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中国现代史读后感800字 > 地图 > 中国现代史读后感800字

中国现代史读后感800字

发布时间:2019-11-23 来源:互联网

《中国艺术思维史》读后感2024范文。

在阅读时我们能够全身心的进入书中的那个世界,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人们在阅读了一篇书籍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中国艺术思维史》读后感2024范文”,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我一直以为,思维与思想是两个层次的问题,思维是一种更具深度的文化。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思维是决定思想的。因此就中华民族的艺术及其历史而言,其艺术思维方式究竟是什么,以及自古以来,中国人到底如何进行艺术思维,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而烦难的学术课题,它关系到如何准确地把握中华艺术思维历史的人文素质、品格与规律问题。正因艺术思维史研究的难度较大,造成多少年来这一领域少有人问津的局面。而今读到金丹元近著《中国艺术思维史》(上海文化出版社XX年2月版),很为他的学术勇气与探索精神所感动。

该书后记指出,艺术思维既不是一般思维,更不是单纯的哲学、美学、艺术学,却又与一般思维、科学思维、哲学、美学、艺术学都有联系。那么,如何联系?怎样才能将散见于中国古典美学、古代艺术作品中有关艺术思维的因素加以提炼,并使之归属思维范畴?拜读全书,我以为该书所取得的成果,都是关系到作者自己所提出的这些问题的。困难在于,怎样在人类学视野中见出中华传统艺术思维的民族特异性与人类共同性;如何在研究策略上,既将艺术思维与思想分开,又是不可避免地或者从艺术思想进入来揭示艺术思维的品格与规律,或者直接论证其艺术思维方式及其人文、历史过程以证明艺术思维史的文法实质及其规律。作者在这部著作中,做出了自己的探索。比如关于原始思维,世界上每一民族的文化、艺术,都曾经经历过一个原始思维的历史与人文阶段,因此原始思维毫无疑问是一个文化人类学问题。然而,中华民族关于文化、艺术的原始思维,却更多地与原始巫术文化而不是原始神话、原始图腾相联系。同样的天人合一,从智慧角度考虑,是意大利学者维柯《新科学》所说的诗性智慧;从智慧角度分析,又是法国学者列维布留尔所说的原逻辑思维。两者的区别,仅仅是中华民族自古具有的生命状态内部的区别,而这正如《周易》所言,天人合一于生。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生乃易理之根本,其实也是巫之根本。所谓趋吉避凶,难道不是为了更好地生吗?生是巫,也是诗的主题。巫的感应、移情,是后之审美文化的根因;而所谓艺术思维,其原始方式,实际即文化思维。因为原始意义的艺术,是广义的,指包含一定审美因素的文化。《中国艺术思维史》论证其思维的人文气质,从巫、天人合一进入,这种学术理念与论思方式当是可取的。从巫谈艺术思维之和与类比、现象、味象等等,也是有理有据的。然而,任何历史的研究与撰写,其实都不能追溯历史之最早的源头,这正是人之存在与学术的尴尬与痛苦。从农耕文化与巫开始研究中华艺术思维的起因,应是学术研究之正途。然而,中华艺术思维的第一因,又不是农耕文化与巫,因为在此之前,还有漫长的为我们所难以把握的关于艺术思维的前史。尽管如此,《中国艺术思维史》一书对中国艺术思维的缘起、发展、流变,还是做了一次可贵的学术梳理与探索。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金丹元《中国艺术思维史》读后感



我一直以为,思维与思想是两个层次的问题,思维是一种更具深度的文化。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思维是决定思想的。因此就中华民族的艺术及其历史而言,其艺术思维方式究竟是什么,以及自古以来,中国人到底如何进行艺术思维,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而烦难的学术课题,它关系到如何准确地把握中华艺术思维历史的人文素质、品格与规律问题。正因艺术思维史研究的难度较大,造成多少年来这一领域少有人问津的局面。而今读到金丹元近著《中国艺术思维史》(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年2月版),很为他的学术勇气与探索精神所感动。

