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1000字 > 地图 >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1000字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19-11-16 来源:互联网

容忍与自由 读后感(3)篇。

我们常说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获得进步,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我们也经常会从其他人的读后感中领略到作品的奥妙!在读了作品后,您自己有什么感想呢?小编特别为你收集的“容忍与自由 读后感(3)篇”,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在很多其他文章中对胡适先生有过概况性的了解,比如毛主席在建国以后的“反胡适运动”比如蒋委员长在胡适去世时的悼词“旧文化新道德的楷模,旧伦理新思想的师表”我想能使两位杰出的政治人物排斥和赞赏的,一定非常人所能及,但是对于胡适先生的著作这是第一次拜读,应该很庆幸能读到这部著作,如果用一个词语形容,该是“真知灼见”。但是在庆幸的同时又有遗憾,我书读到《好政府主义》这段的时候,觉得自己还是太肤浅,《容忍与自由》的成稿应该是在胡适先生的生命后期,内容中非常多的章节思想已经非常纯熟,尤其是政治自由,言论自由等方面的写作更是非常见水准,大胆,尖锐。我觉得还是该先看胡适先生的《四十自述》等作品,就像吃东西,总得先喝汤,然后依次循序渐进,但我却觉得自己上来就吃了营养最丰富的“大菜”,所以对于个别政治方面的内容还是有些难以消化的感觉。依自身经验来说,了解一位着实喜欢的学者的著作时,还是应该先看他前期作品,虽可能不如后期作品完善,但对于读者个人的思想引导来说还是对的。以上都是废话,说这部书,一半的篇幅描写的“自由”由此可见,国外多年的求学及生活经历对胡适先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文中的很多言论思想拿到五六十年以后得现在也是一点都不过时的。自由和宽容是相辅相成,没有对思想,言论,政治,宗教,人权整体大环境宽容,便没有以上这些的自由可谈,自由是建立在宽容的基础上的,所以宽容比自由更重要。着笔再多的就是新闻出版自由,不由让我想起了现在的传媒行业,民国和抗战时期的新闻人都有高度的职业责任心和爱国意识,新闻和媒体真是在引领者一个时代的思维,但是现在的媒体人呢?唉,不说也罢。最后分享我印象极为深刻的一个教育案例,胡适的母亲,应该是叫冯顺弟,嫁给胡传)胡适的父亲,胡传年长二十多岁,在胡适6岁的时候受日本人的战机轰炸,一年后身亡,留下儿女多人由冯氏打工抚养,艰难度日,胡适爱读书,在国外读书期间,冯氏购得一部书邮寄给胡适,书值270多元,当时毛主席还在学校的图书馆做管理员,那时毛主席的月薪是30元,对于一个以给人家洗衣的落魄妇女来说,可见她境界并不同于其他妇女,就是有这样不同寻常的母亲才有了后来的文学大咖,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的发起人胡适先生。由此可见,对于孩子的教育,可以吃穿玩上限制,但是对于他精神世界的思想激发,父母可以提供的外力协助是万不可少的。

心得体会:自由主义的第一个意义是自由,第二个意义是民主,第三个意义是容忍——容忍反对党,第四个意义是和平的渐进的改革;

自我提升生存法则: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三个防身药:问题丹,兴趣散,信心汤;

相信:“努力不会白费”“信心可以移山”“功不唐捐”又说:“只要功夫深,生铁磨成绣花针;

做学问: 勤谨和缓”;

择业:  希望青年朋友们,接受我经验得来的这个教训,不要问爸爸要你学什么、妈妈要你学什么、爱人要你学什么。要问自己性情所近,能力所能做的去学。这个标准很重要,社会需要的标准是次要的;在这种情形之下,试问是社会的标准重要,还是个人的标准重要?当然是个人的重要!因此选科择业不要太注重社会上的需要,更不要迁就父母、兄长爱人的所好。爸爸要你学赚钱的职业,妈妈要你学时髦的职业,爱人要你学社会上有地位的职业,你都不要管他,只问你自己的性情近乎什么?自己的天才力量能做什么?配做什么?要根据这些来决定。

能力:个人兴之所近,力之所能只有一行

“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有时我竟觉得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胡适先生似乎一生都在践行自己对自由与容忍的理解。从个人思想到国家政治,从作为新闻人的责任与使命,到对女性解放的提倡与建议,再到对祖国未来栋梁之材的寄语与勉励。他所倡导的依“性之所近,力之所能”择专业,和“勤谨和缓”的治学态度,至今依然贴切适用。在那段风起云涌、云谲波诡的时代,他们这一辈人对社会对国家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令人敬佩之至。一些文字会让你觉得,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去为自己所处的环境做出些许贡献,推动这个社会和国家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而即便如今的高等教育普及率远远超过当时,却始终觉得现今的青年人与老一辈学者之间存在着太大差距。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读《容忍与自由》有感


读《容忍与自由》有感

民商七班胡莹莹 司风惜语

初见《容忍与自由》书名心中不免留有许多困惑,也正是这些困惑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位社会学家曾经这样说过:"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或曰文明的繁荣程度,测量的指标有很多项,如GDp、CpI、HDI等,但最重要的一项,是社会的包容度。如果社会本身的包容度足够宽广,即有足够的容忍度,那么人们就会有足够的自由,亦不会担心繁荣。"在这句话中我们很明显能够感受到这两个突出的字眼,即容忍、自由,但是这种容忍到底意指什么?这种自由又是一种怎样的自由?二者到底存在着怎样一种关系?

"我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重要"这句话出自胡适先生的史学大师布尔先生之口。胡适先生也亲口提到自己觉得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注:摘录自胡适《容忍与自由》原文第19页]而这里提及的容忍并不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一种宽容忍让他人的态度,它可能涉及更多的是一种包容,一种兼容。在《容忍与自由》一文中,胡适先生认为"自由"在中国古文里的意思是"由于自己,"就是不由于外力,是自己做主。这种回向自己内心的自由,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选择隐遁的生活,即逃避外力的压迫,就像陶渊明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情怀,另一种方式呢,就是梦想神仙的生活,即行动自由,变化自由。这正如庄子《逍遥游》中向往的那种"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与"万物皆有所待"相对应的境界。[注:摘录自胡适《容忍与自由》原文第9页]以上所说的两种自由与我们当今所倡导的自由也有一定的出入,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由是我们的一种权利,一种有界限有条件的权利,是我们在某一方面不受外界压迫的权利。

胡适先生在《容忍与自由》一书中着重给我们谈到了思想自由、信仰自由的问题。说到这里我们便不由自主地会想到西方世界那场著名的宗教改革。宗教改革无疑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创举。马丁路德等人起来革新宗教就是因为他们不满意旧教的不容忍与不自由,就是为了争取宗教信仰自由。宗教改革成功打破了罗马旧教一统天下的局面,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的思想重新焕发了生机,可是我们也知道在新的教派建立之后,宗教信仰似乎又陷入了另一种僵化的模式。那些宗教改革者们又走向了一条不容忍的道路,在信仰领域又开始了专制独裁。宗教改革者高尔文甚至用火刑烧死了与自己宗教观点不同的塞维图斯,这是何等不容忍的表现啊!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一个发生在宗教改革过程中的一则真实的案例吧,那就是"塞勒姆审巫案".

