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1000字 > 地图 >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1000字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19-09-28 来源:互联网

《自由与宽恕》读后感。

书虽然是死物,但是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我,丰富我们的生活,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通过写一篇作品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悟正当其时,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是怎么样写的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自由与宽恕》读后感,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在我陆续读完这本书的时候,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与其说是一位伟人的自传,倒不如说是他一生的坎坷经历。曼德拉无疑是十二世纪最伟大的领导人之一,他不仅解决了困扰黑人兄弟三百多年的种族隔离问题,而且让南非的经济得到长期持续发展,尽管和如今相比还是逊色了些。在曼德拉执政的五年间,他给南非带来的不仅仅是政治和经济上的改变,更为重要的是让每个人,不论黑人还是白人,都为自己的国度而骄傲。

我对曼德拉的了解其实并不多,以前常常听到他的名字,但也只是因为他的头衔——南非总统而已,后来,有人给我讲他在牢里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我也不以为意,我以为对后来所得到的权力而言,之前所受的那点苦不算什么。但今天,当我读了这本《自由与宽恕》后,以前所有的不屑与无谓都一扫而光。对他,除了崇敬,还是崇敬。这样一个人,在经历了如此重大的打击后,还能对南非的未来充满希望,并致力于建设与改进南非,实属难得。

对我们从小就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来说,也许不能切身体会曼德拉所身处的环境以及他当年的所作所为,但历史就是这样,它总能让我们从中学到些什么。曼德拉在自己的黄金年华里为南非的种族和解付出了如此大的心血,他自己曾说,他愿意为了他的人民而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不是一句夸大的言辞,而是他内心所想,他已经用行动说明了一切。可以说,如果没有曼德拉,就不会有南非的今天。曼德拉被赋予“南非国父”的美名,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

28年的牢狱生活,会给一个人带来什么,可想而知。对大多数来说,早已心死,而曼德拉始终相信,他能活着走出狱门。在曼德拉的回忆录里,有一句话让我感触颇深。他说: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在狱中。曼德拉的气度让我钦佩,在他最后当选为总统后,他对那些曾经的敌人实行了最大限度的宽容,用一颗包容的心俘获了全南非人民的心。

他的一生,是一部励志的传奇史。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让我们明白,追求和平是一个人心底的声音,为此不懈努力是他坚持的方向。人类终将走向和平,人与人和谐共处,共享这个世界带给我们的一切。虽然在寻求解放这条路上荆棘遍布、满是豺狼,但他用独有的思想和灵魂引导着自己走了出来,他是上天派到人间的使者,肩负着重建南非的重担,他没有中途放弃,用自己的行动做了最有力的证明:只要努力,终会有成果。

为曼德拉而骄傲。他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信念,让我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始终保持一个淡然的心。因为内心有希望,相信这个世界终会有所改变,所以以一种惊人的力量在狱中度过了在我们看来如同判了死期的28年。曼德拉在狱中坚持学习、锻炼身体、锤炼意志,他始终认为,这些都是把南非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的前提。他是对的,当他站在就职典礼台上向南非人民宣誓就职的时候,人们看到的是虽然已年老但精神状态依然年轻的曼德拉。

他的精神、他的意志让遥远国度的我们都为之感动。世界各国政要对曼德拉的评价都极高。也许在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着这样一个梦,只是我们却都没有做好为之终身奋斗的打算。时势造就了曼德拉。的确,在那样一个年代,在那样的环境里,他挺身而出,放弃了人人羡慕的律师职业,投身于政治活动中,为南非种族和解几乎付出了生命,而最终,换来的是南非实现了种族和解,人民得到了解放。

曼德拉说:我从来都不是圣人,即使是距离世俗界定下的圣人,我也还差得远。他的谦虚,会让我们每个人都汗颜。如果要说这个年代还有圣人的话,曼德拉绝对算上其中一个。可他,不为虚名而自豪,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底线,用自身行动给我们上了宝贵的一课。很庆幸,能与他生活在同一个年代,尽管他退出政坛已很多年,可是影响犹在。世界人民没有忘了他,也永远不会忘了他。他是一个传奇,无人能超越。

曼德拉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里是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足球赛闭幕式上,在夫人格拉萨的陪同下。书中有一张照片,是格拉萨向其描述着什么,曼德拉张口大笑。虽然那时的他已92岁高龄,但他依然能以那样的状态参加国际盛会,为他而自豪。2012年末,曼德拉在比勒陀利亚的一家医院接受身体检查,南非总统祖马前往医院探望。这一消息牵动全南非人民的心,国民纷纷走进教堂为其祈祷。同时,世界人民也为他祝福。

我在遥远的亚洲,距离南非不知有多远,在他的有生之年,恐怕要实现和他见面的机会微乎其微。毕竟,我只是中国的一个普通公民,还从未出过国门。但幸好,我心里一直有着强烈的愿望,所以我努力,只为有一天能去那个经历过战火如今被誉为“彩虹之国”的国度去看看。这是一个不算太大的愿望,但因为那个国度里有让我感动、让我钦佩的老人,所以,我定会去那里的。最后,再次向曼德拉致敬!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宽恕读后感


宽恕读后感范文一

今天我读了《宽恕》文中写了我拾了很多光滑的石头,当我扔出去时,不小心砸到老夫人的玻璃了,我很但心,害怕被老夫人抓到,我就逃跑了,我感到一种深深的犯罪感,我就每天去给老夫人给报纸时,我看见老夫人含着微笑跟我打招呼,她不知道。

我用卖报纸赚的钱给老夫人修窗户,三个星期后,我把赚来的7美元放在信里悄悄的放在她家门内的信箱里,结果我一边吃饼干,一边送我的报,突然我快吃完时,看见一封信,我把它打开,里面写着我为你骄傲,里面还放着7美元。

读到这里我想,我以前也有一件事,我不小心打棒球时把人家的玻璃打了个大洞,当时我很害怕,我就把球不知扔到了哪里?我就像匹骏马飞快的逃跑了,三天后我就去对那家的人道歉,那位叔叔说:不要紧,知错就改,还是个好孩子!