该书“后记”指出,“艺术思维既不是一般思维,更不是单纯的哲学、美学、艺术学,却又与一般思维、科学思维、哲学、美学、艺术学都有联系。那么,如何联系?怎样才能将散见于中国古典美学、古代艺术作品中有关艺术思维的因素加以提炼,并使之归属思维范畴?”拜读全书,我以为该书所取得的成果,都是关系到作者自己所提出的这些问题的。困难在于,怎样在人类学视野中见出中华传统艺术思维的民族特异性与人类共同性;如何在研究策略上,既将艺术思维与思想分开,又是不可避免地或者从艺术思想进入来揭示艺术思维的品格与规律,或者直接论证其艺术思维方式及其人文、历史过程以证明艺术思维史的“文法”实质及其规律。作者在这部著作中,做出了自己的探索。比如关于“原始思维”,世界上每一民族的文化、艺术,都曾经经历过一个原始思维的历史与人文阶段,因此原始思维毫无疑问是一个文化人类学问题。然而,中华民族关于文化、艺术的原始思维,却地与原始巫术文化而不是原始神话、原始图腾相联系。同样的“天人合一”,从智慧角度考虑,是意大利学者维柯《新科学》所说的“诗性智慧”;从智慧角度分析,又是法国学者列维·布留尔所说的“原逻辑思维”。两者的区别,仅仅是中华民族自古具有的生命状态内部的区别,而这正如《周易》所言,天人“合”一于“生”。“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生乃易理之根本,其实也是巫之根本。所谓“趋吉避凶”,难道不是为了更好地“生”吗?生是巫,也是诗的主题。巫的感应、移情,是后之审美文化的根因;而所谓艺术思维,其原始方式,实际即文化思维。因为原始意义的艺术,是广义的,指包含一定审美因素的文化。《中国艺术思维史》论证其“思维”的人文“气质”,从“巫”、“天人合一”进入,这种学术理念与论思方式当是可取的。从“巫”谈艺术思维之“和”与“类比”、“现象”、“味象”等等,也是有理有据的。然而,任何历史的研究与撰写,其实都不能追溯历史之最早的源头,这正是人之存在与学术的尴尬与痛苦。从“农耕文化”与“巫”开始研究中华艺术思维的起因,应是学术研究之正途。然而,中华艺术思维的“第一因”,又不是“农耕文化”与“巫”,因为在此之前,还有漫长的为我们所难以把握的关于“艺术思维”的“前史”。尽管如此,《中国艺术思维史》一书对中国艺术思维的缘起、发展、流变,还是做了一次可贵的学术梳理与探索。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优质范文)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大全1

希望读后感大全的优质读后感能够给您带来灵感。www.dhb100.com

所谓艺术精神,就是指一种艺术独自具有的、内在的品质或气质,更或说是蕴涵一种文化的根本理念。谈及中国的艺术精神,徐复观先生就其中国艺术精神是庄子精神的论述具体在本书中有所阐述:

庄子之所谓道,落实于人生之上,乃是崇高的艺术精神;而他由心斋的工夫所把握到的心,实际乃是艺术精神的主体;

由庄子所显出的典型,彻底是纯艺术精神的性格,而主要又是结实在绘画上面;老、庄思想当下所成就的人生,实际是艺术的人生;而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际系由此一思想系统所导出;当庄子从观念上去描述他之所谓道,而我们也只从观念上去加以把握时,这便是思辨的形而上的性格。但当庄子把它当作人生的体验而加以陈述,我们应对这种人生体验而得到了悟时,这便是彻头彻尾的艺术精神。庄子所追求的道,与艺术家所呈现出的最高艺术精神,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对儒家而言,或可称庄子所成就为纯艺术精神。

人人都有艺术精神,但有人只是“表出”,有人是“表现”。这就是个人艺术精神层次不同,有人只是享受这种精神,有人是在创造自己这种艺术精神。

艺术精神,其实也就是美学,美的精神。这是一条走不完的路,你需要在美的这条路上一边欣赏,一边开发你的艺术精神。这条路有两个站,心斋和坐忘,达到这两者的历程,就是达到美的终点站的历程。心斋,就是内心纯粹,无欲无求,我们需要有着这么一颗空灵的心去探索我们的艺术精神。坐忘,就是摒弃周围环境的一切无关事务,做到只有用纯粹的意识去思考事物。两者要求做到虚,静,明。心斋是指内在的要求,坐忘是外在的条件,两者组合完成艺术精神的要求。其中,心斋之心是艺术精神的主体。

