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樊登读书会他人的力量读后感 > 地图 > 樊登读书会他人的力量读后感,2024樊登读书会他人的力量读后感范文
樊登读书会他人的力量读后感相关栏目
樊登读书会他人的力量读后感热门栏目
樊登读书会他人的力量读后感推荐
樊登读书会他人的力量读后感

(共 5814 篇)

  • 1、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600字(3)篇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600字 第(1)篇

    nu.22

    发现很久没有遇到一本这么好的书了,所以很久没有深入阅读了。

    本书讲的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母亲和他的二儿子的故事。母亲身患癌症,儿子决定和母亲利用这最后的时光举办二人的读书会。他们每一次的相见都会讨论一本书,也会相互推荐好书,等待下一次的分享。就这样,他们读过很多书,也从中收益。

    这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家庭,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子女也非常优秀。母亲从小就为孩子们做出榜样,即使再累也会读书,还会在夜晚给孩子们讲故事。有一次,因为节日(什么节忘记了)的原因,儿子一直在等待母亲去给他讲故事,但母亲迟迟没有去。这样,儿子下了楼,在人群中大哭,母亲说她没有忘记,只是被耽搁了。正好最近也在看颜之推所著的《颜氏家训》,里面也谈到胎教和早教、环境氛围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教育孩子,还是要以身作则,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习惯,这样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反而会爱上阅读和学习。“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何其重要的道理!

    书中的母亲除了爱阅读以外,还投身于慈善事业,去过非洲等地帮助过难民,帮助过很多需要帮助的人。她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在阿富汗建立图书馆。最终,这一愿望也得以实现了。

    母亲也是一位开明之人,支持子女同性恋的感情观;保有乐观精神,一直与病魔抗争;提倡女性可以做到丈夫、孩子和事业兼顾。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啊!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忙忙碌碌,问他/她每天都忙了什么,细想下来好像又答不上来。学习是一件重要但不紧急的事,但正是这样一件事,改变着自己,塑造着自己。

    终其一生,总有一两件事值得我们为之不断付出。阅读,就是其一。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600字 第(2)篇

    一本好书就是由这些黄金似的思想和那些珠矶似的字句堆砌而成的宝藏。这本书也会是一种宝藏。直面死亡需要勇气,而作者和其罹患胰腺癌的母亲用共建读书会的方式坦然迎接死亡的勇气更让人心生敬意。老人的模样在作者以日记式的陈述中一点点清晰,我是那么喜欢这个老人:无论何时都拥有好看的笑容,能很好的兼顾好事业和家庭(她的事业可贵在于让很多人受益,致力于难民以及贫困地区的教育,而家庭始终互相友爱,其乐融融),任何时候都喜欢平衡把去做事,遇到压力反而更沉默,极力告诉身边每个人,书籍的重要性,呼吁要阅读,多阅读(直至离开这个世界的那刻,还坚持阅读着)。。。,这样一个如此孱弱却又如此坚强的75岁的苍白

  • 2、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_800字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800字

    不记得是多久以前开始看的这本书了,刚开始只是觉得里边有提到很多很有名的书籍和作者,也有本书作者及其母亲的感悟,可以当做一本阅读指导书来看,可惜不知为何看了没多少就搁下了,大概也许可能是中间太多外国人名带来的不适感。直到前两天偶尔又翻到便一发不可收拾。越读越发现作者的母亲真的是一个有着顽强意志的人,即便是在身患癌症的时候也不忘记妥善的安排好自己热爱的事业,生活和自己的精神世界,特别是还一直坚持着自己最喜爱的阅读,无时无刻不在读书,在与他人讨论分享心得感悟,同时还对于自己的家人,曾经的朋友,同事,战友,以及每一个她曾经以及正在遇到的人都心怀善念并随时给予帮助与指导。

