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西方文明史读后感2000字 > 地图 > 西方文明史读后感2000字,2024西方文明史读后感2000字范文
西方文明史读后感2000字相关栏目
西方文明史读后感2000字热门栏目
西方文明史读后感2000字推荐
西方文明史读后感2000字

(共 5197 篇)

  • 1、 《文明苦旅》读后感2000字2024

    《文化苦旅》读后感2000字2024一

    这个暑假,我读了《文化苦旅》这一本书,这本书的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但是,在那一处处古迹的的背后却隐藏着人们不为人知的一面,而作者运其妙笔,给我们的心灵写下了震撼两个大字

    还记得新浪上这样评价过余秋雨: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他凭借自己丰厚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也备受学术界重视和尊崇。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的《戏剧理论史稿》,是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释世界各国自远古到现代的戏剧思想发展的史论著作。 有评论家誉之为:左手写散文,不流之于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丰赡高深。

    余秋雨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为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写本书!它不甘甜,因为里头有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苦苦的味道,为这本纪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一道滋味。未看过「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会想到,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而作者运其妙笔,以干净漂亮的散文,组合,使它们成了一篇篇让炎黄子孙惊醒的文章。

    走进书中的情境与思考,我们不禁严肃起来。像一群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块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宗于我们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实像,壁画依然不言,我们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第一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

    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钥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却任其流落在外人手里,而中华子孙却也将之弃而不顾,那一马车,一马车的文物输往外国。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 它并非外表炫丽,而是它只是一种仪式,一种人性的,及它深层的蕴藏。我们在这儿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中国千年的标本,一样美的标本,纵使它曾经残缺,被人无情的,任意的转换。

    《文化苦旅》这本书在告诉我们中国古代历史的同时,告诉了我们更深一层的道理,就拿道士塔的第二节来说吧,文章是这样写的:真不知道一个堂堂佛教圣地,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中国的文官都到哪里去了,他们滔滔的奏折怎么从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其时已是20世纪初年,欧美的艺术家正在酝

  • 2、 《文明苦旅》读后感2000字

    《文化苦旅》读后感2000字一

    这个暑假,我读了《文化苦旅》这一本书,这本书的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但是,在那一处处古迹的的背后却隐藏着人们不为人知的一面,而作者运其妙笔,给我们的心灵写下了震撼两个大字

    还记得新浪上这样评价过余秋雨: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他凭借自己丰厚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也备受学术界重视和尊崇。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的《戏剧理论史稿》,是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释世界各国自远古到现代的戏剧思想发展的史论著作。 有评论家誉之为:左手写散文,不流之于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丰赡高深。

    余秋雨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为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写本书!它不甘甜,因为里头有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苦苦的味道,为这本纪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一道滋味。未看过「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会想到,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而作者运其妙笔,以干净漂亮的散文,组合,使它们成了一篇篇让炎黄子孙惊醒的文章。

    走进书中的情境与思考,我们不禁严肃起来。像一群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块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宗于我们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实像,壁画依然不言,我们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第一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

    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钥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却任其流落在外人手里,而中华子孙却也将之弃而不顾,那一马车,一马车的文物输往外国。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 它并非外表炫丽,而是它只是一种仪式,一种人性的,及它深层的蕴藏。我们在这儿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中国千年的标本,一样美的标本,纵使它曾经残缺,被人无情的,任意的转换。

    《文化苦旅》这本书在告诉我们中国古代历史的同时,告诉了我们更深一层的道理,就拿道士塔的第二节来说吧,文章是这样写的:真不知道一个堂堂佛教圣地,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中国的文官都到哪里去了,他们滔滔的奏折怎么从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其时已是20世纪初年,欧美的艺术家正在酝酿着新世纪的突破

  • 3、 《文明的进程》读后感2000字

    看了网上很多关于《文明的进程》的书评,其实每个人的视角都不一样,但读起来却都津津有味,感觉似乎自己都没有写这篇读书笔记的必要了。这本书我断断续续读了三个多月,三月份因为搬家和置办各类家具,也搁置了阅读,四月份在拾起这本书的时候,感到些许陌生。

