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传统文化经典读后感 > 地图 > 传统文化经典读后感,2024传统文化经典读后感范文
传统文化经典读后感相关栏目
传统文化经典读后感热门栏目
传统文化经典读后感推荐
传统文化经典读后感

(共 4300 篇)

  • 1、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精选范文)

    原以为《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只适合大中专学生阅读,翻了几页后,发现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纵览全书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渊博,能看到中华文化的缩影,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他的阅读对象不应只是大中专学生,应该是所有的中华儿女。

    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称赞《老子》“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诺贝尔文学奖得者、作家赫尔曼.赫塞说:“我们现在急需的智慧,都存在老子的书中。”是的,《老子》是经典的,但《墨子》、《管子》、《左转》、《荀子》…….也同样值得我们去一一品味。《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把我们带到千年前的古代尽情翱翔,在传统文化的星空中漫步。

    轻叩中华传统的大门,我们应该做到“自知”、“自胜”、“自省”,自然的规律就像拉弓射箭,要射中目标,箭头高时就压低一些,箭头低时就太高一些,老师称它为“损有余而补不足”。里面有很多我们熟悉的故事,《老子》(二)中的第七十八章写到:“水不断地滴到石头上,时间长了就可以把石头滴穿”。这是“水滴石出”的故事的出处。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让我们共享经典,引导我们要坚持不懈、任人唯贤、持之以恒,让我们懂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学会“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样一种积极的向上的思想境界应成为我们的人生态度。

    可惜的是现在丧失传统文化教养的人越来越多,一个丧失传统文化教养的人,同时会丧失其理性的反省力与创造力,如不及时解救,我们的社会将渐渐成为“没有文化而不适合人居住的社会”。愿中华传统文化成为每一个人永远的精神食粮。

  • 2、 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后感

    假期中,我阅读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一书,受益匪浅。什么是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文化一词早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之。文的本义,是指各种教材哦的纹理。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至十五形态活性质的改变。文化的实质含义是人话或人类化,是指人类主题通过社会实际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的过程和一切物质与非物质成果。也就是说,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经人耕耘的一切均为文化。

    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都有它发展的历史,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本书的重点在中国文化的昨天,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即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系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哲学思想、法律制度、文化艺术、宗教传统、科学技术、民间习俗,增强对国情的理解。第二,增强民族自豪感、爱国情怀以及全世界华人的凝聚力。第三,辨别中国传统文化的良莠,抛弃其糟粕,集成优秀文化传统、建构具有现代意识的新文化。第四,把我民族文化的精神和特点,在世界之林中保持民族特色。第五,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个人的修养和培育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格调高雅,哲理深邃,意境高远,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学习他有助于矫正现代学科分类过细所带来的知识结构单一问题。

    我是一名三年级学生,没有理由不学习中国这么丰富多彩的文化,没有理由不传承中国文化.

  • 3、 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画坛故事》有感

    我近几天读到《画坛故事》中的三个小故事,略有感触,写下此文。读完这三个小故事最大的感想是:若我们都能以谦卑来面对生活,那我们的人生将是光彩纷呈;若想获得成功,天赋或许是一方面,但后天的学习更加重要。

    细看展子虔交友,擅长画雄奇山水的他,在名气大了之后,不服山水画大师董伯仁对自己的批评,在认真审视自己的画作之后,一改骄傲之心,诚恳地向董伯仁学习,终成唐画之祖,字里行间中,我们能看到他那骄傲的个性,同时,隐隐透出的谦卑更让我们对他大加赞赏,自身的天赋加上谦卑的学习,何事能将他阻挡?何难能让他止步。他得到的,只会是愈来愈多的成功,是更加美好的人生。相反,倘若展子虔空有一身天赋,傲气不改,不难想象他的画技将难以提升,止步不前,对一名画家而言,一成不变的画技无疑是最可怕的,因为,人还是喜欢欣赏新鲜的、多变的,而非千篇一律的画作。就如古时的伤仲永,少时天赋惊人,很有名气,但他却未能谦卑地学习,可怜最后泯然众人矣。

