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读后感 > 地图 >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读后感,2024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读后感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读后感相关栏目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读后感热门栏目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读后感推荐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读后感

(共 4573 篇)

  • 1、 《建构主义教育研究》读后感

    《建构主义教育研究》读后感

    建构主义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的学习观,它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它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并对学习与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和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的诸多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音乐教学也应不断更新观念,从培养学生主体性、促进自我发展的角度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新时期的教学要求。

    一、构建主义对音乐教学模式的思考

    音乐教学模式和整个音乐教学改革的发展正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要解决的是如何控制教学过程以实现知识的传授,因此不能有效达成上面所述的目标,而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为此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

    由于个人的经验不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各不相同,所以应该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墓础来构建知识。从这个角度出发,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在已有经验墓础上的主动建构,强调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意识,从而促进人的整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种思想正体现了音乐教学模式发展和音乐教改的价值取向。

    二、音乐教学模式的构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主动参与知识建构的过程,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个人有独立的理解,同时又通过合作获得的全面理解。音乐学科具有独特的灵活性和模糊性,有足够大的空间让学习者发挥主观想象。同样的学习内容往往会因个人经验、经历、价值观的不同而产生独到的见解。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增强个人合作的能力。

    在建构主义教学中广为采用的合作学习、交互式教学模式同样也为音乐教学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当前的音乐教学中,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小组合作、小班化教学中的分组合作等都体现了团队合作的意识。学生在小组中开展学习活动,以使教学应不同能力的学生。小组合作增

  • 2、 教育家办学导论读后感

    教育家办学导论读后感

    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拜读了林森老师的《教育家办学导论》一书,从书中的论述让自己感觉到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直感受到一个声音在呼唤,站在校长这样一个位置要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教育家。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努力做一个好校长,一个专家校长。

    这本书的主旨就是帮校长做好,助校长更好更快地完成专业化历程,成为专家、教育家,办出优质学校、优质教育、办出人民满意的学校和教育,真办教育,办真教育 。

    作者在书中总结性指出,校长应是富有工作激情的人,校长的工作需要有激情,展现给人以向上、精神饱满的面貌与品格,这是他的天职与使命。就是说,校长是教师的教师,校长必定要做学生和教师的表率,必定要承载起办学办教育的重任。教育家、教育家办学、像教育家一样办学就是校长的兴奋剂。它激励校长努力去修行其神圣的教育领导角色,成为一人真心热爱学校的教育事业并为之奋斗的人,成为一个真正热爱学生和教师并有益他们成长发展的人。

    校长还应是充满智慧的人,是智慧的化身,作为学校的引领者,智慧应属于校长,校长的智慧,智慧的校长始终需要的,也是赖以生存的就是学养。教育家、教育家办学、像教育家一样办学就是校长的学养剂,它规正校长的学养方向,滋养校长的办学思想,不断促进校长形成教育的大智慧,让校长富有远见,高屋建瓴,成为学校发展的实际领导者。

    校长还应是不负人生的人,是一个实现人生价值的人,是一个大写的人,是一个名留学校光荣史册的人。校长不仅追求自身自我实现,更追求学校的成功,追求其社会的价值和意义。教育家、教育家办学、像教育家一样办学就是校长走向成功的远航标,它引导校长不断地有所作为,大有作为;树立崇高的理想目标,努力办优质学校,优质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努力像教育家一样办学、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未来日子里自己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办优质教育,做一个像教育家一样的好校长。

  • 3、 读《美术治疗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有感

    读《美术治疗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有感

    《美术治疗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这是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成果写成的一本书,作者周红,这是一本理论性比较强的书。因此选择读此书时还是有一定的挑战的,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有所准备的随时记下自己觉得有用的和看不懂的,并在摘记后面标注页码,以方便查阅和整理。

    阅读的过程中,我是带着自己是一名幼儿教师的身份去阅读,努力在书中找对于自己的工作有帮助的文字和启迪,并记录下来。我想这样或多或少会在阅读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在理论上把握好方向,尝试与理论对话,获得学习提高自己。

