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自然宗教对话录读后感 > 地图 > 自然宗教对话录读后感,2024自然宗教对话录读后感
自然宗教对话录读后感相关栏目
自然宗教对话录读后感热门栏目
自然宗教对话录读后感推荐
自然宗教对话录读后感

(共 3451 篇)

  • 1、 《自然宗教对话录》的读后感--2000字

    就纯粹的理性哲学论述而言,休谟的著作应该算得上是最难为人们所阅读所理解的。倒不是因为作者的论述有问题,而是因为就着理论来阐释和说明问题本身就是很复杂的,伴随着枯燥的事理论证,读者在对这类书的阅读兴趣上也是很难提起兴味的。不过不得不说,在19世纪众多的思潮和观点激凸地喷涌中,能够利用所要推翻的事物本身去对付它自己,《自然宗教对话录》这本著作难能可贵地做到了让宗教自己打自己的耳光。

    宗教的产生有着诸多的说法,就一般而言,也是较为贴切的说,宗教的产生来源于人的认识的局限性和对未知的崇敬与恐惧,于是乎为了对其进行人们能够理解的解释,宗教便应运而生。可以说,是我们人类自身一手创立了宗教这个产物,而非是从自然中发现而获得的,因而宗教的性质从一开始就带有极强的主观性,即我们人类自身的片面理解。举个例子,在我们正确地认识到闪电是大气碰撞所产生之前,希腊神话将其视为宙斯的武器,中国的古代神话中则是雷公电母的恶作剧。尽管东西方在认识上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偏差,但本质上不变的,是人们对于天雷的畏惧和崇敬,以及不解和迷惑。这大概就是在旧社会的时候要是有人被闪电给劈死会被说是遭天谴的缘故吧。自然,这种人类的心理情绪为自己的不解所蛊惑,接着被一个集体或者说阶层所利用大部分时候是统治阶层,于是便诞生了利用人们的恐惧和崇拜来控制人们,奴役人们的宗教。

    宗教的发展有别于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可以很自然的理解为其因为是属于文化领域的范畴,不是很限制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桎梏,就像常说的那样,文化可以落后于社会的政治经济,也可以超前于它,因而宗教自诞生之日起便具有非线性发展的趋势。这里要提出的是早期自然宗教和中世纪直到工业革命前的宗教的区别。如果说早期的希腊、罗马之类外加上德鲁伊教似的还仅仅停留在利用宗教迷信的范畴的话,那么往后了走,宗教则变得越来越极端,乃至于由简单的迷信变成了偏执的狂热。如果说宗教迷信是落后的话,那么宗教狂热则是彻底的有害了。前者还只是对愚昧的嘲弄,而后者,诸如加尔文教派一般,则是对人的存在都产生了威胁。

    但即便如此,宗教的产生和发展似乎都是不可避免的,尽管我们可以用存在即合理来解释一切存在的存在,我们还是不免要问,为什么宗教在人类历史上是不可避免的?亦或者说,是一种怎样的必要性要求它不得不存在?

    虽然是同样的一个问题,但是答案却有所不同。就宗教产生的不可避免性看来,它的产生和不可知论(作

  • 2、 与大自然对话作文

    您可以在以下资源中找到涉及“与大自然对话作文”相关的知识资料,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作文是学生了解社会和文化特征的重要途径,写作习惯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写出优秀的作文需要多读多写多练。

    与大自然对话作文【篇1】

    你听到了吗?你听到自然的话语了嘛?它是由树叶的沙沙声;虫鸟的鸣叫声;野兽的怒吼声;潺潺的流水声,以及大自然中其它声音组合而成的。我们人类的话呢?我们的语言、动作都是我们的话语。大自然的话语需要我们仔细体会,而我们的话语有些需要体会,有的是可以观察到的。

    “滋滋滋------轰------”伐木工地里传出了这样的声音;“你知道沙漠吗?据说那里曾经是一片森林,后来,树被砍光了,最终变成了沙漠。”伐木工人们相互闲聊着,这些都是伐木工人与自然地对话。锯子斧子几近疯狂地砍伐树木,一颗颗大树在它们的叫声中倒下,最终发出不甘的怒吼,这是大自然在怒吼!它很愤怒!如果人类继续砍伐下去,我相信,大自然会把它的愤怒全部倾泻在人类身上,到那时,所有的人都会后悔,尤其是伐木工。

