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自由宪章读后感 > 地图 > 自由宪章读后感,2024自由宪章读后感
自由宪章读后感

(共 6109 篇)

  • 1、 《自由宪章》读后感1500字

    《自由宪章》读后感1500字:

    内心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回归到一种团体中去,寻求那种若有若无的从属感与认同中带来的安全感。它一面要求着自由,一面却不堪自由之累急切的去寻找一个新的脐带。这并不是一件多么可耻的事情。只是自由真的是一种不要轻易被尝试的果实,当一个个体的精神世界还不足以承载自由时,最好不要让他们知晓自由。那终会因为由于对自由的曲解而将自由变成一种折磨。

    关于自由:

    前段时间读过一点《自由宪章》,深深的感觉理解能力的不够,只能粗浅的道出其中的一点关于自由的感悟。

    对于自由的传统解释是:“不受他人武断意志的支配”。即人们能按照自己的决定和计划行动,而不受他人强制的干扰。这虽是一种模糊而笼统的解释,但在却明确的告诉我们自由是一种生存状态。是一种难以捉摸难以用一种标准去衡量的状态,在这中间有个人的自由(人身自由、思想自由)、公众的自由(政治自由、民族归属自由)。你很难说一个拥有投票权利的个体是自由的,也许大众投票所决定的出的结果是违背另一个个体意愿的。更有可能这个公选出的结果是有违个人自由,并对个人自由起到一种制约的效果。

    关于自由的一些误导,或许这是存在于大多数生活中的一个过程,其中之一就是对于选择自由的利用。少年时总以为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一句想说就说的誓言是自由。青年时认为理财,多投资于学习能实现自由。但这或多或少的都是在使用这一概念的片面解释,不受他人约束,这势必需要你自己做出一个选择,并且是自我认可可以承担所具备风险的,自身是否具备独自发现景点临时规划的能力。如果是没有的话可能个人的选择自由其实就在被宣传手段所绑架。片面的理解的话,自由是需要具备一定判断能力的。或者说判断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所享有自由程度的高低。这种能力的形成大多数在于环境中有意识的训练与感染及相应的基础能力,哈哈哈,当然这个很复杂。只是应该都会有这样的感觉。

    关于逃避的出现:

    吵吵闹闹的一直嚷嚷着要自由,可是到最后什么选择抛弃自己所强烈要求的自由,而选择自己所不认同的。这里有一句映象深刻的歌词“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的诗和田野”,其实“苟且”这个词是说不上的,相信应该很大一部分情况是自我慢慢接受这样一种状态,还能笑呵呵!既然不觉得痛苦我想应该是自我判断之后的一种选择。相对于这种应该是自由的,而非所说的“苟且”。

    逃避大部分原因是来自于压力,让只能举起50斤的人去举100斤自然是有压力的。

  • 2、 论自由读后感1900字:论自由读后感

    19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和自由主义思想家密尔所著的《论自由》,完成于1859年。该作品所论述的自由主要是公民自由和社会自由以及他们的权界关系。我国思想家严复把该书翻译书名为《群己权界论》。该书语句生涩很难读懂,我认真读了两遍,理出点头绪,理解感受如下:

    密尔说:个人的行为只要仅涉及自身而不涉及其他人的利益,他就不必要向社会承担职责。其他人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认为有必要时,向他提出忠告、指教、劝说以致回避,这些是社会向他的行为正当的表示不喜欢或责难时所能采取的唯一举措。对于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个人则需要承担职责,并且在社会认为需要用这种或那种惩罚来保护它自身利益时,个人还应当承当社会的或法律的惩罚。这就是个人自由和社会自由的权线界限。

    密尔首先强调个人自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认为个人自由务必是出自本人本能的行动:包括一是意识的自由,良心的自由,在思想和情感方面,在实践和理论方面,在科学、道德、神学和信仰方面,在发表和表达意见方面的自由。二是自由制定个人生活计划,自由按照所喜欢的去做,实现个性的充分发展。三是个人之间联合的自由。

