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2000字 > 地图 >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2000字,2024思考快与慢读后感2000字范文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2000字相关栏目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2000字热门栏目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2000字推荐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2000字

(共 2964 篇)

  • 1、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800字(3)篇

    第一部分 系统1和系统2nn第一章 一张愤怒的脸和一道乘法题n面对一张照片时,观察和直觉思考结合在一起,大脑对照片的反应是自然而发生的,这就是快思考(系统1)的例子。面对一道计算题,需要刻意,努力并且有序地进行,这就是慢思考(系统2)的一个特征。第二章 电影的主角与配角n系统2的典型特征表现在其各项活动都需要努力,但其自身却很懒惰,除了必需的努力外,它不愿多付出哪怕一点点。因此,虽然系统2认为是自己选择了人们的想法和行为,可实际上,这些选择都是在系统1的引导下完成的,系统1才是故事的真正主角。第三章 惰性思维与延迟满足的矛盾n自我控制和认知努力是大脑工作的形式。自我控制需要集中注意力,需要付出努力,因此当人们忙于认知活动,或者必须强迫自己做一些面临新挑战的事情时,你就会很不情愿或根本无法进行自我控制,可能做出自私的抉择,在社交场合做出肤浅的评论等。这种现象叫做自我耗损(ego depletion)n所以说聪明,不仅是指思维推理的能力,也指在记忆中搜寻相关信息和在必要时调动注意力的能力。第四章 联想的神奇力量n联想的三个原则: 相似性,时空相接以及因果关系。多数联想思维都是无声的,隐藏在有意识的自我之后的。这种说法和我们的体验背道而驰,但事实就是如此:你觉得自己很了解自己,但其实你错了。系统1编了一个故事,而系统2也相信了这个故事。常见的动作会不知不觉的影响到我们的想法和感觉。比如在实验中当听到电台社论时,那些被要求点头(表示同意的动作)的受试者往往易于接受他们所听到的信息,而那些摇头的人则易于否定那些信息,这种现象也被称为启动效应。当人们感觉自己的心灵受到了玷污,往往也会引发他们清洗自己的身体的想法,这种冲动被称为麦克白效应。钱这一概念会滋生个人主义:不愿意和他人在一起,不愿依赖他人,也不愿接受他人的请求。我让自己微笑,这样做我也的确感觉好多了! -- 看来那些洗脑的成功学也有一定的学术理论支撑。第五章 你的直觉有可能只是错觉n人们在回答问题时有这样一个倾向,即不假思索地将脑海中出现的第一个想法当作答案。因此要警惕别人会设计出一些问题,可以唤起一个最直接但却是错误的直觉性答案。好心情使系统2放松对行为的控制:当人们心情好时,直觉和创造力会增强,但也会放松警惕,易犯逻辑性错误。好心情是事情进展顺利的信号,周围环境是安全的,卸下防备并没有什么影响;坏心情则说明事情进展不

  • 2、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_2000字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2000字

    做为一本学术性书本,就起内容的严谨性,也许可得5星;但是若要做为普通大众的读物,其的可读性只能得3星了(也许是翻译的原因,也有可能是需要精读,也就是作者所谓的需要调动系统2)。 这本我是按普通大众读物来读,读到后面有了想放弃的打算,所以基本是翻过去的,没有记住太多的东西。通过读这本书,让我们了解很多生活中的常识,居然还隐藏着这么多的道理,了解到我们人类在很多时候是不理性,有些错误的东西不止自己有,所以要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也要让我们知道我们要做到包容,能够去接受不同的意见。要改变已存在的认知偏见,需要在以后特意的去练习改变,让这种东西成为习惯,也就是到达了系统1的范畴。 对阅读本书的建议:1、可以先看下后面的两篇论文,看懂了,对本书的第二、三、四部分就容易理解,这三部分基本上都是在阐述着两篇论文;2、持一颗阅读学术论文的态度阅读本书,即要精读,不要受作者所谓的饮水机旁的闲谈的影响,若报一颗轻松的心态来读,就会感觉太吃力、乏味;3、在读每章的时候可以先读一下每章后面的总结部分,这样前面的可能会更容易读懂;4、有能力和条件的建议读原版或者台湾翻译的。 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人在思考问题时,一般有两套系统,系统1反应快速、依赖直觉,几乎不需要我们的努力就能完成任务;而系统2则懒惰,工作起来就需要我们集中注意力,但它也理性、精确。由于系统2过于耗费精力,所以生活中的大部分思考都是通过系统1来完成的,所以出现问题的可能性也就比较高。 第二部分:系统1都会在哪些方面出现错误呢?1、小数定律:在做出结论时,取得调差样本过小,结论不准确,有时候会对随机事件做出错误的因果逻辑解释;2、所谓锚定效应: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受接受到的的一些不相关数字得影响,做出没有逻辑依据的判断;3、可得性偏见:评估事件时,会对自己理解范围内,或者经常接触到的部分给与较高的权重,即忽略或低估自己不了解的部分。比如,高估自己在团队工作中的贡献程度;高估经常被媒体报道的灾难或疾病的危险程度。4、焦虑情绪与风险政策:由于可得性偏见,人们会对概率较小,但是媒体报道的时间格外关注,甚至影响到政策方针;5、琳达问题:即在做选择时,会忽略基础比例,而看重已知的未必有逻辑关系的资料的比重,想人的职业,创业的成功率,项目的成功率等;5、回归现象:如果学生在日常练习中的成绩是围绕某个

