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西方哲学读后感 > 地图 > 西方哲学读后感,2024西方哲学读后感
西方哲学读后感相关栏目
西方哲学读后感热门栏目
西方哲学读后感推荐
西方哲学读后感

(共 3764 篇)

  • 1、 [推荐]西方哲学读后感

    考虑到你的需要,栏目小编特地编辑了“西方哲学读后感”,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读后感书名是文学历史上的一部著作,是由著名文学家{作者人名}编写的。我们在写读后感之前,要保证对原文有着较深的感悟。

    西方哲学读后感 篇1

    有人说,哲学是一门十分高深的学科。其实,哲学(pholosophy)一词,来自于古希腊文( pholosophia ),意为“爱智慧者” 。只要你拥有一颗爱智慧的心,并不断地进行着思辨,你就可以进入哲学这门领域。我对此深有体会。

    早期的自然哲学家们围绕着一和多、变和不变形成了四个学派:伊奥尼亚派、毕达哥斯拉派、爱利亚派和元素论。各派围绕着“世界的本源”这个问题,进行了激烈的探讨。各派都对世界本源提出怀疑,而又进行了思辨,从而总结出自己对本源的看法,提出了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对世界的观念、看法)。这种追寻真理的方法与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有人说:“哲学史展现的是高尚心灵的更迭,思想英雄的较量。虽然没有一个西方哲学家的结论能够经受历史的检验,没有一种直到现在还被普遍认可的哲学真理,但是,哲学家们为解决哲学问题而提出的论辩证明至今仍给人以启发,成为人类精神的宝贵财富。”

    事实也正是如此,从这本书中,我体会到了一种思辨的精神。这种思辨的精神对我的生活有着很大的作用。现在,我会对生活中的事物产生怀疑,并去探寻新的方法。

    比如最近暑假到了,我想要去进行体育运动。我不再拘泥于一种运动方式,而是通过创造性思维,将各种运动方式结合起来,制定出一套最适合我、既可以锻炼、也会让我在运动中感受到快乐的方案。而且,我会在原有的运动模式上,创造新的花样,让运动方式不再枯燥。这,便是思辨精神的一种客观化体现。

    这本书,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思辨,是智慧的源泉。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思辨,运用创造性思维,去改善我们的生活,去创造我们的人生。

    西方哲学读后感 篇2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一直是一本经典的世界名著,我读后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它的经典之处。哲学,可能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十分枯燥的,读罗素的书我感觉是相对浅显易懂了,虽然许多地方我还是需要逐字逐句慢慢理解。罗素对于哲学是理性的,他对哲学的论述总是力求清晰,他试图将原本深奥难缠的东西讲的更明白一点,在这样的意图下,难免会有一些对精华的学问的.偏颇或是遗漏,但是这对于我们这种处于哲学的人来说却是

  • 2、 西方哲学读后感900字通用

    读后感大全精选专题推荐:“西方哲学读后感”。

    读书是一种思维的训练,人格的修炼,阅读作者写的书籍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读过一本书后写读后感能让我们更透彻的领悟作品。经过收集,读后感大全的编辑整理了西方哲学读后感,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西方哲学读后感 篇1

    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面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通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通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首先给我答案的是物理学,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现在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己,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当然这也是人类期望永恒的一种思想,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当然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天体物理给了我一个类似神秘主义的答案。

    宇宙是如此的广袤,有着太多人类所称之为科学的东西,它是如此的寂寞,亿万年来是如此的安静(

  • 3、 《西方哲学智慧》读后感

    《西方哲学智慧》这本书让我有无尽的感慨。现代的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校园急功求利的学风也日益严重。试问当代大学生中又有多少个是在纯粹地追求知识而不是为求以后的功名利禄呢?有谁能真正像古希腊的伟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和中国的一代先师孔子那样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和智慧,直到自己老去、逝去呢?更令人堪忧的是当代许多高校存在着学术浮夸风和学术盲追风等不良的风气,缺乏脚踏实地挖掘真理,辩证地汲取知识的高素质人才!身为大学生一员的我有时也禁不住受到这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读了《西方哲学智慧》这本书,我深刻思考了自己的学习、人生,渐渐从迷惘、浮躁中走了出来,渐渐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人生求学之路!

