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教育的情趣与艺术读后感 > 地图 > 教育的情趣与艺术读后感,2024教育的情趣与艺术读后感
教育的情趣与艺术读后感相关栏目
教育的情趣与艺术读后感热门栏目
教育的情趣与艺术读后感推荐
教育的情趣与艺术读后感

(共 8074 篇)

  • 1、 冬的情趣作文600字

    冬天,总喜欢插上洁白的翅膀从金秋的喜悦中飞来。它,虽没有春天的生机勃勃,没有夏天的热情奔放,没有秋天的硕果累累,但是它给我们带来了雪地里的欢声笑语。冬天只需手握北风这支素描笔轻描淡写,就在我们童年记忆的扉页上,镌出一幅幅意犹未尽的水墨画。

    冬的天空,常以雾作舞台,任凭雪花自由展示她们的才艺。在那样的清晨,也是别有一番情味。雾,多情地给世界披上薄纱。这时哪怕只是静立窗边,举目望去,朦朦胧胧的,什么也看不清。但点点灯光,把雾装点成了一个梦幻世界。若是趁上冬阳出勤,当乳白色的雾徐徐散开后,欢快舞会的序幕便由我们一群群孩子拉开了。

    我最喜欢冬天下雪的时候,那样就可以放下作业,跑去十二盆的那片草地上,尽情疯玩儿一天了。一切都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了。就那盖着雪绒被的草地上,早已不见昔日的干枯焦躁了。这时的十二盆,随处都会传来了银铃般的笑声,不用说那是一群群小伙伴在奔跑、嬉戏呢。你看,他们那堆雪人的动作,多娴熟呀!只要遇到玩闹的小伙伴们,无论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我都会放下平时的羞怯,欢快而又主动地加入他们的队伍中。大家,也都会热情地欢迎每一个新队员的加入。

    无论厚薄,只要有积雪,我们都只需不一会儿的功夫,便会堆起一个个大小不同的雪娃娃。还记得有一次,我们都苦恼它没有鼻子呢,一个机灵的伙伴突然捡起了一块小木条,结果雪人别样的鼻子变得更有趣了。看着可爱的雪娃娃,我们欢天喜地地围着雪人尽情唱啊、跳呀。每当忘乎所以的时候,也不知是谁横空向谁掷了一个雪球儿?常常是还没等我反应过来那雪球儿早也纵横交错砸向另一个目标,划出一道道白色的抛物线。

    我爱洁白的冬天,它总在不经意中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

  • 2、 教育的情趣与艺术读书笔记800字
    有感于《教育的情趣与艺术》之好教育与好人生 近期,我们求实学校东校,开展了向肖川老师学习的热潮,大家纷纷阅读肖川老师的大作《教育的情趣与艺术》。我对其中的一篇《好教育与好人生》特别有感受。肖川老师说出了好教育与好人生的真谛。当今的教育界,普遍是急功近利,追求名利者多。为了学校的名声,为了追求高升学率,把学生当成制造分数的机器,一切向分数看,谁得高分,谁就是英雄,谁得低分,谁就是狗熊。不管学生的死活,让学生起早贪黑,天不明,就让学生开始学习,天黑后,晚自习要上到很晚很晚。学生们的分数上来了,但是,学生们失去了很多很多,学生们的身体垮了,戴眼镜的学生越来越多,甚至有些学校提倡学生在吃饭时也要看书!残忍呀残忍!学校里死气沉沉,没有了欢歌笑语,没有了操场上学生们活动的身影。 还有些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甚至只开主课,取消副科,完全不顾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学生们得到了分数但却失去了其它的一切。肖川老师认为,好教育包括重视健康人格的培养,重视人类核心价值的侵染,重视理智训练,重视充分和得体的自我表达,好教育还包括学习内容是能够引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学习的内在需要的,是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好人生是宽阔而又有所坚持的丰富而又清纯的,富有而又淡泊的,有情趣而又有境界的。在文明求实学校,张建平校长的教育理念与肖川老师的教育理念非常接近,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开满所有副科,为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尽可能多地安排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要求每天保证学生有8小时睡眠时间,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带领学生外出旅游,几千人的队伍到北京去,到上海区,到杭州去,到黄山去 ,到泰山去……求实学校学生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文明坚信,好教育是为了人生的教育而不是为了任何外在目的教育,不管这个目标如何神圣,动听和崇高;文明坚信,如果学生处于一种充满支持和鼓励的学习氛围中,她们就更愿意挑战有难度的任务并尝试各种各样的学习策略。 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共同分享对于学习的激情,校园生活是能够令人沉醉于怡然的,好教育必然内含着某种心灵的引导和精神的激励,这是好教育把人引向卓越与高贵的根本所在。我们坚信,求实学校在张校长的带领下,一定会一步一个台阶,奔向好教育的更高峰。
  • 3、 教育的艺术读后感

