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1500字 > 地图 >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1500字,2024中国哲学史读后感1500字范文大全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1500字相关栏目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1500字热门栏目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1500字推荐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1500字

(共 7508 篇)

  • 1、 《中国艺术思维史》读后感2024范文

    我一直以为,思维与思想是两个层次的问题,思维是一种更具深度的文化。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思维是决定思想的。因此就中华民族的艺术及其历史而言,其艺术思维方式究竟是什么,以及自古以来,中国人到底如何进行艺术思维,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而烦难的学术课题,它关系到如何准确地把握中华艺术思维历史的人文素质、品格与规律问题。正因艺术思维史研究的难度较大,造成多少年来这一领域少有人问津的局面。而今读到金丹元近著《中国艺术思维史》(上海文化出版社xx年2月版),很为他的学术勇气与探索精神所感动。

    该书后记指出,艺术思维既不是一般思维,更不是单纯的哲学、美学、艺术学,却又与一般思维、科学思维、哲学、美学、艺术学都有联系。那么,如何联系?怎样才能将散见于中国古典美学、古代艺术作品中有关艺术思维的因素加以提炼,并使之归属思维范畴?拜读全书,我以为该书所取得的成果,都是关系到作者自己所提出的这些问题的。困难在于,怎样在人类学视野中见出中华传统艺术思维的民族特异性与人类共同性;如何在研究策略上,既将艺术思维与思想分开,又是不可避免地或者从艺术思想进入来揭示艺术思维的品格与规律,或者直接论证其艺术思维方式及其人文、历史过程以证明艺术思维史的文法实质及其规律。作者在这部著作中,做出了自己的探索。比如关于原始思维,世界上每一民族的文化、艺术,都曾经经历过一个原始思维的历史与人文阶段,因此原始思维毫无疑问是一个文化人类学问题。然而,中华民族关于文化、艺术的原始思维,却更多地与原始巫术文化而不是原始神话、原始图腾相联系。同样的天人合一,从智慧角度考虑,是意大利学者维柯《新科学》所说的诗性智慧;从智慧角度分析,又是法国学者列维布留尔所说的原逻辑思维。两者的区别,仅仅是中华民族自古具有的生命状态内部的区别,而这正如《周易》所言,天人合一于生。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生乃易理之根本,其实也是巫之根本。所谓趋吉避凶,难道不是为了更好地生吗?生是巫,也是诗的主题。巫的感应、移情,是后之审美文化的根因;而所谓艺术思维,其原始方式,实际即文化思维。因为原始意义的艺术,是广义的,指包含一定审美因素的文化。《中国艺术思维史》论证其思维的人文气质,从巫、天人合一进入,这种学术理念与论思方式当是可取的。从巫谈艺术思维之和与类比、现象、味象等等,也是有理有据的。然而,任何历史的研究与撰写,其实都不能追溯历史之最早的源头,这正是人

  • 2、 中国,少了一味药读后感1500字(3)篇
    中国,少了一味药读后感1500字 第(1)篇

          此书是随手加入书架的,只是没想到它给我带来的感触颇深。中心明确,国人,就是缺少常识。

         看了前几章,回忆去年在妈妈那儿的经历,突觉后背有妖风。晚上我拿着手机聊天,妈妈在厕所洗衣服,想起干爸的儿子在微信朋友圈发表的动态,就找他聊了起来。我:哥哥,你在空间发的那个是真的吗?我也可以赚很多的零花钱?哥哥回我:嗯,绝对真的,保证你一个月零花钱花不完。此时,内心比较激动,觉得终于有机会可以赚钱了,就能不找爸妈拿生活费。继续聊着,我:那我要怎么做呢?哥哥:你只需要缴三千八,缴了三千八它分几个月给你返回,本金返回了后面的就是赚的。我:真的呀,没骗我。哥哥:放心吧,哥哥绝对不骗你,现在我已经开始赚钱了,你相信我,如果不赚钱,哥哥给你缴那三千八。见他说得这么铿锵有力,我内心动摇着。那个时候我有一个特别信得过的人,而且他比我知道的多,所以我就将此事告诉给他。没过一会,他噼里啪啦说个不停,中心意思就是我哥哥是骗我的,哥哥做的是发展下线的传销,也许他知道我不会轻易相信,所以还特别给我画了一张结构图,可惜当时懂得不多没有把那张图保存下来。经过他那么一说,我似乎明白了,最后没有在和哥哥联系。

