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拜占庭帝国史读后感 > 地图 > 拜占庭帝国史读后感

拜占庭帝国史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1-09-14 来源:互联网

《帝国政改》读后感。

古人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想要在书籍中学习到新的知识,经典作品书籍非常值得我们去阅读。而阅读了作品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个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感悟,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为自己感受到的想法写一篇读书笔记,你有了解过读书笔记应该怎么写吗?小编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帝国政改》读后感,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帝国政改》读后感

有的时候,写东西不是难事,难的是为文章取个题目。此长微博叫做“读书笔记”,不免让人想起小学生家庭作业里的小作文,看过什么书总要写个观后感之类。现在仍然将其命名为“读书笔记”也不为过,毕竟,我们总是要怀揣着一种学习的热忱去拜读作者一下一下敲出的文字,总归是像个学生的样子。

为什么要读这本《帝国政改》,有缘吧。去年冬天,临近开斯巴达,会议期间全国肃清。偶尔出来摆书摊儿的小老板说最后一天甩货,十元一本。书是正版书,且尚未出版,因为是老板从自己工作的印刷厂里带出来的。逮着这样的机会着实让人兴奋。在换届之年,潜意识里我选了这本《帝国政改》。但,随之却将它束之高阁了。今年春天,如白云大妈所言:“改革春风吹进门”,在关注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之后,我转身看到了这本睡在床头的《帝国政改》,从书名上看已足够引起我的兴趣,很好奇清末的政治家们是如何在内忧外患中进行政治改革的。

“尽信书不如无书”,看书,也要有所保留。通过作者记述,可以承认,大清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恭亲王奕,一下子点拨了众人,特别是像我这样,对当年的历史课本极度信任而不敢言他的学生。“中国近代改革史那些公认的改革实践先驱,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的背后,其实都站着一个低调的恭亲王为他们保驾护航。尤其在早期的改革中,他们瞻前顾后、逡巡不前,恭亲王就在背后推着他们。”作者凭借多年在国外考查史料的积累,不仅爆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恭亲王与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形成的“叔嫂共和”式“一国两制”的执政形式,主客观上达到了皇族与外戚间的平衡,及领导层的“圈内民主”,以致维护大清统治延续半个世纪。甚至爆出了诸如除俄、日外的帝国列强在“全球化背景”下皆希望并以实际行动支持大清解放、发展生产力,康梁二人出国编造史料,实则改革“小人”的猛料。让人读后不禁后背发凉,感叹,之前的历史书有大半儿白读了。在这里不排除作者个人对恭亲王个人的崇拜,不排除作者对史料分析添加进的个人情感。但是,能顺利出版,并安然入住图书大厦,倒也强调了其可信度。“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虽然全书读下来作者没有一句话涉及到当今中国转型时期的改革,但,在纯粹的属于大清的文字里,能清晰地读出今天的影子。作者推崇恭亲王奕,推崇他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里由于地位、形势所迫而进行的看似不温不火,实则稳步扎实推进的改革,极力批判了像洪秀全那样猛开药方的知识分子、如康梁一般小丑式的“改革派”。当时的大清需要“改革”,而不是“革命”,暴风骤雨式的革命的结果就是戊戌变法和武昌起义,暂且不论发起人居心如何,单看结果,就只是昙花一现,陷国、民于水火。雪饵(本书作者)言:这是“治大国如烹小鲜”,改革讲究方法和火候。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所述高度一致。我不敢说自己已经深入“体制内”,但从进入之后接触到的人与听到的话可以体会到,我们改革的顶层设计已然开始并悄然进行。自媒体时代,让太多人变得聒噪,同时也聒噪了别人,其实,事情往往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的。我们需要信心,更需要耐心。此书读来直呼“过瘾”,还因为其对于我们这些读惯历史课本的孩子来说,在知识领域是一次绝对的颠覆;其次,它更是一部帮助决策者、执行者在曲折中前进的“改革厚黑学”,具有政治参考价值。比如,作者不止一次提到周恩来曾在“抓革命,促生产”的百忙之中多次到恭王府,要求整修并对外开放,这似乎在传递一种信息,那就是他与恭亲王的共同点:只顾埋头拉车,不管抬头看路,消极“抓革命”,积极“促生产”的“老二性格”。如此书封面写道:改革平衡木上艰难起舞,政治潜规则中游刃有余。改革需要顶层设计。读来值得回味。