    【篇一:教育的艺术读后感】

    教育是一门艺术,每个教师都是一个艺术家,学生就是我们教师的精心雕刻的艺术品,这是我读了《教育的艺术》之后的想法。

    读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100个教育案例,感触颇深。这100个浸透着苏霍姆林斯基辛勤汗水,闪耀着其智慧光芒的教育案例,不仅让我们能从中发现苏霍姆林斯基独到的教育理念,而且使我们能和苏霍姆林斯基一起去思考如何培养孩子,如何爱他们而又严格要求他们,如何在他们当中寻求优秀的、独到的东西并展示他们的才能。

    如何处理好和家长的关系,也是一门艺术。书中特别提到了如何和家长处理好关系令我受益非浅。教育工作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形:老师因学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把家长请到学校进行道德训斥,父母回家就用强硬的手段吓唬甚至打骂孩子,最终的结果是孩子和家庭都对学校产生了不愉快情绪,不但家庭教育成为空谈,学校教育力量也大大削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在巩固家庭的稳定上有重要的使命,学校大多都忽视了让学生把愉快幸福带给家庭,这种美丽的联系是最细微和牢固的纽带。我从这些语言中顿悟出日常家校联系缺少的就是对学生、家长人性的尊重。于是每隔一段时间,就和家长进行沟通,首先把孩子在某方面喜讯告诉家长,和家长分享孩子进步的喜悦,同时与家长交流孩子的心理动向,以便关注孩子成长状况。一段时间后成效显著:家长和孩子共同语言多起来,孩子的抵触情绪渐渐消逝,家长的教育水平也在提高。收到如此令人惊喜的家校合作效果,我由衷感激大师的涓涓叮咛。

    我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案例,深为感动。非常佩服他的生动性、深刻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能生搬硬套,但值得借鉴,从中吸取经验和营养,更好的服务于教学,要想书上说的把自己整个心灵献给学生,我认为这是教师的最高境界。你爱学生,孩子们就会爱你。爱是永恒的!

    【篇二:《教育的艺术》读后感】

    《教育的艺术》一书里,介绍了一个个生动而深刻的教育案例,蕴含了许多宝贵的教育经验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使我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读着这些案例,读不到那种厌恶、痛恨和无奈,反而能从字里行间感觉到宽容、爱心和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儿童是我们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他认为教育的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热爱儿童,他终生的座右铭就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有教育就要有爱,有了爱才有教育的艺术,爱就是教育的生命线,贯穿与融合于教育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教育的艺术包括品德教育的艺术、情感教育的

  • 4、 读《教育的艺术》有感

    教育是一门艺术,每个教师都是一个艺术家,学生就是我们教师的精心雕刻的艺术品,这是我读了《教育的艺术》之后的 想法。

    读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100个教育案例,感触颇深。这100个浸透着苏霍姆林斯基辛勤汗水,闪耀着其智慧光芒的教育案例,不仅让我们能从中发现苏霍姆林斯基独到的教育理念,而且使我们能和苏霍姆林斯基一起去思考如何培养孩子,如何爱他们而又严格要求他们,如何在他们当中寻求优秀的、独到的东西并展示他们的才能。

    特别是读了对8岁孩子告密的思考,我就想到了自己班里的孩子,我常常把类似8岁孩子那样的行为看成是告密或者中伤别人,反而讨厌和厌恶这样的孩子,有时会认为这是小事一桩,将其弃置一边,现在我想在决定怎么做之前,我会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在头脑中多闪现几个问题,多思考一下。读了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整个面貌----对一位家长的答复后,我想了很多。确实“可怜天下父母心”,我自己也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每一位家长都疼爱自己的孩子的。但爱的方法却大有讲究。总觉得孩子小,不忍心让他不安和伤心。千方百计不让孩子看到生活中困难和不幸的一面,这在本质上说是溺爱,在溺爱的环境中,孩子就成为娇生惯养的宝贝,而不能成为勇敢、坚强的人才。我想:今后我要让我的学生们看到生活的全貌,要学会“动心忍性”。

