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中国政治思想史读后感 > 地图 > 中国政治思想史读后感,2024中国政治思想史读后感
中国政治思想史读后感相关栏目
中国政治思想史读后感热门栏目
中国政治思想史读后感推荐
中国政治思想史读后感

(共 9177 篇)

  • 1、 吕思勉《中国政治思想史》读书笔记2500字

    吕思勉《中国政治思想史》读书笔记2500字:

    文/袁梦柯。天下只有天良发现之个人,无天良发现之阶级;只有自行觉悟之个人,无自行觉悟之阶级。

    用了两天时间看完吕思勉先生这本小册子,虽有书友认为其内容多为作者的观点,于历史而言,缺少客观性,读完后令我印象深刻的有三点——阶级分化的成因、对历代政治思想的二分法及对先秦诸子的态度。

    作者认为,原始部落的生活,大体可分为渔猎、游牧、农耕三种,“大抵山林川泽之地,多从渔猎径进于农耕;平原旷莽之地,则从渔猎进化到畜牧”,渔猎涉足的范围小,养活的人口少;畜牧渐渐畜养牲畜,而农耕民族则垦田定居,就其文明程度而言,农耕民族胜于畜牧民族,畜牧民族胜于渔猎民族。然而,农耕民族安土重迁,其性质爱好和平,故而在与被迫扩张的游牧民族斗争时,往往落败,沦为被统治一方。以炎黄执政为例,相传上古帝王,“伏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伏羲民族是为游牧民族,伏羲之后是神农氏,“神农”二字就判定其为农耕民族,而与神农氏对抗的黄帝族居于河北涿县,是为游牧民族,阪泉涿鹿之战,黄帝族破神农氏,即游牧民族征服农耕民族的事迹。可见,黄帝乃是侵略方,征服炎帝部落后混合为“炎黄族”。以此,作者认为,中原民族是侵略民族而非被侵略民族。

    在农耕社会内部,存在稳定而良好的规则,成员也仅有男妇、老幼的区分,因此不存在明显的阶级。被游牧民族征服之后,便诞生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两种阶级。由于作为统治阶级的游牧民族不事农桑,生活难以为继,不得不靠被征服的农耕民族劳作,便产生了统治者“治人而食于人”,被统治者“治于人而食人”的现象。阶级明显分化,由此产生。统治阶级内部分化为贵族(征服阶级中掌握政权的人)、平民(征服阶级中的平民),被统治阶级沦为奴隶。起先,征服阶级与被征服阶级矛盾尖锐,所以贵族与平民相去甚近,平民与奴隶相去甚远;后来,征服阶级与被征服阶级平和关系渐长,掌权的人则权力更加发达,征服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此时,贵族与平民相去甚远,而平民与奴隶又关系渐近。此则为贵族、平民、奴隶三阶级的关系。上古至春秋后期阶级关系可依据这一观点考察。

    至春秋战国时期,统治阶级发现奴役征服阶级劳动,其劳动效率不及让其自利,多数人粗耕广大土地,不如一家一户精耕。因此,私有制诞生,伴随生产力进步,工业渐渐脱离农业独立,交换频繁,因此专司交换的商人阶级由此出现。商人阶级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两处谋利,任施高利

  • 2、 《政治思想史》读后感600字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服从?或者,什么能免除我的服务义务?或者,统治者借什么样的权威实行统治?这是一种特殊的问题;它的逻辑是权利的逻辑,而不是事实的逻辑。一部法令,它的权威(即法官的执行义务和我的服从义务)并非来自它命令什么或禁止什么;就算我赞成它所命令的事,它的权威也不会更多一些,就算我不赞成,它的权威也不会少分毫。 它的权威来自于完全不同的东西,即来自于制定它的方式来自于下面这个事实:它是一部所谓正当的法令。任何政府的权力或者统治的权威,都应该来至一步正当的法令,而这个法令又能够约束政府的权力,政府统治国家的权利或权威是一个问题,但不是关于它的力量或它的活动的问题,而是关于它的构成的问题。为什么一个政府能够去统治国家,他凭借什么样的权力去统治国家,回答坑定不是根据他在做什么,已经做过什么火装备他可能做什么的角度给出,而只能根据人们所理解的他的构成方式,我自己理解就是政府的权利,权威来自政府的结构构成,不是我们通常所想的来源自人民大众,人民群众只是构成政府结构的一部分,人民群众给不了,那么多的权威给政府。 那么是不是所有关于政府构成的问题,都是关于他的权威的问题?作者已经在书中给出了明确的答案:重要的是要懂得,这并不意味着,关于政府的构成,我们所问的任何问题都是关于它的权威的问题。

