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文化寻根——赣南书院研究丛书读后感 > 地图 > 文化寻根——赣南书院研究丛书读后感,2024文化寻根——赣南书院研究丛书读后感
文化寻根——赣南书院研究丛书读后感相关栏目
文化寻根——赣南书院研究丛书读后感热门栏目
文化寻根——赣南书院研究丛书读后感推荐
文化寻根——赣南书院研究丛书读后感

(共 3929 篇)

  • 1、 读《文化寻根——赣南书院研究丛书》感言13篇

    粗读《文化寻根赣南书院研究丛书》,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史实的资料性。文瑞先生从2014年的冲动到2015年开始的准备,近五百万字的阅读,花费了巨大的心血,看资料看得视力下降、颈椎劳损,他终于完成了一次前无古人的赣南书院史考。

    第二,体例的清晰性。面对浩瀚资料,一千多年的时间跨度,如何把这些内容放到当下,即使历史史料具有当下的现实意义,文瑞先生做了大量的思考。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部丛书,归类有秩,体例清晰,一目了然。

    第三,教育的普及性。我通过阅读这套丛书,对书院的起源、功能、特点等有了宏观的理解,对赣南书院的概况有了基本的了解。赣州文化历史的研究,目前在全市来讲,应该说既是后起之秀,也是佼佼者。文瑞对赣南文史的研究与创作,对我们现在及今后的赣州,对人们了解赣州的历史、记住赣州的历史,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独到的文化价值。

    第四,文化的建设性。习近平提出文化自信以后,全国上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运用都非常重视。这套书,对赣南的文化建设是功不可没的一项文化工程。他对传统文化的敬意达到了最高的一种境界,对我们当下的精神文明建设、文化自信建设,应该说其功劳是不朽的。

    (2)

    我想用五个历史研究样本,大致浅显地说了一下个人观感。

    首先,丛书为社会提供了一个赣南政治治理教化的历史研究样本。他这套丛书,虽然打的是书院文化研究,但实际上它已经越出了书院文化地界。一个社会,把整个社会作为一个机器或者硬件来说,那么所有植入我们脑海从而让社会得以运行的东西,都是软件。这个软件从哪些地方植入呢?教育。旧时社会,教育层面很多,有官方教育,就是丛书里讲的官学,还有乡学,还有诸多民办的书院,以及宗族、家族办的学校,学馆,私塾。除了有形的教育,还有更多看不见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以及整个社会文化生态的熏染同化、家族文化耳熏目染,这些都是植入一个社会机器的软件系统插口。但是《文化寻根》就选赣南书院这一个接口进入。里面囊括了赣南历史上出现过的军学、州学、乡学、书院、各地村落宗族私办塾馆的整个教学教化生态。

    其次,丛书为社会提供了一个赣南古代教育体系的历史研究样本。这个刚才说了,书院教育只是其中一方面,丛书实际上已经涵盖了官办教育、民办教育、家族教育,社会教育,还有乡村治理。这些方方面面,实际上他从硬件到软件从顶层设计到基础建设,这里面都可以找到。

