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自由与爱情读后感 > 地图 > 自由与爱情读后感,2024自由与爱情读后感
自由与爱情读后感相关栏目
自由与爱情读后感热门栏目
自由与爱情读后感推荐
自由与爱情读后感

(共 1630 篇)

  • 1、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精选)

    老实说,我已经多年没有好好读一本书了,读书说到底就是去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并从中汲取对自己有益的东西。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优质好文章,如转载请标注来源。

    曾在群里与朋友探讨,什么样的书才是一本好书?我想好书的定义并不在于别人,而在于自己,即适合自己阅读,并让自己能够从中收益良多的书,就是一本好书。

    另一方面,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阅历本身就是一本好书,很多人生的感受、感悟,并不是简单地从书本中就可以获得的,而要从自己的心田生长出来。每个人的心智就好比是一棵树苗,所有来自别人的东西,都只是一些零散的营养,如果这些营养不能够被自己的心智吸收,并转化为自己内在的东西,那么也许一转身,它们就会消散在记忆的大海中了。

    回归正题,一看容忍与自由这个命题,就感觉是一个哲学命题,很显然,正是因为有了某个环境的容忍,所以才了这个环境中的自由。如果父母不能容忍你的玩耍,那么你就可能只剩下听话的“自由”了,如果学校不容忍你的爱好,那么你就可能只剩下学习的“自由”了,如果社会不能容忍你的言论,那么你就可能只剩下服从的“自由”了。

    胡适文中说明自己是个无神论者,而他周围的人却多数是信神的人,是别人的容忍才让他有了独立信仰的自由。人类历史上每当一种新的思想出现时,往往会遭受到旧思想的封杀,等到新思想战胜了旧思想后,这个其实已经不再新鲜的思想,又可能会成为其后生思想的封杀者,如此循环,相恨相杀。然而我们为何不能想到另一种情况,人类的思想本身只是一棵同根同源的大树,每一种新思想的出现只是这棵大树上新生的枝头。很显然,新生的枝头并不会扼杀其它的任何枝头,相反,恰恰是因为有了新生力量,彼此的共同体才能够变得更加强大。

    胡适文中谈到他与陈独秀一段对话,前者主张容忍不同的意见,而后者则旗帜鲜明地主张更为正确的意见。究竟孰是孰非?我的理解是,如果仅仅从学术的角度看,胡适的观点肯定更正确,毕竟人人都是需要自由的;但站在特定的政治背景下看我觉得后者更正确,为什么?因为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混乱而危急的关头,必须团结成一体以共同突围,必须要在无限黑暗中找到一条光明的通道,若是各执己见,则必然是一盘散沙,等着被敌人围剿。(很遗憾的是当时的国共两党并没有真正的团结成一体,也许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才有了后来外族的大肆入侵)。

    当然,历史的背景是在不断变迁中的,如今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和平年代的主题应该不

  • 2、 《爱与自由》读后感

    说实话,读这本书之前没有听过孙瑞雪的名字,为什么会买它,也已经忘了。估计是之前历次计划要宝宝的时候,从哪里看到了相关的介绍,一时心血来潮就买了。在我翻开它之前,它已经从这个书架到那个书架,挪了好几次位置,连书脊都有点褪色了。

    读它是在这两天守着宝宝睡午觉的时候。听着悠扬的《绿袖子》,时不时抬头看看宝宝熟睡的可爱的脸,觉得特别幸福和平静。看到它说在中国,很多声称爱宝宝的爸爸妈妈,都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了宝宝的自由,就觉得特别悲哀。宝宝是没有错的,他按照自己的天性发展,大人们却迫不及待地希望他"懂事"和"聪明",很少有几个父母能够给予宝宝充分的爱和宽容,容许他们慢慢地、自由地长大。想起之前带宝宝睡觉的时候,有时候宝宝不知道哪里不舒服,会哭两声,叫几下,自己就觉得特别烦躁,把他转来转去,恨不得他立刻安静,就觉得自己真是特别的没耐性,就像书里写的多数父母,有时候爱宝宝,有时候不爱他,全看他是不是按照自己想的样子来。这真太可怕了,当父母的怎么能这么自私,只想着自己能少辛苦点呢?