塞勒姆这个小镇在美国几乎家喻户晓。不过,塞勒姆小镇这么大的名气不是来自它在早期清教徒开发史上的地位,也不是来自它美丽的古典风格的建筑街道,而是来自三百年前在这儿发生的一系列法庭审判案,来自这些案件本身给美国人带来的震撼和这些案件在美国人心中投下的阴影。虽然案件发生的时候还没有美国这个国家。

事件的原始是这样的:1688年,塞勒姆村的教堂请来了一个叫帕利斯的牧师。这个牧师是从加勒比海的巴巴多斯搬来的,带着妻子、六岁的女儿贝蒂、一个侄女和一个女人黑奴蒂图巴。一年冬天,牧师的女儿患上了一种怪病,她行走时跌跌撞撞,浑身疼痛,有时还会突然发作痉挛,表情非常恐怖。更为奇怪的是,平时和她形影不离的几个十几岁少女也相继出现了同样的症状。当地的医生都不能解释这种奇怪的病症,只能说这是某种超能量作用的结果,在当时人们很容易联想到的就是这些少女都中了巫术。人们将怀疑的对象很快就锁定到了女奴蒂图巴的身上,蒂图巴被带上了当地的听证会接受审判,与此同时还有另外两个女人也被带上了听证会,一个是女乞丐,一个是从不上教堂的老女人。而恰好这三个人都是大家平时不喜欢的人。说也奇怪,当少女们一看到她们时就发出惊恐的尖叫,然后摆出歪斜僵硬的姿态,凝固不动了。这拿到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这完全就是一场闹剧啊,很明显我们会揣测这是少女们对这些女人的整蛊的手段。可是在当时这场审判仍然在进行。一号嫌疑犯蒂图巴一开始还拼命为自己辩解,但是后来她觉得自己逃脱无望了,就承认了自己是一个巫婆,并当场揭发了另外四个巫婆。

随后不久,马萨诸塞地方的总督普斯从英国回来准备尽快采取法律行动来审判这场弄的人心惶惶的"巫婆案件".在法庭上一共有五名大法官,都是当地德高望重的人物。法官们根据村民提供的可以看到巫婆实施巫术的可笑证据来审理这桩案件,在被各种检举出来的村民中第一个受法庭审判的是村妇毕晓普。结果是可悲的,毕晓普被判处死刑,她被押往绞架山吊死。随后又有五个被审判法庭定罪的"巫婆"被送上绞架山受刑。在这其中还有一个叫柯莱的80多岁的老人,他和他的老伴同样受到了指控,而他拒绝接受这样的审判,于是就被冠以藐视法庭之罪在塞勒姆监狱里关押了五个月。之后他仍然拒绝接受法庭的审判,就这样他被处以用巨石压死的极刑。三天后,他的妻子和其他七个犯人全被吊死。但是历史证明,这些人全部都是清白的。

重新审视这场"审巫案",我们会发现这无疑就是一场闹剧,但是就是这样一场闹剧却有人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谁有权利去剥夺这些人的生命?我们确实无法不抱以一颗沉重的心去审视这一真实的历史事件,为什么会在一个公认的有法制的地方,设立了正式的法庭,经过正式的司法程序而处死了几十个绝对无辜的人?在这场"审巫案"的背后我想人们得到的远不仅只是一些有关司法程序方面的启示,在这背后还一定有更为深层次的东西等待我们的考证和感悟。

其实,从"审巫案"中折射出的正是宗教改革中的不容忍的表现。人们也确实检讨了当时的社会状态,指出清教徒的宗教执着,在相对封闭的社区环境下会变成一种意识形态的偏执和狭隘,只承认自己认可的东西,只信任自己相信的东西,不见容于任何不同于自己的异端,并把一切异端都视作邪恶。当年,清教徒在欧洲受到残酷的迫害,他们怀着坚毅的宗教信仰,逃离欧洲,来到新英格兰建立殖民地。在他们有了自己的生存空间以后,他们会像当年迫害他们的人一样,不能容忍和他们不一样的人。这种要纯洁自己的心灵、纯洁世界的理想主义的执著,一瞬间就会变成残酷迫害异端的可怕动力。[注:摘录自林达《一路走来一路读》第107页]的确,改革者们在推翻了原有的压迫人的思想之后,自身也逐步走向了一条不容忍的道路,不能容忍其他人有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学说,以这种钳制他人思想的方式来巩固自己的思想,强把自己的思想加在其他人的身上,这的确是一种极为可笑的方式,这种思想上的专制必然得不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回应 ,势必也会被人民群众所推翻,重新来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

宗教改革中出现的不容忍的确是令人感到痛心的,这无疑是一些改革者对自身改革成果的一种否定。但是环顾西方历史同样也还是有许多值得称道的有关"容忍"的故事的。我想美国的南北战争就是其中之一。

有关南北战争的具体历史我想不用多说大家也都是有一定的了解的。在此我主要想向大家介绍一下南北战争中那位伟大的南方"邦联"军队司令罗伯特李将军。在南北战争中我们都很清楚南方处于绝对的弱势,在战争后期南方军队几乎已经溃不成军。但是李将军的确是一个骁勇善战出色的将军,他不是一个缺乏战斗意志的人。可是,对于李将军来说,军人同样是一个崇高的称谓,战争必须是一种道德高尚的事业。在是否选择游击战的关键转折时期李将军内心也是有着巨大的纠结的。选择游击战可能会在很大的程度让南方反败为胜,但是游击战会打破军人和平民在战争中的角色区别,不可避免地出现军人对平民的战争暴力,这是平民遭受最大死亡、伤害、疾病和饥饿的战争形势,采用这种战争方式无疑会给这块土地带来前所未有的伤害。[注:摘录自林达《一路走来一路读》第32页]李将军在这个紧要的关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放弃这种战争形势,而此刻摆在他面前的也这有一种选择,那就是向北方的格兰特将军投降。李将军的确这样做了,带着他内心的最高道德标准这样义无反顾地做了,他的选择是令世人敬佩的,他有着一颗容忍的心。

就这样,李将军投降了。自古以来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一旦投降,他作为叛乱首领的身份就盖棺定论。[注:摘录自林达《一路走来一路读》第33页]但是李将军并不害怕,依然表现的是那样的从容镇定。他坚信自己所遭遇的远远要比广大的无辜民众遭遇的要少得多。李将军的投降标志着美国走出了内战的炼狱。在投降之后李将军也向北方的格兰特将军提出了一些有关保障南方士兵相关权利的要求,这些要求同样被北方的格兰特将军所答应,并且很好地完成了这一承诺。双方的战争的领导者在战争面前所表现的宽容的确是值得人们敬佩的,李将军的勇敢选择也的确换来了许许多多人民群众的自由。就这样,美国的南北战争突然、平静、尊严地结束了。美国的南北战争是一个有关容忍的好例子,在这种容忍与理解之中,双方达成了一个彼此都认同的道德标准,没有哪一方非得要将另一方置于死地才肯罢休,就这样为彼此都争取了最大的自由和幸福的生活。所以说在南北战争中是不存在绝对的输或赢的一方的。

看完了以上两个例子我想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感触,是啊,容忍的确很重要,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注:摘录自胡适《容忍与自由》原文第14页]而我们每个人由于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阅历以及自身的学识等都有所不同,所以必然会涌现出许多不同的价值观念。正如胡适先生说的那样:"人类的习惯总是喜同而恶异的,总不喜欢和自己不同的信仰、思想、行为,这就是不容忍的根源。"[注:摘录自胡适《容忍与自由》原文]纵观古代中国我们一样能从中感受到在思想和信仰领域内所受到的压迫和残害。在那个王权专制的时代里,皇位是万万不可撼动的,因此王的话就必须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不许任何人从中挑刺,当然更不许任何人提出与之相矛盾的新观点,新见解。人们的思想是受到极大的禁锢的,在思想、信仰领域毫无自由可言。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下,容忍无从谈起,如果我给你容忍,让你有自由,那就可能会对自己构成威胁,从自我保护的角度来说这种容忍都是很难在那种环境下实现的。但是很难实现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去实现它,这是我们的一种最高的价值追求,一种对社会的容忍度的追求。