    同时,他强调个性的自由发展不仅仅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而且是人性的本质要求。这是因为人的性格千差万别,最了解自身需求和内心想要的,只有自己最了解最清楚。如果用千篇一律的一个模子和传统习俗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则使天下的人都变成相同的人或相似的人,个人没有了特点和棱角,丢失了独立思考的潜力,各种欲望和冲动也将失去,天才将被泯灭,社会日益同化,就会造就了碌碌无为的凡俗之辈,社会缺乏进取精神,失去了前进的动力,社会就会走向衰弱的命运。

    相反,社会尊重每个人的特点和个性,个人自由的选取自己生活的方案,为了到达自己的目标,他就会使用自己的观察力去看,使用推论力和决定力去预测,使用活动力去搜集材料,使用思辨力去做决定,还要事前事后周密思考,对于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就会想法设法加以克服,以激发个性的充分发展,施展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最大的利益和价值,同时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社会需要天才,因为天才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来源。但是天才只有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地呼吸才会发挥作用,并且天才本身就更具个性和特点。因此,社会在干涉个人自由时务必格外慎重,务必有严格的一个限度。因为那些决定在法律惩罚或者舆论支持之下大家遵守的行为准则,主要是社会的好恶,或者社会

  • 3、 《自由风筝》读后感

    假如人生真的是一只风筝的话,从本质上讲这根拉住你的线,不是束缚你的线,而是放飞你的线。看这句话的时候正值我和家人冷战时。又是在餐桌上,由于几句话而引起的纠纷,那些话不说自然是相安无事的,只是家里人太爱管我,说了又说的话变得越来越像繁琐缠绕的绳子,迟早是会把我弄烦的,一出口就像踩了炸弹,我会爆炸,我知道我不应该,但是我又犯了不该犯的错,然而我是个犟脾气,无论如何都是不会向谁低头,妈妈只是无奈的、失望的看着我,看着还红着眼睛,挂着泪痕的我,只是嘴上少了曾经一贯的数落,我明白······

    翻开《自由风筝》,“十四岁对我来说,是人生已很重要的分水岭······可到了是十四岁,不知什么原因,我突然变得犟头倔脑起来。”嗯哼,我从鼻子里哼出一声,“这是青春期,叛逆吧。”顺理成章地说出这就话,我不就是这样的吗?原来,潜意识中我还是知道自己有时是叛逆的。

    这是一个十四岁的男孩,巧合的与我的年龄一般,十四岁前他是一个乖小囡,顺从长辈,在学校里把老师的话当成圣旨,到了十四岁,男孩自知理智很难控制感情,总觉得心里有一种难以克制的冲动,想要和母亲吵架,想要和父亲抗争,想要与老师闹别扭,想要对着奶奶大吼大叫,如果不这样做,心里就会觉得压抑很不痛快,憋得特别难受。就连左邻右舍,也感觉到他的桀骜不驯,没有人再称赞他是乖小囡了。有时候,望着母亲紧锁的眉头,望着父亲无奈的怒容,尤其是望着奶奶伤心的泪水,他的心里也会隐隐作痛。他的这些反思触动了我的心,仿佛心被揪起又重重地落下,我呢?我又何尝不是呐?很多时候,我们就这么僵持着,维持着一种仿佛真空的状态,我在真空瓶中,无法呼吸,想被解救,家人们在外面呼声叹气,而我却想听听不到,只看到失望的情绪流在瓶外,只看到,而没有勇气去擦干它们,

    缺乏的只是时间,能够让瓶中充满空气能够让我跳出来深吸一口气然后说“对不起”。

    有一天他和他的两个铁杆朋友,长脚和瓶盖,互说最痛恨的事情,三个人最终的中心思想出奇的一致,恨的都一样,爱的也都一样,恨受管束,爱自由。然而长脚和瓶盖都有令他羡慕的自由经历,在他眼里看来,自由的生活是在十四年中遥不可及的,于是这样他就越发地厌恶自己备受管束的生活,觉得像是坐了十四年的监狱一般。