         读了作者的这样一部作品,恍然大悟,我就是那个缺少常识而又贪心的人。如果不是那个特别信得过的人,如果凭我的一意孤行,我不敢想现在会是怎样的一种生活。

           这是一本可读的书,就像作者说的那样,中国,少了一味叫“常识”的药。以前我也曾想过,一个人一生书看多了不会有什么大作用,不就是一些文字嘛,只要是读过书的人,只要是会玩手机的人,都会认识字,不认识的通过手机查就行了。慢慢地,想法会改变,透过此书,使我坚信以前不会坚信的东西,传销就是传销,没有其他任何的借口可以美化它,而且必须在头脑里有这样一种常识:传销就是行骗,就是犯法的,不管别人怎么吹嘘,都改变不了事实,我们则更加不能动摇。

          每当我开启书籍的阅读时,首先在心里想的就是感谢作者,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给我们呈现一部完整的作品,有的甚至是冒着掉脑袋的危险才能做到,本书的作者就是这样。

          

    中国,少了一味药读后感1500字 第(2)篇

    虽然书的题目起的有点大,稍微有点文不对题,但瑕不掩瑜,佩服作者的英勇与侠肝义胆。在对未来处境不可知的情况下能不顾自身

  • 3、 《安史之乱》读后感1500字

    《安史之乱》一书由石云涛所著,是唐朝盛衰记,对于唐朝研究者来说,石安史之乱是首要且必要研究的。下面小编带来的是《安史之乱》读后感1500字。

    偶然的机会,在图书馆里看到《安史之乱》这本书,一翻开我便被吸引住了,历史从小就开始接触,但是大部分都是止步于课本,而对于详细的历史事件却是知之甚少。安史之乱虽然只维持了八年的时间,但是要清楚地理解为什么会有这八年的动乱,却需要我们熟悉安史之乱前唐朝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解安史之乱前的唐朝,既然发生了安史之乱,那一定会有后续影响,动乱在哪些方面产生了影响,使唐朝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都是能通过读《安史之乱》学习到的。

    安史之乱是唐朝的一场正直叛乱,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前后持续八年,()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终结了大唐盛世,此后,朝内宦官的权力从内廷向外朝延生,掌握禁军,把持朝政,朝外藩镇割据,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活水平远远不及盛世时期,战乱后唐朝一蹶不振,直到黄巢起义,唐朝灭亡。

    安史之乱前的唐朝,在开元、天宝年间,是唐朝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那时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时期,被称为开元盛世。之所以那时的中国能达到这种状态,与唐玄宗即位以来的一系列措施是分不开的,玄宗二十九岁刚即位就进行了大阅兵,长达五十多里的阅兵队伍,庄严而隆重,但玄宗却心有忧虑,毕竟刚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动荡,于是玄宗下定决心要让国家稳定,当然,玄宗做到了,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君明臣贤则治,盛世与贤臣们的帮助分不开,开元之初,有宰相姚崇、宋璟和宇文融等,姚崇以其通达完成了历史的转变,宋璟以其正派守住了帝国的根本,宇文融使得国库慢慢富起来,君臣之间小心翼翼地磨合,把国家新政的框架建立起来,国家逐步稳定发展,不过这些人虽为名相,但执政期间并没有惊天动地的作为,都是三年左右就下台了。江山辈有人才出,接下来登上历史舞台的是张九龄和李林甫,张九龄是有名的才子,注重知识素养,主张文治,李林甫重视行政能力,不重文学才华,主张吏治,因此他们之间产生了文吏之争,虽然两位意见有些不合,但朝中很少徇私枉法,贪污腐败,因此国家一直都在稳定发展,迎接开元盛世的到来。两虎相斗,终有一个会败下阵来,虽然张九龄的作法是为国家的,但是经常不给皇帝面子,而作为吏治派的李林甫更能揣摩圣心,所提的意见建议往往更能让皇上喜欢,久而久之,皇上的心便偏向李林甫了,最终开元二十四年,张