  • 3、 《零秒思考》读后感_2000字

    《零秒思考》读后感2000字

    《亲测有效:3分钟就可以像麦肯锡精英一样进行大脑训练》 《亲测有效:3分钟就可以像麦肯锡精英一样进行大脑训练》 在做一件事时,不同的人大概会有两种做法。一种人选择花很长时间,磨磨蹭蹭,试图把握全局,找出合理的方案,但时间拖久了,还是不知道从哪里着手,自己陷入紧张和焦虑,要做的事也没有结果。而另一种人,总是能够快速收集信息,当机立断,做出决定,并且快速开始行动。 为什么人和人之间会有这么大的差别?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指出:人和人之间的区别,归根结底在于思维方式的差异。众多研究发现,人类的大脑,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不断训练而得以强化。 20世纪中期,大脑思维的训练技术开始涌现,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很多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训练大脑的思维能力,从而摆脱低效、抓不到关键点、没法深入思考等问题。最近,我掌握了一种特别便宜,但效果很好的大脑训练方法,每次训练只要3分钟,随时随地可以进行。这个方法来自于赤羽雄二的《零秒思考》一书。 赤羽雄二曾在世界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工作了14年,亲历了多次企业变革项目,后来又创办了韩国麦肯锡分公司。曾在麦肯锡工作过的很多职员,后来都在其他领域担任要职,所以麦肯锡被称为“精英的摇篮”,而介绍麦肯锡工作方法的书籍也非常受欢迎。 然而,行为背后体现的是思维方式。赤羽雄二结合在麦肯锡工作经历,以及自己多年的实践,总结出一种简单又有效的思维训练方法,旨在帮助人们学会像精英一样去思考。 赤羽雄二认为,思考是人类余生俱来的能力,因为种种原因的限制,这种能力逐渐在退化,但可以通过刻意训练来快速提高,这就是《零秒思考》一书的核心观点。按照《零秒思考》中提到的方法,每个人,每天花上10分钟,一个月就能看到自己的思维能力明显提高了。 这种训练方法操作起来很简单: 将a4纸横放,每张纸写一个主题,右上角写日期,1页写4至6行正文,每行20字至30字。 一张纸控制在1分钟之内,每天写10页。也就是说每天用10分钟来写笔记。 (作者说每页纸只要1分钟就够了,但我自己写过几页后,发现每页至少要花3分钟。可能是日文书写比中文更便利的原因吧。) 几张a4纸就能训练大脑的思维能力吗?抱着怀疑的态度,我决定亲自试验一次,就找了几张纸开始写,一共写了8页,每页纸平均花3分钟,一共花了不到半小时。8页纸分别写了这样几个主题: 《我在阅读上还存在哪

  • 4、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_3500字

    读完此书最深刻的印象在于作者所阐述的我们人类对因果性和确定性的迷恋以及由此带来的认知谬误,我们常夸大所见事物的相容性与连贯性,我们追求模式,相信所处的是一个各方面都相互联系的世界,我们满心相信这个世界是有意义的,但其实,这只是系统1带给我们的错觉。系统1非常擅长识别事物间的因果联系——即使它不存在,并让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比现实的更整洁、更简单、更可预知,然而真相并不是这样。世界是荒谬、偶然、无序的,“我们永远不知道太阳明天是否会升起”,因果论与确定性不过是人类用来建立安全感并为生活赋予意义的工具。