    全文虽然讲的是作者母亲身患胰腺癌直到去世短短不到两年的本应令人悲痛的时光,字里行间作者却没有流露出过多的悲伤,全书娓娓道来,仿佛是一个刚刚认识的亲切的朋友,细细地讲述着自己母亲的故事。虽然治疗期间也有许许多多的坎坷,我感受到的却是非常强大而又无声的力量以及面对本应令人可怕的死亡的时候的坦然,满足与安详。本书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温暖,让我们学会要善良,要有理想,要心怀感恩, 要努力工作,要热爱生活,要与人为善,要关爱他人,要学会分享,不仅仅是物质还有自己的思考,感触和自己的精神世界,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最最重要的是作者的母亲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我们明白了坚持的魅力和伟大,即便是身处难以跨越的困境之中,也要不放弃。

    很久没有这么喜欢一本书了,也很久没有在读完一本书之后还能这么认真的写出自己的感受了,啰啰嗦嗦地写了这么多不知道我做到多少,虽然最近已经跟很多人推荐了这本书,不过还是希望看到这些话的你也能抽出点时间来见见我们这位朋友,来听听他母亲的故事。20171024夜

  • 3、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 读后感(3)篇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 读后感 第(1)篇

    本书通过读书会以及回忆的记录 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会对陌生人微笑、相信世界美好并为之出一份力且有想法、意志力坚定的优雅女人的形象,她心存善念、乐观、优雅、心态好、以身作则、好善乐施、尊人自尊...简直就是完美。

    网上流行这样一段话: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我一直坚信这一点。热衷旅行的人,因为见识的世界更多,眼界自然会更宽广,神情中总会带有阳光热情的一面。而喜爱读书的人,思想会随着文字的世界无限延伸,胸中有丘壑,会散发出优雅的气质,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便是如此。这本书也鼓励我们多读书并且就书论书 不要应付式打卡看书,而是用心去读去感受去回味去讨论去分享。

    附上作者的母亲教导孩子内容的一小部分:

    每天早晨都要整理床铺,不管是否喜欢;收到礼物立刻写感谢的卡片;即使在一个地方只度过一个晚上也要打开行李;没有提前十分钟赴约,就等于迟到了;愉快地倾听,哪怕你不愿意;每天告诉你的伴侣(孩子、孙子、父母)你爱他们;在书桌上使用衬架;手头上准备很多礼物,这样永远有东西可以送给别人;偶尔庆祝;对人要友善。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 读后感 第(2)篇

    一本好书的过人之处,它们不仅让你看到不一样的世界还让你用不同的角度观察身边所有的人。本书讲述的是一个身患胰腺癌晚期的母亲,在生命垂暮时分,与自己的儿子展开的读书活动。它重新提升了阅读对于人类的终极意义,在这本书里,告诉我们,在面对不期而遇的死神时,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直视它。通过此书的阅读,让我更加喜欢读书,在毕生有限的时间里,从书中汲取精华,充实自己的人生。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这是一个把毕生精力都放在和平事业,有伟大爱心的母亲,是值得我们敬佩的母亲。她那顽强的与病魔斗争的意志,不断学习的热切程度,是值得我们这些人学习的可贵之处。的确,我们没有她那样的大环境,没有她那样的地位,但她终身学习,乐观面对死亡的态度,无疑给我们注入了一股勇往直前,向上的动力。唯有珍惜,唯有努力,才能不辜负上苍的恩赐。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 读后感 第(3)篇

    每个在阅读的人,都应该读一下这本书。这本书谈论了太多的东西了。没错,是“谈论了”,而不是“告诉你了”。生命,病痛,战争,慈善,信仰,政治,艺术,亲情,权利,工作,生活。而能容纳这一切的,就是书本。作者和母亲,读书的感想和喜欢的内容都不同,但这不能减弱他们对读书和分享的热爱

  • 4、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_1000字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1000字