    总结起来,这本书主要从两个部分着手论述文明的进程:微观和宏观。个人认为,微观的部分应该是艾利亚斯最成功同时也是最擅长的地方,毕竟他本人是以研究宫廷社会学著称的,比如刀和叉应用的起源,擤鼻涕和吐痰等礼仪规矩的起源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埃利亚斯仅仅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微观方面的话,那么他历史社会学大师的地位是难以奠定的,问题的焦点是他如何将微观与宏观(个体与社会)有机结合起来。之前阅读其著作《个体的社会》时,已经非常清晰地感觉到埃利亚斯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只是那时的我没有意识到他本人对大规模文明具有如此透彻的观察。

    埃利亚斯论述的焦点是文明的进程,他想强调的是一种变化,所以从道理上来说应该一种进程化,日本的译本名为《文明化的过程》(文明化の過程)虽然名字似有琐碎,但是比较恰当地表达了作者的目的。也就是说,文明这个东西,极有可能是不经意间,但却漫长且渐渐实现的。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说,这种文明,并非是在过往的年代里某一时刻,某些人有意为之;渐渐则完全是有意识、有理智通过目的明确的措施来实现的。

    显然,无论是文明还是合理化,都不是人类理智的产物,都不是高瞻远瞩精心策划的结果。也就是说,文明是没有计划性的,人类总是被预设为追求文明的一种状态,但是至于这种文明始于何时,往往却没有明确的起点。埃利亚斯论述的起点或许始于中世纪的中后期,但是他也没有明确地指出文明始于此,或止于斯。

    我们今天所谓的文明也不是一种天然的结果,而且漫长文明过程中的某一个时点,拉长历史的视角或许可以看到,人类历史曾发生过多次不经意间就改变文明进程的诸种要素,但是这些事件不过沧海一粟,站在历史的高度上,这种流动性的文明史观或许早已注定其流动的总体方向。

    个人认为,使文明过程化的两个最重要机制是特殊到一般的社会化进程,以及由外来强制到自我强制的变化过程。前一种社会化过程,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释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也就是说,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社会,这也是埃利亚斯《个体的社会》一书所要论述的中心内容,这里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个体的社会,而不是个体与社会,个体与社会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并列关

  • 4、 《中国文明史》读后感范文1000字

    《中国文明史》一书由康拉德希诺考尔和米兰达布朗合著,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脉络等内容。这里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中国文明史》读后感范文1000字,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

    大一升大二的这个暑期,是充实而有收获的。先有幸在学校的推荐下去赣南日报实习学习,后是控制住了自己,在假期认真阅读了老师推荐的书单,对历史有迷一般热情自然更喜欢阅读中国文化史,外国文化史之类的书籍。这次来简要谈谈个人读冯国超先生《中国文明史》后感。

    根据百度百科的介绍,《中国文明史》是光明日报出版社重点图书工程光明彩图书系历史系列中的一种。所以整本书阅读起来非常的舒适抓目,整本书将简明的体例、精练的文字,新颖的版式、精美的图片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通过思想文化、文学、宗教、汉字、建筑、科技、绘画、雕塑、书法篆刻、服饰、工艺美术、音乐舞蹈、体育与博艺、剧剧与贡艺、饮食文化、民欲等十六个方面,深入开掘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全方位、立体地展现出来,使读者轻松获取知识的同时,为其提供更广泛的文化视野、审美感受、想像空间和愉快体验。

    小时候,我们就背诵我们是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作为一名中国人,我认为这一本书是必看的,它简要地梳理了中国两千年的历史。如果回避过去,便迷失了未来的方向,怀疑自己的文明,反过来覆亡了自己。昨天老爸还在说我追星的事情,说我不应该追星,应该牢记的是先辈们的付出。但是我认为记住先人传承中国文化方式有多种多样,我喜欢吴亦凡,喜欢他尽己所能在世界推广中国嘻哈,身体力行告诉世界中国不只有武术,还有很多非常棒的音乐人,喜欢他在国际上拿了大奖主持人问他感受的时候,全球直播下,他开口就是中文,喜欢他在世界的眼光下说我来自中国我想,移民改变不了什么,骨子里的中国血依旧热血沸腾,即使有一天由于种种原因我移民了,但是我依旧会时刻记住我是()中国人。作为一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我们将来如果真正地坚持走上对外汉语这一条路,我们会出国教学,会与外国人有更多的交集,甚至可能会嫁一个外国人,生一个混血宝宝但是我们最最最应该记住的,就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是来传播中国文化的,当然,咱们也可以把外国小哥哥拐回国,在自己国家发展更多留华外国人。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有说过: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不敢言究天地之际,通古今之变,但求对我们的历史

