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还鸟儿自由读后感 > 地图 > 还鸟儿自由读后感,2024还鸟儿自由读后感范文
还鸟儿自由读后感相关栏目
还鸟儿自由读后感热门栏目
还鸟儿自由读后感推荐
还鸟儿自由读后感

(共 4346 篇)

  • 1、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2024范文2019

    什么是国家?什么是社会?什么是自我?这可能是我们每个人常常自觉或不自觉思考的问题。

    我们处在一个急剧转型、风云变幻的年代,就像狄更斯所说的: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也是一个最坏的年代。我们拥有前所未有的自由和机遇,却也有无法承载的迷茫与困顿。我们身边有太多的不正义、太多的不道德、太多的不应该,我们都有深深的无力感和挫败感。曾有的理想的光芒日益暗,我们像身处茫茫黑夜中恣意漂泊的航船,一个小小的风浪就让我们颠簸不已。我们能否到达向往与憧憬的彼岸?

    《自由在高处》就像航海图,让我们看到了自身拥有的力量,看清了我们自身的位置,让我们有了一条明确的路线,犹如醍醐灌顶,让人耳目一新。

    我注意到《自由在高处》的封面人物是一尊雕塑素描,这尊雕塑的名字叫做self-made man?自我塑造者,人如其名,他是一个右手执锤,左手执凿,正在把自己从石头里雕刻成人形的人。于是,自由在高处,欲得需自塑的主题呼之欲出。

    这本书前三分之二是时评,后三分之一是演讲与独白,一以贯之的思想是强调国家与社会以及个人的界限:人类有废除死刑的自由吗?中国人有过洋节的自由吗?两个成年人有在公共休闲场所亲热的自由吗?这些争议中,有的即使现在看来也只能博人一粲,有的看起来则是任重道远,还有的仿佛是无解的悖论。

    一、我是我的作品

    人的自由是自己给的,心灵的禁锢也只有自己才能施行。不论处于哪一空间时间,拥有心灵的自由,能自由的思考,就能拥有全世界。

    纵然如此,作者的乐观也绝非盲目,自由和奴役是两种精神状态,自由任何时候都不是唾手可得,熊培云先生告诉我们不自由,毋宁死的教条主义太过严苛,生活教会我们的是不自由,仍可活。

    这并非是在为苟且偷生寻找借口,而是在纷扬中寻找一种现世安稳的自我平衡。我是我的作品,对大多数人而言,命运并没有在生命和自由之间设立单项选择,我们只需要对自由和时间、自由和金钱、自由和地位各种代价进行换算。然而,你我知道,这种换算没有想象中困难,把握方向,我们也可以拥有权力塑造人生。

    二、相信国家比想象中自由

    虽然,当前社会存在经济的成长,文化的交融,在新旧交替的碰撞中,不稳因素难免凸显,但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保持清醒警觉,看到社会发展的不合理、不足之处,提出质疑和不满的意见,更应当充满信心,坚定地相信改变正在渐渐地向前推进,满怀勇气保持在路上的忙碌,从自己开始行动起来。我以为作者是一个勇敢而清醒的写字人,正是

