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读后感 > 地图 > 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读后感,2024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读后感
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读后感相关栏目
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读后感热门栏目
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读后感推荐
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读后感

(共 2140 篇)

  • 1、 《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读后感

    《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读后感(一)

    誓言无声: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这是201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颁奖词。

    中国核潜艇刚刚起步的时候,不仅面临着国家科学技术水平和工业生产能力低的问题,还存在着缺乏人才,对于核潜艇的技术资料一无所知的问题。在这种及其困难的情况下,以黄老为首的一批年轻的科学家愣是找到所有可能找到的报刊杂志,收集资料,分析整理。后来又得到2核潜艇儿童玩具模型反复拆解。靠着算盘和计算尺,在一穷二白的时候,摸索出造出了核潜艇。

    作为刚刚毕业进入徐工挖机的大学生,了解到咱们徐工集团的前身是鲁南第八兵工厂,徐工集团能够达到今天的规模离开不了咱们集团各个岗位员工的努力奋斗。徐工挖机也是从刚开始的摸着石头过河,变成了现在能够生产大型矿业装备的国内顶尖品牌。而对于我们新入职的大学生来说,进入徐工,是我们的选择也是我们的机遇。有青年代表提问了黄老一个问题,从事海洋工作的年轻人、青年非常辛苦,工资也不高,他们面临现在的选择,有矛盾,有的人就转行了。青年代表问黄老有没有对年轻人的忠告,如何坚持自己的路。黄老说:光想着自己的价值,想着我有多少的人生,我要享受多少,那就不要搞科研了。如果你想升官发财就不要到719所来。黄老的一番话深深打动了我,老一代人的理想追求是在年少躲避日军轰炸就已经定下的,在和平时代长大的我们很难感同身受,尤其是在利益至上的今天。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不禁被现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所诱惑,内心该有一份自己的操守,学会沉淀,努力学习,升高自己的能力,为徐工集团成为世界级制造企业出一份力!

    《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读后感(二)

    隐性瞒名 只为强国梦。为了能有一个可以安静读书的地方,国人不再受辱、受欺他在1945年选择“弃医从船”与1958年隐姓埋名做核潜艇研发以及1988年的深潜试验是一条连续的因果链。他一生都选择与时代相向而行。为了强国梦的追求他30年隐性瞒名,有家难回,在面对妻儿、父母时,黄旭华从不讳言爱:“我很爱我的妻子、母亲和女儿,我很爱她们。”“但我更爱核潜艇,更爱国家。我此生没有虚度,无怨无悔。”“对国家尽忠,是我对父母最大的孝。”生活在今天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工作汇报国家和社会,不孝敬父母

  • 2、 何谓读后感
    何谓读后感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或读了一段话,或读了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因此,在读好原作的基础上,把可以引发感想的“点”排出来。例如,写《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一文的读后感,就可以排出如下感点: ① 全文的中心思想:在即将夺取全国胜利的新形势下,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巩固这个胜利,建设一个新世界。 ② 巩固这个胜利则是需要很长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力气的事情。 ③ 因为胜利,骄傲的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不前的情绪可能生长。 ④ 要警惕糖衣炮弹的攻击。 ⑤ 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⑥ 两个“务必”。 ⑦ 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⑧ 中国人民不但可以不要向帝国主义者乞讨也能活下去,而且还将活得比帝国主义国家要好些。 这八个方面,都是可以启发我们感想的“点”。再如细读《执竿入城》的故事,从不同的角度,确立的感受中心

  • 3、 《何谓文化》读后感

    对于余秋雨先生,我始终带着无尚的敬仰,我钦佩他的人品、文笔、胆识和勇气,也经常接触他的着作,他的《文化苦旅》、《行者无疆》、自传《借我一生》等我都看过不止一次,所以不久前逛书店,看到这本新书,没怎么犹豫就直接买走了,只想有时间闲下来的时候翻看,以慰藉干渴的魂灵。以下是《何谓文化》读后感,欢迎阅读。

