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慢思考读后感 > 地图 > 慢思考读后感,2024慢思考读后感
慢思考读后感相关栏目
慢思考读后感热门栏目
慢思考读后感推荐
慢思考读后感

(共 4389 篇)

  • 1、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一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二

  • 2、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篇一:思考 快与慢 读后感

    《思 考,快与慢》这本书更像是心理学著作,其实思考本身就是思维与心理活动,本书中涉及到很多心理学实验,其中也有很多消费行为及心理学观点,关于思考的“系 统1、2”的表述,应该是言我们所未言,因为有一些思维和心理学的东西我们可能知道但并没有当作一个研究问题去思考过。那么如果想直白的理解作者所述的系 统1、2,那么可以将其比喻为生物学上的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作者是将我们的思维过程具体化形象化步骤化,告诉我们大家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情况下思维到 底是怎样运作的,无止无尽的思绪来自于哪个层面又有哪些特点,又如何规避其中的一些非自主性错误。比如在“惰性思维与延迟满足的矛盾”小节中指出:人若既 有认知任务在手又同时受诱惑的影响就容易屈服于诱惑。还有指出很多大家习以为常的现象的意义和研究,比如你连续工作几小时也没感觉到吃力,那你就是处于一 种心流中,心流的定义也就是一种无需做出努力的状态。有一种让你透过现象看见本质的效果。试想当与同伴同时看见一件事物,别人看见的只是表层而你看见的不 仅是事物更多的是它发生的原理和动因,甚至知道如何趋利避害,不是挺好。好了回归正传。那么在第一章中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些效应和原理如下:1.启动效应。 也可以说联想效应,当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带动了与此相关的其他记忆和感情。大多数常见的动作会不知不觉影响我们的想法和感觉。此时想想那句“难过的时候尽 量让自己微笑,就会感觉自己好多了”的鸡汤也有了科学依据。2.如何让人信服。任何能使联想机制运行更轻松更顺利的事物都会使我们心生偏见,想让人们相信 谬误有个可靠的方法,那就是不断重复,因为人们很难对熟悉感和真相加以区别。同时指出缓解认知紧张也对使人信服有帮助,具体他指出让文字更清晰醒目、话语 言简意赅、押韵上口等技巧。重点是缓解认知紧张,使人能够轻松接受。3.当人们劳累或者精力耗尽时,更容易受那些空洞却有说服力的信息影响,例如广告。这 就是系统2怠倦时盲目相信系统1的情况。4.光环效应。中国话说就是爱屋及乌。就是系统1通过比现实更简单去连贯的方式来表现这个世界的原因,因为系统1 不在意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他只在意直觉和印象。所以又说“第一印象产生的感觉会影响你对事物的解读“,所以第一印象很重要哦。当然很多情况下需要避免光环 效应,比如开会,就需要每位成员独立思考写出自己观点,避免一人主导

  • 3、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一) 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是美国人,他因对判断和决策制定的理性模式提出挑战而荣获2002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研究打开了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对理性与幸福的研究以及行为经济学的新局面。 我被书里的内容深深的吸引,卡尼曼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 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的是情感、记忆和经验,对事物迅速作出判断和抉择,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 一般不常用的有意识的"系统2"必须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依赖的是逻辑、数理和概率,对事物作出判断和抉择,它比较慢而且劳神,但使我们不容易出错。可很懒惰,经常不调用系统2,而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去判断结果。 书中有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能让我们真切体会到系统1和系统2的特点和区别,指出了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和他人的直觉判断:一要事件本身具有规律,只是我们还没有掌握或不能清晰的表述;二要通过长期训练学习,掌握了其运行规律。 历经长时间训练才能培养出直觉。比如,象棋、桥牌、玩扑克、医生、护士、运动员、消防员等,在面对复杂紧急的环境中,可以引发专家的训练有素的有效直觉,而直觉的有效性,取决于专业人员是否有机会培养其直觉性专业技能,而直觉性专业技能主要取决于事件反馈的质量和速度。比如医生的治疗方法就没有机会得到病人长期的治疗效果,所以凭医生的直觉选用治疗方法是不可信的,他无法从反馈的信息里提取有效信息;医学专用师就可以,因为反馈是及时充分的,而且常常是紧急状态,所以,医学专用师的判断常常引起医生护士的高度重视,并常常是正确的,需要及时处理。而放射科医生就没法得到他们诊断结果的反馈信息,所以不能相信其单一的直觉判断。即是在其本身有规律可循的环境,还得有选择的相信直觉判断。即面对的情况复杂紧急,可采用专家的直觉判断。 相反,做长期预测的股票人以及政治家,他们预测的环境本身无规律可循,所以,他们的预测是不能依赖的直觉预测,是无效的。在一个不可预测的世界里,人们预测出错是无可厚非的,但若专业人士认为自己可以成功预测不可能的任务,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指责。如果真是这样,他们要么是自我妄想,要么是利用
  • 4、 读《思考,快与慢》有感