    后面两个小故事《阎立本观画》、《王翚学画》,阎立本年少成名,偶得大师的石刻画,耐心地将石刻画冲洗,大发个中妙处,留宿十多天学习,终而丹青神化。王翚自幼天赋过人,且虚心地向王鉴求教,王时敏更是以你的高才,究竟是来做我的老师,还是来做我的学生?的玩笑。不难看出,三位画家藏画技于一身,还能以谦卑之心不断发展自己,才逐渐名声大噪而流芳百世。

    一个人拥有了谦卑就拥有了成长的力量。从父亲手中接过旺旺的米果之子在短短三年就取代父亲成为米果大王。人们惊叹他只有高中学历,父亲让他谦卑,听取博士的意见,正是这种心态,他虚心求教,锲而不舍,最终有所成。

    我们一生都需要不断学习,要向古人学、向名师学、向大自然学。当我们在学习上取得了好成绩的时候,还要不要谦虚呢?要!因为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有些人往往就是由于骄傲自大而陷入泥坑。古人说得好:谦受益,满招损。如果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就沾沾自喜,被眼前的胜利冲昏头脑,就会把辛辛苦苦得来的成绩毁于一旦。我们在取得好成绩时不自满,才会更上一层楼。

    凡能成就一番伟业的人,大多都拥有一颗谦卑的心,因为他们懂得,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没有谁会样样精通,完美无缺,承认自己不如别人,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以补己之短,更好地成就自己。如果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狂妄自大,不仅会失去学习方向,更会堵上自己发展之路,

    其实,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需要这种谦卑的心态,这是

  • 4、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读后感

    中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中国传统的圣贤教育,可以追溯到4500年前,代代相传。中华民族能维系几千年,而未被世界淘汰,无疑是其传统文化教育产生的巨大力量。可惜的是,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遭到了史无前例的破坏和不认可,我想说;"在物质文明的今天,古老的东西并不意味着过时。

    《弟子规》总序中第一个就告诉我们要学孝顺父母。想想现在的孩子,哪一个不是父母的掌中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十几岁了都还没有自理能力,让父母处处操心。这种现象数不胜数,说明了什么?现在的学生在传统文化这一方面完全是无知的。

    我们心里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顾父母。我们能以这样的心去做,就是孝顺父母,这是做人的根本。百善都已孝为先。

    泛爱众。泛爱就是博爱,就是朋友在一起相处,要平等博爱。交友,爱人者,人恒爱之。简单来说就是只要是人,就是同类,不分族群,人种,宗教信仰,都要相亲相爱。同是天地所生万物滋长的,应该不分你我,相互合作,才能维持这个共生共荣的同体。我很喜欢里面的这样一段话:“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教育我们当你有能力可以为人民服务的时候,不要自私自利,不肯贡献和舍不得付出。对于他人的才华,应当学会欣赏夸赞,而不是嫉妒,指责。

    《论语》是经典国学,它可以带领我们充分领会和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千锤百炼的名言警句,朗朗上口的音韵之美,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将让我们受益终生。

    学而篇第一,就讲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子贡问孔子;"假如一个人贫困的时候不对权贵卑躬屈膝,富裕的时候不傲慢无礼,这样的品行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贫困却很快乐,富贵却很有礼貌。”极其简单的一问一答,却蕴含了很深的哲理。是啊!贫困照样能乐观,积极向上,笑看生活;富裕一样能待人彬彬有礼,恭恭敬敬。这个人的品行是值得尊敬的。

    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是一种精神和灵魂,但人们已经陌生了,觉得西方国家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经过几千年的社会实践,证明了传统文化教育是维系社会安定和平的强大力量,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基础。

    建国建民,教学为先。作为祖国的希望,祖国的栋梁,我们有责任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发扬光大。希望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能薪火传承,生生不息!