    书里说,宝宝是有精神胚胎的,在爱和自由的环境里,宝宝在6岁之前,就会通过自己的各种经验,发展出独立的,追求完美的道德体系和创造力出来。这是我之前不曾想到的,但是思考之后,我认为应该是这样的,人是如此神奇的动物,那么小的宝宝从出生开始,小小的身体就按照神秘而精确的生物钟在生长,他当然也会有天生的精神胚胎,指导他想着完美的目标形成目标和意志力。只是比起尊重宝宝的生理需求来,认识并尊重他的精神需求要困难得多。在这稍纵即逝的6年里,妈妈会有那么多机会不在宝宝身边,如何能够保证宝宝在传统教育的环境里能够不受干扰的发展自己的人格和智力呢?于是,我又有点沮丧。

    上网搜了一下,卖蒙氏教具的不少,但幼儿园似乎只有两家。一个是孙老师在闵行开的,另外一个是青浦的一个私立蒙特梭利幼儿园,看看他们的网站,感觉更像贵族学校而不是真正的蒙氏幼儿园,哎,到底要怎么样才能让宝宝自由的成长呢?

  • 3、 爱与自由读后感
    爱与自由读后感(一) 最近我读了一本叫做《爱与自由》的书,它是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专家孙瑞雪《爱和自由——新儿童教育法》的最新版本,.这是一本关于"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书,正如作者所说:"我爱孩子们,始终小心翼翼地仰视他们。"这本书不是教你具体的方法和技巧,而是告诉我们蒙台梭利教育的核心和理念:对孩子的爱和尊重。《爱和自由》饱含着作者对儿童至深的爱。在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她始终用心灵和儿童对话,她能看到儿童的渴求,知道儿童的想法,了解儿童的心情,感知儿童的苦难。 我们都曾经是孩子,成年后,我们又有了孩子。孩子给我们带来希望和欢乐,也给我们带来困惑和焦虑,孩子的成长是每个家庭大事中的大事。然而,正如作者所提到的,我们不是不想去爱孩子,而是,我们是否具备了爱的能力、、、 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里,我们面对的都是孩子,一个个独立而独特的个体。那么,我们所学的幼教专业,自己有限的教育经验是否能够满足于这么多需要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呢?这也是一个古老的教育话题——怎样因人施教,读后感《《爱与自由》读后感》。即书中提到的"爱的能力"之一。 我觉得要树立孩子的一种比较良好的自我评价感觉,因为,孩子对自己的评价都不是很客观,大部分评价都来着成人。所以,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好孩子比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坏孩子"更容易教育。当孩子出现不遵守纪律的时候,要理解孩子的种种行为,不在孩子面前反复强调他的种种不是,而是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弱化他的错误行为。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否能够不断发挥和扩充自己原有的优势,改善不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方案。总之,需充分观察和了解孩子的特性,来寻找相应的教育策略,持之以恒,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我们有足够的洞察能力,在每个孩子身上看到不同的闪光点,我们也将更加具备了爱的能力。 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爱真的要有方法,做父母的也真的要不断地学习。如果因为爱孩子而毁了孩子不是太可悲和让人痛苦了吗?我从《爱和自由》学到的,该怎么爱我的孩子!我才有资格和权利对孩子说:"妈妈爱你!" 〔《爱与自由》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爱和
  • 4、 《自由与宽恕》读后感