    《何谓文化》读后感1

    五一放假三天,百无聊赖,就在家宅起看书,无意翻起了不久前刚买的余秋雨先生的又一部探讨文化的新作——《何谓文化》,便随性翻阅起来。对于余秋雨先生,我始终带着无尚的敬仰,我钦佩他的人品、文笔、胆识和勇气,也经常接触他的着作,他的《文化苦旅》、《行者无疆》、自传《借我一生》等我都看过不止一次,所以不久前逛书店,看到这本新书,没怎么犹豫就直接买走了,只想有时间闲下来的时候翻看,以慰藉干渴的魂灵。

    对于“文化”,很多时候,我们都有一种很迷惑的感觉。一直认为,所谓“文化”,应该是一种积淀很深的东西,包括约定俗成的习惯、世界观、价值观、当然是能够凝聚其受众的一种人文财富。而现实中耳闻目睹的那些所谓的文化:企业文化、饭桌文化、酒文化,甚至是厕所文化等等,这些动辄以文化自居的一些东西觉得很搞笑。但搞笑归搞笑,内心里还是想对文化有一个较为确切的认识。拿到《何谓文化》之后,略略翻一下目录和序言:这本书不过是他的一些演讲、文章、碑文和一些翻译的合辑,跟他之前的一些书籍不太一样。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学理的回答,主要是他的一些演讲;生命的回答,主要是他对一些名人的追忆;大地的回答,主要是他写的一些碑文;古典的回答,主要是他对一些古文的翻译。由于阅读时间充裕,加上没有什么杂念和负担,所以看得很仔细,获益匪浅。

    在本书的四个部分中,我觉得最有价值的就是第一部分“学理的回答”了。这一部分主要收录了作者的几篇讲稿,受众分别是联合国的各位文化官员、大学生、教授以及市民。虽然是演讲稿,但仔细看下来,发现都是作者对文化的叙述,足见他对文化有深入而独特的领略。

    我一直觉得,文化是民族存在于世上的标签,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消亡了,这个民族也没有什么能让这个世界留恋的价值了,正如波斯文明和埃及文明,如今的波斯人和埃及人,在大家眼里应该都是阿拉伯人了吧。因此,我也认为民族要维护其在世界的存在感,必须要努力维护自己的文化,当然,这种文化不是固步自封,而是保持自己的文化的独特性的同时积极吸收其他文明的有益

  • 4、 何谓文化读后感模板

    以下内容是编辑特地整理的“何谓文化读后感”。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拜读过作者写的作品后,我们迟迟不能忘怀其中的情节和人物。对于刚刚读过的书籍实际上并不是很深刻的,这时候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何谓文化读后感 篇1

    静静地躺着,最近一次躺床上看书是两个月前的事了,很享受,何况是在窗外漫天飞雪的映衬下,温暖的室内重温着《何谓文化》,再次感动,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几天自己一直被这澎湃的浪潮所席卷,我知道,这是余秋雨先生的《何谓文化》带给自己的震撼。

    写点什么吧,在不知第几回心潮浪卷之后,一种奔涌而来的冲动让我提起了笔。然而,下笔千言,愈觉胸中词汇的贫乏;激动之余,思绪也越显混乱。无妨,权当信手涂鸦罢,只为纪念这样的冲动。

    个人认为,余秋雨应该算是现当代国内比较有争议的一位大家。当年《文化苦旅》一问世便造成洛阳纸贵之势。他凭借自己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之后又凭借一系列文化散文奠定了在文坛的地位。只是打酱油式的当了回青歌赛的评委,倒惹来了种种非议。

    没想到这么多年之后,先生又拾笔开始了《所谓文化》的探索。

    在先生的眼里,文化没有定量性的指标,没有国际标准。所以,此书以较为奇特的构架,从学理的回答、生命的回答、大地的回答、古典的回答四个部分,带领我们共同感悟心目中真正的文化。先生用他的回答告诉有力的告诉我们: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文化是一种手手相递的火炬,未必耀眼,却温暖人心。

    光阴变成清冷的流水。变成细微的尘埃。变成温存的呼吸。变成温暖的文字。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幸好,余秋雨依然还在。

    何谓文化读后感 篇2

    十一长假过了好几天才想起来认真读一下放假前收到的《何谓文化》,这本书是余秋雨先生的新作,所选文章都是第一次面世,并不是以往文章的删改精选,这使得我在翻开书之前就有了一定的好奇,这里面讲的是什么?