  • 3、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范文一

    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是一本很有特色的关于中国思想史的论著,我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把它读完了。获益良多。

    一、他这本书突出思想发展的史这个主线,所以,在这本书里,你很难找到具体某个人的思想,所以,看完这本书只能让你把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过程基本缕清楚,进一步的学习要再看一本中国哲学史或者其他人写的中国思想史。

    二、第二,这套书里加入了一个其他思想史没有的东西,那就是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这也是这套书的一个亮点同时也是有很大争议的地方,作为我们的话,读读无害,我个人认为他这种写法是非常有想法的。我认为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不但存在于中国历史中,而且是贯穿中国历史始终的,在知识、思想与信仰平庸的时代可以用它来表示那个时代的思想,在思想激荡的时代则被影响力巨大的思想所淹没。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写一部中国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史出来。

    三、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必须要把导论读明白,导论没读懂的话,下面两卷读起来不是很顺畅,所以我读了两遍才开始正文的阅读。

    四、葛的这套书有千页之多,所以必须要弄清楚他的写作思路。看目录会发现,他分两卷,把唐代前后作为一个思想史的分期,而在这之下又进行了分期,每一编就是一个思想史段,每一编都是围绕一个主题,比如百家争鸣,比如新儒学,比如佛学等等,所以在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和主题结合起来理解,不然就可能看了后面忘了前面。

    五、读的时候会发现,这本书的所有章节全是用总分的结构来写的,也包括每一段都是用总分结构来写的。它一章一节一段都有一个主旨,这个主旨就是它的开始段、开始句,后面的全是围绕这个主旨来写的,所以,当你明白他要表达的意思后,也就是看懂第一句话后,后面的那些围绕主旨的阐释性的话语就可以跳过去直接看后面的,这样,一段弄清楚了,一节的主干也就抓住了,一章的内容也就把握了。这本书每一节都至少有二十多页,完完整整地去看一节的话至少需要一个小时,这样算下来,要把整书看完是需要很长时间的。

    六、思想史是一个承上启下而且不断创新的过程,在看的时候如果能够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它,也就是看到某一段的时间把它与它之前的思想联系起来作个比较,看它们之间的关系,这能促进你对思想史的理解。

    七、这本书里通常是用年代而不是朝代来标记时间的,所以最好把各个朝代的起止时间写在书的首页或者尾页,作为一个工具。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范文二

    1895年,既在中

  • 4、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1500字

    在《中国思想史》这本书中,作者认为我们应该从生活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人的角度来思考其思想变化的内在动力。对于19世纪末的学者们来说,儒家思想是一个巨大复杂、学派林立、彼此竞争的思想天地,所以对研究晚清思想的者来说,注意儒家传统的内部问题并探索其含义是十分重要的。努力设想自己处在儒家文学士的地位,弄清楚儒家思想作为富有活力的个人信仰在实践中向他们提出问题。以历史的观点看待这些问题及其发展来理解晚清儒家思想内在的变化动力。再根据传统固有的多样性和内在发展动力对西方的冲击作出回应,以理解中国对西方的回应。

    作者认为在19世纪的最后十年里,受改良运动的影响,思想变化的速度急剧加快,而这场运动巨大的思想意义却常被人们所忽视了。

    关于思想背景,作者主要是从儒学的内在变化上来分析的。在儒家思想的实践者眼里,儒家思想从来就不只是一种哲学体系,或一种知识研究。还有实用主义动机和作为一种人生信仰的本质。学术研究从内部对儒家思想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在对儒家思想中的内圣外王的理想的争议中,形成了各种流派的新儒学。而今文经学派中的一些成员试图将儒家赞同的经世致用和含义模糊的改制思想奉为真正汉学的核心内容,并因此企图否定汉学在经验主义研究学派的地位。最后,在通常被错误地认为是经世理想惟一的维护者的经世学派中,特别强调将行政上的革新作为儒家治国之术的一个必要成分。这些思想倾向以及它们与西方冲击的相互影响,经康有为的中间作用,成为19世纪90年代初梁启超思想发展的转折点。

