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1000字 > 西方文明史读后感1000字 > 地图 > 西方文明史读后感1000字,2024西方文明史读后感1000字范文(左右,以上)
西方文明史读后感1000字相关栏目
西方文明史读后感1000字热门栏目
西方文明史读后感1000字推荐
西方文明史读后感1000字

(共 864 篇)

  • 1、 文明的韧性作文1000字

    我们生活的这颗蔚蓝色星球,已经40亿岁。相比广袤宇宙中其他星辰,它很年轻,充满生机。有人做过估算,如果把地球到今天的时间比作24小时,人类仅仅出生在23点的最后几分钟。

    这个时间足够短暂,和宇宙180亿年龄相比,不值一提。但人类这样一个物种,已经飞出了地球,凭着经验、想象、创新,尝试开拓更多未知的领域。他们极有韧性,用毅力攻坚未来,一个人的一种主张,一种思想,便可能成为整个人类的圭臬。

    帕米尔高原以东,太平洋西北岸,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幅员辽阔。多种多样的地理面貌和物种形态,构成了丰富的生态资源。中国人自古就相信,人和天地万物的关系密不可分。在一些道家经典看来,外在的宇宙,是一个大宇宙,而人体则是一个小宇宙,无数人物都在追寻齐物、天人合一的境界。

    儒家创始人孔子这样说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把生物的韧劲类喻到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国不是独一家。但察微知著、忧患意识、触类旁通的达观思想,中国人格外清楚。因此,中华文明和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以及阿拉伯地区文明相比,又是一个早熟的文明。

    中国人精于往来,对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有充分的把握。人和人之间,是点对点的关系;而组织成一张庞大的关系网,则是社会的面。中国独有对尊严的特称面子,也正是以社会身份为出发点,面向外人而言。

    农耕文明孕育了薪火相传的无上原则,早在3000年前,周朝就彻底奠定了父死子继的传承系统。围绕家的准则,组织社会构成体。家国天下,都在独特的伦理系统中,一脉相承。这个成语中的脉,更是特指血脉。中国人因为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同属血脉相连,所以能够倡导四海之内皆兄弟。每个人都有相同的血缘,无论是天下一家还是天下为公,在逻辑上都能够推演成立。

    家的结构给中华民族向心力,中庸思想给文明以中和的驱动,在历史上无数个危机关头,中国总是能够凭借家庭伦理和中庸这两条轨道,稳定地向前行驶。中国理想,是方式以中庸为指导的理想。

    因为家与中庸这两条古老的生命线从未断裂,所以,中国文明也是没有断裂的文明。而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的提出,也是对家概念的延伸和网罗。凭着这种韧性,文明才可能一起协同工作,流浪地球;珍重共同体的概念,人类的未来、地球生态的未来,才能得到史无前例的突破。

  • 2、 读后感1627字:【关于文明的作文】西方文明史读后感

    阅读这本书,是非常快乐、重建信心的过程,因为由渔猎采集社会,到农业社会,再到工业社会,人类尽管面临种种磨难——来自大自然的灾荒,来自人类自身创造的灾害,如战争、奴役等到,但人类从未被打倒过,作者在书中第五页写道“特定时代的人以符合其所处的特定环境和发展阶段的方式去努力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并使他们的生活颇有建树,西方文明史读后感。”

    看来是的:西方科技进步导致人类对自然及自身命运的掌控能力提高、人类寿命的增长、活动范围甚至拓展到太空;民主制度的建立消除几千年来统治者对民众的高压统治、国际外交秩序与贸易关系的建立,改变了即往以战争做为得到资源的毁灭性手段。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下结论说‘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西方文明史及西方社会的现状已经是证明。

    可是,除西方发达国家之外的其他国家呢?近代世界所能享有的科技文明成果,几乎全部由西方世界提供,在农业文明时代曾经富裕兴盛过的两河文明、尼罗河文明、中华文明,不是彻底衰退,就是不断在演替兴亡的怪圈中循环,文明失去自我更新的能力,倘若不是西方文明的传播、冲击与滋养,这些文明古国现状将如何?

    作为一个以增长见识为目的普通的读者,在阅读这本书时不自觉会将本身或本民族的遭遇所带给自己的疑问与阅读内容作对比:为什么西方文明能不断克服所面临的困难并改进,而我们的民族照通常所言,只能在朝代的兴替中循环不前呢?