    如何处理好和家长的关系,也是一门艺术。书中特别提到了如何和家长处理好关系令我受益非浅。教育工作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形:老师因学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把家长请到学校进行“道德训斥”,父母回家就用强硬的手段吓唬甚至打骂孩子,最终的结果是孩子和家庭都对学校产生了不愉快情绪,不但家庭教育成为空谈,学校教育力量也大大削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在巩固家庭的稳定上有重要的使命,学校大多都忽视了让学生把愉快幸福带给家庭,这种美丽的联系是最细微和牢固的纽带。我从这些语言中顿悟出日常家校联系缺少的就是对学生、家长人性的尊重。于是每隔一段时间,就和家长进行沟通,首先把孩子在某方面喜讯告诉家长,和家长分享孩子进步的喜悦,同时与家长交流孩子的心理动向,以便关注孩子成长状况。一段时间后成效显著:家长和孩子共同语言多起来,孩子的抵触情绪渐渐消逝,家长的教育水平也在提高。收到如此令人惊喜的家校合作效果,我由衷感激大师的涓涓叮咛。

    我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案例,深为感动。非常佩服他的生动性、深刻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能生搬硬套,但值得借鉴

  • 5、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篇一: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对于教育是什么这个问题真的没有好好地思考过。自己当教师的生活真的就那么平淡无奇,每天工作的痕迹就像沙滩上的沙子一样,被海水冲洗过后马上就会归与平静。读了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之后让我对自己的工作开始了慢慢地审视。《教育是慢的艺术》,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在思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首先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教育是慢的艺术。

    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在教学上,教师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然后顺着这种正道,终成大器。教育恰如教孩子学步。对待学生的成长,来不得半点儿急躁,不需要越俎代庖。放手是必要的,尝试是必要的,等待是必要的。孩子还没有迈开第一个脚步,你就去牵引他,甚至一会儿捉住他的右腿,一会儿抓住他的左腿,帮他迈步,那孩子也许永远也学不会独立迈步。

    看了这本书,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待学生,我们要有耐心,要学会倾听,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不能戴有色眼镜。对学生之间的矛盾,学生所犯的过错,我们需要了解事情的真相,不可只听一面之词,以免造成错案,伤害孩子的心灵。即使我们心中有不满,有怒火,都应该压制自己。静下心与孩子交流,打开孩子的心结。也许,你一句温暖的话语,改变的却是一个人的人生。

    班里总有学习成绩很不理想的孩子。我是怎么对待他们的呢?我是很负责地给他们课外进行再次辅导。但是扪心自问,我的出发点很大一部分是为了自己班的平均成绩能提高一点。估计这样的辅导也就成了纯粹的功课辅导。只要他会做这样的题目就行了。其实这样也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事情了。但如果仔细地想想看,当讲了一遍又一遍的时候,我没有生气?没有焦灼?是的,我生气,甚至愤怒。也有老师说:我宁可教100个好学生也不想教一个教几十遍都不会的学生。当然这是没办法时的调侃。孩子之间的思维能力的发展速度有差异,一个孩子的各种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有差异。他在低年级的时候掌握不了这个知识,而我们老师却那么着急。强迫着小孩一定要弄懂,家长老师不惜用灌输的办法也要他记住。家长说:看你什么脑子,这点也记不住。考试题目一样的都不会填。老师说:就是这么做,等到考试像这样的题目还是这样做,懂了没?小孩累啊,我们累不累啊?就为了一道等过段时间孩子自然就会的题目。那如果放弃这道题目怎么样?那就是家长要

  • 6、 《教育的艺术》读后感(3篇)

    教育的艺术读后感大全(3篇)

    【篇一:教育的艺术读后感】

    教育是一门艺术,每个教师都是一个艺术家,学生就是我们教师的精心雕刻的艺术品,这是我读了《教育的艺术》之后的想法。

    读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100个教育案例,感触颇深。这100个浸透着苏霍姆林斯基辛勤汗水,闪耀着其智慧光芒的教育案例,不仅让我们能从中发现苏霍姆林斯基独到的教育理念,而且使我们能和苏霍姆林斯基一起去思考如何培养孩子,如何爱他们而又严格要求他们,如何在他们当中寻求优秀的、独到的东西并展示他们的才能。