  • 5、 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有感

    当我翻开《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这一本书时,中华五千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便如滔滔江水一般涌现在我眼前,中华五千年可歌可泣,不可计数的风流人物便漂浮在我脑海。仿佛有一股强大的磁力吸引着我,促使着我往下读

    当我读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时,我感到了团结合作之重要,力量之强大。

    这是无可厚非的,无论是作战,还是实际生活,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团结永远都是如此重要。比如就拿日本侵华事件来说,如果当年国共两党没有联合起来抗击日本,如果当年全国人民没有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我想日本的阴谋就早已得逞了,哪里还会有新中国,哪里还会有中华民族,哪里还会有现在活得如此幸福的你我,中华传统文化哪里还会得以传承?还有,蚂蚁搬食物相信大家也不以为奇了,但是大家可否有想过,如果它们没有团结起来的话,又怎能将比自己大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的食物搬回洞穴了呢?

    当我读到作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时,我明白到,道义比生命更为重要。

    我国从古至今这样舍身取义的例子也不以为奇。文天祥,一个家闻户晓的英雄人物。他之所以可以这样流芳百世,也只是因为他在生命与道义面前选择了道义,拯救万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但如果当年他没有舍身取义而苟且偷生,他是否还能名垂青史呢?我想,中国的历史不也随之而改变吗?他也必将遗臭万年了吧!还有2013年为救不慎溺水的游客而壮烈牺牲的郑益龙。他也在道义与生命面前选择了道义,而牺牲了生命,成为受万人敬仰的英雄。但如果他当时没有勇敢下水去救人而袖手傍观的话,那名游客的命运又将如何?

    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我认识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品《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我品味到历代风流人物的可歌可泣,不畏牺牲,不畏艰苦;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中华民族精神,与经典同行,与中华传统文化相伴终身。

  • 6、 读《家谱与寻根》有感:传统文化的基础在孝道

    传统文化的基础在孝道

    ——读《家谱与寻根》有感

    张洪意

    本文选自柳育龙编著的《家谱编修指南与答问》,需要者请联系作者购买。

    春节回家过年?教你如何三天编修家谱

    柳育龙《家谱编修指南与答问》出版,附序言及目录

    按:张洪意先生曾写作《家乡,心中最后一座壁垒的坍塌》一文,之后笔者在新浪博客网和微信平台转发。偶然机会被他搜索到了,并且主动关注了微信平台,添加了好友。期间,只是断断续续的聊了几次,说到了家谱,他也发了几篇文章和相关录音给我。时隔近一年时间,笔者突然想到此事,但是qq好友没有备注,查遍了好友才找到他,赠送拙作《家谱与寻根》。说明其中艰辛,张先生在出差期间也多次语音发了下初读感想。之后,又写下了长文。

    幸运之至,有机会读到柳育龙先生所著《家谱与寻根》一书,同样作为一名寻祖人,震撼于柳先生的家族情结以及对于家族资料整理编辑的执着精神!感概甚多。

    千百年以来我们的先祖在广袤而古老的神州大地上繁衍生息,面对生存环境中的各种灾难,先祖们的安身之法、齐家之宝、立命之本、家族之根到底是什么?今天很多姓氏的寻祖人,各自探寻着祖先生命历程、追寻着祖先的足迹。在人类繁衍更替的生命长河中,几百年时间只是短暂的一瞬,如有资料可查,能很快明确每一个家族的先祖。如今要完成这一过程到底有多难?寻祖必备条件的郡望、堂号一无所知,很多时候仅有一份家族辈字表,但仅凭辈字表,就无法确定我们到底来自家族的哪一支。和大多数寻祖的宗亲一样,我们都遭遇到同样的问题:由于家谱无存,致使家族与上源失去联系,接通上源成为目前寻根连谱的最大困惑。先祖生活的年代,对于家谱清修和记录并无规定的格式和要求,如谱序不能成章则可能出现家族各支派、世系辈分中的主要人物、生辰卒年、主要事迹失考并有争议,而可查的信息又非常有限,这对我们后人确定先祖也带来非常大的困难。我深知作为一名寻祖人决定整理家族资料时,那一定是有一种深爱家族的心结与情怀。谱牒资料整理是一项认真、严肃的工作,既要真实可靠,又要有激励后人的作用,所以每一位真正的寻祖人都不敢疏忽,希望做到的就是敬待先祖,不愧后人。实际寻根问祖、整理家族资料是一项浩瀚的工程,过程中会遭遇各种困惑和艰辛,很多寻祖人都是在中途退出的。