    明德叔是他的邻居,是一个擅长做风筝、为人和蔼可亲的没有不良嗜好的单身汉,精力与时间全倾注在风筝上。他总是叫男孩帮忙抬大风筝,而男孩为这事却是十分乐意的,于是总像

  • 4、 论自由读后感

    【篇一:论自由读后感】

    《论自由》是英国资产阶级哲学家、经济学家、自由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书中论述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公民自由权利,阐明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并提出了自由的各项原则。关于论自由这本书,密尔在引论中开宗明义地说,他所要讨论的是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也就是要探讨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全书要义可以概括为两条基本原则:一、个人的行为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害,个人就有完全的行动自由,不必向社会负责;他人对于这个人的行为不得干涉,至多可以进行忠告、规劝或避而不理。二、只有当个人的行为危害到他人利益时,个人才应当接受社会的或法律的惩罚。社会只有在这个时候,才对个人的行为有裁判权,也才能对个人施加强制力量。

    它将自由问题的探讨从国家与个人延伸到社会领域,深化了启蒙运动以来关于个人自由与政治自由的论述,成为自由主义理论体系的集大成之作,它对个人自由的强有力的热情辩护,使之成为英文世界里捍卫自由的经典。

    在对付野蛮人时,专制政府正是一个合法的型式,只要目的是为着使他们有所改善,而所用手段又因这个目的之得以实现而显为正当。现在看来,密尔的这句话是相当政治不正确的。一个如此强调自己对自己负责,他人无权干涉的人,怎么会觉得用专制来对付一个民族是正当的呢?原来,在密尔看来,野蛮人的种族就好像人类中的未成年人,他们无法对自己负责,需要成年人的照管。可是,如果密尔的这种看法成立的话,那么我们的文明种族是怎么长大的呢?在人类刚出现的时候,可没有其他人来帮助、照管这些野蛮人啊。

    对于某些意见,因我们自己的判断裁定其错误就拒绝倾听,为了更充分说明这种做法的危害性,看来有必要把讨论付诸具体的案例;而且最好我首先选择那些最不利于我的例子,在这些例子中,反对言论自由的论点,无论是从正确性上还是从有用性上来说都被视为是最强有力的。

    人类自由的适当领域包括:第一,意识的内向境地,要求着最广义的良心的自由、思想和感想的自由、意见和情操的自由、发表和刊发意见的自由;第二,趣味和志趣的自由;第三,个人之间相互联合的自由。假定全体人类减一执有一种意见,而仅仅一人执有相反的意见,这时,人类要使那一人沉默并不比那一人要使人类沉默较可算为正当。

    相应于一个人对自己的孤独判断之缺乏信心,他就常不免带着毫不置疑的信托投靠在一般世界的不可能错误性。而所谓世界,就每个个人说来,是指世界中

  • 5、 《逃避自由》读后感

    《逃避自由》读后感

    十三 escapefromfreedom

    来自医学心理学的作业,同时也是自己很想整理的读书笔记,稍作修改。

    你向往自由吗?

    一般人都认为,自己是向往自由的,希望成为一个自由的人。但是这个建立在经验上的“公论”真的是正确的吗?