    读《思考,快与慢》有感(一)

    致用导语

    "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当遇到事情时,大家有没有停下来想一想,我一定要照按系统1工作吗?我还可以采取哪些不同的方式,做出其他的选择?这本书给我们的一个提醒是:人生的修炼和修为,就是在别人都在反射的时候,你有没有一些反应的行为"

    《思考,快与慢》的基础是作者提出的人类思考框架:系统1和系统2.系统1代指人类的非受控或无意识的思考模式,系统2代指受人自身控制的或有意识进行的思考模式。用系统1思考或判断是非常快捷的,因此人们往往第一时间通过它在脑海中形成观点。但有时系统1可能得不到结论或是得到错误的结论,因此人类也经常求助系统2进行更为复杂和费力的思考过程,以图补充或纠正系统1.

    但是,上述说法不等于系统1是感性的、系统2是理性的。实际上系统2经常受到系统1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而系统2很懒惰,经常疏于校验,从而无法纠正系统1形成的错误。

    系统1快速,是因为我们从长期记忆中直接提取了成型的结论或印象,而它的错误则直接来源于我们头脑中的偏见。系统2懒惰,是因为使用工作记忆确实非常费力。至于思考错误,长期记忆本身就是工作记忆的信息来源,如果其中存在偏见,当然也很容易让工作记忆的结论跑偏。但是,通过有意识的、大量的练习,人们可以形成正确的观念以替代原有的偏见,也就是说,更为准确、有效的思考方式是可以通过学习得到的。这当然就是作者写书的前提。他在书中主要做的工作就是向我们一一揭示本能地存在于人类头脑中的偏见,以及何种思考方式可以有效地抑制这些偏见。

    书中提到:利用闲谈来发现和分析别人犯的错误,对比分析自己的错误更容易。所以这本书都在分析别人的错误,我们听一听别人分析别人的错误,再对照一下自己,我们就会有更多的收获。

    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实验。通过征询被试者的意见了解他们在思考和评价事物时的偏好。当偏好会影响评价的准确性时,它就成为了需要克服的偏见。关于"球和球拍"这个简单精炼的案例。球和球拍一共1.1美元,球拍比球贵1美元,问球多少钱?系统1给我们的估值是10美分,这是大多数人都会快速得到的一个答案,这个答案似乎与生俱来,用不着我们思考,看到这句话,不由自主的就产生了这个结果。然而,一旦你对这个结果产生了怀疑,系统2就要尝试

    工作了,只要稍稍动脑想一下,就会否定这个直觉性的答案,我们知道球拍实际上是1.05美

  • 5、 《快行动,慢思考》读后感400字

    最近读了迪安.格尔.塞斯托的《快行动,慢思考》一书,其中关于格言的观点,让我思考颇多。

    我想,我们每个人一提到格言、警句或座右铭,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许多名句。我们知道太多的格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理想是人生的太阳、读书,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等等。可是,我们又将多少格言中讲述的道理真正运用到生活中了呢?当我们说苦难是人生的老师的时候,面对困难是否选择了妥协?当我们说学习永远不晚的时候,是否刚刚放弃了一直想学的吉他?当我们说友谊是一棵可以庇荫的树的时候,是否已经很久没与好友联系?