    由于对家族文化抛弃得太久,今天各姓氏的后裔对于本家族的文化和家族传统已经太陌生了,60岁左右的家族后人没有几个人能知道完整的家族辈字,40多岁的家族宗亲基

  • 7、 传统故事读后感
    传统故事读后感(一):《凿壁取光》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则小故事,名为《凿壁取光》,它讲述的是西汉的匡衡因为家里祖祖辈辈都是务农,生活十分贫困,为了帮助家里,他白天要外出干活,只能靠夜晚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晚上点灯用的油都买不起。他非常苦恼,他又非常喜欢读书。一次,他发现与邻居家合用的一堵墙的壁缝里透过丝丝光线来,他高兴极了,找到了借光的好办法。他把原有的缝隙凿得大点,这样,就有更多地光线透过来了,他就依靠着这些光线,紧挨着墙壁,夜夜苦读到天明,直到邻居就寝为止。 读了这则故事后,我联想到自己现在的生活。我们学习的环境非常好,爸爸妈妈不用我们为家庭的生计考虑,也不用我出去打工挣钱,只要认真学习就行,还有很多优秀的老师教授我们知识和技能,晚上也没有不能学习的担忧,可我们却没有百分之百把精力花在学习上,没有感受到父母和老师对我们的期望。通过这则小故事,我感到很惭愧,也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要好好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可不想到老了之后,一事无成,后悔莫及。所以,我决定,从现在开始,我要好好努力,天天向上,将来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 匡衡,你是好样的,我要向你学习! 传统故事读后感(二):《圆木警枕》读后感 大家应该知道一些关于司马光的故事吧,他可是我国北宋时代的大学问家哪!最近,我读了他的一篇故事:《圆木警枕》讲的是:司马光找了一个原木枕头放在他的木板床上,原木枕头是用来提醒司马光学习的,那个原木枕头放到硬邦邦的木板床上,极容易滚动。只要稍微动一下,他就滚走了,司马光的头跌在木板床上,他惊醒了就会立刻爬起来读书。后来,司马光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警枕。 看看司马光,再看看我们,区别是不是很大那。我们每天早上赖在床上不起,特别是冬天,暖暖的被窝更让你寸不离手。而司马光总是认真、坚持不懈地学习,不放过一分一秒,就连晚上也只睡一会儿。 学问就像大海一样广阔无边,但是人们可以渡过去,而渡海的舟船就是刻苦。简单点说,要想学习好,就得勤奋刻苦。只要勤奋刻苦,就能取得好成绩。司马光孜孜不倦、夜以继日,学业不断长进,事业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给我们树立了勤奋刻苦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像司马光一样,勤奋刻苦读书,掌握科学知识,做个对祖国有用的好学生。 传统故事读后感(三)
  • 8、 《大淖记事》读后感:轻松窥探传统文化
    《大淖记事》读后感:轻松窥探传统文化 这篇小说的篇幅谈不上长,故事情节也称不上复杂,前面四节基本都可以归类为散文,巧云于十一子的爱情也称不上惊天动地。我读这篇小说是在老师介绍完故事梗概之后的事。但再读此文,却也有些不一样且新鲜的感受。 读完此文,总有一种说不出的轻松感,不仅是因为小说有一个相对圆满的结局吧。因为我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苏北人,所以能感受到那种真正的人被一方水土所养育之后表现出的独特的性情,在一些老套的情节中也展现出了独特的风味,我想这也正是作者为何花了如此之大的篇幅去介绍地理背景的原因之一吧。 另外汪曾祺在介绍方式上也是独出心裁。首先有地名入手,从大淖降到谁,在从这片湖泊延伸出去,在读者的心中建立了一个以大淖为中心的包含数个村子,一个城镇,外围是兴化、泰州等地的一个居住环境,并且在其中零星的点缀了些许人迹,使自然景观多了几分生气。如小孩在大淖里撒尿,成群的姑娘媳妇在路上挑担子等等。可谓是以小及大。而在社会关系的描摹上,又采用了从大到小的方式,从整个社会的状况,到各个小群体的构成,再到最终集中到巧云与小锡匠的身上。这十分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用极简省的方式勾勒出了社会的轮廓。 另外,作者对于各个群体的人们的特点也能够切中要害,几个场景,往往就将一个群体的组织形式,人员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并且作者勾画的的这几个群体的特点都十分鲜明典型,符合我们正常的认知规律,非擦汗那个易于读者的接受。而且作者在描写方法上不拘一格。如描写都是锡匠的兴化帮是,通过它的组织形式,用传统中国帮派的模式建立了一个有道德,重义气一帮人的形象。而介绍那些挑夫时,又通过几个典型的生活场景来进行表现。 正式在这样一种生活场景中造就出了这一群虽被城里人不齿,但却有自己一套的道德标准。在某种程度而言,与保安队长的对抗的胜利,也就是广大底层人民淳朴道德标准的胜利。这也就是作者想要说的吧。
  • 9、 《传统下的独白》读后感