  • 4、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后感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后感(一)

    散章 静嘉张读书笔记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作者梁启超,又任公,斋于饮冰室。由文首作者解释,这是一部说明清朝一代学术变迁之大势及其在文化上所贡献的分量和价值的讲义。上追晚明,即清代学术的先河,下至民国十年,晚清学术之末,终始之间约三百年,故名《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说起来任公个人著作我之前读的不多,倒是在他列的国学入门书单指引下读过几本书。但这样一个在近代有重要地位的大学问家,不论因为学术影响或者政治原因及其他,我们大多在心里对他有些印象。学生梁实秋为任公写过一篇流传颇广的《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说任公上台讲课前第一句话是"启超是没有什么学问的",说完眼睛上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真是谦逊而又自负的话。先生他博学强记,讲课旁征博引能大段地背书,有时候卡住停下来用手指敲打着自己的秃头,学生们都紧张地屏息,直到他随后又流利地背诵起来。更有趣的是,任公讲演到兴致高潮,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讲到《桃花扇》的"高皇帝,在九天,不管,"任公当一众学生涕泪交错不能自己,学生们也被引入情境,心有所悟。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任公在涕泪中又大笑了。

    我看到有学者讨论治学境界说过一段话,其大意为如果忽略体认自得的实践而空谈理论,那就无法掌握学问的真谛,而就学术实践而言,如果只是研究阐明,不能用切至的功夫去体认终究无法得起真髓。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才能有所得失,不作隔阂之论。我想梁任公定是有足够的学问境界,怀陈寅恪所言"同情之了解",才有如此动人的魅力。所谓二流的学者看能力,一流的学者看胸怀,大致如此。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起首一节为《反动与先驱》先由明代阳明学末流讲起,王学自形成起一代代支流颇多影响甚大,从学术发展规律上来说每一学问发展缘起都有其生气勃发开阔明朗的时候,而后学问思想形成稳定便趋于陈腐衰微。就阳明学来说因他有致良知谈心性的旗帜口号,吸取禅宗经验在格物致知外反求我心,便到了末期产生一大群不肯用功,不治学问的人,却持良知心性忝在阳明学门下,风气很坏。我想他们并非不知王守仁在悟出良知心性前有多少格致的功夫,只是庸儒无力深研罢了。所谓"无事袖手谈心性,临难一死报君王",虽然王学之末流学问没做好,但明清之际受此影响竟出了不少有品格的烈士。梁任公在《反动与先驱》中又提出,"这种

  • 5、 中国相声史读后感

    中国相声史读后感

    耿 瑛

    今年1月,倪锺之著《中国相声史》刚刚出版,就送我一本,我喜出望外,看完全书后写成这篇杂感。

    早在1995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就出版了王决、汪景寿、藤田香合著的第一本《中国相声史》(以下简称“三人本”)。万事开头难,那本20年前问世的“相声史”功不可没。但是,作者受到占有资料所限,书中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又因为此书的三编是三人分工撰写,体例也不统一。

    “倪本”中前有《引论》,后有《结语》,正文设有《古代篇》《近代篇》《现代篇》《当代篇》及《域外篇》,全书共二十章,章下均有小节。体例统一,论述的更全更细更广。此书从纵向看,贯通古今,从横向看,跨越中外。下面我仅通过全书五篇的部分章节,略加评述。

    古代篇

    在《古代篇》中,共分八章。前六章是从《先秦及秦时的优人滑稽》一直说到《清代的滑稽表演》。其中第二章《两汉南北朝的优人滑稽及影响》和第五章《元明流行的滑稽表演》,都填补了“三人本”的空白。第七章《历代笑话的积累》与“三人本”的上编第二章《历代笑话》的内容相同,可“倪本”列举的古代笑话更多,且有两篇正是单口相声《糊涂县官》和相声《贼说话》的出处。第八章《笑话与口技的结合—— 明清隔壁戏》,则是“三人本”中没有论述的内容。这一章关于隔壁戏的记述,正是相声由“暗春”到“明春”演变的重要阶段。