关于政治,在进入这个环境之前,我很少了解。如某位“高人”所讲,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不关心政治,都跑去关心IT、房、车了。有点讽刺意味,但讽刺的是说话者本人。进入新环境后,突然被所谓政治包围,特别是某个角度的“政治”,感觉很不舒服,所以很难融入,故而转向反感。印象很深的是,有次在饭桌上,某人突然一句“中国根本没有宪法”,让我在事实和感情上都很难接受。于是继续特立独行,固守我的“清高”。

我很少看政治剧,一部《雍正王朝》来回看了好几遍实属有某种情结。不过,我也有好奇心,面对《纸牌屋》创下的收视记录,我有点禁不住诱惑了,一口气看完第一季。这部剧赢在了播出模式上,内容也比之前的政治剧血腥得多。所以,海报上安德伍德手上流淌的鲜血一点不为过。看过这部剧会知道,原来我们每天都在生活中经历政治,中国是这样,美国亦然。我们通常不把它叫做政治,但其实所有人的生活都是政治的,而我们所推崇的法治更是在政治的大背景之下发展。看到议员先生通过游说、运用政治手腕、利用体制设计一次又一次攻克路障时,如他的习惯动作——握起拳头手背敲桌子两下一样,同时有力地回响一句:“Perfect!”

在看《纸牌屋》的同时,帮朋友阅了一本研究联合国集体安全制度的书,更是看到了国家间关系亲疏远近的政治角力。在国际社会,如果说各国严格遵循《联合国宪章》及相关约定是充分法治的体现,那么,这也仅仅是国际关系的显规则。在这背后是国际政治的潜规则,国家间,尤其是大国间,还是更多地运用政治、经济影响力来纵横国际关系与世界走向。那是一场场游戏,甚至是没有硝烟的战争。

如此下来,扫除了对政治的盲点,至少是感情上的盲点,便不再如之前般反感。知道越多,不是排斥越多,反而是能接收得越多。政治不具有宽容性,屁股决定脑袋,坐在哪里就决定了做出什么。但是,在我而言,不存在坐在哪里的问题,那就是博众家之长了。面对餐桌上那些批左批右的“知识分子”,我只能付之一笑了。旁边有个声音悄悄对我说:“这是政治局扩大会议。”我觉得那顶多算是“餐桌”会议,跟会议桌、谈判桌差得不是一点半点。隔壁的人问我:“知道什么叫‘文人误国’了吧?”好吧,如果你非把如此讨论之人称为“文人”,那倒真是会“误国”的“文人”了。

去年在重庆,看到大足石刻,着实让我惊讶,感叹古人的智慧与毅力,但心中总是有种困惑。今年清明假期,去大同看了悬空寺和云冈石窟,去年那种崇拜再次被撅起。有位朋友在留言里解答了我的困惑:“心诚则开。”三人行,必有我师呀!令我顿时豁然开朗。古人有心有念,再难也是所愿,这是今人应膜拜的精神。而我所理解的“开”,不单单是对物质世界的创造,更包涵精神世界的宽容与开放。人是不能固守着自己思想里那一亩三分地坐吃山空的,而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另一方面,对他人宽容的同时,也要对自己宽容。有些人、有些事,不是我们想改变就能改变,不是我们努力了就能改变的,在适当的时候进退也不失为一种人生智慧。更何况,我们可能永远也不知道,在政治大环境里我们到底是一叶扁舟,还是一座高山。

是不是跑题太远了。回归话题,推荐《帝国政改》这本书,虽不是“极力”推荐,但也算“全力”推荐了。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扩展阅读

