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诗人的市场读后感 > 地图 > 诗人的市场读后感,2024诗人的市场读后感
诗人的市场读后感相关栏目
诗人的市场读后感热门栏目
诗人的市场读后感推荐
诗人的市场读后感

(共 5194 篇)

  • 1、 《诗人的市场》读后感

    《诗人的市场》读后感 很多人都知道安徒生的童话故事,《诗人的市场》就是他老人家故事中的小小一则。 安徒生就如同他笔下那些小公主,襁褓之时就接受了仙女们的美好赠言一样,当他还在摇篮的时候,就有人用预言为其铺好一条道路。这条路并非通向哪位千金小姐的后花园,也不指向藏满宝物的密洞,而是通往东方的亚洲世界。岁月流逝,当安徒生步入人生的第35个年头(1840年),那“需要一点想象力”的东方旅行终于到来了。 东方之于安徒生,并不象撒丁岛之于劳伦斯那般,一再的唤起立即动身上路的激情与欲念。东方,它要温柔的多。它用绚丽多姿的异国情调和夜不拾遗的美好传说,装点并安抚着安徒生的梦。有一天,安徒生终于以诗抒怀一吐幽思:让我们进入市场驰骋想象吧/我已展示了琳琅满目的商品/从哥本哈根到东方的欧亚/横顶的柱廊排出宏伟的全景......可以看出,安徒生的东方幻景中,“市场“牢牢占得一隅。作者更是拈得“市场“意象为题——“诗人得市场”——一股嘈杂又浪漫的芬芳气息扑面而。 书中自述,安徒生从汉堡起程,行经意大利来到希腊,拜访了雅典卫城废墟;越海前往土耳其,抵达君士坦丁堡并流连城中。归程上,过了博斯普鲁斯海峡与黑海,安徒生溯多瑙河而上,经奥匈东欧,辗转回到汉堡——与出发时极为相似,在这里又恰逢好友李斯特举行音乐会之时。 日记体的形式似乎更便于吐露作者的随行随感,亦使行文显得亲切又平实,温润的语句与美好的景致一并顺溜地滑入读者心底。但是我们同样发现,旅行中的安徒生见着的并不总是美好。也许正是这样——一颗善于讲述童话的心灵,它亦更敏于辨别美与丑;它蕴藏浓浓善意,在童话里馈人以善、以温暖,而在现实中也毫不逃避恶的存在。它是懂得那些不幸的,是真正慈悲的。第一抹异样的色彩出现告别意大利之前的罗马狂欢夜。在表面的精彩热闹之下,安徒生却捕捉捉到一件遁人思忖的突发事件——一位观众被奔马踩死,“死者被拖到一旁,欢声再次惊天动地。”冰冷的对生命的漠视竟遮饰在热烈的狂欢中,充满讽喻的意味,而一句“这种事每年都有”更不由得令人去逼视那常态暗处的不合理、不公正的遭遇。在马耳他,作者遭逢了衣不遮体却决不屈膝受辱的摩尔人;在匈牙利,他巧妙买下了吉普赛男孩的几朵鲜花,希望自己的钱物能缓解男孩的窘迫生活......安徒生似乎在一颗纯净诗心与我们相告,除了美景还要关注什么,不要回避什么。即便行走在路,莫要为了见到“美”而刻意躲避丑。 美