    格言太多,行动太少,格言太多,举措太少。格言有力量吗?当然有!格言能用最简单精辟的文字,融入读者的思想,感化他们,让人思考,从而自我调整,影响,变革,成长,改变和提高。但格言的力量要体现在行动中。格言不能只停留在听过、说过,学习格言,要将其实现,并传递出去,从而影响我们和身边的人,那么总有一些人和事会从中受益。

    用心选择的格言,才是有意义的格言。

  • 6、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_700字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700字

    用大量的实验事实告诉你,普遍的认知错觉现象,写得精细透彻。不过就我一个实用主义者的观点来说,如果你是一个爱使用系统1而且系统2不发达的人,就算是把他的每一个结论都背下来了,这些错误仍然照犯不误。如果你本来就系统2发达不爱用系统1,看这本书又有多大意思呢?其实他提到的那些认知错觉,只要你有使用系统2的习惯,就能很大程度避免。这本书的价值就是告诉了你哪些地方容易发生错觉,发生什么错觉,错觉发生的原因,但作者自己也难以避免错觉。我觉得这就是一本记述错觉的书,记录下来了认识错误的车祸现场,但除此之外也没什么用了。而且某些实验,我觉得也有一定问题,比如他喜欢在你对情况完全不了解的时候问你某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不就是要你使用直觉和系统1做出不准确的回答然后又发生错误吗?既然反直觉,为什么要做出这样莽撞的提问?也许大部分人不会像我这样谨慎吧所以回答了他的问题。反正要是我,我是不会回答的。感觉这本书就是当代科学研究愈发精细趋向结出的果实。不过我是个主张实用的人,不能说它没有价值,但我觉得价值有限吧,因为它研究的透彻对影响错误的发生是有限的,而且,冗长的记述将耗费你大量的时间。这样精细的但是耗费时间还实用程度有限的科学著作已经太多了,我觉得想对人类和大众做出足够有益和高效的贡献应该用更加精简的记述方式,否则我就是花大量的时间了解了这些错觉过后,要么忘记,要么继续犯错,对生活没有什么实质的影响,除了最有影响的——我了解了什么叫系统1和系统2以及他们的功能区分,这的确很重要和有用,但除此之外呢?生命如此短暂,还是效率高点吧。要不然你研究得倒是high了,却给我这样的普罗大众增加了负担。

  • 7、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_2000字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2000字

    做为一本学术性书本,就起内容的严谨性,也许可得5星;但是若要做为普通大众的读物,其的可读性只能得3星了(也许是翻译的原因,也有可能是需要精读,也就是作者所谓的需要调动系统2)。 这本我是按普通大众读物来读,读到后面有了想放弃的打算,所以基本是翻过去的,没有记住太多的东西。通过读这本书,让我们了解很多生活中的常识,居然还隐藏着这么多的道理,了解到我们人类在很多时候是不理性,有些错误的东西不止自己有,所以要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也要让我们知道我们要做到包容,能够去接受不同的意见。要改变已存在的认知偏见,需要在以后特意的去练习改变,让这种东西成为习惯,也就是到达了系统1的范畴。 对阅读本书的建议:1、可以先看下后面的两篇论文,看懂了,对本书的第二、三、四部分就容易理解,这三部分基本上都是在阐述着两篇论文;2、持一颗阅读学术论文的态度阅读本书,即要精读,不要受作者所谓的饮水机旁的闲谈的影响,若报一颗轻松的心态来读,就会感觉太吃力、乏味;3、在读每章的时候可以先读一下每章后面的总结部分,这样前面的可能会更容易读懂;4、有能力和条件的建议读原版或者台湾翻译的。 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人在思考问题时,一般有两套系统,系统1反应快速、依赖直觉,几乎不需要我们的努力就能完成任务;而系统2则懒惰,工作起来就需要我们集中注意力,但它也理性、精确。由于系统2过于耗费精力,所以生活中的大部分思考都是通过系统1来完成的,所以出现问题的可能性也就比较高。 第二部分:系统1都会在哪些方面出现错误呢?1、小数定律:在做出结论时,取得调差样本过小,结论不准确,有时候会对随机事件做出错误的因果逻辑解释;2、所谓锚定效应: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受接受到的的一些不相关数字得影响,做出没有逻辑依据的判断;3、可得性偏见:评估事件时,会对自己理解范围内,或者经常接触到的部分给与较高的权重,即忽略或低估自己不了解的部分。比如,高估自己在团队工作中的贡献程度;高估经常被媒体报道的灾难或疾病的危险程度。4、焦虑情绪与风险政策:由于可得性偏见,人们会对概率较小,但是媒体报道的时间格外关注,甚至影响到政策方针;5、琳达问题:即在做选择时,会忽略基础比例,而看重已知的未必有逻辑关系的资料的比重,想人的职业,创业的成功率,项目的成功率等;5、回归现象:如果学生在日常练习中的成绩是围绕某个

