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 地图 >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2024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相关栏目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热门栏目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推荐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共 3390 篇)

  • 1、 [荐]中国哲学史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阅读完作品后,心中感触颇深有了更多的想法。对于阅读过程中的不解,需要用读后感记录,请阅读由读后感大全小编为你编辑的中国哲学史读后感范文,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范文 篇1

    中国哲学史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相对一般的人文社科类的书籍来说,价格确实贵了,没办法,是精装本,本书也确实可以作为藏书。如果不是藏书,建议可以买简装的,应该便宜不少。闲话少说,下面重点说说内容。书中有言,“叙述一时代一民族之历史而不研究其哲学,则如画龙不点睛”,冯友兰按照西方完善的哲学理论把中国历代哲学思想梳理了一遍。由于冯在近代哲学史中是杰出人物,里面很多的看法和结论非冯断不敢轻易言之。比如“故著书立说,中国(文人)哲学家视之,乃最倒霉之事,不得已而后为之”让人颇为意外之言,比如说“中国哲学史各时期中,哲学派别之众,其所讨论问题之多,范围之广...皆以子学时代为第一”之结论论断等等。本书之上半部,全部都在论述子学时代即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其中为让防作者过多影响读者之判断,先摘引几段史籍或者作者原文,然后指其紧要点,读来让人大呼过瘾,宜大声诵读且反复精读。所以我觉得此书作为中国哲学之入门书籍,非常合适。小子亦初入门者或尚未入门,也未读完此书,评论或有偏颇之处,然觉此书对吾甚有益处,故推荐之……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范文 篇2

    在其《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将人生划分为四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我个人觉得,现实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都处于功利境界。即我们所做的事都是出于利己考虑,尽管结果可能会对他人产生有利的影响。

    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为自己谋取利益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同时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难免对他人的利益造成或多或少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其中关键的是这种影响引发了人与人之间一系列的问题,对此我有几点粗浅的想法。

    一、人与人之间信任在逐步减少,诚信危机不容小觑。现代社会的人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有时掌握信息资源的多少会直接影响人在社会中的利益分配,因此,人与人之间慢慢就会产生欺骗,从而减少信任感。再者,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诱惑的时代,人在各种利益的驱使下,难免会心理扭曲,为谋利益不择手段,直接导致诚信危机。

    二、人与人的关系受利益因素影响增强。人们由于在社会中的分工不同,进而引发了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的差别,而人总是向往好的事物的。处于底层的人

  • 2、 中国经济史读后感

    1776年斯密《国富论》意味着经济学理论的建构开始,人类的经济生活已经绵延了几千年,从人类起源开始到近代,大概因为一切都与经济有关系,经济和历史总是紧密相连,感觉又学了一次历史一样。

    提到的经典著作,当然是钱穆先生的《中国经济史》。他坚定地认为,“今日世界人类已觉醒,各国各民族各有一套自己民族的文化,并不佩服他人的”。仔细分析这句话,再去通读先生的《中国经济史》,想来这本重要的著作,从一开始就把思考的疆域限定在中国经济这个自闭的系统里。事实上钱穆先生也说过了,“历史可分为通史、断代史、专门史。经济史属专门史,如欲学习中国经济史,最好先能了解经济与历史之知识。”我国是农业大国,书里对所有朝代经济的讲述,毫无例外都着重于农业。回到最开始的疑问,中国的经济路在何方?个人认为,既需从中国的历史中寻找制度、道德、文化的营养,又需充分利用西方国家已充分证明的市场活力。重建生态文明、道德文明、文化文明,过去的30年我们以经济发展为重,但并不是否定了五千年流传下来的精神文明,我们遗落的“仁义礼智信”需捡起,建设和谐社会,我们遗落的“孔孟老庄”需重修,传承华夏文明,我们破坏的环境需重建,还我大好山河。历史是人们寻求正义与真理的过程,显然很难用“好坏”来简单评判。中国共产党的90年风雨历程,正是这样一场不断寻求正义与真理的长征。祖辈们所经历过的每个重大土地、税收、所有制改革与创新,其实都决定了并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当下的每分每秒,每时每刻。中国正在重新崛起为经济大国,而此前在世界经济版图中,中国长期占据着重要地位。

