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50字 > 地图 >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50字,2024思考快与慢读后感50字范文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50字相关栏目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50字热门栏目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50字推荐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50字

(共 5823 篇)

  • 1、 城市男女百态:快食慢爱 读后感(3)篇
    城市男女百态:快食慢爱 读后感 第(1)篇

    手机上近400页,体量不算小了,不过题材比较小众,所以总觉得不算“大文章”。不知道作者是何许人也,看到后半截提到的mzm基本确定为木子美,似乎是和作者为并列关系,但是近尾声时为了热水澡而去找男人过夜的桥段又只知道发生在木子美身上,不知是如“不加v”等名号其实都是这位大神呢,还是所见略同的英雌最终也难免殊途同归?n三十六计也好,七十二式也罢,所有的阅人无数、一言难尽、性爱日记、身体写作,甚至书中貌似有其实而尚无其名的潜规则、约炮、劈腿、炮友……都反映了一部分人的真实的生活状态,以及这个状态体现出的生活态度(就不提三观这种大字眼了,也免得去争论三观正不正)。说到底,在“不妨碍别人就可以自由”的大前提下,作者也只是涉及了自己这个“单身贵族”群体,捎带嫌弃了一下婚外情的贪得无厌,不是道德谴责,而是作为被“小三”的一方觉得还要额外配合你撒谎。至于更挑战伦理的换妻或开放式婚姻基本回避掉了,把对夫妻双方的道德拷问,化解为了某一方得到对方谅解后的个人选择。所以前面多一半写得不错,毕竟是记录事实为主。而临近尾声的一些思辨的内容就觉得有些功力不够了,仅能作为一家之言看过就算。不过想想直到现在女权与直男(癌)问题还是一锅糊涂粥,没有半点趋于明朗的迹象,就知道相关问题仍然要各说各话地混乱相当长一段时间,短期内难以有所共识。也许就像李银河说的那样,整齐划一全是“正常人”的社会其实是病态的,而出现“千奇百怪”的人,反而说明整个社会是健康的,关键在于什么才是主流。毕竟,既然完美不存在,那就看看真实的生活到底有多么不完美呗。