    对于那些一见到“余秋雨”这个名字就反感,于是在没读书之前就来抨击书本的同学,恭喜你们,没有实证精神,在网络空间上对余先生谩骂,恭喜你们没有公共空间意识,这两点都是在《何谓文化》中提到的。想反驳我吗?先读书去。其实我很理解那种人,改变这个坏习惯很困难,因为我也有这个毛病,在书店一见到一本书是韩寒写的,第一反应“哦,

  • 5、 何谓文化读后感

    何谓文化读后感

    静静地躺着,最近一次躺床上看书是两个月前的事了,很享受,何况是在窗外漫天飞雪的映衬下,温暖的室内重温着【何谓文化】,再次感动,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几天自己一直被这澎湃的一浪一潮所席卷,我知道,这是余秋雨先生的【何谓文化】带给自己的震撼。

    写点什么吧,在不知第几回心潮一浪一卷之后,一种奔涌而来的冲动让我提起了笔。然而,下笔千言,愈觉胸中词汇的贫乏;激动之余,思绪也越显混乱。无妨,权当信手涂鸦罢,只为纪念这样的冲动。

    个人认为,余秋雨应该算是现当代国内比较有争议的一位大家。当年【文化苦旅】一问世便造成洛一陽一纸贵之势。他凭借自己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之后又凭借一系列文化散文奠定了在文坛的地位。只是打酱油式的当了回青歌赛的评委,倒惹来了种种非议。

    没想到这么多年之后,先生又拾笔开始了【所谓文化】的探索。

    在先生的眼里,文化没有定量一性一的指标,没有国际标准。所以,此书以较为奇特的构架,从学理的回答、生命的回答、大地的回答、古典的回答四个部分,带领我们共同感悟心目中真正的文化。先生用他的回答告诉有力的告诉我们: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一爱一和善良。文化是一种手手相递的火炬,未必耀眼,却温暖人心。

    光一陰一变成清冷的流水。变成细微的尘埃。变成温一存的呼吸。变成温暖的文字。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幸好,余秋雨依然还在。

  • 6、 何谓文化读后感(优秀范文)

    如果问我最喜欢的作家是谁,余秋雨先生算一个。源于高中语文老师和家姐的影响(很幸运的是我们两姊妹是同一个高中老师),对余先生的作品有很深的执念。最早接触的余先生的作品是《道士塔》,里面的小道士王圆箓对中国文化犯下了滔天罪行,那副无知的嘴脸,现在回忆起来仍然让我气血上涌。听了老师对余先生的简介,对余先生的喜欢犹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高中老师力推的《文化苦旅》更是几度让我心驰神往,前年有幸读完了全书,读完我深深的爱上了余秋雨先生。今年,我先后读完了秋雨先生的《霜冷长河》和《何谓文化》,一如既往的钦佩有加。

    读后感大全提供很多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在读《何谓文化》之前,我一直以为有文化就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出口成章、舌灿如莲、文笔斐然。读完此书,我明白了这些不过是有文化的冰山一角,而真正的有文化是博览群书后的引人向善,是激发人本性的善良。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学理的回答,主要是他的一些演讲;生命的回答,是他对谢晋、巴金、黄佐临、章培恒、文革40年的追忆;大地的回答,是他写的一些碑文,其中包括都江堰、云冈石窟等等;古典的回答,是他对《离骚》《逍遥游》《赤壁赋》《心经》等的翻译。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文化是无国界的,但它有本民族的特点。一个民族要想代代相传,文化传承不可断,因为文化会形成一种集体人格,规范着人们的日常行为,甚至影响着众人的思想和行为,延续着民族生生不息。就像我们的儒家文化,他的根基就是“三纲五常”。如果民族文化消亡了,那这个民族的存在雁过无痕,更别说代代相传了,正如古巴比伦文明和古埃及文明。因此,我也认为民族要想传承,必然要保护并弘扬本民族的文化。