接下来让我们将视角转移到当今的社会。的确,当今社会也同样存在着诸多不容忍的事实。我们首先应当明确我们有着涉及很多方面的权利和自由,但是这种自由毕竟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当我们拿着这种有限的自由去干一些对别人造成困扰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是一个不宽容的人了。有时候我们的许许多多的不容忍的行为的确就是因为我们的无知,只是因为无知才会不假思索地就亮出自己在别人看来甚至是可笑的那些观点,只是因为无知才一直想和别人拼个你死我活,总之是不想给别人留下一点后路。这种无知和不容忍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不可弥补的伤害,让我们悔恨终生。例如复旦大学的大学生投毒事件,两个男生就只是因为平时在生活中有过一点点过节和摩擦,就一直怀恨在心,最终其中一名学生做出了让其悔恨一生的决定,在另一名学生喝的纯净水中投下了剧毒的化学用品致其死亡,最后也将自己的一生送入了监牢。这样的结果在我们正常人看来似乎是不能理解的,接受过如此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竟然能够做出这样一个令世人惊讶的举动,其起源也就仅仅只是一次小小的口角。这是多么不容忍的表现啊,这种的不容忍所带来的后果也是极其可怕的。类似的例子可能还有很多,只是因为自己一时的冲动而做出了令自己悔恨一生的举动,事后想想会觉得有诸多不值,但当初为什么就不能多抱有一点容忍之心呢?对别人容忍无疑是对自己的最大的容忍,是对自己最大的一种解脱。

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容忍之心是我们必须要具备的品质。作为社会个体的我们,很自然地无法避免要和其他人或事接触,因此在交往的过程中要时刻保留一种容忍之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得到内心的自由。首先即要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我们应该允许他人有和自己不同的观点和见解,当别人和自己在某些方面发生冲突之时我们一定要保持一颗宽容之心,想人之所需,学会换位思考,这样我们对待这些事情就会宽容很多。其次也是较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我们一定要学会对自己的内心进行反省。反省我们是否经常在做一些不容忍之事,经常在心里告诉自己我们要学会这样做,加强对自己内心的约束,久而久之我们也会慢慢变成一个会容忍他人的人。说到这里不由得不让我想到那场有关两位伟大的领导人之间的高尚的友谊,那就是美国历史上的约翰亚当斯总统和托马斯杰斐逊总统间的令人动容的伟大友情。两位总统在革命期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且双方在私下也经常来往,但是建国之后,亚当斯和杰斐逊在治国理念上出现了重大的分歧,双方甚至达到了针锋相对的地步,于是两人的友情似乎也就画上了一个句号。在这期间也有很多人去劝阻双方,让其重归于好,但这些都是徒劳的。但是两人也都始终难忘当年的深深的战友之情,双方都迈出了宽容对方的一步,于是两人又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通信。最终也创造了一个奇迹,两人同时在美国的国庆日当天离世……我们不得不承认是伟大的容忍之心创造了这段神奇的友谊佳话。

当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充斥我们的脑海时我们一定要时刻地保持清醒,找准心中的那根准绳,同时对它们抱有一种宽容之情,用一种发现美的眼光去审视它们,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去洞悉其中的有价值之处,这样我们自然会在容忍他人之后得到一种畅然若释,一种内心的升华。在与人相处时更应该做到这样。请相信容忍是一种相互的行为,你若容忍,他人定会以容忍之心来回报你。所以请记住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容忍是自由的根本,让我们每个人都学会容忍,在容忍中得到自由!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论文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论文范文一

这篇文章是胡适总结自己过去年轻气盛和当下经过了很多事情后所得出的想法,就是容忍远比自由重要,而只有足够的容忍的基础上才会有足够的自由。 起初胡适把这篇文章定名为《自由与容忍》,后觉得不妥,遂易之。 因为文章本身就是要突出容忍2字而自由我相信只是作为作者对容忍2字的衬托,也是对曾经自己所认为的,执着的一个反省。作者由布尔先生的对话引出本文的观点: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随后作者回忆自己17岁那年发表的一篇痛骂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榜》的文章,于是总结这几十年过去后,自己对当初那篇文章的态度。作者用了很多个50年前我没有想到来再次论述自己的的观点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越来越发现容忍远比自由重要。

50年过去后,胡适先生仍是原本的自己,依然是个无神论者,依然不相信一个有意志的神,依然不信灵魂不朽的说法,但是在这之外,他的个人处世态度却完全地变了,因为在这个世界享受了40多年的容忍与自由,所以要用自己容忍的态度去报答世界对自己的容忍,于是再一次提到自己作这篇文章的观点: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越觉得容忍有重要的意义。

之后作者开始感慨在宗教自由史,思想自由史,政治自由史上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并例举了马丁。路德和约翰。高尔文在欧洲革新运动上的例子,阐述过去非此即彼的异端邪说,因而导致互相残酷撕杀,无所不用其极,而这种性质是无助人类社会在和平与发展中迅速获得更大的进步。

于是紧接着,最后,胡适先生很自然地把话题放到政治思想上,通过与陈独秀的书信再次表达作者对武断不容忍态度的反对和觉得自由的重要性。

读了这篇文章,我随着作者古今中外的畅游了一番,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感,我也越发觉得人若要进步就需要革新,需要包容。

我们需要得到包容谅解就先得谅解包容别人,就象这社会这世界给予我们,以及我们所应该去报答的。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论文范文二

读过胡适先生的《容忍与自由》这篇文章后,觉得这个题目颇值得讨论一番,于是便落笔写下自己一些肤浅感想。

容忍与自由,粗看二者意思无所关联,而细琢磨起来含义很深。我以为容忍与自由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如果没有容忍便没有自由,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感悟其中道理,一个家庭,假如成员之间不能互相容忍对方的缺点或生活习惯,不允许、容忍对方持有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或看法,久之这个家庭就会出现不和谐之音,人心不悦。社会也是这样,当我们走向社会与不同人接触时,总是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观念,不能接受或容忍别人的观点,争高论低,引起纠纷矛盾,久之互看不顺是非不断,人心压抑。扩而大之,便是国家,世界上有200余个国家,社会制度不同,各民族宗教信仰不同,如果不能相互容忍包容,相互不能友好往来,久之互为利益而争,国之不和。 这样一来一个家庭不和睦;一个社会不和谐;一个国家不和平,岂不就影响了我们每一个人的自由了吗?当今中东地区战火不断,有的国家内部矛盾重重,恐怖事件时有发生,不都是把自己的观点认定为是吗?不能接受容忍别人而引发的吗?

