前非此即彼的选择更满意的解决方法。每个决策实际上都不止两种选择,这个方法能帮助你找到它们。

    三、先思考难事

    你每天是不是被各种会议和微信包围,以至于当遇到真正重要的事时你反而无法思考?这是我的客户经常遇到的问题之一。

    比如,莫妮卡必须想出一个新办法来解决公司的某个难

  • 2、 刻意练习读后感

    刻意练习读后感(一)

    鬼猫猫

    因为觉得自己一直很颓废,不爱学习,所以情人节那天(巧合)买了一大堆有关学习如何学习的书,其中一本就是《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

    "刻意练习"大概是作者自己发明出来的概念,就是比其他方式都厉害的练习方式。

    在这里作者手撕"一万个小时"法则。他的意思是,首先并不是每个领域都需要整整一万小时,几千或许就够了;第二如果不是刻意的练习,你练几万小时都白搭。

    刻意练习的三个基础概念:有目的的练习、大脑的适应能力、心理表征。

    有目的的练习

    有目的的练习,走出你的舒适区,但要以专注的方式制订明确的目标,为达到那些目标制订一个计划,并且想出检测你的进步的方法。还要想办法保持你的动机。

    大脑的适应能力

    你在某件事情上有足够多的练习,你的大脑会"重新布线",使他可以重新走入他的舒适区,然后你继续挑战更难的,你的大脑会继续"重新布线",以适应新的挑战。

    大脑对处于舒适区之外却离得不是太远的"甜蜜点"上的挑战,改变最为迅速。

    心理表征

    杰出人物跟一般人的区别就是:有高度专业化的心理表征。

    什么是心理表征?

    比如说提到猫,如果你从来没见过猫,那么猫对你就没有意义,你对猫没有任何心理表征。如果你是猫奴,可能立马想到一大堆信息,什么四足,猫粮,投喂禁忌等等关于猫的各种细节,完全不需要从记忆里去调取,在这里,猫就在你的心理表征集里。

    另一个例子,如果你是老司机,可能开车的时候,跑神儿了,等你醒悟过来可能都到家了,你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到家的,完全没印象,在这里,开车以及一般的路况处理,都是你的心理表征。

    再来一个例子,我的朋友暖圆同学,对穿衣搭配很是在行,看到一件在商场里的衣服,就能知道好不好看,跟什么款式、颜色的衣服搭配是什么风格,适合哪种天气场合,要搭哪双鞋哪个包,简直了!我也在暗中通过刻意练习来加强这方面的心理表征,比如看日本的时尚杂志,看一页,告诉自己,这是好的搭配,然后继续下一页。

    等一下。

    眼熟。

    想一下。

    这他喵的不就是"有监督型机器学习"吗!

    是的是的,刻意练习相当于人类版的机器学习,与其这么说,倒不如说有监督型机器学习就是通过刻意练习(训练集),建立起强大的心理表征(算法)。

    最后关于刻意练习的总结:

    好导师,有目标,有反馈。

    个人感想

    终于呼应标题了……

    有孩子的人,我建议你买来看一看,第7章:成为杰出人物的路线

  • 3、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

    篇一: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

    学会在孩子面前服软,一个大多数家长不能接受的话题,青春期的教育或许就难在这里,也可能就失败在这里。

    一个小学校长,一个当地教育教学的名师,自己的孩子竟然一个月没跟她说话,是她自己不懂教育吗,是她把自己当成了一个老师,或许一个领导的气质在孩子面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种爱,让孩子无所适从,于是一个词应运而生,“叛逆”。是谁在叛逆,家长?孩子?