    实施一带一路,投资海上丝绸之路。首先我们要做的是顶住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保证汇率的稳定,高效地配置我们的资本和技术,为国民换来更多的资源和福利。最后我们希望能建立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国际信用,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中国正在稳步发展,在提高综合国力和社会生产力的进程中,在经济全球化今天,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举重若轻的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跃出深潭的东方巨龙也会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风采。

  • 3、 哲学导论读后感500字

    叔本华曾说过:思想不是你要它来便来,而是由它自己决定它的来去。初识哲学应该在高中的政治课本上,浅略的了解过后,我觉得哲学是神秘的,复杂的。在读《哲学导论》前,我也想过这么一个问题:哲学究竟是什么?书中的第一章写到“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文,意思是追求和智慧,即爱智。

    像书中说的那样:哲学是对智慧的真挚、强烈、忘我之爱,是人类的“爱智之枕”的集中体现,这种“爱智之枕”是探索宇宙的奥秘和洞察人生的意义的渴望,是促进历史的发展和提升人类的境界的渴望,是超越现实和向前提挑战的渴望,是悬设新的理想和创建新的生活世界的渴望,是为人类追寻“安身立命之本”和确认“最高的支撑点的渴望”。正是这种“抑制不住的渴望”,燃烧起古往今来的伟大哲人对“哲学”的永无止境的求索热情。“爱智之枕”和“抑制不住的渴望”是哲学的修养与创造的源动力。

    作者对哲学与宗教、艺术、常识和科学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具体比较。较为详细的阐述了哲学的人类性、时代性、民族性、反思性、批判性、派别性和创造性重要特性,使我能够从多方面来思考哲学。读过这本书我对哲学这个陌生又熟悉的概念又近一步的了解。我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阅读多理解就能领悟到更深层次的含义。

    读书没有合宜的时间和地点。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

  • 4、 《中国艺术思维史》读后感2024范文

    我一直以为,思维与思想是两个层次的问题,思维是一种更具深度的文化。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思维是决定思想的。因此就中华民族的艺术及其历史而言,其艺术思维方式究竟是什么,以及自古以来,中国人到底如何进行艺术思维,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而烦难的学术课题,它关系到如何准确地把握中华艺术思维历史的人文素质、品格与规律问题。正因艺术思维史研究的难度较大,造成多少年来这一领域少有人问津的局面。而今读到金丹元近著《中国艺术思维史》(上海文化出版社xx年2月版),很为他的学术勇气与探索精神所感动。

    该书后记指出,艺术思维既不是一般思维,更不是单纯的哲学、美学、艺术学,却又与一般思维、科学思维、哲学、美学、艺术学都有联系。那么,如何联系?怎样才能将散见于中国古典美学、古代艺术作品中有关艺术思维的因素加以提炼,并使之归属思维范畴?拜读全书,我以为该书所取得的成果,都是关系到作者自己所提出的这些问题的。困难在于,怎样在人类学视野中见出中华传统艺术思维的民族特异性与人类共同性;如何在研究策略上,既将艺术思维与思想分开,又是不可避免地或者从艺术思想进入来揭示艺术思维的品格与规律,或者直接论证其艺术思维方式及其人文、历史过程以证明艺术思维史的文法实质及其规律。作者在这部著作中,做出了自己的探索。比如关于原始思维,世界上每一民族的文化、艺术,都曾经经历过一个原始思维的历史与人文阶段,因此原始思维毫无疑问是一个文化人类学问题。然而,中华民族关于文化、艺术的原始思维,却更多地与原始巫术文化而不是原始神话、原始图腾相联系。同样的天人合一,从智慧角度考虑,是意大利学者维柯《新科学》所说的诗性智慧;从智慧角度分析,又是法国学者列维布留尔所说的原逻辑思维。两者的区别,仅仅是中华民族自古具有的生命状态内部的区别,而这正如《周易》所言,天人合一于生。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生乃易理之根本,其实也是巫之根本。所谓趋吉避凶,难道不是为了更好地生吗?生是巫,也是诗的主题。巫的感应、移情,是后之审美文化的根因;而所谓艺术思维,其原始方式,实际即文化思维。因为原始意义的艺术,是广义的,指包含一定审美因素的文化。《中国艺术思维史》论证其思维的人文气质,从巫、天人合一进入,这种学术理念与论思方式当是可取的。从巫谈艺术思维之和与类比、现象、味象等等,也是有理有据的。然而,任何历史的研究与撰写,其实都不能追溯历史之最早的源头,这正是人