    很遗憾,这个“公论”是错误的。并不是所有人都向往真正的自由,或者说他们都只是“叶公好龙”式的向往自由而已。当他们遇到了真正决定性的时刻——我是否要成为一个“自由的人”的时候,就当下而言,许多人做出了放弃自由的决定。

    这就是所谓的“自由逃避机制”。

    在阐释这个机制之前,我想先讨论一个有关命题——“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向往自由”的问题,那就是成为人们经验的自由的定义究竟是什么?是扎根在人生命之中的天性?亦或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圣经》里有一个著名的故事,那就是亚当,夏娃偷吃了上帝的“智慧之果”的故事。在美好的伊甸园里,亚当和夏娃,还有许许多多的其他的生物快乐地生活在这个上帝的“培养皿”里。他们无忧无虑,甚至没有一点自我意识,他们就是这个“培养皿”的有机的一部分。但是在伊甸园里有一株生长着能分辨善恶的智慧之树。在蛇的诱惑下,夏娃偷吃了“智慧之果”,并且欺骗亚当一同吃下了“智慧之果”。、

    这个果实让人类从此和其他的动物区分开来——人类有了自我意识,不在把自身视作大自然的一部分,而是独立的,自由的一部分(就逻辑而言,这个地方使用自由一词似乎有些不妥,但是自由应该是最好的词汇了。)。

    于是人类开始拥有了自由的概念和意识。

    《圣经》的故事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人与自由的基本关系。人类逃脱了伊甸园“培养皿”的束缚,他获得的一定意义上的自由,我把它定义为消极自由,但是这不是真正的积极自由。

    消极自由是指:人得以摆脱束缚,无拘无束。积极自由是指:人能自由地发展。

    亚当和夏娃离开了伊甸园,并且再也回不到那个“美好的”伊甸园,他们获得了自由,但是却对自身的渺小感到了恐惧,对自身的前途感到了迷茫,他们开始有了羞耻之心,用树叶做了衣服,开始意识到了人与人的不同,开始感觉到了自身的存在。

    想想一个小婴儿,她会从降生,成长,到老去,死亡。她的人生过程就像《圣经》中的亚当夏娃——她的始祖一样。她在刚刚降生的时候,就像一只小兽,和世界上其他的动物没有什么不同,无比地眷恋生养她的父母,仿佛有一种冥冥之中的纽带联系着她和她的世界(也包括了她的父母。)。她是没有自我意识的,在

  • 6、 读后感799字:【自由】追求自由人生

    和许多同龄人不同,我似乎天生就不会“享受”:不懂流行音乐,不认识好莱坞明星,对服装流行色更是一窍不通。在网络几乎取代了书本的今天,我却对读书情有独钟。那一缕书香,永远令我魂牵梦萦。

    读了不少书,给我印象最深的,也是我最喜爱的一本书,是歌德的《浮士德》。《浮士德》是一部悲剧。其悲剧意义不在于从书斋到爱情再到政治和事业的复杂情节,而在于人作为一个无从选择的生灵,被上帝和魔鬼所控制的近乎宿命式的悲凉。人只是个傀儡而已,绳索一会儿交给上帝,一会儿交给魔鬼。到底控制我们的是上帝还是魔鬼,又有什么实在意义呢?对于一只蚂蚁来说,死在大象脚下还是人脚下,有什么分别呢?人理应相信并尊重真理,但是如果真理是像石头一样握在谁的手中,那么它就不再是可敬的;倘若上帝以慈悲的名义占有我们的灵魂,那么我们应该向这位顶礼膜拜并接受它施舍的羽翼飞升天堂,还是牵着魔鬼的手义无返顾地下地狱呢?我想,这也是《浮士德》留给我们的并不难回答的问题。

    自由自主的幸福生活是每个人心中的向往,《浮士德》也至始至终贯穿并隐约流露这个主题。浮士德与魔鬼签订契约,在皇宫荒唐地享乐无一不体现着他的追求。就在浮士德即将长逝的时候,还预言着自由自主的幸福生活,呼喊着:“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浮士德也在预言中得到了满足。依据契约,浮士德被光明圣母带上了天堂,好像一位为杀戮而生的将军被送进了养老院——全世界都为之兴奋,而他自己却活得像个小丑。