    突然想起一部电视剧《青春期遇上更年期》,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不懂事的青春期遇上不懂教育的父母,针尖对麦芒,于是矛盾产生了,于是就出现了孩子的叛逆,于是就出现了家长的苦恼。

    专家告诉这位当地知名的教育家:学会在孩子面前服软,回家后抱住孩子,告诉他妈妈错了,妈妈的不容易,于是,母子俩抱头痛哭,问题迎刃而解了,所以,有时候孩子的叛逆不仅仅是因为孩子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父母不懂教育促成了孩子的叛逆。

    寒假中遇到了一位刚毕业的孩子的家长,打心眼里佩服。孩子所在的学校是最著名的学校,只是住宿条件不是太好,家长告诉孩子,我们是去学习的,妈妈非常理解你的处境,学习都是这个样子,条件月艰苦,你应该越努力,在坚持两年半。

    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帮助孩子进步,还未长大的人,需要的是扶持,不是……

    篇二:《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

    在学校推荐的三本寒假读物中,我最先读了《弟子规》,因为这是最熟悉的,也是家中最容易找到的,读后感容易写。而后两本书我没见读过,只能根据书名选择适合现状的书,前段时间老校每位老师都发了一本《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我借看了冯老师的很不错,因为我脾气急,解决孩子问题有时方法不正确,看完这本书之后对我有很大帮助。所以这次我又选择了《父母改变,孩子改变》,想让自己接受更多的教育,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好的帮助自己进行家庭教育。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这本书我是在网上看的,看到适合自己的实例我就开始反思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不足。我平时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有时工作多了,烦了,身体累了,儿子有事情时就会对孩子大声的。我也总是犯老毛病拿别的孩子和自己孩子做比较的毛病,而儿子在外人面前不善言辞,不主动和人打招呼,胆子有些小,这些是我最担忧的。这种担忧我知道是我平时对儿子太严肃、有时过分的严格,让儿子对我有些害怕,也就导致孩子对外人并不热情,遇事胆怯没自信。看完这本书我终于知道做父母的真的没必要过分的焦虑和担忧,自

  • 4、 刻意练习读后感欣赏

    《刻意练习》是一部由美国安德斯艾利克森著作的书籍,相信不少小伙伴们都有看过,书中主要讲述了作者对一些顶尖人士取得成功的方法进行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出刻意练习的重要性。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的读后感,一起欣赏吧!

    我买的是纸质书,3个月后拾起重新阅读,我觉得会给我不一样的认知和感受的,我和大家分享我认为本书重要的我归纳了三点:

    我归纳3个知识点:

    人人都可以培养和发展的这种潜力,如今我们的学习变成了一种创造能力的方式,而不是学会充分利用自己的内在才华。天生就具有一些固定潜力的观点,已经站不住脚了。相反潜力好比可延伸的血管,能够通过一生中经历的各种各样的事情来创造学习。

    学习不再是挖掘某人潜力的方式,而是开发这种潜力的方式,创造自己的潜力。

    刻意练习的特点:目标、专注、反馈、纠正、走出舒适区。与传统方法之间的重要差别:前者强调你可以做什么,后者强调你知道什么?刻意练习全部是关于技能的。而知识是为了培养技能,不是学习的目的,刻意练习可促进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重拾许多知识。

    去培养一项新技能或磨练一项已有的技能,就迫使自己去做一些以前没做过的事情,创建最佳心里表征,循环往复,心理表征才能得到拓展和优化()。也就是运用正确方法,创造心理表征的质量和数量,并有效运用。

    在准备课件时,确定学员应当能够做什么,远比确定学员应当知道些什么有效得多。

    3,错误的思想意识:认为能力受到基因错误的限制,认为长时间做某事一定会更擅长,认为想提高,只需努力。这三种都是错误的。

    我下一步行动:

    1,改变心态:不要给自己找各种理由,没完成目标,想想自己做这件事的动机(其更像是一种投资,而不是一种代价)弱化停下脚步的理由,强化继续前行的倾向。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