宽恕读后感范文二

宽恕是一个美好的字眼,许多人都在追求它。但是,宽恕究竟是什么?读了《宽恕》这一文,我读它的理解是:当某个人伤害了你,你却在某种情况下原谅了他,这就是宽恕。我要感谢《宽恕》,是它让我明白了这个道理。

这篇文章讲饿是美国的哈伯特在小时侯,不小心打破一位老妇人的窗户,事后又帮老妇人修好窗户,最后老妇人宽恕他的故事。

这件事尿小,但给我的启发很大。我从前不懂得宽恕别人,现在懂得了,只可惜以前做过的错事再也弥补不了了,只怨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

记得是在四年前的一个冬天,那天的天气本来暖洋洋的,但我的一个朋友--小菲,去我家玩,碰巧在她去了之后,天气一下子冷了下来。我天生就怕冷,再加上衣服穿得少,冻得直哆嗦。于是,小菲提意:插个热水袋,暖一下。她刚说完,我就急忙插嘴:不可以,妈妈说过,小孩子,不可以碰有电的东西,否则会有危险。没关系,我们照着说明书上写的做,就不会有危险了。我听后,觉得很有道理,就答应了。我们打开说明书,傻眼了,上面全是英文,可我们谁也不肯承认自己不会,只得装了。我们装模作样看完了它,然后又马马虎虎把它插了起来。结果可想而知,热水袋炸了。我把这一切都归罪于小菲,她当时生气及了,立马说:这一切怎么可以全怪我,我和你以后不再是朋友了。

小菲说完这句话,就跑出了我家。不久,爸爸妈妈回来,我把来龙去脉告诉了他们。听完,爸爸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女儿,你有没有想过,这件事你也有责任。姑且就算这全部是小菲的责任,不管怎么说,她都是你的朋友,你不应该这么说她。毕竟友谊第一嘛。

事后,我也后悔,想向她道歉,可一打听,她已经搬走了,真是没办法。通过这件小事,我懂得:有时侯,宽恕别人比呵斥别人更有魅力。

《爱与自由》读后感


说实话,读这本书之前没有听过孙瑞雪的名字,为什么会买它,也已经忘了。估计是之前历次计划要宝宝的时候,从哪里看到了相关的介绍,一时心血来潮就买了。在我翻开它之前,它已经从这个书架到那个书架,挪了好几次位置,连书脊都有点褪色了。

读它是在这两天守着宝宝睡午觉的时候。听着悠扬的《绿袖子》,时不时抬头看看宝宝熟睡的可爱的脸,觉得特别幸福和平静。看到它说在中国,很多声称爱宝宝的爸爸妈妈,都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了宝宝的自由,就觉得特别悲哀。宝宝是没有错的,他按照自己的天性发展,大人们却迫不及待地希望他"懂事"和"聪明",很少有几个父母能够给予宝宝充分的爱和宽容,容许他们慢慢地、自由地长大。想起之前带宝宝睡觉的时候,有时候宝宝不知道哪里不舒服,会哭两声,叫几下,自己就觉得特别烦躁,把他转来转去,恨不得他立刻安静,就觉得自己真是特别的没耐性,就像书里写的多数父母,有时候爱宝宝,有时候不爱他,全看他是不是按照自己想的样子来。这真太可怕了,当父母的怎么能这么自私,只想着自己能少辛苦点呢?

书里说,宝宝是有精神胚胎的,在爱和自由的环境里,宝宝在6岁之前,就会通过自己的各种经验,发展出独立的,追求完美的道德体系和创造力出来。这是我之前不曾想到的,但是思考之后,我认为应该是这样的,人是如此神奇的动物,那么小的宝宝从出生开始,小小的身体就按照神秘而精确的生物钟在生长,他当然也会有天生的精神胚胎,指导他想着完美的目标形成目标和意志力。只是比起尊重宝宝的生理需求来,认识并尊重他的精神需求要困难得多。在这稍纵即逝的6年里,妈妈会有那么多机会不在宝宝身边,如何能够保证宝宝在传统教育的环境里能够不受干扰的发展自己的人格和智力呢?于是,我又有点沮丧。

上网搜了一下,卖蒙氏教具的不少,但幼儿园似乎只有两家。一个是孙老师在闵行开的,另外一个是青浦的一个私立蒙特梭利幼儿园,看看他们的网站,感觉更像贵族学校而不是真正的蒙氏幼儿园,哎,到底要怎么样才能让宝宝自由的成长呢?

爱与自由读后感


爱与自由读后感(一)

最近我读了一本叫做《爱与自由》的书,它是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专家孙瑞雪《爱和自由——新儿童教育法》的最新版本,.这是一本关于"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书,正如作者所说:"我爱孩子们,始终小心翼翼地仰视他们。"这本书不是教你具体的方法和技巧,而是告诉我们蒙台梭利教育的核心和理念:对孩子的爱和尊重。《爱和自由》饱含着作者对儿童至深的爱。在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她始终用心灵和儿童对话,她能看到儿童的渴求,知道儿童的想法,了解儿童的心情,感知儿童的苦难。

我们都曾经是孩子,成年后,我们又有了孩子。孩子给我们带来希望和欢乐,也给我们带来困惑和焦虑,孩子的成长是每个家庭大事中的大事。然而,正如作者所提到的,我们不是不想去爱孩子,而是,我们是否具备了爱的能力、、、

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里,我们面对的都是孩子,一个个独立而独特的个体。那么,我们所学的幼教专业,自己有限的教育经验是否能够满足于这么多需要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呢?这也是一个古老的教育话题——怎样因人施教,读后感《《爱与自由》读后感》。即书中提到的"爱的能力"之一。

我觉得要树立孩子的一种比较良好的自我评价感觉,因为,孩子对自己的评价都不是很客观,大部分评价都来着成人。所以,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好孩子比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坏孩子"更容易教育。当孩子出现不遵守纪律的时候,要理解孩子的种种行为,不在孩子面前反复强调他的种种不是,而是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弱化他的错误行为。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否能够不断发挥和扩充自己原有的优势,改善不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方案。总之,需充分观察和了解孩子的特性,来寻找相应的教育策略,持之以恒,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我们有足够的洞察能力,在每个孩子身上看到不同的闪光点,我们也将更加具备了爱的能力。

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爱真的要有方法,做父母的也真的要不断地学习。如果因为爱孩子而毁了孩子不是太可悲和让人痛苦了吗?我从《爱和自由》学到的,该怎么爱我的孩子!我才有资格和权利对孩子说:"妈妈爱你!"