    城市男女百态:快食慢爱 读后感 第(2)篇

    作者简介

    酱子( 不加v),前记者,现作家,在噼噼啪啪中生存,喜研究城市性爱百态。逻辑与感性共长,犀利与柔软双飞,人称公知杀手,母知克星,战神级别女流氓。

    编辑推荐

    她的文字不是谁都能读懂,但即使不懂,你也不愿放下。

    她的文字不是谁都能面对,但即使面对,你也不敢承认。

    她的文笔犀利,粉丝众多,她在微博上的话语号召力独一无二。她的上一本书叫《男女内参》。

    她的观点叙述总能给人开辟新的话题思考路径。她的文字不是谁都能读懂,但即使不懂,你也不愿放下。

    她通过微博自媒体营销自己的图书,并直接开创了“网签”这个新词。

    城市男女百态:快食慢爱 读后感 第(3)篇

    昨晚看到某君点评此书,说内容颇引人入胜只是羞于

  • 2、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800字(3)篇

    第一部分 系统1和系统2nn第一章 一张愤怒的脸和一道乘法题n面对一张照片时,观察和直觉思考结合在一起,大脑对照片的反应是自然而发生的,这就是快思考(系统1)的例子。面对一道计算题,需要刻意,努力并且有序地进行,这就是慢思考(系统2)的一个特征。第二章 电影的主角与配角n系统2的典型特征表现在其各项活动都需要努力,但其自身却很懒惰,除了必需的努力外,它不愿多付出哪怕一点点。因此,虽然系统2认为是自己选择了人们的想法和行为,可实际上,这些选择都是在系统1的引导下完成的,系统1才是故事的真正主角。第三章 惰性思维与延迟满足的矛盾n自我控制和认知努力是大脑工作的形式。自我控制需要集中注意力,需要付出努力,因此当人们忙于认知活动,或者必须强迫自己做一些面临新挑战的事情时,你就会很不情愿或根本无法进行自我控制,可能做出自私的抉择,在社交场合做出肤浅的评论等。这种现象叫做自我耗损(ego depletion)n所以说聪明,不仅是指思维推理的能力,也指在记忆中搜寻相关信息和在必要时调动注意力的能力。第四章 联想的神奇力量n联想的三个原则: 相似性,时空相接以及因果关系。多数联想思维都是无声的,隐藏在有意识的自我之后的。这种说法和我们的体验背道而驰,但事实就是如此:你觉得自己很了解自己,但其实你错了。系统1编了一个故事,而系统2也相信了这个故事。常见的动作会不知不觉的影响到我们的想法和感觉。比如在实验中当听到电台社论时,那些被要求点头(表示同意的动作)的受试者往往易于接受他们所听到的信息,而那些摇头的人则易于否定那些信息,这种现象也被称为启动效应。当人们感觉自己的心灵受到了玷污,往往也会引发他们清洗自己的身体的想法,这种冲动被称为麦克白效应。钱这一概念会滋生个人主义:不愿意和他人在一起,不愿依赖他人,也不愿接受他人的请求。我让自己微笑,这样做我也的确感觉好多了! -- 看来那些洗脑的成功学也有一定的学术理论支撑。第五章 你的直觉有可能只是错觉n人们在回答问题时有这样一个倾向,即不假思索地将脑海中出现的第一个想法当作答案。因此要警惕别人会设计出一些问题,可以唤起一个最直接但却是错误的直觉性答案。好心情使系统2放松对行为的控制:当人们心情好时,直觉和创造力会增强,但也会放松警惕,易犯逻辑性错误。好心情是事情进展顺利的信号,周围环境是安全的,卸下防备并没有什么影响;坏心情则说明事情进展不

  • 3、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_2000字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2000字

    做为一本学术性书本,就起内容的严谨性,也许可得5星;但是若要做为普通大众的读物,其的可读性只能得3星了(也许是翻译的原因,也有可能是需要精读,也就是作者所谓的需要调动系统2)。 这本我是按普通大众读物来读,读到后面有了想放弃的打算,所以基本是翻过去的,没有记住太多的东西。通过读这本书,让我们了解很多生活中的常识,居然还隐藏着这么多的道理,了解到我们人类在很多时候是不理性,有些错误的东西不止自己有,所以要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也要让我们知道我们要做到包容,能够去接受不同的意见。要改变已存在的认知偏见,需要在以后特意的去练习改变,让这种东西成为习惯,也就是到达了系统1的范畴。 对阅读本书的建议:1、可以先看下后面的两篇论文,看懂了,对本书的第二、三、四部分就容易理解,这三部分基本上都是在阐述着两篇论文;2、持一颗阅读学术论文的态度阅读本书,即要精读,不要受作者所谓的饮水机旁的闲谈的影响,若报一颗轻松的心态来读,就会感觉太吃力、乏味;3、在读每章的时候可以先读一下每章后面的总结部分,这样前面的可能会更容易读懂;4、有能力和条件的建议读原版或者台湾翻译的。 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人在思考问题时,一般有两套系统,系统1反应快速、依赖直觉,几乎不需要我们的努力就能完成任务;而系统2则懒惰,工作起来就需要我们集中注意力,但它也理性、精确。由于系统2过于耗费精力,所以生活中的大部分思考都是通过系统1来完成的,所以出现问题的可能性也就比较高。 第二部分:系统1都会在哪些方面出现错误呢?1、小数定律:在做出结论时,取得调差样本过小,结论不准确,有时候会对随机事件做出错误的因果逻辑解释;2、所谓锚定效应: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受接受到的的一些不相关数字得影响,做出没有逻辑依据的判断;3、可得性偏见:评估事件时,会对自己理解范围内,或者经常接触到的部分给与较高的权重,即忽略或低估自己不了解的部分。比如,高估自己在团队工作中的贡献程度;高估经常被媒体报道的灾难或疾病的危险程度。4、焦虑情绪与风险政策:由于可得性偏见,人们会对概率较小,但是媒体报道的时间格外关注,甚至影响到政策方针;5、琳达问题:即在做选择时,会忽略基础比例,而看重已知的未必有逻辑关系的资料的比重,想人的职业,创业的成功率,项目的成功率等;5、回归现象:如果学生在日常练习中的成绩是围绕某个