    如何处理好和家长的关系,也是一门艺术。书中特别提到了如何和家长处理好关系令我受益非浅。教育工作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形:老师因学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把家长请到学校进行道德训斥,父母回家就用强硬的手段吓唬甚至打骂孩子,最终的结果是孩子和家庭都对学校产生了不愉快情绪,不但家庭教育成为空谈,学校教育力量也大大削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在巩固家庭的稳定上有重要的使命,学校大多都忽视了让学生把愉快幸福带给家庭,这种美丽的联系是最细微和牢固的纽带。我从这些语言中顿悟出日常家校联系缺少的就是对学生、家长人性的尊重。于是每隔一段时间,就和家长进行沟通,首先把孩子在某方面喜讯告诉家长,和家长分享孩子进步的喜悦,同时与家长交流孩子的心理动向,以便关注孩子成长状况。一段时间后成效显著:家长和孩子共同语言多起来,孩子的抵触情绪渐渐消逝,家长的教育水平也在提高。收到如此令人惊喜的家校合作效果,我由衷感激大师的涓涓叮咛。

    我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案例,深为感动。非常佩服他的生动性、深刻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能生搬硬套,但值得借鉴,从中吸取经验和营养,更好的服务于教学,要想书上说的把自己整个心灵献给学生,我认为这是教师的最高境界。你爱学生,孩子们就会爱你。爱是永恒的!

    【篇二:《教育的艺术》读后感】

    《教育的艺术》一书里,介绍了一个个生动而深刻的教育案例,蕴含了许多宝贵的教育经验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使我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读着这些案例,读不到那种厌恶、痛恨和无奈,反而能从字里行间感觉到宽容、爱心和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儿童是我们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他认为教育的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热爱儿童,他终生的座右铭就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有教育就要有爱,有了爱才有教育的艺术,爱就是教育的生命线,贯穿与融合于教育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教育的艺术

  • 7、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一)

    寒假里有幸拜读了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感触颇深。张文质,福建闽侯人,教育学者,诗人。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系生命化教育的倡导人、负责人。多年来致力于生命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长期植根于中小学课堂,推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变革和发展。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创办了1+1读书俱乐部,推广1+1式的读书理念。通过学习,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首先我们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时,我们要更细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与克制。其次要广泛阅读,努力付诸实践,积累经验,构建自己的认识平台。

    张文质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详尽而又灵动地提炼、诠释了生命化教育的理念。当他提出教育是慢的艺术这个观点后,很多人都提出了质疑,因为今天这个时代确实是泥沙俱下、万马奔腾的年代,有人认为教育不可能有慢的耐性,更不可能有慢的境界。但是张老师认为:好的教育肯定是慢的,俗话说慢工出细活。这样的教育在我们任何人看来,或许都会觉得都是一种理想中的教育,教育是慢的艺术,张老师很显然给出了他自己的宣告。一个字2020一个词,字2020是慢,词为艺术。张老师认为我们的教育太快啦,快在那迅速展现而又擦去的ppt上;快在了教师面对这一大群叫不出名字2020却能把课演绎的完美而流畅上;快在了教师与校长们每天似乎都在忙于应付各种各样事务性的事务上,快在了教师冷漠地看到教室里那些不解而又迷惑的目光上正如那作者苦恼的快一样,我们今天的学校里。教室座位整齐,台下人头攒动,一派工业化大生产的气势。老实说确实难以看到具有生命个性的人。这也难怪作者所推崇的叶澜教授不断的发出呼唤,呼唤教育创新要有具体个人意识,呼唤要在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中人的转向要从抽象的人到具体个人。说到底快到了我们的课堂上都看不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了。慢又是一种什么样子的课堂,什么样的教育呢?作者眼里慢是像w老师那样的教师身体动作是慢的,说话的语速是慢的,等待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是慢的。又如作者所说的,日本的佐藤学认为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一些有用的东西。在平时教学活动中,速度要放慢,慢下来教师才能注意到每位学生的困难并及时给予帮助,多给他们提供创造、交流经验、合作学习的机会,逐渐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能力。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高频率、快