  • 5、 《中华文明史》(精选优质读后感)

    《中华文明史》读后感

    金儒雅

    随着年龄的增长,近来读书的兴趣日益转换为围绕对某一问题的探究。我们从何而来?我们来干什么?我们将如何而去?分别对应着人生的三个主要问题(过去,现在,未来),也是所有宗教和哲学关心的系统问题。我们中国人对于文明总抱有极其复杂的情感。回头看,汉唐盛世,犯中华者虽远必诛的王霸之气,连绵千载;而如今,汹汹而来的海洋文明以绝对的优势掩盖了古老帝国曾经的荣光,中国人第一次感受到了离开世界中心的落寞。对于西方文明,我们一方面鄙夷其肤浅,而同时又艳羡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不过我们终究是要融入历史的。回避过去,便迷失了未来的方向,怀疑自己的文明,反过来覆亡了自己,“文化大革命”便是一次血淋淋的例子。是时候了,我们重拾起旧日时光的彩贝,发掘存在于群体的文化基因,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和规划我们的发展!酝酿七载,汇聚北大国学精英,《中华文明史》应运而生。文明史既是人类的创造史,也是人类的演进史,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分别对应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以及人的心灵世界。该书展示了其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出了总体性的描述,以突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以及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过程。在论述中,充分注意文物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结合,力求史笔、议论、才情三者相结合。该书将中华文明分为四个时期,以中华文明史上重大的转型作为分期的依据,细致地描绘了各个时期文明的特点、亮点,及其承上启下的关系,彰显了那些对文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探讨对文明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各种因素,从而全面论述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揭示了若干发展规律和历史经验,力图将中华文明放到世界格局中进行考察,写出了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所处的地位。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有云:“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不敢言“究天地之际,通古今之变”,但求对我们的历史多一点微笑。在如今喧嚣繁杂的快餐文化,阅读这么几卷大部头的学术著作,确实是一项不小的挑战。有史则有国,每每掩卷,总有种热情澎湃于胸中,由衷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归属感,我属于缔造这一文明的群体,我应当尽自己的力为她再次赢得荣光!

  • 6、 《西方婚姻史》的读后感2000字

    欧洲自中世纪以来,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社会生活,其发展都体现了欧洲逐步摆脱教会全面控制、解放人性的趋势。本文将以欧洲中世纪以来的婚姻发展为切入点,着重欧洲中世纪时期的婚姻状况,探讨欧洲从神性到人性的回归的发展趋势。

    一、婚姻的结合

    受基督教教义中原罪观念的影响,教会对婚姻是持否定态度的。基督教的早期传统认为,贞操优于婚姻,守身如玉是一种被推崇的价值取向,只有绝对贞洁的处子才能得救。而婚姻是罪恶的行为,婚姻的结合是由于人类卑劣的交配本能和欲念而带来的无奈之举。结婚总比受欲火煎熬好。(圣保罗)这句名言表明了基督教对婚姻的有所保留婚姻的结合仅仅有两个作用,一是繁衍后代,二是避免通奸。

    这种传统观念与当时教会对社会生活的控制相结合,就相应导致了各种婚姻结合条件、形式、礼仪等方面的繁杂苛刻。起初由于早期的基督教理想为保持纯洁和贞操,教会是自身置身于婚姻仪式之外的,尤其在西方。然而,随着教士的精神权威和控制影响到社会生活,人们邀请教士参加婚礼作为证人,起一定的指导作用,并到后来演变为教士祝婚。但这种祝婚也仅仅存在于男女双方都保有贞操的婚姻中,对于其它被认为不纯洁的婚姻的结合教士往往拒绝祝婚。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欧洲中世纪婚姻的结合一直在神性的影响乃至主导之下。而我们现代观念中的婚姻自由结合、爱情等因素则不能得到当时教会乃至整个社会舆论的认可。

    中世纪后期及文艺复兴时期则为欧洲婚姻从神性到人性的回归作了关键性的过渡。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被广泛宣扬,随着人性的解放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婚姻的结合原因逐渐倾向于自由爱情,且需要男女双方都自愿结合才能实现。原有的婚姻制度逐步瓦解。到了现代,婚姻结合的自由度、自主性、直接性等已经大大提高,公证结婚、恋爱结婚等成为欧洲婚姻结合的主流,神性对婚姻的主导逐渐让位于人性。