    为什么在公元1500年前后,西方基督教文明能一枝独秀兴起?什么是决定性的因素?是源于希腊文明的惠泽?是如马克斯韦伯所说的新教伦理?或者是戴蒙德所认为的地理环境决定吗?

    照此推论,一则未必不是倒果为因,二则难保不会为种族优越论者提供依据,

    何兆武先生曾经著文分析各国社会的发展形态,认为西方社会的发展轨迹是非常态的,可是他没有分析说为什么常态就是“衰退、停滞”?常态与非常态,内在包含何种不同的因子?

    如果说西方文明中有进步因子,那19世纪的中国和日本,同样遭遇西方文明的冲击,为何日本文明能够很快得以新生成为亚洲强国,而中华帝国却不断受到屈辱。

    倘若如某些学者所言,儒教文化的因循守旧该当此罪,那么日本从前也是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该如何解释日本的成功?不管是从感情上还是之所以如此的原因探究,不是单项选择题,不是多项选择组合,只有猜测。客观角度,说中华文明因循守旧,都不符合历史事实,正如美国史学家徐中约先生所言:“中国近代史,不只是

  • 3、 《中国文明史》读后感范文1000字

    《中国文明史》一书由康拉德希诺考尔和米兰达布朗合著,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脉络等内容。这里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中国文明史》读后感范文1000字,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

    大一升大二的这个暑期,是充实而有收获的。先有幸在学校的推荐下去赣南日报实习学习,后是控制住了自己,在假期认真阅读了老师推荐的书单,对历史有迷一般热情自然更喜欢阅读中国文化史,外国文化史之类的书籍。这次来简要谈谈个人读冯国超先生《中国文明史》后感。

    根据百度百科的介绍,《中国文明史》是光明日报出版社重点图书工程光明彩图书系历史系列中的一种。所以整本书阅读起来非常的舒适抓目,整本书将简明的体例、精练的文字,新颖的版式、精美的图片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通过思想文化、文学、宗教、汉字、建筑、科技、绘画、雕塑、书法篆刻、服饰、工艺美术、音乐舞蹈、体育与博艺、剧剧与贡艺、饮食文化、民欲等十六个方面,深入开掘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全方位、立体地展现出来,使读者轻松获取知识的同时,为其提供更广泛的文化视野、审美感受、想像空间和愉快体验。

    小时候,我们就背诵我们是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作为一名中国人,我认为这一本书是必看的,它简要地梳理了中国两千年的历史。如果回避过去,便迷失了未来的方向,怀疑自己的文明,反过来覆亡了自己。昨天老爸还在说我追星的事情,说我不应该追星,应该牢记的是先辈们的付出。但是我认为记住先人传承中国文化方式有多种多样,我喜欢吴亦凡,喜欢他尽己所能在世界推广中国嘻哈,身体力行告诉世界中国不只有武术,还有很多非常棒的音乐人,喜欢他在国际上拿了大奖主持人问他感受的时候,全球直播下,他开口就是中文,喜欢他在世界的眼光下说我来自中国我想,移民改变不了什么,骨子里的中国血依旧热血沸腾,即使有一天由于种种原因我移民了,但是我依旧会时刻记住我是()中国人。作为一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我们将来如果真正地坚持走上对外汉语这一条路,我们会出国教学,会与外国人有更多的交集,甚至可能会嫁一个外国人,生一个混血宝宝但是我们最最最应该记住的,就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是来传播中国文化的,当然,咱们也可以把外国小哥哥拐回国,在自己国家发展更多留华外国人。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有说过: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不敢言究天地之际,通古今之变,但求对我们的历史

  • 4、 《文明之光》读后感1000字

    《文明之光》读后感1000字

    张克

    我最喜欢读有关历史的书,原先喜欢看历史故事到探求历史背景,然后到现在喜欢纯粹介绍历史的书,这些书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收获。

    最近我有幸读了吴军博士的文明之光(一至四册)丛书,该书最大的不同是从文明或者说科技的角度讲历史。这和我们以前讲到历史时都是用阶级、革命来讲是完全不同的。选取了人类历史上的若干片段来分析历史。将我引入了对人类绵延上万年,光辉灿烂的文明探索之旅,让我能够站在历史长河的高度,客观的看待和欣赏不同文明的历史和文化。

    印象最深的几点:

    一、人类历史跟地球历史相比显得很渺茫,地球历史有45.4亿年前,25万年前才有了人类,人类文明从古埃及立国算起,距今大约6000年,我们现在跟整个历史长河相比,是多么的渺小,一年与半小时,人类还很年轻。

    二、中国在农业、陶瓷等方面为人类文明做出了贡献,但中国更善于技术,不善于科学(物理、几何等理论研究)。并且不善于知识积累,工匠们都是师傅带徒弟,没有科学的记录,导致手艺失传,宋代"汝、官、哥、钧、定"窑的失传,后来欧洲和日本也逐渐的研发出了陶瓷,目前已经占据了高端市场,中国现在的陶瓷只能是低端市场,可惜了。

    三、罗马法是现在民主制度的基础,罗马帝国真了不起,为人类留下了民主制度、基督教。

    四、大航海带来了全球一体化,风险与收益并存,导致很多冒险家和移民等。互联网是第二次大航海。

    通过阅读此书,我理解文明应包括以下三个特征:一是传承性。任何文明的出现都不是一瞬间的事情,都是经过一代一代人的努力创造而传承下来的;二是群众性。在《文明之光》全书中,吴老师多次提到那些"默默无闻"的人,说正是因为他们,才有了一些让大家叹为观止的成果。确实,如果文明只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那不是真正的文明。真正的文明是要服务人民大众的,就像电、通信、软件一样,它们要为全世界人民所用。三是多样性。任何一个璀璨的文明,都不是单一的,都必定包括了多个方面的内容。如古代中国的文明,就包括了农业、手工业和选官制度等方面。牛顿的贡献也不是单方面的,他对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甚至是化学、神学等,都有贡献。

    近代经济发展史对公司治理的启示。

    作为一名出版专业人员,从此书中我也得到了一些启迪和思考。我认为如果把一个国家看作是一个组织架构健全,代表一国民众的股份有限公司的话,那书中介绍的近代经济发展史能很好的反映出一个公司在兴衰成败中的

  • 5、 文明史纲读后感

    文明史纲读后感,历史总会让人有疑问,然后深思,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文明史纲读后感,欢迎阅读!

    文明史纲读后感【1】

    历史的使命之一在于解释过去,并试图预测未来,尽管这一使命似乎从来没有彻底完成,甚至对历史的表述和解释本身就存在臆测,或者说永远无法抵达真理和真相,但是在人类有限的资源和理性的永恒限制下,我们能做到的无非是尽量自圆其说,或者某个解说能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接受,无论这个解说是否代表真理和事实,甚至可能是违背人类大多数人的命运和未来的。

    观念决定行动,所有的观念都离不开社会的价值观的选择。

    历史和人类命运总是守恒的,任何的选择都是共同价值观的表现,如果我们认为人类大多数人的利益是终极价值,在制度上的体现就是民主和共和,如果我们认为人有高低贵贱之分,专制和等级制度就可能长期存在。

    历史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在什么条件下,人们为什么要选择不同的价值观并共同维持着某种长期可以存在的制度。

    就像我们现在都认为封建专制是不合理的制度,但为什么可以在历史上长期存在。

    教养是个体对原始野蛮本性的客服和推广,文明则是区域社会群体对自身共同野蛮本性的协同矫治和维护。

    单一的个体永远无法自我克服本性中的原始野蛮性,这时生存和繁衍的生理基本需求和基因导向。

    但群居生活开始后,资源争夺和生存竞争导致了机会和地位的不平等和不均衡,个体本能被放大,集体妥协和约定逐渐形成,人类生活史本质上就是不断妥协和约定的历史,文明、文化、法律、制度、信仰、宗教都是一种人类的自我约定,他们将人类自身的本能需求用更先进的方式发泄或转化,将私密性的满足通过私密性的方式实现自我救赎。

    挑战与回应构成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两种决定性力量-------汤因比的 历史研究 。

    文明史纲读后感【2】

    布罗代尔在历史学的成就是不容置疑的。

    只是这本书无法避免地带有冷战思维的标签,对于苏联和马克思主义表现出过分的恐惧和忧虑。

    本书写于1962年,布罗代尔死于1985年,苏联的解体是以后的事情了。

    从今天的情况看,书里面的一些观点已经不合时宜了,当然,大部分的论述还是合理而且有意义的。

    书中不止一次地对未来表现出忧虑感,随着苏联的解体,书中的大部分预言失去了实现的基础,而站在今天回望过去,我们生活的历史就是布罗代尔所展望的未来,可惜的是,他剩余的一小部分预言也几乎没有成为现实。