    每个人都向往自由,渴望幸福,但到达的方式不同。但我们应该坚信只有靠自己的拼搏和努力争取到的才是最长久也是最弥足珍贵的,其他任何方式所带来的结果注定是一场悲剧。我想《浮士德》之所以成为传世不朽的原因也正是如此吧。

    更多文章,请点击——作文大全

  • 7、 《自由之旅》读后感

    《自由之旅》读后感

    这本书有着很浓的书香气息,包括书的排版、字体、颜色、插图,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文字。这本书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主题,更像是作者的随笔,在面对面的与你谈论着他对事物的看法。这是需要在宁静的环境下,坐在舒服的沙发上,静静的品尝的一本书。

    我是在机场候机时读的这本书,看的有些眼乏的时候,提议朋友交换下,我玩下她的手机游戏,她看我的书。有着英语专业出生的她,2分钟就迅速地翻完了此书。我不由感叹现在喜欢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当然也说明了这本书并不是大家喜欢的类型,不是那种情节上引入入胜的小说。

    可能是思想境界上的缘故,我并不能够对此书有很深切的共鸣。我只能敞开心怀,尽情的投入到作者的文字中,作者的观点上。由于更偏向于随笔,所以能够从文字中体会到作者很直接的情感,他将写作当做是自己内心的一种享受。书中,也因为一些文化的差异,有些并不能很明了的了解文字的寓意,但自己读起来却没有一丝的烦躁,内心平静、安详,作者一些观点的论述徐徐道来,毫无火花味道,有着大量视觉文字的描写。

    对于书中记忆最深刻的内容,就是作者关于性的谈论。作者认为,肉体与灵魂是一个有组织体系的社会群体,真是的生活将会在身体与灵魂的默契配合里找到。生理的需求是人的正常表现,包括性欲,我们不应觉得这是羞耻的、令人厌恶的事儿。本质上,应是灵魂和肉体的合作而不是强制,而是各方必须原意作出妥协。我不由想起了之前的自己,绝对的属于闷骚型,在女孩子面前羞涩不已,完全就颠覆了自己在朋友面前的形象。这有着我自己的问题,但归根结底,是之前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我进而想到了如今社会上,似乎女孩比男孩更加的胆大,更加的开放,更多理工男失去了冒险的精神,沉浸在自己诺小的世界里,价值观甚小,变得自以为是,变得枯燥、颓废。我身上仍然有着这样的烙印。

    书中作者也有写到关于梦和幻觉的内容,随着自己接触到催眠和nlp等,对着作者的这两章,我有着更深的认知。意识的退去,潜意识占主导地位,从而不由自主的产生了梦,梦是由潜意思决定地,不会莫名其妙,梦体现的是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和需求。潜意思是人的第六感觉,继承到了世代的基因,残存了一些基因碎片,对着一些危险或未来有着模糊但强烈的感知。

  • 8、 自由风筝读后感

    自由风筝读后感(一)

    翻开《自由风筝》,十四岁的作者变得叛逆,认为家里什么都不好。他的两位同病相怜的伙伴怂恿他离家出走,他同意了。在走的前一天下午,他去了长风公园,看明德叔放风筝,不知怎么搞的龙图腾风筝挂在了树枝上,他就把风筝线剪断了,明德叔带他看了风筝的下场,他醒悟了,不再离家出走了,而他的伙伴却走了。最后落了个很惨的下场

    假如人生真的是一只风筝的话,从本质上讲这根拉住你的线,不是束缚你的线,而是放飞你的线。也许,你离开家会得到自由,但那只是昙花一现,一会就没了。再者说,他们带的钱又不多,几天就花完了,花完后干什么呢?打工?他们才十几岁,没人会找他们干活的。没有工作,没有钱,怎么办?他们为了吃饭、生活,一定会另辟蹊径,走上犯罪的道路,这就是断了线的风筝最后的下场被一根线拉住,肯定非常痛苦在看到风筝时,有人会想。但他们想过么,风筝线就像是风筝的家人,没有了它风筝会怎样?跌落到臭水沟,永远飞不起来?摔倒地上,粉身碎骨