    康有为认为真正的汉学应该在西汉占支配地位的今文经学派中寻找。他为今文经学派辩护,反对古文经学派。试图摧毁那些作为经验主义研究学派依据古文经学的阵地,从而确立今文经学为孔子教义的真正宝库。揭示今文经学派的主要理想为经世致用,以及儒家思想实际上是倾向制度改良而非维护传统教义和制度。康有为认为孔子是一个圣明的政治家和制度革新者,宣称经世理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经世理想的实现需要制度的改革。

    与19世纪的许多具有改革思想的学者一样,康有为把富强理想作为中国目前历史阶段的首要政治目标。不同的是,康有为为实现这一共同目标而设计了全面和大胆的改革方案,梁启超指出为什么仁的概念成了康氏人生观的核心。认为新儒学氏康有为的仁有机思想的一个基本来源。康氏思想体系不仅对思想界有广泛的影响,而且成为政治改良运动的根源。梁启超亦受其极大的影响。

    经过一系列的改良

  • 5、 《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史论》读后感2000字

    《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史论》一书由黄钊所著,是一本关于思想研究理论的书。这里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史论》读后感2000字,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

    求学时代,对西方自然法学派分析法学派社会法学派思想观点叹为观止,一度沉迷其中对其代表人物的观点津津乐道;静下心来,走近中国古代思想哲学,浅读经典,更加令我心生敬畏。正所谓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思想大家均是修身养性,胸怀天下,从社会现实问题出发,旨在国家治理提供理论参考。

    从曹参在《大学》里提出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内圣而外王,到清代顾炎武《日之录俭约》夫唯君子之能以身率物者如此,是以居官而化一方,在朝廷而化天下,再到现如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均体现了道德操守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正所谓思想道德建设是拒腐防变的第一道防线。公职人员个人道德修养、人格养成对公权力的行使有着直接的影响,更应当通过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以修身实现人格的完善,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增强规则意识,进而达成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一、格物致知,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古人讲求格物致知,是探求事物的原理,真正的理解道理,这启示我们要有一颗求知求进的心。作为代表国家行使公权力的人员,格物致知首先要认识权力,明晰权力的来源,铭记权力的宗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广雅 释器》中锤,谓之权,孟子言权,然后知轻重即权具有衡量审度之意;管子言欲用天下之权者,必先布德诸侯,即权是一种制约别人的能力。据此,权力一种影响力、支配力、强制力。《吕氏初秋恃君篇》中记载凡人之性,爪牙不足以自守,肌肤不足以畏暑,然且载万物,制禽兽,服狡虫,寒暑燥湿不能害,不能先萌其备,而以群居之者耶。利之出于群也,君遂生焉,即人为了更好的生存及发展将权力授予了国家,故权力来源于人民,需为人民服务。

    人非圣贤,公职人员同样不能例外。权力在维护公共利益与公共秩序的同时,受制于行使权力的人员道德与认知的局限,会产生扩张性、侵益性、腐蚀性等负面效应。清朝历史学家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中,通过总结历代贿赂现象得出了结论贿随权集,行贿总是围绕权力进行。这就要求公职人员时刻严把权力的边界,守住做合格公仆的道德底线。

    二、诚意正心,以慎独约束言行

    诚意指意念诚实,不欺人,亦不自欺;正心指祛除各种不安情绪,公正诚明,保持内心的淡泊坦然。这就要去我们树立规则意识,以慎

  • 6、 中国政治生态中的阴与阳_《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中国正直生态中的阴与阳——读《万历十五年》有感1500字

    中国的正直生态涉及的方面太多,有很多相关的书籍描述,我在这里就简单阐述一下其中的“阴阳”之道,当然是个人浅显的理解,必有很多不成熟的观点。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把矛盾运动中的万事万物概括为“阴”、“阳”两个对立的范畴并以双方变化的原理来说明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以我个人的理解,“阴”代表不能对外界所公开的、不光明正大的状态,“阳”与“阴”相反,代表那些公之于众的、对外宣扬的状态,简单来说阴阳即善恶!作者在本书中多次提到,中国古代官僚存在“阴阳”双重性格,即一方面以儒家思想所标榜的仁义道德作为自己做官的宗旨,大肆宣扬以天下苍生为己任,而不计个人利益的得失;另一方面却在背地里追名逐利、滥用职权,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利己主义者。