    再次,丛书为客家社会研究提供了一个赣南客家耕读文化

  • 2、 《长乐乡土文化丛书》读后感1500字

    《长乐乡土文化丛书》不仅见证了长乐乡土建筑文化的发展史,同时也记录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变迁史,生动地勾勒出了长乐民间的人性图景、文化背景和生活远景。丛书娓娓道来,展现了深浅程度不一的历史色彩和表情,让人感受到它曾经的兴盛显达。 所谓乡土建筑,是指带有本土建筑、自发建筑、民间建筑、传统建筑等描述特征的建筑,它具有和环境相呼应的可识别的地方或地区特色,通过非 正式途径传承的设计与建造传统工艺,是一种群体共享、风格与外观相一致的建筑方式。所以乡土建筑往往都是处于一种原生态,以其质朴、自然、清新的建筑特色 和地域印象,以及浓郁的乡土气息,展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给人一种内在的美、野性的美、历史的美和文化的美。 透过《长乐乡土文化丛书》,我们可以一览无余地瞭望到长乐的乡土建筑文化的奥妙和特色。长乐乡土建筑中蕴含的朴素思想和深邃的内涵,充分体现出长乐百姓人 家对地域特色的固守、传统艺术的秉持、民间文化的传承和本土精神的弘扬。纵观长乐乡土建筑,它不但蕴含着大量的乡土文化信息,而且详细记载了千百年以来乡 土文化的足迹,是长乐文化不可缺的可贵基奠,是一部长乐历史发展的活字典。长乐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的文明史生成,正或是与这些乡土建筑文化息息相关。这也 足以说明,乡土建筑是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的根基,也是长乐乡土文化建设的魁宝。 长乐传统建筑文化的源头不在城市,而在农村,从东南到西北,从沿海到山区到农村,都拥有十分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比如,历经沧桑的历史文化村三溪,一 身朝服打扮的满族村琴江,貌不惊人的传统乡土建筑九头马,隐居大山称王的百鸟朝凤凰洋中厝,具有官邸气派的三落透后观察第,怀有敬祖 感恩的建筑群厚地古门楼,独具特色的水上人家高脚小木屋,反映不同时代不同簇系的安居乐业宗祠,走进岁月见证抗日英雄的街道沙京街,它们 都是长乐乡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它们都得到了重视和保护,这既是文化传承的中应有之意,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 一项基本内容。换言之,随着新农村建设大幕的揭开,历史文化和传统乡土建筑的保护工作,毫无疑问显得更为重要、更加迫切。 建筑的理念是为了栖息。只有建设者审美的心境,产生自由的匠心与追求,用诗性纯美的形象语言,从中获得世态的丰赡性与纵深感,及时抓住哪些曾经给自己触动 或启迪的人物、事物、场景,充盈着句句形象与现场感等实施可能直观

  • 3、 《文化研究读本》读后感500字

    我一直将艺术与文化等同看待,同其他活动一样,是整个社会活动中的一部分,是从中分离出来而赋予特殊职能的不同的表现方式。艺术同文化一样,没有一个标准的形式,而其自身发展出的一套体系决定了其复杂又相关联的形式。艺术亦不受其他活动影响,却寄生在各个活动中成为一种意识上的影响因素影响着其他活动。并且,艺术的本身价值是抽象出来的价值,没有一个形象的参照物作为衡量其价值的标准,又受到时代、地域、创造者与受众的影响,价值评定相差巨大。对于创造者与受众,又受到自身对整个社会的理解及艺术层面的与生俱来的审美观的影响,造成艺术价值评定的不稳定性。

    同文化一样,艺术亦要放在某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才能本质的认识这种特殊的社会活动。一旦某个艺术孕育出一种产物,这种产物便成为一种旧的形态,一种存活在过去某个时间的艺术(虽然可能有相同的空间)。我们只能像记录文化一样记录艺术,且如不能复原抽象的文化一样不能复原死去的艺术。换句话说,我们了解的仅仅是过去的艺术,是已近死去的艺术,其最初的思想只有创造者知道,我们只是选取其中的一部分或者是杜撰出一部分思想记录在历史的文献中,供人们评论。

  • 4、 《外研社基础外语教学与研究丛书》读书心得

    《外研社基础外语教学与研究丛书》读书心得

    本学期,我阅读了《外研社基础外语教学与研究丛书 英语教师发展系列:英语阅读教学》这一本书。这本书的主编是程晓堂教授,编者是王笃勤教授,二人皆是国内研究英语教学的大学,书以现行初、高中英语教材中的课文为原材料,分别对阅读动机的激发、阅读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和过程的设计、阅读策略的培养及阅读评价等重要内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每章均以实际案例导入,并对案例作了具体分析和评价,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针对性。它还为读者们提供了很多阅读活动设计的样本,对广大英语教师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阅读的过程是对语言的认知过程,阅读有助于巩固和积累词汇、培养语感、丰富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所以,阅读教学非常重要,值得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当中重视并做好。但是,反思本人的英语教学,阅读教学仍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忽略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没有通过指导学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对学生的阅读方式和过程采取放任态度,缺少对学生阅读过程的关注,导致学生阅读效率低下,阅读兴趣滑坡。

    2.忽略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虽然我们开设英语阅读教学课,但有时也只着重在学词汇、讲语法、做练习上,而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却比较困惑;有时在阅读教学中过于注意文章的个别细节,忽略整体篇章的结构;或停留在借用语法知识去分析、理解句子,缺少对文章段落内部和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分析,过分注重语言知识的讲解而割裂了语篇,影响了学生对完整语篇的感知和理解,使其阅读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3.忽略对阅读背景知识的渗透。回想过去,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时容易忽略了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经济、艺术、生活习俗、社会结构和民族心理等特点的背景信息的介绍,使学生对所阅读的文章内容理解比较肤浅,甚至误解、产生歧义。

    看了这本专着,我深知自己的不足,在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还将更努力钻研教学,提高业务水平,争做优秀的英语教师。