    他是一个优秀的历史学家,他对过去了如指掌,但这并不能阻止他

  • 6、 《失落的文明》读后感1000字

  • 7、 《西方哲学智慧》读后感1000字

  • 8、 文明苦旅读后感1000字

    对于余秋雨先生及他的作品是有所闻,但一直没有接触过。我很少看电视,这次去河北与同去的大姐住一间,她一直在看青歌赛的节目,因此我也一起看了好几期的比赛节目,比赛中有文化知识的考试,评委正是余秋雨先生,其中的考题都是一些常识、专业性的知识,考题本身并不复杂,而与考题有关的相关知识的连接,余秋雨先生解读的非常到位,可见他渊博的知识,他对中华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评判,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我正好手头有他的《文化苦旅》一书,利用双休日的时间翻阅了一遍,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静静体味的书,他从风景秀丽的江南到大漠孤烟的大西北,从冰天雪地的北国到充满民族风情西南边陲,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也是他在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里的苦苦求索,莫高窟的色彩、线条令他着迷:北魏色彩的浑厚沉着,隋朝的畅快柔美,唐代的喷射和舒展,五代的精细、温煦,这是一条色彩的河流,也是文化的河流,一直汹涌地向我们奔泻而来。天一阁的藏书曾令他迷惑,而终于有一天显现了藏书的社会意义。而西湖终究是文人们心中的一个飘渺的梦境,只能意会,无法用文字解读。

    中国文化如奔腾不息的黄河、长江,流经祖国大地,流向浩瀚的太平洋。文化是内化于心的一种精神财富,在有华人的世界里,就有中国文化的延传,漂泊海外的华人们可以把原始的巨树当成神庙,供奉着“大公伯”,然后进化成“拿督大公伯”,希望庇佑着他们。这是典型的宗族文化,一辈子也无法挥去。

    960万及其海域的神州大地,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化,有如一朵朵奇葩绽放着,包容和开放的海派文化,亲新婉约的江南文化,浓郁思乡情结的华人文化……我无法用语言表达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深刻解读,我只能用心去细细体味。

    合上书卷,我们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动的车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种文化,这里是高雄,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也许咱们应该背起满满对中国文化的疑虑,亲自去辽阔的土地,让我们读过书后,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

  • 9、 《西方文明中的音乐》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3000字

    《西方文明中的音乐》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3000字:

    保罗·亨利·朗先生的《西方文明中的音乐》是我最喜欢的一本音乐史书。喜欢的原因主要有3点:1、信息密度大。学音乐史学到我这个地步也算是入门了,可读起这本书仍然比读一般的书要慢,根本就读不快!如果读一般的书像喝啤酒,那么读这本书就好比喝高度茅台——你只能慢慢品,一口一口咂嗼滋味,而且时不时还得配点下酒菜才喝得下去。信息密度太大了,包括的各类知识层峦叠嶂,有趣的观点层出不穷,厚厚一本书,从头到尾,几乎没有一句话是水的。看来还得是欧洲人写的东西经读,经得起一句一句嚼,反复嚼,常读还能常新;2、文笔译笔都相当漂亮;3、这是一个人书写的史书。说起来音乐史写作有这么一个小小的悖论,一方面,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没有人能够成为所有时代的研究专家,所以,一个人写的音乐史在内容深度上、资料丰富上无法与由一群各时期专家合写的音乐史相比,一个人怎么干得过一个团队呢。可邪门的地方也在于此。另一方面,合写的音乐史注定无法成为经典的音乐史,因为音乐史写作中最重要的评价标准、切入视角、资料选择,合著是无法做到真正统一的。更何况,每个人的文笔参差不齐,这个问题根本无解!所以,能成为经典的音乐史著作,注定必须一个人写。

    因为喜爱,所以我打算慢慢开始做一个长篇,一个《西方文明中的音乐》的读书笔记。这个笔记有可能是注、也有可能是疏,也有可能是随感,总之,我打算把它做下来。慢慢读,慢慢写。一边读,一边写。