  • 2、 市场的逻辑读后感
    市场的逻辑读后感(一) 在阅读《市场的逻辑》时,在学术尚未自由的现实下,张维迎敢说敢做的精神令我钦佩。他提出的市场逻辑与此前阅读过的奥地利经济学派其他作者大体上是相同的,即应该由市场决定经济活动行为,国家所做的调控只会越调越乱。 其中,对我有启发性的就是关于利润的描述。利润简而言之,就是产品排除了工资、地租方面留给企业家的部分。简而言之,书中概括出了利润的三个来源:第一是风险,也就是不确定性,具有高瞻远瞩敢于承担风险的企业家能够有机会赢得高额利润;第二是创新,不一定就是高科技、高技术人们常说的创新,而是企业能够通过自我改进,以更少的投入有更大的产出,可以是技术上的,也可以是管理上的;第三就是市场秩序,建立市场交易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信任,也就是委托与代理问题中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企业的建立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提供可以追究的责任源头,出问题了能够找到负责人,能够解决,而企业若能在市场上赢得很好的信任就树立了品牌,品牌给企业带来的溢价能够推动企业的良性发展。因而,我们看出,企业家拿到了利润部分与工人的工资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工人只负责履行劳动合同(当然,若在这种雇佣关系中较高的公司管理层可能占有一定的股份,这与普通工人不同,应该加入企业家的队伍),对公司的盈亏不服责任,除了绩效激励外,对公司的生死存亡与信誉等并无直接关系;与工人相对的是企业家,之所以有企业家精神,强调的是一种敢于承担风险、努力开拓创新的精神,企业家拿到的是扣除地租、工资外的利润,而利润本身具有的不确定性,激励着企业家监督工人的工作,以便更好的完成企业效益趋向最大化。正是由于这种性质,企业家与工人不同,工人有着明显的休假与劳动时间分配,而企业家面临的是种种不确定性,因而是将生活与工作无法分开的一批人。在中国,尤为如此——由于市场经济的不确定性与不健全,企业家们不仅要面对无数市场带来的信息作出生产函数定位,更要用足够多的功夫与政府打交道——资源掌握在政府手里,而政府官员犹如企业中的雇员,由于是要求对集体负责,最终导致不对任何人负责,因此更多的追求在位期间利益的最大化,通过对权力的运用挟持资源,寻求企业的利润分成——这导致了中国民营企业家相对于西方拥有发达市场经济的国家而言要耗费更多的精力去讨好政府人员,而这又是一种不确定的增加源,而这种不确定本身并不能增进社会福利,毕竟有很大一笔钱被政府
  • 3、 市场营销的读后感

    市场营销的读后感

    市场营销学这门课程在大二第一个学期我们学完了,之前我总是以为市场营销和我们的距离很远,因为我们还是在校的学生,而且专业是金融,所以学习的兴趣不是很大,但是在老师每节课讲的案例和一些理论知识之后,我对市场营销学这门课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在大学最早接触营销理论是在大一参加比赛的时候,在大一第一个学期,我参加联通杯校园模拟招聘大赛,因为平时我看的书比较多,所以提前了解什么是s)

    除此之外,我觉得市场营销学这门课的定义是在一个市场运作中关于产品流动的一门学科,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营销这个概念是多么的重要,我们是大学生,面临毕业后的严峻的就业问题,我们如何在人才激烈竞争市场中,将自己很快的推销给企业,让一家公司选择我们;在平时工作生活中,我们需要组织团队带领大家共同完成一件任务,我们怎么样将自己的想法和思维推销给其他人,将自己的idea营销出去:在一个新的环境中,怎么样使别人很快的认识自己并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都是营销这个概念,所以,我觉得学习一门课程,我们不仅仅学到的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重要是把这些理论运用到生活中,或者从这一学科中,我们得到新的思维,对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就像swot分析法对我的启发一样,在一个环境中,怎么客观的认识到自己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我们分析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分析优势劣势,找到自己发展的方向和营销的出路,我们适合什么样的生存环境做什么样的工作,这些理智客观的东西,比一个简单的理论知识重要的多,带给我们成长和思考的东西很重要。

  • 4、 《逝去的诗人》读书笔记

    这是一本独特的书,是陆小曼的两个弟子展望之和张方晦所写,用小说的形式给诗人徐志摩的一生抛光。我读这本书总觉得在独特的氛围中完成,经常泡图书馆,本无意翻开这本书,这时走过来一个熟识的女孩和我开玩笑道:你也读我读过的书呀?!于是,我就较真的读了起来。上部捂着鼻子读完,因为那种半诗半文十分破坏叙述的完整性和连贯,矫情的抒情是上部小说的硬伤。到了下部书,我才读到此书的乐趣,也读出了遥远诗人的那份独特的气质一半是诗人的,一半来自于孩子的。

