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西方文明史有感 > 地图 > 读西方文明史有感
读西方文明史有感相关栏目
读西方文明史有感热门栏目
读西方文明史有感推荐
读西方文明史有感

(共 5385 篇)

  • 1、 读后感1627字:【关于文明的作文】西方文明史读后感

    阅读这本书,是非常快乐、重建信心的过程,因为由渔猎采集社会,到农业社会,再到工业社会,人类尽管面临种种磨难——来自大自然的灾荒,来自人类自身创造的灾害,如战争、奴役等到,但人类从未被打倒过,作者在书中第五页写道“特定时代的人以符合其所处的特定环境和发展阶段的方式去努力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并使他们的生活颇有建树,西方文明史读后感。”

    看来是的:西方科技进步导致人类对自然及自身命运的掌控能力提高、人类寿命的增长、活动范围甚至拓展到太空;民主制度的建立消除几千年来统治者对民众的高压统治、国际外交秩序与贸易关系的建立,改变了即往以战争做为得到资源的毁灭性手段。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下结论说‘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西方文明史及西方社会的现状已经是证明。

    可是,除西方发达国家之外的其他国家呢?近代世界所能享有的科技文明成果,几乎全部由西方世界提供,在农业文明时代曾经富裕兴盛过的两河文明、尼罗河文明、中华文明,不是彻底衰退,就是不断在演替兴亡的怪圈中循环,文明失去自我更新的能力,倘若不是西方文明的传播、冲击与滋养,这些文明古国现状将如何?

    作为一个以增长见识为目的普通的读者,在阅读这本书时不自觉会将本身或本民族的遭遇所带给自己的疑问与阅读内容作对比:为什么西方文明能不断克服所面临的困难并改进,而我们的民族照通常所言,只能在朝代的兴替中循环不前呢?

    为什么在公元1500年前后,西方基督教文明能一枝独秀兴起?什么是决定性的因素?是源于希腊文明的惠泽?是如马克斯韦伯所说的新教伦理?或者是戴蒙德所认为的地理环境决定吗?

    照此推论,一则未必不是倒果为因,二则难保不会为种族优越论者提供依据,

    何兆武先生曾经著文分析各国社会的发展形态,认为西方社会的发展轨迹是非常态的,可是他没有分析说为什么常态就是“衰退、停滞”?常态与非常态,内在包含何种不同的因子?

    如果说西方文明中有进步因子,那19世纪的中国和日本,同样遭遇西方文明的冲击,为何日本文明能够很快得以新生成为亚洲强国,而中华帝国却不断受到屈辱。

    倘若如某些学者所言,儒教文化的因循守旧该当此罪,那么日本从前也是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该如何解释日本的成功?不管是从感情上还是之所以如此的原因探究,不是单项选择题,不是多项选择组合,只有猜测。客观角度,说中华文明因循守旧,都不符合历史事实,正如美国史学家徐中约先生所言:“中国近代史,不只是

  • 2、 读《文明美德,伴我成长》有感

    寒假我读了《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这本书,从书中深受启发。这里面的每一课我都非常喜欢,其中最喜欢的就是第七课讲述邓亚萍姐姐的故事。

    我先把邓亚萍姐姐的故事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一下:邓亚萍姐姐是我国的乒乓球运动员,曾获得过18个世界冠军,连续2届4次获得奥运会冠军,赢得4枚奥运会的金牌。也是我国第一个蝉联奥运会乒乓球女子单打项目获得金牌的人,还被我们称为乒乓皇后。但是邓亚萍姐姐由于忙于训练所以学业并不高,只上过二年级。1997年邓亚萍姐姐退役后,以英语学科进入了清华大学,但她只会26个字母。在平常人看来比登天还难的事情,并没有难倒她。从此以后,邓亚萍姐姐就加倍努力,发奋图强。她的成绩也在悄悄不断进步,进步,更进一步,最后终于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戴上了博士帽。但是,邓亚萍姐姐眼睛的视力从1.5降到了0.6。邓亚萍付出了多么大的辛苦和努力呀!