  • 5、 中国,少了一味药读后感1500字(3)篇
    中国,少了一味药读后感1500字 第(1)篇

          此书是随手加入书架的,只是没想到它给我带来的感触颇深。中心明确,国人,就是缺少常识。

         看了前几章,回忆去年在妈妈那儿的经历,突觉后背有妖风。晚上我拿着手机聊天,妈妈在厕所洗衣服,想起干爸的儿子在微信朋友圈发表的动态,就找他聊了起来。我:哥哥,你在空间发的那个是真的吗?我也可以赚很多的零花钱?哥哥回我:嗯,绝对真的,保证你一个月零花钱花不完。此时,内心比较激动,觉得终于有机会可以赚钱了,就能不找爸妈拿生活费。继续聊着,我:那我要怎么做呢?哥哥:你只需要缴三千八,缴了三千八它分几个月给你返回,本金返回了后面的就是赚的。我:真的呀,没骗我。哥哥:放心吧,哥哥绝对不骗你,现在我已经开始赚钱了,你相信我,如果不赚钱,哥哥给你缴那三千八。见他说得这么铿锵有力,我内心动摇着。那个时候我有一个特别信得过的人,而且他比我知道的多,所以我就将此事告诉给他。没过一会,他噼里啪啦说个不停,中心意思就是我哥哥是骗我的,哥哥做的是发展下线的传销,也许他知道我不会轻易相信,所以还特别给我画了一张结构图,可惜当时懂得不多没有把那张图保存下来。经过他那么一说,我似乎明白了,最后没有在和哥哥联系。

         读了作者的这样一部作品,恍然大悟,我就是那个缺少常识而又贪心的人。如果不是那个特别信得过的人,如果凭我的一意孤行,我不敢想现在会是怎样的一种生活。

           这是一本可读的书,就像作者说的那样,中国,少了一味叫“常识”的药。以前我也曾想过,一个人一生书看多了不会有什么大作用,不就是一些文字嘛,只要是读过书的人,只要是会玩手机的人,都会认识字,不认识的通过手机查就行了。慢慢地,想法会改变,透过此书,使我坚信以前不会坚信的东西,传销就是传销,没有其他任何的借口可以美化它,而且必须在头脑里有这样一种常识:传销就是行骗,就是犯法的,不管别人怎么吹嘘,都改变不了事实,我们则更加不能动摇。

          每当我开启书籍的阅读时,首先在心里想的就是感谢作者,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给我们呈现一部完整的作品,有的甚至是冒着掉脑袋的危险才能做到,本书的作者就是这样。

          

    中国,少了一味药读后感1500字 第(2)篇

    虽然书的题目起的有点大,稍微有点文不对题,但瑕不掩瑜,佩服作者的英勇与侠肝义胆。在对未来处境不可知的情况下能不顾自身

  • 6、 《安史之乱》读后感1500字

    《安史之乱》一书由石云涛所著,是唐朝盛衰记,对于唐朝研究者来说,石安史之乱是首要且必要研究的。下面小编带来的是《安史之乱》读后感1500字。

    偶然的机会,在图书馆里看到《安史之乱》这本书,一翻开我便被吸引住了,历史从小就开始接触,但是大部分都是止步于课本,而对于详细的历史事件却是知之甚少。安史之乱虽然只维持了八年的时间,但是要清楚地理解为什么会有这八年的动乱,却需要我们熟悉安史之乱前唐朝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解安史之乱前的唐朝,既然发生了安史之乱,那一定会有后续影响,动乱在哪些方面产生了影响,使唐朝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都是能通过读《安史之乱》学习到的。