    就这样阅读的工作在断断续续的日常教学中结束了,好不容易将这么理论的东西看完,长舒一口气。但发现要将这些纸片整理起来,写一个体会,还真有些困难。于是决定还是从一线教师的角度出发,以笔记的形式记录关于本书的启迪。

    美术治疗的重点:鼓励当事人通过美术媒介表达自我,重创作过程。美术教育的重点:在创造过程的同时,更关注作品及其美学价值。

    在我们的美术活动中,也经常强调重视孩子创作的过程,让孩子在创作的过程中得到身心发展。其中忽略了重视创作过程意在于让幼儿表达自我。引用凯恩的一句话:“通过绘画过程中的游戏、活动和自我约束来促进儿童心灵解放和成长。”我们让孩子在画纸上尽情地表达自我,最终目的也是促进孩子的心灵解放和成长。所以在日常的美术活动中,可以学习美术治疗的一些理念,还是可以找到互通的内容。

    特别是对于幼儿园的孩子们,如果一开始就用成人的评画标准去要求孩子们达到这样那样的要求,不仅让孩子的创造力夭折,长期下去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也是极其不利的。

    所以面对教室里一些乱涂乱画的孩子们,我们不应该用冷漠的眼神去对待,我们不应该用整齐划一的标准视他们为能力低下者。也许此时放下努力解读幼儿作品,转而以欣赏的视角和孩子一起好好的欣赏,慢慢的品,对于幼儿来说无疑是最大的肯定和鼓励。

    应用书中的两句话来强调“创造”一词对于幼儿的重要性:创造过程促使个体重新体验、解决和整合冲突,并对现实与幻想、无意识与意识进行融合。创造活动是感情宣泄和调整的方法,可以提升独立性和思想的弹性。

    我们常常会在幼儿绘画活动结束后进行评画活动,教师点评和幼儿点评或者自我评价。那么在美术治疗的这一环节,不直接称为评价活动,而是称为作品的分享与诠释。需补充的是美术治疗将这一环节视为治疗的焦点与中心。对于我们而言这一环节有时

  • 4、 哲学导论读后感

    纵观历史,横看世界,不论有多少纷纭繁杂的学说理论,马克思主义无疑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使人类真正从蒙昧中睁开眼睛,推动人类意识实现了大觉醒,引导人类社会发生了大变革。马克思的名字始终和工人阶级的事业紧紧相连,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共产党人的伟大旗帜。

    马克思主义的晨曦照在古老的东方,给黑暗的中国带来光明,使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走向自为,中国人民的精神从被动转为主动。它一经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便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日出东方,开天辟地,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马克思主义的耀眼光辉和巨大威力,使越来越多的人崇敬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由此也就产生了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主要有两种态度: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不同,结果大不同。

    马克思是怎样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的呢?他在自己理论活动的初期就申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他十分厌恶对他的理论的“奴隶式的盲目崇拜”和“简单模仿”。他终生站在工人阶级争取解放的最前线,但从不对自己不熟悉的斗争指手划脚。在巴黎公社存在的日子里,尽管他对公社的事业十分关注,倾注了最大的热情,但他始终认为,身居伦敦,对巴黎事件的直接参加者发号施令是根本不行的。他终生注视着世界历史发展的新情况,根据科学和实践的发展不断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理论。