    但如果否定了文化的无国界性,那么“文明冲突论”包装下的政治斗争会此起彼伏、层出不穷,“中国威胁论”就是很好的例子。众人,尤其是政客,喜欢将所有冲突归结为文化的冲突。但是对中国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中国的文化中没有侵略和扩张的基因,五千年来,中国秉承以和为贵的理念,礼及邻邦。

    作者在第二部分,是一些回忆性的文章,颇有余氏散文的风格,一看就是余先生的手笔。里面对谢晋、巴金、章培恒、黄佐临、文革40年的回忆,对文革虽然着墨不多,但是那个年代对知识分子的迫害在字里行间显露无遗。尽管很多人迫于政治压力,变成了“吃人”的人,但是依然有仙风道骨不怕迫害的巴金、黄佐临。余秋雨先生歌颂巴金、黄佐临,实际上就是因为他们属于同一类人,不

  • 7、 《何谓文化》(优质读后感)

    《何谓文化》读后感700字一本《何谓文化》前前后后看了有4-5个月,每周只能消化一个章节。首先还是不习惯借书看,首先不能在书上随意写写画画,也导致了最终看完并不知道用时多久。曾经每次买书都会入手后马上在第一页(一般是序言那里)写上“于某某年某月某日-mr.song”,感觉只有写下这几句话这本书才算真真切切买到而且是自己独享。这也跟《何谓文化》里面讲的一样,文化的外在表现就是一种仪式,中国的文化所表现出的“仁义礼智信”,大多数也都是通过仪式来体现的。我想最开始在确定一个习惯的时候并不会考虑文化,比如餐桌文化。人到齐了才能就餐,长辈要坐在最里面,主陪、副陪所坐的位置(当然自己家吃饭就看有没有这么讲究了),长辈先动筷子然后小辈才可以动筷子,吃饭的时候不能吧嗒嘴,拿筷子的时候小手指不能翘起来,吃饭要把米粒吃完(小时候父母说的是不吃完脸上会长雀斑)等等。这些仪式在最开始的时候相信只是为了方便就餐和表示对长辈的尊敬等。但长久的习惯最终就成了约定俗成的文化。《何谓文化》读后感800字.jpg另外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中国三大怪象:1.造谣无责,传谣无阻;中谣无助,辟谣无路;驳谣无效,破谣无趣;老谣方去,新谣无数。(这是作者在早几年前概括的),当然最近有所改观,但这确实是中国文化较大的弊病之一;2.文化较难独立,政治下的文化更加符合现在的需求;3.在文革期间所消失的部分文化正是需要我们重新拾起的,但是从我个人而言觉得这是一个断层。起码我对那个时代的文化了解基本为零。除了古代文化、抗战时期毛泽东、鲁迅等列入教材的文化产品,通过断层以后就是郭敬明、韩寒这段时间的文化。从1950年到我上高中期间的文化产品确实少的可怜。所感所学:在工作中也好、家庭生活中也罢,甚至个人的一些生活习惯。都要养成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说要弄一个“家风家训”,起码也要给后代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人活一世,教育好2-3代子女,足矣!