    序言里朗主要谈了他的修史观以及写作本书的意义。并不长,目测2000字左右,但写得非常精彩,很多句子经过几十年大浪淘沙都已成为音乐学领域的经典名言。我恨不得把它从头到尾抄一遍。

    朗一开始就谈到了音乐的特殊性,认为尽管时代精神会反映在艺术中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不能想当然地以为,存在某种统一的时代精神,它固定不变地表现在每门艺术中,并传达给我们相同的内容和意义。相反,我们发现,我们寻找的是各类不同艺术的意义总和,它们的综合才能构成时代的艺术精神本质”。在朗之前的将近一百年,汉斯立克曾经说过类似的话,他抨击的是黑格尔,自以为有一个自上而下的美学体系,就可以解释所有的音乐问题,错。音乐有着它太多特殊的美学问题。汉斯立克抨击黑格尔,是在为音乐美学辩护。而朗谈到他的修史立场,毫无疑问是在为音乐史做辩护。音乐史既不是某种美学的附庸,也不仅仅是某个大时代的附庸,音乐有

  • 10、 《文明苦旅》读后感1000字

    《文化苦旅》读后感1000字

    从文化大家的园子里归来,被露水打湿的衣领上还带着花的香气,脑海里保留着和这早晨一样新鲜的记忆。我不揣冒昧地把这些既不连贯。又不准确的记忆写下来,不知能否对读书养气有所禆益。

    读了《文化苦旅》这本书,我感受最深,也是最大的,就是: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

    我想,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有这种感觉,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人和文化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作者余秋雨先生认为: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我想,这个原因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同样适合。

    我们去某一个地方参观旅游,都总会不自觉地回想那里的一切,主人是谁,修建的目的,发生过的历史事件,何许人也曾经到过这里等等。这样,就在这一瞬间,把人、历史、自然浑沌地交融在一起,历史的沧桑感与人生的沧桑感便笼罩在每一位参观者的全身,历史古迹所蕴藏着的精神与文化也就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使每一位参观者都好像亲身经历过一定的历史事件,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

    譬如说,我们路过汨罗江,总会在百感交集之中挤出一声来源久远的喟叹。既羡慕沉睡江底的闲散,又恨楚国忠臣的轻生;既有感于物换星移的短促,又兴幸楚臣的精神没有随流水而长逝;既叹惜滔滔江水的无情,又因身为炎黄子孙而骄傲??这众多的感慨,全是因为楚臣遇到了汨罗。我们看到了汨罗,就想到了它的主人,感受到他的爱国精神与浪漫诗篇。

    又如,我们去参观长城。长城,之所以能成为我国的象征,就是因为它一直肩负起了保家卫国的责任。走在长城上,似乎能清晰地感觉到无数英灵在抗击匈奴时的勇猛,倒下前转过头给熟悉的大地投去的目光以及那亘古不变的黑色的眼睛。不到长城非好汉这一口号的提出,大概也是来自一个简单的愿望:把中华民族的精神历代相存。而不懂得这一切,长城,中国的长城,只不过是一条长长的土堆儿而已。

    大概,每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需要一些历史事件才能得以丰富,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古迹,陈年的石头和木块也才能深深的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而文人的作用,也就是把古迹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与人类精神感悟出来 mei。因此,文人也是丰富历史古迹的内涵的要素。没有了历史事件与人物,人们对于无论有着任何意义的景观都只会有:自然的力量多大啊!或者古人的智慧与技术多高啊!之类单纯的赞叹,而永远也不会有更层次的感慨。旅游的更

  • 2019-09-23

  • 2019-11-06

  • 2019-10-29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09-23

  • 2023-01-01

  • 2022-12-22

  • 2019-11-12

  • 2019-10-24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10-16

  • 2019-10-23

  • 2019-10-23

  • 2019-10-23

  • 2019-09-25

  • 2019-10-16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10-11

  • 2019-10-09

  • 2019-11-02

  • 2019-10-17

  • 2019-09-19

  • 2019-10-23

  • 2023-02-07

  • 2019-10-09

  • 2019-09-20

  • 2019-09-21

  • 2023-05-06

  • 2019-09-20

  • 2019-11-08

  • 2022-12-28

西方文明史读后感1000字
西方文明史读后感1000字栏目为大家提供众多的西方文明史读后感1000字,2024西方文明史读后感1000字,西方文明史读后感1000字范文,西方文明史读后感1000字2024等,欢迎大家阅读。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