    《未来简史》中介绍了罗杰·斯佩里和他的学生加扎尼加为“脑裂”患者(即左右脑连接神经束被切断的人)做的实验,研究团队向左脑(负责语言)展示鸡爪的照片,同时向右脑展示雪景照,接着问患者ps看到了什么,他回答:“鸡爪。”研究人员接着展示了许多图片给ps看,请他指出最符合的内容。患者右手(有左脑控制)指向一只鸡但同时左手指向一只雪铲。研究人员问:“为什么你会同时指了鸡和雪铲?”ps回答:“呃,鸡爪和鸡有关系,而清理鸡舍需要雪铲。”这是怎么回事呢》控制语言的左脑并未接收到雪景这个信息,根本不知道为什么左手会指向铲子,结果左脑就自创出一些觉得合理的解释。多次试验后,加扎尼加的结论认为,左脑不仅控制表达能力,也是个内部翻译人员,会用各种片段的线索编译出各种合理的故事,想为我们的生活找出意义。而在《思考,快与慢》中,丹尼尔论证了启动效应及联想激活对人们决策的影响,并指出系统1带给我们的各种印象经常会变成我们的信念,而且是我们做出选择和展开行动的动力源泉,“我们是自己的陌生人”。这个结论更是让人怀疑人类理性的存在,我们所知的,不过是系统1编造系统2相信了的故事。

    而丹尼尔发现的峰终定律更是让人质疑“自我”与理性的存在。峰终定律即指我们对一件事物的记忆仅限于高峰和结尾,事件过程对记忆几乎没有影响。高峰之后,终点出现的越迅速,这件事给我们的印象越深刻。在冰手实验中,受试者宁愿多忍受30秒不必要的痛苦,是因为他们选择的是他们记忆中不那么让人厌恶的实验,这不仅揭示了决策效用和体验效用的差异,更反映出经验自我和记忆自我的矛盾。记忆自我负责将过去的丝丝缕缕编织成一个故事,并未未来制定计划,但它遵从峰终定律,只会用事件的高潮和最终结果来编织故事,记忆自我是专制的,不在乎痛苦持续事件长短而只是把体验平均。

  • 5、 《这么慢,那么美》读后感_2000字

    《这么慢,那么美》读后感2000字

    世界愈繁,此心愈减。——罗敷

    (北欧扫盲书,想去的可以看看。)

    看完这本书,想了好久,作者罗敷用在北欧十年的所见所听所感写下了这本书。书名《这么慢,那么美》,初看书名,确实一股文艺气息扑面而来,似乎不大适合我这个糙汉子。然而我还是打开书看了,(毕竟双子座好奇心强啊)跟随着作者的文字,走进了遥远的国度北欧,读着读着脑海里就开始不停的浮现着北欧的风景一幕接着一幕,太美了,太赞了。深呼吸,再深呼吸,这里的空气怎么那么清新。走累了,找个厕所打开水龙头直接喝,水安全纯天然无污染,当然开玩笑的。累了,这里最多的就是咖啡馆,随处可见。走进去,点一杯卡布奇诺,顺手拿一本书,再顺便来个甜点,就这样慢慢的度过剩下的时光,好不惬意。这样的生活喜欢吗?幸福吗?向往吗?我的答案是幸福向往喜欢,但是偶尔来一次就好,长久不适合。为什么我要这么说呢?

    作者所在的国家是北欧五国之一的瑞典(哥德堡),这里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它的特点是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温和湿润,温差较小,阴雨连绵。所以在这里生活的人,家里必备的一件东西是雨衣雨伞。北欧是高福利,高收入,高税收,高平等性,高均衡性发展的国家。

    说了这么多,是不是目前为止很喜欢,很向往,如若拥有肯定很幸福。好像似乎相比于北欧人的生活,反观我现在的生活都不叫生活,只能叫活着。可是仔细想想,如果真是这样自己喜欢吗?好像就不那么喜欢了。

    因为首先我个人喜欢热闹,去北欧这样的国家生活,未免太冷清,所有的店下午最迟六点关门,那喜欢夜生活的怎么玩。其次看完舌尖上的中国,对于咱们国家的美食那不是一般的喜欢,吃过仅有的几次西餐还是觉得中餐太好吃,西餐只是好看,还吃不饱。当然多数是我穷,没吃过好吃的,但我还是觉得咱中国的好吃。再者北欧的文化,相比于中国的五千年文化,去那里恐怕还是不大适应因为我特别喜欢咱们中国文化。所以综上偶尔去旅游待个几天还可以,长期真的会不适应。(当然只是我自己这么觉得)