说到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的是书法绘画。而书画从魏晋时期开始出现艺术精神的气息。书画讲究的是气韵,在古人看来,光是气韵生动一词,就能穷中国艺术精神的极谊了。简单点说,气韵是评判一副作品好坏的标准之一,气韵生动可体现这幅作品有艺术精神;而缺乏气韵则会马上使人觉得这作品水平不到位,体现不出艺术精神。

当今我们要做的是,读懂古人的作品,分析其中作者的艺术精神进行批判创新,通过心斋坐忘等方法探索自己的艺术精神。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结合当今信息技术,对我们目前所掌握的艺术精神进行传播。这不仅是对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同时也是对中国艺术精神的一种不断的探索。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大全2

《中国艺术精神》是徐复观创作的艺术学著作,这本书是美学理论与历史考据相结合的成果,共分十章,除第一章论上古音乐艺术之精神以外,其余九章均为论绘画艺术及其所蕴涵的中国艺术精神。书中颇多真知灼见,义理明晰,风骨超然。徐复观深入研究庄子讲的学道、体道及成道的境界,发现其与现代、近代西方思想家所讨论的美与艺术的情况颇多近似或相同,从而认定庄子的道正是中国的艺术精神。这对研究中国艺术精神具有开创性的作用。

《中国艺术精神》是对中国艺术史上以庄子为线索的一脉艺术精神的溯源与讨论。这一脉艺术精神的主体,正是徐复观由庄子晢学所导出的虚静之心,而它所呈现的艺术特色,则是在与物感通、主客合一的境界中,寻求精神的自由与慰藉。徐复观在寻求这一艺术精神的落实时,将目光聚焦于山水画,并以之为庄子艺术精神的嫡系传承。

《中国艺术精神》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阐发,试图“在人的具体生命的心、性中,发掘出艺术的根源,把握到精神自由解放的关键”,说明中国文化在这一方面的成就,不仅有历史意义,并且也有现代的、将来的意义。该书从现代思想史角度探究和透视中国艺术精神,亦即艺术的精神境界,将孔子与庄子并列为中国艺术精神的滥觞,而以庄子为中国艺术精神的真正开创者,循庄学以“体道”。进而言之,儒家的最高目标是人生的艺术化,可以用“中国人生活的艺术精神”来概括;庄子的精神是中国艺术精神的发源地,可以归入中国艺术精神。而儒道都体现出一种艺术的精神,属于“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精神”。徐复观认为,庄子不言艺术,却对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具有艺术精神的思想家,庄子的艺术精神,于绘画艺术中得到生动展现。山水画的空灵玄远之境,与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艺术精神正相契合。所以,“山水画的出现,乃庄学在人生中、艺术上的落实”。该书对中国艺术精神的源流与发展做出了独特而深刻的理解,所论皆从宏大处着眼,于深细处用力,见解独到而新颖。

《中国艺术精神》共十章。着重探讨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精神内涵。前两章谈孔子和庄子,认为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精神,穷究到底,只有孔子和庄子所显出的两个典型。由孔子所显出的仁与音乐合一的典型,这是道德与艺术在穷极之地的统一”;“由庄子所显出的典型,彻底是纯艺术精神的性格,而主要又是结实在绘画上面”。其余八章专门论画,其论释“气韵生动”,讨论“魏晋玄学与山水画之兴起”“唐代山水画之发展及其画论”“殷浩之笔法记与山水诀”“逸格地位之奠定““郭熙的林泉高致”,以及“宋代的文人画论”与“环绕南北宗之问题”。附论七篇为“中国画与诗的融合”“兰亭争论”等。

书中有很多不同于大众的见解,我想这大概就是徐先生的思想精华吧。有人曾经说过:“《中国艺术精神》是美学理论与历史考据相结合的成果”我想这可能就是这本书的艺术价值所在吧!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优质好文章,如转载请标注来源。m.dhb100.com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