    在我陆续读完这本书的时候,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与其说是一位伟人的自传,倒不如说是他一生的坎坷经历。曼德拉无疑是十二世纪最伟大的领导人之一,他不仅解决了困扰黑人兄弟三百多年的种族隔离问题,而且让南非的经济得到长期持续发展,尽管和如今相比还是逊色了些。在曼德拉执政的五年间,他给南非带来的不仅仅是政治和经济上的改变,更为重要的是让每个人,不论黑人还是白人,都为自己的国度而骄傲。

    我对曼德拉的了解其实并不多,以前常常听到他的名字,但也只是因为他的头衔——南非总统而已,后来,有人给我讲他在牢里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我也不以为意,我以为对后来所得到的权力而言,之前所受的那点苦不算什么。但今天,当我读了这本《自由与宽恕》后,以前所有的不屑与无谓都一扫而光。对他,除了崇敬,还是崇敬。这样一个人,在经历了如此重大的打击后,还能对南非的未来充满希望,并致力于建设与改进南非,实属难得。

    对我们从小就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来说,也许不能切身体会曼德拉所身处的环境以及他当年的所作所为,但历史就是这样,它总能让我们从中学到些什么。曼德拉在自己的黄金年华里为南非的种族和解付出了如此大的心血,他自己曾说,他愿意为了他的人民而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不是一句夸大的言辞,而是他内心所想,他已经用行动说明了一切。可以说,如果没有曼德拉,就不会有南非的今天。曼德拉被赋予“南非国父”的美名,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

    28年的牢狱生活,会给一个人带来什么,可想而知。对大多数来说,早已心死,而曼德拉始终相信,他能活着走出狱门。在曼德拉的回忆录里,有一句话让我感触颇深。他说: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在狱中。曼德拉的气度让我钦佩,在他最后当选为总统后,他对那些曾经的敌人实行了最大限度的宽容,用一颗包容的心俘获了全南非人民的心。

    他的一生,是一部励志的传奇史。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让我们明白,追求和平是一个人心底的声音,为此不懈努力是他坚持的方向。人类终将走向和平,人与人和谐共处,共享这个世界带给我们的一切。虽然在寻求解放这条路上荆棘遍布、满是豺狼,但他用独有的思想和灵魂引导着自己走了出来,他是上天派到人间的使者,肩负着重建南非的重担,他没有中途放弃,用自己的行动做了最有力的证明:只要努力,终会有成果。

    为曼德拉而骄傲。他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信念,让我们在这个物欲横

  • 5、 自由与生命读后感

    【篇一:自由与生命读后感】

    《自由与生命》是美国的作者索尔贝洛所写的,我来介绍一下主要内容吧!

    母画眉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永远失去自由的囚徒,她选择了毒死自己的孩子。这是一位母亲在用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对自己骨肉的爱,这种爱的方式奇怪得让我们人类几乎无法接受。

    自由是心灵的最高定性。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读完索尔贝洛的《自由与生命》,我们可能会想起黑格尔和斐多菲关于自由的至理名言。也许你会产生这样的困惑:每一个个体都具有追求自由的权力,母画眉怎么能代替自己孩子行使这份权利,毒死自己的骨肉呢?反复回味鸟类专家的解释就会明白,原来这里凝聚着深挚的母爱。这位母亲在用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对骨肉的爱。在它们看来,与其活着成为永远失去自由的囚徒,不如用生命来换取心灵的自由。虽然这种爱的方式让我们人类几乎无法接受,可谁又能否定这份执着的追求呢?