  • 4、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_3500字

    读完此书最深刻的印象在于作者所阐述的我们人类对因果性和确定性的迷恋以及由此带来的认知谬误,我们常夸大所见事物的相容性与连贯性,我们追求模式,相信所处的是一个各方面都相互联系的世界,我们满心相信这个世界是有意义的,但其实,这只是系统1带给我们的错觉。系统1非常擅长识别事物间的因果联系——即使它不存在,并让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比现实的更整洁、更简单、更可预知,然而真相并不是这样。世界是荒谬、偶然、无序的,“我们永远不知道太阳明天是否会升起”,因果论与确定性不过是人类用来建立安全感并为生活赋予意义的工具。

    《未来简史》中介绍了罗杰·斯佩里和他的学生加扎尼加为“脑裂”患者(即左右脑连接神经束被切断的人)做的实验,研究团队向左脑(负责语言)展示鸡爪的照片,同时向右脑展示雪景照,接着问患者ps看到了什么,他回答:“鸡爪。”研究人员接着展示了许多图片给ps看,请他指出最符合的内容。患者右手(有左脑控制)指向一只鸡但同时左手指向一只雪铲。研究人员问:“为什么你会同时指了鸡和雪铲?”ps回答:“呃,鸡爪和鸡有关系,而清理鸡舍需要雪铲。”这是怎么回事呢》控制语言的左脑并未接收到雪景这个信息,根本不知道为什么左手会指向铲子,结果左脑就自创出一些觉得合理的解释。多次试验后,加扎尼加的结论认为,左脑不仅控制表达能力,也是个内部翻译人员,会用各种片段的线索编译出各种合理的故事,想为我们的生活找出意义。而在《思考,快与慢》中,丹尼尔论证了启动效应及联想激活对人们决策的影响,并指出系统1带给我们的各种印象经常会变成我们的信念,而且是我们做出选择和展开行动的动力源泉,“我们是自己的陌生人”。这个结论更是让人怀疑人类理性的存在,我们所知的,不过是系统1编造系统2相信了的故事。

    而丹尼尔发现的峰终定律更是让人质疑“自我”与理性的存在。峰终定律即指我们对一件事物的记忆仅限于高峰和结尾,事件过程对记忆几乎没有影响。高峰之后,终点出现的越迅速,这件事给我们的印象越深刻。在冰手实验中,受试者宁愿多忍受30秒不必要的痛苦,是因为他们选择的是他们记忆中不那么让人厌恶的实验,这不仅揭示了决策效用和体验效用的差异,更反映出经验自我和记忆自我的矛盾。记忆自我负责将过去的丝丝缕缕编织成一个故事,并未未来制定计划,但它遵从峰终定律,只会用事件的高潮和最终结果来编织故事,记忆自我是专制的,不在乎痛苦持续事件长短而只是把体验平均。

  • 5、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_1000字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1000字

    读完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真的是痛并快乐着。人,究竟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人是理性的自利人。而在这本书中,丹尼尔·卡尼曼通过各种生活实验揭示出人们思考、判断、推理和决策过程的各种非理性现象,并分析其背后的原理、效应、定律、偏见、错觉。这些现象及其背后的原理几乎给我带来了一场认知上的地震。 丹尼尔·卡尼曼经过多年的实验和观察发现,人类的大脑有快与慢两套系统: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理性的系统2很懒惰,人们经常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不过这也可被看作是另一种节约时间和成本的理性,因为时间是稀缺的、精力是有限的。 丹尼尔·卡尼曼在书中揭示了多种理性偏差,如可得性偏见、锚定效应、光环效应、小数定律、效用层叠、少即是多悖论、因果性解释、均值回归、后见之明、有效性错觉、风险决策、损失厌恶、禀赋效应、框架效应、体验效用、峰终效应……无法消化书中列举的所有理性偏差,只能凭感觉挑选几个印象较为深刻的认知偏差来做笔记了。 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 人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先利用某个参照点/锚(anchor)来降低模糊性,然后通过心理调整得出结论的一种判断偏差。也就是说,人们在决策时会过度偏重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称为锚点),即使这个信息与决策明显无关。锚定效应是一种极为顽固的非理性认知偏差。即使我们了解锚定效应再多的事实,也不可避免地被它影响。 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 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决策,人们并非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理性人”那样行事,而是更符合“前景理论”。“前景理论”有三个基本特征:(a)人们面对收益时规避风险,面对损失时偏爱风险。(b)人们对损失比对收益更敏感,损失产生的痛苦远大于等量收益获得的快乐。(c)人不仅看重财富的绝对量,更看重财富的变化量。由此可知:(a)在得失均可能的情况下,损失厌恶原则会产生极力规避风险的选择。(b)肯定损失和有可能损失更多的选择中,降低敏感度会引发冒险之举。 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 一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敝帚为什么会自珍?人们为什么会很难“断舍离”?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就在于此。 本书内容精辟