  • 5、 《文化研究:民族志方法与生活文化》读后感700字

    书籍简介: 作者安格雷援引人类学、社会学、哲学、文学以及电影研究等多元领域的知识,为读者提供了对文化、权力与日常生活进行批判性理解不可或缺的一组研究实践。本书奠基于伯明翰大学的研究传统,从知识论和方法论的背景知识开展,探讨如何利用先前的研究经验,以及如何将经验这个工具运用到研究里。 读后感: 在学界,文化研究的意涵因人而异,而且任何尝试解释何谓文化研究或划分文化研究的历史及其发展的研究企图,也都具有一定的主观选择性。鉴于这个原因,格雷写下了这本书,探讨文化研究中的路径。 我们周围有很多的文化研究者,或许是老师,或许是同学,更或许是一些远在天边的星星。我相信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比我懂得民族志方法与生活文化的研究,而我,是真的不动。一篇论文,不管是大规模的,还是平时一篇小小的结课论文,我的方法和条理都是很混乱的。究竟我所要研究的主题是什么?方向在哪?身子是如何产生一个研究主题。我该如何定位一个研究者或一个研究创造者,所有的这些,我都一头雾水。 读完这本书之后,思路真的被理清楚了很多。最重要的一点是,我的东西必须要有创新性。而我必须要有清楚的意识,当我们为了充分展开我的研究主题并产生好作品而做出特定选择时,我应该多关注我选择所造成的后果。可是我心里很怀疑的是,以我的水平所写出来的东西,能够造成什么后果,简直就是微尘着地。 这是一本很好的工具书,而我如今的水平它的需求还没有达到该水平。我唯几从中学到的便是:当我期待能够产生创新性的时候,我必须对方法和路径的选择有清醒的意识。虽然文本与生活经验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区分,但是我们应该学会去捕捉生活和社会文化。

  • 6、 读《家谱与寻根》有感:传统文化的基础在孝道

    传统文化的基础在孝道

    ——读《家谱与寻根》有感

    张洪意

    本文选自柳育龙编著的《家谱编修指南与答问》,需要者请联系作者购买。

    春节回家过年?教你如何三天编修家谱

    柳育龙《家谱编修指南与答问》出版,附序言及目录

    按:张洪意先生曾写作《家乡,心中最后一座壁垒的坍塌》一文,之后笔者在新浪博客网和微信平台转发。偶然机会被他搜索到了,并且主动关注了微信平台,添加了好友。期间,只是断断续续的聊了几次,说到了家谱,他也发了几篇文章和相关录音给我。时隔近一年时间,笔者突然想到此事,但是qq好友没有备注,查遍了好友才找到他,赠送拙作《家谱与寻根》。说明其中艰辛,张先生在出差期间也多次语音发了下初读感想。之后,又写下了长文。

    幸运之至,有机会读到柳育龙先生所著《家谱与寻根》一书,同样作为一名寻祖人,震撼于柳先生的家族情结以及对于家族资料整理编辑的执着精神!感概甚多。

    千百年以来我们的先祖在广袤而古老的神州大地上繁衍生息,面对生存环境中的各种灾难,先祖们的安身之法、齐家之宝、立命之本、家族之根到底是什么?今天很多姓氏的寻祖人,各自探寻着祖先生命历程、追寻着祖先的足迹。在人类繁衍更替的生命长河中,几百年时间只是短暂的一瞬,如有资料可查,能很快明确每一个家族的先祖。如今要完成这一过程到底有多难?寻祖必备条件的郡望、堂号一无所知,很多时候仅有一份家族辈字表,但仅凭辈字表,就无法确定我们到底来自家族的哪一支。和大多数寻祖的宗亲一样,我们都遭遇到同样的问题:由于家谱无存,致使家族与上源失去联系,接通上源成为目前寻根连谱的最大困惑。先祖生活的年代,对于家谱清修和记录并无规定的格式和要求,如谱序不能成章则可能出现家族各支派、世系辈分中的主要人物、生辰卒年、主要事迹失考并有争议,而可查的信息又非常有限,这对我们后人确定先祖也带来非常大的困难。我深知作为一名寻祖人决定整理家族资料时,那一定是有一种深爱家族的心结与情怀。谱牒资料整理是一项认真、严肃的工作,既要真实可靠,又要有激励后人的作用,所以每一位真正的寻祖人都不敢疏忽,希望做到的就是敬待先祖,不愧后人。实际寻根问祖、整理家族资料是一项浩瀚的工程,过程中会遭遇各种困惑和艰辛,很多寻祖人都是在中途退出的。