《大秦帝国》读书笔记


暑期来临,有时间来寻找自己喜欢别的书来认真看看,选择几本书,终于对《大秦帝国》放不下手,一直在不停地看,我对秦朝感兴趣有三个原因:一是受中国文化之精髓多在先秦的影响;二是受荀子性恶论和商鞅变法的吸引;三是受从小耳染目睹的长城、兵马俑和大地在我脚下的刺激。这之中一直都是好奇心占强,直到有一本类似历史资料汇编的马非百《秦始皇帝传》,我发现了中国居然是源于中国第一次大统一时期秦的音变,这才对秦始皇敬佩起来。
我觉得能够做到统一中国,首先是实力的象征,其次是志向的映证。(当然,也少不了不计其数的谋臣勇将的智慧与力量。)引刘乐士《秦始皇》中华阳太后对赢政的一番教导就可略知其家志了:
自襄公立国至今,已历二十九位君王,你已是第三十位君王了。五百年来,每位君主都以振兴秦国为已任,试图早日图霸中原。穆公称霸西戎后便挥师东伐,崤山一败含恨而死,留《秦誓》,此后的君王便以《秦誓》激励自己,伺机东侵,但都明白一个道理,称霸天下靠的是实力。因此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新政,富国强兵,惠文王任用张仪连横抗御中原几大强国。武文问鼎中原绝膑而死,你曾祖你昭襄王两次称帝都没有成功你祖父命短没有什么建立树你父王在位虽三年,却有一次壮举,歼灭东周国。东周国虽小,但它是周王室的象征政儿,你有没有称帝的雄心和勇气要看你如何去做了!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是统一不了大中国也是稳固不了大中国江山的。秦二世徒有实空无志,受赵高的阴谋毁了祖祖辈辈创下的伟大霸业;而七国时各国占据一方,不说有志,也应有实,不说有实,也有合纵的良方,可是六国者竟皆灭亡于秦!说他们听信谗言轼忠亡国也好,说贪得享乐苟安自己走上亡命失国已罢,两相比较,实力作证!
我们多说乱世出英雄,困境励斗志。假如小赵政不在赵国随父亲异人为质,而是在皇宫养尊处优,他便很有可能统一不了中国,正是由于他的处境塑造了他争强好胜的性格与高人一等的心志。看过电视剧的人都会感触他初进咸阳时为了得到自己的位置而举着牌子边上台阶叫边叫自己是什么孙什么子的勇气。当然,令我最敬佩的不是他不辞劳苦夜批奏折,也不是坐在王位上的威严与号令的凌风,而是秦始皇赢政始终是在用自己的头脑在思考问题。尽管每次听取了多方建议,但在最终决策上他毫不犹豫,就是意识到错误命令也能及时更改。
一个有主见的人又善于兼听,这样的皇帝也就很快成就了一个独裁的中国。我们要去粗取精,就应当以其霸主之身成就霸业为参照,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高瞻远瞩,果断决策,以自己无限的有志之思考,开创锐意进取的有限人生。无论有多少万人说出同一句话,我们都要品味思索一番,譬如下面三句话,每一次品味每一次的感觉都会不同:
性格影响人生。
习惯成就未来。
细节决定成败。
一个成功人士没有点儿霸气是不足以成事的。古语说:民可与乐成,不可与虑始。就是因为一般臣民只图眼前安逸,个人的实力不会完完全全释放出来,而做为一个政治家、思想家、革命家,要么出乎民意、顺乎人情,依靠集体的团结力量而赢,要么重奖重罚,严令纪律,依靠决策的单向航标而胜。如果能做到两相互补,稳定与繁荣必是大好前景。
所以我们要霸一点,霸得让人感到一股朝气,霸得让人感到一种希望,霸得让众人形成合力。

金融帝国读书笔记


恐龙效应

也许恐龙效应真得能够很好的解释,为什么很多交易者都是在戴上光环后快速的陨落。能够戴上光环的交易者,必然更多的利用、依赖了市场中的微观规律。一个交易者越能适应当时的市场环境,似乎就越不可能适应变化后的市场环境。这时通过过度适应市场而戴上光环的同时,也就为其后的陨落卖下的伏笔。当市场的特征出现巨变的时候,这种过度适应市场的交易者就会被市场迅速的扫地出门。