    2018年的第②②本书

    看这本书,完全是《大秦帝国》漫漫长征路上的小插曲。

    我没有目睹过亲人渐渐离世的过程,那种知道活不久却又不知道死期的煎熬,本来就没有什么能够感同身受的事情,更不要说生离死别,看着那个你爱的爱着你的人的离开,我不知道自己会怎样,因为没经历过,也因为不懂得。

    我不知道如果我的母亲得了重病,我还能否静下心来看一本书,还能不能心平气和的和她讨论生日晚会的事情,我能想到的大概是我所有手足无措的慌乱情形。

    文中的母亲看书呢,总是喜欢先看结局,这样再从头开始看好像也会心安一些吧。母亲说,“但有时,人生就是没有办法预知结局,即使你知道了全部过程。所以只好做最坏的打算,但尽最大的努力。”而我呢,会有着想要一点点探索前进的小心思,会想跟着作者的笔去猜测是不是我想要的结局。如果不是的话可能会有些失落却不会遗憾,毕竟这也是一种人生啊。

    看这本书的很多时候都有和作者一样的感受,我的母亲不喜欢读书,也不会说很多有哲理的话,她能告诉我的只有她所经历过的人生,她能给我的也只有很多很多的爱。那我呢,是不是也应该即使不管有多少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都需要变得专心,更专心一点,努力去表达爱表达感谢,表达我每一次的在乎。

    最后附上最近西西弗书店很有名的几个问题。

    1-你会定期制作阅读计划吗?最后都完成了吗?

    答:很少制作读书计划,比较喜欢随心情选书,但制定的都会完成。

    2-哪个瞬间让你突然觉得读书真有用

    答:听王新润给我讲故事的时候。

    3-一本书看到一半看不下去了怎么办

    答:对我来说一般只有非常长的书看到一半才会看不下去,会穿插短篇一起看,但不会弃书。

    4-阅读会让你与周围的人显得格格不入吗

    答:不会,反倒是多了聊天的话题。我和王新润说《源氏物语》他会回我小林一茶的俳句;和韩鑫说真心疼查理,韩鑫会安慰我说其实最后反而更快乐;早上骑车的路上,田悦说她最近在看东野圭吾写的一本关于滑雪场的书,我说是《风雪追击》《雪国之灾》还是《疾风回旋曲》呢。

    5-为了自己喜欢/爱的人你都读过什么

    答:没有。只看自己感兴趣的书。

    6-读了很多书,但是都忘掉了,读书的意义在哪

    答:和吃饭一样吧,吃完了还是会饿,那你能说就不吃饭了吗。

    7-你会为了发朋友圈而读书吗

    答:不会。朋友圈越来越少发。

    8-你相信读书能改变气质吗?

    答:为什么不相信。我一个人只能看有限的风景,过有限的

  • 5、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_900字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900字

    记得两年前看到余秋雨先生的这句话时,心中便感触颇多。“一个人在生命垂暮时分的最佳选择,是与家人一起重温毕生最喜爱的一本本书。那情景,就像站在峰顶俯视晚霞下一座座自己曾经翻越过的远山,充满着沁凉而又恢宏的诗意。”想想那个场景就觉得美妙无比,常常想啊,在我死去的时候我也要和我的家人重温那些陪我成长的书籍,我一直爱的书籍。从没有如此深切地爱过一样东西,书就是我的生命,有了它们,我的生命也丰富起来,灵魂也变得充裕。如果真的有一天我要离开,我也想要生命里最后的读书会。