    读了《西方的哲学智慧》,我真正理解了哲学的概念并坚定了终生追求智慧的信念。以前历史课本关于哲学的概念是“爱智慧”,我以为这里的“智慧”就指一般的明智,其实我理解错了,哲学中的“智慧”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它指示宇宙自然最深邃最根本的奥秘,而“爱智慧”标志着至高无上、永恒无限的理想境界。第二,通常的知识通常都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因此它们不等同于真正意义上的智慧,而人类追求智慧没有别的目的,只为了智慧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唯有哲学才是才是真正自由的学问。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都深深了解到人生有限而哲学无限,因此他们在追求哲学智慧的道路上不断奋斗努力着,从柏拉图的不朽论与宇宙生成论,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与物理学,卢梭,康德,黑格尔,拜伦……一个又一个哲学家,开启了一个又一个文化历史阶段,极大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哲学家们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我希望自己能成为纯粹为智慧知识而活的现代人,我希望自己能为国家的文化添点砖加点瓦!

    读了《西方哲学智慧》,我懂得了学哲学应该是“思想和思想的对话”。所谓“思想和思想的对话”就是了解哲学家面临的哲学问题和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把握他们思想的精髓和内在精神从而使自己的认识升华,思想突破,得到创新,因此我们学习哲学就应该把人类精神所思想过的东西再思想一遍,把人类精神所走过的精神之路再走一遍,从而选择或开创我们自己的路!这样当我们通过学习和哲学家们进行思想之间的对话时,他们的思想就复活了,而我们的学习就不是“单向性”的受到活动而是“双向性的”互动活动。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真正地“思想和思想的对话”呢?首先我们要有“实事求是”的求学精神,辩证地看待哲学家们的精神,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他

  • 4、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西方哲学史》是每个读书人都应看的一本书,尤其是搞文史哲研究的人。但是版本也很重要。较好的有两个,一个是罗素写的,另一个就是梯利写的。他的特点不是像以前的版本,罗列各种思想、各个哲学家,而是按照思潮的渊源,逐渐地演化,读者看了以后,有一个对西方哲学清晰的系统的了解,同时增加东方人欠缺的理性和逻辑性。作者在本书的序论里说,哲学史必须力求把每一种宇宙观放在它适当的背景中,把它看成是有机整体的一部分,把它同它过去、现在和将来文化的、政治的、道德的、社会的和宗教的因素联系起来。 这本书的作者弗兰克?梯利(1865~1934),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在州立大学毕业后,曾去柏林和海德堡留学,在德国,他受到了严格的哲学思考方法的训练。回国后先后在密苏里州立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康奈尔大学教授哲学与心理学,并曾任美国哲学协会主席。这本书就是他在康奈尔大学教书时编写的教材;出版于1914年,书一出版,立即被哲学界奉为名著。 本书原名:a history of philosophy, 虽然叫哲学史但是仅仅写了古希腊、德国、法国、英国等西方国家的作家和作品,东方仅提到犹太希腊哲学和阿拉伯哲学,所以,仅算是西方哲学。书的风格客观冷静,书的内容翔实,附有通常的脚注和参考书目,供读者核实和进一步研究之用。是一部学者写的经典之作。

  • 5、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篇一:《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一直是一本经典的世界名著,我读后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它的经典之处。哲学,可能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十分枯燥的,读罗素的书我感觉是相对浅显易懂了,虽然许多地方我还是需要逐字逐句慢慢理解。罗素对于哲学是理性的,他对哲学的论述总是力求清晰,他试图将原本深奥难缠的东西讲的更明白一点,在这样的意图下,难免会有一些对精华的学问的偏颇或是遗漏,但是这对于我们这种处于哲学的人来说却是最好不过的了,它不会将我引入一个庞大难懂的圈子中去,或使我进入无止境的思考,或使我就此对哲学失去兴趣。罗素的哲学无意识很能帮助人的,若是能用心体会其中,相信一定能使自身的境界提高。

    罗素的哲学史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这与许多哲学史是有所不同的,他不是完全以哲学方面的成就作文选择标准,而是更看重哲学家的学说对时代社会生活影响的大小。他不是单纯的将西方哲学自身的发展,不是讲纯哲学概念或是哲学问题的发展。罗素说:哲学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哲学家的学说不是个人孤独思考的结果。社会环境和以往各种哲学学说对一种哲学学说的产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因而罗素在这本书中,总是把每一个哲学家看做时代的产物,又考察他们对时代的影响。