【篇一:《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

从大二开始接触中国特有的中国绘画后,就经常听到有人谈论中国艺术的精神,当时也只是凭自己有限的知识去浅浅的探讨一下,并不能深入。随着学龄和阅读的增长,自己也能够把中国艺术精神谈两三分。这其中对我影响对大的一本书就是徐复观先生的《中国艺术精神》(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年版)。这本书一共十章,前两章分别论述了儒家孔子与道家庄子各自所代表的艺术精神,其余八章均为论述绘画艺术及其所蕴涵的中国艺术精神。整部著作以第二章为总纲领,重在探讨庄子为艺术而艺术的纯艺术精神,其结论是中国绘画艺术是由庄子哲学一路开导而出。

所谓艺术精神,就是指一种艺术独自具有的、内在的品质或气质,更或说是蕴涵一种文化的根本理念。谈及中国的艺术精神,徐复观先生就其中国艺术精神是庄子精神的论述具体在本书中有所阐述:

庄子之所谓道,落实于人生之上,乃是崇高的艺术精神;而他由心斋的工夫所把握到的心,实际乃是艺术精神的主体;

由庄子所显出的典型,彻底是纯艺术精神的性格,而主要又是结实在绘画上面;

老、庄思想当下所成就的人生,实际是艺术的人生;而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际系由此一思想系统所导出;

当庄子从观念上去描述他之所谓道,而我们也只从观念上去加以把握时,这便是思辨的形而上的性格。但当庄子把它当作人生的体验而加以陈述,我们应对这种人生体验而得到了悟时,这便是彻头彻尾的艺术精神;

庄子所追求的道,与、艺术家所呈现出的最高艺术精神,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

对儒家而言,或可称庄子所成就为纯艺术精神。

徐复观先生提出的这些观点,让我耳目一新,为我理解中国艺术精神提出了一条比较重要的路线。

但是,当我看完此书后,我也有一些迷惑不解的地方,比如说庄子的艺术精神,原本不在于艺术创作,而是落实于人生态度上,这一点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钱穆先生在《老庄通辩》中就曾说:循庄子之修养论,而循至于极,可以使人达至于一无上之艺术境界。庄生之所谓无用之用,此惟当于艺术境界中求之,乃有以见其真实之义也。后来经过自己不断的翻阅资料,对其也有一些自己的感言。

庄子虽说不言艺术,但却对中国艺术发展特别是最为中国绘画主流的山水画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地大物博名山名川数不胜数,其优美的山川景色,适合安顿人的心灵,因此古代的许多名人隐士寄居于这美景中。对于绘画,他们在忘我、丧我的状态下,以虚静之心观照天地之间的素朴之美的影像来表现心中对山川那种空灵玄远的境界的追求,这又恰与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纯艺术精神不谋而合。也就是在这种追求之下,中国绘画艺术摆脱笔墨技巧的束缚,达到人与自然谐和统一的境界,由此也就获得了精神上的无限自由。

徐复观先生虽说不擅长绘画,但其著作却是从哲学的角度去探究中国艺术精神的真谛。然其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以哲学家的敏锐眼光,透视中国艺术精神的内核,发前人所未发,启后人之所启。虽说是无意于言美,却是提升了审美意趣,丰富了中国美学理论。

【篇二: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

艺术的精神是什么?是乐?是游?

我国古代最初是以音乐为中心教育,慢慢的就变成礼到后来的法律条文规定了。其实我在想,大同社会是不是就是最初的乐高于礼的状况呢?应该是吧,在我眼里,这只是一种美好的心愿。乐高于礼?可能吗?完全不可能?社会是不可能倒着发展的。社会永远是前进的,就算你是退,也只是你个体的退。实际上以人性来说,是一种进步。但是群体意义的用乐去陶冶,是不现实的。我觉得社会发展到巅峰状态,肯定是要毁灭的。不管说是天灾还是人祸,我倒觉得人祸的可能性还大点。倒也不是说这个毁灭就非得是今年的2012。

李复观讲到孔子对乐的追求,举孔子学鼓琴师襄子的例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人格与磬声为一体,这样的大智慧才令人折服。