  • 5、 《文化研究:民族志方法与生活文化》读后感700字

    书籍简介: 作者安格雷援引人类学、社会学、哲学、文学以及电影研究等多元领域的知识,为读者提供了对文化、权力与日常生活进行批判性理解不可或缺的一组研究实践。本书奠基于伯明翰大学的研究传统,从知识论和方法论的背景知识开展,探讨如何利用先前的研究经验,以及如何将经验这个工具运用到研究里。 读后感: 在学界,文化研究的意涵因人而异,而且任何尝试解释何谓文化研究或划分文化研究的历史及其发展的研究企图,也都具有一定的主观选择性。鉴于这个原因,格雷写下了这本书,探讨文化研究中的路径。 我们周围有很多的文化研究者,或许是老师,或许是同学,更或许是一些远在天边的星星。我相信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比我懂得民族志方法与生活文化的研究,而我,是真的不动。一篇论文,不管是大规模的,还是平时一篇小小的结课论文,我的方法和条理都是很混乱的。究竟我所要研究的主题是什么?方向在哪?身子是如何产生一个研究主题。我该如何定位一个研究者或一个研究创造者,所有的这些,我都一头雾水。 读完这本书之后,思路真的被理清楚了很多。最重要的一点是,我的东西必须要有创新性。而我必须要有清楚的意识,当我们为了充分展开我的研究主题并产生好作品而做出特定选择时,我应该多关注我选择所造成的后果。可是我心里很怀疑的是,以我的水平所写出来的东西,能够造成什么后果,简直就是微尘着地。 这是一本很好的工具书,而我如今的水平它的需求还没有达到该水平。我唯几从中学到的便是:当我期待能够产生创新性的时候,我必须对方法和路径的选择有清醒的意识。虽然文本与生活经验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区分,但是我们应该学会去捕捉生活和社会文化。

  • 6、 哲学导论读后感500字

    叔本华曾说过:思想不是你要它来便来,而是由它自己决定它的来去。初识哲学应该在高中的政治课本上,浅略的了解过后,我觉得哲学是神秘的,复杂的。在读《哲学导论》前,我也想过这么一个问题:哲学究竟是什么?书中的第一章写到“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文,意思是追求和智慧,即爱智。

    像书中说的那样:哲学是对智慧的真挚、强烈、忘我之爱,是人类的“爱智之枕”的集中体现,这种“爱智之枕”是探索宇宙的奥秘和洞察人生的意义的渴望,是促进历史的发展和提升人类的境界的渴望,是超越现实和向前提挑战的渴望,是悬设新的理想和创建新的生活世界的渴望,是为人类追寻“安身立命之本”和确认“最高的支撑点的渴望”。正是这种“抑制不住的渴望”,燃烧起古往今来的伟大哲人对“哲学”的永无止境的求索热情。“爱智之枕”和“抑制不住的渴望”是哲学的修养与创造的源动力。

    作者对哲学与宗教、艺术、常识和科学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具体比较。较为详细的阐述了哲学的人类性、时代性、民族性、反思性、批判性、派别性和创造性重要特性,使我能够从多方面来思考哲学。读过这本书我对哲学这个陌生又熟悉的概念又近一步的了解。我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阅读多理解就能领悟到更深层次的含义。

    读书没有合宜的时间和地点。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

  • 7、 《形而上学导论》之读后感

    《形而上学导论》之读后感

    吴雪乔

    序言

    怀特海说,两千多年的西方哲学史不过是给柏拉图做的注脚。这番说法固然有过度简化西方哲学史之嫌,不过从世界大战之前的全球史来看,由于柏拉图主义及其后继的各种形式的、经改良的“主义”、思想的“保驾护航”,近现代似乎真的成为了一个“完全没有问题的时代”。而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火在世界范围内的延烧方才真正揭露了在欧洲中心主义的控制之下,影响全球的“欧洲理想”的疲软乏力和与之相应的传统的崩溃趋势。“西方文明的命运,其实质上就是西方形而上学的命运”。那么,二十世纪的战争和从西方扩散出来的种种世界性的不良事件便可被视为原有的西方文明传统(形而上学传统)内在崩溃趋势的外在表征;当然,亦还可被视为长期以来摆在西方“思”与“诗”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存在的遗忘以及存在于遗忘处的重新显现与再次被遗忘。

    1

    原在

    长期以来,我们不热衷于去区分存在与存在者,因为我们对于存在问题的探讨本身有着以下成见:认为“‘存在’是最普遍最空洞的概念,所以它本身就反对任何下定义的企图;”而且,我们每个人“都不断地用到它,并且已经懂得一向用它来指什么”,使得“那个使古代哲学思想不得安宁的晦蔽者竟变成了昭如白日不言而喻的东西,乃至于谁要是追问存在的意义就会被指责为在方法上有所失误”。