    【篇二: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我读完这本书得感觉,正如培根所说的那句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看不同的书能给人带来不同的东西,多方涉猎,才能让人博学多闻。

    从很多哲人深刻的思想以及每个人的自身看,哲学是世界上最深奥的东西,他与生活中的所有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自成一派,深邃而令人思考,回味却无法触及真谛。哲学真的是世界最美妙的东西,但是但凡有所诚者,必是这个世界上最厉害的人物了,他们真的是人类思想的指引者。

    作者波特兰罗素,真的是如在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给他的颁奖词所说的那样,他是能够把一般性的哲学思想成功的介绍给人们,他这样做,是对哲学家始终保持兴趣的最成功的范例。

    这本书所散发出的美感,超出了我看其他任何书给我的感觉,虽然有的东西晦涩难懂,却也让我爱不释手。

    希望大家也能涉猎广泛,多多读书。

    【篇三: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作文】

    《西方哲学史》是英国哲学家罗素享誉世界的一部学术巨著。它以其精湛的思想,深邃、广博的学识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罗素有一句名言:一种哲学

  • 6、 读《西方哲学史》有感

    浅议"哲学"

    —— 读《西方哲学史》有感

    张博文

    自己近来断断续续地读着《西方哲学史》,一是因为兴趣,二是因为觉得这很有必要性。先来说说我们为什么要读点哲学。

    大家可能是受《毛概》和《马原》的影响,一听到哲学就敬而远之。我们就该去思考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我们对于一门知识没有渴望,有的反倒是畏惧感和疏远感,知识应该是用来武装自己升华自己的有力武器。如果我们对所学的知识厌恶,只能说明这些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没有多大的关系,我们几乎无法意识到他的存在,或者说他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如果有人告诉我他一天不学《高数》就心里难受,每天不学就寝食难安心中抓狂,我想这种人要么是疯子要么是天才。那么,对于哲学呢?我们之所以去学习哲学,是因为我们已经把他放在我们的精神行囊中,所以多去了解一点总是没有错的。正如胡适之先生说的:哲学是安身立命之学。比如说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二分法",经常在一起聊的"三观",甚至我们津津乐道的政治问题??????这些都属于哲学的范畴,如果细心观察会发现哲学无处不在,而这恰恰也是哲学的伟大之处:将细小的问题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从而得出一个惊天动地的结论,这很有一种平地惊雷的感觉。

    可能大家会觉得上面的太空太泛,我举例浅谈哲学和我们实际生活的联系。比如对于大家比较关心的民主问题,几乎都认为它是个好东西,我们要尽快实现民主化,可是一定是这样吗?

    民主是个好东西,可是他适合现在的我们吗?如果国家现在提出法治,我绝对举双手赞成:可是如果国家说,现在实现全民选举,权利下放民众,我誓死反对。不是说我们不想要民主,也不是说民主不是个好东西。这个时候有些人就出来说了:中国不适合民主,就应该强权政治。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可以这么理解:有一天我们眼睛受伤了,看不见东西,庸医告诉我们你既然看不见了,那就永远也不要再看见外面的世界了。这真是无稽之谈。我们之所以反对普选反对,激进的民主改革,是因为我们知道那伟大的时刻还没有到来,想要实现真正的民主需要什么条件呢?我先举几个例子:大家有空可以去看看戈尔和小布什竞选失败后的讲话,十分精彩。大致有这么个中心思想:国家独立于于政党之上,他鼓励他的选民们支持小布什的政策,一切为国家着想。戈尔身为一个败选的政治家,我们看不到他的遗憾和失落,更多的是对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深切祝福,这种精神是国人所缺失的;阿根廷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和美国的经济实力是不相上

  • 7、 西方哲学史(优秀范文)