钟摆效应

冰山原理

无论我们对市场分析的有多么详细,那么我们找到的原因仍就是有限的,并且所有能够影响市场的原因还是可以分为已知原因和未知原因。如果承认结果,也就是真实的价格是由众多原因产生的话。那么就可以得出已知原因a+未知原因x=结果b的公式。通常对于未来走势起更大作用的,恰恰是未知原因。

树形原理

树形原理,说的就是原因与结果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简单的说,事后合理不等于事先可知。或者也可以理解为,同样的原因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无论你使用什么样的分析方法,同样的原因都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在我看来,交易者是否能够长期获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应对这种不确定性。

巨变效应

市场的本质也许就是两种相反力量的正反馈与负反馈。上涨意味着继续上涨,就是正反馈;而上涨意味着下跌,就是负反馈;同时负反馈具有封存效应!上涨的本身就在不停的聚集着下跌的力量,同时上涨又让交易者对下跌的理由视而不见。当市场最终处于临界状态时,一个小事件就能使得聚集起来的下跌因素瞬间爆发出来,从而产生巨变现象。

所谓市场,当中根本就不存在什么能够为一次交易负责的单向真理,而是由众多对立矛盾的概念组合而成的。当你能够找到一种交易的方法,那么我肯定还存在一种与你相反的交易方法存在。或者说,任何方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段内都是会有占便宜和吃亏的时候。市场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称的,但市场也并非完全对称的。市场具有某种概率上的不对称性,利用这种概率上微弱的不对称性,建立一种具有概率优势的一致性交易策略,从而实现长期必然的获利。

高低错觉

一般人都喜欢于卖高买低,这时对于个股而言就会出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股票越涨市场介入程度就越低,而股票越跌市场介入程度就越高。道理很简单,一只反复上涨的股票,曾经的持有者会因为价格高而卖出,同时持币者也不会买入找不到高点作为参照物的股票。

在那个庄股横行的年代,庄家反复利用散户这种心理弱点以及对高点的判断错觉。一只股票从 5 元涨到 10 元时,散户会越来越少,这时筹码流向庄家和趋势跟踪者手中。当股票一路上涨时,能够抛售的散户越来越少,所以越涨就越不费力气。如果庄家准备在20 元实现成功撤庄的话,那么通常会拉高到 30 元、甚至 40 元。道理很简单,没有打折效应,散户是不会当傻子的!

对错悖论

对于对错的评价应该是基于交易策略而不是基于结果。在我看来,交易者能否取得成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取决于坚持错误与改正错误的能力。其中第一个错误代表自身交易策略带来的合理亏损,而第二个错误代表交易方向错误而出现的亏损。

对于任何交易者来说,都必须找到自己应该承担的东西。交易绝对不是没有成本的不劳而获,所以我们必须首先确定我们能够承担的成本是什么?然后,找到一种合理的策略来一致性的实现全部交易。如果你不能接受盈亏同源的事实,那么你就不可能找到固定的基石,自然你的全部交易技术就只能够是空中楼阁。

学习效应

市场的机制就是制造微观定势,然后突然打破这种定势,而将追随定势的交易者一网打尽。

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最吃香:一种是信仰坚定的人,一种是根本就没有信仰的人。我对价格的涨跌就是绝对没有信仰的人,绝对的随势而动。但我对趋势思维又是信仰异常坚定的人,无论输了多少次,我都还敢继续下注。而如果你是既有信仰,但又不坚定的话。那么你就会随着市场这座大钟而左右摇摆,并且永远慢市场半拍。

超市原理

正确率的高低,同预测水平的好坏并非具有绝对的相关性;而与离市策略具有更大的相关性!理论上讲,即使在随机开仓的情况下,只要止损的幅度数倍于止赢的幅度,那么正确次数就能数倍于亏损次数。所谓高正确率只能说明利润是被众多的人(次)平分,而亏损是由少数人(次)承担。由此看来,股民的高正确率,只能说明利润兑现、亏损挂起的癖好在