    假如人生真的是一只风筝的话,从本质上讲,那个拉住你的线,不是束缚你的线,而是放飞你的线。因为有了这根线,我们才能够飞得起来,因为有了这根线,我们才能飞得高飞得远飞得稳妥飞得踏实。要明白,家人的唠叨是为了牵住自己,不让自己有下坠或是远走高飞的倾向,风筝总是向往着无边的天空,风筝也想叛逆,也想自由自在,但它终究明白没有线,没有人牵着它,它是飞不起来的。

    我就如风筝,我需要那根牵着我的线!

    自由风筝读后感(二)

    假期里我买了一本沈石溪的《那个年代的我》,《自由风筝》是其中的一篇,看完后想与大家分享一下。

    十四岁的我进入青春期,原先是一个听话的乖小孩变得犟头倔脑。以前老师对我的评语是:遵守纪律,尊敬师长,现在变成要注意礼节礼貌,伴随着第二青春期的到来,我的逆反心理越来越强,想摆脱长辈对我的管束,渴望自由。邻居明德爷叔擅长做风筝,他做了一只名叫龙图腾的风筝,我、瓶盖和长脚一起帮忙搬风筝,看见风筝在天空中潇洒地飞来飞去,而瓶盖却说:如果风筝也有生命的话,它一定会感觉很痛苦。因为它的命运掌握在放风筝人的手中,一举一动受到放风筝人的控制。瓶盖因为学习成绩下降,他父亲把他引以为骄傲的一百本书付之一炬。于是他们三人商定离家出走,并用十天的时间做准备。我陪明德爷叔最后一次放风筝,龙图腾被树枝缠绕,我用一把小刀把线割断了,当我们找到它时,它已经摔得粉身碎骨!明德爷叔对我讲了他

  • 9、 自由选择读后感

    自一由选择读后感(一)

    看完这本书,真的感觉极少有像这样的经济学着作,可以用通俗的,不带任何恼人的公式的语言来论述经济学的观点的。以至于看完后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弗里德曼应该也是那种能和普通民众交流的经济学家之一。(就像有人这样评说萨缪尔森一样)

    因为以上的原因,阅读本书也是十分轻松流畅的,就除了几段征引理解起来有点困难。这不止是因为其通俗的语言,也是因为其清晰的、一以贯之的观点应该追求人类自一由和经济自一由。

    为证明以上观点,作者分几个版块进行了实证分析社会福利、社会平等、学校与教育、消费者的保护、工人的保护、通货膨一胀。其中后四者在论述过程中所提出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特别是学校与教育及通货膨一胀这两个版块。

    在第六章我们的学校出了什么问题中,作者几乎颠覆我对政一府补贴教育、政一府办学、公共学校的原来一贯的美好看法我一直坚信政一府干预教育事业是让更广大的民众接受更广泛的教育,让社会更加趋近于机会平等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能克服市场不能提一供充足的教育这种公共产品的问题,通过矫正一性一的补贴,使得教育这种具有很大外部一性一的商品达到社会合意的供给水平。

    这是我们一般情况下最容易见到的支持政一府干预教育事业的理论分析。

    然而,作者在论述现今高等教育是否真正给人们带去教育机会平等及产生社会收益时是持这样的观点的:一直以来,我们都企图引导人们搞清楚所谓的社会收益到底指的是什么。然而得到的答案几乎总是蹩脚的经济学理论。人们都说如果更多的国民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训,那么整个国家便会因此而受益;为获得这种技能的提升而进行投资,对经济增长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越来越多的人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训,那么其他人的生产效率也会因此而提高。这些说法当然都不错,但哪一条都不足以成为对高等教育给予补贴的正当理由。因为这些说法也同样适用于实物资本(即机器、厂房等),但是没有人会据此推论说,应该用税收对通用汽车或者通用电气公司的资本投资给予补贴。在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方面,作者以其掌握的数据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出生于上等收入的家庭的学生数,是来自低收入家庭的两三倍,而且这些人往往都去读那些消耗资本较多的,学制较长的大学,而不读两年制的初级大学。结果便是,来自高收入家庭的学生从政一府的补贴中受益最多。作者通过这两方面的论述,有力地质疑了政一府补贴教育(至少是高等教育)的合理一性一所在。让人不禁对其他的同样是政一府过