    安史之乱是唐朝的一场正直叛乱,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前后持续八年,()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终结了大唐盛世,此后,朝内宦官的权力从内廷向外朝延生,掌握禁军,把持朝政,朝外藩镇割据,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活水平远远不及盛世时期,战乱后唐朝一蹶不振,直到黄巢起义,唐朝灭亡。

    安史之乱前的唐朝,在开元、天宝年间,是唐朝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那时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时期,被称为开元盛世。之所以那时的中国能达到这种状态,与唐玄宗即位以来的一系列措施是分不开的,玄宗二十九岁刚即位就进行了大阅兵,长达五十多里的阅兵队伍,庄严而隆重,但玄宗却心有忧虑,毕竟刚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动荡,于是玄宗下定决心要让国家稳定,当然,玄宗做到了,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君明臣贤则治,盛世与贤臣们的帮助分不开,开元之初,有宰相姚崇、宋璟和宇文融等,姚崇以其通达完成了历史的转变,宋璟以其正派守住了帝国的根本,宇文融使得国库慢慢富起来,君臣之间小心翼翼地磨合,把国家新政的框架建立起来,国家逐步稳定发展,不过这些人虽为名相,但执政期间并没有惊天动地的作为,都是三年左右就下台了。江山辈有人才出,接下来登上历史舞台的是张九龄和李林甫,张九龄是有名的才子,注重知识素养,主张文治,李林甫重视行政能力,不重文学才华,主张吏治,因此他们之间产生了文吏之争,虽然两位意见有些不合,但朝中很少徇私枉法,贪污腐败,因此国家一直都在稳定发展,迎接开元盛世的到来。两虎相斗,终有一个会败下阵来,虽然张九龄的作法是为国家的,但是经常不给皇帝面子,而作为吏治派的李林甫更能揣摩圣心,所提的意见建议往往更能让皇上喜欢,久而久之,皇上的心便偏向李林甫了,最终开元二十四年,张

  • 7、 中国流人史读后感:流放者重生的热土

    这一本说讲诉了流人现象,他们背井离乡,向着一片冰冷蛮荒的地区前进,他们重新在流放之地融入生活,活出属于自己的芬芳,留下了不朽的黑土地精神,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中国流人史读后感:流放者重生的热土,快来看一看吧。

    《中国流人史》作为第一部全面阐述流人历史文化现象的鸿篇巨著,是李兴盛先生在其《东北流人史》基础上加以扩充而成的。因此,关于黑土地与流放者的论述,无疑是全书的亮点之一,读后令人颇生感慨。

    当年,从白山黑水间走出的满洲人,以其淳朴健勇的八旗兵一统天下,成为中华大地新的统治者。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为了保护龙兴之地的龙脉风水和独享人参、貂皮、珍珠等物产资源,满清王朝竟对东北大地实行了长期的封禁政策,修筑了规模浩大的柳条边墙。正是柳边封禁,将东北大地孤立隔绝于中原文明之外,使这片曾经喧嚣的龙兴之地日渐沉寂,陷入萧条、归于荒远。从此,成为一个令中原人闻之变色、毛骨悚然的地方,一个大清王朝治下的苦寒之地、流放之所

    从顺治年间到乾隆朝,作为黑龙江地区的正直、经济、文化中心,宁古塔是接收清廷流人最多的地方。这些流人中,多为明朝官宦达仕和江南望族才子,如抗清名将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明朝兵部尚书张缙彦;江左三凤凰之一的著名诗人吴兆骞;以治学著称的安徽桐城方氏家族,还有江南才子张贲、侠义儒商杨越、文人金圣叹家属、明末思想家吕留良家属等等