    索尔贝洛,是美国着名作家,再创作上继承了欧洲现代主义文学的某些传统,采用现代主义的一些观念和手法,强调表现充满矛盾和欲望的反英雄。20xx年,索尔贝洛由于其作品中对人类的了解,反对当代文化的深湛分析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篇二:自由与生命读后感】

    我读了《自由与生命》的故事,不禁感到悲伤。

    八月下午的林子边,每当到了黄昏,画眉鸟就放声歌唱,歌声很动听,文中的作者为了天天听见画眉鸟的歌声,捉住了一只小画眉鸟,而它的妈妈喂了它一个毒莓,第二天小画眉鸟就死去了,他以后就不再捉任何生物,因为任何生物都有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我感到很伤心,因为这只声音很好听画眉鸟被妈妈喂毒莓死了,一条小生命就这样没了,我对作者很气愤,他不应该捉任何生物,因为任何生物都有对自由生活的追求,死去的画眉鸟真可怜。

    我不由想起《人与自然》中的《灰狐》的故事。

    从前,灰狐能卖很多钱,许多人千万百计想把灰狐捉到。有一个猎人想到办法捉到了一只小灰狐,结果灰狐妈妈咬死了自己的孩子,跳崖自杀了。

    原来,所有的动物都热爱自由啊!

    我们人类要学会和动物相处,不要把任何动物关进笼子里,我们要尊重动物,每个生物都有自由的权利,自由高于生命!

    【篇三:自由与生命读后感作文】

    读自由与生命这篇课文后,心情非常复杂。以前,我只认为只有到了快要死的时候生命才会结束。然而,却不只是只有这一种。读完了这篇文章,我才知道。原来,自由与生命也是造成死的结果。

    自由与生命这篇短文主要讲了

  • 6、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

    篇一:读胡适《容忍与自一由》有感

    胡适先生(1891--1962),初名嗣糜,学名洪骍,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诗人,文史学者,思想家。青年时代留学美国,攻读哲学,文学。受赫胥黎,杜威思想影响较大。1917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倡导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率先从事白话新诗与文学史的写作,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一位主要代表人物。

    文章首先用其母校老师布尔先生引出论点:容忍比自一由更加重要。然后又用自己年轻时发表的抵制封建主义的一篇文章作为例子来说明了五十年后的自己觉得年纪越大就越觉得容忍比自一由更加重要。文中说我自己总觉得,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绝大多数人信神的,居然能有这种雅量,能容忍我的无神论----我在这个世界里居然享受了四十多年的容忍与自一由。总而有感悟出自己要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的容忍。

    随后文章又通过宗教信仰里的容忍与自一由,从而得出宗教历史留给我们的教训,容忍是一切自一由的根本。结尾以自己和陈独秀以前住在报纸上发表的对待白话文不同态度的认识来结尾,最后再次说明了我们必须戒律自己,必须要有容忍的度量。

    我的语文老师黄老师在分析全文时,首先从题目入手:分析容忍与自一由的关系,进而提出为什么要先容忍了才会有自一由?这时我才真正明白,容忍其实是自己必须容忍别人的观点,别人才能自一由,相反的别人容忍自己的观点,自己才有自一由而言。我自己转念一想,的确如此,就像卢梭曾经说过: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我认为这句话放在这里就是这样理解了: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能够容许你这种观点的存在。

    我再仔细的想一想,其实这不就是我们老祖宗所说的和而不同吗?其实孔夫子在两千多年以前都已经提出来了。文章中说:没有容忍异己的雅量,就不会承认异己的宗教信仰可以享受自一由,但因为不容忍态度是基于我们的信念不会错的心理习惯,所以容忍异己是最难得,最不容易养成的雅量。我深深的被胡适先生这句话里所透露出的一种人文观点所折服,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世界正是因为如此多的差异而显得是那么的生机勃勃,试想一下,如果春天仅仅只是一种颜色,那不太单调了吗!所以我们需要学会容忍,容忍他人的观点,这样才会丰富自己的观点,容忍他人的优秀,自己才会变得优秀,容

  • 7、 阴谋与爱情读后感

    篇一:读《阴谋与爱情》有感

    读《阴谋与爱情》有感

    《阴谋与爱情》是德国诗人、剧作家席勒最著名,最富影响力的作品。

    看完这部作品,许多同学都觉得没什么感受可以发表的,很多人觉得故事情节过于庸俗。当一对恋人,本来有着甜美而纯粹的幸福,愿意相守一生,然而,他们卷入了一个阴谋。在他们之外的某个地方,有一个阴暗的存在,为了某种目的,对他们设下陷阱,他们之中至少有一个人要被牺牲掉??