反之,我们把念头一转,学会了容忍,它表面看是你接受了别人,更深一层是你已经学会为别人着想,一个家庭之中都互相为别人着想,家庭便和睦了,社会上人与人之间都能互相为别人着想,社会就和谐了,国家之间能互相着想,互相尊重,世界就和平了,世界和平了我们每个人还会不自由吗?这就是容忍带给我们最大的好处。容忍是门功夫,真能作到了,它的确能帮我们解决问题。

胡适先生在年老的时候才看出容忍带给自己与社会的好处。而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就把胡老先生的体会经验借鉴过来为之所用,把从我作起落到实处。不是总等着别人先改变,先改变自己,学着容忍别人,慢慢地,我们生活的环境会更美好!更和谐!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精选)


老实说,我已经多年没有好好读一本书了,读书说到底就是去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并从中汲取对自己有益的东西。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优质好文章,如转载请标注来源。

曾在群里与朋友探讨,什么样的书才是一本好书?我想好书的定义并不在于别人,而在于自己,即适合自己阅读,并让自己能够从中收益良多的书,就是一本好书。

另一方面,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阅历本身就是一本好书,很多人生的感受、感悟,并不是简单地从书本中就可以获得的,而要从自己的心田生长出来。每个人的心智就好比是一棵树苗,所有来自别人的东西,都只是一些零散的营养,如果这些营养不能够被自己的心智吸收,并转化为自己内在的东西,那么也许一转身,它们就会消散在记忆的大海中了。

回归正题,一看容忍与自由这个命题,就感觉是一个哲学命题,很显然,正是因为有了某个环境的容忍,所以才了这个环境中的自由。如果父母不能容忍你的玩耍,那么你就可能只剩下听话的“自由”了,如果学校不容忍你的爱好,那么你就可能只剩下学习的“自由”了,如果社会不能容忍你的言论,那么你就可能只剩下服从的“自由”了。

胡适文中说明自己是个无神论者,而他周围的人却多数是信神的人,是别人的容忍才让他有了独立信仰的自由。人类历史上每当一种新的思想出现时,往往会遭受到旧思想的封杀,等到新思想战胜了旧思想后,这个其实已经不再新鲜的思想,又可能会成为其后生思想的封杀者,如此循环,相恨相杀。然而我们为何不能想到另一种情况,人类的思想本身只是一棵同根同源的大树,每一种新思想的出现只是这棵大树上新生的枝头。很显然,新生的枝头并不会扼杀其它的任何枝头,相反,恰恰是因为有了新生力量,彼此的共同体才能够变得更加强大。

胡适文中谈到他与陈独秀一段对话,前者主张容忍不同的意见,而后者则旗帜鲜明地主张更为正确的意见。究竟孰是孰非?我的理解是,如果仅仅从学术的角度看,胡适的观点肯定更正确,毕竟人人都是需要自由的;但站在特定的政治背景下看我觉得后者更正确,为什么?因为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混乱而危急的关头,必须团结成一体以共同突围,必须要在无限黑暗中找到一条光明的通道,若是各执己见,则必然是一盘散沙,等着被敌人围剿。(很遗憾的是当时的国共两党并没有真正的团结成一体,也许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才有了后来外族的大肆入侵)。

当然,历史的背景是在不断变迁中的,如今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和平年代的主题应该不再是战争,而是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是为老百姓谋福祉。所以我们更需要崇尚容忍与自由。

最后再说一说容忍与自由的辩证法。前面已经说到,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但是否容忍越大自由就越大?显然不是!因为如果你太自由了,就可能会伤害到他人的自由。比如有人未经允许,就大摇大摆地进了你的家,这时候你还能够容忍他吗?

所以说自由是有限度的,容忍也是有限度的,当忍无可忍时,也就是自由消失时。那么请问各位朋友,这个自由与容忍的限度在哪里?我想这个限度就是要以不妨碍他人的独立自由,同时又不伤害他人的切身利益为前提。(吉鸿)

读后感大全网为大家提供优质原创内容,转载请标明。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700字


有人说:“病症是鲁迅看的准,药方是胡适开的好”。我们在这个系列里不谈政治,只是从胡适先生的文章中窥见一点日常生活中的有用之道。

先生是一位异常可爱的人,平和有趣,他的文章温和有仁,先生自己温煦蔼然。那种宛如天赋般的从容在阅读的过程中迎面扑来,令人异常舒服。我突然意识到,这种从容平和也恰恰是我们在工作中所必需的。我们从容平和,客户就会感到舒服,就会减少摩擦矛盾,我们的合作也会顺利不少。所以今天我们聊聊这篇文字中透露出的与人相处之道。

平和的心态需要包容的雅量,先生说“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人类的习惯总是喜同而恶异的,总不喜欢和自己不同的信仰、思想、行为。这就是不容忍的根源”。我们不喜欢与自己不一样的人,我们排斥另类的行为方式,这种不容忍的态度是基于“我的信念不会错”的心理习惯。当大家都抱着这种信念,矛盾当然就会不可避免,冲突也会随着而来,麻烦多了,我们的业务,公司的利益都会受到冲击。先生说“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异己的雅量,就不会承认异己的宗教信仰可以享受自由。但因为不容忍的态度是基于我的信念不会错的心理习惯,所以容忍异己是最难得,最不容易养成的雅量。”

我们在现场做业务的时候,我们在与客户沟通的时候,有太多的被冷落被敌对被刻意刁难,仔细想想,也许客户从心底里觉得我们不是他们,对于他们而言,我们是“异己”,是来找麻烦的人,所以才会产生那种难熬的局面。读后感·如果我们也采取相同的待人之道,那业务不可避免的肯定就黄了,所以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早就给我们指明了解决之道:“我们若想别人容忍谅解我们的见解,我们必须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的见解的度量。至少至少我们应该戒约自己决不可‘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

我们不能假定自己是对的,这是与人平和相处的基石。

最后以先生在文章中的一句话结尾: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1000字


关于容忍自由读后感1000字精选5篇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后,我们心中顿时会有许多新的想法,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来表达内心的感受。读后感应该写什么内容才能表达出作品的内涵呢?有请阅读读后感大全编辑为你编辑的容忍自由读后感,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容忍自由读后感 篇1

这本书主要收录了先生关于自由主义,新文化运动,女性权益,报业责任,政府定位,青年择业的演讲稿。语言轻松自在,但其中许多见地一针见血,和我心中所想很是契合。其中触动比较大的是自由与容忍以及勤谨和缓的态度这两点。

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蒙田说:\每一个民族都有许多风俗习惯,不但不为另一民族所知,而且被认为野蛮和怪异。\

衡量一种行为或是想法是否正确合理,其依据不应该是它是\我的\,或\我国的\,而应该是用小心说理来取代偏见和狭隘。

人类的习惯总是喜同而恶异的,总不喜欢和自己不同的信仰、思想、行为,这就是不容忍的根源。

所以应该做到多去了解超越时间空间的风俗习惯和思想观念,做到在思想中超越边界,容忍复杂性和丰富性的存在。

另一点是勤谨和缓的人生态度,说得太好了。

勤,就是不偷懒、不走捷径,要切切实实、辛辛苦苦的去做。

谨,就是谨慎、不粗心、不苟且。

和,就是不要发脾气、不要武断。要虚心,要和和平平。什么叫作虚心?脑筋不存成见,不以成见来观察事,不以成见来对待人。

缓,这个字很重要,缓的意思不要忙,不轻易下一个结论。缓,就是南方人说的“凉凉去吧”。缓的意思,是要等着找到了充分的证据,然后根据事实来下判断。

记得对胡适之先生最早的接触,是在南方周末报,具体文章内容已经不记得了,只是记得是看到下面这段话:

现在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当时对我冲击很大。看完了这本书以后,对先生有了一个更直观的感觉。由于政治上的原因,抹杀其其他方面的诸多贡献,这样是不公平的,恰恰是不能“容忍”的一种做法。

好奇,去百度了一下,看到这段话,挺喜欢。

作为性情中人,胡适宽大为怀;作为书生大使,胡适酷爱自由。

先生在践行着自己所提倡的,容忍与自由。

容忍自由读后感 篇2

读了这篇文章,我随着作者古今中外的畅游了一番,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感,我也越发觉得人若要进步就需要革新,需要包容。 我们需要得到包容谅解就先得谅解包容别人,就象这社会这世界给予我们,以及我们所应该去报答的。

这篇文章是胡适总结自己过去年轻气盛和当下经过了很多事情后所得出的想法,就是容忍远比自由重要,而只有足够的容忍的基础上才会有足够的自由。

起初胡适把这篇文章定名为《自由与容忍》,后觉得不妥,遂易之。

因为文章本身就是要突出容忍2字而自由我相信只是作为作者对容忍2字的衬托,也是对曾经自己所认为的,执着的一个反剩作者由布尔先生的对话引出本文的观点: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随后作者回忆自己17岁那年发表的一篇痛骂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榜》的文章,于是总结这几十年过去后,自己对当初那篇文章的态度。作者用了很多个50年前我没有想到来再次论述自己的的观点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越来越发现容忍远比自由重要。