  • 2、 容忍与自由 读后感(3)篇

    在很多其他文章中对胡适先生有过概况性的了解,比如毛主席在建国以后的“反胡适运动”比如蒋委员长在胡适去世时的悼词“旧文化新道德的楷模,旧伦理新思想的师表”我想能使两位杰出的政治人物排斥和赞赏的,一定非常人所能及,但是对于胡适先生的著作这是第一次拜读,应该很庆幸能读到这部著作,如果用一个词语形容,该是“真知灼见”。但是在庆幸的同时又有遗憾,我书读到《好政府主义》这段的时候,觉得自己还是太肤浅,《容忍与自由》的成稿应该是在胡适先生的生命后期,内容中非常多的章节思想已经非常纯熟,尤其是政治自由,言论自由等方面的写作更是非常见水准,大胆,尖锐。我觉得还是该先看胡适先生的《四十自述》等作品,就像吃东西,总得先喝汤,然后依次循序渐进,但我却觉得自己上来就吃了营养最丰富的“大菜”,所以对于个别政治方面的内容还是有些难以消化的感觉。依自身经验来说,了解一位着实喜欢的学者的著作时,还是应该先看他前期作品,虽可能不如后期作品完善,但对于读者个人的思想引导来说还是对的。以上都是废话,说这部书,一半的篇幅描写的“自由”由此可见,国外多年的求学及生活经历对胡适先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文中的很多言论思想拿到五六十年以后得现在也是一点都不过时的。自由和宽容是相辅相成,没有对思想,言论,政治,宗教,人权整体大环境宽容,便没有以上这些的自由可谈,自由是建立在宽容的基础上的,所以宽容比自由更重要。着笔再多的就是新闻出版自由,不由让我想起了现在的传媒行业,民国和抗战时期的新闻人都有高度的职业责任心和爱国意识,新闻和媒体真是在引领者一个时代的思维,但是现在的媒体人呢?唉,不说也罢。最后分享我印象极为深刻的一个教育案例,胡适的母亲,应该是叫冯顺弟,嫁给胡传)胡适的父亲,胡传年长二十多岁,在胡适6岁的时候受日本人的战机轰炸,一年后身亡,留下儿女多人由冯氏打工抚养,艰难度日,胡适爱读书,在国外读书期间,冯氏购得一部书邮寄给胡适,书值270多元,当时毛主席还在学校的图书馆做管理员,那时毛主席的月薪是30元,对于一个以给人家洗衣的落魄妇女来说,可见她境界并不同于其他妇女,就是有这样不同寻常的母亲才有了后来的文学大咖,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的发起人胡适先生。由此可见,对于孩子的教育,可以吃穿玩上限制,但是对于他精神世界的思想激发,父母可以提供的外力协助是万不可少的。

    心得体会:自由主义的第一个意义是自由,第二个意义是民主

  • 3、 鸟儿还是待在树上好看读后感

    生命需要自由

    偶然一个恬静的午后,冬日的阳光透过窗户慵懒地洒下,书被镀上了一层金边,闪闪熠熠的,心中正百无聊赖之际,一片独特的文章映入眼帘。

    细腻的文字写了一只小鸟和一个男孩。男孩特别想拥有两只小鸟。终于,他如愿得到了。他悉心照料这两只小鸟,可是一个失误,一只小鸟飞离了,停在大树上,引吭高歌。男孩望树兴叹,疼爱他的姥姥不忍,替他想了个法子,用网罩住了那只鸟,可男孩看到那在筐中挣扎的鸟儿,心里却涌出了淡淡的失落。多年后,他才明白了那份失落真正的原因。因为,它在树上,是那样的快乐。

    似曾相识的经历牵引起了那段充满惆怅的回忆。

    明媚的春光笼罩了一地,生命的气息愈渐浓郁。我与父亲出去游玩赏春,不觉间,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这只有三四棵葱翠的吊兰和一片青青芳草,吊兰带着坚韧的气息,它们的叶片是泛深绿色的,是野吊兰独有的风采,我有些看呆了,变央求父亲替我挖一株回去,父亲作文面上带了些犹豫,禁不住我软磨硬泡,他最终答应了:好吧。

    一株吊兰被移至家中,放在了景观盆中,我用心呵护着它,查阅了各种资料,浇水,施肥,暖阳,细雨,它生命力顽强,一直茁壮地成长着,可是无意间,我却惊讶地发现,它有了一些细微的变化,它的枝叶越来越茂盛,层层密密地蔓延开去。茎不再粗糙,变得柔软,服帖地下垂,叶柔如丝绸,素雅的花纹装点着它们,它们在微风中摇曳着,舞动着,阳光洒下,投下几抹不规则的倩影。不知是不是我的错觉,恍惚间感觉它成了一位小家碧玉的女子,弱不禁风,不复曾经的坚韧,心中似乎有什么被触动了。

    再后来,再后来已经记不清了,现在的阳台上,再没有它的身影,就像曾经,不再野性。

    总有太多太多的人,为了所谓的拥有而硬生生地剥夺了原本美好的自由。鸟儿为自由高歌,鱼儿为自由欢游,花儿为自由盛放。自由,本神圣,生命,需要自由,拥有自由的生命才能以不同的方式绽放精彩!

  • 4、 《逃避自由》读后感

    《逃避自由》读后感

    十三 escapefromfreedom

    来自医学心理学的作业,同时也是自己很想整理的读书笔记,稍作修改。

    你向往自由吗?

    一般人都认为,自己是向往自由的,希望成为一个自由的人。但是这个建立在经验上的“公论”真的是正确的吗?