  • 8、 《教育的艺术》读后感(两篇)

    教育是一门艺术,每个教师都是一个艺术家,学生就是我们教师的精心雕刻的艺术品,这是我读了《教育的艺术》之后的想法。

    读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100个教育案例,感触颇深。这100个浸透着苏霍姆林斯基辛勤汗水,闪耀着其智慧光芒的教育案例,不仅让我们能从中发现苏霍姆林斯基独到的教育理念,而且使我们能和苏霍姆林斯基一起去思考如何培养孩子,如何爱他们而又严格要求他们,如何在他们当中寻求优秀的、独到的东西并展示他们的才能。

    特别是读了对8岁孩子告密的思考,我就想到了自己班里的孩子,我常常把类似8岁孩子那样的行为看成是告密或者中伤别人,反而讨厌和厌恶这样的孩子,有时会认为这是小事一桩,将其弃置一边,现在我想在决定怎么做之前,我会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在头脑中多闪现几个问题,多思考一下。读了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整个面貌----对一位家长的答复后,我想了很多。确实 可怜天下父母心 ,我自己也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每一位家长都疼爱自己的孩子的。但爱的方法却大有讲究。总觉得孩子小,不忍心让他不安和伤心。千方百计不让孩子看到生活中困难和不幸的一面,这在本质上说是溺爱,在溺爱的环境中,孩子就成为娇生惯养的宝贝,而不能成为勇敢、坚强的人才。我想:今后我要让我的学生们看到生活的全貌,要学会 动心忍性 。

    如何处理好和家长的关系,也是一门艺术。书中特别提到了如何和家长处理好关系令我受益非浅。教育工作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形:老师因学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把家长请到学校进行 道德训斥 ,父母回家就用强硬的手段吓唬甚至打骂孩子,最终的结果是孩子和家庭都对学校产生了不愉快情绪,不但家庭教育成为空谈,学校教育力量也大大削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在巩固家庭的稳定上有重要的使命,学校大多都忽视了让学生把愉快幸福带给家庭,这种美丽的联系是最细微和牢固的纽带。我从这些语言中顿悟出日常家校联系缺少的就是对学生、家长人性的尊重。于是每隔一段时间,就和家长进行沟通,首先把孩子在某方面喜讯告诉家长,和家长分享孩子进步的喜悦,同时与家长交流孩子的心理动向,以便关注孩子成长状况。一段时间后成效显著:家长和孩子共同语言多起来,孩子的抵触情绪渐渐消逝,家长的教育水平也在提高。收到如此令人惊喜的家校合作效果,我由衷感激大师的涓涓叮咛。

    我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案例,深为感动。非常佩服他的生动性、深刻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能生搬硬套,但值得借鉴,

  • 9、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一)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教育是慢的艺术》是福建着名学者张文质先生的作品。与其他许多教育理论书籍不同的是,这是一本教育演讲的集子,共收录了张文质老师从2004年到2008年五年间的12篇演讲实录,其中,有四篇是与1+1读书俱乐部成员聚会时的发言,有八篇是到各地学校的演讲,篇幅最长的是后面五篇,占了全书的四分之三。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张老师的演讲,通常是“没有完整的讲稿”,“和大家面对面的谈话时捕捉头脑中快速生成的影像,甚至是不太完整的对某个问题的理解”的呈现。这种生成性为讲演注入了更多鲜活的魅力,反复品读这些“原汁原味”的文字,我仿佛又回到了聆听先生讲座的酷热八月的上海会场,时而言辞犀利、鞭辟入里,时而充分肯定、赞赏有加,时而殷切期盼、信心满怀……从他身上,我不仅看到了生命化教育的希望与未来,更看到了一个有良知的有责任感的教育学者长期致力于教育革新与唤醒的赤诚行动。

    一、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实践者

    生命化教育是张文质老师的梦想,是忠实的倡导者、实践者,他逢人必讲,走到哪讲到哪,他对老师讲、对学生讲、对家长讲、对学校讲,不遗余力。他到江苏、出广东、上湖北、远赴内蒙古、挺进新疆,倡导生命化教育,建立实验学校。最多的,应当还是他的根据地福建。12次讲演,就有11次是在福建各地的学校。他的足迹差不多快要踏遍福建的每一块土地了吧?