    近代篇

    “倪本”的《近代篇》中,包括第九章和第十章。

    1848年(清代道光二十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当时中国的相声是否已经产生,尚无更多文献可证。但是道光年间的子弟书《风流词客》中,描写了相声艺人马麻子的艺术生涯,这是有文可考的。在第九章第二节《近代相声的创始者》中,作者记述了八角鼓票友出身的相声名家张三禄和京剧艺人出身的相声名家朱绍文及其弟子。因为张三禄没有弟子,仅知他在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就在北京献艺,是他将全堂八角鼓中的“说学逗唱”四功,作为相声的四门功课,流传下来。作者没有照抄他书,把张三禄硬列为相声第一代艺人。对于朱绍文及其传人,因为有艺人师承谱可证,因此书中的记述也很详细。

    在《“肃亲王禁相声”及其影响》一节中,作者通过艺人的口述资料和有关文章,作了进一步分析。认为清代光绪年间,难登大雅之堂的相声艺人处境艰难。北京相声遭禁演后,客观上也促使了北京相声艺人到外地献艺求生。从而使相声艺术走向各地,扩大了这个北京曲种的影响,这种分析是实事求是、合乎情理的。

  • 6、 东方哲学史读后感600字2024

    【第1篇】

    《西方哲学史》是英国哲学家罗素享誉世界的一部学术巨著。它以其精湛的思想,深邃、广博的学识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罗素有一句名言:“一种哲学要有价值,应该建立在一个宽大坚实的知识基础上,这个知识基础不单是关乎哲学的。”罗素本人就是这句名言的实践者。他的哲学著作涉及学科之多,令人叹为观止。评论家认为:“罗素的学识比他同时代的任何人都渊博……”怀特海形容罗素“是柏拉图的一个对话的化身”。我想,学识渊博,视野开阔是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在《西方哲学史》中,作者从人类的第一个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着笔,向读者描述了自公元前6世纪以来,直到近代哲学的发展轮廓;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几乎任何一个重要的哲学观点我们都可以在这部著作中找到清晰的评述。在书中,作者对这些哲学观点的评述清晰而明智,表现了一个学术大家深邃,精湛的思想,令人深深叹服。如评述柏拉图关于闲暇产生智慧的表示质疑,对此,作者作了详细而深刻的分析。首先拿柏拉图的这种思想与近代思想作比较,推出柏拉图该种思想存在的明显问题;然后作了一系列的假设,假设柏拉图的思想或者说假想成立,经分析和推理,作者最后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找出一群“有智慧”的人来,把政府交托给他们,这仍然是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拥护民主制度的根本原因。认真阅读此书,我发现我收获的不仅是对西方哲学史的了解,还有对罗素慎密的逻辑和极强的推理能力的学习。我觉得读一本好书,我们的目的不要只局限于了解书中所介绍的内容和情节,而是要吸收作者所表达出来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以及要学习作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要懂得学习,精于学习,在阅读中至少能在思想上提高自己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它教人理性,激励人们无所无忌的去

  • 7、 东方哲学史读后感800字2024

    【第1篇】

    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面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通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通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当我懂事后,当我懂事后亲身面对了死亡后,在面对死亡后又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后,我就开始不断的在内心中问着这个问题,失去外公的痛不断的刺激着我,让我联想到几十年后我父母的死和最后我的死,我是如此胆小,以致我一想到这个问题便无法安稳入睡。

    首先给我答案的是物理学,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现在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己,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当然这也是人类期望永恒的一种思想,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当然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天体物理给了我一个类似神秘主义的答案。

    宇宙是如此的广袤,有着太多人类所称之为科学的东西,它是如此的寂寞,亿万年来是如此的安静(我用了好久时间才适应用“它”来

  • 8、 中国音乐史读后感

    中国音乐史读后感(一)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已看完,也和自己的老师交流过了意见。感慨很多,但由于自己的懒惰,很多东西都没有提笔写出来。