    邓亚萍姐姐的故事让我从中深受启发,我明白了,做事要有决心,有信心,有恒心,还要有平常心。正是因为她不懈努力、勤奋好学才能创造出这样常人难以想象的一个又一个奇迹!古今中外,也有许多名人也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取得成功的。比如:王羲之练字练的池子变成了墨池;白居易写出的诗稿读给不识字的老太太听,直改到她们也理解诗意;曹雪芹写《红楼梦》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邓亚萍这四个优点启发我,在以后的学习中先给自己定好目标,朝着目标有计划地努力。不要放过平时一点一滴的时间,脚踏实地地多努力多积累。想要取得成绩就要自强不息,就要吃得起苦,敢于在逆境中经受磨练,练出坚强的意志,就如那大诗人郑燮笔下的竹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的,就要像这竹一样宁折不屈,勇敢顽强。即使失败了也不气馁,不对自己失去信心,下一次继续努力。正如我想起的一句格言: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同学们,你们也和我一样记住这句话吧,只有付出辛勤的含水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 3、 传承文明践行美德——读《文明美德伴我成长》有感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美德悠久深远,是当代青少年成长的营养剂,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是抹不去的生命痕迹。中华文明美德,伴着我们一路成长。

    有的人或许会认为文明美德离我们很远,其实文明美德离我们很近,你可还记得儿时学步,父母在旁边说的至理名言,摔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心里的畏惧。

    父亲,告诉我们坚强。有的时候,坚强也是文明美德,当你坚强地面对一切,你会发现世界那么美好,失败是成功之母,软弱是坚强之母,当我们一步步长大,在经历一些事后就会逐渐变得坚强。

    爷爷,告诉我们诚信。诚信在如今的社会,已变得十分可贵,你走在大街上,你可以看到几个拥有诚信光芒的人?注意生活的你,肯定知道前阵子的小悦悦事件、肯定知道麦当劳贩卖过期食品、毒胶囊和含氯的可口可乐等一系列事件,这些事情的曝光,你还能相信诚信吗?诚信是做人做事的根本。离开了诚信,一切都难以立足。在我们新一代的心中,一定要崇尚诚信。

    妈妈,告诉我们尊重。我们应当尊重身旁那些可爱的小生命。还记得冰心写的一首诗《别踩了这朵花》,你们头抬得高,脚下得重,小心在你不知不觉中,把小黄花的生机断送;我的心思你们也懂,在春天无边的快乐里,这快乐也有它的一份。尊重生命,就是珍爱生命。你还记得归真堂的活熊取胆吗?当你见到熊无助地被关押在机器当中,它身上的伤口已经开始流脓,它的胆汁就这样一滴一滴流下来,熊无助地望望,又被喂进东西,强行生产胆汁,你不觉得,心中有一样东西压抑了许久,在心中阵阵触动吗?你不觉得这样做太不尊重生命吗?尊重也许就是那么简单,可是人们为什么就做不到呢?

    奶奶,告诉我们传承。是啊,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在学习博大精深古文化的同时,还要学会传承。传承虽然是一个沉重而复杂的过程。但我们仍然应该深深地去感受、去体会古文化的精髓,然后代代传承下去。

    外婆,告诉我们善良。善良是心灵的天使,是世界的装点。因为有了善良,世界作文才会变得美好,生活才会变得美好。让我们去接受心灵最纯净的洗礼,从想法复杂的小大人变成见到别人哭,就把棒棒糖给她,就把衣服给她披上,就把她给哄开心的单纯小孩。

    外公,告诉我们践行。凡事只想不做,那就是瞎想浪费时间。有想就要做,想什么考虑好,一鼓作气,挥洒我们的汗水,不为青春后悔。践行,是传承之子。有传承,就有践行。你拥有他们母子,你就同时拥有了自己的青春无悔。

    再一次阅读这本书,就很自然地

  • 4、 读《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有感

    读《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有感

    悠悠千载,天地中开。东西文明,此起彼伏。古人厚古薄今,难免抱残守缺;西洋物尽天择,未免急功近利。殊不知经济为国力之本,国力孱弱不免受制于人。文化为民族之魂,文化荒疏则必然仁义充塞。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经济之变迁,数十年足矣。而文化之复兴则未尝不以百年为计。尤至今日,我中华国力日益强盛。但东西文化之根脉,西学东渐之精髓则依旧乱花迷眼,莫衷一是。