    对生命化教育本质的诠释应当数他2004年末在永春师范的一次讲演最为经典。他说,“所谓生命化教育,其实就是一个精神的理念,是对更美好的教育的一种价值诉求。”用一句话来表达,那就是,“把对每一个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它不是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它必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

    在他看来,所谓教育,就是对每一个个体生命发展可能性的成全,社会需要这样,学校更要这样。教育是慢的艺术,他通过自己的行走与观察,对许许多多无视生命漠视生命的反教育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痛心疾首,振臂高呼生命的尊严,告诉我们生命的可贵,引导我们期待生命的美好。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明白,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下,要达成这种从生命本原出发的教育理念是何其困难,但张老师始终不气馁不争辩,他以巨大的勇气与力量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二、想大事情,做小事情

    面对“落花流水”般的教育环境,张老师对所有一线老师都寄予了深深的理解与敬意,每到一处,他总是平等而亲切地

  • 10、 《教育教学艺术》读后感

    《教育教学艺术》读后感

    读魏书生的书是一种享受,读魏书生的思想是对自身思想、灵魂的提升和升华,读了魏书生的书才知道什么是教书育人,什么是为人师表。从教几年来,所教学生形形色色,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遇到了,作为教师的酸甜苦辣也尽一一体会,总结过去,甚感工作越来越难做,学生越来越不好管,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苦和累成了每天的必修课,有时真想不明白,为何有人对教育却还津津乐道,珍爱有加,师生关系如此融洽,每天工作得如此潇洒和轻松,自己的认真和负责为何就不能起到与别人相同的结果呢。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搞教育同样如此,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教好书,育好人。孔夫子教育学生成效卓着,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对颜回、子路、曾参等学生的性格特长、思想状况了如指掌,在知人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综观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师,教育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知人之明,能察觉学生思想深处的奥秘,能触摸到学生感情的脉搏,他们的心和被教育者相通相印,息息相关,只有这样的教学,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幸福和享受。

    反思过去,自认为责任心强的自己对自己的学生又了解多少呢,是否真和学生打成了一片,是否常与学生聊天、谈心,是否关心到了每一个学生,无论其成绩好坏,行为习惯好坏,是否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学生是否真愿意同自己作心与心的交流,是否自己真成了良师益友。我想,以上这些除某些在每学期的教学计划和工作总结中偶有提及外,真正落到实处的还相差太远,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听话、懂事,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认真完成作业,期末考试考个好成绩,如此,教师、学生、家长皆大欢喜,所以“很有责任心”的自己会在班上制定出许许多多的“不准”和“禁止”,有时还用相互监督的方法来检查不准和禁止的落实情况,结果却与想象中的相差甚远。

    总体看,班级的纪律似乎被管好了,可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却大大减退了,热情少了,积极性没有了,总体成绩也不见上涨,学生在课外活动时的好奇、好动、好玩、好积极思维的特点不见了,而作为教师的教学难度也就更大了,上课不活跃或太活跃,有问题也不问了,这种课上得实在难受,是谁让他们变成了这样子,是我们自己,无数事实告诉我们,要教育学生,首先必须了解学生,这就如同园丁养花,首先必须了解花的习性,医生治病首先必须了病人的病情一样。

    在了解学生方面,我们往往是从学生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的表现上简单的了解和简单的评价学生,长

  • 2019-09-28

  • 2019-10-29

  • 2019-10-24

  • 2019-09-23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4

  • 2019-11-11

  • 2019-10-29

  • 2019-09-23

  • 2019-10-09

  • 2019-10-20

  • 2019-10-20

  • 2019-10-20

  • 2019-10-29

  • 2019-09-20

  • 2021-05-05

  • 2021-10-02

  • 2021-10-29

  • 2023-06-16

  • 2019-10-24

  • 2019-10-20

  • 2019-10-29

  • 2019-11-02

  • 2021-11-25

  • 2019-11-12

  • 2019-09-20

  • 2019-11-11

  • 2019-10-20

  • 2019-09-21

  • 2019-10-09

  • 2019-09-21

  • 2019-11-06

  • 2021-05-02

  • 2019-09-21

  • 2019-09-25

  • 2021-07-15

  • 2019-10-20

  • 2019-09-23

教育的情趣与艺术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教育的情趣与艺术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教育的情趣与艺术读后感、2024教育的情趣与艺术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