    全书由文字2020、图片、谱例组成。第一至七章为古代音乐部分,第八章为近代音乐部分,第九章为现代音乐大事记,三者有机地组成中国音乐历史长河的概貌。本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从音乐艺术思想、语言、风格以及历史发展变化了系统的梳理和叙述。作者以音乐创作、音乐理论与思潮的历史发展及其风格和观念的演进变迁为主线,将广大音乐家在创作、表演、教学、理论研究等方面的曲折发展历程,以丰富的史实和史料为依据,对中国音乐史上若干音乐史实作了系统的梳理。

    本书以大量篇幅记载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代表作曲家、歌唱家、演奏家、指挥家、音乐学家和音乐教育家的代表性作品以及他们的创造业绩,同时亦详略不等地记叙了歌曲、交响音乐、大合唱、民族管弦乐、室内乐、艺术歌曲、歌剧、舞剧、电影音乐等各类音乐体裁在新中国的发展轨迹。

    这次看中国音乐史,在人名与作品上,看的时候觉得自己特别明白, 一边看,一边觉得对近百年的音乐家一一有了个梳理,觉得:哦,原来以前一直唱的《飞飞曲》是黎锦晖写的儿童音乐剧中的一首歌曲。由于这次对历史背景、对剧情有了了解,觉得对自己的教学特别有用。

    我对于作者的写作的角度和方法在一开始就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并且一直带着这些疑问来看以后的每一页书,真的就验证了我的疑问。由于他的写作方法是:先略写政治文化背景、音乐概况,再单独的写一个一个的音乐家,而每一个音乐家则是由生卒年、主要作品、代表作分析、谱例四部分组成。这样的写法在写久远一些的二十世纪初的音乐家时,由于当时的作曲家都已作古,作品也少,不会出现跨时间段的问题;但是在写《和平颂歌》一章时,他写的是文革前的十七年,那些作曲家大多现在还健在,并且在各时期都有自己的代表作,此时还按那种方法写则会有时间段的交叉,冲淡了各时期的音乐的特点。劫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劫夫的《我们走在大路上》很好的反映了文革前十七年的音乐现象,可是,由于作者是孤立的写作曲者,于是将劫夫的语录歌等又作了很详细地花了很大篇幅介绍,可是这一部分是应该放在《万马齐喑》的文革时期的。从篇幅上看,《和平颂歌》时代的音乐状况,只有九页的篇幅,但劫夫一人的介绍就有十页。其实,普遍的音乐状况是作者应该重点加以分析、概括、总结,以提出自己的观点,给读者一个

  • 9、 《中国经济史》读后感3700字
    《中国经济史》读后感3700字 改革开放至今,是中国经济崛起的30年,也是道德、文化和制度文明被遗落的30年。或许正如卢卡斯所说:一旦一个人开始思考经济增长问题,他就不会再考虑其他任何问题。作为五千年的东方文明古国,我们希望的是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而不仅是30年gdp的昙花一现,试问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什么?私有制以及私有制基础上独立、平等、民主的西方思想成就了资本主义经济文明的可持续,而中国是否也要效仿西方国家呢?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和制度中是否有另一番解释呢? 《中国经济史》这本书探讨了历代的土地制度、基础设施投资(主要是水利及漕运)、货币制度、税收政策。在阅读过程中,我偶有感触,对历代王朝兴衰背后的原因也不断有新的理解。 西周及以前逐渐盛行的井田制度是中国史料记载最早的土地制度,土地属于封建领主所有,庶民被强迫为其劳动,若庶民资不抵债则有沦为奴隶的可能,这与西方庄园的农奴制度十分接近。 春秋时期诸侯割据称霸,周朝天子名存实亡,其背后的原因在于周朝的诸侯分封制度。各诸侯封膏腴之地,即山鼓铸(炼铁),临海煮盐,经济实力远超洛阳周室,却不问周室天子死活,甚至倒戈相向。 战国时期,东方齐国和南方楚国战乱较少,经济日益发达;韩赵魏等中原诸侯国多面受敌日渐微弱,西方秦国地处偏僻之地,因而战国初期天下皆弱秦。然而穷则思变,秦孝公时,商鞅废除井田,实行土地私有和允许自由买卖,解放了庶民,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行郡县制代替诸侯分封制,将权利集中至中央,为秦灭六国奠定了经济政治基础。战国时期,中国思想流派极盛,对后续中国产生较大影响的有孔孟儒家文化、老庄道家思想及韩非子法家思想,这些思想影响了后续历代统治者的治国方略。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继续推行郡县制,郡县制使得权利集中于中央,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四海之内,莫非王臣之气象,彻底避免了周朝诸侯割据的再次出现,这是制度的极大变革,后续历朝无不效仿郡县制。秦始皇在全国推行土地私有制度,因而土地买卖兼并逐渐旺盛,富者成为大地主,原始资本开始积累,贫者沦为佃户,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秦始皇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极大促进了工商的发展,秦代的冶铁、冶铜、治漆、纺织、造船和建筑业均有一定的发展。秦朝历代多守匈奴骚扰,匈奴游牧,上马为兵,下马为民,来去自如,秦朝定居,盆盆罐罐,机动性不足,因而从成本角度看,秦朝历代修
  • 10、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范文一