    很遗憾,这个“公论”是错误的。并不是所有人都向往真正的自由,或者说他们都只是“叶公好龙”式的向往自由而已。当他们遇到了真正决定性的时刻——我是否要成为一个“自由的人”的时候,就当下而言,许多人做出了放弃自由的决定。

    这就是所谓的“自由逃避机制”。

    在阐释这个机制之前,我想先讨论一个有关命题——“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向往自由”的问题,那就是成为人们经验的自由的定义究竟是什么?是扎根在人生命之中的天性?亦或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圣经》里有一个著名的故事,那就是亚当,夏娃偷吃了上帝的“智慧之果”的故事。在美好的伊甸园里,亚当和夏娃,还有许许多多的其他的生物快乐地生活在这个上帝的“培养皿”里。他们无忧无虑,甚至没有一点自我意识,他们就是这个“培养皿”的有机的一部分。但是在伊甸园里有一株生长着能分辨善恶的智慧之树。在蛇的诱惑下,夏娃偷吃了“智慧之果”,并且欺骗亚当一同吃下了“智慧之果”。、

    这个果实让人类从此和其他的动物区分开来——人类有了自我意识,不在把自身视作大自然的一部分,而是独立的,自由的一部分(就逻辑而言,这个地方使用自由一词似乎有些不妥,但是自由应该是最好的词汇了。)。

    于是人类开始拥有了自由的概念和意识。

    《圣经》的故事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人与自由的基本关系。人类逃脱了伊甸园“培养皿”的束缚,他获得的一定意义上的自由,我把它定义为消极自由,但是这不是真正的积极自由。

    消极自由是指:人得以摆脱束缚,无拘无束。积极自由是指:人能自由地发展。

    亚当和夏娃离开了伊甸园,并且再也回不到那个“美好的”伊甸园,他们获得了自由,但是却对自身的渺小感到了恐惧,对自身的前途感到了迷茫,他们开始有了羞耻之心,用树叶做了衣服,开始意识到了人与人的不同,开始感觉到了自身的存在。

    想想一个小婴儿,她会从降生,成长,到老去,死亡。她的人生过程就像《圣经》中的亚当夏娃——她的始祖一样。她在刚刚降生的时候,就像一只小兽,和世界上其他的动物没有什么不同,无比地眷恋生养她的父母,仿佛有一种冥冥之中的纽带联系着她和她的世界(也包括了她的父母。)。她是没有自我意识的,在