〔《爱与自由》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爱和自由》读后感(二)

哈佛大学的一位心理学教授,生了个儿子,他准备把儿子培养成天才。在儿子三四岁的时候,这个孩子已经会几国的语言,6岁的时候,考人中学,10岁上了哈佛大学,16岁攻读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心理学家每一分钟都让他的孩子不断地"吸收、吸收".18岁时,孩子成为英国伦敦一家商店的售货员。可是他什么都不干,他拒绝任何"知识性的活动",他觉得做一名售货员特别高兴,"满腹经纶"对他没有用,事实上"知识"使他非常痛苦。我想如果人只有一个大脑而没有感官,让大脑为这个世界服务,使它成为工具,我们的痛苦可能会少很多,但我们还有感觉、心理、精神和心灵,我们必须寻找到我们自己,才不会痛苦。人的发展、人的精神必须从感觉中发展并由感觉伴随着。

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之上的。

如果我们了解儿童成长的科学规律,让儿童按精神胚胎的内在规律自然发展,他一定会成为人才。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一旦遭到破坏,他整个发展都不会正常,包括智力。所以蒙特梭利说:"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

——以上文字摘自:孙瑞雪幼儿教育演讲录《爱和自由》

爱孩子需要学习,学习用正确的科学意识取代过去从生活中积累下来的潜意识,然后再把正确的意识变成潜意识。一个在世俗、平庸中生存的成人,他的观念一定是平庸的,以此观念教育出来的孩子又如何伟大杰出呢?除非这个人改变这种观念。

看完以后才深深的发现,我们当下所学的"教育"是多么的不着调,我庆幸自己没有用以前所学的所谓的本领从事着这样一份神圣的职业。孙瑞雪老师在书中一开始就说:"在爱孩子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早已过时。"搞教育的不懂教育,管教育的不懂教育也不想懂教育,这是人类社会的通病。我们必须通过看书学习吸收好的教育观念,观念重于方法,观念决定教育走向。

在幼儿园里,有很多老师喜欢不闹乖巧的孩子,最好那个孩子是坐在那里不动,不打扰你工作的。可是,书中指出:一个孩子是不可能坐在那儿不动的,这是一个老人的状态。一个是刚刚升起的太阳,一个是将要落下的太阳,两种对世界感知完全不同的人,一个生命刚刚开始,而另一个生命则快走到尽头。因此,你不能要求孩子像老人一样的状态。儿童出生后有一个自然法则,就是不断地、不停止地发展生命,儿童没有一秒钟会放弃这种发展,所以活动中的儿童是最正常的儿童。

对于中国一窝蜂的加强儿童素质教育问题,从书中我们可以发现:幼儿期学什么东西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儿童自己发展自己的心智、生命、认知能力、认知技巧,这才是最重要的。对儿童来说,掌握知识不重要,重要的是掌握知识的方法。人生命中的头六年如同黄金一般的贵重。很多家长把孩子掌握某种技能作为智力发展的标准,实际上技能不重要。六岁以前孩子根本就不用学习任何一门技能,他所要学的是掌握技能的方法。

蒙特梭利说:人必须是自己的主人。因此,我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只能做孩子精神的仆人,而不是主人。

希望所有的家长和教师都能做到像泰戈尔诗中描写的那样: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爱与自由读后感(三)

近段时间仔细品读了园里推荐的书目------孙瑞雪老师的《爱与自由》一书,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情复杂万分。就像书中所说:孩子给我们带来希望和快乐,也给我们带来困惑和焦虑,孩子的成长是每个家庭大事中的大事。

曾几何时,当我成为一名幸福的母亲时,同所有母亲一样,我希望我的宝贝能够聪慧过人,帅气十足,甚至奢望他能够成为一名神童。由于工作关系,我没能在孩子的幼儿时期陪他度过精彩的每时每秒,当他升小学了,我认真的告诉他:一节课40分钟,课间10分钟,你要……"蛮以为幼小衔接的注意事项都给他说清楚了,但是没想到我和孩子从此过上了水深火热的生活,这是怎么了?

自从我进入幼儿园成为一名幼儿教师,逐渐意识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错估了许多,也失去了许多,不是孩子变得可怕、陌生了,而是我从来就没有走近她、了解她,我们口头上经常说要爱孩子,什么是爱?爱的方式、爱的方法、爱的含义、爱的方向、爱的…太多的爱让我迷惘了。

作为母亲,我错过了孩子许多宝贵的东西,作为幼儿教师,我不想再错过学生们宝贵的成长足迹了。我希望《爱与自由》能够给我更多的帮助。

一直听说:"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你在上面画了什么,他就会显现什么。"但当我打开书的第一章节时,却看到:"胎儿在母体中形成的那一瞬间,他内在就有一样东西,那东西将在儿童一出生就指导儿童如何发展,指导儿童去抓什么、摸什么……"这两种观念是相冲突还是相依存?带着许多的疑问我开始了这次阅读。

当今的许多家长,对孩子关爱倍至,愿意为照顾好孩子而放弃一切,但是她们只注重的是帮助孩子做什么?指导孩子该怎样做?有时外出看到许多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带着宝贝在户外玩,你往往听的最多的是:宝宝,不能碰着个,这个危险;宝宝,不能去那边,那边危险;宝宝,不要摸这个,这个太脏了……孩子就像是个小木偶,被指挥的晕头转向,当他稍有不从,就有会听到大人说:"这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有的就像书中所说,大人们甚至因为孩子某些事情做不好,就认为孩子很笨。

在这本书中,孙瑞雪老师通过大量的实例来论述自己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儿童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成专注、宽容、坚强的、完整的人。

非常喜欢书中的这一段: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我常想,一个成人如果用有宾行为和态度来对待和理解孩子,这个孩子定会快乐、自信、勇敢和充满爱意。更重要的是儿童能依据这种爱在未来去创造一人新的世界和生活——人相互平等,人与人相互理解;听不到吐痰声,看不到苍蝇和垃圾,人们带着孩子在门前的草坪上玩耍,老人在树荫下乘凉,哲人们在窗前的沙发上低声交谈,花丛里少女们静坐在木椅上手捧诗集,少年们奔跑在网球场上,诗人们在附近的茶馆里高谈阔论……这一切并不遥远。如果你爱孩子,让他的精神愉快,你给了他们美好,儿童就能给我们带来一个金色的未来。这个希望寄托在儿童身上要比寄托在任何成人身上更为可靠。因为"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人类之父,儿童是文明之父".