    当年,这些流人以悲苦决绝之心,背井离乡,向着一个冰冷蛮荒的未知世界一路行来。当他们历尽磨难、生死辗转,终于到达宁古塔时,早已是生不如死、心如枯井了

    然而,与满清统治者的意愿相反,就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那些在冰天雪地间生息的人们,不仅以黑土地般深厚、博大的胸怀接纳了这些流犯,还以淳朴善良、豪侠义气的民俗民风,给了这些刑余之人意想不到的尊严和温暖,也唤起了他们生的希望。面对这些有学问的客人,老百姓纷纷尊称他们哈番,那是对官员的称呼。宁古塔将军巴海等人更是豪爽开明、极少民族偏见。他们出于对文化人的尊崇,纷纷与之交为好友,待以殊礼,暇辄引接,与共谈论。因不忍这些文弱书生充当苦役,还主动行文报请朝廷令每人纳粮一石,免其役,让他们或生理耕种,各就本人所长。于是,久负才名的吴兆骞,以己之长开馆授徒。教书之余还被巴海将军聘为书记兼家庭教师,教授其两个儿子读书;慷慨任侠,尚气节、好交游的杨越,倡满汉人耕与贾,一面传播先进耕作技术,一面倡导易市。其妻范氏善烹饪,

  • 8、 读《中国哲学史》有感而叙

    读《中国哲学史》有感而叙

    文|朱新艳

    丁酉年冬月,12席读书会

    呼志同之友,共读哲学史

    识诸子百家,知史学传承

    周周末一聚,聊读后之感

    他言我语兮,时间瞬息过

    三册读全者,皆曰获益多

    吾也亦有感,此一吐为快

    2017年11月非常有幸和12席读书会的书友们一起共读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在读此书前巧合的读到慈怀书院编辑的文章《胡适:聪明的极致,是厚道》,因此初步了解了胡适先生的宽容大度和对旧式婚姻太太的不离不弃。

    胡适先生把中国哲学史分为三个时代:古代哲学、中世哲学、近世哲学。需要对所有史料的审定,求证各位哲学家的一生行事、思想渊源沿革和学说的真面目,写这部书所需的深厚的史学知识和对史料的辨识能力。

    因今年的一月份读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简史》时对史学知之甚少,读时更多的是了解史学知识,如诸子百家是哪些?经过一年的学习积累再读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没有那么晦涩难懂,可颠覆我之前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以前认为正确其实是不对的。有书友说胡适的这本书是“我注六经”,书中有胡适先生自己的主观思想。而我通过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也有自己的想法:任何思想、道理、行为、事物都有正反、利弊、得舍,从中汲取自己所需,故我读此书也如是:

    首先,胡适先生读的史学书籍之多,应该也都是精读,需用膜拜二字。第一章和第二章大篇幅引用《诗经》,通过《诗经》所说论证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潮流。而我通过这二章,对《诗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其次,胡适先生通过各种史学证实很经典书籍是伪书。如《孟子》或许是全假,《墨子》、《荀子》两部书很多为后人杂凑伪造,《邓析子》为假书,很多人物出生年代更是错的离谱,读后觉得心惊,不管是真假如何,但会让我会辩证的看待生活中遇到的事和人。

    再次,胡适先生认为《淮南子》哲学是一部“集大成”的书,兼收各家的长处,修正各家的短处,其中无为的真义,进化的道理,变法的精神都是极具价值的。如果淮南王起义成功,那如今的中国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四、胡适先生对儒家“孝”的敢说。现在我们还在传颂“卧冰求鲤”的典故,而胡适先生在民国时期对这种孝已有了批判,认为是一种不人

  • 9、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后感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后感(一)

    散章 静嘉张读书笔记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作者梁启超,又任公,斋于饮冰室。由文首作者解释,这是一部说明清朝一代学术变迁之大势及其在文化上所贡献的分量和价值的讲义。上追晚明,即清代学术的先河,下至民国十年,晚清学术之末,终始之间约三百年,故名《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说起来任公个人著作我之前读的不多,倒是在他列的国学入门书单指引下读过几本书。但这样一个在近代有重要地位的大学问家,不论因为学术影响或者政治原因及其他,我们大多在心里对他有些印象。学生梁实秋为任公写过一篇流传颇广的《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说任公上台讲课前第一句话是"启超是没有什么学问的",说完眼睛上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真是谦逊而又自负的话。先生他博学强记,讲课旁征博引能大段地背书,有时候卡住停下来用手指敲打着自己的秃头,学生们都紧张地屏息,直到他随后又流利地背诵起来。更有趣的是,任公讲演到兴致高潮,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讲到《桃花扇》的"高皇帝,在九天,不管,"任公当一众学生涕泪交错不能自己,学生们也被引入情境,心有所悟。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任公在涕泪中又大笑了。