    二、婚姻生活及同居行为

    这里主要探讨的是欧洲的婚姻及性生活自中世纪以来在社会习俗与观念中的发展。中世纪早期教会对婚姻有所保留,很大程度是由于对婚姻性关系心存疑虑,哪怕这种性关系已经通过婚姻得到认可。最经典也是最激进的是中世纪时期婚姻对多比雅三夜这一传统习俗的延续。多比雅三夜是指在祝福以后的三夜,绝对禁止任何性行为。这种传统习俗明显是把神性凌驾于人性之上,是对人的本能的一种压制。于是从十二、十三世纪开始,种种豁免出现,先是封建领主赎买新娘的初夜权,然后是新郎向主教赎买。最终迫于

  • 7、 《西方婚姻史》读书笔记2000字

    欧洲自中世纪以来,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社会生活,其发展都体现了欧洲逐步摆脱教会全面控制、解放人性的趋势。本文将以欧洲中世纪以来的婚姻发展为切入点,着重欧洲中世纪时期的婚姻状况,探讨欧洲从神性到人性的回归的发展趋势。

    一、婚姻的结合

    受基督教教义中原罪观念的影响,教会对婚姻是持否定态度的。基督教的早期传统认为,贞操优于婚姻,守身如玉是一种被推崇的价值取向,只有绝对贞洁的处子才能得救。而婚姻是罪恶的行为,婚姻的结合是由于人类卑劣的交配本能和欲念而带来的无奈之举。结婚总比受欲火煎熬好。(圣保罗)这句名言表明了基督教对婚姻的有所保留婚姻的结合仅仅有两个作用,一是繁衍后代,二是避免通奸。

    这种传统观念与当时教会对社会生活的控制相结合,就相应导致了各种婚姻结合条件、形式、礼仪等方面的繁杂苛刻。起初由于早期的基督教理想为保持纯洁和贞操,教会是自身置身于婚姻仪式之外的,尤其在西方。然而,随着教士的精神权威和控制影响到社会生活,人们邀请教士参加婚礼作为证人,起一定的指导作用,并到后来演变为教士祝婚。但这种祝婚也仅仅存在于男女双方都保有贞操的婚姻中,对于其它被认为不纯洁的婚姻的结合教士往往拒绝祝婚。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欧洲中世纪婚姻的结合一直在神性的影响乃至主导之下。而我们现代观念中的婚姻自由结合、爱情等因素则不能得到当时教会乃至整个社会舆论的认可。

    中世纪后期及文艺复兴时期则为欧洲婚姻从神性到人性的回归作了关键性的过渡。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被广泛宣扬,随着人性的解放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婚姻的结合原因逐渐倾向于自由爱情,且需要男女双方都自愿结合才能实现。原有的婚姻制度逐步瓦解。到了现代,婚姻结合的自由度、自主性、直接性等已经大大提高,公证结婚、恋爱结婚等成为欧洲婚姻结合的主流,神性对婚姻的主导逐渐让位于人性。

    二、婚姻生活及同居行为

    这里主要探讨的是欧洲的婚姻及性生活自中世纪以来在社会习俗与观念中的发展。中世纪早期教会对婚姻有所保留,很大程度是由于对婚姻性关系心存疑虑,哪怕这种性关系已经通过婚姻得到认可。最经典也是最激进的是中世纪时期婚姻对多比雅三夜这一传统习俗的延续。多比雅三夜是指在祝福以后的三夜,绝对禁止任何性行为。这种传统习俗明显是把神性凌驾于人性之上,是对人的本能的一种压制。于是从十二、十三世纪开始,种种豁免出现,先是封建领主赎买新娘的初夜权,然后是新郎向主教赎买。最终迫于