    诗人出身富商家庭,受过剑桥的大学正统教育,崇拜孔子、卢棱,喜爱雪莱、拜伦、济慈,结识曼殊斐尔、罗素,交往林长民,师承梁启超,满脑子自由,爱和美就像孩子,心中只有纯真、快乐和黑白分明。然而诗人的生活中有痛苦和污浊,所以诗人有宗教清教徒似的执著于自己理想的世界,执著行走于自己的诗歌,背负着忠实于心中的爱情,哪怕被现实拥踏而死也在所不措。

    诗人本来不叫徐志摩,小时候有个苦行僧志恢大师走过诗人的家乡硖石镇,抚摩过诗人孩童时的头颅,赠几句诸如此子前途不可量之类廉价的吉祥话,得徐家施舍而走,却留下了志摩这个后来不同凡响的名字。

    诗人的第一任老婆张幼仪,是父亲做的主,据资料载应该算作中上等的美女,不过此女让人佩服的地方是善经营、有豪气、对爱情决绝的姿态。她现实的生活方式和传统道德的矜持,使得诗人的浪漫产生了抗体像至清的水中的油污,怎么也融不到一起。在明白此节之后,她主动要求和诗人离婚,给诗人的浪漫以绝对空间,诗人的肉体以绝对的自由,诗人的爱情以绝对的宽容。于是她终身未嫁,一个人孤苦零仃地背着爱的灰烬一生冷清。

    她是个女强人的类型,在她到徐家后便帮徐家打点生意,而且井井有条,特别是令徐老太爷眉开眼笑(也导致了后来陆小曼进入家门后的冷遇,徐老太爷对陆的评价真是一个洋娃娃,中看中玩就是不中用,可见张幼仪是参照系);后来到德国深造后,回国兴办实业,成为当时极少见的女实业救国者。

    我看她最可贵的还是她的宽容。

    她主动和诗人离婚后,诗人大喜过望,像得到了方糖的孩子:脑子发热常常先于嘴中的甘甜,也绝不去想大人会为一个月的盐巴无着落而愁苦。诗人把自己写的《徐志摩、张幼仪离婚通告》刊发在《新浙江》的副刊上,恐天下人不尽知(时有评论家认为此举为自由先驱之举),而诗人的快乐和自由是建立在一个善良女性痛苦和一生幸福的终结基础上的。无怪乎,诗人的家庭宁舍其亲生的儿子,也要留住外来

  • 5、 《逝去的诗人》读书笔记_诗人读书笔记3000字

    这是一本独特的书,是陆小曼的两个弟子展望之和张方晦所写,用小说的形式给诗人徐志摩的一生抛光。我读这本书总觉得在独特的氛围中完成,经常泡图书馆,本无意翻开这本书,这时走过来一个熟识的女孩和我开玩笑道:你也读我读过的书呀?!于是,我就较真的读了起来。上部捂着鼻子读完,因为那种半诗半文十分破坏叙述的完整性和连贯,矫情的抒情是上部小说的硬伤。到了下部书,我才读到此书的乐趣,也读出了遥远诗人的那份独特的气质一半是诗人的,一半来自于孩子的。

    诗人出身富商家庭,受过剑桥的大学正统教育,崇拜孔子、卢棱,喜爱雪莱、拜伦、济慈,结识曼殊斐尔、罗素,交往林长民,师承梁启超,满脑子自由,爱和美就像孩子,心中只有纯真、快乐和黑白分明。然而诗人的生活中有痛苦和污浊,所以诗人有宗教清教徒似的执著于自己理想的世界,执著行走于自己的诗歌,背负着忠实于心中的爱情,哪怕被现实拥踏而死也在所不措。

    诗人本来不叫徐志摩,小时候有个苦行僧志恢大师走过诗人的家乡硖石镇,抚摩过诗人孩童时的头颅,赠几句诸如此子前途不可量之类廉价的吉祥话,得徐家施舍而走,却留下了志摩这个后来不同凡响的名字。