    2,目标:今天把明年的梦想版做起来,放到手机屏保。

    3,专注:每天花一个多小时时间,专心练习哪些需要全神贯注地投入才能做好的事情上来。

    人在一生之中我们能够通过练习来掌握自己的命运,使得人生充满各种可能。就是我们可以掌控自己的潜力。

    这就是我重复这本书的收获。

  • 5、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 本月买了《父母改变孩子改变》的书,这本书虽然不厚,但是谈论的问题却是沉甸甸的。 作者总是用一句很简短的语言作为开篇,但是却是直插内心深处,让人为之一颤,并扪心自问,我做到了吗? 对自己的拷问----下班的路是回家的路。这也是现在的现状,尤其是爸爸们,正处于事业上升期,为了工作,不停加班不停应酬,回到家不是孩子已经睡了,就是自己疲惫不堪哪里还顾得上陪伴孩子。所以“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能引起这么大的反响。我周围一般都妈妈陪伴孩子为主,加上本身北方男人那种根深蒂固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爸爸的角色能扮演好的有,但是不多。他们也说自己的童年中爸爸的印象比较淡,但为什么对自己孩子继续重复自己的历史呢?父亲在育儿角色中的缺少,导致孩子一般和妈妈、姥姥或者奶奶一起生活为主,在育儿过程中两代人的观念差异必然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这对母亲的要求更高了,如何协调好教育孩子和协调家庭成员关系,这大概本身就是一个课题。 对自己的提醒---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这个观念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是上帝给我们的礼物,但他或多或少都缺少了一部分,就是他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书里还有句话对我来说印象深刻“你的孩子缺土”,说的也是有个孩子体弱多病,妈妈带他去看中医时,老中医说他孩子缺土。按照现在意思理解就是不接地气。我们就是这样,从小在家为主,很少玩土啊之类的东西,也很少去大自然中玩耍,因为害怕生病所以呆在家中,反而陷入有点风吹草动就生病的循环中。宁宁就想一朵温室里的花。 这大概就是看书的收获,书就像一面镜子,看到自己的言行,看到自己的不足;书就像一位学者,向我们娓娓道来为人处事之道。这本书还没完全读懂读透,需要时间去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我想这也是作者最大的心愿,也是读者最大的收获吧。
  • 6、 《刻意学习》读后感1000字

    01

    行动者的等级化

    学习是一件孤独且痛苦的存在,而刻意学习正是迎难而上一种具象的表现。这本书把行动等级化,用不同等级去让人了解处于什么阶段,正在向什么方向努力,有了这样的划分,就会让自己有了坐标不至于陷入自我怀疑而放弃。如果能像书中所述,成为4阶行动者,持续努力的量变累积的质变产生行动的复利效果,肯定会令人瞠目结舌。

    02

    坚持不懈的通俗化

    持续行动就是坚持不懈的通俗化,这种通俗化让人可以量化行动,而持续行动是指有效行动。如在专业领域里深挖,做金字塔型的t型青年,在专业方向做牢做宽基础,之后再突破既拥有核心竞争力,道理浅显易懂,广泛的涉猎基础知识是刚刚进入行业的你所必须且必然的,在时间上也是充裕的,而当你逐渐扎根某一领域后,庞大的晦涩的知识需要时间消化,这就是所谓的书越读越厚含义。

    03

    学习学习学习

    注意这里的学习学习学习可不是重要的是讲三遍,中间的学习是名词,指学习的方法,去学学习的方法,再运用学习的方法去学习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scalers用计算机软件测试里的黑盒与白盒来讲解学习的要领,更具有趣味性。例如书中解决问题的应是思路,不应是技巧。这里讲到思路是跳出繁琐,站在宏观或中观的角度冷静捋清思路再动手,而不是发现细小的点马上动手。就像你闭上眼睛,能想象到家里的各个房间位置,出门的最短路径,而不是盲目的一条条试。