    回首百年,清末民初。一班博古通今之大儒,未尝不以顿悟中华千年之大变局为己任。今人因种种变故,古风日行渐远,西学仅堪其用,反难望其项背。其中梁漱溟先生便是民国时期新儒学之一方源头活水。其于1921年,发表之《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可谓开天辟地,石破天惊。其中不仅涉及东西文化之成因,解析东西文化之精髓。更在我国硝烟四起,国破家亡之际指出中华文明复兴之出路。今日读来,其智尤为可惊,其心尤为可敬,其情更为可叹。

    文化本十分宽泛,定义更是千差万别。而梁先生则提纲挈领,言简意赅。文化者,不过是民族生活之样法。而文化之根本则为对生活意欲之态度。纵观寰宇,世界文明可分为三方:西洋,中国与印度。西方文明以古希腊,古罗马为直接源头。其文明意欲向前,一路劈荆斩棘,可谓前向之文明。而印度文明,则对意欲视而不见,四大皆空,可谓后向之文明。而我中华文明,则调和持中,自可与各种意欲相安无事。即无须奋发向前,大汗淋漓,也不会闭目塞听,无象无形。可谓旁向之文明。

    若这三条大河各自奔流,本可一直泾渭分明,相安无事。但世界文明一经碰撞,则不免要激起一番惊涛骇浪,海雨天风。前进者,船坚炮利,自然颐指气使,指点江山。后向者,表面卑躬屈膝,内心却可继续无欲无我。倒是我中华一隅,不免夹在其中,进退维谷了。而一番痛定思痛之后,众多奋发之先行者决心打破我中华之千秋大梦。其中陈仲甫先生便直指中华文明沉沦之本因,便是少了德,赛两位先生(民主与科学)。这两位先生之重要似乎已毋需多言。而梁先生则进而一步,认为民主科学之所以出现于西方,便是因为文明形式之故。因为其意欲索取,便要科学一步一步建设。要科学的方法变更现状,打碎,分析来观察。而民主便是对权威反抗奋斗而得,也是向前要求之态度。相比而言,我中华文明万事求个和谐。和谐一说,可谓可上可下。上者,和其心。简而言之,便是仁者爱人。人人以他人为重,可以将心比心。但无奈诛心不易,慎独更难。最后世间万物不免只

  • 5、 读《文明之光》有感

    读《文明之光》有感

    买《文明之光》半年多了,第二次把第一册读完,心里还是有点激动,所以忍不住写点东西。

    如果对这个世界还有一点好奇的话,这本书读起来是不会枯燥的,特别是对于我这种没什么历史知识的人来说。

    读这本书之前,不知道人类文明大概从1万年前开始,而这万年相对于地球形成不过于一年里的半小时;也不知道两百来年前人类才慢慢了解45亿年前地球的形成及其过程;

    读这本书之前,不知道6000年前第一个文明中心是在古埃及(也有认为是美索不达米亚),开始有了城市慢慢形成了文明,然后在bc2000多年建成了保持了4000多年全球最高建筑记录的金字塔;不知道在远古时期人们是怎么磊起十几二十层楼高的金字塔的;也不知道那时候的绘画雕像能留下什么艺术;

    读这本书之前,不知道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原来被那么多名族统治过,时间走过然后留下各自的文明痕迹:

    苏美尔人留下了文字(bc3300),这是我们所有拼音文字的原型;留下了轮子(bc3200),这推动了大规模城市的建造;还建立了最早的学校(bc3000);

    4000多年前的阿尔德人制定了最早的法典,药典,历法和地图。

    古巴比伦人留下了《汉谟拉比法典》(bc1728),这是我们破解得最早的法典,得以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制度,管理方式,生产和制造技术,科学和宗教。

    赫梯人留下了冶铁技术和最早的条约。

    bc1000前后的亚述人除了战争,还留下了精美的雕像和最早的博物馆(公元前685),有了第一个索引系统;

    新巴比伦人(bc600)留下了让后人无尽遐想的空中花园

    读这本书之前,不知道中华文明最重要的是农业文明,不知道可能对世界的贡献比四大发明还要大的垄耕种植法是什么。不知道200多年前人口只是现在的1/7.