    《传统下的独白》读后感(一)

    第一次拜读李敖的作品,《传统下的独白》,里面是一篇自序加二十篇杂文,发现这种带着点黄又带着点狂的笔调也许就是他个人的语言特色吧。

    李敖用的字2020句很尖刻,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作者对女人心理的描写:做女人和炒菜一样,是一番鬼斧神工的大艺术,内自三围隆乳,外至一颦一笑,暗自眉目传情,明至花容月貌,皆非糊里糊涂的亚当子孙所能洞晓者,故约会时间虽到,我虽已经搽完胭脂抹完粉,可是还是让那男孩子再宿舍门口等上半小时再说。一来呢?可杀其威风、调其胃口;二来呢,可延长在寝室的炫耀时间;三来呢,那么准时干嘛?又不是赶火车!。

    总觉得这李敖对女人的偏见挺严重的,什么喜欢有点奴才味儿的男人、结婚为一种谋生的手段,他眼中的女人都挺现实的,也许跟他受过不少来自于女人的挫折有关吧,似乎年轻时候的他总是孤独寂寞的:我又不会跳舞、不去教堂、不善说可爱的废话、不忽视礼义廉耻中的第四维、不再是男女同校的大学生自反之下,没有任何一点条件能够吸引女孩子多看我一眼! 。里面还有段文字2020挺悲壮的:可惜的是穿插在花丛里面的都是新的面孔和新的情侣,他们取代了我们,不,他们取代了我自己。他们偷走了我的青春,也抢走了我的地盘尤其是我过去的老情人们她们一个个都远走高飞,怪凄凉的。

    李敖对爱情有自己的一套理论:爱情不是' 永恒的' ,可是盲目的人却拼命教它永恒;爱情不是' 专一的' ,可是盲目的人却拼命教它专一。,他藐视海誓山盟的人,维护水性杨花的人,他说:恋爱,并不以结婚与否做成败标准,并不以占有做最后目标。恋爱的本身足以使他们功德圆满。,反对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婚姻。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爱情观我不能苟同,但也许这里面有他的道理,过程始终是最重要的,而不是结果。