    作者举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例子,很多官员向皇上直言进谏,大骂皇上昏庸无道,在我们看来这个大臣太有勇气了,冒着掉脑袋、诛九族的危险指责当朝天子,真的由衷地佩服。但作者却说很多诤谏者并非正直尽忠,而是出于自私自利,“这些人把正直当做商品,甚至不惜用诽谤讪议人君的方法作本钱,然后招摇贩卖他正直的声望”,这就是所谓的“沽名卖直”。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这等有趣的事情,在现代的社会是难以想象的,为了流芳百世的名誉,竟不惜以个人及家族的生命为代价。

    我们熟悉的几位明代大臣,无不包含这两种性格。张居正是典型的表里不一的官员,表面上要厉行节俭,被抄家之后才发现他的生活作风是多么地奢华,为自己建造一座官邸就花了上百万两银子!申时行深谙官场之道,所以被批评为一个两面派、和事佬,这种官场的“老油条”现在也不胜枚举。就连我们非常敬重的戚继光也不例外,除了民族英雄的光环外,他背后的正直手段也有很多不可告人的秘密。我觉得最不明显的就是海瑞了,他一向讨厌这种双重性格,所以严以律己,是一个真正单重性格的理想主义者,但在那个时代不会包容一个这样纯粹的人,所以他被认为是一个疯子。

    “阴”、“阳”双重性格,不仅仅存在于中国古代,世界各国、各个时代都存在这种现象。官场如此,其他行业亦如此,尤其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里。某一个单位的a部门的小李获得了一次销售大赛的冠军,为了表示祝贺,a部门全体领导要为小李举行一次隆重的庆功宴,并邀请了这个单位的大领导莅临指导,这让初入职场的小李很惊讶,没想到自己获得一项荣誉领导们这么重视和关心,心里真是倍感荣幸

  • 7、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读后感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读后感(一)

    长河一烁

    作者简介

    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得一见的人物,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在清华任教期间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等被称为清华四大国学大师。从史学时期来看,他主要专注于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等,这方面主要代表作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等。

    上篇 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

    朱子语"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陈寅恪认为此简略之语句亦含有种族及文化二问题,而此二问题实是李唐一代史事关键之所在。先论李唐皇室的氏族问题,再论其他统治阶级的种族和文化问题。

    关于李唐祖先来自于哪里,是胡人鲜卑,还是汉人,一直有纷争。据各类史书,如《旧唐书》、《新唐书》等,也应该是李唐自己的说法,来自于陇西李氏,十六国西凉创建者李暠的后代,李暠自称是陇西李广的后代。经陈寅恪考证,李唐更可能是赵郡李氏的后代,先世很可能是赵郡李氏的“破落户”或“假冒牌”,随宇文泰至西魏,取了胡人的名,根据宇文泰的"关中本位政策",认了陇西李氏。南北朝时期,胡人的汉化和汉人的胡化也是常有的事情,汉族本身也是一个大一统的民族。看李唐的祖上,李渊的上三四代祖上的母系张氏,贾氏都是汉人,到祖母的梁氏,胡汉都有可能,从李渊母亲开始的三代母系独孤氏,窦氏,长孙氏都应该是胡人鲜卑,所以从李渊开始都应该说是胡汉融合的。

    自高祖、太宗创业到高宗的前期,唐朝的将相文武大臣大多继承西魏、北周和隋以来的世业,也就是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下统治集团的后裔。武周开始改变“关中本位政策”,府兵制开始崩溃,科举上轻明经科,重进士科。武周之代李唐,不仅为政治的变迁,也为社会的革命。另外,关陇集团自西魏到武周也已历时一百五十年之久,其自身也已衰落腐朽。武周之后,恢复唐室,然而改变“关中本位政策”的趋势仍继续进行,到玄宗之时,可以说是破坏无遗。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后又产生了另一个世局,中央与部分藩镇的貌合神离一直延续至唐朝灭亡。玄宗开始,统治阶级也分成了两种人:一类为受高深文化的汉族,大多是武周之后提拔的新兴阶级;另一类为受汉化不深的蛮夷,或蛮夷化的汉人。唐代自玄宗以后,政柄以及君权渐渐转入到宦官手中。