  • 8、 余秋雨何谓文化读后感
    余秋雨何谓文化读后感 五一放假三天,百无聊赖,就在家宅起看书,无意翻起了不久前刚买的余秋雨先生的又一部探讨文化的新作——《何谓文化》,便随性翻阅起来。对于余秋雨先生,我始终带着无尚的敬仰,我钦佩他的人品、文笔、胆识和勇气,也经常接触他的着作,他的《文化苦旅》、《行者无疆》、自传《借我一生》等我都看过不止一次,所以不久前逛书店,看到这本新书,没怎么犹豫就直接买走了,只想有时间闲下来的时候翻看,以慰藉干渴的魂灵。 对于“文化”,很多时候,我们都有一种很迷惑的感觉。一直认为,所谓“文化”,应该是一种积淀很深的东西,包括约定俗成的习惯、世界观、价值观、当然是能够凝聚其受众的一种人文财富。而现实中耳闻目睹的那些所谓的文化:企业文化、饭桌文化、酒文化,甚至是厕所文化等等,这些动辄以文化自居的一些东西觉得很搞笑。但搞笑归搞笑,内心里还是想对文化有一个较为确切的认识。拿到《何谓文化》之后,略略翻一下目录和序言:这本书不过是他的一些演讲、文章、碑文和一些翻译的合辑,跟他之前的一些书籍不太一样。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学理的回答,主要是他的一些演讲;生命的回答,主要是他对一些名人的追忆;大地的回答,主要是他写的一些碑文;古典的回答,主要是他对一些古文的翻译。由于阅读时间充裕,加上没有什么杂念和负担,所以看得很仔细,获益匪浅。 在本书的四个部分中,我觉得最有价值的就是第一部分“学理的回答”了。这一部分主要收录了作者的几篇讲稿,受众分别是联合国的各位文化官员、大学生、教授以及市民。虽然是演讲稿,但仔细看下来,发现都是作者对文化的叙述,足见他对文化有深入而独特的领略。 我一直觉得,文化是民族存在于世上的标签,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消亡了,这个民族也没有什么能让这个世界留恋的价值了,正如波斯文明和埃及文明,如今的波斯人和埃及人,在大家眼里应该都是阿拉伯人了吧。因此,我也认为民族要维护其在世界的存在感,必须要努力维护自己的文化,当然,这种文化不是固步自封,而是保持自己的文化的独特性的同时积极吸收其他文明的有益元素,并努力修正自己的文化中的不足。正如我们的文化,在保持自己儒释道一体文化的独特性的同时,也要摒弃传统的人治观念、愚民观念,吸收西方文明的法制思想、人权思想,以达到“中体西用”。作者在演讲中提到的“文明冲突论”,将所有冲突归结于各种文化的冲突,他
  • 9、 大海读后感

    大海读后感

    从那时起,凡是在海岸上徘徊的人,

    在那浅浅的小船和空旷的黄沙之间,

    借着心、目光和耳朵他会听到,

    普希金诗句像金屑那样洋洋洒洒

    题记

    相信吗,在十七岁前,长在上海这个海纳百川的沿海城市的我,还从没有看过大海。于是在读到普希金的这首诗歌时,我无法体会那种闪闪耀眼的美,无法体会那忧郁的喧响,无法体会海风鼓进双耳时回旋的沉郁与激荡。

    在十七岁的夏天,来到奉贤看流星雨。那个晚上风缓云厚,是观星相的大忌。失望之余,和几个朋友相约去看奉贤的东海。

    沿着布着暗黄色灯光的公路走了一个多小时,来到海岸边。这里鲜有灯光,看不真切。只能见到一片深邃的蓝。于是只能用耳朵听,听想象中海的汹涌。可出乎意料的是,竟什么声响也听不到。大海真的到了么,我问身旁的人。他肯定的回答更增添了我的疑虑。

    这里岂是一潭死水吗?怎么这百川灌海呈现出来的竟是这样的无声无息?这般可怎能坐镇百川之王,岂不成了默默无闻的无名小卒了?

    对于与大海的第一次照面,不免有些失望,在我看来,海怎能是如此平静的呢?同行的朋友大约是看出了我的失落,约定明天白天再来看一回,说不定会有不同的景致。

    第二天吃过午饭,一行人又来到了东海岸边。还没走近,我便听见一声浪打在岸边的巨响。不禁被震住了,一晚不见,难道大海又变得奔放不羁了?顺着小路走去,落在眼下的是带着浅棕的海水,虽不是我想象中的蔚蓝色,东海却用自己的波涛向我证明了他的波峰浪谷。

    我们坐在岸边的大石上,我把鞋子脱下,让双脚接触到这被海水打湿的滩涂上。

    突然间,一个声音从远处飘渺而来再见了,奔放不羁的元素!你碧蓝的波浪在我面前。最后一次地翻腾起伏,你的高傲的美闪闪耀眼。

    这声音带着浑厚的男音,在耳边回旋,伴着海浪的伴奏悠扬地飘荡在这片海滩。

    多少次在你的岸边漫步,我独自静静地沉思,彷徨,为夙愿难偿而满怀愁苦!