  • 5、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一)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当代教育家李希贵在新课程背景下奉献给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新作。书中把自己多年来教育实践中的一些原生态的东西提供给读者。读完此文,我深深地被作者对教育的真诚,真挚,不懈地追求真理的精神和探寻教育教学规律的科学态度所感动。 " 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 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管理管理,只有管没有理,是不能叫做管理的。每一个被管理者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你不把被管理者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甚至热爱他们,你的管理就不会有太大的成效。" 这是老师对" 管理" 一词的诠释。作文一名小学班主任,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我面队的是一群没有多大自控能力的孩子,正是这些孩子们对世事似懂非懂的时候,因此,在我们进行班级管理时,对每一位学生的尊重就成了一个重要的前提。其实,不管是多大的孩子,他都需要尊重,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大班级管理中来,让他们都感到自己重要,这会使我们的教育和管理事半功倍。只有树立了这样的思想,抛弃以权压人的传统管理理念,才能使我们的教育焕发生命的活力,实现真正自由呼吸的教育。 在书中,李校长就明确地告诉读者们,学生语文的学习,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和张扬学生的个性,他是通过" 语文实验室计划" 和" 自修楼里自主学习" 来实现上述目标的,而且成果非常喜人,学生对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也显著提高,最主要的是为学生一生的发展铺下了坚实的地基,让学生永远站在高处统领全局而立于不败之地。 李校长讲的是高中,小学同样适应。让孩子广泛地阅读,在他们丰富多彩的儿童世界里,有着自己懵懂的感悟,在他们无忧无虑的童年中,有着自己对世事的评判和积淀。苏霍姆林斯基说:" 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 读到《有比抓小偷更重要的事》,我心灵的震撼非常强烈。作为教师在教学生涯中,我们谁都碰到过类似的事情,而且这种事情总让我们左右为难: 如果揪出" 小偷" 无疑可以在班级中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但是这样做又担心会伤害孩子以及家长的自尊心,况且很多孩子只是觉得好玩并没有意识到" 偷" 的严重性; 任其不管又没办法对失者交待,更怕在班级中形成不良的风气。 孩
  • 6、 孙瑞雪爱和自由读后感
    孙瑞雪爱和自由读后感 《爱和自由》一书从2000年出版到现在,已经修订到第四版了,每一次的再版,在销量上都有一次质的飞跃。这本书其实是一本孙瑞雪的演讲实录,开始的时候,由家长们根据录音整理而成,在家长内部和网上广泛流传,后经作者整理,出版成书,出版10多年来,这本书给无数的家长带来了思想上的转变,也为无数的孩子带来了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正如这本书的序言中所说的,《爱和自由》的流传,不是因为潮流或者炒作,而在于思想的吸引力,因为这是一本可以改变孩子一生的书。 确实如此,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有一种强烈的相见恨晚的感觉。我们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非常爱自己的孩子,即使打他、骂他、限制他、恐吓他也认为是爱他,可是这真的是爱吗?当然不是。大多数人都是在自以为是的爱的名义下,控制、压抑或者迫害着孩子,不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人去平等地对待,总是将自己的诉求投射到孩子身上,带给孩子过多的压力和限制,孩子过早地和内心的快乐远离。所以我们现在看到那么多的成年人都不快乐,我想可能都是因为在0-6岁的时候没有得到过足够的爱的滋养,而得到了过多的迫害了吧。 在孙瑞雪所发扬的蒙氏教育看来,每个孩子来到世间,都是带着一种精神能量来的,这种精神能量被蒙特梭利称之为“精神胚胎”,这个精神胚胎在肉体的胚胎形成的那一刻,已经置入到了孩子的身体里。这个精神胚胎里有孩子的成长密码,这个密码以敏感期的形式出现,在不同的敏感期,如果给予孩子尊重友爱的环境,以及适当的刺激,孩子的能力就会得到事半功倍的发展。即在0-6岁期间,如果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尊重和理解,孩子就会在精神胚胎的内在动力的引领下,发展自己完整的生命。 但是会有多少孩子能幸运地获得真正的爱、尊重和理解呢?孙瑞雪说,儿童的智力来源于感觉,他们的感觉经验无人能够替代。他们用嘴啃东西、用手触摸东西、扔东西、摔东西、他们自己吃饭吃得哪儿都是,他们打小朋友……这些在大人看来不卫生、不礼貌或者具有破坏性的事情,都是孩子在用感觉获得对世界的认知,这是一种对生命的探索,这种探索行为有助于建立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这种自主性和独立性直接决定着他们心理的正常发展。可是,有多少孩子因为父母的无知而被限制了这种对生命的探索。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说外公给自己的外孙买了一辆很好的小汽车,外孙看到后很喜欢,就拆着想看看怎么
  • 7、 《为了自由的呼吸》读后感
    《为了自由的呼吸》读后感 黄春梅 终于借到了《为了自由的呼吸》这本书,如获珍宝。细细读来,收获匪浅,让我在教育教学中找到了一盏指明灯。 《为了自由的呼吸》是原潍坊市教育局局长李希贵在2005年出版的带有自传性质一本书。该书比较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在高密四中档语文教师、校长,以及出任高密一中校长,高密市教委主任,山东省教育局长的心路历程和理性思考。他用朴实的语言和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亲身经历的点点滴滴的教育故事,展示了他追求“自由呼吸”的教育理念。读后感触颇深。 在《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中,李希贵用三条主线将若干取自生活,源于实践的小故事串联起来,每个故事都融入了自己对教育独特的感悟与思考,那点滴心语,可谓画龙点睛。这三条主线分别是教学线、教育线和管理线,而统领这三者的便是一种“人”的精神,一种尊重人、欣赏人、珍爱人的可贵思想 “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这是《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楔子里开篇语中的一句话,也是道出了教育真谛的一句话,令我感触颇深。“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而反思我们的教育,为了所谓的提高学生成绩,我们只顾眼前的利益,把学生大量的时间用在机械重复的作业上,课堂上大量的讲解挤占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非常认真地在告诉学生真理,其结果呢?老师的辛勤付出换来的是学生学习兴趣的低落。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什么时候孩子们在我们的课堂上学会独立思考了,什么时候孩子们能够探寻属于自己的答案了,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这句话很简单,但很有道理,我们老师的任务不应该是告诉学生真理,而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俗话说:差的老师只会给学生带来奉献,而好的老师会教给学生学会真理。 管理上,让学生自由呼吸。 他注重经营学校文化,在高密四中提出了“永不屈服”、在高密一中提出了“为四十岁做准备”的极具个性化的校训,以振奋师生的斗志,内化为每一个人的生命动力。他始终站在学生和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经常思考教育应给学生留下什么?提倡民主从课堂开始,着力造就一个“选择的校园”,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第一次”,哪里闪光就打造哪里,让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
  • 8、 《爱和自由》读后感2篇