    诗人生命中的初恋情人是林徽音,一个绝色的美女,也是个内敛的才女。一对浪漫无边际的诗人,爱情因彼此的才气惺惺相吸,对平庸生活的不满,于是用激越的浪漫将它淹没,用伤感的诗歌将它忽略,用寂寞的爱情将它占领。

    他们的爱情,几乎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纯精神恋爱,是梦呓般美好而无奈,诗人喜欢引用爱德娜那句浪漫得无以复加也无药可救的诗:如果我突然飞了起来,你得答应我抓住我的两只脚,好吗?不然,我就永远下不来了。

    这是注定的悲剧,但谁又能说这不是最纯粹最晶莹剔透的爱情呢?太纯粹的东西往往经不起现实的一点伤害,原先爱情有多纯粹,后来身上的伤口就有多深。

    他们是对沉默的恋人,喜欢用眼神和诗歌倾诉一切,绝对的浪漫真实的感动。以致后来林徽音在解释为什么拒绝给诗人回信中说:你偏要我把心底难以言喻的感受用贫乏的语言来表达一番吗?你难道不知道沉默有着无限大的容量?

    敏感成为习惯的诗人,麻木起来更令人害怕,当诗人沾沾自喜地把离婚的通告昭白于天下时,林徽音不辞而别(历史的一个谜团,但我想这和林与张幼仪女性相通的同情本性分不开的,当浪漫遇到善良的叉路口,她们宁愿选择善良行走),再到后来遇到梁启超的公子,并且相爱时,她和诗人的爱情即为灰烬。老奸巨猾的梁启超对年轻人的善变心

  • 6、 市场营销读后感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或者一段视频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市场营销的读后感应该怎么写?

    市场营销读后感篇一:

    菲利普科特勒告诉我,营销不是一个单独的步骤,而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一个因素出了问题都会影响营销结果,每个因素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不是孤立的。如何做好营销,我想,把所有的营销参数协同起来,将会取得好成绩,要想取得最好成绩,那就要营销协同最大化,但是我想这只是种理想状态,但是真正执行到位了,我们会在营销效果最大的同时消耗也会做到最低,我们的价值才真正体现出来。 很多人认为,菲利普科特勒先生的《市场营销》理论中所阐释的系列营销竞争应对策略面对日新月异的市场变化,已经越来越显得苍白无力了,我觉得,这些人没有根本意义上领悟科特勒先生的思想,做好协同,才是真正的力量源泉所在。

    既然要做到营销参数协同,那么我们必须找出所有的这些参数,营销是从公司到消费者的影响过程,因此影响营销的参数很多,很繁杂,为了做好营销,必须把这些整理好。我觉得影响的参数主要包括基本参数和变化参数,基本参数是指那些对任何一项营销工程来说都必须准备的,主要有:能够满足消费者价值需求的产品设计、交易过程所需要的支持、交易后长期的服务支持;变化参数指那些随营销过程的变化而变化的因素,主要包括那些人的因素,包括营销系统内部协同和外部协同,而这个变化参数才是考验营销结果的真正所在。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产品的高度同质化,市场上大多数存活的产品都是品质很好的,它们交易的渠道、运输等支持都做得非常到位了,交易后的服务已经不是最大的定位竞争区域了,所以变化参数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个时候,营销回归了,开始重视人了,人才是决定一切的东西了,而不是曾经的产品和渠道之类的了。这个领域也已经开始受到很多专家学者的研究重视,但是感觉到还是没有集大成者,原因是什么?都太注重各自的领域了,没有考虑全盘。比如最近几年出了很多诸如关系营销之类的营销策略,其实就是重视客户关系,根本不是靠产品来决定市场了。