50年过去后,胡适先生仍是原本的自己,依然是个无神论者,依然不相信一个有意志的神,依然不信灵魂不朽的说法,但是在这之外,他的个人处世态度却完全地变了,因为在这个世界享受了40多年的容忍与自由,所以要用自己容忍的态度去报答世界对自己的容忍,于是再一次提到自己作这篇文章的观点: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越觉得容忍有重要的意义。

之后作者开始感慨在宗教自由史,思想自由史,政治自由史上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并例举了马叮路德和约翰。高尔文在欧洲革新运动上的例子,阐述过去非此即彼的异端邪说,因而导致互相残酷撕杀,无所不用其极,而这种性质是无助人类社会在和平与发展中迅速获得更大的进步。

于是紧接着,最后,胡适先生很自然地把话题放到政治思想上,通过与陈独秀的书信再次表达作者对武断不容忍态度的反对和觉得自由的重要性。

读了这篇文章,我随着作者古今中外的畅游了一番,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感,我也越发觉得人若要进步就需要革新,需要包容。

我们需要得到包容谅解就先得谅解包容别人,就象这社会这世界给予我们,以及我们所应该去报答的。

容忍自由读后感 篇3

容忍在辞海里的解释是忍受、宽容、暂时容忍于你,下次不可;自由是享有某些行为不受干涉的权利,不受约束,必然是自由的基础等等。

我们要争取自由,但同时需要先承认别人也应该享受同等的自由,这样才是容忍。先生在文中一直说的“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没有承认别人自由的气度,就没有真正享有自由。先生的一些理论可能不深刻,可是现实意义大于学术意义吧。

先生文中还提到很多看似不深刻,但很值得深思的句子,随便抄写一些也会引起大家思想上的共鸣:

人世的大悲剧是无数的人一辈子做血汗的事情,而不能得着最低限度的人生幸福,不能避免冻与饿;人世的更大悲剧是人类的先知先觉者眼看无数人们的冻饿,不能设法增加他们的幸福,却把“乐天”“安命”“知足”“安贫”种种催眠药给他们吃,叫他们自己欺骗自己,安慰自己。

我们若想别人容忍谅解我们的见解,我们必须先养成能容忍谅解别人的见解的度量。至少至少我们应该戒约自己决不可”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

争自由的唯一原理是:“异乎我者未必即非,而同乎我者未必即是;今日众人之所是未必即是,而众人之所非未必真非。”凡不肯承认异己者的自由的人,就不配争自由,就不配谈自由。

容忍自由读后感 篇4

我们受过实验主义的训练的人,本来就不承认有“绝对之是”,更不可以“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高谈主义,不研究问题的人,只是畏难求易,只是懒。凡是有价值的思想,都是从这个那个具体的问题下手的。先研究了问题的种种方面的种种的事实,看看究竟病在何处,这是思想的第一步工夫。然后根据一生经验学问,提出种种解决的方法,提出种种医病的丹方,这是思想的第二步工夫。然后用一生的经验学问,加上想象的能力,推想每一种假定的解决法,该有什么样的效果,推想这种效果,是否真能解决眼前这个困难问题。推想的结果,拣定一种假定的解决,认为我的主张,这是思想的第三步工夫。凡是有价值的主张,都是先经过这三步工夫来的。不如此,不算舆论家,只可算是抄书手。凡是自己说不出“为什么这样做”的事,都是没有意思的生活。反过来说,凡是自己说得出“为什么这样做”的事,都可以说是有意思的生活。生活的“为什么”,就是生活的意思真的个人主义——就是个性主义。它的特性有两种:一是独立思想,不肯把别人的耳朵当耳朵,不肯把别人的眼睛当眼睛,不肯把别人的脑力当自己的脑力;二是个人对于自己思想信仰的结果要负完全责任,不怕权威,不怕监禁杀身,只认得真理,不认得个人的利害。现在文化进步的趋势,是要使人类渐渐减轻生活的奋斗至最低度,使人类能多分一些精力出来,做增加生活意味的事业。个人是社会上无数势力造成的。改造社会须从改造这些造成社会、造成个人的种种势力做起。改造社会即是改造个人。凡一个人用他的闲暇来做的事业,都是他的业余活动。往往他的业余活动比他的职业还更重要,因为一个人的前程往往全靠他怎样用他的闲暇时间。

容忍自由读后感 篇5

胡适先的《容忍与自由》这篇文章原刊于台湾省出版的《自由中国》1959年第六期。是胡适先生晚年的一篇极具深度的作品。文中使用例证法鲜明的阐述了容忍是一切自由的的根本这一论点。

文章首先用其母校老师布尔先生引出论点:容忍比自由更加重要。然后又用自己年轻时发表的抵制封建主义的一篇文章作为例子来说明了五十年后的自己觉得年纪越大就越觉得容忍比自由更加重要。文中说我自己总觉得,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绝大多数人信神的,居然能有这种雅量,能容忍我的无神论----我在这个世界里居然享受了四十多年的容忍与自由。总而有感悟出自己要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的容忍。

随后文章又通过宗教信仰里的容忍与自由,从而得出宗教历史留给我们的教训,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结尾以自己和陈独秀以前住在报纸上发表的对待白话文不同态度的认识来结尾,最后再次说明了我们必须戒律自己,必须要有容忍的度量。

我的语文老师黄老师在分析全文时,首先从题目入手:分析容忍与自由的关系,进而提出为什么要先容忍了才会有自由?这时我才真正明白,容忍其实是自己必须容忍别人的观点,别人才能自由,相反的别人容忍自己的观点,自己才有自由而言。我自己转念一想,的确如此,就像卢梭曾经说过: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扞卫你说话的权利。我认为这句话放在这里就是这样理解了: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能够容许你这种观点的存在。

我再仔细的想一想,其实这不就是我们老祖宗所说的和而不同吗?其实孔夫子在两千多年以前都已经提出来了。文章中说:没有容忍异己的雅量,就不会承认异己的宗教信仰可以享受自由,但因为不容忍态度是基于我们的信念不会错的心理习惯,所以容忍异己是最难得,最不容易养成的雅量。我深深的被胡适先生这句话里所透露出的一种人文观点所折服,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世界正是因为如此多的差异而显得是那么的生机勃勃,试想一下,如果春天仅仅只是一种颜色,那不太单调了吗!所以我们需要学会容忍,容忍他人的观点,这样才会丰富自己的观点,容忍他人的优秀,自己才会变得优秀,容忍世间万物,花草小鸟才会对你微笑!

想想自己刚进大学的时候,曾经对很多事情看不惯,觉得太不合规矩,现在想想当时自己也是没有能够容忍的度量,因为看不惯就觉得这种行为需要消失,不能出现在自己的世界里。直到去年我才慢慢的是适应过来了。直到今天读了这篇文章,我才真正的明白了,我需要有容忍这种度量,我可以看不惯,我可以讨厌那些我看不惯的事情或行为,但是我可以允许它的存在。突然想起我最先了解胡适也是在大一的时候,是在我的邓论老师胡老师的课上。时间可真快,但也足以改变我们每个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我觉得这篇文章要告诉我的,因为容忍是互相的,我容忍了你,你能够获得自由,你容忍了我我也才有自由可言。为什么我们需要容忍,说明对方的事情或者行为是我们所排斥,是我们所不喜欢的,正如胡适先生所说的:喜同恶异。正因为是喜同恶异,所以才会有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的说法,才会有道不同,不相为谋也的观点。而我们则需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我们才会得到相同的回报。我们才会感觉得到互相的容忍,互相的自由。

忽然又想起了自己在大一的时候,因为自己很喜欢古典音乐,所以在寝室里经常放的是古典音乐,而另外一个室友则喜欢英文歌曲,就这样,当中国古典遇到了外国流行,就会碰出一些小火花来!