    感动与书中威尔与母亲玛丽的读书会,在彼此交流读书的感想的同时两个人似乎也彼此更接近了一些。我也喜欢这样的感觉,可以有一个人可以和自己对同一本书然后交流彼此的看法,可以不同,可以争论,但不能争吵,要包容彼此的看法,从彼此之间获得感悟,获得生命最美好的体验。其实我应该感到幸福,我有亲爱的叶子,陪我好久的朋友啊,我们常常看同样的书,彼此推荐的书也会看,同样喜欢看一些比较杂的书,各种各样的书,用叶子的话来说好玩就好。叶子啊,我希望如果真的到了我生命的最后一刻,你也可以陪我开一场读书会,你再和我讲讲你爱的书籍,讲讲我们彼此的梦想。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不光谈到书带给我们的美好,它也涉及了对生命的探讨。关于生死,我并不惧怕死亡,生生死死,生命本来就是这样轮回的,面对离开的人我们不必悲伤与难过,是生命必然就会消逝。我们在乎的应该是在一起的时光,而不是在离开的时候用眼泪和悲伤来弥补自己的愧疚。我想用微笑送别离开的人应该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吧!让离去的人也可以安心。所以对小时学过的一篇文章印象深刻,冰心的葬礼,恬静美好地就像一场梦,波浪声阵阵,花香四溢,不像一场葬礼,干净美好的就像冰心的繁星春水;还有李叔同先生的生死观,“华心春满,天枝月圆”,对生命的淡然让我敬仰;周总理死后将自己的骨灰撒于中华大地上让我动容……生与死的轮回,生满含期待,死也不必满含悲伤,死从另一方面看是另一种生命的开始。玛丽与威尔的读书会,是人生一场最美的约会,彼此交流,在生命的垂暮时分,看见人世间最壮阔的风景。

  • 6、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3篇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一)

    因为阅读 生命春意盎然

    广州市港务局 李洪星

    手捧美国作家威尔﹒施瓦尔贝写的《生命最后的读书会》,在暮色中我陷入了沉思:一位母亲在生命垂暮时分的最佳选择竟是与家人重温毕生最爱的一本本书,优雅从容,为生命画上完美的句号!它重新提升了阅读对于人类的终极意义,充满恢弘的诗意。

    我深深领会到:在生命这棵树里,阅读是重要的光合作用,因为阅读,生命春意盎然。

    阅读使人淡如菊。喜欢在闲暇的光阴,沉迷在一本书里,浅唱低吟,细细品味着淡淡的落寞与忧伤,享受着淡淡的清欢与恬淡,感受着淡淡的自足与安宁。每读一本书,我总喜欢把自己完全沉浸在书的境界里:读《巴黎圣母院》,在道德与罪恶的较量中,丑陋而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给美的内涵注入新血液;读《史记》,我们不免要思考生与死的大问题;读巴金《随想录》,令人在忧伤中奋进……阅读若水,川流不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阅读使人气自华。读书让我们不知不觉爱上了书中的世界,觉得那是故人,那是故地,情不自禁地牵挂着,就这样,亦真亦幻、似远似近,为生活增添别样的内容,让走进了自己情感的密林深处。《诗经》、唐诗、宋词,风格各异的文学作品,带给我们无限美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柏拉图《理想国》的智慧,希罗多德《历史》的丰富,罗素《西方哲学史》的深邃……不知不觉间沾染了几千年文明的馨香,就会由内而外溢出一种独特优雅的知性气质。

    阅读消得留茶香。读书能使人拥有开阔的胸怀,拥有灵心慧眼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好和乐趣,从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一本好书在握,闻着淡淡墨香,我们可以与古人一起欣赏秦时明月汉时关,我们可以与李白一起乘唐时雄风破万里浪,我们与苏轼一起领略"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又仿佛走在江南小镇清幽宁静的小巷里,或静静地坐在窗前,闭上眼睛,我们的心里是否依旧在对逐鹿之战念念不忘,敲敲心扉,那里是否依旧住着三毛、余秋雨的身影;在一个寒风凛凛的日子里,蜷缩在暖暖的被窝中,我读懂了居里夫人的淡泊名利;读着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辗转体会着作者失明后内心世界的孤寂、寒冷,但她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像一束温暖的阳光照亮我心中每一个角落,让我灵魂颤抖……读书之人在书香浸润中养育了一颗丰润、柔韧的心!