说到快乐,当今社会,大人们在终日为生机忙碌着的时候,经常听到他们说:"真羡慕那些天真的孩子啊,整天乐呵呵的,无忧无虑的,他们才是快乐的。"是啊,表面看起来孩子们每天就像没愁事似的,殊不知我们大人已经在无形中给他们灌输了许多他们不愿意接受或无法接受的知识、技能,同时还自以为是的认为是为她好的原则指导孩子这样做、应该那样做而压抑了孩子的许多天性。也就是剥夺了他们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应该自己找到和享受的快乐。说到这,您还觉得孩子们是快乐的吗?我们大人有太多的"专制"和"专权",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我们的安排,却不知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从前我也是片面的认为自由就是让孩子随心所欲,任其发展,它怎么会和纪律并起,让孩子更好的学会控制自己呢?但是通过亲身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的经历,我很有感触。

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家长被孩子的教育问题困扰着,孩子的学习压力增大,各种兴趣爱好班层出不穷,许多家长都推崇智力,他们把智力和儿童的自我割裂开来,他们积极地给孩子报各种班,让孩子提前学习各种知识,他们认为成绩的学生成绩的好坏是划分好学生、坏学生的标准。但是他们没有从孩子的角度思考一下:当知识填满一个孩子的脑袋时,他的心灵肯定失去了成长的空间和时间。一个没有玩过水玩过沙,没有领略过大自然的美,没有和同伴追逐嬉戏过,没有发自内心大笑过的孩子,虽然浑身披挂着知识,却可能离幸福很远。到底是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呢?还是应该让他们提前接受良好的教育?本书中孙瑞雪老师的一席话让我受益匪浅,她说:儿童的智力来自于感觉,他们的感觉经验成人无法替代;个性跟创造力之间是画等号的,创意不能教;打骂中长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观现实,苦难使他失去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他一生都可能和苦难的童年经历作斗争,都在寻找自尊和证明自己……当让我们用书中的一首诗来形容所有家长们的心声:"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本书中孙瑞雪老师运用了大量的事例:从幼儿园方面、家庭方面、著名艺术作品中的人物等方面,老师与学生、家长与孩子、人物自身等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和讲解,红薯的故事、大饼的故事、积木的故事、地平线的故事……许多许多类似的故事发生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但是我们没有用心去看、用心去分析、用心去改变。作为母亲、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敏感期,尊重孩子,积极、正面地进行耐心引导,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和无私的爱,让孩子在充满自由和充满爱的空间中健康成长,使他们睿智、自信、快乐……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

首先,我觉得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一定要改变自己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现在家庭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家长们总在思考应该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却忽略了一点,自己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孩子就是一面折射自己的镜子,你在孩子面前是什么样子,孩子将毫无保留的将你的样子在同伴或他人面前折射出来。老师亦是如此,在幼儿面前的一举一动也会全部在家长面前折射出来。幼儿很爱模仿,家长、老师正是他们愿意模仿的对象。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老师不仅仅要重视孩子的学习教育,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让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

其次,给幼儿犯错的自由空间,比如:孩子不小心犯了错误,有的家长便会不问青红皂白的批评孩子,一味的职责他,会让他觉得要提起心来做事,而且不能犯错,一旦犯错就会遭到批评。这样,孩子一直生活在提心吊胆中,他失去了犯错的自由。孩子难免会犯错,即使是大人,谁能保证自己不犯错呢?作为家长和教师,我们应该正确的引导孩子面对自己的错误,告诉他,应该怎样解决自己犯下的错,在今后怎样避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这样,孩子的内心得到了很好的教育,孩子不再自卑,也有了自由!

最后,我觉得真正的爱,应该是无私的,包容的,而爱的前提就是这个孩子必须拥有了自由,这个自由是心灵、行动、空间和时间各个方面的自由。我们应该尊重他,给他自由的权利,让孩子真正的成为自己的主人。

让我们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吧,我相信只要多加引导和体恤,学会信任,在此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孙敏

自由与生命读后感


【篇一:自由与生命读后感】

《自由与生命》是美国的作者索尔贝洛所写的,我来介绍一下主要内容吧!

母画眉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永远失去自由的囚徒,她选择了毒死自己的孩子。这是一位母亲在用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对自己骨肉的爱,这种爱的方式奇怪得让我们人类几乎无法接受。

自由是心灵的最高定性。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读完索尔贝洛的《自由与生命》,我们可能会想起黑格尔和斐多菲关于自由的至理名言。也许你会产生这样的困惑:每一个个体都具有追求自由的权力,母画眉怎么能代替自己孩子行使这份权利,毒死自己的骨肉呢?反复回味鸟类专家的解释就会明白,原来这里凝聚着深挚的母爱。这位母亲在用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对骨肉的爱。在它们看来,与其活着成为永远失去自由的囚徒,不如用生命来换取心灵的自由。虽然这种爱的方式让我们人类几乎无法接受,可谁又能否定这份执着的追求呢?

索尔贝洛,是美国着名作家,再创作上继承了欧洲现代主义文学的某些传统,采用现代主义的一些观念和手法,强调表现充满矛盾和欲望的反英雄。20XX年,索尔贝洛由于其作品中对人类的了解,反对当代文化的深湛分析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篇二:自由与生命读后感】

我读了《自由与生命》的故事,不禁感到悲伤。

八月下午的林子边,每当到了黄昏,画眉鸟就放声歌唱,歌声很动听,文中的作者为了天天听见画眉鸟的歌声,捉住了一只小画眉鸟,而它的妈妈喂了它一个毒莓,第二天小画眉鸟就死去了,他以后就不再捉任何生物,因为任何生物都有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我感到很伤心,因为这只声音很好听画眉鸟被妈妈喂毒莓死了,一条小生命就这样没了,我对作者很气愤,他不应该捉任何生物,因为任何生物都有对自由生活的追求,死去的画眉鸟真可怜。

我不由想起《人与自然》中的《灰狐》的故事。

从前,灰狐能卖很多钱,许多人千万百计想把灰狐捉到。有一个猎人想到办法捉到了一只小灰狐,结果灰狐妈妈咬死了自己的孩子,跳崖自杀了。

原来,所有的动物都热爱自由啊!

我们人类要学会和动物相处,不要把任何动物关进笼子里,我们要尊重动物,每个生物都有自由的权利,自由高于生命!

【篇三:自由与生命读后感作文】

读自由与生命这篇课文后,心情非常复杂。以前,我只认为只有到了快要死的时候生命才会结束。然而,却不只是只有这一种。读完了这篇文章,我才知道。原来,自由与生命也是造成死的结果。

自由与生命这篇短文主要讲了一个十二岁的小男孩在林间捕捉了一只小画眉鸟,将它放进笼子并准备让它一人为我歌唱。到了第二天,小画眉的妈妈喂了小画眉食物后,小画眉就死了。后来著名鸟类学家阿瑟。威利来看望家父时所说的一句话让我茅塞顿开的故事。只不过,那句话是:当一只美洲母画眉鸟发现她的孩子被关进笼子后,就一定要喂小画眉足以致死的毒菌,她似乎坚信孩子死了总比活着做囚徒好些。

虽然本文的主人公领悟到了其中的真谛,可是,世界上还不是有许多这样为了自己而伤害动物生命的人吗?那不也是一种充满罪恶的手段吗?想起我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爷爷从老家给我带了两只小鸟。不幸的是,它们没过几天便死了。我看着空空的竹笼,便想让爸爸帮我捉两只鸟来养。结果还真捉了两只麻雀。只不过,没过几天,它们又死了。我的心非常不安,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现象。有些动物明明不准猎养,可有些人为了钱,不怕受法律的惩罚,把一只又一只可爱的动物的皮拿去出售(贩)卖。还有一些小孩们为了快乐,把一只只活生生的动物给弄死,这不是让小孩儿变得更加残暴吗?大人们,请你们用善良的言行去教育孩子吧!