    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是一本很有特色的关于中国思想史的论著,我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把它读完了。获益良多。

    一、他这本书突出思想发展的史这个主线,所以,在这本书里,你很难找到具体某个人的思想,所以,看完这本书只能让你把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过程基本缕清楚,进一步的学习要再看一本中国哲学史或者其他人写的中国思想史。

    二、第二,这套书里加入了一个其他思想史没有的东西,那就是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这也是这套书的一个亮点同时也是有很大争议的地方,作为我们的话,读读无害,我个人认为他这种写法是非常有想法的。我认为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不但存在于中国历史中,而且是贯穿中国历史始终的,在知识、思想与信仰平庸的时代可以用它来表示那个时代的思想,在思想激荡的时代则被影响力巨大的思想所淹没。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写一部中国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史出来。

    三、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必须要把导论读明白,导论没读懂的话,下面两卷读起来不是很顺畅,所以我读了两遍才开始正文的阅读。

    四、葛的这套书有千页之多,所以必须要弄清楚他的写作思路。看目录会发现,他分两卷,把唐代前后作为一个思想史的分期,而在这之下又进行了分期,每一编就是一个思想史段,每一编都是围绕一个主题,比如百家争鸣,比如新儒学,比如佛学等等,所以在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和主题结合起来理解,不然就可能看了后面忘了前面。

    五、读的时候会发现,这本书的所有章节全是用总分的结构来写的,也包括每一段都是用总分结构来写的。它一章一节一段都有一个主旨,这个主旨就是它的开始段、开始句,后面的全是围绕这个主旨来写的,所以,当你明白他要表达的意思后,也就是看懂第一句话后,后面的那些围绕主旨的阐释性的话语就可以跳过去直接看后面的,这样,一段弄清楚了,一节的主干也就抓住了,一章的内容也就把握了。这本书每一节都至少有二十多页,完完整整地去看一节的话至少需要一个小时,这样算下来,要把整书看完是需要很长时间的。

    六、思想史是一个承上启下而且不断创新的过程,在看的时候如果能够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它,也就是看到某一段的时间把它与它之前的思想联系起来作个比较,看它们之间的关系,这能促进你对思想史的理解。

    七、这本书里通常是用年代而不是朝代来标记时间的,所以最好把各个朝代的起止时间写在书的首页或者尾页,作为一个工具。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范文二

    1895年,既在中

  • 2019-10-09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21-11-23

  • 2019-09-20

  • 2021-11-24

  • 2023-01-01

  • 2019-09-25

  • 2021-11-23

  • 2022-10-18

  • 2023-01-15

  • 2019-10-19

  • 2019-09-21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1500字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1500字栏目为大家提供2024中国哲学史读后感1500字,中国哲学史读后感1500字大全,中国哲学史读后感1500字2024,更多中国哲学史读后感1500字在本栏目,欢迎大家阅读。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