    【第1篇】

    《西方哲学史》是英国哲学家罗素享誉世界的一部学术巨著。它以其精湛的思想,深邃、广博的学识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罗素有一句名言:“一种哲学要有价值,应该建立在一个宽大坚实的知识基础上,这个知识基础不单是关乎哲学的。”罗素本人就是这句名言的实践者。他的哲学著作涉及学科之多,令人叹为观止。评论家认为:“罗素的学识比他同时代的任何人都渊博……”怀特海形容罗素“是柏拉图的一个对话的化身”。我想,学识渊博,视野开阔是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在《西方哲学史》中,作者从人类的第一个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着笔,向读者描述了自公元前6世纪以来,直到近代哲学的发展轮廓;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几乎任何一个重要的哲学观点我们都可以在这部著作中找到清晰的评述。在书中,作者对这些哲学观点的评述清晰而明智,表现了一个学术大家深邃,精湛的思想,令人深深叹服。如评述柏拉图关于闲暇产生智慧的表示质疑,对此,作者作了详细而深刻的分析。首先拿柏拉图的这种思想与近代思想作比较,推出柏拉图该种思想存在的明显问题;然后作了一系列的假设,假设柏拉图的思想或者说假想成立,经分析和推理,作者最后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找出一群“有智慧”的人来,把政府交托给他们,这仍然是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拥护民主制度的根本原因。认真阅读此书,我发现我收获的不仅是对西方哲学史的了解,还有对罗素慎密的逻辑和极强的推理能力的学习。我觉得读一本好书,我们的目的不要只局限于了解书中所介绍的内容和情节,而是要吸收作者所表达出来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以及要学习作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要懂得学习,精于学习,在阅读中至少能在思想上提高自己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它教人理性,激励人们无所无忌的

  • 8、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500字

    读完《西方哲学史》后,你有什么感触和反思呢。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了一篇《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500字,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读梯利版《西方哲学史》,这是我继斯通普夫版《西方哲学史》和罗素版《西方哲学史》后读过的第三部西方哲学史著作。与那两部相比,我更喜欢梯利版,原因有二:其一,虽然梯利也不免有西方学者所普遍拥有的自我中心优越感(他们总是认为西方思想史的发展是最完善、最系统的,进而很少认真理解世界其他地方思想发展史的情况,因此,作为熟悉中国思想发展史的我来说,从他们的语言表述中,总有观井底蛙语之感、之憾),但从该书整体编写来看,是我读过的线索最为清晰,表述最为客观的哲学史书;其二,哲学本身是一门需要争论的学问,作者作为一名现代的哲学学者,却能够尽可能地不站在自己的立场进行评论,而是使用历史上不同哲学家的观点,以历史客观背景为基础,进行哲学家之间的对话,这样的写作风格,颇具信史之功,读来也让我收获颇丰。

    闲言少叙,直接说说我的读后感吧:

    1.从作者的哲学史脉络中,能够真切地看到思想的发展不是断裂的,是一脉相承和不断融合、折中、反动的结果,有理、有据、有节,让我一下子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梳理个透彻明白。梳理清楚后才真正发现,思想的发展原来才是世界发展的真正推动力呀!

    2.把握住西方哲学史发展脉络后,才真正理解了哲学所关注的三个问题及关注这三个问题的原因: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哲学关注三个问题及原因是:

    一、根源问题:宇宙、世界、人、一切的一切的根源是什么?!(形而上学、宇宙论问题)只有理解了这个问题,才有机会和信心理解其他问题。

    二、获得根源答案的方法:人如何才能知道根源问题的答案呢?(知识论、逻辑学问题)只有运用所谓合理、所谓理性的方法,才有机会和信心理解根源,进而理解其他问题。

    三、人的问题:人作为我们自认为的万物之首到底是什么?应该怎么过?(生理学、心理学:从个体的角度理解,到底是什么?应该怎么过?伦理学、政治学:从群体的角度理解,到底是什么?应该怎么过?)(人生论问题)人的问题才是哲学中最难、最核心的问题!

    3.通过哲学史的阅读,让我明白了人类思想史上的大体发展脉络,并且根据这个脉络总结和大胆预测如下:

    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思想史大体已经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阶段一: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有能力进行哲学思考之前,将自己的意识形态诉诸于宗教(前轴心时代

  • 9、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600字

    有没有看过《西方哲学史》这本书呢,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了2篇《西方哲学史》读后感600字,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一

    一、何为哲学

    何为哲学?没有定论。

    有的人弄了一辈子哲学,且大大地有名,到80岁咽下最后一口气时还不知道哲学是个啥东西。这是个可悲的现象,对于我们最常见的东西,我们反而一无所知,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不提则已,一提就令人目瞪口呆。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什么是人?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各式各样。柏拉图,这个古希腊最出色的哲学家,就曾经对学生们说:人,就是两足无毛的动物。他的学生第二天就拎来只拔光了毛的公鸡过来,在课堂上喊道:看啦,哥们儿,这就是人!