    “呯------”“突突突------”枪声。“嘶------”剥皮声。“嗞---嗞---嗞---”切割象牙声,这是偷猎者对自然的“问候”。偷猎者黑洞洞的枪口下,无数动物发出悲嚎,这也是大自然的声音;它很悲切,因为它只能无奈地看着一个个物种被人类灭绝而束手无策。如果说动物都消失了。灭绝了,人类又会怎样?

    一天,我走在山里,听着大自然中的鸟叫鸟鸣,哗哗流水的声音,这是它对我的问候、欢迎。我闻到花香是它的热情招待,这一切是我心旷神怡,让我十分轻松。看天,万里无云,蓝的像块宝玉;看水,清澈见底,清的好像一颗童真的心;看草,鲜嫩碧绿,嫩的好像一个初生婴儿的脸蛋,惹人喜爱。这就是自然地话语,它告诉我身边的美好,带我回顾童年。走着走着,弯腰捡起一张纸,随手拾起一个易拉罐,这是我与自然在对话,这是我对它的回应。

    与自然对话其实很简单,只要把心融入其中,去体会,去探索,就能听懂自然的话语,了解它的喜怒哀乐,大自然把一切献给人类,它给了人类独一无二的智慧,它把资源、食物统统给了人类。但有些人却还给它山一样的垃圾,一点点侵蚀它的肺(树木),杀死它的孩子(动物),而有些人则去保护它,爱它。前者大自然很无奈,因为他听不见大自然的话语。后者大自然喜欢他,他听得懂大自然的话,大自然把“快乐”给他,

    让我们与自然对话

  • 3、 《超越宗教》读后感

    《超越宗教》读后感

    ——超越宗教,追求精神性

    一直以来,都把身、心、灵三位一体的概念记在心上,只是对于心与灵的区别没能特别清晰。看完《超越宗教》之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心”意指精神,“灵”则是灵魂。精神涉及高度,是一个向外、向上探索的过程;而灵魂则涉及深度,是一个向内、向下探索的过程。

    超越宗教,是指宗教不是对于精神性追求的全部,而只是其中的一条途径,并且只适合于一部分人。

    对精神性的追求应该包含对精神和灵魂的两方面探索,要有一个“上天入地”的精神:努力让精神达到一个高度,让灵魂达到一个深度。而后者更加重要,因为,人们往往会忽略深度的重要性。

    书中的一个神话给了我巨大的震撼:人的神性是生来就有的,上帝为了让人类找不到原本属于自己的神性,就把它放在人的内心深处。他觉得,如果放在高山、河流中,人们总有一天会学会跋山涉水,总有一天能够寻找到,而只有放在人类的内心最深处,就可能永远不会被找到。因为,自视甚高的人类未曾想过也不可能想到要向自己的内心深处探索,从而发掘出自己的神性。

    读完这个神话,我不免感到深深的羞愧。这不只是一个神话,它揭示出了人的本性,也是一直以来我们所忽略的一部分人性。人的力量很强大,只要认定目标,就能很好地完成探索。但最讽刺的就是,我们从未意识到向内探索也是一条路,而且会比向外探索之路有更大的收获。

    书中所提的追求精神性的途径中,大自然这一途径我深有体会。读到这一章节时,我不禁回忆起去年的秦皇岛之行。记得最令我感动的是早晨起来后所看到的场景:天朦朦亮,周围的山耸立着,水很清、很蓝,山水像蒙上了一层薄纱,柔和极了!从未感受过自然竟是这样的美,很生动,很纯粹,这是在城市中很难见到的。当时我感到一切都处于祥和之中,包括我自己。现在想想,当时的感受或许就叫高峰体验吧。