    由于对家族文化抛弃得太久,今天各姓氏的后裔对于本家族的文化和家族传统已经太陌生了,60岁左右的家族后人没有几个人能知道完整的家族辈字,40多岁的家族宗亲基

  • 7、 《文化研究读本》读书笔记500字

    我一直将艺术与文化等同看待,同其他活动一样,是整个社会活动中的一部分,是从中分离出来而赋予特殊职能的不同的表现方式。艺术同文化一样,没有一个标准的形式,而其自身发展出的一套体系决定了其复杂又相关联的形式。艺术亦不受其他活动影响,却寄生在各个活动中成为一种意识上的影响因素影响着其他活动。并且,艺术的本身价值是抽象出来的价值,没有一个形象的参照物作为衡量其价值的标准,又受到时代、地域、创造者与受众的影响,价值评定相差巨大。对于创造者与受众,又受到自身对整个社会的理解及艺术层面的与生俱来的审美观的影响,造成艺术价值评定的不稳定性。

    同文化一样,艺术亦要放在某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才能本质的认识这种特殊的社会活动。一旦某个艺术孕育出一种产物,这种产物便成为一种旧的形态,一种存活在过去某个时间的艺术(虽然可能有相同的空间)。我们只能像记录文化一样记录艺术,且如不能复原抽象的文化一样不能复原死去的艺术。换句话说,我们了解的仅仅是过去的艺术,是已近死去的艺术,其最初的思想只有创造者知道,我们只是选取其中的一部分或者是杜撰出一部分思想记录在历史的文献中,供人们评论。

  • 8、 安阳书院回音读后感

    安阳书院回音读后感

    寒假休在家,随手翻开《书院回音》,百年沧桑厚重的文化韵味裹挟着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回首百年书院的曾经走过的艰辛岁月,感受书院古朴严谨的校风学风,一路沧桑,风雨变幻,深厚底蕴,古树见证,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小时,常听父亲说过,他也曾在安阳书院读过书,只因值国家遭遇三年最困难的时期(60年到62年自然灾害),家境实在贫困,家中没有男劳力,念不起学,只念到初二,不得不辍学。如今,年岁一大,常忆艰苦而快乐的学生时代,经常谈起班主任冯惠铨老师亲自三次上门求学的事,其他的学生不学,我就不去请了,你学习这么好,不学是非常可惜的。还谈到他们的同学尹义良将军,说那时的写作水平,就数我父亲和他最好。每每谈起这些陈年旧事,父亲心中总是既自豪又可惜,自然是一番感慨。

    所以小时候,父亲就特别重视我们的读书,不顾家境困难,千方百计要让我们读下去。常说,我们那时没有赶上好时代,国家又穷,家里又是贫农,想学上不起学,你们只要会读书,砸锅卖铁也得供你们上学。所以,父亲白手起家,历经创业的艰辛,家境渐渐改变,我也就如愿上了省锡中高中,又继续上了三年镇江师范。弟弟也读到了大专。写到这儿,要感谢父亲的远见和培养,让我能顺利完成学业,并能自豪地再次踏上安阳书院的这块土地,默默耕耘,挥洒年华,这或许就是命运使然吧。