    后来学历史,学到人类进化论时,历史老师告诉我们:人是能够制造工具的动物。这样问题又来了:一、能够制造工具的动物就是人吗?二、不能制造工具的动物就是人吗?显然不对,非洲的黑猩猩就能制造工具,它能把树枝从树上折下来,将枝的叶子扒下来,然后伸进洞里去钓蚂蚁吃,它是人吗?如果有个婴儿天生无脑,当然也就不会制造工具,那么,他就不是人吗?

    所以,什么是人?也无定论,正如什么是哲学一样。

    二、智慧之美

    我之所以开始学哲学,是因为记得新东方副校长徐小平讲过一句话:技术只能解决有限的问题,而哲学,可以解决无限的问题。仔细想想,的确如此,就像战术之于战略一样。

    哲学这个词,是由日本人译成汉语的,这个词的英文名philosophy。为什么是由日本人译成汉语的呢?日本人从明治维新开始,就开始广泛地接触西方的文化,包括哲学,而中国当时的封建王朝正过得闭关锁国的生活。

    最好的哲学方法,就是将沉思与分析一起用力。首先,要给思想插上腾飞的翅膀,让她自由飞翔,要勇敢地去想任何东西,让住,是任何东西!从天文地理直到鸡毛蒜皮,包括您家小狗身上的跳蚤,都可以成为您想象的对象。然后,在您做出任何结论之前,不管这结论是推理得来的还是灵机一动,计上心来,都要对它们进行严格的逻辑分析,尽可能多地找到证据。这时,您必须给您想象力的翅膀挂上沉重的铁块。

    这些用证据进行逻辑推理的过程就好比是建筑大厦时用钢筋水泥进行建设的过程,而结论只是最顶上的那个金光闪闪的屋顶而已。

    这就是智慧之美。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二

    我读完这本书得感觉,正如培根所说的那句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

  • 10、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800字

    爱因斯坦这样谈论哲学: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可见哲学一门有广泛学科基础的学科。高中时关于哲学了解得不甚明白,大学时慢慢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慢慢了解这门学科。

    《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哲学介绍到世界近代哲学,其中以哲学家为单位,详细的阐述了西方历史上主要的思想流派,我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理性之力”,无论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还是近代的启蒙运动,都强调人类独立的理性的思考,这一点和我们中国的传统思想有着很本质的区别。

    西方哲学中第一个值得我们学习就是他们的思考方法即“逻辑上推理”,那什么是“逻辑”呢?,西方哲学家认为“逻辑”指的是“一个事物和另一个事物有必然的联系,而当出现其中一个事物时,我们就可以推断出另一个事物,逻辑是人类创造出来的。”那西方哲学家又是如何运用“逻辑”的呢?比如诶利亚学派学者认为“存在和思维是一回事,因为凡是不可思议的,就是不存在,凡是不存在的,就不可思议”或恒常论者认为“没有什么能够产生于无,能够变成无,所以变化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他们的结论中,都不存在空洞的理论,而是都有非常严谨的逻辑推理。

    西方哲学中第二个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他们注重对人性的反思和思考,西方哲学家都普遍相信人类有感情和理性这两种独特东西,柏拉图认为“这个世界是理念的世界,宇宙是理念的逻辑体系,一切知识都是回忆,一切学问都是一种重新觉醒”强调人的“心之力”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唯心主义”。近代哲学家就对人的本性的研究更加深入的一步,霍布斯认为“人有自我保全的情感”洛克提出“人有三种激情:欲望、快乐、忧愁”,“人是以利己主义的快乐主义为归宿,快乐和痛苦是道德的大教师”,这些对人性的研究对后面启蒙运动中民主和自由有着深刻的影响。

    哲学使人思维,读史使人智慧。从《西方哲学史》这本书中,学到了很多。

  • 2019-09-25

  • 2023-01-29

  • 2022-04-26

  • 2019-10-2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21-09-18

  • 2019-10-14

  • 2019-09-19

  • 2019-11-06

  • 2023-05-02

  • 2022-12-22

  • 2019-11-06

  • 2021-11-24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1-23

  • 2019-10-14

  • 2021-11-23

  • 2021-11-23

  • 2021-11-25

  • 2019-09-20

  • 2021-11-24

  • 2021-11-23

  • 2019-10-29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10-09

  • 2019-10-11

  • 2019-11-02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11-08

  • 2019-09-19

西方哲学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西方哲学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西方哲学读后感、2024西方哲学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