    看了《超越宗教》,对精神性有了更多的思考。意识到要向内探索本身就是一个成功的大跨越,有勇气开始自我探索更是另一个大成功,而自我探索的路是无尽的,穷尽一生都很难完成。探索这条路的乐趣并不在于完成自我探索这一结果,而是享受探索路上所经历的种种。享受探索路上的艰难困苦,享受探索路上的柳暗花明,享受探索路上的点点进步,都是很美的。

  • 4、 《论宗教宽容》读后感1000字

      《论宗教宽容》读后感1000字

      宗教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在从古自今都承担了重要的角色。人们把它当做一种超脱现实苦难的工具,认为它是通往天国的一种途径,它的诞生,使得人们开始相信上帝。有了宗教,人们的日常生活就有了寄托。可以说宗教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使得社会秩序更加有序。

      但这跟法律带来的社会秩序不一样,法律靠的是刑罚才能产生威严。政府制定法律是为了保护公民的利益不受侵犯,执行法律的官长所拥有的权力也仅限于公民事务。教会却是人们为了灵魂的救赎而自愿结合的团体,人们是自由的,也就是说只要一个人发现自己所处的教会与自己的信仰有悖,他可以自由地退出,而不会受到惩罚或者阻碍。

      真正的宗教在于对人们心灵的确信,只有拥有虔诚的内心,才会有纯正的信仰。一个人一旦不信它的纯正,那么该宗教在这个人看来就永远不可能纯正以及对自身有益。尽管他有退出这个宗教的自由或者转信另外的宗教,但事实上他原来所处的宗教不会那么轻易地允许他这么做。并不是所有的宗教都会那么宽容,这个时候他可能会遭受到一定的惩处,肉体酷刑以及个人财产的没收都是难免的。从另一个角度看,每个公民都享有公民权,即使他不属于某个教会,也不该因此而遭到暴力的危害。

      宗教是让人们共同礼拜上帝,拯救灵魂,任何时候教会都不可以用伸张正义,关心他人灵魂为掩饰物,来对他人进行掠夺。而且,照理说宗教事务与政府事务不应该有什么牵连。信徒的礼拜都是为了取悦上帝,从而获取上帝的恩典,所以宗教愿意采用何种礼仪,摒弃什么礼仪都是与政府无关的。除此之外,每个教会都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礼拜的时间地点,以及朝拜姿势等。政府也无权以法律的形式来规定宗教应该采用什么礼仪,同样也无权禁止已经被宗教接受的礼仪。当然,政府可以劝导和教诲人们,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去劝勉他人信奉某个真理,但劝导和命令却是两码事。只要干涉了自由朝拜,就等于毁灭了宗教。

      但事实上却是,宗教容易受到王室权力的左右。一些自诩为传播福音的布道者或者教士,善于投国王之所好,轻易地改变教会信条和礼拜仪式。这种企图以逢迎当权者的欲望加强国家统治来满足教士自己野心的做法,其实就是一种教会的专制统治。

      不

  • 5、 《宗教与科学》读后感1200字

  • 6、 宗教改革读后感500字欣赏

    在这个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的有着不同的信仰,信仰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的特色传统文化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宗教改革》这本书呢?书中主要讲述了作者对宗教的看法以及认知,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的读后感,一起欣赏吧!

    本书将宗教改革视为一次真正的世界观的革命。在这一时期欧洲发生了许多巨变:

    科学的发展、民族国家的兴起、伊斯兰教的崛起,让欧洲人感到了许多危机。这些变化使得在宗教方面也有了巨大的变化。

    本书也认为,宗教改革源自精英阶层及广大民众对当时基督教教义与实践的日益不满,其激发了一些改教家专注圣经研究,由此发展出与圣经为根基的哲学。在这里不得不提到马丁路德,其放弃了中世纪的思想,他将圣经译为了德语。他以圣经为根本,相信唯独圣经才是最重要的核心。

    路德在认识论上将圣经抬到至高地位,由此引发神学实践上的革命。他并不求助于亚里士多德,他求助于圣经教训。路德也提出革命性的救恩观,代表着与教廷的决裂。

    然后就到了加尔文时期的宗教改革,本书认为加尔文与中世纪的决裂,并不是那么有革命意义。他打造了一个全面的世界观,其在神学上继承路德,但与路德与路线不同,他的认识论重点在于上帝的主权。但理性在信仰问题上所起的作用的见解与路德相呼。