  • 8、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2000字

    看完西方的哲学史,你有什么感触呢。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了一篇《西方哲学史》读后感2000字,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最近我在求职,觉得这个世界好忙,好紧张。知道自己有很多的陋习,比如最后期限是第一生产力。每次填写网申的时候,内心无比的烦躁,但是还是逼迫自己以做好的姿态去完成。看到公务员讲座人山人海的时候,一边吐槽政治的黑暗,时代的虚荣,一边击破脑袋去一探究竟,终究随了大流。一个成熟的个体,应该是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在法律上亦是如此。但是对于择业来说,这紧张喧闹的环境,会不会让我们丧失对自我的追求。关于成熟与不成熟,是我一直困顿和迷惑的问题。什么叫做成熟,什么是不成熟,或许无法用个人的感觉去衡量和评判,这有随意性。这也是我为什么不愿意去评判一个人成熟与不成熟的原因。当事物背后的根本性原因无法确定的时候,任何判断都是无力而虚妄的。而当下,成熟与世俗往往划上等号,并成为一个广为接受的标准,这其实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而当一个错误的东西被广为接受,那么他就趋近真理了,并有着极大的强权迫使你去卑躬屈膝地遵循。关于这个问题,从康德开始,一代思想巨匠将启蒙与成熟挂钩起来,其本质是用知性驱散迷信,建构科学。但这样的启蒙在后人看来也是不完备的,这意味着人类再一次被一个更为高端的迷信重新洗脑,从一个更为高端的角度来看待这种成熟,无疑也是不成熟的,故而后来的思想家提出要在启蒙的过程中同时加上反启蒙,促使人类向更高一个层次的成熟迈进。可见,成熟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永无止境。用一个根基不稳的成熟标准去评判,只会遭到后人的耻笑。

    威尔金里卡说:我从来不想我的生活被效用计算所窒息,因为这样的异化强迫我们疏远着赋予我们生命以意义的义务与事业。这句话我觉得很能解释我们这一代,我们做的很多事情都是一场浮夸的舞台剧,满堂喝彩后留不下半点回响。我想梵高、亚瑟皮那让、李安这样的艺术家,都是在忍受住孤芳自赏的寂寥后才喷薄出巨大的潜能的。生前现代人都渴望着却几乎不懂得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因为纯粹利益的考量几乎不能容纳与生活理念相关的事物,只考虑哪一种效用的因果杠杆更有效率,从而使自己的生活被这样的问题所窒息。

    可是,正如威尔所说的那样,如果我们想拥有自己的生活,就必须自由地建立和忠实于自己设定的义务,包括那些先验的契约与神圣的承诺,。如果不允许人们通过承诺自由地建立他与生活之间特殊的义务关系,而将效

  • 9、 西方婚姻史读书笔记2000字

    欧洲自中世纪以来,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社会生活,其发展都体现了欧洲逐步摆脱教会全面控制、解放人性的趋势。本文将以欧洲中世纪以来的婚姻发展为切入点,着重欧洲中世纪时期的婚姻状况,探讨欧洲从神性到人性的回归的发展趋势。

    一、婚姻的结合

    受基督教教义中原罪观念的影响,教会对婚姻是持否定态度的。基督教的早期传统认为,贞操优于婚姻,守身如玉是一种被推崇的价值取向,只有绝对贞洁的处子才能得救。而婚姻是罪恶的行为,婚姻的结合是由于人类卑劣的交配本能和欲念而带来的无奈之举。结婚总比受欲火煎熬好。(圣保罗)这句名言表明了基督教对婚姻的有所保留婚姻的结合仅仅有两个作用,一是繁衍后代,二是避免通奸。

    这种传统观念与当时教会对社会生活的控制相结合,就相应导致了各种婚姻结合条件、形式、礼仪等方面的繁杂苛刻。起初由于早期的基督教理想为保持纯洁和贞操,教会是自身置身于婚姻仪式之外的,尤其在西方。然而,随着教士的精神权威和控制影响到社会生活,人们邀请教士参加婚礼作为证人,起一定的指导作用,并到后来演变为教士祝婚。但这种祝婚也仅仅存在于男女双方都保有贞操的婚姻中,对于其它被认为不纯洁的婚姻的结合教士往往拒绝祝婚。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欧洲中世纪婚姻的结合一直在神性的影响乃至主导之下。而我们现代观念中的婚姻自由结合、爱情等因素则不能得到当时教会乃至整个社会舆论的认可。

    中世纪后期及文艺复兴时期则为欧洲婚姻从神性到人性的回归作了关键性的过渡。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被广泛宣扬,随着人性的解放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婚姻的结合原因逐渐倾向于自由爱情,且需要男女双方都自愿结合才能实现。原有的婚姻制度逐步瓦解。到了现代,婚姻结合的自由度、自主性、直接性等已经大大提高,公证结婚、恋爱结婚等成为欧洲婚姻结合的主流,神性对婚姻的主导逐渐让位于人性。