讲庄子的第二章,我不得不说,真的很难懂。徐复观先生认为,庄子精神上的自由,以一个游字可以加以象征。即艺术上的东西,来源于游戏。因为在艺术上所得到的快感,是不以任何利益为目的的。事实上,我对此有一些的怀疑。许多时候,对于艺术的创作,都是创作者对于自身某种情感的一种宣泄。宣泄自己的情感获得一种快乐难道不是一种利益吗?那么艺术的精神究竟是什么呢?恐怕谁也无法将它准确定义。那么究竟又为什么要来定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说的好,顺其事物自然的发展就好了。无即是有。研究过去研究过来,于我而言,也只不过是找到了数学上的一根渐近线。

另外,我觉得对于不是学画画的人来说,徐复观先生对于那些画的整理、讨论与考证,真的很让人佩服和赞叹。不仅为他的作品这本书,也为他的这种精神。真的很好,或许这就是卫夫人所说的善写者不鉴,善鉴者不写吧。

【篇三: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作文】

在中西文化相互碰撞,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危机的背景下,徐复观先生写了《中国艺术精神》一书,系统地指出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及其对现代人生的启示。他在此书中对儒道两家思想在传统艺术人生形成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做了深入研究。这本书一共十章,前两章分别论述了儒家孔子与道家庄子各自所代表的艺术精神,其余八章均为论述绘画艺术及其所蕴涵的中国艺术精神。整部著作以第二章为总纲领,重在探讨庄子为艺术而艺术的纯艺术精神,其结论是中国绘画艺术是由庄子哲学一路开导而出。

所谓艺术精神,就是指一种艺术独自具有的、内在的品质或气质,更或说是蕴涵一种文化的根本理念。谈及中国的艺术精神,徐复观先生就其中国艺术精神是庄子精神的论述具体在本书中有所阐述:

庄子之所谓道,落实于人生之上,乃是崇高的艺术精神;而他由心斋的工夫所把握到的心,实际乃是艺术精神的主体;

由庄子所显出的典型,彻底是纯艺术精神的性格,而主要又是结实在绘画上面;老、庄思想当下所成就的人生,实际是艺术的人生;而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际系由此一思想系统所导出;

当庄子从观念上去描述他之所谓道,而我们也只从观念上去加以把握时,这便是思辨的形而上的性格。但当庄子把它当作人生的体验而加以陈述,我们应对这种人生体验而得到了悟时,这便是彻头彻尾的艺术精神;

庄子所追求的道,与、艺术家所呈现出的最高艺术精神,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对儒家而言,或可称庄子所成就为纯艺术精神。

徐复观先生提出的这些观点,让我耳目一新,为我理解中国艺术精神提出了一条比较重要的路线。

徐复观认为,中国人在艺术精神上的诸多区别,如果穷究到底,可以概括为孔子和庄子所代表的两个典型。这是因为:中国只有儒道两家思想,由现实生活的反省,迫进于主宰具体生命的心或性,由心性潜德的显发以转化生命中的夹杂,而将其提升和纯化,进而落实于现实生活之上,奠定人生价值的基础。所以只有儒道两家思想,才有人格修养的意义,并使这种人格修养的作用成为文学艺术的根基。而具体地看,孔子和庄子所代表的艺术精神,又呈现出两种典型性格。由孔子所显发出的艺术精神,是道德与艺术合一的性格;由孔门通过音乐所呈现出的为人生而艺术的最高境界,即是善与美的彻底谐和统一的最高境界。由庄子所显发出的艺术精神,则是彻底的纯艺术的性格;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际上是由此一思想系统所导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画家及画论家,常常在若有意若无意之中,在不同的程度上,契会到这一点。当然这并不是说,只有孔子所奠定的儒家艺术精神才是为人生而艺术,由庄子所奠定的道家艺术精神则是为艺术而艺术,可以说,唯有为人生而艺术才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正统。但儒家所开出的艺术精神,立足于仁义道德,需要经过某种意味的转换方能成就艺术,没有这种转换便不能成就艺术,而更能代表中国艺术精神的,则是庄子的艺术精神。对庄子的艺术精神进行疏释,是徐复观阐释中国艺术精神的画龙点睛之笔。