  • 6、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_4000字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4000字

    无数年前的一次午餐会上, 我曾经不经意间道出 女人与上帝之间的关联:

    男人是, 精确的, 缓慢的, 小数据的;

    女人是, 模糊的, 敏捷的, 大数据的;

    而上帝是, (无比)精确的, (无比)敏捷的, (极)大数据的;

    因而男人和女人分别是,1/3, 和2/3的上帝,

    即, 女人比男人更近神.

    引发哗然一片..

    我忘记当时是首次看到此书之前还是之后了.

    (姑且当作之前罢, 就算看到, 也只看了前言, 直到最近从才继续. 此书纸版几年前就买了, 一直压在箱底. 罪过罪过~)

    但我在无意间引出了本书的核心:

    系统1, 和系统2, 进化赋予我们的两大核心决策机制.

    当一本书及其作者, 被无数(无数7)你欣赏的作品提及, 你跟它擦肩而过的概率小于彩票中奖. 况且, 本书作者daniel kahneman是一位诺奖得主(因其峰终定理). 而本书是一个严肃的学者一生的成果总结.

    所以, 无论是出于功利, 审美, 装13还是实用, 此书对任何人都应列入 必读.

    ..

    .

    ~

    [系统1, 系统2]

    系统1是 默认的, 快速的, 基于(以记忆构建的)经验的, 它更底层, 因为是生存的基础保障.

    系统2是 懒惰的 (需要更多能耗, 资源, 注意力), 缓慢的. 它或许能得到比1更精准的评估和预测, 但, 受限于资源和框架, 也远非足够理性甚至正确.

    进化为我们(人类)提供了两套决策系统, 是为了应对不同的生存压力. 1的核心是 快速响应, 而精准 或 反应客观现实 并非其第一优先级.

    能够以相对低能耗做到大数据, 无可避免的, 1存在大量的偏见和谬误-- 只要这些偏见和谬误是对生存有利的(很吊诡, 不是么?!).

    因而2被创造出来, 对1进行校正和完善.

    我们可以简略或粗鲁的称1为直觉, 但决不能称2为理性 -- 差的远, 甚至连 深思熟虑 都够呛, 充其量为 三思.

    {以当今的技术, 理论上, 聪明的人理应利用更多的技术手段, 添加新的外部系统 3, 4, 5, etc(比如大数据, ai, 可视化, etc.), 以佐决策. 因为人的生物脑, 无论如何, 会受限于存储量资源, 框架, 和运算速度, 永远无法做到 足够 全局 (横向), 和 发展视角(纵向全局). 此二者, 即我们大脑之永恒局限.}

    系统1: 直觉 vs. 系统2: 三思.

    ..

    .

  • 7、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_700字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700字

    用大量的实验事实告诉你,普遍的认知错觉现象,写得精细透彻。不过就我一个实用主义者的观点来说,如果你是一个爱使用系统1而且系统2不发达的人,就算是把他的每一个结论都背下来了,这些错误仍然照犯不误。如果你本来就系统2发达不爱用系统1,看这本书又有多大意思呢?其实他提到的那些认知错觉,只要你有使用系统2的习惯,就能很大程度避免。这本书的价值就是告诉了你哪些地方容易发生错觉,发生什么错觉,错觉发生的原因,但作者自己也难以避免错觉。我觉得这就是一本记述错觉的书,记录下来了认识错误的车祸现场,但除此之外也没什么用了。而且某些实验,我觉得也有一定问题,比如他喜欢在你对情况完全不了解的时候问你某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不就是要你使用直觉和系统1做出不准确的回答然后又发生错误吗?既然反直觉,为什么要做出这样莽撞的提问?也许大部分人不会像我这样谨慎吧所以回答了他的问题。反正要是我,我是不会回答的。感觉这本书就是当代科学研究愈发精细趋向结出的果实。不过我是个主张实用的人,不能说它没有价值,但我觉得价值有限吧,因为它研究的透彻对影响错误的发生是有限的,而且,冗长的记述将耗费你大量的时间。这样精细的但是耗费时间还实用程度有限的科学著作已经太多了,我觉得想对人类和大众做出足够有益和高效的贡献应该用更加精简的记述方式,否则我就是花大量的时间了解了这些错觉过后,要么忘记,要么继续犯错,对生活没有什么实质的影响,除了最有影响的——我了解了什么叫系统1和系统2以及他们的功能区分,这的确很重要和有用,但除此之外呢?生命如此短暂,还是效率高点吧。要不然你研究得倒是high了,却给我这样的普罗大众增加了负担。

  • 8、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2000字欣赏

    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但不同的是,每个人思维能力都有所不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由丹尼尔卡尼曼著作的《思考,快与慢》这本书呢?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的读后感,一起欣赏吧!