    二、婚姻生活及同居行为

    这里主要探讨的是欧洲的婚姻及性生活自中世纪以来在社会习俗与观念中的发展。中世纪早期教会对婚姻有所保留,很大程度是由于对婚姻性关系心存疑虑,哪怕这种性关系已经通过婚姻得到认可。最经典也是最激进的是中世纪时期婚姻对多比雅三夜这一传统习俗的延续。多比雅三夜是指在祝福以后的三夜,绝对禁止任何性行为。这种传统习俗明显是把神性凌驾于人性之上,是对人的本能的一种压制。于是从十二、十三世纪开始,种种豁免出现,先是封建领主赎买新娘的初夜权,然后是新郎向主教赎买。最终迫于

  • 10、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2000字

    西方的哲学有很多耐人寻味的东西,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了一篇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2000字,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可以说,在苏格拉底之前,人类的意识是由酒神的迷狂主导的,可以看到赫拉克利特在虔诚之中呐喊世界是一团不灭的火焰,可以听到荷马在疯狂之中演唱神与英雄们强大的力量;而到了苏格拉底,人类就开始冷静思考了,思考着人类自身的秩序,而把那种酒神迷狂的火焰被冷静的理智浇灭了,这就是为什么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要把荷马这样的诗人驱逐出他的理想国了。诗人的力量可以触及宇宙的每一个角落,而柏拉图的已经观察到宇宙的每一角落了,他却不愿承认自己是诗人:他用冷静的理智来反对酒神的迷狂,却不知自己已陷入迷狂之中。与其说他的理念是一种单纯的哲学,不如说他创造了一种关于美的意境,天地万物都可以归服于理念的名义下,这何尝不是人类意识中那种最纯粹的、统一的关于宇宙初生之美的体验呢!美在第一双眼睛看来是不可言说的,而柏拉图却说了出来!在无意之中,柏拉图的理念接近了上帝,可他终究只是接近。在苏格拉底之前的思想家则是和上帝融为一体的,他们就是神。可以说,柏拉图是最后一个体验到古希腊那种酒神的迷狂的人,而柏拉图之后的人更多的是看到他那种冷静的理智,仿佛再也听不到诗人那疯狂的呐喊了,仿佛再也没有和宇宙万物融为一体的体验了。

    与其说亚里士多德是一个哲学家,不如说他是一个科学家,因为他力求哲学像科学研究那样明晰。关于哲学和美,到底是偏向于纯粹的形上的思辨,还是偏向于严谨的富有逻辑的对自然万物的精确的观察和把握,亚里士多德选择了后者。自然万物那种朦胧之美变得清晰了,人与自然万物的距离拉近了。以上所说的人类意识中哲学的、宗教的、科学的三种认识方式中,科学的认识方式的力量在逐渐强大,开始被确立了起来,这也表明人类自身的分界变得明显了。亚里士多德继承了他的老师柏拉图那种冷静的理智,但他比柏拉图更彻底的抛弃了激情和诗人。他在观察宇宙万物时,更像是带着一架显微镜。他把整个宇宙看成是物理的或者生物学意义上的宇宙,富有秩序而有那么机械。他在寻找宇宙万物的原因时,他发现了不动的推动者或者第一推动力。可以说,柏拉图是完全沉浸在一种关于美的幻想中发现了理念,而亚里士多德则基于对现实的冷静观察而推出了宇宙万物的原因,这种差别何其之大啊!从此以后,一种机械的思维方式开始统治人类的意识,诗人的激情在机械的碾压下变得微弱,

  • 2019-09-20

  • 2019-10-11

  • 2019-11-06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1-12

  • 2019-09-25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11

  • 2019-10-09

  • 2019-11-02

  • 2019-10-17

  • 2019-09-19

  • 2019-10-09

  • 2019-09-21

  • 2023-05-06

  • 2019-11-08

  • 2019-09-20

  • 2022-12-28

  • 2019-09-25

  • 2019-09-25

  • 2022-06-2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20

  • 2022-09-21

  • 2023-02-01

  • 2023-01-09

  • 2019-09-25

  • 2019-09-23

  • 2019-10-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西方文明史读后感2000字
西方文明史读后感2000字栏目精心为您提供各种西方文明史读后感2000字,2024西方文明史读后感2000字,教您怎么写西方文明史读后感2000字,希望能够帮助您。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