生命是宝贵的,生命是无价的,上帝只给天地万物一次生命,请大家好好爱护自己身边的每一个生命。

【篇四:自由与生命读后感】

我读了《自由与生命》的故事,不禁感到悲伤。

八月下午的林子边,每当到了黄昏,画眉鸟就放声歌唱,歌声很动听,文中的作者为了天天听见画眉鸟的歌声,捉住了一只小画眉鸟,而它的妈妈喂了它一个毒莓,第二天小画眉鸟就死去了,他以后就不再捉任何生物,因为任何生物都有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我感到很伤心,因为这只声音很好听画眉鸟被妈妈喂毒莓死了,一条小生命就这样没了,我对作者很气愤,他不应该捉任何生物,因为任何生物都有对自由生活的追求,死去的画眉鸟真可怜。

我不由想起《人与自然》中的《灰狐》的故事。

从前,灰狐能卖很多钱,许多人千万百计想把灰狐捉到。有一个猎人想到办法捉到了一只小灰狐,结果灰狐妈妈咬死了自己的孩子,跳崖自杀了。

原来,所有的动物都热爱自由啊!

我们人类要学会和动物相处,不要把任何动物关进笼子里,我们要尊重动物,每个生物都有自由的权利,自由高于生命!

【篇五:自由与生命读后感】

我读了一位美国作家写的文章,讲的是这位作家小时候,捕捉美洲画眉鸟的事。

作家小时候,捉到了一只小画眉鸟,把它关在笼子里,想让它为自己唱歌。第二天他看到画眉妈妈在喂小画眉食物。可第三天他发现小画眉已经死了。正好一位鸟类学家来看作家的爸爸,作家就把这件事告诉了这位鸟类学家,鸟类学家告诉他:当美洲画眉鸟发现自己的孩子被关在笼子里,就会喂它足以致死的毒莓,因为她知道孩子死了也比关在笼子里做囚徒好。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画眉对自由生活的追求。虽然我认为画眉妈妈做的不对,她不应该把自己的观点来加强在小画眉身上,夺走它的生命。然而这件事说明自由是多么的重要,有时甚至超过了生命本身,以至于用死亡来换取自由。

我也联想到,疼爱我们的父母却时常忽视了我们的自由。他们经常阻止我们做很多事情,而不好好考虑这些事情对孩子们来说多么有吸引力,让孩子们感到缺乏应有的自由。

那些违反国家法律的人的自由应该受到限制,因为他们的行为损害了别人的自由,否则我们这个世界就要乱了套了。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


篇一:读胡适《容忍与自一由》有感

胡适先生(1891--1962),初名嗣糜,学名洪骍,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诗人,文史学者,思想家。青年时代留学美国,攻读哲学,文学。受赫胥黎,杜威思想影响较大。1917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倡导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率先从事白话新诗与文学史的写作,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一位主要代表人物。

文章首先用其母校老师布尔先生引出论点:容忍比自一由更加重要。然后又用自己年轻时发表的抵制封建主义的一篇文章作为例子来说明了五十年后的自己觉得年纪越大就越觉得容忍比自一由更加重要。文中说我自己总觉得,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绝大多数人信神的,居然能有这种雅量,能容忍我的无神论----我在这个世界里居然享受了四十多年的容忍与自一由。总而有感悟出自己要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的容忍。

随后文章又通过宗教信仰里的容忍与自一由,从而得出宗教历史留给我们的教训,容忍是一切自一由的根本。结尾以自己和陈独秀以前住在报纸上发表的对待白话文不同态度的认识来结尾,最后再次说明了我们必须戒律自己,必须要有容忍的度量。

我的语文老师黄老师在分析全文时,首先从题目入手:分析容忍与自一由的关系,进而提出为什么要先容忍了才会有自一由?这时我才真正明白,容忍其实是自己必须容忍别人的观点,别人才能自一由,相反的别人容忍自己的观点,自己才有自一由而言。我自己转念一想,的确如此,就像卢梭曾经说过: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我认为这句话放在这里就是这样理解了: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能够容许你这种观点的存在。

我再仔细的想一想,其实这不就是我们老祖宗所说的和而不同吗?其实孔夫子在两千多年以前都已经提出来了。文章中说:没有容忍异己的雅量,就不会承认异己的宗教信仰可以享受自一由,但因为不容忍态度是基于我们的信念不会错的心理习惯,所以容忍异己是最难得,最不容易养成的雅量。我深深的被胡适先生这句话里所透露出的一种人文观点所折服,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世界正是因为如此多的差异而显得是那么的生机勃勃,试想一下,如果春天仅仅只是一种颜色,那不太单调了吗!所以我们需要学会容忍,容忍他人的观点,这样才会丰富自己的观点,容忍他人的优秀,自己才会变得优秀,容忍世间万物,花草小鸟才会对你微笑!

想想自己刚进大学的时候,曾经对很多事情看不惯,觉得太不合规矩,现在想想当时自己也是没有能够容忍的度量,因为看不惯就觉得这种行为需要消失,不能出现在自己的世界里。直到去年我才慢慢的是适应过来了。直到今天读了这篇文章,我才真正的明白了,我需要有容忍这种度量,我可以看不惯,我可以讨厌那些我看不惯的事情或行为,但是我可以允许它的存在。突然想起我最先了解胡适也是在大一的时候,是在我的邓论老师胡老师的课上。时间可真快,但也足以改变我们每个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我觉得这篇文章要告诉我的,因为容忍是互相的,我容忍了你,你能够获得自一由,你容忍了我我也才有自一由可言。为什么我们需要容忍,说明对方的事情或者行为是我们所排斥,是我们所不喜欢的,正如胡适先生所说的:喜同恶异。正因为是喜同恶异,所以才会有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的说法,才会有道不同,不相为谋也的观点。而我们则需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我们才会得到相同的回报。我们才会感觉得到互相的容忍,互相的自一由。

忽然又想起了自己在大一的时候,因为自己很喜欢古典音乐,所以在寝室里经常放的是古典音乐,而另外一个室友则喜欢英文歌曲,就这样,当中国古典遇到了外国流行,就会碰出一些小火花来!