    中篇 政治革命及党派分野

    唐代政治革命依其发源根据地之性质为区别,则有中央政治革命与地方政治革命二类。何以安史

  • 8、 政治制度史读书笔记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钱穆著

    这本书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分别讲述了秦汉,唐,宋,明,清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比较突出的五个重要朝代的政治制度史。这本书的条理十分清晰,每个朝代分别从政府的组织,考试和选举,赋税制度,国防与兵役制度四个方面来分析制度优劣。本书比较重于对于政治体制的变迁与优劣的分析,而且重于细节方面的研究。

    钱穆先生的渊博学识当然不可否认,但个人觉得钱穆先生的意见中个人的对于民族自尊的主观好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观成分过多。对于细节方面的评述还显客观,但对于中国古代关联政治制度总体的评述和把握就显得过于主观,带有个人的情绪。例如书中有这样的话,由历史事实平心客观地看,中国政治,实在一向是偏重于法治的,即制度化的,而西方近代政治,则比较偏重在人治,在事实化。这在现在看来近乎是可笑的。这可能与这本书原来是演讲稿有关,必须要有引发听众共鸣的东西,也可能与当时的学风与历史条件有关,但放在今天就不能不用略带批判的眼光来读这本书。

    钱穆先生在书中对于汉代的政治制度十分推崇,而对于清朝则迎头痛批其部族政权之下的法术和私心,我觉得这样说是不全面的。首先汉代与清代的条件相隔两千年,社会各个方面差距很大,汉代官级较少,经济生活简单(王昆吾: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所以统治难度要大大低于清朝。然而也可以这样看,汉代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制度是合格的,而清代的制度对于它所处的时代来看则十分腐朽。但是这也是制度的表面现象,

    深层的经济文化因素还未考虑,并不仅仅是制度的问题。所以对于钱穆先生中国政治制度是逐步倒退的,后不如前,这个也是有问题的。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张鸣著

    作为一个对历史了解十分有限和片面的理科学生,我觉得读一下这种导论类的书还是有必要的,不了解古代政治制度的大体原貌是无法去读更深一些的书的,所以就在严老师的书目外选了这本书。总的来说这本书与老师课上的内容互有联系与印证,又各有所长。这本书按照朝代划分,讲述了从先秦到晚清各朝政治制度的大体状况,对于构建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体系很有帮助。书中的史料讲解方面很全面,基本还原了各朝各代的政治面貌。对于政治体系的研究主要从政治中枢变迁,中央行政机构,地方行政机构,科举学校制度,人事制度,政治文化和军事制度等方面做概述式的讲解,因而对于各个政治、历史事件抱有比较客观中立的态度,可以对基本知识做出一定的解析。这本书还有分析了制度变迁的内

  • 9、 思想政治教育读书笔记

    进行了思想政治的教育,而相关的读书笔记你知道应该怎么做好吗?思想政治教育读书笔记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思想政治教育读书笔记一

    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的第一章,就为我们详细而系统地介绍了大学生活,使我们对自己的大学环境有了全面的理性认识,在一些突入其来的问题,有了应对思想准备和认识方法,起到了引路标灯的作用,对大学生活中的为人处事有了指南和参考。对新生的我们,面临的问题和思想情绪不计其数,环境的陌生、生活的适应、学习的压力、情绪的波动,总能在人最脆弱的时候蜂拥而上,加之我们的心态并不成熟,很容易被困难折倒,进入误区。大学较以往的高中生活相比,完全是一种全新的阶段,少了拘束,自由多了一些;少了督促,自觉多了一些;少了古板,灵活多了一些。这些新的变化要求我们学会接受并且适应转变,健健康康地成长。《思想道德修养》课中从不同角度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大学及其大学生活,迅速调整方位,积极适应大学生活。

    人生的品质在于不断地净化 ——树立理想、把握人生。在《思想道德修养》课里,对树立理想、把握人生方面,我认为,要树立好崇高的理想、科学的信念;树立好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和共产主义接班人;树立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决心;树立好科学的世界现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态度。

    大学也增加了我的责任感,让我和家庭祖国和为一体,作为一个龙的传人,一个炎黄子孙,使我感到骄傲与自豪,实现自己目标的前提是对祖国有利,能促进国家的发展。学了《思想道德修养》课使我懂的为什么要活者,它像是大海中的航标指引我前进的方向,它燃烧着我内心的激情,它更像一只五彩的画笔,在我这张白纸上用心勾勒出一副完美的画。