    《思考,快与慢》是丹尼尔卡尼曼50年心血的结晶。丹尼尔卡纳曼,非同一般人,他是第一位以心理学研究成就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学者。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当然也是至今仍健在的最重要最优秀的心理学家,他有独特的天赋可以揭示人的思想的许多显著特征,其中许多特征已经成为教材中的经典内容,成为我们传统观念的一部分,他的工作打开了社会心理学认知学对理性和幸福的研究,以及对行为经济学的研究的新局面。他的这本书也得到了世人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号称可以跟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相媲美。

    人类这个星球最有智慧的动物动物,地球的主宰者,大部分认为自己是理性的,做事的时候都是根据自己在经验和阅历作出的理性判断,但事实恰恰相反,人大部分时间是非理性,偶尔是理性的。这是因可见非理性的研究对我们非常有意义的。但是之前的学者理性研究的多,而非理性的研究几乎是个空白区。

    丹尼尔卡尼曼认为人类的思维方式有两种方式,他给起名叫系统1和系统2。系统1,是快速的,直接的,眼见为实我直觉来作出判断,几乎不需要思考。我们日常经历的很多信息都是用这种方式来处理的。当遇到一些我们棘手的问题,或者从未遇到过的问题时,系统2就会被唤醒,大脑开始深度思考判断,然后才能做出的决定,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大脑需要耗费大量的能量。

    两个系统是相互配合工作的,遇到事情,系统1会运用直觉经验等先作出处理,等系统1发现所遇到的事情以前从未遇到过,无法处理时就会把这个事情交给系统2。虽然系统2非常理性,但是他也是非常懒惰的,轻易也不愿意去思考。因为一旦开通系统的话,会消耗大量的能量,从进化的角度要保护大脑,尽量减少消耗。

    从系统1和系统2出发,又衍生出了两个问题,就是理性和非理性。系统1思考的问题都是感性的,直觉的。系统2相对来说它的就非常理性。很多时候凭着直觉,系统就会产生错觉和误判。这学期这本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知道在哪些方面我们的系统也会出现错误。这样在生活中,我们就会刻意避免这种错误的出现和发生。我们容易眼见为实。我们喜欢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用一个简单的问题来代替。这种简单问题回答的结

  • 9、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3000字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3000字

    张山凤

    " 第一次拿到这本书时,就被它白净、简洁的封面吸引了,就像我所喜欢的为人处世的风格一样,简单、直接、大方、不作。后来在kindle里看到这本书的英文版,封底写着一段推荐文字"buy it fast.read it slowly. it will change the way you think."这句话成为了我给身边的朋友们推荐这本书时必备的口头禅,也为我缓慢的阅读进度找到了一个自我安慰的借口。"

    01

    在知乎等网媒上的一些书评中,我了解到这本书并不是2017年的新书,早在2012年这本书便横扫全球超级畅销书榜单和经济学好书榜单。作者daniel kahneman(丹尼尔?卡尼曼)教授,是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主要学术贡献是决策心理机制和他创立的行为经济学,研究人的行为在现代经济环境中的理性局限。卡尼曼在五十年的研究生涯中总共只出过四本书,这本正是第四本。2002年,卡尼曼与弗农?史密斯一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卡尼曼的当选着实让众多经济研究者感到惊讶不已,因为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一次颁给一位心理学家,也是继约翰?纳什(johnf. nash)之后,再一次罕见的将万众瞩目的奖项颁发给非经济学出身的学者。当时,有这么个小故事,卡尼曼得知自己获奖后激动万分,以至于失手将自己锁在了家门外,最后不得不破窗而入。自此,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人"概念的现实偏差开始为普罗大众所认可。