呵呵,如今不知不觉已经走完了四分之三的大学路,站在大三的春天里,我会很自信的说我学会了容忍,当然比起胡适先生所说的那种度量,我,还有我们都需要时间的!而我将会一直前行着,这样,当我漫步过容忍的花丛,就会到达自一由的田野!

篇二:容忍与自一由读后感

读了这篇文章,我随着作者古今中外的畅游了一番,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感,我也越发觉得人若要进步就需要革新,需要包容。 我们需要得到包容谅解就先得谅解包容别人,就象这社会这世界给予我们,以及我们所应该去报答的。

这篇文章是胡适总结自己过去年轻气盛和当下经过了很多事情后所得出的想法,就是容忍远比自一由重要,而只有足够的容忍的基础上才会有足够的自一由。

起初胡适把这篇文章定名为《自一由与容忍》,后觉得不妥,遂易之。

因为文章本身就是要突出容忍2字而自一由我相信只是作为作者对容忍2字的衬托,也是对曾经自己所认为的,执着的一个反剩

作者由布尔先生的对话引出本文的观点:没有容忍就没有自一由。

随后作者回忆自己17岁那年发表的一篇痛骂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榜》的文章,于是总结这几十年过去后,自己对当初那篇文章的态度。作者用了很多个50年前我没有想到。。。。来再次论述自己的的观点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越来越发现容忍远比自一由重要。

50年过去后,胡适先生仍是原本的自己,依然是个无神论者,依然不相信一个有意志的神,依然不信灵魂不朽的说法,但是在这之外,他的个人处世态度却完全地变了,因为在这个世界享受了40多年的容忍与自一由,所以要用自己容忍的态度去报答世界对自己的容忍,于是再一次提到自己作这篇文章的观点: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越觉得容忍有重要的意义。

之后作者开始感慨在宗教自一由史,思想自一由史,政治自一由史上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并例举了马叮路德和约翰。高尔文在欧洲革新运动上的例子,阐述过去非此即彼的异端邪说,因而导致互相残酷撕杀,无所不用其极,而这种一性一质是无助人类社会在和平与发展中迅速获得更大的进步。

于是紧接着,最后,胡适先生很自然地把话题放到政治思想上,通过与陈独秀的书信再次表达作者对武断不容忍态度的反对和觉得自一由的重要一性一。

读了这篇文章,我随着作者古今中外的畅游了一番,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感,我也越发觉得人若要进步就需要革新,需要包容。

我们需要得到包容谅解就先得谅解包容别人,就象这社会这世界给予我们,以及我们所应该去报答的。

篇三:《容忍与自一由》读后感

这本书本来我是作为消遣来看的,用来轻松平常紧张的神经。看过一点后,便放不下。发现自己的愚钝,原来胡适先生早在上个世纪弄清楚的事情,正是我们一些庸人现在苦苦追寻,并以弄清楚一些小小的部分,自命不凡,引以为豪,真是羞愧。

《容忍与自一由》与其说是演讲录,不如说是一本极具教育意义的青年读本。书中的一些见解,放在当下也是不落伍的,如对于教育的一些看法。有早瞻的眼光,我们什么时候能拥有此。好的思想和科学都是经得住时间的洗礼的,《容忍与自一由》能保留下来,胡适能名至今日,都是岁月的审批所归,所以这绝对是一本值得读的书,里面有些观念可能不适合一些人群和目前社会,见人见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可以看的更远。

这本书让我学会谦虚求学,知识浩瀚无界,自己所学不过小之又小的一部分,就算有所成就,也不值得骄傲自豪,应该继续扩大自己的学识,继续学,以有涯追求无涯。以及先生对待科学的态度,严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人生的意义在于我们怎么看待人生

这本书,看完后,你一定会不充饥,继续追寻其他的书。这本书的含金量较高,胡适先生,如果以后我可以做到他那一半就好了。我不是天才,想有所成就,只能勤奋+方法。刻苦起来,今年快结束了,在图书馆偶遇这本书,是缘分。及早教人清醒,省去糊涂探索消去的时间。

篇四:《容忍与自一由》读后感

其实,一看到这个题目,就让我想到了法律与自一由这对词语。因为在高中的政治课堂上,在学有关法律方面的知识时,老师就一直在强调自一由是寓于法律中体现。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原来,一切的自一由都是以不自一由为代价的。这就好比胡适先生的这篇文章,说的是容忍与自一由,这恰不是法律与自一由的同类项吗?

容忍与自一由,于我而言,就是当一个人因某人某事而恼怒时,如果无法容忍,就无法释然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不安灵,自一由便无可言说。我想,这大概是对胡适先生的文章最通俗的理解了。

从写作角度来讲,胡适先生用他17岁那年发表的一篇痛骂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榜》的文章,来阐述他对布尔先生的对话引出本文的观点:没有容忍就没有自一由。再总结这几十年过去后,自己对当初那篇文章的态度。胡适先生用了许多个50年前我没有想到来论述自己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越来越发现容忍远比自一由重要的观点。

50年的时光,胡适先生仍是原本的自己,依然是个无神论者,依然不相信一个有意志的神,依然不信灵魂不朽的说法,但是除此之外,我们能从他的文章中看出他的个人处世态度却完全地变了,因为他在这个世界享受了40多年的容忍与自一由,所以要用自己容忍的态度去报答世界对自己的容忍,于是再一次提到他作这篇文章的观点: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越觉得容忍有重要的意义。

在胡适先生利用古今中外例子里,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心路历程:从年轻气盛到能够随年龄增长体味到容忍的重要一性一,从无法容忍到包容,然后在思想上及行动上获得自一由。这些都可以从他对《礼记王制》在不同时代的不同理解中发现; 而且在中国古代四诛与西方宗教迫害的举例中,我们更能看出他对容忍与自一由的深致理解,从而让我们随他的脚步,随他的亲身感受,一点一点的吸纳他的信念,最后明白他对容忍与自一由的深刻感受。而胡适先生通过与陈独秀先生的书信再次表达他对武断不容忍态度的反对和觉得自一由的重要一性一来表达他的政治思想时,这让我们更加实在地明白他的容忍与自一由。