    回归现实,我没生活在北欧,生活在中国,这个飞速发展的国家,我们为了房子,为了车子,为了票子,不停的奔波着,不停的努力着。渐渐的忘记了我们为何而活着,只知道拼命的往前闯。可是不是有句话说的吗?不要因为走的太快,而忘记了为何出发。即使你控制不住一直走,也要停下来等等你的灵魂。如果我们选择把性格交给星座,把努力交给鸡汤,把价值交给奢侈品,把理想交给成功学,把

  • 6、 中国触动:百国视野下的观察与思考读后感(3)篇
    中国触动:百国视野下的观察与思考读后感 第(1)篇

    注:国际政治领域的好书,核心观点为中国国民对中国未来应该有信心有耐心有责任心。随着中西赛跑的演进,东风有望压倒西风,传达出东方文化内在的的同和理念,未来的世界必定会更美好。

    中国已完成了从一个封闭的农业社会转向一个开放的工业和商业社会的过程,并几乎和西方同步地转向信息社会。工业社会、商业社会、信息社会已经成了中国今天社会的主要特征。这种新的结构性的变革已经产生了对法治社会和市民文化的真正内需,产生了对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体制改革的真正内需。我走过的大部分国家是发展中国家。他们的情况往往和我们相反:社会底层还是一个中世纪的经济和社会结构,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非常低下,传统部落和宗法社会主导着大部分人的生活,实际上这些国家的内部并没有产生对西方式民主政治的真正内需,但是在西方国家的压力下,这些社会的上层结构却形成了一种后现代的西方民主政治结构,其结果就是整个国家上下结构完全脱节。社会上犯罪率不断飙升,白天上街都危险,晚上没人敢上街,但议会里却在讨论向“文明国家”学习废除死刑。老百姓为每日的柴米油盐而挣扎,艾滋病吞噬着大量的生命,政府连把药品发到基层的能力都没有,而各种政党却忙于争权夺利,永远以民主的名义,行使部落主义、宗派主义或民粹主义之实,结果往往是国家持续动荡、政府无力整合社会、经济与民生凋敝,甚至导致内战和国家分裂。这个问题在非洲特别突出。

    自己出去访问,很注意观察街上无所事事的人是多还是少,并以此作为判断一个国家发展的潜力和势头的重要指标。

    我20多年前第一次访问瑞士,感觉到瑞士生活的快节奏,匆匆上班的人群和他们急促的脚步声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当时国内还比较优哉游哉。现在相反了,中国现在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忙碌的国家,特别在沿海城市,生活节奏比世界任何其他地方都快。当然物极必反,国内现在也开始讨论放慢生活节奏的问题。这是一个现代化和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中国人最终也一定会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但是从一个社会实现现代化的进程来看,生活节奏加快,恐怕是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必经阶段。

    邓小平说过:不发展经济,不搞改革开放,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只能是死路一条。东欧大致就是这样走上死路的。

    得之易,失之也易,这是生活中的规律,也是政治中的规律。

    1989年,控制东欧政治的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自己乱了方寸,在强大的西方话语面

  • 7、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_1000字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1000字

    读完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真的是痛并快乐着。人,究竟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人是理性的自利人。而在这本书中,丹尼尔·卡尼曼通过各种生活实验揭示出人们思考、判断、推理和决策过程的各种非理性现象,并分析其背后的原理、效应、定律、偏见、错觉。这些现象及其背后的原理几乎给我带来了一场认知上的地震。 丹尼尔·卡尼曼经过多年的实验和观察发现,人类的大脑有快与慢两套系统: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理性的系统2很懒惰,人们经常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不过这也可被看作是另一种节约时间和成本的理性,因为时间是稀缺的、精力是有限的。 丹尼尔·卡尼曼在书中揭示了多种理性偏差,如可得性偏见、锚定效应、光环效应、小数定律、效用层叠、少即是多悖论、因果性解释、均值回归、后见之明、有效性错觉、风险决策、损失厌恶、禀赋效应、框架效应、体验效用、峰终效应……无法消化书中列举的所有理性偏差,只能凭感觉挑选几个印象较为深刻的认知偏差来做笔记了。 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 人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先利用某个参照点/锚(anchor)来降低模糊性,然后通过心理调整得出结论的一种判断偏差。也就是说,人们在决策时会过度偏重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称为锚点),即使这个信息与决策明显无关。锚定效应是一种极为顽固的非理性认知偏差。即使我们了解锚定效应再多的事实,也不可避免地被它影响。 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 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决策,人们并非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理性人”那样行事,而是更符合“前景理论”。“前景理论”有三个基本特征:(a)人们面对收益时规避风险,面对损失时偏爱风险。(b)人们对损失比对收益更敏感,损失产生的痛苦远大于等量收益获得的快乐。(c)人不仅看重财富的绝对量,更看重财富的变化量。由此可知:(a)在得失均可能的情况下,损失厌恶原则会产生极力规避风险的选择。(b)肯定损失和有可能损失更多的选择中,降低敏感度会引发冒险之举。 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 一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敝帚为什么会自珍?人们为什么会很难“断舍离”?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就在于此。 本书内容精辟