    篇一:《爱和自由》读后感

    看了《爱和自由》这本书我觉得接受孙瑞雪老师“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的教育理念的孩子们真的很幸福,每看到这八个字,心里舒服,很和谐。因为我心里也渴望这样不被束缚,跟着自己的内心走,不受外界的干挠,做自己,爱自己,感受自己。书中有几处我心里的感触颇深的。 在未加入爱如是幼儿园并还读了几年的学前教育的书竟不知道胎儿在妈妈体内形成的时候,她内在本身就有一样东西,等孩子出生就指引孩子去发展,去捏什么,去抓什么,蒙台梭利把它称为“精神胚胎”。是的,我们太认为孩子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什么都不懂,成人给什么,孩子就接受什么,迫不急待地想把自己的知识,经验甚至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孩子们,按其我们所希望那样让孩子成长。想想就觉得很难过,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做他自己,甚至孩子想玩个沙或玩水,家长都要去制止生怕会弄脏衣服,但孩子这时地心情很不舒服的,心里的欲望被压抑。当有天情绪不好时,会一齐爆发的。如果我们真的爱孩子,不是限制他不许玩我们觉得很脏东西。有时,我们大人觉得这个破的玩具没什么好玩的,可孩子会释他如宝贝,这就是孩子,也不是给孩子灌输自己各方面的经验,而是需要条件准备并了解儿童成长的科学规律,让孩子按精神胚胎的内在规律自然发展,遵循这个发展规律,孩子会发展的很好。 如今,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发展。每个人的脚步都是匆忙的,生怕一不留神就”退步“了。越多的家长也越来越重视孩子们的教育,觉得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我们可以看到母亲们从胎教到早教,凡是觉得有益于孩子的就一味的灌输给孩子。如,报早教机构培训班。还记得去年,我在外面的一个书法培训机构兼职,孩子们每周双休日都会来这里培训,大的有初中生,小的只有四岁,有一大班的孩子跟我说”我周末都不能休息,我问为什么,他说周六我上午写书法,下午学唱歌,晚上学英语,周日早上学画画,下午弹钢“。我听了不懂该说些什么,看到他无奈的表情,心里很是替他难过。这种现象还不止他一个。玩,是孩子的天性,这孩子因为父母希望他多才多艺为他报这么多培训班也是用心良苦,可我们试想下,孩子学这么多他真的喜欢吗?学了真的能消化为自己的东西吗?是有学到,但并不多,父母觉得让孩子多学点是为了孩子好,全然没想过孩子感不感兴趣,喜不喜欢,如果可以一定要把自由还给孩子,他们非常的需要,也很喜欢。孙老师说,实际上技能不重要。六岁以前儿童根本就不用