呵呵,如今不知不觉已经走完了四分之三的大学路,站在大三的春天里,我会很自信的说我学会了容忍,当然比起胡适先生所说的那种度量,我,还有我们都需要时间的!而我将会一直前行着,这样,当我漫步过容忍的花丛,就会到达自由的田野!

容忍自由读后感1000字精选


读后感大全推荐更多专题:“容忍自由读后感”。

栏目小编现在向你推荐容忍自由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阅读是成长的基石,阅读让人生精彩,我们在读作者写的作品时,不能马观花地读,需要仔细地领会。此时我们不妨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自己心中所想。

容忍自由读后感【篇1】

有人说:“病症是鲁迅看的准,药方是胡适开的好”。我们在这个系列里不谈政治,只是从胡适先生的文章中窥见一点日常生活中的有用之道。

先生是一位异常可爱的人,平和有趣,他的文章温和有仁,先生自己温煦蔼然。那种宛如天赋般的从容在阅读的过程中迎面扑来,令人异常舒服。我突然意识到,这种从容平和也恰恰是我们在工作中所必需的。我们从容平和,客户就会感到舒服,就会减少摩擦矛盾,我们的合作也会顺利不少。所以今天我们聊聊这篇文字中透露出的与人相处之道。

平和的心态需要包容的雅量,先生说“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人类的习惯总是喜同而恶异的,总不喜欢和自己不同的信仰、思想、行为。这就是不容忍的根源”。我们不喜欢与自己不一样的人,我们排斥另类的行为方式,这种不容忍的态度是基于“我的信念不会错”的心理习惯。当大家都抱着这种信念,矛盾当然就会不可避免,冲突也会随着而来,麻烦多了,我们的业务,公司的利益都会受到冲击。先生说“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异己的雅量,就不会承认异己的宗教信仰可以享受自由。但因为不容忍的态度是基于我的信念不会错的心理习惯,所以容忍异己是最难得,最不容易养成的雅量。”

我们在现场做业务的时候,我们在与客户沟通的时候,有太多的被冷落被敌对被刻意刁难,仔细想想,也许客户从心底里觉得我们不是他们,对于他们而言,我们是“异己”,是来找麻烦的人,所以才会产生那种难熬的局面。如果我们也采取相同的待人之道,那业务不可避免的肯定就黄了,所以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早就给我们指明了解决之道:“我们若想别人容忍谅解我们的见解,我们必须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的见解的度量。至少至少我们应该戒约自己决不可‘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

我们不能假定自己是对的,这是与人平和相处的基石。

最后以先生在文章中的一句话结尾: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容忍自由读后感【篇2】

这本书主要收录了先生关于自由主义,新文化运动,女性权益,报业责任,政府定位,青年择业的演讲稿。语言轻松自在,但其中许多见地一针见血,和我心中所想很是契合。其中触动比较大的是自由与容忍以及勤谨和缓的态度这两点。

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蒙田说:\每一个民族都有许多风俗习惯,不但不为另一民族所知,而且被认为野蛮和怪异。\

衡量一种行为或是想法是否正确合理,其依据不应该是它是\我的\,或\我国的\,而应该是用小心说理来取代偏见和狭隘。

人类的习惯总是喜同而恶异的,总不喜欢和自己不同的信仰、思想、行为,这就是不容忍的根源。

所以应该做到多去了解超越时间空间的风俗习惯和思想观念,做到在思想中超越边界,容忍复杂性和丰富性的存在。

另一点是勤谨和缓的人生态度,说得太好了。

勤,就是不偷懒、不走捷径,要切切实实、辛辛苦苦的去做。

谨,就是谨慎、不粗心、不苟且。

和,就是不要发脾气、不要武断。要虚心,要和和平平。什么叫作虚心?脑筋不存成见,不以成见来观察事,不以成见来对待人。

缓,这个字很重要,缓的意思不要忙,不轻易下一个结论。缓,就是南方人说的“凉凉去吧”。缓的意思,是要等着找到了充分的证据,然后根据事实来下判断。

记得对胡适之先生最早的接触,是在南方周末报,具体文章内容已经不记得了,只是记得是看到下面这段话:

现在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当时对我冲击很大。看完了这本书以后,对先生有了一个更直观的感觉。由于政治上的原因,抹杀其其他方面的诸多贡献,这样是不公平的,恰恰是不能“容忍”的一种做法。

好奇,去百度了一下,看到这段话,挺喜欢。

作为性情中人,胡适宽大为怀;作为书生大使,胡适酷爱自由。

先生在践行着自己所提倡的,容忍与自由。

容忍自由读后感【篇3】

读胡适《容忍与自由》有感:

果然到现在为止都不是很喜欢读书,读过的书数都数的过来。所以我的读后感也来得比较慢,在读完好久后,在经历了一些事情后,才能慢慢理解,慢慢接受其中的道理。我也比较挑书,很多书又不爱看,怕不能体会其中的精髓,索性等到想看的时候再看。但是这篇文章我看了不下五次,对我颇有影响,在此记录下来。

人有多自私,又有多伟大。我自己越长大越觉得自私与伟大并不是反义词,觉得一个人能让自己过得快乐,又能让身边的人过得舒服,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因为要把控好自己的私欲和对别人的妥协很难做到。很多的时候,我会不可避免的就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从自己的第一感受,自己能得到的利益出发去思考一件事情,这样做出的决定多半是有利于自己而对别人多少有伤害的。而在此,如果你的愿望也是让父母幸福一家团聚,但你回头发现自己又不经意的因为自己的自私伤害了他们多少次,他们又对你的自私,做出了多么伟大的容忍。

在这之前的一段时间,也是没有读到这篇文章之前,我真的特别傻,我那时候还觉得我都过了所谓的青春期居然从来没有叛逆过,那段时间觉得自己很厉害,认为自己做到了从别人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换位思考,我真是个善解人意的小姑娘,后来我发现可怕的不是有很多缺点,而是把这些缺点想成自己优点。那一段时间我在健身,在跑步,于是我开始觉得妈妈的身材走样了,生活也不规律,热量也超标了,同时觉得爸爸抽烟喝酒,又不运动的生活方式实在是不健康。制定了健身计划的我甚至觉得闺蜜的抱怨很没有必要,每天都在抱怨啥呀,想做的事情就去做呗。于是我现在回头才发现当时的想法完全是从自己个人的角度出发。我健身,所以我做的是对的事情,我是对的,但是我绝对没有权利去说别人是错的。何况硬要说,我根本不是对的,我自己本来的想法就是错的,片面的,就不能奢求别人看到的我是对的。

如果你看不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行为,甚至是样貌,你当然可以看不惯,但是却不一定要说出来,可以想想自己有时的不良行为,生活习惯是不是也被别人容忍,接受。就像文章中说的:

我们若想别人容忍谅解我们的见解,我们必须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的见解的度量。至少至少我们应该应该戒约自己决不可“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

渐渐地我开始觉得以前的一些想法真是愚蠢,有时甚至觉得一小时前的想法真是愚蠢,也有时,会继续我愚蠢的想法。但每次想到这篇文章,想想至此之前,别人对我种种幼稚,不明智的行为的容忍,便会想通很多。特别是想起父母,我这么不聪明,又没有什么作为,还老是不懂装懂,他们还是很爱我,容忍了我到现在,我真是想不出有人能比他们更伟大了。有时候就会觉得很感恩,感谢整个世界。