    你们看,书不正是春天里深深浅浅的绿,幽深宁静吗?你们瞧,书不正是春天里姹紫嫣红的花,蓬蓬勃勃吗?你们想,生命之树不正是因为阅读而春意盎然吗

  • 7、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一)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威尔·施瓦贝尔 美国 玛丽·安终于走到了生命的终点,在她弥留之际,我能感受到她的眷恋和不舍,她还没做好准备。虽然,这是一本关于癌症患者最后旅程的书,虽然在这场阅读之旅中,我一直准备着,随时迎接玛丽·安的离去,但当这一刻终于来到的时候,我还是觉得突然。虽然看过《生命的留言》和《余生第一年》,但玛丽·安的从容、坚强、隐忍依然令我动容。书里透露出来的爱与豁达和《余生第一年》颇为类似,体现了美式的家庭氛围与亲情。这改变了我对美国的某些看法,那些关于家人之间关系冷漠的看法。我欣赏这样的家庭氛围,不像中国家庭那样黏腻,没有子女对父母的过度依赖和父母对子女密不透风的呵护,彼此尊重,相互独立。 我很庆幸读到这样一本书,它让我知道,在这世界上还有很多像我一样热爱读书的人。每当安和施瓦贝尔提到一本书,刚好我也读过时,那种亲切如同多年的老友再聚。我整理了一份长长的书单,这是玛丽·安的书单,足够我读上好几年。我想我们会在书中重逢。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和《余生第一年》的主人公——玛丽·安和苏珊都是绝症患者,安在74岁时检查出胰腺癌第四期,苏珊在45岁时罹患als.她们都有医保,事业上也颇为成功。安主要从事慈善工作,苏珊则是一家报社的首席记者。两人都有很多海外工作、旅行经历,家庭和睦夫妻恩爱,她们还都是3个孩子的母亲,又恰好都是2男1女。她们的人生经历非常丰富,是美式普世价值的忠实拥趸。不知道国内的那些党员们,能不能像她们这样用实际行动捍卫自己的信仰。尤其是玛丽·安身上体现出来的那种博爱、助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让我想起了特瑞莎修女。即便在生命的最后1年,玛丽·安也没有停止工作,她坚持在不那么难受的时候接受采访、进行演讲、为阿富汗的图书馆筹集善款,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她的丈夫,82岁高龄的施瓦贝尔先生也在坚持工作,但这些都不是为了钱。我由此想到了李嘉诚、默多克和巴菲特,他们都是早过了退休年龄但仍然继续工作的富翁。我和老公常常畅想,哪天中了体彩头奖一定辞职不干了,周游世界。活得悠悠哉哉,最好无所事事。对于这些毫无生活压力的大富翁们为什么不早点退休,含饴弄孙,表示十分不理解。看了这两本书,看着安和苏珊一直坚持工作到不得不放弃,我忽然明白了,当工作不再仅仅是养家糊口的工具,而成为理想和追求时,它就从负担升华为一种乐
  • 8、 暑期读书会学习体会:专业成长,是一生的课题

    暑期读书会学习体会:专业成长,是一生的课题

    八月十六日,杨校长带领着金茵小学和现代双语学校的老师们,来到了日照,来到了我们金海岸小学。并在这儿,同我们一起进行了为期一天半的学习和交流。专家们引人入胜的报告,老师们充满教育智慧的发言,王校长精彩的课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引发了我深入的思考。回忆这一天半的学习交流,感觉需要写下来的记忆亮点很多,收获很大,下面,我从以下三点,来总结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只有坚持不懈的读书、写作,才会有专业的成长。