    而《阴谋与爱情》的故事情节正好与上述的故事模式相吻合。故事发生在18世纪德国的某公国,主人公是一对相爱的恋人,宰相的儿子斐迪南,贫穷提琴师的女儿露意丝。他们当着上帝的面,许下最庄严神圣的承诺。宰相为了保存自己在宫廷的势力,强迫斐迪南娶公爵的情妇——弥尔芙特夫人,斐迪南不从,并向弥尔芙特夫人说明了一切。宰相很气愤,便与秘书长伍尔穆密谋,利用露意丝的父母威胁她给侍卫长写情书,然后利用假情书让斐迪南对露意丝的忠贞产生怀疑。最终,两人掉进了秘书长设计的陷阱,服毒自杀。尽管露意丝最后揭穿了宰相的阴谋,但是却不能挽回悲惨的结局。

    也许,正如很多人所想的那样,故事情节过于俗套,无非是借故事的发展与结局,来批判和揭露封建统治者的卑鄙丑陋,宫廷的黑暗与腐败。但作为一部伟大的作品,总有它的亮点所在,在我眼中,这部作品最大的亮点,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个敢爱敢恨、善良的女子——弥尔芙特夫人。

    她,是作者追求自由、民主强烈愿望的化身。对于她的出场,作者采用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弥尔芙特夫人最初的出场,是“公爵的情妇”。有着这样的帽子,读者们就会联想到一个荒淫无耻的形象,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你会为她的人格所感动。虽然是公爵的情妇,但她的“心仍是自由的,那颗心还配得到一个男人的爱。宫廷的毒雾拂过它,只不过如明镜上哈了一口气。”

    她,是一个果敢的女子。当她并不知道斐迪南与露意丝的恋情时,他为公爵把自己所爱的男子送到面前而高兴,“是你们自己把我的心上人送到了我面前!这我真叫求之不得啊——只要我一得到他——得到他——啊,永远滚开吧,可恶的荣华——”,甚至试图策划嫁给斐迪南。

    她,是一个无私、善良的女子。在她得知斐迪南与露意丝的恋情后,她有过犹豫,挣扎。“可我不要他爱我。我决心战胜这该死的热情,克制自己的心,并

    且也将你的心碾碎。——我要在你们之间设下危岩和深渊一般的障碍;我要让你们头顶上飞翔着复仇女神;我的名字将像一个作祟的幽灵,惊散

  • 8、 爱情与金钱读后感

    爱情与金钱读后感(一)

    爱情、金钱、幸福是这本书最典型的三个词语,如果让你来选择这三者,你会选择什么呢?有的人因为幸福和爱情而放弃金钱,有的人会选择幸福和金钱,还有更多的人三者都要

    有这么一个家庭,他们很富有,可正是因为他们的富有,让他们一家四口过得很不幸福。其中,有一些人,整天为了钱争论不休,甚至有杀死自己亲生母亲的念头,但没有人这么做。可有一天,他们的母亲被人杀害了,凶手到底是谁呢?噢!是她,是一个从来没有为钱去争抢过的女孩,她叫杰基,是什么让她这么做的呢?是爱情冲昏了她的头脑,这一切都是她的母亲所造成的,她的母亲仗着自己有钱,而瞧不起杰基所喜欢的人,杰基的行为或许是鲁莽的,但请你相信,她的心是善良的。

    人世间有许多东西用金钱是买不到的,不要过于依赖它,要多多挖掘人世间那些真正的宝藏,它会给予你的一定是比金钱还要宝贵,还要美好的东西,向新的未来前进吧 !