    李敖是个名副其实的愤青,他认为青年人都应该有愤世嫉俗的朝气,他说:咱们若要真的振作起来,非得先培养愤世嫉俗的气概不可!。尤其我们这个死气沉沉的老大民族,我们怎么配说愤世嫉俗要不得?社会给青年的教育,不该是先让他们少年老成、听话、做烂好人。应该放开羁绊,让青年们尽量奔跑,与其流于激烈,不可流于委琐;与其流于狂放,不可流于窝囊读了这些文字2020,你可以体会到李敖对社会教育改革的那股激情,同时也饱含了对年青一代的期望。难怪说他的书影响了台湾整整一代人。

    李敖也有他另一种语言风格,像散文诗似的文字2020,柔美的意境。

  • 10、 传统文化论谈读后感

    传统文化论谈读后感(一)

    听了王财贵教授讲了中华传统文化,让我深受教育,他经典的演讲升入人心,开始重新反省自己到底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多少。

    王财贵教授其中的一句话告诉我们应该从小把我们的根本学好,不要做文化的侏儒,是啊,在当今这个社会有多少人知道学会感恩和孝道,知道感恩的真正含义,知道怎样生活才道德,怎么样做人才不会失去尊严。现在的我为人母亲了真正体会到了做父母的不容易,熟话说养女才知父母恩真是一点都不假。弟子规 ,我们可以发现首孝悌是当头第一篇,百行之首,以孝为先。就是告诉大家要好好孝敬自己的父母。没有父母,当然就没有我们自己;没有亲情友情爱情,世界就会是一片孤独和黑暗。这些道理都很浅显,但是生活中,我们在理所应当的享有着这些的时候,却常常少了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是每个人应有的道德准则,很多人,很多事,其咎都源于不会,不愿感恩。的确,中国的文化传统让我们很难从口中说出妈妈我爱你;爸爸我爱你。然而,这不应该是借口。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不懂感恩,就失去了爱的感情基础。所以,学会感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诲之恩,感激朋友的帮助之恩,感恩一切善待帮助自己的人。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常常是细小琐碎却无微不至,不仅常常被我们觉得就应该是这样,而且还觉得他们人老话多,嫌烦呢。其实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因为,父母是上苍赐予我们不需要任何修饰的心灵的寄托。

    当我们遇到困难能倾注所有一切来帮助我们的人,是父母。

    当我们受到委屈,能耐心听我们哭诉的人,是父母。

    当我们犯错误时,能毫不犹豫地原谅我们的人,是父母。

    当我们取得成功,会衷心为我们庆祝,与我们分享喜悦的,是父母。

    百行之首,以孝为先。让我们好好孝敬我们的父母吧!

    传统文化论谈读后感(二)

    假期我看了《中国传统文化论坛》的碟,碟是从陈爷爷家借来的。我刚看的时候,以为是有趣的动画片呢,结果是关于人生问题的讲解。

    我总结了几点内容:

    第一、妈妈为什么要打自己的孩子呢?因为孩子做错了事情,孩子做错了事情就必须打吗?妈妈应该教导他,再犯错就提醒他别再忘了。

    第二、长大了的孩子为什么对妈妈那么狠毒呢?有二种可能,一是因为孩子小时候妈妈太娇惯他了,所以长大了就会对妈妈发脾气,甚至动手打妈妈;二是从小就爱打人,长大也喜欢打人。

    片子里有一位大学生,小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09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09-23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3-02-10

  • 2022-02-14

  • 2023-02-15

  • 2023-01-10

  • 2023-01-26

  • 2019-09-20

  • 2023-04-27

传统文化经典读后感
传统文化经典读后感栏目精心为您提供各种传统文化经典读后感,2024传统文化经典读后感,教您怎么写传统文化经典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您。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