学会思考别人对我的容纳和忍受后,我看到的妈妈是容忍了我所有缺点的妈妈,多冷的天都要早起上班为了更好地生活的妈妈,在这么大的社会中努力生存的妈妈。像龙应台文章《为谁》中说道,

然后突然想到,啊,柴米油盐一肩摊的母亲,在她成为母亲之前,也是个躲在书房的小姐吧。

想抱怨别人太吵时,想到了自己发出噪音时别人的忍耐,有时觉得世界真宽容,自己真幸福,身边的人真好,能够忍受我的坏脾气和坏习惯这么久。

不过要做到每一件事都做好,实在是太难了,因为作为一个人,我真的很难不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思考解决问题。有时我自己的思想会打架,会继续做愚蠢的事情。人是自私的,但人也是伟大的。我越来越觉得容忍确实比自由重要得多。

容忍自由读后感【篇4】

在火车站候车时买了这本胡适的书;白底封面,藏蓝色的大字标题,像一本很厚重的学术理论书籍。在短暂的乘车过程中我安静的看完了一大半。本书收录了胡适的名篇散文杂谈,如:“差不多先生传”、“信心与反省”、“治学方法三讲”、“我的儿子”等等。当然,开篇便是标题的这篇杂谈。史学大师布尔先生的话让胡适记忆深刻:“我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胡适的论述角度是:要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他的容忍,若社会没有容忍他的气度,他决不能享受四十多年大胆怀疑的自由。从生活、社会、政治到宗教,“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异己’的雅量,就不会承认‘异己’的宗教信仰可以享受自由。”

胡适这样阐述,再合适不过了。他一生都在宣扬西方“绝对自由”的精神。在那个年代,他是精神领袖,他倡导了“白话文”闻名于世,但我却是支持李大钊和陈独秀的。胡适生长在吃喝不愁的家庭,国内战乱时期他在国外吃喝嫖赌,当四万万同胞在水深火热之中,一个才华横溢的领袖在国外华丽的party上,一边吃着流油的红烧肉,一边对着在吃树皮的众人说:“你们太落后了,你们的政府不行,学学美国的政策呀,政治家们都不敢来美国看看吗,你们怕看见自由!”而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等人一边撸着袖子含辛茹苦的耕耘,一边憋着口老血恨的牙痒痒,骂这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会大放厥词;我实在无法敬爱他。于胡适而言,至少在1954年之前,确是需要感激这个社会对他的容忍,才能有他自由的追求自由。所以他所说的容忍,更多是他人的容忍,和自己的付出不成正比。

什么才是自由?或者怎样才能自由?有人认为经济自由也就是时间自由了;有人觉得有所畏惧,恪守道德纪律才能有自由。因为没有绝对的自由,所以自由永远是一束心底的光,引我们去追求。孔子说:“随心所欲不逾矩”如果你绝对自由了,势必会影响其他人的自由,我认为:无克制,无自由。在追求那束光的同时,请克制自己的疯狂,请勿损害他人利益,让自由在你的心底徜徉。不知不觉,我也学着胡适的思想,宣扬的论点是去要求他人以获得自己的自由了。

容忍自由读后感【篇5】

胡适的《容忍与自由》非常值得推荐,读完令人甚感畅快。这本书依据胡适先生在不同时期各个场合下的演讲编撰成册,饱含了一位谦逊富有智慧的学者对待自由、哲学、女性权利、教育、社会法治等等问题的真知灼见。

胡适先生对于“容忍与自由”的见解,本人深表赞同,也有切身体会。随着年龄阅历渐长,越来越感觉到“容忍”比“自由”更加重要,只有可以容忍各家观点、不同意见时,才能收获真正的自由,才不被禁锢。自由是免于外力的压迫,真正的自由社会是有包容性的社会。自由的前提是容忍,社会应当允许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政治理想以及不同宗教信仰的人。

书中还详细阐述了白话文运动的前因后果,十分有趣。事件的起因竟是康奈尔大学的男同学们为欢迎女同学的秋季入学,夜晚租船游湖,不曾想天公不做美,下起了大雨,不得不将船靠岸,众人还被淋湿了衣裳。男同学中有位诗歌爱好者任叔永据此做了一首诗,并寄给已转学到哥伦比亚大学的胡适。胡适读后回复:诗是好诗,只是一半是古字,一半是白字。戏剧性的是这篇回复引来哈佛大学的梅光迪同学的批评,为证实自己正确,胡适寻找到大量证据可以证明自古以来,被一直传唱的优秀诗词、戏曲、文学小说都是白话文,并提出“文言是死文字,白话才是活文字”的见解。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并得到了陈独秀的积极响应。自此,轰轰烈烈的白话文运动拉开了序幕。

胡适一生未加入任何党派,保证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尽力避免谈论政治,提倡少谈点主义,多研究些实际问题,追求法治社会,倡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勤谨和缓”四个字是胡适毕生恪守的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准则,“勤”是努力不懈怠,不偷懒,不走捷径;“谨”是谨慎不粗心;“和”是不武断不乱发脾气,要虚心和和气气;“缓”是指不急于轻易下结论。对于做学问,他主张“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要相信“功不唐捐”,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

另外,胡适还积极为女性平权呐喊,呼吁减少对女性身体思想的束缚。他还结合自身的经历,给大学生们求学择业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几十年后的今天读来依然非常值得借鉴。

《容忍与自由》选取了引起很大反响的十九篇文章,并分为三卷。全书理论并不高深,阅读起来一点也不晦涩,尽力还原了胡适先生的思想精华,这些思想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有极大的现实参考意义。

容忍自由读后感【篇6】

本书选取的是胡适先生所写的《杜威先生与中国》。胡适在这篇文章里面写道:杜威先生不曾给我们一些关于特别问题的特别主张如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自由恋爱之类,他只给了我们一个哲学方法,使我们用这个方法去解决我们自己的特别问题。特别主张的应用是有限的,方法的应用是无穷的。 受人之鱼不如受人之渔。特别主张适用于特定情况下的特定历史阶段,而方法往往能帮助跟好的找到特定时期应有的特别主张,本书的3卷分别文明 ,自由,社会,者各层次来表达作者在特定历史情况下的思想主张。这位在特定时期被抹黑的作家,如今又被放到另外的一个高度。很多人重新认定其文学大家巨匠的地位。

我们要什么样的文明是胡适对思想文明和学术教育诸领域之思考,将西方文明传入后的新思潮做了一定的个人的独到见解,主要是以再造文明为核心。卷二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自由?强调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期待容忍异己,更不要以吾辈所主张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始能向和平改革的道路前进,培养一个有人味的文明社会。有人味。人性温暖。人性正能量, 对于欲望的放肆也是人性的一种表达形式。 而具有人味的文明社会。需要社会每个组成部分及最基础的组成部分拥有容忍这是根本也是文明社会的奠基。卷三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社会?胡适向来以易卜生主义论式出发,倡导健全的个人主义,强调把你自己这块料铸造成器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呼吁养成独立思想的能力,并应为自己思想信仰的结果,承负完全的责任。个人成则家国成,这是如今提出的提高全民素质的先驱,正是因为素质低才会提高,当时当把其提高到口号的高度,可想其低的程度是不是已经相当棘手了? 健全个人主义,社会机构都必须健全个人主义机制。而这一对天生的冤家,是相依相生的。

世的大悲剧是无数的人们终身做血汗的生活,而不能得着最低限度的人生幸福,不能避免冻与饿。人世的更大悲剧是人类的先知先觉者眼看无数人们的冻饿,不能设法增进他们的幸福,却把乐天、安命、知足、安贫种种催眠。这不就是现如今的真实写照吗? 民国的学者如实看到不是他们的理想主张在未来的革命中得到实现,这是怎样的一种可悲。先辈的思想及此。还看今朝。