徐复观进而通过对中国思想史和中国绘画史圆融于一体的考察,对庄子的艺术精神的深远影响作了深入论析。他指出,庄子的艺术精神,特别是在绘画方面,通过魏晋玄学的影响,结出了丰硕的成果。而魏晋玄学的影响,是通过人物画与山水画两方面表现出来的。

徐先生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艺术,将艺术作为与道德、科学相并立的三大文化支柱之一。他认为艺术最能体现出一个全整个体所具有的修养和所达到的人生境界,同时也是修身养性的手段。中国传统艺术成就蔚为大观,而其中体现的艺术精神来讲,就是由道德而艺术,在世界中安顿内在自我进而达到与外在社会秩序和谐的一种力量和超越精神。他进而认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最高体现就在其艺术精神,而中国的艺术精神实际上则由老庄思想系统所导

出,尤其体现在中国传统山水绘画上。他说老庄思想当下所成就的人生,实际是艺术地人生;而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际系由此一思想系统所导出(p28),并且,为人生而艺术,才是中国艺术的正统。与儒家的入世精神相比,道家更表现出一种人性解放的纯艺术精神。

徐先生的这一论点从从整个中国艺术和文化的大处着眼,观点鲜明,论述详备,但此论一出就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和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中国艺术精神,能否以道家为精髓和根本?因为,在徐先生看来,无论在精英传统,还是在民间社会,占主流文化地位的儒家礼乐文明只承担了道德领域的伦理、政治教化的重任,而在艺术领域所作出的贡献则逊色于道家。换言之,在儒家内部,作为尽善的仪式化、规范化的儒家礼教只是伦理道德的,而儒家真正的艺术精神,即能尽美的乐教文化,不幸自战国末期,已日归湮没。其衰落的原因,徐先生认为是儒家乐教自身内部和社会外部的双重原因所导致的。从内部来看,乐的到达不是唯一的工夫,也不是一般人能轻易用的上的工夫。一个儒者可以通过克己复礼、慎独、正心等更容易做到的工夫完成人格修养,因而也就无需乎必取途于乐。从外部看,孔子所要求的为人生而艺术的雅乐并不能被一般大众所接受,孔子所追溯达到的美善合一的音乐精神与其形式?之合于少数知识分子的人生修养之用。而易于被人民接受的俗乐又始终不能得到被儒家思想所影响的人们的正面的承认而难于发展。因而儒家乐教在先秦以后开始衰落。徐先生认为这就导致了儒家艺术人生的欠缺,进而也就不能代表中国的艺术精神了。

在徐先生看来,儒家思想不能代表中国艺术精神,而道家能够做到这一点。他继而进一步具体阐述了老庄一系自由、放达的自然心灵与以虚静为内容的道家人性论在绘画艺术中所体现的和谐身心、解放人性的美学思想。但是我认为这里面也存在着问题。

首先,仅仅是绘画艺术能否充分表达道家思想及中国艺术精神?中国的山水画并不是对客观的真实再现,而是一种主观的取舍和布臵,其背后透出一种主体的精神关注和价值取向。它是技艺与精神的共同创造,它是超脱了自然实存的人文化了的理想世界和精神田园。他的价值不在于山水的壮丽,而是画面所透露出的画家的思想和精神,因而它的表现手法无疑是自然含蓄内向的,这与道家精神实有相通之处。但是,即使虚静、自然、安宁是中国山水画追求的最高境界,却并不能就此认为其代表了中国艺术的最高追求。由于艺术形式多元化的事实,用艺术精神来理解老庄思想可以,但以道家的艺术精神来代表中国的艺术精神就有了以偏概全之嫌。而且即使绘画突出体现了中国艺术精神中道家取向,也并不能表明儒家思想就没有自由超越的艺术精神。

其实在中国的山水绘画的传统之外,还有其它诸多艺术形式,诗歌就是一例。中国对于绘画与诗歌的文论是有不同标准的,一个偏重于虚,而另一个则是实。因此,中国诗的高品与正宗同中国画的高品与正宗明显差异。而这二者的差异反映了儒道两家在人生追求和艺术旨趣方面的不同。所以说,在评及传统艺术时,只注重一方而将其定义为中国艺术精神是不恰当的。