    本书认为,宗教改革者共同关切都是回到圣经,以圣经为信仰和实践的首要权威。

    改教家以圣经为据,以圣经为信仰的根本,他们对于生命问题的回答都是相同的。宗教改革在世界观上引发的革命,其最具有革命性作用的就是圣经成为信仰者的基本引导。

    宗教改革就是这样引起了世界观的革命。

  • 7、 《法律与宗教》之读后感1500字

    作者伯尔曼以时间为重要的纬度,以对西方整体性危机的解决为目的, 以法律与宗教的历史、传统、发展、延续等实现了其基本观点的论述:法律与宗教并非二元对立;法律与宗教的关系辨证统一;真正健全的社会是以健全的法律和健全的宗教为要的。伯尔曼的《法律与宗教》是在他1971年的一系列公开演讲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作者的主要观点是,法律与宗教是两个不同然而彼此相关的方面,是社会经验的两个领域。尽管这两个方面不容混淆,但任何一方的繁盛发达都离不开另外的一方。没有宗教的法律,会退化成为机械僵死的教条。没有法律的宗教,则会丧失其社会有效性。面对着6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社会问题,伯尔曼认为西方人所面临的危机并非法律的过度神圣化或宗教的过度律法化,即二者过分一体化的危机;而是相反,是它们过于分裂化的危机。因此,需要使二者重新融合,才能使法律真正被社会所信仰。

    西方的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我们并不陌生,当研究西方法律制度时,决不可忽视宗教的重要意义。韦伯在其《儒教与道教》一书中,分析了中国的宗教与西方的不同,并指出这是中国何以无法滋生现代资本主义及法律观念的重要原因。然而,伯尔曼则认为世界各国在宗教与法律的关系本质上并无不同, 即使在中国,法律也曾被信仰(或者程度不同),而这种信仰借助的乃是儒教及传统的伦理。

    伯尔曼强调法律不仅仅是规则和概念化的存在,法律还应是人们之间一系列关系;法律不仅仅是世俗政策的工具,也是终极目的和生活意义的一部分。法律不应只落俗与惩罚性和救济性手段的工具论,而应成为一种信仰,如其所言:法律若不被信仰则形同虚设。如果只片面强调法律的惩罚性,在中国这个法制还不健全的又崇尚因果报应的社会,当一种不利行为得不到相应的不利处分,则人们转而会对超验价值抱以希望,长此以往只会使社会退而求其次地形成一种对犯罪的憎恶以及对痛苦的漠视的惯常心理。这种法律神圣性的缺失,无疑使中国及其中华法系的法律系统、法律制度存在一种固有的实用主义价值,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法律与宗教过分趋向一体化所致。对于这种一体化的趋向还得结合西方社会整体性危机的实质来分析。这种整体性危机的实质是宗教与法律的二元分裂;而我们所面临的具体情况却与其大相径庭,法律与宗教的功能与价值经常发生紊乱与挫位。因为宗教总和信仰有涉,而我们国家的国民信仰从存以功利主义心态对佛教和道叫的所谓信仰,以及当今以实用主义心态对法律的遵守和执行,

  • 8、 关键对话读后感

    篇一:《关键对话》读后感

    何为关键对话?符合三个特点,一、双方观点有很大差距;二、对话存在很高的风险;三、对话双方的情绪非常激烈。

    遇到关键对话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出现两种行为,作者称它们为傻瓜式选择,既当面反对和沉默逃避。

    那么应该如何解决关键对话呢?对话高手首先是关注内心,这是他们的第一个原则,要想解决双方的问题,只能先从自己开始,你要询问自己的目的是什么,我不想出现的结果是什么(例如,我不想我们双方争吵偏离问题而导致我们关系破裂,我的目的是想听对方的观点,然后寻求能够找到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