  • 10、 漫漫自由路读后感

    篇一:《漫漫自一由路》读后感

    小编导语:这是曼德拉自传《漫漫自一由路》读后感作文,《漫漫自一由路》这部传记是曼德拉从出生到入狱到出狱到成为种族平等的新南非第一任民选总统的自我叙述。更多关于《漫漫自一由路》读后感作文尽在巨人。

    在今年六月初,我在当当网买了一本《漫漫自一由路》,并且通过每天一章的阅读速度看完了这一部好书。

    我第一次知道曼德拉是2007年时候,第一次知道beyond的那一曲《光辉岁月》是向他致敬的,可以说我知道曼德拉是因为黄家驹写了这首歌曲。那首歌曲是beyond的名曲,这首歌的确非常好。但是,曼德拉的斗争历程更加是一部光辉岁月。

    曼德拉1918年生于南非的一个可以说是酋长继承人的家庭,因为后来他是作为继承人培养的,在他因为在一个接收黑人的大学开展学生权利斗争之后,他被开除出校,可以说他没有完成大学学业,他后来成为律师或者在监狱获得的南非大学的学位都是通过函授的。曼德拉在被开除后回到家乡,因为不满酋长安排的婚礼,他逃离到了约翰内斯堡,南非的首都,当时只是通过关系获得一个煤矿保安的工作,他见识了黑人在自己的国家受到的悲惨遭遇,当然在他的16岁成一人礼上面,他就被一个家族长老告知,他们黑人在自己的国家没有任何权利,他们必须为了改变现状而奋斗。后来曼德拉通过朋友介绍加入了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开启了他作为黑人民权斗士的一生,他接受过多次审判,都被他自己利用自己的法律知识驳倒,但是他1964年依然因为企图武力推翻国家而被判处终生监禁。全世界人民敬佩他的光辉岁月是因为他被监禁27年不改斗志,没有被敌人的诱一惑而曲折意志,他始终相信自己会胜利。他认为南非应该成为各种族平等的新南非,他的斗争形式不是暴力革命,也不是完全的甘地主义,他自述,在甘地主义非暴力斗争的形式上,需要更长时间赢得新南非的诞生。当然南非的胜利不是曼德拉一人的贡献,有很多伟大人物和他合作,如姆贝基父子,温妮曼德拉,塔博夫妇,西苏鲁夫妇,卡特达拉,还有196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卢图利酋长,获得1984年诺贝尔和平奖的图图大主教,还有开明的德克勒克。

    这部传记是他从出生到入狱到出狱到成为种族平等的新南非第一任民选总统的自我叙述,其中很大一部分是1974年左右在罗本岛监狱完成的。文风朴素,感人至深,里面讲的曼德拉的多次一爱一

  • 2019-09-23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09-23

  • 2019-10-19

  • 2019-10-29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8

  • 2019-09-28

  • 2023-06-12

  • 2019-10-23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10-22

  • 2019-09-21

  • 2019-10-09

  • 2019-10-11

  • 2019-10-29

  • 2021-08-19

  • 2019-09-19

  • 2019-10-09

  • 2019-10-29

  • 2022-03-12

  • 2023-04-02

  • 2023-01-24

  • 2019-10-11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10-09

  • 2019-09-21

  • 2019-10-24

  • 2022-12-18

  • 2022-12-26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5

自由宪章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自由宪章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自由宪章读后感、2024自由宪章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