    东海,也许和我心目中的海大相径庭,可正因为如此,他不属于梦境!他不同于欧洲的海,如同一位金发碧眼的少女,英姿绰约地走过你的身旁。而东海,是一位有梦想的勇士!这紧挨上海的海,竟也把这拼搏的精神传给了上海!

    多少次,上海曾为美梦难圆而失落,然而失望并没有绝望。在不断自我更新的发展中,上海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日新月异的新面貌让世界为之惊叹。上海和东海有着同样的梦想和勇气!

    你听,他又在唱着:他身上凝结着你的精神,像你一样,磅礴、忧郁、深远,像你一样,顽强而又坚韧。

    我沉浸在

  • 10、 面朝大海读后感

    面朝大海读后感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2020/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上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的诗人海子写的,每次读这首诗,我都会在心灵获得释放之后,又陷入沉思,而且不禁要问:为什么海子把生活写的这么有希望,最后却以卧轨来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呢?

    这种从高峰跌入悬崖式的毁灭直到现在还撞击着我的心灵。

    回到这首诗的本身来说,它丝毫没有颓唐、堕落的痕迹,诗歌透出的全是幸福和美好的气息,可是,结果却是那么的出乎意料,让我的思想和心灵来不及躲闪这首诗共三章,第一章是虚构了一幅自由独立,远离尘世喧嚣的生活图景,一股清新潮润的气息铺面而来,那样悠闲惬意的生活或许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他一开始就把我带进了一方净土,在这样的环境里,(.org)我可以摆脱尘世的束缚,张开想象的翅膀,在只有属于我的天地里翱翔。接着,这首诗两次说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都表达美好的情感,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既有肯定世俗生活,又不甘于堕入尘世成为俗人。诗人始终心怀始而热情开放,始而收合封闭,收张自如。这首诗在清纯、明净、世俗化的背后蕴藏着某些复杂性、矛盾性的东西。面朝大海本来是面对空旷、虚无,但海子独具慧眼,竟然看出了春暖花开,春暖花开是诗人的心画,是梦想的温柔之乡,寄托着诗人无限渺远的情思遐想。

    一直以来,孤独寂寞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一个无法回避,必须正视的问题。海子选择了自己忍受这种莫名的、不可排除的孤独和寂寞,却把幸福给了他人,这就是他,一个让人捉摸不透却让人景仰的北大的诗人。

    我觉得,海子的抒情短诗具有一种超越时空和侵入血液和灵魂的巨大力量,加上其身世经历的悲剧性,更促使了其短诗的不朽。可以这样说,海子的离去,是中国现代诗坛上一颗巨星的陨落,标志着中国当代诗歌纯粹歌咏时代的终结,直至今天,我也没有看到比海子这首抒情诗更纯粹的抒情诗出现。

  • 2019-10-29

  • 2021-08-21

  • 2023-06-04

  • 2019-09-25

  • 2019-10-19

  • 2019-10-17

  • 2019-10-23

  • 2019-09-20

  • 2023-06-03

  • 2021-07-08

  • 2019-11-03

  • 2019-09-21

  • 2019-10-19

  • 2019-10-11

  • 2023-06-02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24

  • 2019-11-08

  • 2023-05-09

  • 2023-04-21

  • 2019-10-11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10-20

  • 2022-12-19

  • 2019-10-24

  • 2023-04-26

  • 2019-11-16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3-05-21

  • 2019-10-19

  • 2023-02-14

  • 2019-10-11

  • 2022-03-12

  • 2019-10-17

  • 2023-04-25

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读后感、2024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