    感受灵魂的力量,分享心灵的震撼,回归本真的诉求,挑灯夜读,对话生命,此中的滋味,在掩卷后,日益真切。-------这是李教授,在报告中所说的一句话,我记忆犹新,并深受感动,只有一个倾心阅读过,并在漫长的岁月中,品味出阅读之美妙的人,才能如此淋漓尽致地描绘出阅读的灵魂。与李教授相比,我曾经的阅读,功利性太强,而享受性稍弱。也许是工作忙碌,也许是家庭繁琐,每每捧起书本,为的是急于寻找方法,解答心中的教育困惑,为的是完成今天我读过书了的心理安慰,为的是写出学校需要的读书体会。这样的阅读,没有生命。

    李教授说:学会慢慢走,等一等自己的灵魂。,一句话深深打动了我,曾几何时,为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在宿舍里拿着小手电,对着敦煌石窟的王圆箓,悲愤交加。曾几何时,拿着三毛的《撒哈拉沙漠的故事》,看着山羊从天而降时,笑得流出了眼泪,那是少年时的阅读,那是滋润我生命的阅读!这些年,我走的太快,竟然忘记了等等自己的灵魂。真正有营养的阅读,是涉猎广泛,丰盈生命,拥有阅读的热情,经过岁月的积累和沉淀,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必刻意去寻找,已然在心里。

    李教授介绍了四个系列的阅读书目,分别是一天读的,一周读的,一月读的,直至一生都要反复阅读的书,每本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思着生命,凝聚着智慧。

    通过报告,我对写有了新的认识。写篇文章并不难,难的是,每天都写,从不间断!像报告中提到的,每上完一堂课,都做一次记录。这样日积月累的写,才是一个研究者的姿态。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我不敢保证自己有这样的毅力,能一天不落地书写我的教育生活,但是,我会有这个意识,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来书写。

    二、发挥自己的长处,与学校的特色相结合。

    这是来自金茵小学的智慧浪花。金茵双语学校共有七位老师做了报告,每一位都非常出色,有的与学生及家长之间感人的故事,催人泪下。有的在教学管理上科学细

  • 9、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1000字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是美国著名的出版业名人威尔﹒施瓦尔贝书写了与母亲特殊的读书会,来纪念母亲。

    余秋雨的推荐序很短,但吸引了我。一句话点出了书的主题,一个人在生命垂暮时分的最佳选择,是与家人一起重温毕生最喜爱的一本本书。这让我大致知道我要看的是一本什么书,这本书应该受到世间一切好书的感谢。它重新提升了阅读对于人类的终极意义,又对书籍的选择提出了关及生命的至高标准。看到这里,让我更有兴致读这本书。

    就如书中提及我们都有太多想看却看不完的书,太多想做却不能做到的事。不过我从母亲身上学到的一件事:读书与行动并不冲突,阅读真正的反面是死亡。我也有太多想看的书,然而,我老说没有时间,给自己太多的理由。如施瓦尔贝说的,有很多书我一直想看,我把它们放在床头,甚至连出差的时候都带着,它们去过的地方可真是太多了,我真的想好好看这些书,才带着他们飞过千山万水,可最后,我把其他的都看了个遍(飞机上的免税购物杂志、《高尔夫大师》,自己带的书一直原封不动。

    于是,我一页页的翻阅这本书,遇到喜欢的、有感触的语句,就用笔摘录下来。书中提到,只要有纸张,人们就会书写。在你看到的房间书写,在人们脑海中的密室书写,正如那些被禁止说出来的话,一样有人耳语着。

    虽然作者的母亲玛丽﹒安对后事的安排中有一再交代,对吊唁者的感谢卡别用黑墨水写,用蓝墨水,黑色太过严肃了。虽然这本书是严肃的,面对作者的苦痛和怀思,我能感受得到。

    无论是写下来的、印在纸上还是读出来的字,都应该给予极大的尊重。所以我还是对自己能够如此用心读和用手记表示一种肯定,这次的感受也许能让我对之后的阅读更加抱深刻而务实的态度。