    通过审视内心的真正目的,这时候的你就开始懂得理一性一思考问题了,即使对方表现得很暴躁或者沉默逃避,这时候你也可以冷静地思考如何把对话拉回正轨。

    那么,我们先要营造安全氛围,对方出现傻瓜式选择主要原因是他们觉得这次对话感到不安全。那么如何营造安全氛围呢?首先你要暂停对话,思考自己的目的,然后尊重对方(即使对方说了很多与你相异的观点)这时候,就要分三步走的方式来营造安全氛围。

    第一步,道歉。

    第二步,对比说明。何为对比说明,由两部分组成,包括否定部分和肯定部分,具体到实际的话就是,我不希望你们认为我不重视你们的工作,认为我不想向公司老总汇报;相反,我认为你们的工作表现非常突出。这一步是很重要的,这一步做得好,可以一下子提高对话的安全氛围。

    第三步,创建共同目的。这个又分为四小步,①积极寻找共同目的②识别策略背后的目的③开发共同目的④和对方共同构思新策略。

    上述的都是以在关键对话中自己冷静理一性一为前提的,那么如何让自己摆脱傻瓜式选择呢?

    首先还是要先审视内心,问自己的目的是什么。

    然后你要询问自己是什么情绪导致我做出这种行为?产生这种情绪背后的想法是什么?这种想法的形成有什么依据?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认真询问,你这时候已经不再会逃避问题或者暴跳如雷了。

    接下去我们要做的就是,综合式陈述法。

    分享事实经过。从最少争议,最有说服力的事实谈起。

    说出你的想法。说明你根据这些事实得出的结论。

    征询对方观点。鼓励对方说出他们看到的事实和产生的想法。

    做出试探一性一表述。承认这些结论只是你的想法,不要假装是事实。(这个至关重要,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误会很多时候就是因为这个产生的)

    鼓励做出尝试。创建安全感,鼓励对方说出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

    技巧、理论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了,最重要的还是实战,因

  • 9、 《大自然》读后感:自然晤谈

    与自然晤谈

    ——《大自然》读后感

    高一1班 邹书琪

    大自然,是世间万物的开端,是人类的母亲。远古时代的人类,在大自然的哺育下生存,又被大自然所攻击,对大自然既爱戴又敬畏。中国的奴隶社会时期,西周的统治者总要占卜,通过占卜来决定重大事项,王权与神权相结合,那时的人类信仰上帝,敬畏自然。封建社会早期,庄子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后又被董仲舒完善成一个思想理论体系,人们相信人类与大自然是一体的,所以要敬畏自然,才能与大自然共存。西欧的封建社会时期,宗教的产生也是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的,因为人们敬畏自然,所以教皇和教会与国王勾结,以“君权神授”为由控制着人们的思想。人类以为自己是自然界的统治者,但实际上,自古以来人类都只是受自然支配的臣民罢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一个狼与鹿的故事:二十世纪初,美国凯巴伯森林生机勃勃,那里生活着四千多只鹿和它们的天敌狼。罗斯福总统认为鹿的数量少是狼的过错,所以下令捕杀狼群。狼群数量急剧下降,鹿的数量越来越多。过度繁殖的鹿群吃光了草皮,饥饿与疾病在它们中蔓延。鹿群开始走向毁灭,森林也不再生机勃勃。在大自然的舞台上,每一种生物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每一种生物都是维持着生态平衡的一分子。仅仅根据人类自身片面的认识,就去判定动物的善恶益害,有时会犯下严重的错误。保持生态平衡,遵循自然规律,是人类发展必须恪守的原则。

    美国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像山那样思考》也记述了猎人、狼与鹿的故事。大自然通过狼的嗥叫来启示这个世界的道理,已经被群山所理解,可人类呢?人类是否能像山那样思考,领悟这个道理呢?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在《大自然》中记述了一个“我”与自然之神对话的梦,是一则发人深思的寓言。自然之神是万物之母,她考虑的是“进攻与防御的平衡”,她一视同仁地爱护与消灭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她既不知道恶也不知道善,她只知道大自然必须的是平衡的,她要让万物按照她的意志发展。这篇短小精悍的寓言,以梦为载体,“我”代表狂妄自大,不可一世的人类,“女性”代表自由平等、视万物如一的大自然,揭示了人类所取得的成就、人类所谓的正义,在大自然面前根本不值一提。在大自然中,天地万物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对人类有益有害,都是自由平等的,只有万物在天地间同生共存,才能维系生态平衡。只有生态平衡,人类才能谈发展,否则一切都只是空谈,人类迟早会自我毁灭。