    在《形而上学导论》之中,海德格尔认为,我们对于physics一词本意的根深蒂固的误解便足以说明存在问题在哲学的视域之中暗淡已久:今天我们把这个词理解为先验于一系列诸如原子、电子等等自然事物表象的“物理”,亦即这一在知性科学意义上进行探究的学科。而这实际上是一种外部理性视角对于原始本真的扭曲与阻塞。西方哲学最先的和决定性的发展是在希腊时代。对于存在者整体本身的发问,即对存在问题的发问也是真正肇端于希腊人。这个肇端是原始的,但是并不朴素——如果是按照理性主义兴盛之后对于physics一词的理解方式去看待那些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哲学家们的思想,那么这些哲学思想当然就落向了一种极不发达的自然主义哲学,落向一种认为所有事物都是具有某种(些)存在或不存在的质料本性的“朴素唯物主义”。于是,希腊哲学的开端便依照我们所习惯的理性那样成为一种相对于无知与迷茫而言较高级的依托于基本物质的神学意识形态而已——当然,这是一个基于诸多值得商榷的预设的判断。

    致力于重提原始的“存在问题”的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导

  • 8、 公共管理导论读后感
    《公共管理导论》读后感 欧文·e·休斯的《公共管理导论》提到许多管理理论,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魅力型领导理论,它强调个人魅力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孙子兵法》中的《军争篇》曰:“民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意为既然士兵都服从统一指挥,那么勇敢的将士不会单独前进,胆怯的也不会独自退却。这就是指挥大军作战的方法。我个人认为这句话的理解有两个方面。第一,强调了统一指挥的重要性。在企业经营和管理中,一个下级只能接受一个上级的指令的统一指挥可以保证秩序,使员工能在准确的决策领导下工作,使得效率最大化。第二,体现出领导个人魅力的影响力。员工服从指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崇拜、尊敬领导者。要想开展有效的统一指挥,我认为领导者的个人魅力是必不可少的。facebook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服务网站,其经营管理就体现了上述两个方面,其中,其个人魅力尤为明显。不仅facebook有明确分工,而且作为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的马克·扎克伯格是十分具有创新头脑的,并且深受员工的尊敬。2013年3月,知名职业网站glassdoor公布了“2013年全球最受员工爱戴的ceo排行榜”,马克·扎克伯格的支持率从12年的85%上升至13年的99%,成为“全球最受员工爱戴的ceo”. 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作为哈佛学子的马克·扎克伯格发挥其创新思维,逐步扩张他的产品,而不是一下子就发布出来,而是先从哈佛扩张,占领一定市场份额以后再向其他高校开放。因为大学生居住环境、文化结构、年龄结构、需求偏好相近,这就为网站的传播提供了依据--只有用户是同一类人,彼此之间才有共同的话题,他们才会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形成互动传播、交叉营销和自动传播。因此从大学生群体开始入手,渐渐地传播开来,人们的接受程度也普遍提高,最终现在在全球范围内facebook拥有了数千万的国际用户。不仅如此,马克·扎克伯格追求产品的简单实用性。比如facebook的logo设计,马克的本意是尽量减少设计,以使它是和其他logo相比是最普通的而又很好好搭配的,也就是“百搭”.他尽量把所有的功能的设计退缩到所有用户的最基本需求,并且把握住这个底线。虽然是很单调,但却是人们最需要的东西,这么一看,其他那些并不必须的功能设计就略显花哨了。此外,他重视开发信息对接功能,在促进
  • 9、 《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读书笔记

    有幸在暑假中读到了屠美如老师撰写的《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这本书,通过阅读,使我深刻感受到:美术欣赏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儿童良好艺术素养的形成,而且对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开阔儿童的视野。

    在美术欣赏教育中,儿童接触到不同历史年代和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既是从艺术的角度进行审美欣赏的材料,也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了解历史事件、社会生活、东西方文化差异和人类复杂情感的材料。它有助于开阔儿童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帮助儿童积累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