    爱情与金钱读后感(二)

    爱情与金钱这篇小说描述了一个侦探故事,故事讲了克拉克森莫里一家的故事,以莫利夫人的突然死亡为线索展开的。沃什尔探长和一个警官,对此事展开了调查。莫利夫人死在自己卧室的床上,是由于喝了加了安眠药的牛奶而死的,探长对莫里的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妹妹的丈夫,一个园丁进行了询问,在此过程中,所有的人对莫利夫人都很痛恨,都希望她赶快死。她的儿子,想让她把家里的房子卖掉,搬到其他的地方,但是他不同意。她的大女儿曾经和一个园丁相好,想要嫁给园丁,但是他不同意。而这个园丁还要他把花园让出来,做自己的农场。她的二女儿总是向她要钱,这一次他拒绝了,并且她恨他的妈妈杀害她的父亲,那是一个圣诞节,莫利夫人和自己的丈夫开车外出,结果撞在了大树上,莫里先生死了,留下了很多的钱和这个庄园。莫利夫人的妹妹得了重病,需要要钱来治疗,原本莫里先生答应资助他们,可现在莫利夫人却一概回绝。这么多的人都有嫌疑,可是探长却从人们所提供的线索中找到了答案,因为爱情和金钱,莫里夫人的大女儿杀死了她的妈妈。他的大女儿叫杰基,为了心中的幸福,为了爱情,不惜牺牲自己母亲。爱情的魔力,金钱的魔力,真的好人伤心。

  • 9、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论文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论文范文一

    这篇文章是胡适总结自己过去年轻气盛和当下经过了很多事情后所得出的想法,就是容忍远比自由重要,而只有足够的容忍的基础上才会有足够的自由。 起初胡适把这篇文章定名为《自由与容忍》,后觉得不妥,遂易之。 因为文章本身就是要突出容忍2字而自由我相信只是作为作者对容忍2字的衬托,也是对曾经自己所认为的,执着的一个反省。作者由布尔先生的对话引出本文的观点: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随后作者回忆自己17岁那年发表的一篇痛骂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榜》的文章,于是总结这几十年过去后,自己对当初那篇文章的态度。作者用了很多个50年前我没有想到来再次论述自己的的观点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越来越发现容忍远比自由重要。

    50年过去后,胡适先生仍是原本的自己,依然是个无神论者,依然不相信一个有意志的神,依然不信灵魂不朽的说法,但是在这之外,他的个人处世态度却完全地变了,因为在这个世界享受了40多年的容忍与自由,所以要用自己容忍的态度去报答世界对自己的容忍,于是再一次提到自己作这篇文章的观点: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越觉得容忍有重要的意义。

    之后作者开始感慨在宗教自由史,思想自由史,政治自由史上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并例举了马丁。路德和约翰。高尔文在欧洲革新运动上的例子,阐述过去非此即彼的异端邪说,因而导致互相残酷撕杀,无所不用其极,而这种性质是无助人类社会在和平与发展中迅速获得更大的进步。

    于是紧接着,最后,胡适先生很自然地把话题放到政治思想上,通过与陈独秀的书信再次表达作者对武断不容忍态度的反对和觉得自由的重要性。

    读了这篇文章,我随着作者古今中外的畅游了一番,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感,我也越发觉得人若要进步就需要革新,需要包容。

    我们需要得到包容谅解就先得谅解包容别人,就象这社会这世界给予我们,以及我们所应该去报答的。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论文范文二

    读过胡适先生的《容忍与自由》这篇文章后,觉得这个题目颇值得讨论一番,于是便落笔写下自己一些肤浅感想。

    容忍与自由,粗看二者意思无所关联,而细琢磨起来含义很深。我以为容忍与自由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如果没有容忍便没有自由,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感悟其中道理,一个家庭,假如成员之间不能互相容忍对方的缺点或生活习惯,不允许、容忍对方持有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或看法,久之这个家庭就会出现不和谐之音,人心不悦。社会也是这样