起作用。

复利悖论

衡量获利速度的快慢有三个指标:正确率、赔率、交易周期。从超市效应中我们可以得知,正确率同赔率是互损的。

鸵鸟现象

如果一种现象你无法消除它,那么与其回避还不如正视它,从而承认它、接受它、研究它、合理地控制它。如果你连承认都不敢承认,那么你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合理控制它的。这样一来,我就承认并且接受业绩可能虚假这个现实,从而研究如何控制这种风险对自己的伤害。慢慢的,这种理念甚至成为我其后交易策略形成的一条主线,那就是:从对抗到包容。

圆木桶理论

对于一笔获利的交易而言,你必须把各个环节都做正确;但对于一笔亏损的交易而言,并不需要你把各个环节都做错,只要做错一个环节就足够了!这也是我反复提倡交易应该简单而不是繁琐的原因。

点球原理

不追求确定性还有可能成功,而追求确定性就必然会失败!如果将守门员扑球比做交易的话,那么三分之一的正确率在五倍的赔率面前照样可以获利,而追求确定性的交易者通常什么都得不到!看出趋势的思维方式是错的!趋势不是看出来的,而是赌出来的。

读书模板:大秦帝国读书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大秦帝国读书笔记,希望大家喜欢!

读后感大全网专门为您提供免费的读后感优质模板,如转载请标明来源。m.dhb100.com

大秦帝国读书笔记1

《大秦帝国》是我读过的小说中最长的。当初买这套书也是下了很大决心的,因为不敢保证自己能坚持读完。

结果,没有刻意去“坚持”,自然而然地就读完了。

读这套书之前,才读完《明朝那些事儿》,不免在心里比较一下。给我感觉,《明朝那些事儿》好像是把历史当小说写,嘻嘻哈哈中讲述历史故事。而《大秦帝国》好像是把小说当史书写,一个故事呈现出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帝国史。读《大秦帝国》之前,很喜欢《明朝》,但是读后,更欣赏《大秦帝国》的大气。

不过,这样长的著作,要从头到尾都引人入胜也很难。书一共六部,我感觉最精彩的还是前两部,第一部有商鞅,第二部有苏秦和张仪,而到了后面,就不再有这种偶像式的人物了,接下来的白起、吕不韦、李斯,塑造得也很鲜明,但已经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我想,作者把商鞅写得太完美了,成了秦国的神,也成了整部小说的神,以至于后面无法再超越。最不喜欢的是第三部,感觉结构有点乱。

整部小说褒扬秦人的色彩非常浓厚,有时近乎偏执,不过在作者营造的环境下,觉得褒扬得还是挺有道理的。书中描述的那个由商鞅在秦国一手缔造的“法治社会”,虽说有虚构成分,但也让人不得不改变对一些历史事件的看法。

大秦帝国读书笔记2

起初看大秦帝国只是源于自己对历史由来已久的兴趣,并不是有什么特别的意图,只是觉得这不过是对于一个盛世的全景式展现罢了。但是,当我把《大秦帝国》第一部《黑色裂变》看完之后,我被深深震撼了。我认识到雅斯贝尔斯的轴心代理论很有意义。

一个文明的创生期往往是最有活力的,最富创造力的。大秦帝国,有着与后世很多同样强盛帝国所全然不同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才是大秦帝国得以强盛的依靠,也是被后人所忽视的,在后来历史中所缺失的。因此,这些东西,才是需要我们重新开掘出来的。因为,正是缺失的这些,使得华夏的原生文明在创造奇迹的同时,又蕴含了衰落和失败的可能。《大秦帝国》正是通过将这些开掘出来,从而使得我们重新思考我们所熟悉的那部分历史,让我们更加看清现在要走的路。

这种与众不同的东西,在我看来至少有两个方面:法治与商业精深。这两点在《大秦帝国》中都有表现。商鞅是秦国的名将,他实施变法是秦国强大的第一块基石,更是华夏文明史中第一次将法治的理念变为现实,所有的这一切,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大秦帝国读书笔记3