    如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法国的拉斯科洞穴壁画都是世界著名的史前洞穴壁画。原始人所描绘的野牛、野马、野猪、麋鹿等动物,有的在追逐奔跑,有的则带伤挣扎。在欣赏这些壁画之前,教师曾与儿童简单讨论有关原始人和原始社会生活的问题,如原始人生活的时代、原始人的样子、原始人的生活情形等,既开阔了儿童的视野,也为儿童理解壁画打下了基础。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动物的各种姿态和作品生动有力的线条,讨论画面及画面以外的种种问题。如在欣赏拉斯科洞穴的马头时,孩子们提出了不少疑问:马头上有一根根像刺一样的线条,这是动物的鬃毛还是射中它的利箭?原始人为什么用弯曲的线条画了一匹行将倒地的马?为什么只刻画动物而不太画别的东西?他们为什么要在幽深黑暗的洞穴里画画?通过讨论,孩子们了解到这一切都与原始人以狩猎为主的生活有关,是原始人重视食物的反映。原始人认为,画出被击中或被捕获的动物形象,就等于是击中或捕获了它所描绘的那种动物本身,而且描绘得越逼真,显现的魔力就越大。通过欣赏,儿童不仅获得了丰富的审美体验,而且加深了对原始人和原始社会生活的了解。

    二、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艺术欣赏是艺术作品本身、艺术家的生活和社会背景等与欣赏者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情绪情感等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艺术欣赏过程实际上是欣赏者积极主动的创造过程。艺术作品就象一台发动机,它把欣赏者潜在的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而欣赏者则动员自身所有知识经验和个性情感来进行创造,使艺术欣赏对象带上独特的个性和创造色彩。在当代接受美学理论看来,艺术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个人提供同样信息的客体,而是一个有待读者、听者或观者参与并与之对话的特定的、开放的文本。艺术文本中有许多空白和空缺,它使文本产生极大的不确定性,它们呼唤和等待欣赏者运用想象力来补充和完成。因此

  • 10、 哲学导论读后感读后有感

    纵观历史,横看世界,不论有多少纷纭繁杂的学说理论,马克思主义无疑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使人类真正从蒙昧中睁开眼睛,推动人类意识实现了大觉醒,引导人类社会发生了大变革。马克思的名字始终和工人阶级的事业紧紧相连,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共产党人的伟大旗帜。

    马克思主义的晨曦照在古老的东方,给黑暗的中国带来光明,使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走向自为,中国人民的精神从被动转为主动。它一经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便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日出东方,开天辟地,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马克思主义的耀眼光辉和巨大威力,使越来越多的人崇敬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由此也就产生了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主要有两种态度: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不同,结果大不同。

    马克思是怎样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的呢?他在自己理论活动的初期就申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他十分厌恶对他的理论的“奴隶式的盲目崇拜”和“简单模仿”。他终生站在工人阶级争取解放的最前线,但从不对自己不熟悉的斗争指手划脚。在巴黎公社存在的日子里,尽管他对公社的事业十分关注,倾注了最大的热情,但他始终认为,身居伦敦,对巴黎事件的直接参加者发号施令是根本不行的。他终生注视着世界历史发展的新情况,根据科学和实践的发展不断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理论。(霍帝君)

  • 2019-10-20

  • 2021-12-07

  • 2019-11-12

  • 2019-11-11

  • 2019-10-24

  • 2019-10-29

  • 2019-10-19

  • 2019-11-12

  • 2021-11-11

  • 2019-09-25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09-21

  • 2019-10-09

  • 2019-10-20

  • 2019-11-12

  • 2019-10-23

  • 2019-10-09

  • 2023-01-31

  • 2023-05-28

  • 2019-10-09

  • 2019-10-09

  • 2022-12-29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10-19

  • 2022-12-22

  • 2023-01-27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09-25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10-23

  • 2019-09-20

  • 2019-10-09

  • 2019-10-29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读后感、2024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