    读这本书之前,不知道在古希腊出现了世界文明史最灿烂的一页:

    这里4000年前开始了几何学的探索;

    bc500左右和孔子同时代的毕达哥拉斯证明了勾股定理,发展了一门学派(演绎推导出结论);

    bc400左右柏拉图创立了柏拉图学院,有了学生亚里士多德,把过去广义的哲学分为理性的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实用的科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创造的科学(诗歌,艺术)。

    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建造了著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在这里出现了创立了基于公理化体系几何学的欧几里。《几何原本》(bc300)也为几何学,数学和自然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虽然19世纪才传入中国。

  • 6、 读《西方民主怎么了》有感

    读《西方民主怎么了》有感

    信息与电子学院共产主义学习实践会开展的"品红色书籍,练精致文章"主题读书征文活动圆满落幕,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提升了综合素质,同时也为同学们创造更好地交流、学习和自我展示的平台。让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的优秀作品吧!

    我对西方民主制度的认识,主要是来自于高中政治课堂对"三权分立"、"议会制"、"多党制"等的学习,后来进入大学后,在一次次西方民主事件和总统大选下对西方民主也渐渐有了更多的认识。在本次团支部的读书会上,通过阅读《西方民主怎么了》,我更加了解了别人对西方民主的一些观点。

    在西方民主中,对人权的重视和对权力的分治制衡是其制度的主要特色,但我认为,西方民主制度的实质是"金钱民主",西方民主在很多时候只是西方用以标榜自我、宣传自我和对付他国的一种政治手段。民主,本意是多数人的统治,在中国思想界俗谓之人民民主,然而,在西方思想中,"民主"的"民"实际包含着公民、国民、人民的三重含义。评判一个政治制度是否民主,关键要看最广大人民的意愿是否得到充分反映。在西方社会,名义上人民享有广泛、平等的民主权利,但实际上由于占有的社会资源不同,阶层的差异,这种表面上的平等往往为实质上的不平等所替代,法律上的平等往往为事实上的不平等所取代。只有富人和权力阶层才享有充分的民主;穷人的民主有时只是形式上的,更多时候只能置身于民主之外。以美国为例,穷人、黑人、移民的民主权利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平等。同样的,西方社会三番五次抨击别国的人权问题,并以此作为议题在国际社会上大肆炒作,但对于本国发生的人权问题却区别对待,自我掩饰。

    民主确实是西方的舶来品,但我们不能说"西方民主"就是更为优越的,同样,每个国家的自身情况不同,所需要的政策也不能一概而论,对于西方民主制度的设计不能照搬照抄。我认为西方民主对我们最大的借鉴价值在于,保障公民选举权、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对权力的制衡和避免滋生腐败。中国正走在民主的道路上,离发达的民主制度显然道路还尚为遥远。民主永远没有建成的一天,而只能在建设过程中去完善和补充。

    2015级研通信一团支部王漪

  • 7、 读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百余年前,当时还是一位中学教师的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在继承了一笔遗产后便辞去工作,寄宿于慕尼黑的一间小屋中,埋头开始《西方的没落》第一卷的写作。斯宾格勒出身平民,但受过较好的教育,先后在慕尼黑大学、柏林大学读书,并拿到哈雷大学博士学位。他喜欢研究哲学、历史、艺术、宗教等诸多方面,这种广博的爱好结合形成了《西方的没落》中奇特的行文风格。

    当时斯宾格勒虽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青年学者,但《西方的没落》第一卷问世之后很快引起轰动。斯宾格勒在书中那般睥睨一世的纵横议论,激扬四溢的思想火花魅力顿时吸引了不同阶层的读者。深受鼓舞的斯宾格勒于1922年推出第二卷“世界历史的透视”,后来《西方的没落》全本被译为英文、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等文字,一部经典作品至此世间流芳。

    《西方的没落》全本共分为两卷,第一卷副标题为 “形式与现实”,在文中斯宾格勒首先对 “文化 ”和 “文明 ”进行严格区分,他认为,“文化”和“文明”是两个不同阶段,“文明,即是文化的结论。文明到来时, 已经生成的事物, 替代了生成变化的过程 , 死亡跟随着原来的生命,僵化替代了原来的扩张。”接着他把人类历史分成八种自行生长衰亡的文化,即埃及文化、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中国文化、 希腊-罗马文化、拜占庭-阿拉伯文化、西欧文化和玛雅文化。第二卷副标题为 “世界历史的透视”,斯宾格勒从现实生活中的事实入手,在高级人类的历史实际中去寻求我们自己的未来。通过对世界历史的透视,斯宾格勒认为世间所有的文化或文明都是有生命的,都有生老病死,西方文化也不例外,所以他断言“西方终将没落”。