秦国,从中华大地的西部边缘小国、险些被六国瓜分的战败国,成为一统华夏的大秦帝国,靠的是什么,原因可能要写几部书。我看完《大秦帝国》后,感受最深的是——法治成就了秦国。

从秦孝公赢渠梁任用卫鞅开始变法,到秦王嬴政一统天下,期间经历六王七次权利的移交,不同时期采取的政策不同,但坚持依法治秦的主张始终贯穿其中。最值得敬佩的是舍身护法的宣太后,以一国摄政太后之尊,用自己的鲜血维护法治。秦国八万铁骑命丧赵国名将赵奢之手,依秦法:无端败军者斩刑不赦,八万将士全部阵亡,此时定要有人为阏于之败担责,宣太后毅然站出说道:阏于惨败,罪在本太后错断大势……秦法昭昭,不究大败之罪,不足以养朝野正气。遂在宫中自裁,以自刑谢国。看到这时耳边响起那句老秦人心中的呐喊“赳赳老秦,共赴国难”!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无不在坚守着秦法,正是这种力量促成了秦国的强大。

我们的首个宪法日刚过去不久,祖国各地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宣传活动,希望我们的法治能够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形成中华的强大力量。作为基层的法律工作者,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发挥联系群众的优势,将所学所知运用到服务法治中去。

大秦帝国读书笔记4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非常有意义的书,名字叫作《大秦帝国》。通过阅读,让我知道了很多我所不知道的一些秦国故事,更让我感受到了秦国的崛起到一统六国的霸气历程。

本书主要讲了春秋战国时期一个不起眼的削国家,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改朝换代,在许多能文能武之士的帮助下,慢慢强大起来,使得其他国家不敢轻易招惹。而其中又有多少鲜为人知的秘密呢?这谁也不敢乱下结论,这个国家便是后世幼童都能知晓一二的——秦国!

即使拥有再耀眼的光芒,总有暗淡的时候。而哪怕只是一个渺小的星星也无惧黑夜,在这漫天的星辰中散发着自己的光芒。春秋战国时期许许多多的国家就是这漫天的星辰,而秦国就是其中一个不起眼的小星星。这样一个在当时被其他所有国家都看不起小国,却用它的智慧和手段完成了惊世之举:统一了当时的中国!在那时它是多么的耀眼,多么的辉煌。然而后来却因为奸人从中使诈,使得秦国快速走向衰弱,甚至万劫不复的地步,让人唏嘘不已……

秦国,一个奇迹般的存在。但奇迹不可复制,它有当时年代的局限性。我们只要学习它积极向上的一面:不要小看自己,因为你能做的,永远比你想象的多的多…….

大秦帝国读书笔记5

暑期来临,有时间来寻找自己喜欢别的书来认真看看,选择几本书,终于对《大秦帝国》放不下手,一直在不停地看,我对秦朝感兴趣有三个原因:一是受“中国文化之精髓多在先秦”的影响;二是受荀子“性恶论”和商鞅变法的吸引;三是受从小耳染目睹的“长城”、“兵马俑”和“大地在我脚下……”的刺激。这之中一直都是“好奇心”占强,直到有一本类似历史资料汇编的马非百《秦始皇帝传》,我发现了中国居然是源于中国第一次大统一时期秦的音变,这才对秦始皇敬佩起来。

我觉得能够做到统一中国,首先是实力的象征,其次是志向的映证。(当然,也少不了不计其数的谋臣勇将的智慧与力量。)引刘乐士《秦始皇》中华阳太后对赢政的一番教导就可略知其家志了:

“自襄公立国至今,已历二十九位君王,你已是第三十位君王了。五百年来,每位君主都以振兴秦国为已任,试图早日图霸中原。穆公称霸西戎后便挥师东伐,崤山一败含恨而死,留《秦誓》,此后的君王便以《秦誓》激励自己,伺机东侵,但都明白一个道理,称霸天下靠的是实力。因此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新政,富国强兵,惠文王任用张仪连横抗御中原几大强国。武文问鼎中原绝膑而死,你曾祖你昭襄王两次称帝都没有成功……你祖父命短……没有什么建立树……你父王在位虽三年,却有一次壮举,歼灭东周国。东周国虽小,但它是周王室的象征……政儿,你有没有称帝的雄心和勇气要看你如何去做了!”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是统一不了大中国也是稳固不了大中国江山的。秦二世徒有“实”空无“志”,受赵高的阴谋毁了祖祖辈辈创下的伟大霸业;而七国时各国占据一方,不说有志,也应有实,不说有实,也有“合纵”的良方,可是六国者竟皆灭亡于秦!说他们听信谗言轼忠亡国也好,说贪得享乐苟安自己走上亡命失国已罢,两相比较,实力作证!

我们多说“乱世出英雄,困境励斗志”。假如小赵政不在赵国随父亲异人为质,而是在皇宫养尊处优,他便很有可能统一不了中国,正是由于他的处境塑造了他争强好胜的性格与高人一等的心志。看过电视剧的人都会感触他初进咸阳时为了得到自己的位置而举着牌子边上台阶叫边叫自己是什么孙什么子的勇气。当然,令我最敬佩的不是他不辞劳苦夜批奏折,也不是坐在王位上的威严与号令的凌风,而是秦始皇赢政始终是在用自己的头脑在思考问题。尽管每次听取了多方建议,但在最终决策上他毫不犹豫,就是意识到错误命令也能及时更改。

一个有主见的人又善于兼听,这样的皇帝也就很快成就了一个独裁的中国。我们要去粗取精,就应当以其“霸主”之身成就“霸业”为参照,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高瞻远瞩,果断决策,以自己无限的有志之思考,开创锐意进取的有限人生。无论有多少万人说出同一句话,我们都要品味思索一番,譬如下面三句话,每一次品味每一次的感觉都会不同:

“性格影响人生。

习惯成就未来。

细节决定成败。”

一个成功人士没有点儿霸气是不足以成事的。古语说:“民可与乐成,不可与虑始。”就是因为一般臣民只图眼前安逸,个人的实力不会完完全全释放出来,而做为一个政治家、思想家、革命家,要么出乎民意、顺乎人情,依靠集体的团结力量而赢,要么重奖重罚,严令纪律,依靠决策的单向航标而胜。如果能做到两相互补,稳定与繁荣必是大好前景。

所以我们要“霸”一点,“霸”得让人感到一股朝气,“霸”得让人感到一种希望,“霸”得让众人形成合力。

大秦帝国读书笔记

《大秦帝国》读书笔记心得感悟2000字


《大秦帝国》读书笔记心得感悟2000字:

一、垒土成台

最近读了很多书,一来打发无聊的时间,二来也算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将自我沉浸在别人的故事中,让自己没有时间被眼下的种种烦心事扰心。

个人喜好的书有几种,其中包括历史、时空类的科普。这两种总是让人产生人生若蝼蚁之感,宇宙无穷,盈虚有数,个人甚至连尘埃都不若。个人的得失计较在浩浩长史、渺渺宇宙之下又显得多么可笑。

《大秦帝国》买回来已有两年多,虽开始了数次,但一直未能读完,其中最长一次不过读到第三册国命纵横。后来一旦间隔,便每每从新开始。

大秦帝国一共十一册,总计505万字,比四大名著加起来篇幅还要长。其记载了秦国由弱而强,统一六国而又迅速灭亡的故事,大约从少梁之战(公元前362年)至西楚霸王火烧咸阳(公元前207年)为止的约150年的历史。

认真总结前几次未能读完的教训,我认为关键还是在于事前没有规划,如同长跑不能仅将目标定于终点,还要将远途化为阶段性目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最后我制定了大约100天的计划,从11月1日起,每天按5万字规划,刚好在2月4日春节前读完,而每天五万字的目标基本上可以不太吃力的在睡前一到两小时完成。即使偶有意外,也可在双休日补齐。其后便是认真记录进度,督促自己,我自认为此次定能拜读完毕。