    展书掩卷,思虑再三,学诗三首,以表心意。

    书院回音声声传,字2020字2020句句把心憾,

    时光飞逝不可返,前尘往事成篇章,

    绍武教授谈诗眼,书社学诗重心感。

    风雨人生百余年,教风古训代代传。

    敦厚教师责任担,教书育人美名扬,

    淳朴少年志气高,朗朗书声山中宕。

    艰辛岁月尤难忘,千里之外把校探。

    百年书院韵味长,承前启后续篇章。

    常忆父亲读安阳,家中贫困无口粮,

    几颗米粒水瓶装,开水一冲成稀饭,

    翻过牛郎狮子山,学子刻苦有理想,

    饥肠辘辘把书念,万般无奈辍学回。

    师生情谊深似海,三顾寒舍好言劝,

    五十年来心中憾,梦里几番把校返,

    一腔热血寄厚望,子女读书圆夙愿,

    父母期盼放心上,教书育人展新颜

  • 9、 读《书院》有感
    读《书院》有感 六(5)班 刘玉丹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作为祖国未来栋梁的我们就应该多读一些对我们有益的并且感兴趣的书。一本好书就如同一位无声的老师,给予我们无穷的知识与力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读书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每读一本好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如果将这些收获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你会发现自己是多么的富有啊! 我很喜欢经典诵读里刘过写的《书院》这首诗。这首诗用比喻的手法告诉我们努力学习就如同农夫耕地,辛勤和懒惰你自己心知肚明。只有多读书,多播下书的种子,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定会有大丰收的时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博览群书,不断积累,心在才会更加睿智,才会满腹经纶。 培根说过:“书籍是在时代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传给一代又一代。”从古至今,勤奋好学,爱读书的名人数不胜数。正因为毛主席、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才振兴中华;张海迪和海伦·凯勒,一位面对高位截肢,一位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但她们身残志坚,都想一块干海绵,不断吮吸书本知识带来的水分,终成为知识渊博的人……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书激发人的斗志,催人上进“是书为我们创造出更辉煌的前程。”读一书,增一智“,好书读得越多,心胸越开阔。如果说勤奋学习是一扇成功之门,那么书籍便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相反,没有书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样,空洞无物。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因为书,人生才会更精彩。让我们在无穷无尽的书海里畅游,吸收书给予我们的知识,感受书带给我们的力量!
  • 10、 《乡土中国》读后感:寻根溯源

    寻根溯源

    ——《乡土中国》读后感

    壶关局 宋超

    《乡土中国》是一本剖析四十年代的中国乡土社会生态现象的研究著作。横跨半个世纪,本书中的观点放在我出生的九十年代乡村的风土人情同样适合不过。乡村,是我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城市,也因着上学的缘故辗转生活过,所以我对于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生态现象的明显差异深有体会,也能感受到二者血脉相连的关系。在费孝通先生的这本书里,两种社会生态并没有所谓好坏之分,只是寻根论理,特别是对“乡土社会”看似不合理的现象进行的合理诠释。

    全书共有十四个章节,深入浅出地把乡土社会学晦涩难懂的定义请下了神坛,整本书平易近人而耐人寻味。在这里,我们可以思考到如何更好地提高乡村文化教育水平;探寻我国自古而来“己”为核心辐射的差序格局如何在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何中国社会的男女有别是仅次于等级森严的第二个社会壁垒;如何权衡情礼法,更和谐地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文字下乡看教育。近三十年来,小学教育五年制变为六年制,文理两科分分合合,教育制度改革进入了一个迷茫停滞的阶段。而在乡村,从村村有小学,镇镇有中学到现在尽数荒废,如今农村家庭需要举全家之力送孩子去县区读书。费老在文字下乡章节中谈到乡村教育,最后总结说只有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而如今,知识改变命运理念深入乡村,然而求学远、成本高、回报难三座大山高高屹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实现教育脱贫,值得深思。

    差序格局看公私。在读到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里说道国民劣根性之一自私的特点时,我深刻的感受到作者那种恨铁不成钢的痛心。然而,何为“自”如何“私”的根在本书中篇论述的我国社会结构“差序格局”可见一斑。差序格局即以“已”为中心,像石子投入水中形成的层层水纹般的社会结构,并且大小不一,伸缩变幻。这样造成的结果是群己的界限是相对的,方向一变,则公和私也随着变化,因此在我国历史上牺牲国家为他小团体谋利益、争权利的人和事屡见不鲜。

    男女有别看两性。有人说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因为男和女在认知上千差万别,其实,永远划分着男女界线的是生理差别。本书中写到,在乡土社会的发展中,中国的家庭是以“父”系扩大的,已结婚的女儿和女婿都是外家人,所以,在家庭这个传承性的事业社群,主轴在父子之间,夫妇成为了配轴,夫妇之间感情故而随之淡漠。男女有别的界限,使中国传统的感情定向偏于同性方向去发

  • 2019-09-25

  • 2019-10-11

  • 2023-03-15

  • 2019-10-24

  • 2019-10-1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1-03

  • 2019-10-24

  • 2019-09-19

  • 2019-11-12

  • 2019-10-11

  • 2019-10-19

  • 2019-09-21

  • 2019-10-09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3

  • 2019-10-09

  • 2023-01-31

  • 2023-05-28

  • 2019-10-09

  • 2022-12-29

  • 2019-10-19

  • 2019-10-11

  • 2022-12-22

  • 2023-01-27

  • 2019-09-25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10-23

  • 2019-10-28

  • 2023-05-16

  • 2019-09-20

  • 2019-11-03

文化寻根——赣南书院研究丛书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文化寻根——赣南书院研究丛书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文化寻根——赣南书院研究丛书读后感、2024文化寻根——赣南书院研究丛书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