    品味斯氏“西方终将没落”论,不由想起中国的两位前辈学者,一位辜鸿铭,一位季羡林。辜鸿铭是清末民初的文化名人, 虽然在国内长期被视为小丑和怪物,但他却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大哲。在他的著作《中国人的精神》一书的前言中,辜鸿铭也曾明确宣称“西方文明终将崩溃”。在辜老眼中,西方文明虽则物质发达,但却“是一个让人叹为观止的庞大建筑物,基础尚不牢固,甚至并非真正的文明 ”。西方人在生活中只重物质索取,信奉实利至上原则 ,必然陷入强权崇拜和群氓崇拜 ,最终走入无政府主义、军国主义乃至战争的死胡同, “一战”的爆发证明西方文明已彻底崩溃, 唯一出路就是采纳以忠诚为最高原则的儒家 “良民宗教 ”。

    季羡林也曾提到“每一种文化都有一个诞生、成长、兴盛、衰微、消逝的过程,

  • 8、 小河流大文明——读《沿河行》有感
    人类文明总是与河流息息相关。人们把四大文明古国文明称为“大河文明”。其中尼罗河与古埃及便是难舍难分的;黄河与长江,更是中国同生死,共患难。这些历史诉我们:河流与人类是永远命运的。河流的奔腾不息,人类文明得以被延续;河流的干涸中断,人类之明就可能被阻碍。 文明是水的赠礼。中国文化里的“上善若水”昭示着水可养育人,可包容万物的道理。水不比山的“高耸入云”,不同风的“惠风和畅”。它在“河流“这一词的说法出现颇多,也颇为灵动。你可能更喜欢大海的一望无际,可是当你和鱼群一样身处大中时,可能会觉得更多的是对未知的恐惧;你可能更欢湖的平静闲适,可是当湖泊泛起圈圈涟漪时,可能会觉得这格局太小;你可能更喜欢井水的清冽干净,可是当你顺着井口往下望时,可能会觉得井水藏于地下,难以靠近……只有河流,它就如一匹骏马,飞驰在每个角落,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它让海洋与陆地紧密联系在一起,它将土地滋润,创造了一片居的天地。所以,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依河而生,河流也渐渐孕育出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循着这句名言,自然就有了“邑不在大,有河则城”之说。河流,成为了城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城市人赖以生存的一个重要因素。青海是黄河发源地,青海的男子刚毅耿直,青海的女子豪爽大方,多半是因为长期在气势磅薄的黄河边生长的原因。南方是鱼米之乡,河流湖泊以浙江的杭州西湖为首。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两诗把西湖的平静温柔描写得生动形象,浙江一带的男子也确实聪明细腻,女子也确实清新秀丽。 水是城市不可或缺的一个有机成分。唐代诗人白居易曾任苏州刺史,苏州自从大运河开通以后,经济日益繁荣,人口也逐年增长。他在诗中曾写道“人稠过扬府,坊阅半长安。”那时,白居易喜欢游虎丘,见虎丘一带地势偏低,经过调查后便大兴水利,开凿了一条七里的山塘河,七里山塘不仅解决了水患问题,而且吸引了八方游客,也使当时七里山塘成为了热闹的旅游胜地。直到如今,苏州还流传着“杭州有西湖,苏州有山塘,哎呀!两地都有好风光……”这样一首歌。可谓水与我们和谐亲密。 但二十一世纪以来,人类与水并不像以前这么和谐亲密。一些自然灾害:海啸、洪涝,暴雨时刻会危害人类的生命。随着人类的科技水平越来越发达,生力飞速发展,人类对自然造成的污染也不小,许多依水而生的动植物濒临灭
  • 9、 学习文明美德,使我受益匪浅――读《文明美德,伴我成长》有感 (700字)

    文明,会使世界更加美好;美德,会使我们人类相处更加和谐。这是我对文明美德这四个字的理解。这本书让我了解了国家领导人勤俭朴素的美德,还让我读到了普通老百姓背后的感人故事。

    2008年5月12日,一场灾难降临,剧烈的崩塌吞噬了平静的校园,四川省北川中学初二(1)班,正在上物理课,地震降临,两位老师为保护学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让我们想起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想必大家都知道这句名言吧。人类破坏环境导致生态不平衡,引发的灾害不可计数。国家领导人对此非常关心和重视,温家宝总理,胡锦涛主席亲自来四川慰问。看到老百姓生活困难,胡锦涛总书记在地震灾区只吃一碗米饭,一碗菜汤,我们为此感动,有时我还不想好好吃饭,浪费粮食,真是不对啊!原云南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决定为老百姓造一片绿洲,他在一次,修剪树枝时不慎滑倒,导致了左腿粉碎性骨折,大家都让他休息,但是他拄着拐杖,又进入大山,他还把收下的酬金捐给了各个困难的部门,他们是我们的好领导啊。