不料深深被这一段大气磅礴的历史所吸引,每每不自觉读到后半夜,并提前一月完成时间计划。期间还有数次心生恻隐,不忍卒读,商鞅被车裂、张仪苏秦成为对手、吕不韦失政、扶苏自裁,赵高胡亥乱政……

二、信史不信

读的过程中有很多想法,一直想写下来,后来觉得还是要沉淀沉淀,搁置一段时间还能想起来的大约才是真正的收获。

就本书而言,其中很多地方与现有书中记载多有出入,许多地方作者都进行了一些文学创作,让读者觉得历史不那么冰冷,更有人性,整体上让历史更有温度。其中很多与我常听到的大有不同,作者之笔定然体现了作者的一些意志。

我素来不认为我读到的历史便是真的历史。历史的信度大体会受到两种主要因素的影响:技术因素与政治需要因素。秦朝历史材料较少,一方面受制于文字载体昂贵,普通人根本没有财力物力保存文字材料;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秦始皇得罪了儒家,读书笔记而从汉武帝开始儒学便成了统治学派,历史的书写是掌握在这些儒家子弟手中的,谁能没有个人恩怨,就连司马迁的史记也不乏很多掺杂个人情感的评价。在此,倒是希望技术早日成熟,达到能够开挖秦始皇陵的条件,让我们拿到有关秦朝真相的第一手材料,还原真正的历史。

当代正发生的历史,我们尚且看不清,更何况两千多年前的历史呢!所以作为一个非专业历史人士来说,仅以看到的内容谈谈体会,虽在一些细节上可能存在争议,但想来整体历史大势是没有问题的。细节就让专业人士去考究论证吧。大家权且当看个热闹。

读书的过程也是对我个人疑惑的梳理过程,以下便以问答的形式进行书写。纯属个人见解了,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三、为何会分为春秋和战国?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段时期,大约自前770年平王东迁至前221年秦统一六国(期间前249年东周公最后的封地被秦灭)。春秋这个名词来源于孔子的《春秋》,战国则来源于西汉刘向的《战国策》,这只是后世的称呼。初中历史只学到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皮毛知识,至于为什么会分成两个阶段,是没有什么概念的。

其实到现在也没有一个确定的时间。大体上有几种说法:

1、公元前453-公元前386年的这一段时期,这一时期发生了两件大事:三家分晋,田氏伐齐。这些自立的诸侯得到了周王的承认。

2、公元前481年,因为孔子所作的鲁国史书《春秋》到这一年就没了。

3、公元前476年,因为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这么说的。

历史是连续的,只不过是后人为了区分才硬生生分了两个阶段,历史的变化总不是突然的,所以它应该是一个过渡期,而不是某一年突然变化,某一年只可能是产生了某一标志性事件,从量变积累到了质变。

我个人理解其大体是这样的:

1、春秋时期即使周王不再有什么实际权力,但还是有一定象征意义,尊王攘夷等还是打着周天子的旗号;当自立的诸侯得到周天子的承认,也就说明周天子已经对诸侯失去了名义上的控制,大家都不把他当回事了。

2、各个诸侯开始了兼并扩土,战争的规模与频率迅速扩大。春秋时期战争还比较讲究(可以看看宋襄公的故事),战争拼的基本就是国力与人力,到了战国时期就开始讲究兵法,“兵者,诡道也”,尔虞我诈开始出现。儒家所谓的“礼崩乐坏”到达顶峰。

3、一个不太可信的说法,就是春秋时期但凡可载于史书的大事基本发生在春秋两季,冬季是不会有人进行战争的,到了战国冬季作战也逐渐变成常事。冬战的开创者便是白起。

4、井田制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满足不了人口不断增长带来的需求,需要新的制度来带动生产力的发展,让更多的人有饭吃。这也推动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作者:徐东亮

亲爱的读者,以上由我们精心为您编辑整理的《《帝国政改》读后感》读书笔记一文,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拜占庭帝国史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