    04

    系统性的学习

    在这个充斥着各种碎片化信息的时代,如何系统性的学习知识,已经成为非常必要选择。各短视频、短新闻充斥你的手机,而你就像被拴在树上的小羊自顾自的吃着脚下的草。在互联网的时代,仿佛人们可以比过去了解更多的知识,但大量的碎片化知识一股脑儿的冲进我们的大脑,如何处理信息也成为思考的另一种制钮,而能否打开就看自己了。系统学习像建设高层建筑的框架体系,而碎片化的知识就像填充的砖、回填的土,是组成部分但不是受力结构。你需要的是未来的快乐奔跑,而不是现在的衣食无忧。

    05

    面对成长态度

    你为你的皮肤花了多少钱,而你在投资学习花了多少钱。付费是一种态度,而成长才是回报。要小心遇到坑钱成为逃避学习的借口,要跳出舒适。例如在到处找各种免费时,究竟是冒着中病毒到处找破解软件、花几个小时找视频资源时忽略的风险成本和时间成本对比下真的是免费更好吗?成长的另一个重要的态度就是面对一切的状态,要知道你才是所有事情的主体,而忽略自己后,你将成为循环往复的压抑烦躁

  • 7、 《刻意练习》读后感3000字

    《刻意练习》是我等了许久,不得不讲,也是必须要讲的书。随着工作熟练度的不断深入,感觉每天工作都是套路,自我陷入到了可怕的舒适区,如何跳出舒适区,如何能在工作中跃迁,这就需要刻意练习,这也是读《刻意练习》的初衷。

    一、刻意练习是否就是一万小时定律

    提起刻意练习,让人们最先想起的就是一万小时定律,但其实这两个概念是完全不相符的。

    1973年美国经济学家赫伯托.西蒙经过研究发现一个规则,他取名叫做十年规则。所谓的十年规则,是指凡是练习国际象棋5-10以上的运动员,脑海中都会储存有5万-10万的国际象棋棋盘。后来赫伯托.西蒙根据这条规则,进一步研究,于1978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成为首位发现经济决策理论的经济学家。1976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心里学教授安德斯.艾利克森根据这条十年规则,对国际象棋棋手进行了再一步研究,发现国际象棋棋手掌握5万-10万国际象棋棋盘,是经过了不懈努力的结果,并发表论文,首次提出刻意练习这个概念。1996年安德斯.艾利克森和两个学生共同发表了一篇《刻意练习在工作实践中的应用》论文,进一步阐述了刻意练习的重要意义。这就是刻意练习的起源。

    1993年美国心里学家马克西姆.格拉德维尔根据安德斯.艾利克森在1976年发表的论文,提取了刻意练习中关于时间的阐述,写出了一万小时定律的论文。2005年马克西姆.克拉德维尔根据他发现的一万小时定律的论文,写出了一本名为《异类》的畅销书,瞬间风靡全球。

    2015年安德斯.艾利克森为了纠正一万小时定律,和美国著名科幻作家罗伯特.普尔合著了《刻意练习》一书,书中认为一万小时定律完全是为了符合市场需求,而写出的畅销书,偏离了刻意练习的本质。

    想想为什么有人练习不到一万小时却成功了,为什么又有人练习到了一万小时定律反而没有成功。关键取决于练习本身是否有效。

    二、关于刻意练习的误区

    对于刻意练习,对于努力,大部分人头脑中都会有这样的误区。

    误区一,基因所致,我天生愚蠢,你天生聪明,所以你获得的成功要比我大。这明显是错误的,举个例子阐述一下。大家都知道音乐天才莫扎特11岁开独立音乐会,7岁独自编曲,4岁能听各种音高的故事,但却不知,莫扎特的父亲也是一名音乐家,为了训练莫扎特对音质的感觉,在莫扎特年仅两三岁的时候,就对莫泽特进行各种音高音阶的训练,而这种音高音质的训练普通人一般在上学后才进行。莫扎特比普通人早了四五年。所以不是莫