    如何协同最大化,根本要点是做好营销系统变化参数的全面协同,做好人的协同。我主要考虑了营销系统协同,企业内协同和企业外协同,而且很多问题还没有深究。

    企业内协同,所有的专家学者都研究过了,都站在管理的角度,其实它的最重要点是在营销系统,现在都企业都是以顾客为导向,所以从营销系统出发是

  • 7、 《市场的逻辑》读后感2000字

    本书内容主要围绕下列三个观点展开。

    1.树立对市场的正确认识应当明确两点前提。第一,企业通过生产、销售产品获利,需要承担成本,政府通过税收获利,而税收所付出的成本和其获利完全不成比例,因此作者认为税收不需要成本。第二,资源分配要么靠市场,要么靠特权,行政权力就是一种特权。就这两点前提及二者间的关系,作者在书中不同部分都有大量论述。不过作者没有论述市场是否会衍生出特权,例如垄断企业同劳动者、消费者和其他企业的关系,另外,作者对反垄断法的看法也值得商榷。

    2.市场没有缺陷,市场可以自我纠错,要善于运用市场机制。本书回顾了改革开放的早期历程,提到改革开放的具有摸着石头过河和歪打正着两个特点。当时文革刚刚结束,中国经济接近崩溃,不稳定事件频繁发生,如何生存下去是第一位问题,中央对中国经济走向和改革方法的认识还不成熟,也没有形成成熟的思想体系。以价格改革为例,当时,政府的定价机制完全失灵,此时民间自发形成了另一套价格机制(黑市价格),中央政府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先是实行价格双轨制,计划内的产品采用政府定价,计划外的产品采用市场定价,然后逐步放开对计划内产品的价格管制。双轨制导致腐败(如官倒)和生产计划难以执行,中央决定价格闯关,一次性解决价格问题。价格闯关导致国家经济和社会秩序混乱,实施十天即告结束,随后进入三年治理整顿,政府重新加强价格管控,直到南巡讲话,政府放开大部分商品的价格,双轨制变为单轨制。需要注意的是,治理整顿尽管是反改革的,但是这三年经济增速放缓,产品市场价格降低,和政府定价的差距减少,减少了1992年放开价格的社会阻力。这些利弊因果并不在政府的考虑中,政府最大的作用是顺应市场,将自发的市场行为转变为自觉的政策。

    3.重视企业家队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作者认为,观察一个地区的市场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只要看当地最优秀的人才从事的职业就能得出结论。如果最优秀的人才大多在做官、从军,这个地方的市场化一定较程度低,经济较差,反之,最优秀的人才大多从商,该地区经济发达。政府官员和企业家都表现出能力回报递增的特征,应该考虑决定二者相对回报的主要因素,增强对企业家队伍对人才的吸引。私有产权明确,政府无法轻易没收私有财产牟利,做企业家就更有吸引力。当政府有巨大自由裁量权且经商受政府制约,寻租机会大量存在,当官就更有吸引力。政府规模大于市场规模,企业家职业就缺乏吸引力。

    同时,作

  • 8、 读女诗人的诗

    在近二十年的诗坛上,王尔碑的诗作和名声,新老诗人有目共睹,凝炼深邃,富于哲理,这与她的编辑生涯和爱诗写诗的敏思睿智有关。好的诗还必须连绵隽永,正如宋代理学家朱熹老先生的诗句所指那般鲜活。

    她是四川成都东北盐亭县木龙弯人,生于大革命时期1926年12月15日。本名王婉容,痴于诗,家兄赠名王尔碑,曾用笔名海涛、王念秋、方笑云等。1948年考人重庆南林学院外语系,建国后在省城报社供职35年。离休后仍写诗,散文,风格精短隽永。

    她由伊犁人民出版社以西部文丛之一推出首本散文集邮寄给我时,在扉页写几句话:丽采,这本小书多是同你聊天,让你了解一个老人的往事片断。若你有兴趣看完,望暇时来信说说你的观感。如何?