容忍远比自一由重要,而只有足够的容忍的基础上才会有足够的自一由这应该就是胡适先生总结自己过去年轻气盛和当下经过了很多事情后所得出的想法吧。

因此,我们也应该懂得包容,学会包容,然后为自己的心灵谋得一片自一由的天空。

《宽恕》读后感500字


“宽恕”是一个美好的字眼,许多人都在追求它。但是,宽恕究竟是什么?读了《宽恕》这一文,我才真正理解,而且我还懂得:宽恕,有时候比呵斥产生的力量更为惊人。


这篇文章主要讲作者小时候和小伙伴玩砸石子时,不小心砸破了一位老夫人的窗户,他很担心,害怕被老夫人抓到,就逃跑了。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感到一种深深的犯罪感,就用卖报纸赚的钱给老夫人修好窗户。最后,老夫人宽恕了他,是他很感动,这就是宽恕的力量。


曾经,我也亲身体会到这种力量的伟大。


在一次生日聚会上,我意外地收到了一件精美的礼物——一个精致的音乐盒。我非常喜欢它。


可是,第二天,我的音乐盒竟不翼而飞了。我很着急,也很难过,便发动小伙伴一起寻找,最后,其中一个小伙伴主动拿了出来。其他人见了纷纷责骂她。我也本想痛骂她一顿,可是,转念又想:责骂只能让双方都难过,而且会伤害两人之间的感情,何不宽恕她,让双方都快乐呢?想到这儿,我用手势止住了喧哗。


我走到她面前,她先开了口:“对不起,我......”“没关系。”我拍着她的肩膀说,“不就是个音乐盒吗?我们可别为了这点小事伤了感情!”顿时,伙伴们全都瞪大眼睛望着我。她慢慢地抬起头,只见她眼中闪烁着晶莹的泪花,随后,竟一把抱住了我。


从此,我俩成了最好的朋友。这就是宽恕的力量


最后,我想对所有的好朋友说:“为了友谊常在,学会宽恕别人吧。”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论文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论文范文一

这篇文章是胡适总结自己过去年轻气盛和当下经过了很多事情后所得出的想法,就是容忍远比自由重要,而只有足够的容忍的基础上才会有足够的自由。 起初胡适把这篇文章定名为《自由与容忍》,后觉得不妥,遂易之。 因为文章本身就是要突出容忍2字而自由我相信只是作为作者对容忍2字的衬托,也是对曾经自己所认为的,执着的一个反省。作者由布尔先生的对话引出本文的观点: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随后作者回忆自己17岁那年发表的一篇痛骂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榜》的文章,于是总结这几十年过去后,自己对当初那篇文章的态度。作者用了很多个50年前我没有想到来再次论述自己的的观点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越来越发现容忍远比自由重要。

50年过去后,胡适先生仍是原本的自己,依然是个无神论者,依然不相信一个有意志的神,依然不信灵魂不朽的说法,但是在这之外,他的个人处世态度却完全地变了,因为在这个世界享受了40多年的容忍与自由,所以要用自己容忍的态度去报答世界对自己的容忍,于是再一次提到自己作这篇文章的观点: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越觉得容忍有重要的意义。

之后作者开始感慨在宗教自由史,思想自由史,政治自由史上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并例举了马丁。路德和约翰。高尔文在欧洲革新运动上的例子,阐述过去非此即彼的异端邪说,因而导致互相残酷撕杀,无所不用其极,而这种性质是无助人类社会在和平与发展中迅速获得更大的进步。

于是紧接着,最后,胡适先生很自然地把话题放到政治思想上,通过与陈独秀的书信再次表达作者对武断不容忍态度的反对和觉得自由的重要性。

读了这篇文章,我随着作者古今中外的畅游了一番,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感,我也越发觉得人若要进步就需要革新,需要包容。

我们需要得到包容谅解就先得谅解包容别人,就象这社会这世界给予我们,以及我们所应该去报答的。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论文范文二

读过胡适先生的《容忍与自由》这篇文章后,觉得这个题目颇值得讨论一番,于是便落笔写下自己一些肤浅感想。

容忍与自由,粗看二者意思无所关联,而细琢磨起来含义很深。我以为容忍与自由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如果没有容忍便没有自由,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感悟其中道理,一个家庭,假如成员之间不能互相容忍对方的缺点或生活习惯,不允许、容忍对方持有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或看法,久之这个家庭就会出现不和谐之音,人心不悦。社会也是这样,当我们走向社会与不同人接触时,总是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观念,不能接受或容忍别人的观点,争高论低,引起纠纷矛盾,久之互看不顺是非不断,人心压抑。扩而大之,便是国家,世界上有200余个国家,社会制度不同,各民族宗教信仰不同,如果不能相互容忍包容,相互不能友好往来,久之互为利益而争,国之不和。 这样一来一个家庭不和睦;一个社会不和谐;一个国家不和平,岂不就影响了我们每一个人的自由了吗?当今中东地区战火不断,有的国家内部矛盾重重,恐怖事件时有发生,不都是把自己的观点认定为是吗?不能接受容忍别人而引发的吗?

反之,我们把念头一转,学会了容忍,它表面看是你接受了别人,更深一层是你已经学会为别人着想,一个家庭之中都互相为别人着想,家庭便和睦了,社会上人与人之间都能互相为别人着想,社会就和谐了,国家之间能互相着想,互相尊重,世界就和平了,世界和平了我们每个人还会不自由吗?这就是容忍带给我们最大的好处。容忍是门功夫,真能作到了,它的确能帮我们解决问题。

胡适先生在年老的时候才看出容忍带给自己与社会的好处。而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就把胡老先生的体会经验借鉴过来为之所用,把从我作起落到实处。不是总等着别人先改变,先改变自己,学着容忍别人,慢慢地,我们生活的环境会更美好!更和谐!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精选)


老实说,我已经多年没有好好读一本书了,读书说到底就是去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并从中汲取对自己有益的东西。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优质好文章,如转载请标注来源。

曾在群里与朋友探讨,什么样的书才是一本好书?我想好书的定义并不在于别人,而在于自己,即适合自己阅读,并让自己能够从中收益良多的书,就是一本好书。

另一方面,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阅历本身就是一本好书,很多人生的感受、感悟,并不是简单地从书本中就可以获得的,而要从自己的心田生长出来。每个人的心智就好比是一棵树苗,所有来自别人的东西,都只是一些零散的营养,如果这些营养不能够被自己的心智吸收,并转化为自己内在的东西,那么也许一转身,它们就会消散在记忆的大海中了。

回归正题,一看容忍与自由这个命题,就感觉是一个哲学命题,很显然,正是因为有了某个环境的容忍,所以才了这个环境中的自由。如果父母不能容忍你的玩耍,那么你就可能只剩下听话的“自由”了,如果学校不容忍你的爱好,那么你就可能只剩下学习的“自由”了,如果社会不能容忍你的言论,那么你就可能只剩下服从的“自由”了。