  • 8、 《刻意学习》读后感800字

    刻意学习,什么是刻意学习?我自己的理解的刻意学习就是有规划,有较强的执行能力,这样便能顺其自然的掌握我们所需要的知识点达到加强自身的效果。

    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我刚来项目的时候,刚开始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是不屑的,在当今微博,微信推送火热的情况下,漫天的快餐文,心灵鸡汤,在这种模式下诞生一本好书是很难得的。简介中有一句话是这么写的:scalers善于借用数理学科的概念工具去思考和破解个人成长的问题。这样更让人产生了误解,不会又是跟公式相声一样的吧?现在的人想火真是无所不用其极。于是这本书就被我锁在了柜子里。

    偶然在整理资料的时候翻到了一页,让我产生看下去的念头,作者写作的观点是:我写我心,我写我情,我写我世界。对他而言写作是用来整理自己的世界的,当你把自己梳理好以后,文章清晰了,对自己的认知便也会更加清晰。那么我呢?带着这个疑问我继续看了下去。

    书中有几个观点其实我是很有感触的,因为自身的一些原因导致我在大学前交际这一块特别不自信,也很宅而且特别怕事,很怕作出一些背离同学的事情,怕别人说自己,因为思维惯性导致了我有很强的从众心理,做事也是没有自己的计划,没有目的像只无头苍蝇似的,本以为这辈子也就这样子了,直到大学。

    我记得刚进入大学的我带着好奇心被同学一起起哄怂恿下去了话剧社面试,在紧张中完成了试题,一直到最后我通过了面试成为了一名话剧社成员,到自己第一次排练,第一次上台,第一次演出,慢慢的我发现生活不需要刻意学习而改变自己。在改变中持续行动,这本身也是一种刻意学习,直到现在我都感觉自己的大学是幸运的。

    一千个人有一千种不同的感悟,也有一千种不同的刻意学习,我们不是为谁而活的,而是为了自己,学习本不应该刻意,不是吗?做事情只要知道这件事对我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别人的看法有那么重要吗?并不是,我能做的,就是管好我自己的行为,并向你展示我自己的变化,当然这是一种良性变化,仅此而已。

  • 9、 读书有感《刻意学习》读后感

    读书有感 《刻意学习》读后感

    看过了《刻意学习》这本书,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本好书,这本书值得多看几遍。

    我以前不相信这一类的书,我认为这种书就是类似一种鸡血文章,给予我的帮助应该是微乎其微,但是这本书给予我一种全新的感觉,就是十分的贴近生活,我感觉其中说的许多事情都是我亲身经历的,因此这本书给了我一种不一样的感觉。

    看完这本书,我十分赞同作者所说的“持续行动”。当然,“持续行动”是相对于短期的行动而言的,短期行动算的上是我经常做的了,文中讲到的10的n次方问题,我应该是和大多数人一样,很多行动无法突破10的1次方,有时候就是三分钟热血,就比如说高中的一次我打算好好学习英语,每天背多少单词,于是就拿了一本大词典在家里热火朝天的背书,可是没过多久,就坚持不下去了,这个时候就开始埋怨自己不能坚持,然后又忙于寻找一种快捷便利的方式去学习英语,短期之内这些方法可能会有一定的作用,可是时间一长就谈不上有什么用了。因此我首先认为,“持续行动”真的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我们暂且将如何持续行动的问题放到后面来讨论,因为我们要首先明确这一事实,这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先从这本书说起,这本书的名字是《刻意学习》,首先学习确实应该是刻意为之的,而不应该是被动的,我们在上高中的时候大多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老师说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但是上了大学之后,我们的学习应该提升为另一个阶段了。刻意学习正可以很好的概括这一阶段。我觉得,我已经开始转换自己的学习状态了,图书馆的存在真好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转换。在这一点,我十分佩服我的室友,他在没有课的时候经常回去图书馆里找书刊阅读,而且每一天都有明确的学习计划,在这一点上我应该向他学习,我也很庆幸有这样一个好室友。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重视学习,刻意学习,这是我们应该去做的。