    大学的生活是丰富人生的一种历程,为我们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成长平台,我们要抓住眼前的任何机会去锻炼自己,历练自己,充实自己。一个学期下来,我经受了大学生活上的磨练、专业学习上的考验,在老师们的教导下、同学们的帮助下,特别是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后,我对大学生活和学习环境充满了热爱,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处事,通过一些有益的活动,锻炼了自己能力,增强了自己的人格素质,完善了自己人格魅力的修养和陶冶。

    思想政治教育读书笔记二

    作为一名教师,本人能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学习,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坚决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模范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

  • 10、 中国相声史读后感

    中国相声史读后感

    耿 瑛

    今年1月,倪锺之著《中国相声史》刚刚出版,就送我一本,我喜出望外,看完全书后写成这篇杂感。

    早在1995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就出版了王决、汪景寿、藤田香合著的第一本《中国相声史》(以下简称“三人本”)。万事开头难,那本20年前问世的“相声史”功不可没。但是,作者受到占有资料所限,书中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又因为此书的三编是三人分工撰写,体例也不统一。

    “倪本”中前有《引论》,后有《结语》,正文设有《古代篇》《近代篇》《现代篇》《当代篇》及《域外篇》,全书共二十章,章下均有小节。体例统一,论述的更全更细更广。此书从纵向看,贯通古今,从横向看,跨越中外。下面我仅通过全书五篇的部分章节,略加评述。

    古代篇

    在《古代篇》中,共分八章。前六章是从《先秦及秦时的优人滑稽》一直说到《清代的滑稽表演》。其中第二章《两汉南北朝的优人滑稽及影响》和第五章《元明流行的滑稽表演》,都填补了“三人本”的空白。第七章《历代笑话的积累》与“三人本”的上编第二章《历代笑话》的内容相同,可“倪本”列举的古代笑话更多,且有两篇正是单口相声《糊涂县官》和相声《贼说话》的出处。第八章《笑话与口技的结合—— 明清隔壁戏》,则是“三人本”中没有论述的内容。这一章关于隔壁戏的记述,正是相声由“暗春”到“明春”演变的重要阶段。

    近代篇

    “倪本”的《近代篇》中,包括第九章和第十章。

    1848年(清代道光二十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当时中国的相声是否已经产生,尚无更多文献可证。但是道光年间的子弟书《风流词客》中,描写了相声艺人马麻子的艺术生涯,这是有文可考的。在第九章第二节《近代相声的创始者》中,作者记述了八角鼓票友出身的相声名家张三禄和京剧艺人出身的相声名家朱绍文及其弟子。因为张三禄没有弟子,仅知他在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就在北京献艺,是他将全堂八角鼓中的“说学逗唱”四功,作为相声的四门功课,流传下来。作者没有照抄他书,把张三禄硬列为相声第一代艺人。对于朱绍文及其传人,因为有艺人师承谱可证,因此书中的记述也很详细。

    在《“肃亲王禁相声”及其影响》一节中,作者通过艺人的口述资料和有关文章,作了进一步分析。认为清代光绪年间,难登大雅之堂的相声艺人处境艰难。北京相声遭禁演后,客观上也促使了北京相声艺人到外地献艺求生。从而使相声艺术走向各地,扩大了这个北京曲种的影响,这种分析是实事求是、合乎情理的。

  • 2019-10-29

  • 2021-09-14

  • 2019-10-09

  • 2019-10-29

  • 2019-10-1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23-03-12

  • 2019-09-25

  • 2019-11-12

  • 2021-05-24

  • 2019-09-25

  • 2019-10-12

  • 2019-10-11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10-11

  • 2019-10-29

  • 2021-05-26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10-19

  • 2019-10-12

  • 2021-05-21

  • 2019-09-21

  • 2023-05-09

  • 2019-10-29

  • 2023-01-17

  • 2019-09-25

  • 2019-09-23

  • 2019-09-25

  • 2019-10-0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1-06

  • 2019-10-29

  • 2019-10-09

  • 2023-01-18

  • 2019-10-11

中国政治思想史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中国政治思想史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中国政治思想史读后感、2024中国政治思想史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