其次,对艺术精神获取的途径问题。对艺术的真正把握要求观者要有强烈的移情和丰富的想象,并达到艺术欣赏所应有的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但是个体对艺术的感悟并不是凭空捏造的,对艺术移情的对象和联想的素材来自个体的经历。个人审美经验的获得是审美主体在欣赏过程中的自我展现和人格造就的过程。因而艺术作品及其浸润的精神来源于实践,艺术欣赏活动也要依赖于实践。把艺术追求的美等同于无限制、任意的自由或游,把对美的追求等同于对道家之虚静、自然之道的追求是偏颇的。

第三,绘画的技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入世的熏陶教化和技艺练习。教化的目的就在于获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自我经验,这个过程是走向身心和谐的必经阶段,绘画也不例外。儒家并没有拒绝这一意图达到永恒美感的心灵追求,而是把这本具有深刻出

世意蕴的绘画技艺,当做一个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老庄所谓的道是抽象的,但是却具象于日常的生活中。艺术的使道更加形象;道使艺术更具有深度。而道在艺术里要通过技来表现。要入世才能真正地学到技。只注重于对道的追求而忽视技的训练,并不能使艺术精神得以形成。

可以看出,徐先生对道家思想代表中国艺术精神的论述还有值得推敲的地方。其实徐先生仅仅从儒家乐教的衰落推导出儒家艺术精神的日归湮灭不免有些武断,因为儒家讲求的修身治世、立己达人的内在性超越精神对中国艺术精神的产生也是有影响的。我更觉得中国艺术精神在内容上应该是儒道互补的。

但是,当我看完此书后,我也有一些迷惑不解的地方,比如说庄子的艺术精神,原本不在于艺术创作,而是落实于人生态度上,这一点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钱穆先生在《老庄通辩》中就曾说:循庄子之修养论,而循至于极,可以使人达至于一无上之艺术境界。庄生之所谓无用之用,此惟当于艺术境界中求之,乃有以见其真实之义也。后来经过自己不断的翻阅资料,对其也有一些自己的感言。

李复观讲到孔子对乐的追求,举孔子学鼓琴师襄子的例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人格与磬声为一体,这样的大智慧才令人折服。

讲庄子的第二章,我不得不说,真的很难懂。徐复观先生认为,庄子精神上的自由,以一个游字可以加以象征。即艺术上的东西,来源于游戏。因为在艺术上所得到的快感,是不以任何利益为目的的。事实上,我对此有一些的怀疑。许多时候,对于艺术的创作,都是创作者对于自身某种情感的一种宣泄。宣泄自己的情感获得一种快乐难道不是一种利益吗?那么艺术的精神究竟是什么呢?恐怕谁也无法将它准确定义。那么究竟又为什么要来定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说的好,顺其事物自然的发展就好了。无即是有。研究过去研究过来,于我而言,也只不过是找到了数学上的一根渐近线。

另外,我觉得对于不是学画画的人来说,徐复观先生对于那些画的整理、讨论与考证,真的很让人佩服和赞叹。不仅为他的作品这本书,也为他的这种精神。真的很好,或许这就是卫夫人所说的善写者不鉴,善鉴者不写吧。

庄子虽说不言艺术,但却对中国艺术发展特别是最为中国绘画主流的山水画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地大物博名山名川数不胜数,其优美的山川景色,适合安顿人的心灵,因此古代的许多名人隐士寄居于这美景中。对于绘画,他们在忘我、丧我的状态下,以虚静之心观照天地之间的素朴之美的影像来表现心中对山川那种空灵玄远的境界的追求,这又恰与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纯艺术精神不谋而合。也就是在这种追求之下,中国绘画艺术摆脱笔墨技巧的束缚,达到人与自然谐和统一的境界,由此也就获得了精神上的无限自由。

我想这就是艺术精神!