    本书写出了一位母亲如何坚强面对死亡,儿子如何与母亲用两个人的读书会这样一种方式来分享最后的时光。阅读是一把钥匙,在这里很多难免的沟通障碍被阅读这么一种特殊的方式破解了。两个人的读书会可以无所不谈,从母亲确诊前后至死亡的两年期间,母子看了很多书,分享与讨论。伴随着治疗的过程,书越读越多,话题越聊越宽,无所不及,形式内容不限。

    一个主要发生在诊室的读书会,伴随着作者的回忆,父亲母亲、子女孙辈、朋友熟人,甚至陌生国度的陌生人,都串连在文章里,让我们完整看到了母亲一生的奋斗,展现她顽强拼搏的一生,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还有条不紊安排一切的智慧与理智,她重视亲友情谊远超过自己。我钦佩这样一位女性。

    我也欣赏作者平实诚恳的自我

  • 10、 读《班级读书会123》有感

    读《班级读书会123》有感

    --让孩子自觉阅读 我们努力的方向

    记得西方哲人培根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材。是的,在书香浓浓的滨小,相信孩子们受益颇丰。他们通过大量的阅读,懂得了什么是美和丑,懂得了哪些是对和错。通过交流,孩子们开始懂得思考,能够用一颗安静的心和文字2024交流,自由走进其中,寻求心灵的慰籍。当然这源自老师们的辛勤耕耘,循循善诱。读了《班级读书会123》一书,更加坚定了我对阅读的痴迷。

    这是一本语文老师必读的书,它向我们阐述了什么是读书会,班级读书会的建设和必须解决的一系列问题。教师如何扮演读书会的角色等等。读完这本书,使我对班级读书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尤其重要的是心中有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不会像以前人云亦云,犹如瞎子走路--乱闯。

    一直以来我所困惑的问题是如何使孩子能自觉阅读,将老师的喂食学习改为学生的觅食学习。我们知道被动地灌输,令人乏味,厌倦。而利用人的好奇心理研究自己的喜欢的学问,学生将乐此不疲。那么语文老师的职责就是鼓励学生积极阅读,打造阅读的良好环境。这正如床上阅读必定会温馨,舒适而全然放松。那么学生又何尚不向往呢?

    首先这本书向我们介绍了推荐阅读,从而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学生通过别人有声有色的介绍,无形中有了阅读的好奇心,我们就可以顺水推舟定下阅读的精彩书目。其次我们应该适时地提供孩子的阅读场所。如教室,阅览室,班级读书角等,尽量利用更多的空间使孩子可以无处不看,无时不读。我相信在一个充满浓郁读书氛围的环境中,我们的孩子必定会爱上书的!让我们拭目以待吧!再则就是时间因素。我们不能期望所有的孩子对文学作品有规律的阅读,需要教师循序渐进的引导他们。如从有趣的故事到读自己喜欢的书,再早品位文学作品带来的乐趣。只有步步引导,孩子才会真正喜欢阅读。

    总之我觉得让孩子学会看书,学会思考,学会讨论是引发阅读兴趣的重要因素。

  • 2023-02-14

  • 2021-10-11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0

  • 2019-10-20

  • 2019-10-28

  • 2019-10-20

  • 2022-02-03

  • 2021-12-02

  • 2022-12-14

  • 2022-12-25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8

  • 2019-10-28

  • 2022-06-29

  • 2019-11-06

  • 2019-10-20

  • 2022-10-09

  • 2022-10-10

  • 2022-06-02

  • 2019-10-24

  • 2019-10-19

  • 2019-09-25

  • 2021-11-22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4

  • 2023-04-28

  • 2023-01-22

  • 2019-09-19

  • 2019-10-03

  • 2019-11-08

  • 2019-10-29

樊登读书会他人的力量读后感
樊登读书会他人的力量读后感栏目精心为您提供各种樊登读书会他人的力量读后感,2024樊登读书会他人的力量读后感,教您怎么写樊登读书会他人的力量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您。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