    我看到有学者讨论治学境界说过一段话,其大意为如果忽略体认自得的实践而空谈理论,那就无法掌握学问的真谛,而就学术实践而言,如果只是研究阐明,不能用切至的功夫去体认终究无法得起真髓。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才能有所得失,不作隔阂之论。我想梁任公定是有足够的学问境界,怀陈寅恪所言"同情之了解",才有如此动人的魅力。所谓二流的学者看能力,一流的学者看胸怀,大致如此。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起首一节为《反动与先驱》先由明代阳明学末流讲起,王学自形成起一代代支流颇多影响甚大,从学术发展规律上来说每一学问发展缘起都有其生气勃发开阔明朗的时候,而后学问思想形成稳定便趋于陈腐衰微。就阳明学来说因他有致良知谈心性的旗帜口号,吸取禅宗经验在格物致知外反求我心,便到了末期产生一大群不肯用功,不治学问的人,却持良知心性忝在阳明学门下,风气很坏。我想他们并非不知王守仁在悟出良知心性前有多少格致的功夫,只是庸儒无力深研罢了。所谓"无事袖手谈心性,临难一死报君王",虽然王学之末流学问没做好,但明清之际受此影响竟出了不少有品格的烈士。梁任公在《反动与先驱》中又提出,"这种

  • 10、 读《中国哲学史》有感

    不惑:读《中国哲学史》有感

    如果给几千年来中国人所追求的目标做一个排名,"不惑",即无所担忧,无所困惑,一定可以排进前三名。为了能够减少自己的忧虑和烦恼,有人纵情于山水,例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人求助于酒精,例如曹操(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总之,我们似乎一直很多烦恼,很多困惑。

    有人开玩笑说,现在中国大学的保安都是哲学家,因为每次要进校门,他们都要问三个问题:

    1. 你是谁?

    2. 你从哪里来?

    3. 你要到哪里去?

    这三个问题,也是困惑了炎黄子孙很多年的经典问题,似乎解开了这三个问题,就可以获得不惑的真谛。带着这样的问题,我翻开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说实话,在读这本书之前,有过担心,哲学本身就是一门较为"玄"的学问,如何阐述中国哲学就已经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命题,能够把哲学史讲清楚,则更加困难。

    不过,大师终究是大师。冯先生高屋建瓴的总结归纳了中国哲学史中,奠基者地位的六家(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墨家)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思想。同时,介绍了佛家,以及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语言深入浅出,可读性极强;而冯先生个人对中国诸子的理解和认识达到了令人叹服的地步。

    更重要的是,冯先生没有仅仅简单的总结归纳,而是在叙述的过程中,有的放矢的探讨和回答了开篇的三个经典问题,在阅读之后,令人既有茅塞顿开的感觉,又发人深思的去探索如何将中国先贤的哲学思想与我们日常的生活结合起来。

    在我看来,这三个问题,可以代表中国人思想发展的三个层次:

    首先,你是谁?

    在阴阳家,和道家的思想中,人是自然的产物(侧面承认了人的动物性),所以最基础的思想认识是——人,应当顺乎自然规律。

    掌握自然规律,是人类一直所向往的。伴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了解自然,更好的利用自然,在近200多年以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内心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更多的是"有限"和"无限"的更迭。道家认为,规律没有极限,而是相符相依的关系。凡事到了极端,就会向另外一个方向发展,"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依";因此,要"戒骄,戒盈",凡事不可太过。

    传承几千年的"轮回"的思想根源,无形中让中国人有了更多的希望,在逆境中有了更多的斗志,这也许也是中华民族多次处在亡国灭种边缘的时候,能够奋发崛起的原因。

    但是,如果仅仅顺乎自然规律,人经常处在"无为"的状态下,也会带来负面影响。人类本性中,不管根源是"善"还是"恶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3

  • 2019-10-23

  • 2019-10-19

  • 2019-10-11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09-30

  • 2019-09-30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中国哲学史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中国哲学史读后感、2024中国哲学史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