    02

    在这一个多月的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开小差,注意力老是拐到《未来简史》和《精益医院》这两本书上,耽误了这本书的阅读任务,但是我认为同时展开几本书的阅读习惯还是有好处的,这样可以拓宽思维。我在阅读其他书时,不自觉地就会用卡尼曼的行为经济学决策理论套赫拉利列举的那些例子,正好可以学以致用了。

    虽然很多经济学爱好者都看过这本书,但是真正能读完的、甚至读透的并不多。原因是很少听到大家引用其中的理论,更不用说我们一直在重复书中所反复批评的思考谬误。和其他那些为了讲故事而引入学术理论的书籍不同,此书的最大益处在于帮助我们系统性地了解行为经济学这一学科。可以说,卡尼曼讲的很多东西别的地方都有,但都支离破碎。其他有一些书倒是全面,但如同教科书般索然无味。可以说,没有一本书是卡尼曼这么系统化和易懂的。虽然我已经对行为经济学略有了解,但读过此书后依然觉得系统性的学习实在是

  • 10、 读《思考,快与慢》有感

    读《思考,快与慢》有感(一)

    致用导语

    "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当遇到事情时,大家有没有停下来想一想,我一定要照按系统1工作吗?我还可以采取哪些不同的方式,做出其他的选择?这本书给我们的一个提醒是:人生的修炼和修为,就是在别人都在反射的时候,你有没有一些反应的行为"

    《思考,快与慢》的基础是作者提出的人类思考框架:系统1和系统2.系统1代指人类的非受控或无意识的思考模式,系统2代指受人自身控制的或有意识进行的思考模式。用系统1思考或判断是非常快捷的,因此人们往往第一时间通过它在脑海中形成观点。但有时系统1可能得不到结论或是得到错误的结论,因此人类也经常求助系统2进行更为复杂和费力的思考过程,以图补充或纠正系统1.

    但是,上述说法不等于系统1是感性的、系统2是理性的。实际上系统2经常受到系统1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而系统2很懒惰,经常疏于校验,从而无法纠正系统1形成的错误。

    系统1快速,是因为我们从长期记忆中直接提取了成型的结论或印象,而它的错误则直接来源于我们头脑中的偏见。系统2懒惰,是因为使用工作记忆确实非常费力。至于思考错误,长期记忆本身就是工作记忆的信息来源,如果其中存在偏见,当然也很容易让工作记忆的结论跑偏。但是,通过有意识的、大量的练习,人们可以形成正确的观念以替代原有的偏见,也就是说,更为准确、有效的思考方式是可以通过学习得到的。这当然就是作者写书的前提。他在书中主要做的工作就是向我们一一揭示本能地存在于人类头脑中的偏见,以及何种思考方式可以有效地抑制这些偏见。

    书中提到:利用闲谈来发现和分析别人犯的错误,对比分析自己的错误更容易。所以这本书都在分析别人的错误,我们听一听别人分析别人的错误,再对照一下自己,我们就会有更多的收获。

    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实验。通过征询被试者的意见了解他们在思考和评价事物时的偏好。当偏好会影响评价的准确性时,它就成为了需要克服的偏见。关于"球和球拍"这个简单精炼的案例。球和球拍一共1.1美元,球拍比球贵1美元,问球多少钱?系统1给我们的估值是10美分,这是大多数人都会快速得到的一个答案,这个答案似乎与生俱来,用不着我们思考,看到这句话,不由自主的就产生了这个结果。然而,一旦你对这个结果产生了怀疑,系统2就要尝试

    工作了,只要稍稍动脑想一下,就会否定这个直觉性的答案,我们知道球拍实际上是1.05美

  • 2019-10-29

  • 2019-10-24

  • 2019-10-20

  • 2019-10-20

  • 2019-10-17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04

  • 2019-10-01

  • 2019-09-23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2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2

  • 2019-10-11

  • 2019-09-23

  • 2019-09-21

  • 2019-09-25

  • 2021-12-23

  • 2019-10-19

  • 2022-01-01

  • 2019-09-28

  • 2021-07-15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10-19

  • 2019-10-17

  • 2019-10-17

  • 2021-12-22

  • 2019-09-19

  • 2019-10-29

  • 2019-11-06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50字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50字栏目精心为您提供各种思考快与慢读后感50字,2024思考快与慢读后感50字,教您怎么写思考快与慢读后感50字,希望能够帮助您。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