  • 8、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_4000字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4000字

    无数年前的一次午餐会上, 我曾经不经意间道出 女人与上帝之间的关联:

    男人是, 精确的, 缓慢的, 小数据的;

    女人是, 模糊的, 敏捷的, 大数据的;

    而上帝是, (无比)精确的, (无比)敏捷的, (极)大数据的;

    因而男人和女人分别是,1/3, 和2/3的上帝,

    即, 女人比男人更近神.

    引发哗然一片..

    我忘记当时是首次看到此书之前还是之后了.

    (姑且当作之前罢, 就算看到, 也只看了前言, 直到最近从才继续. 此书纸版几年前就买了, 一直压在箱底. 罪过罪过~)

    但我在无意间引出了本书的核心:

    系统1, 和系统2, 进化赋予我们的两大核心决策机制.

    当一本书及其作者, 被无数(无数7)你欣赏的作品提及, 你跟它擦肩而过的概率小于彩票中奖. 况且, 本书作者daniel kahneman是一位诺奖得主(因其峰终定理). 而本书是一个严肃的学者一生的成果总结.

    所以, 无论是出于功利, 审美, 装13还是实用, 此书对任何人都应列入 必读.

    ..

    .

    ~

    [系统1, 系统2]

    系统1是 默认的, 快速的, 基于(以记忆构建的)经验的, 它更底层, 因为是生存的基础保障.

    系统2是 懒惰的 (需要更多能耗, 资源, 注意力), 缓慢的. 它或许能得到比1更精准的评估和预测, 但, 受限于资源和框架, 也远非足够理性甚至正确.

    进化为我们(人类)提供了两套决策系统, 是为了应对不同的生存压力. 1的核心是 快速响应, 而精准 或 反应客观现实 并非其第一优先级.

    能够以相对低能耗做到大数据, 无可避免的, 1存在大量的偏见和谬误-- 只要这些偏见和谬误是对生存有利的(很吊诡, 不是么?!).

    因而2被创造出来, 对1进行校正和完善.

    我们可以简略或粗鲁的称1为直觉, 但决不能称2为理性 -- 差的远, 甚至连 深思熟虑 都够呛, 充其量为 三思.

    {以当今的技术, 理论上, 聪明的人理应利用更多的技术手段, 添加新的外部系统 3, 4, 5, etc(比如大数据, ai, 可视化, etc.), 以佐决策. 因为人的生物脑, 无论如何, 会受限于存储量资源, 框架, 和运算速度, 永远无法做到 足够 全局 (横向), 和 发展视角(纵向全局). 此二者, 即我们大脑之永恒局限.}

    系统1: 直觉 vs. 系统2: 三思.

    ..

    .

  • 9、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_700字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700字