胡适文中说明自己是个无神论者,而他周围的人却多数是信神的人,是别人的容忍才让他有了独立信仰的自由。人类历史上每当一种新的思想出现时,往往会遭受到旧思想的封杀,等到新思想战胜了旧思想后,这个其实已经不再新鲜的思想,又可能会成为其后生思想的封杀者,如此循环,相恨相杀。然而我们为何不能想到另一种情况,人类的思想本身只是一棵同根同源的大树,每一种新思想的出现只是这棵大树上新生的枝头。很显然,新生的枝头并不会扼杀其它的任何枝头,相反,恰恰是因为有了新生力量,彼此的共同体才能够变得更加强大。

胡适文中谈到他与陈独秀一段对话,前者主张容忍不同的意见,而后者则旗帜鲜明地主张更为正确的意见。究竟孰是孰非?我的理解是,如果仅仅从学术的角度看,胡适的观点肯定更正确,毕竟人人都是需要自由的;但站在特定的政治背景下看我觉得后者更正确,为什么?因为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混乱而危急的关头,必须团结成一体以共同突围,必须要在无限黑暗中找到一条光明的通道,若是各执己见,则必然是一盘散沙,等着被敌人围剿。(很遗憾的是当时的国共两党并没有真正的团结成一体,也许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才有了后来外族的大肆入侵)。

当然,历史的背景是在不断变迁中的,如今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和平年代的主题应该不再是战争,而是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是为老百姓谋福祉。所以我们更需要崇尚容忍与自由。

最后再说一说容忍与自由的辩证法。前面已经说到,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但是否容忍越大自由就越大?显然不是!因为如果你太自由了,就可能会伤害到他人的自由。比如有人未经允许,就大摇大摆地进了你的家,这时候你还能够容忍他吗?

所以说自由是有限度的,容忍也是有限度的,当忍无可忍时,也就是自由消失时。那么请问各位朋友,这个自由与容忍的限度在哪里?我想这个限度就是要以不妨碍他人的独立自由,同时又不伤害他人的切身利益为前提。(吉鸿)

读后感大全网为大家提供优质原创内容,转载请标明。

《自由与爱情》读后感--1200字


一首小诗百年不衰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殷夫译《自由与爱情》)
这首小诗,过去不少人以为是一首殷夫个人创作的诗。其实,它是殷夫从德语翻译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精品,一曲有口皆碑的绝唱。
殷夫(白莽,原名徐白)1910年出生于浙江象山县大徐村,1931年2月7日,被国民党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时年仅21岁。殷夫是一位革命诗人,是继郭沫若、蒋光慈之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又一位重要的革命诗人,是铁骨铮铮的革命英雄,是左联五烈士之一。鲁迅先生在为左联五烈士所作的悼文中悲愤地写道: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自由与爱情》这首著名的诗,原是匈牙利民主诗人裴多菲山陀尔(petfi Sandor,1823~1849)1847年创作的。此诗原文是一首匈牙利文六行格律诗,后经德译者滕尼尔改译成德文四行格律诗,收在1887年维也纳出版的德译本《裴多菲诗集》中。1929年,殷夫是同济大学德语系二年级学生,他根据这本德文诗集,将此诗译为四行五言古体诗(如上),而且就译在这诗集中此首诗的旁边,类似批注,无题目,无标点,无落款。正因此,当时有人竟误认为此诗译者不是殷夫,而是他的大哥。理由是这本诗集是他大哥(原留德国民党将官)从德国带回来的,书的扉页上正巧有他大哥徐培根的亲笔签字。其实,此事不值一驳。经笔迹比对,确认殷夫译笔无误(这不过是一段小小的插曲而已)。
殷夫1931年牺牲后,鲁迅先生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这本诗集和这首格律诗的译文。后来鲁迅在为左联五烈士所作的悼文《为了忘却的纪念》中,援引了这首诗,并根据德文替殷夫加上了题目、标点和落款。于是,这首诗便成为了脍炙人口的精品,不胫而走,在人民中广为流传,百年不衰。
这首小诗,之所以百年不衰,鲁迅先生的赞赏和推荐固然是其重要原因,但是该诗的翻译实为上品、妙品,不可不提,不可不比。这首诗的中译本在中国至少有8个。最早的是周作人和茅盾的译本,殷夫是第三个。再后来便是翻译家飞白和兴万生的译本(下面只列举首尾两例)。
欢爱自由,/为百物先;/吾以爱故,/不惜舍身;/并乐蠲(juan,舍弃)爱,/为自由也。(周作人译)
自由与爱情,/我需要这两样。/为了爱情,/我牺牲我的生命,/为了自由,/我又牺牲了我的爱情。(兴万生译)
试引一英译本作为比较:
Liberty, Love! These two I need. For my love I will sacrifice life, for liberty I will sacrifice my love.( Jones)
仅从翻译角度比较:先看,兴万生译文是典型的以原著为中心的传统的所谓忠实译文。说它忠实,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忠实,即内容和表达跟原文的逼真程度。把原作的内容一字不漏地完全表达出来,无改变或歪曲的现象,无增添或删削的现象,无遗漏或阉割的现象。这种译文泯灭了译者的主体意识,否定了译者的创造个性。此种无个性的译文,无疑是苍白的译文。
殷夫的译文却恰恰相反,当然也曾有人批评说它不是翻译,更不是成功的翻译。然而,我们则认为,它才是忠实翻译观的典型范例。不过,这种忠实,是更高意义上的忠实,是遗貌取神的忠实,可以称精神耦合,从这个角度而言,殷夫的译文应该是最忠实的。他的译诗朗朗上口,老妪能吟,此等诗作绝非一般译者所为。殷夫为什么译得如此精彩?应该说,他是以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一个追求自由的不羁的灵魂。殷夫译此诗有着深刻的个体生命体验、个人情感和思想在内,也可以说,他的译作是用他的生命,他的灵魂,他的精神熔铸而成,因此才使他的诗作具有了生动鲜明的形象和更高的艺术价值。
总之,仅就翻译的本质而言,殷夫的译文不是原文的附属,而是独立的译品;不是原文的模仿,而是再创造的艺术品;不是原文的奴隶,而是主人。其译文充分体现了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创造性行为。打一个形象的比喻,殷夫的翻译不是一面只能客观反射原文的镜子,而是一盏能自行发光的灯。从镜子到灯的过程,就是翻译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过程的最高境界。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自由与宽恕》读后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容忍与自由读后感10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