    读了这本书,我感受到了一位老百姓,身后感人的故事,值得我学习。山区的诚信老爹吴乃宜欠下很多钱,别人都以为他还不了的。但是他没有别人的帮助,省吃俭用,把钱一点一点地还了回来,赢得了人们的尊重。我们平时对老妈给的钱不知道珍惜,有时候会花钱大手大脚,看到他们的故事我知道了以后一定要合理使用,多积累一些,帮助有困难的人,或者买些实用的东西,如学习用品等,不能只想着好吃的零食。

    这个学期我当上了副总队长,靠的是大家对我的信任。信任是怎么来的?靠得是我对别人的友善,对同学的帮助。别人信任我,我对别人也很守信。我们要养成好习惯,好美德,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

    上海真如文英小学四年级:卞志远

  • 10、 文明礼仪从我做起——读《文明小故事》有感

    我们国家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关于文明礼仪的典故有很多,如: “孔融让梨”、“程门立雪”、“曾子避席”、“张良拜师”等。这些关于文明礼仪的千古佳话流传至今,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今天,我读了一本《文明小故事》,其中的一个小故事《问路礼仪》,深深地打动了我。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叫牛皋在问路时,坐在马背上冲着老者吼叫,老者不但不给他指路,还狠狠地训他一顿; 而一个叫岳飞问路时,面对老者,先下马施礼,然后尊称老者为“老丈”,老者便觉得他是一个有礼貌的人,所以给他耐心的指路。老者对这两个人的不同态度,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文明礼仪是多么的重要。俗话说,若要人敬己,先要己敬人。如果要别人对自己文明有礼,自己就先要处处讲文明礼貌。文明礼貌不仅会给他人、给社会带来愉快和谐,也能创造充满爱心的环境,给自己带来快乐,带来温馨。

    记得上年国庆节,我和妈妈在桂林旅游。晚上逛夜市时不小心迷了路,又找不到一辆出租车,焦急万分的我走向一位正在路边卖小吃的大妈,张口就问:“阿姨,请问一下桂林大酒店怎么走?”大妈嫌弃地瞥了我一眼,很不耐烦的说:“走开走开,小孩子别挡着我做生意!”我涨红着脸,灰溜溜的走回到妈妈的身边,心里真是生气极了:不过举手之劳而已,为什么那么凶那么不耐烦?如果是我,一定不会这样拒绝一个需要帮助的人!那天夜晚,我们走了很多冤枉路……当我们回到酒店的时候,脚差点都抬不起来了。

    在暑假的一个下午,妈妈把一份文件落在家里,叫我赶紧给她送到单位去,我拿着文件,急匆匆的就往她单位跑。正当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时,一位背着笨重旅行包的叔叔拦住了我:“小朋友,请问车站怎么走?”我喘着气,恨恨地瞪了他一眼,说“不知道!不知道!”说完,又继续往妈妈的单位跑。送完了文件,我慢悠悠地往家走,又碰上了刚才问路的那位叔叔。在这炎热的下午,汗水已经打湿了他的上衣,他背着沉重的包裹,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到处走来走去。去年在桂林问路的那一幕,突然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刚才我对他的不礼貌,不就是当年那个大妈对我做的吗?我羞愧万分,主动跑到那个叔叔旁边,小小声地对他说“叔叔,对不起,刚才是我太着急了。你是要去车站吗?我刚好路过,顺便带你过去吧!”叔叔一听,脸上就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对我说:“没事没事,谢谢你能带我过去,真是麻烦你了。”没多久,我们就来到了车站,叔叔再一次对我表示感谢,我不好意思地笑着,目送他走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11-11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11-11

  • 2019-09-20

  • 2019-09-22

  • 2021-04-12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5

  • 2019-09-20

读西方文明史有感
读西方文明史有感栏目精心为您提供各种读西方文明史有感,2024读西方文明史有感,教您怎么写读西方文明史有感,希望能够帮助您。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