    用大量的实验事实告诉你,普遍的认知错觉现象,写得精细透彻。不过就我一个实用主义者的观点来说,如果你是一个爱使用系统1而且系统2不发达的人,就算是把他的每一个结论都背下来了,这些错误仍然照犯不误。如果你本来就系统2发达不爱用系统1,看这本书又有多大意思呢?其实他提到的那些认知错觉,只要你有使用系统2的习惯,就能很大程度避免。这本书的价值就是告诉了你哪些地方容易发生错觉,发生什么错觉,错觉发生的原因,但作者自己也难以避免错觉。我觉得这就是一本记述错觉的书,记录下来了认识错误的车祸现场,但除此之外也没什么用了。而且某些实验,我觉得也有一定问题,比如他喜欢在你对情况完全不了解的时候问你某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不就是要你使用直觉和系统1做出不准确的回答然后又发生错误吗?既然反直觉,为什么要做出这样莽撞的提问?也许大部分人不会像我这样谨慎吧所以回答了他的问题。反正要是我,我是不会回答的。感觉这本书就是当代科学研究愈发精细趋向结出的果实。不过我是个主张实用的人,不能说它没有价值,但我觉得价值有限吧,因为它研究的透彻对影响错误的发生是有限的,而且,冗长的记述将耗费你大量的时间。这样精细的但是耗费时间还实用程度有限的科学著作已经太多了,我觉得想对人类和大众做出足够有益和高效的贡献应该用更加精简的记述方式,否则我就是花大量的时间了解了这些错觉过后,要么忘记,要么继续犯错,对生活没有什么实质的影响,除了最有影响的——我了解了什么叫系统1和系统2以及他们的功能区分,这的确很重要和有用,但除此之外呢?生命如此短暂,还是效率高点吧。要不然你研究得倒是high了,却给我这样的普罗大众增加了负担。

  • 10、 快节奏慢生活读后感2000字

    大家看到这一本《快节奏、慢生活》,可能会很疑惑,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怎么可能慢生活呢?其实书中的快节奏指的是工作和生活的效率,慢生活指的是享受当下的美好时光,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快节奏慢生活读后感2000字。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书是《快节奏、慢生活》。看到这个书名可能很多人会有疑问?我们的生活节奏都变快了,怎么可能慢下来生活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其实不然,所谓快节奏是指提高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效率,而慢生活是指细细品味生活点滴,享受生活的美好。之所以快节奏能带来慢生活,是因为只要我们处理事务的效率提高了,就可以节省出更多的自由时间供自己支配,时间充裕了,生活节奏自然就可以适当降下来。

    让我们一起想象以下两种场景,第一种,早上九点来到公司,开始拿出早餐,慢悠悠地吃完,然后打开电脑(),开始查看各类邮件,一条条看下去,发现今天的工作量不多,时间还早,拿出手机刷刷盆友圈,没啥好看的,算了,看下微博有没有有趣的事情,很快一早上就这么过去了。中午吃过午餐,开始午休,很快到两点,开始下午的工作,到六点还有好几个小时,不急,先玩下手机,这不双十一刚过,看看宝贝都到哪了?很快,过了四点,一看时间,坏了,我今天还没有开始做事啊!赶紧的,结果等到六点都没有做完,只能加班,直到十点才忙完。发个朋友圈,今天又是努力的一天,打拼到十点也是没谁了。收拾收拾,回到家里,哇塞,十一点了。吃点东西,洗个澡,马上十二点,得睡觉了,哎~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天天加班熬夜,毫无生活质量,烦死了。

    另一边,同样是九点来到公司,吃早餐的同时,开始同步处理工作邮件,开始列出今天需要完成的工作事项,十分钟排好优先次序,勾选哪些事可以同步做。之后马上进入工作状态,很快到中午,吃个饭,稍微眯会。两点继续上午的工作,到四点半,工作全部完成。想想离下班还有点时间,梳理下明天的工作,梳理完毕,还有些时间,一天没看手机了,看看有啥新鲜事。很快,到了六点,伸个懒腰,收拾东西。开始回家,到家才六点半,吃过晚饭刚好过七点,陪家人去看场电影,回到家十点,时间还早,简单冲下凉,躺在床上,随手抽出一本书,开始翻看。很快到十二点,有点倦意,关灯睡觉。

    通常我们的认知就是每天工作八小时,所以我们一般都会把工作控制在八小时左右,然后再去享受剩余时间。甚至有时候我们会把工作拖延到工作之外的时间,从而大大缩减我们的业余时间,让我们像第一个场景中的人

  • 2019-11-06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4

  • 2019-10-20

  • 2019-10-20

  • 2019-10-20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04

  • 2019-10-01

  • 2019-09-23

  • 2019-09-21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10-29

  • 2019-10-22

  • 2019-11-16

  • 2019-10-11

  • 2023-02-04

  • 2019-09-23

  • 2021-12-23

  • 2022-01-01

  • 2019-09-28

  • 2021-07-15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10-17

  • 2019-10-20

  • 2019-10-17

  • 2021-12-22

  • 2019-10-29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2000字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2000字栏目精心为您提供各种思考快与慢读后感2000字,2024思考快与慢读后感2000字,教您怎么写思考快与慢读后感2000字,希望能够帮助您。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