  • 9、 《让心自由》读后感--镜面人生
    《让心自由》读后感--镜面人生 欢欢 世间万物都是同一个生命的化身,万物本是一体的。我们本来都是纯粹的爱,纯粹的光,人的感觉不过是光感觉光而已! 人人都是镜子,万物都是镜子,都会反光,都能生成光的映像,每个人都可以从其他人或物里看到自己的存在! 当我的大脑接收到这样的信息之后,我便时常在周围的人事物中寻找属于“我”的那一部分。第一次有深刻的感觉,是通过前前看到了我内在的抱怨和嫉妒。那时,我们还都服务于土豆班,整理环境是我们的共同任务。但是,我的内心深处总会升起一个抱怨的声音:“为什么又是我来做!她怎么总是那么拖拉!她怎么就看不到这里的混乱……” 这样的声音一直在我心底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突然有一天我静下心来与前前,与我心底的那份抱怨连接。然后,我看到了我所有抱怨背后隐藏着的,都是对自己的不满。我不满于自己的拖拉,我不满于我不能偷懒,我不满我所做的没被看见! 当我看到这些后,我的内心升起了一股喜悦与接纳。当我看清了自己内心的小伎俩时,我开始接纳前前,我知道,所有对她的抱怨,只是因为我还没有接纳我自己。爱,便从这一刻开始扩散,我知道我爱的不止是前前,更是我自己! 每个人身上都有我自己的影子,或者说,我可以在每个人身上看到我原本就有的和我期望能够拥有的。 我在林老师身上看到了很强的组织能力,统筹能力,精准的表达能力与分享精神;我在贝贝身上看到了那种对宝贝的爱以及对工作的热爱;我在青萍身上看到了清晰、逻辑、有条理、平衡、优雅等等;我在每一个宝贝身上都能看到爱与接纳! 在他人身上搜寻“我”的时候,我感觉到我的心更加的平静,更加的喜悦,更加的接纳——原来我是可以这样的美!当我在他人身上看到了“我”,我便开始放下了我所有对人的评判,我了解了,所有对人或事的评判,最终都返回到了我自己的身上。当我在内心评判别人的拖拉时,同时也是在评判自己的拖拉,当我有情绪升起时,我会看到,这只是我还没有能力去接纳事件的发生,跟其他的人与事都没有关系。 不忘做评判;不受别人影响;不作假设;行动,尽力,投入,这四个约定从此进驻我的精神。我在生活中学习应用这四个约定时,我看到了我的另一个模式——活在梦境之中! 在我的梦境之中,我给自己作了太多的假设——假设我的生活是另外一种样子,拥有像林老师一样的
  • 10、 《让心自由》读后感--可悲的“驯兽式教化”
    《让心自由》读后感--可悲的“驯兽式教化” 媛媛 最初接触到托尔特克的《让心自由》是在园长林老师的读书会上。林老师的精彩讲解和文章本身所具备的深刻内涵让我甫一翻开此书,便一发不可收拾,不由自主地想要去字斟句酌的慢慢品读、慢慢体会。个中滋味如同品尝陈年佳酿,惟有浅斟慢饮,才能深刻的去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所渗透出来的觉醒的自我意识和有深度的人性的探索。 诚如作者所言,孩提时代的我们从来没有任何机会去进行选择:作为孩子,我们没有机会选择自己的宗教信仰;没有机会选择自己内心想要坚持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以及价值观;没有机会选择自己的祖国,自己的母语,自己的父母,甚至是自己的形态。我们的学习方式便是“对大人所说的每句话,都深信不疑”。而“我们的笃信,使信条系统轻易地取得了对我们生活梦境的控制权。”因此,我们一直都在无意识地接受着这种“驯兽式的人的教化”,甚至于这种教化在当今的教育界里变本加厉,将学业生们驯化成教育产品,而我们不自知,甚至甘之如饴。含有“中国特色”的应试教育便是在这种“驯兽式的教化”模式下所衍生出来的产物。 教育本质上担当着让人心净化,让人性进化的任务,是一个民族希望的所在;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所在。教育的发展可以促进民族的昌盛;教育的失败将导致国家的落后。中国的应试教育让学生把全部精力倾注于升学考试,把取得高学历视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优劣、教师优劣、学校优劣的第一标准,这种由国家机制保障、全体国民都趋之若鹜的应试教育,深深误导了中国家长的教子观念,误导着广大学生的成才观念。大家盲目的遵从应试教育对人生价值的片面评断,以及极度地推崇此种“驯兽式的教化”。殊不知,这种盲从已逐渐地在降低着我们生命的高度,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驯兽式的教化”,施予者可以是我们周边每一个与我们的生命有联结的其他生命个体。也许是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也许是我们的老师、同学、朋友;也许是我们的领导、下属;甚至有些时候是擦身而过、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他们都在充当着“施予者”的角色。他们肆无忌惮地对我们妄加评断,不加思索的发表他们对我们的意见,非要我们吸取他们的二手经验,甚至有时是第三手、第四手的不知道从哪来的固化的经验。当我们取得高分,乖乖地完成老师或者家长布置的作业时,他们会说:“嗯,真是个乖孩子。”当我们不
  • 2019-10-24

  • 2019-10-23

  • 2019-10-23

  • 2019-10-23

  • 2019-10-20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09-28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2

  • 2019-09-22

  • 2019-09-22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19

还鸟儿自由读后感
还鸟儿自由读后感栏目精心为您提供各种还鸟儿自由读后感,2024还鸟儿自由读后感,教您怎么写还鸟儿自由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您。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