    书不太厚,仅16.5万学,分五辑及附录,共计194篇精短散文,附录是一些文友评她的诗作的。毕竟是女诗人的视角,又是老编辑,自然别具一格。给人总的印象是:文笔奇崛隽永,意蕴深远旷达。大姐生活在关府之国,又有解放前蒋家王朝临时以山城为陪都的学生生活诸多感受,才思敏捷,儿女情,身边事,新时代新潮情与坎坷,信手拈来,娓娓叙述,含情脉脉,往事沧桑笔纵横。

    正如诗人在书首自序中浓缩而言:往事如绿叶/一叶一朋友,一叶一人生。多么别致艰辛。

    在第一辑25篇中,主要追忆往事,亲眷,师谊,友情,生日乐趣,尽在字里行间,如风情画。

    在第二辑26篇中,写民情风俗人和事。以黑天鹅女师长的不幸经历,抒发了女性在逆境中的种种抗争。令人钦敬,艳羡。雨花台,歌乐山,南海,峡谷,高原风的优美、豪爽、意蕴灵秀深刻。对于老抠的隐私和眼睛的谈吐,礼赞生命的奔放。

    在第三辑杂色花瓣的4篇散文意境中,千姿百态地遴选丰富多彩的生活某些镜头,对云溪,对岩石,对帆,对画,对井,说小论大等等,都富于精巧玲珑的意趣,新奇独特,见仁见智殊异。

    对于四辑的长文三篇,抒写一个爱母亲的人等,诸成炎,谭西,长生伯的故事,情殷殷,意切切,深沉悲枪。

    最后在第五辑中,集中收罗为诗友们作序言的真知灼见计12篇,各有千秋,独辟蹊径。

    总之,读君一本书,胜晤十日谈。虽然笔者无论诗气与文才均远远不及尔碑大姐的造诣,但有别于旧时代的文人相轻之弊端。我虽不才,唯愿广学各方前辈之长,包括尔碑在内,取长补短。

  • 9、 国际市场影评1200字

    《国际市场》影评 这是一部看似平淡无味流水账,细品却有感动在的故事片。我个人看过的韩国电影有很多都是这样,剧情没有什么大起大落,没有什么激情碰撞,但是会意外地被很多细节感动到。这也是我对韩国故事片的一个整体印象。 首先这是一个发生在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是625事变的爆发,到处生灵涂炭、人民流离失所,主角德秀一家不得不离开自己的故乡,开始颠沛流离的生活。从家乡逃出来的流民们纷纷想要抓住生存的机会,对于他们来说,美军的船就是最后一根救命的稻草,谁留在了船下,谁就离死亡更近一步。对于德秀一家来说也是如此。然而不幸的是德秀的妹妹在这次流民大逃亡之中与家人失散,德秀的父亲也为了去寻找自己的女儿不知去向。因此德秀的母亲只得带着失去丈夫和女儿的痛苦只身带着德秀找到了自己可以投靠的亲戚,也就是德秀的姑姑。一个处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的开头,使这部电影从开始就平添了几分沧桑感。 这部电影是用两个小时的时间,来讲述一个男人为家人奋斗的一生,用了插叙的方式来叙述整个故事。从各个细节丰满了主角德秀的形象,而且细节处理的十分细腻。 电影中有不少情节是非常让我感动的。家里缺少了一个顶梁柱,德秀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又是长子,不得不打小就肩负起照顾家中老幼的责任。令我印象比较深刻、感触颇深的是当年幼的德秀问母亲,为何不怪罪他,为何从不提起自己失散的妹妹莫顺时,德秀的母亲反问自己的儿子比方说我们家着火了,你在着火的屋子里,我们在外面,如果遇到了这种情况,妈妈该如何做呢?,年幼的德秀回答当然是进去救我,而此时这位母亲回答的却是不,如果为了救你连我都送命的话,谁能养活你的弟弟妹妹呢?,这一番话让年幼的德秀明白了何为责任,也让德秀明白自己不得不要开始一步一步背负起这样一个责任尽管对于年幼的他来说这非常困难。 还有在德秀的姑姑去世之后,好吃懒做却又酗酒的姑父想要卖掉花粉之家赚取生活费,德秀却想要留下姑姑遗留下来的这份她奋斗了一辈子的产业,不想让它就这么关张,而且与此同时妹妹结婚也需要很大一笔开销,于是他选择了去越南战场冒着生命危险做技术人员。德秀的妻子英子反对他远赴战场挣钱,她哭着问自己的丈夫是你的人生,为何就不为自己着想?这时国歌响起打断了他们的争执,他们没有再说下去,但是可以看出德秀的无奈和坚定。正如德秀所说,那是命运,照顾家人、为家人付出一切早已是一种习惯,不为自己着想这种事
  • 10、 变形记诗人沉思的小说原文读后感