    我很明确得知道《持续行动》的重要性,但是如何坚持下去,我还要继续去探索发现,在高中的时候,老师经常会给我们讲一些励志的文章来给我们加油打气,增加我们学习的动力,这应该算的上是书中描写的打鸡血或者是鸡汤了吧。在书中,作者谈到了对打鸡血的看法,作者不认为打鸡血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作者认为打鸡血就和吸毒一样,获得短时间的快感,最后需要的剂量会越来越大。确实,听完老师讲的鸡血故事,确实会有一种有动力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一种假象,并不能给你带来真正的帮助,最后你发现,还是要靠自己,自己给自己造血

  • 10、 《刻意练习》读后感800字

    一万小时定律是早就听说的,《刻意练习》我还是第一次看。

    书中提到:在某种程度上,各种各样的练习都可能有效,但其中一种特殊的形式则是黄金标准叫做刻意练习,这是我们知道的最有效和最强大的练习形式,而且,对刻意练习原则的运用,是为任何行业或领域策划和设计训练方法的最佳方式。

    《刻意练习》这本书告诉我们,有目的的练习分为四个特点:

    1、有目的的练习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

    要把目标分解,并制订一个计划。结合自身,我参加过两次上海事业单位考试。第一年我也买了真题题本,但我没有计划的去练习,连上海市平均分数线都没达到。第二年,我认真的分析了自己在《行测》上各部分的得分情况,正确率高的部分,考试的时候在大脑最清醒的状态下优先做;正确率低的数量关系平时加强练习,考试的时候要勇敢的跳过去,有时间再去攻克。

    2、有目的的练习是专注的。

    要想取得进步,必须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任务上。第一次备考,我做题目的时间过于零碎。第二次备考,我就尽量用整块的时间去做题目,并且尝试模拟考试时间。

    3、有目的的练习包含反馈。

    你必须知道某件事情自己做得对不对,如果不对,你到底怎么错了。这一点非常好理解,备考做题的关键在于总结一个错题本。及时的搞懂不会的题目。每做一套题目,我也会计算正确率。

    4、有目的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

    对于任何类型的练习,这是一条基本的真理: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

    第4点是我最有感触的一点了,整个《行测》我最薄弱的环节就是数量关系,第一次考试我在备考的时候就已经放弃这一项了,考试的时候只能蒙一水的b,指望用其他项带分。第二次备考,我明白了,要想过关,必须弱项不弱。在备考时把数量关系放在首要位置去学习和练习,虽然做数学很痛苦,会的题目没几道,但正因为极度差,所以可提高的空间很多。在第二次考试中,感觉自己非常有把握的题目有四五道(一共十道题)。

    两次考试我都用了大概一周的时间去刷题备考。因为第二次考试我使用了有目的的练习的方法,考试成绩迅速提升,不仅超过了平均分数线,还进入了面试。我的经历证明了有目的的练习对于提高考试成绩是非常有效的,尤其是走出舒适区理论相当实用。

  • 2019-11-16

  • 2019-10-24

  • 2019-10-26

  • 2019-11-06

  • 2019-09-30

  • 2019-10-03

  • 2021-07-22

  • 2019-09-23

  • 2019-10-29

  • 2019-09-23

  • 2021-11-24

  • 2022-04-11

  • 2023-01-02

  • 2019-11-06

  • 2019-10-29

  • 2019-11-06

  • 2019-10-19

  • 2021-08-21

  • 2019-10-23

  • 2019-10-17

  • 2019-10-29

  • 2019-10-17

  • 2019-10-29

  • 2022-12-28

  • 2019-10-29

  • 2019-10-29

  • 2022-11-06

  • 2019-10-11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10-09

  • 2021-09-01

  • 2019-09-23

  • 2019-09-28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24

  • 2023-06-04

刻意改变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刻意改变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刻意改变读后感、2024刻意改变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