  • 8、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_4000字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4000字

    无数年前的一次午餐会上, 我曾经不经意间道出 女人与上帝之间的关联:

    男人是, 精确的, 缓慢的, 小数据的;

    女人是, 模糊的, 敏捷的, 大数据的;

    而上帝是, (无比)精确的, (无比)敏捷的, (极)大数据的;

    因而男人和女人分别是,1/3, 和2/3的上帝,

    即, 女人比男人更近神.

    引发哗然一片..

    我忘记当时是首次看到此书之前还是之后了.

    (姑且当作之前罢, 就算看到, 也只看了前言, 直到最近从才继续. 此书纸版几年前就买了, 一直压在箱底. 罪过罪过~)

    但我在无意间引出了本书的核心:

    系统1, 和系统2, 进化赋予我们的两大核心决策机制.

    当一本书及其作者, 被无数(无数7)你欣赏的作品提及, 你跟它擦肩而过的概率小于彩票中奖. 况且, 本书作者daniel kahneman是一位诺奖得主(因其峰终定理). 而本书是一个严肃的学者一生的成果总结.

    所以, 无论是出于功利, 审美, 装13还是实用, 此书对任何人都应列入 必读.

    ..

    .

    ~

    [系统1, 系统2]

    系统1是 默认的, 快速的, 基于(以记忆构建的)经验的, 它更底层, 因为是生存的基础保障.

    系统2是 懒惰的 (需要更多能耗, 资源, 注意力), 缓慢的. 它或许能得到比1更精准的评估和预测, 但, 受限于资源和框架, 也远非足够理性甚至正确.

    进化为我们(人类)提供了两套决策系统, 是为了应对不同的生存压力. 1的核心是 快速响应, 而精准 或 反应客观现实 并非其第一优先级.

    能够以相对低能耗做到大数据, 无可避免的, 1存在大量的偏见和谬误-- 只要这些偏见和谬误是对生存有利的(很吊诡, 不是么?!).

    因而2被创造出来, 对1进行校正和完善.

    我们可以简略或粗鲁的称1为直觉, 但决不能称2为理性 -- 差的远, 甚至连 深思熟虑 都够呛, 充其量为 三思.

    {以当今的技术, 理论上, 聪明的人理应利用更多的技术手段, 添加新的外部系统 3, 4, 5, etc(比如大数据, ai, 可视化, etc.), 以佐决策. 因为人的生物脑, 无论如何, 会受限于存储量资源, 框架, 和运算速度, 永远无法做到 足够 全局 (横向), 和 发展视角(纵向全局). 此二者, 即我们大脑之永恒局限.}

    系统1: 直觉 vs. 系统2: 三思.

    ..

    .

  • 9、 《快行动,慢思考》读后感300字

    最近读了迪安.格尔.塞斯托的《快行动,慢思考》一书,其中关于格言的观点,让我思考颇多。

    我想,我们每个人一提到格言、警句或座右铭,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许多名句。我们知道太多的格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理想是人生的太阳、读书,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等等。可是,我们又将多少格言中讲述的道理真正运用到生活中了呢?当我们说苦难是人生的老师的时候,面对困难是否选择了妥协?当我们说学习永远不晚的时候,是否刚刚放弃了一直想学的吉他?当我们说友谊是一棵可以庇荫的树的时候,是否已经很久没与好友联系?