    当今,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水资源问题也越

  • 10、 《与神对话》读后感

    读《与神对话》第一卷,时不时有想要拍案叫绝的冲动;

    读《与神对话》第二卷,有好几次看着看着感觉浑身血脉豁然通畅,身体变得很轻很轻,说不出来的舒服,以至于忍不住闭起双眼,细细体味这种美妙的感觉;

    读《与神对话》第三卷,觉得人类真的很渺小很渺小,感觉自己是站在宇宙间的某个星球上看着地球上发生的一切,所有的事情是那么的透彻,这个星球根本就没有什么秘密,也没有什么是让人不理解的!就好像人类在看着蚂蚁们的生活一样!看到结尾的时候,有一种很稳定,很祥和,很感动的情绪充满了整个身体,这种感觉真得很棒!

    最后看了《与神回家》!对人的生死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这真的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尼尔。唐纳德。沃尔什怎么就有这样的智慧呢?我只能相信他真得是在“与神对话”了,哈哈!

    就像书里一直在说的,这套书不是无缘无故来到我的手上的,他是响应我的要求,被我吸引而来!

    写这段话的时候,爸妈在遥远的外婆家,因为外公危在旦夕!

    现在想想,自己有一段特别想看书,就觉得没看书很难受!有一次我还在qq签名上写了:很久没看书了,很想看书!为这个还被同学挪揄了!但是现在回想那段时间刚好是闻知表姐夫病重的时候!表姐夫是家里的顶梁柱,一家5口,就靠他和表姐打工赚钱养,两个儿子都在读大学,需要很多钱,表姐夫有点手艺,一年下来也还不错,养养家也就这样维持着!可能是表姐夫太节约了,一年到头吃了太多腌制的东西(我猜测的),不幸就得了尿毒症!当表姐夫得知病情的时候,他没有采取任何的医疗,他说:家里好不容易好点了,不能因为要给我治病就又把大家拖累了!所以他一直坚持着不医治!当姑姑把事情告诉我爸的时候,表姐夫已经病入膏肓了!

    爸爸把这件事告诉我的时候,我无言!

    表姐夫才40出头呀!姑父也刚去世不久。姑父的死又纯属意外,他是爬上屋顶盖瓦片的时候摔下来猝死的!

    人的生命怎么就这么脆弱呢! 从xx年我回国,5年的时间就有5位亲人相续离我而去!

    大概就是这个时候我很想看书,在网上一搜,就看到《与神对话》了,于是就尝试着买了一本,结果一看之下惊为天书!立马追买了整套书!

    这真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里面牵涉了科学,宗教,社会,政治,环保,早教,教育,物理,哲学,生死,亲子关系,两性关系。。。。。。任何你想到的和你没想到了里面都有了!强烈推荐朋友们买来看!

    作为一名早教工作者,本人非常认同书里关于早教的那段阐述,等我有时间的时候我摘录一部分供大家

  • 2019-09-23

  • 2023-01-15

  • 2019-11-11

  • 2021-08-15

  • 2019-09-20

  • 2019-11-06

  • 2023-05-24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10-01

  • 2019-10-04

  • 2019-10-20

  • 2021-09-25

  • 2023-01-07

  • 2023-05-20

  • 2019-09-28

  • 2019-10-20

  • 2019-10-19

  • 2019-10-11

  • 2019-09-21

  • 2019-09-20

  • 2022-12-18

  • 2019-10-29

  • 2019-10-0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09-25

  • 2019-09-20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09-20

  • 2019-10-23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09-20

自然宗教对话录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自然宗教对话录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自然宗教对话录读后感、2024自然宗教对话录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