容忍自由读后感【篇7】

读了胡适的《容忍与自由》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察觉到胡适认为“容忍的态度比自由更重要,当然,我想胡适先生早年也是不懂的,这句话先是出自他的一位老师之口,后来胡适身上才在自己的人生中体会到了容忍远比自由更重要。而只有足够的容忍的基础上才会有足够的自由

起初,胡适先生把这篇文章定名为《自由与容忍》,后觉得不妥,遂易之。因为文章本身就是要突出“容忍”二字而自由我相信只是作为作者对“容忍”二字的衬托。

胡适先生曾说过,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胡适先生可以说是用他一生来感悟这句话。有次在中央研究院,召开院士会议期间,在最后一次酒会上致开幕词,他说:“我去年说了25分钟的话,引起围剿,不要去管他,那是小事体,小事体,我挨了40多年的骂,从来不生气,并且欢迎之至。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胡适先生他的容忍的态度,他大度谅解的心扉

同时,他也用着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他的宽容。曾在年轻时,曾强烈批判过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榜》的作者,然而并没有料到十年后他在北京大学教书时就有一些同样“卫道”的正人君子也想要诛杀他和他的朋友们。当年他要杀人,后来人要杀他,动机是一样的。都是因为动了一点正义的火气,就失掉了容忍的雅量

通过这篇文章,我的感想也颇深。在一个健康的社会中,要有容忍才会有自由,要容忍不同于自己的思想、观点、话语,因为容忍是相互的,你容忍了我,你就获得了自由,我容忍了你,我也获得了自由。

容忍自由读后感【篇8】

读了这篇文章,我随着作者古今中外的畅游了一番,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感,我也越发觉得人若要进步就需要革新,需要包容。 我们需要得到包容谅解就先得谅解包容别人,就象这社会这世界给予我们,以及我们所应该去报答的。

这篇文章是胡适总结自己过去年轻气盛和当下经过了很多事情后所得出的想法,就是容忍远比自由重要,而只有足够的容忍的基础上才会有足够的自由。

起初胡适把这篇文章定名为《自由与容忍》,后觉得不妥,遂易之。

因为文章本身就是要突出容忍2字而自由我相信只是作为作者对容忍2字的衬托,也是对曾经自己所认为的,执着的一个反剩作者由布尔先生的对话引出本文的观点: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随后作者回忆自己17岁那年发表的一篇痛骂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榜》的文章,于是总结这几十年过去后,自己对当初那篇文章的态度。作者用了很多个50年前我没有想到来再次论述自己的的观点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越来越发现容忍远比自由重要。

50年过去后,胡适先生仍是原本的自己,依然是个无神论者,依然不相信一个有意志的神,依然不信灵魂不朽的说法,但是在这之外,他的个人处世态度却完全地变了,因为在这个世界享受了40多年的容忍与自由,所以要用自己容忍的态度去报答世界对自己的容忍,于是再一次提到自己作这篇文章的观点: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越觉得容忍有重要的意义。

之后作者开始感慨在宗教自由史,思想自由史,政治自由史上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并例举了马叮路德和约翰。高尔文在欧洲革新运动上的例子,阐述过去非此即彼的异端邪说,因而导致互相残酷撕杀,无所不用其极,而这种性质是无助人类社会在和平与发展中迅速获得更大的进步。

于是紧接着,最后,胡适先生很自然地把话题放到政治思想上,通过与陈独秀的书信再次表达作者对武断不容忍态度的反对和觉得自由的重要性。

读了这篇文章,我随着作者古今中外的畅游了一番,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感,我也越发觉得人若要进步就需要革新,需要包容。

我们需要得到包容谅解就先得谅解包容别人,就象这社会这世界给予我们,以及我们所应该去报答的。

容忍自由读后感【篇9】

胡适先的《容忍与自由》这篇文章原刊于台湾省出版的《自由中国》1959年第六期。是胡适先生晚年的一篇极具深度的作品。文中使用例证法鲜明的阐述了容忍是一切自由的的根本这一论点。

文章首先用其母校老师布尔先生引出论点:容忍比自由更加重要。然后又用自己年轻时发表的抵制封建主义的一篇文章作为例子来说明了五十年后的自己觉得年纪越大就越觉得容忍比自由更加重要。文中说我自己总觉得,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绝大多数人信神的,居然能有这种雅量,能容忍我的无神论----我在这个世界里居然享受了四十多年的容忍与自由。总而有感悟出自己要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的容忍。

随后文章又通过宗教信仰里的容忍与自由,从而得出宗教历史留给我们的教训,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结尾以自己和陈独秀以前住在报纸上发表的对待白话文不同态度的认识来结尾,最后再次说明了我们必须戒律自己,必须要有容忍的度量。

我的语文老师黄老师在分析全文时,首先从题目入手:分析容忍与自由的关系,进而提出为什么要先容忍了才会有自由?这时我才真正明白,容忍其实是自己必须容忍别人的观点,别人才能自由,相反的别人容忍自己的观点,自己才有自由而言。我自己转念一想,的确如此,就像卢梭曾经说过: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扞卫你说话的权利。我认为这句话放在这里就是这样理解了: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能够容许你这种观点的存在。

我再仔细的想一想,其实这不就是我们老祖宗所说的和而不同吗?其实孔夫子在两千多年以前都已经提出来了。文章中说:没有容忍异己的雅量,就不会承认异己的宗教信仰可以享受自由,但因为不容忍态度是基于我们的信念不会错的心理习惯,所以容忍异己是最难得,最不容易养成的雅量。我深深的被胡适先生这句话里所透露出的一种人文观点所折服,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世界正是因为如此多的差异而显得是那么的生机勃勃,试想一下,如果春天仅仅只是一种颜色,那不太单调了吗!所以我们需要学会容忍,容忍他人的观点,这样才会丰富自己的观点,容忍他人的优秀,自己才会变得优秀,容忍世间万物,花草小鸟才会对你微笑!

想想自己刚进大学的时候,曾经对很多事情看不惯,觉得太不合规矩,现在想想当时自己也是没有能够容忍的度量,因为看不惯就觉得这种行为需要消失,不能出现在自己的世界里。直到去年我才慢慢的是适应过来了。直到今天读了这篇文章,我才真正的明白了,我需要有容忍这种度量,我可以看不惯,我可以讨厌那些我看不惯的事情或行为,但是我可以允许它的存在。突然想起我最先了解胡适也是在大一的时候,是在我的邓论老师胡老师的课上。时间可真快,但也足以改变我们每个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我觉得这篇文章要告诉我的,因为容忍是互相的,我容忍了你,你能够获得自由,你容忍了我我也才有自由可言。为什么我们需要容忍,说明对方的事情或者行为是我们所排斥,是我们所不喜欢的,正如胡适先生所说的:喜同恶异。正因为是喜同恶异,所以才会有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的说法,才会有道不同,不相为谋也的观点。而我们则需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我们才会得到相同的回报。我们才会感觉得到互相的容忍,互相的自由。

忽然又想起了自己在大一的时候,因为自己很喜欢古典音乐,所以在寝室里经常放的是古典音乐,而另外一个室友则喜欢英文歌曲,就这样,当中国古典遇到了外国流行,就会碰出一些小火花来!

呵呵,如今不知不觉已经走完了四分之三的大学路,站在大三的春天里,我会很自信的说我学会了容忍,当然比起胡适先生所说的那种度量,我,还有我们都需要时间的!而我将会一直前行着,这样,当我漫步过容忍的花丛,就会到达自由的田野!

喜欢《容忍与自由 读后感(3)篇》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容忍与自由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