    格言太多,行动太少,格言太多,举措太少。格言有力量吗?当然有!格言能用最简单精辟的文字,融入读者的思想,感化他们,让人思考,从而自我调整,影响,变革,成长,改变和提高。但格言的力量要体现在行动中。格言不能只停留在听过、说过,学习格言,要将其实现,并传递出去,从而影响我们和身边的人,那么总有一些人和事会从中受益。

    用心选择的格言,才是有意义的格言。

  • 10、 《快书写,慢思考》读后感2500字

    《快书写,慢思考》是作者马克李维写的一本教你用自由书写解放头脑的创意思考书。

    我们在写作的时候,都会遇上大脑死机的窘境,当思考无法帮我们解决问题时,选择自由书写就是破解僵局的好方法。

    那么如何自由书写呢?我们只需要专注眼前的主题,以最快的速度不停书写,完全不要去管逻辑或用词是否正确。这样一来,大脑来不及整理我们写出的东西,我们便能专注于问题,得到让人眼前一亮的好想法,就会发现我们的头脑比想像中还要厉害。

    既然如此,如何很好的自由书写呢?作者分三大部分告诉我们:

    首先,需要我们注意6个秘诀:

    1、轻松试,轻松发挥百分之九十的实力,比紧张兮兮地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还要有成效。

    2、不停得快写,我们的大脑会产出最好、最单纯的想法,并且通过书写流泻而出。这是因为你的大脑意识到,它不会受到评断(只有你会看到这些文字),而且之后你也可以运用这些点子(思绪一旦付诸白纸黑字,就可加以深入发想)。

    3、设下时限,我们可以设定十到二十分钟,限时书写让大脑专注起来,时间限制具有激励的效果。持续书写下去,还可以感受到灵光乍现。

    4、以思考的方式进行书写,自由书写不是写作,它是我们观察自己思绪动向的工具,我们不需要修饰大脑中的原始想法,以迎合他人,只要你了解自己的逻辑、指涉、用语和独特内涵,就可以了。

    5、跟着自己的想法走时,先假设某个概念是正确的,然后依照逻辑,对这个概念进行推论。可以朝着多个不同的方向进行思考,但仍然不会偏离主题。

    6、转移注意点,把一些的简单问题写在纸上,可以拿这些问题来问自己,帮助自己将思绪引导至其他尚未探索的新方向。

    其次,自由书写可以运用许多工具,帮助我们解放大脑,得到自由并转换观点。

    1、有力的精进与改变,将思绪化为文字,让我们在日后可以加以探究。

    2、运用引导句,可以帮我们暖身,朝着意料之外的方向思考。

    3、词汇解析要写出四样东西:要研究的词、这个词的一般定义、对这个一般定义的看法,以及对词的定义所提出的独到见解。,

    4、放下自己的聪明才智,有时候,我们的思绪被困在死角或是卡住了,那么就针对这个情况进行自由书写。

    5、抽离的价值,我们可以自由决定要如何从某个思绪中抽离。你可以丢弃它、离开它,或是从中学到一些东西,这些方法没有优劣之分。

    6突破既有的假设与概念,运用自由书写来探索问题中不熟悉的部分当成自己熟知的,或者把问题中自己熟知的部分当成自己不熟悉的,这两个

  • 2019-10-29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11-06

  • 2019-11-16

  • 2021-10-15

  • 2019-10-11

  • 2022-09-14

  • 2019-10-11

  • 2019-10-11

  • 2021-07-15

  • 2019-10-29

  • 2019-10-17

  • 2019-10-20

  • 2019-10-17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17

  • 2019-10-28

  • 2019-10-29

  • 2019-10-29

  • 2021-08-18

  • 2021-08-23

  • 2019-11-06

  • 2023-02-09

  • 2019-10-24

  • 2023-04-17

  • 2023-05-15

  • 2019-10-17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09-25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11-16

  • 2023-04-03

  • 2019-09-22

慢思考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慢思考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慢思考读后感、2024慢思考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