  • 10、 读书笔记|“自由爱情”的幻灭3000字

    读书笔记|“自由爱情”的幻灭3000字:

    “天不老,情难绝”,爱情是文学不老的主题。纵览唐人小说,《莺莺传》、《霍小玉传》、《李娃传》等等,古人用细腻柔婉的笔触倾吐了一个个动人心弦、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在等级森严、礼教残酷的封建社会,爱情恍若这些痴男怨女们卑微的呼吸、渺茫的回音,时时面临着被掐断和阻隔的危险。然而,手执一卷《莺莺传》,细细翻阅,我却仿佛嗅到了“自由爱情”在古老人间的气息。

    《莺莺传》为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所作的一篇传奇。它描写了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是唐传奇中影响甚广的名篇。较之元代王实甫根据该情事再创作的杂剧《西厢记》,《莺莺传》的情节线索简单平铺,人物也无一波三折的矛盾冲突。简洁流畅的爱情故事反而能让人更清楚地洞见爱情本身。因此,本文尝试避开社会学的角度,从爱情的特定性出发,走进张生与莺莺幽微的内心世界,试以“自由爱情”的角度浅析之。

    乍一看去,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是自由的。所谓自由,前提即是行动者的言行举动出于个人的主观愿望,没有受到外界的强逼与胁迫。张生对崔莺莺一见钟情,其爱慕之情自由生发,这一点毋庸置疑。而崔莺莺,虽然她是受了张生的诱惑才陷入爱情的泥淖,但在与张生的交往中,她对自己的行为完全具备选择权。当张生以《春词》相授时,她可以选择拒绝;当春宵一刻后张生贻其《会真诗》时,她也可以选择拒绝。而她没有,反而选择了与张生幽会、同居。由此可见,崔莺莺深爱着张生,她思慕张生的文才,渴望给张生“侍巾帻”,与之共结连理。在崔莺莺这里,自由也是她的爱情故事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在崔张的爱情故事里,封建家长退居幕后,作者没有赋予他充当张牙舞爪的可恶角色的机会。而是把更多的笔墨专注于刻画张生与莺莺这两位当事人的心理活动,使得我们能把《莺莺传》当做一个纯粹的爱情故事来品读和赏析。

    自由爱情珍贵且难得,张生与莺莺既然得以在恐怖的封建社会拥有一段自由的爱情,且他们的爱情有望发展为合乎礼法的美满婚姻。封建时代的才子佳人小说所设置的难题障碍,在崔、张这里都能较轻易化解甚至完全不存在。我们可以大胆设想,如果张生求媒于崔家,他很有可能与莺莺成就一段佳缘。从崔张两人的家世背景来看,崔莺莺为大家闺秀,而张生虽无明说,但从其“朋从游宴,扰杂其间”的社会经历来看,也不是什么寒门弟子,因此他们两人应能算得上是门当户对、天造地设的一对。倘若攀起亲来,“张出于郑,绪其亲,乃异派之从母”,莺莺

  • 2021-08-20

  • 2019-11-08

  • 2019-10-09

  • 2019-11-06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09-25

  • 2019-09-19

  • 2019-11-16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09-21

  • 2022-11-18

  • 2019-09-28

  • 2019-09-20

  • 2019-09-28

  • 2019-10-29

  • 2023-03-24

  • 2019-10-09

  • 2019-10-29

  • 2019-11-23

  • 2023-02-21

  • 2022-11-21

  • 2019-10-24

  • 2019-10-29

  • 2019-09-20

  • 2022-09-03

  • 2019-10-28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1-04

  • 2019-10-23

  • 2019-09-20

  • 2023-01-23

  • 2019-09-22

  • 2019-09-21

  • 2019-11-11

  • 2022-05-29

  • 2019-09-23

自由与爱情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自由与爱情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自由与爱情读后感、2024自由与爱情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