    读后感是写阅读《变形记》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它不是书评。阅读《变形记》后,我对作者的想法更加了解,心中感触颇多,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那么《变形记》读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读后感大全小编整理的“变形记诗人沉思的小说原文读后感”,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变形记诗人沉思的小说原文读后感【篇一】

    《变形记》讲述了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一只巨大的甲壳虫后的一系列遭遇,以格里高尔的死作为结局,故事荒诞离奇而意味深远。通过这部作品,卡夫卡所抨击的是扭曲的人性与异化的世界。

    生活在奥修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卡夫卡目睹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富人的奢侈和底层劳动者的挣扎。他笔下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变形正是严酷的社会环境、生活压力束缚的结果。一个本应享有自主的生存权利和基本尊严的个体,在家庭中遭受排挤,在社会中举步维艰。格里高尔原来的职业是旅行推销员,常年在外奔波,这代表了工业社会发展中劳动者普通的生活状态:竞争激烈,任务繁重,收入低下。外形的改变足以夺走他之前拼命努力换来的一切。在金钱、机器、生产力发展的侵蚀下,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日益严酷。日复一日的机械工作,使劳动者变得逐渐麻木,甚至沦为工具,精神压力大乃至崩溃。格里高尔的变形,可以说是精神畸形的外化。他已经完全失去了对生活的支配权,始终处于被动位置,而成为甲虫后,这种被动和不被重视更加突出了主人公的心灵扭曲。

    家庭关系的畸形,也是小说的重要部分。在成为甲虫后,父亲完全不顾昔日的父子之情,一心把他赶出家门;母亲同情她,但无法接受这一事实,内心已把他视为负担;妹妹格雷特的转变,更是极为讽刺和精彩。开始,格雷特关心哥哥,每天去为他清扫房间,准备食物。但时间一长,她就受不了,对哥哥冷淡,直到最后向父亲哭诉他在“迫害大家……想占领整个寓所”。格里高尔死后,一家人出游,沐浴着春风,如释重负,母亲开始考虑将女儿嫁入豪门。卡夫卡揭示了资本主义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以利益为基础的投机链条。一旦利益关系解除,如文中格里高尔失去工作收入,人与人之间就只剩了隔膜、对峙、残杀,所谓亲情早已消失殆尽。母亲和女儿又开始尽心为重新工作的父亲服务,一切以财富为中心。恩格斯曾说:“维系家庭的纽带并不是爱,而是隐藏在财产共有关系后的私人利益。”这一点在当今社会仍然存

  • 2023-05-25

  • 2019-10-24

  • 2019-09-23

  • 2023-01-22

  • 2023-01-27

  • 2019-09-25

  • 2019-09-20

  • 2019-11-16

  • 2019-09-28

  • 2023-06-22

  • 2019-10-24

  • 2023-05-13

  • 2019-09-28

  • 2019-10-24

  • 2019-11-06

  • 2019-09-25

  • 2019-11-16

  • 2019-10-29

  • 2023-06-26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4

  • 2022-01-15

  • 2019-10-11

  • 2019-09-20

  • 2019-11-11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11-16

  • 2021-08-04

  • 2022-07-05

  • 2019-09-25

  • 2019-11-16

  • 2023-06-11

  • 2022-09-29

  • 2019-09-20

  • 2022-09-24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10-11

诗人的市场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诗人的市场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诗人的市场读后感、2024诗人的市场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