徐复观先生虽说不擅长绘画,但其著作却是从哲学的角度去探究中国艺术精神的真谛。然其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以哲学家的敏锐眼光,透视中国艺术精神的内核,发前人所未发,启后人之所启。虽说是无意于言美,却是提升了审美意趣,丰富了中国美学理论。

在徐复观看来,在庄子的艺术精神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画,不仅在历史上有其伟大的成就,而且在现时代中仍有其重要的意义。这种意义在于,中国艺术精神所成就的中国绘画,所体现的人生境界,与西方近现代文化的性格,呈现出鲜明的不同。中国艺术精神的这种寄意自然、玄远淡泊的境界,无疑与现代高度工业化的社会以及由之而来的激烈的竞争、变化,处于两极对立的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庄子的艺术精神及其中国山水画,在现时

代就失却了实际的意义,仅仅只能作为思想史和艺术史上的古董。徐复观颇有感慨地说:专制政治今后可能没有了;但由机械、社团组织、工业合理化等而来的精神自由的丧失,及生活的枯燥、单调,乃至竞争、变化的剧烈,人类还是需要火上加油性质的艺术呢?还是需要炎暑中的清凉饮料性质的艺术呢?我想,假使现代人能欣赏到中国的山水画,对于由过度紧张而来的精神病患,或者会发生更大的意义。在他看来,中国的山水画就是一支对现代文化的病痛具有很好疗效的镇痛剂,对今天和今后的人类生存仍然有着积极的不可缺少的作用。

中国艺术精神的读后感


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简单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下面是中国艺术精神的读后感,请参考!

(一)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

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主要体现在音乐,书画诗歌之中。其实音乐或者书画只是古人用于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工具或手段,从而他们的艺术精神就隐藏在里面。古代的音乐,也就是礼乐,在孔子的改良传承后,最终起了一种教化的作用。孔子的艺术精神是做到“美”与“善”的统一;而孟子的艺术精神是做到“仁”与“乐”的统一。总结起来说,儒家的艺术精神就是由一人之修养而通于天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应该是中国最早的从艺术精神里抽出来的精髓。

根据《乐记》记载,构成音乐的三要素是“诗”,“歌”,“舞”。这三个基本要素,是不借助于自身之外的客观事物就可以成立的。有了这三种要素,就能借乐器以文之。同时,乐的三种基本要素是直接从心发出的,是从人的生命根源流出来的,且具有明确的节奏。但乐器是通过配合这种节奏而发生作用的,从而激发或者引导处藏于人生命中的艺术精神。

人人都有艺术精神,但有的人只是“表出”,有的人是“表现”。这就是个人的艺术精神层次不同,有的人只是享受这种精神,有的人是在创造自己的这种艺术精神。

艺术精神,其实也就是美学,美的精神。这是一条走不完的路,你需要在美的这条路上一边欣赏,一边开发你的艺术精神。这条路有两个站,心斋和坐忘,达到这两者的历程,就是达到美的终点站的历程。心斋,就是内心纯粹,无欲无求,我们需要有着这么一颗空灵的心去探索我们的艺术精神。坐忘,就是摒弃周围环境的一切无关事务,做到只有用纯粹的意识去思考事物。两者要求做到虚,静,明。心斋是指内在的要求,坐忘是外在的条件,两者组合完成艺术精神的要求。其中,心斋之心是艺术精神的主体。

说到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的是书法绘画。而书画从魏晋时期开始出现艺术精神的气息。书画讲究的是气韵,在古人看来,光是气韵生动一词,就能穷中国艺术精神的极谊了。简单点说,气韵是评判一副作品好坏的标准之一,气韵生动可体现这幅作品有艺术精神;而缺乏气韵则会马上使人觉得这作品水平不到位,体现不出艺术精神。

当今我们要做的是,读懂古人的作品,分析其中作者的艺术精神进行批判创新,通过心斋坐忘等方法探索自己的艺术精神。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结合当今信息技术,对我们目前所掌握的艺术精神进行传播。这不仅是对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同时也是对中国艺术精神的一种不断的探索。

(二)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

从大二开始接触中国特有的中国绘画后,就经常听到有人谈论中国艺术的精神,当时也只是凭自己有限的知识去浅浅的探讨一下,并不能深入。随着学龄和阅读的增长,自己也能够把中国艺术精神谈两三分。这其中对我影响对大的一本书就是徐复观先生的《中国艺术精神》(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年版)。这本书一共十章,前两章分别论述了儒家孔子与道家庄子各自所代表的艺术精神,其余八章均为论述绘画艺术及其所蕴涵的中国艺术精神。整部着作以第二章为总纲领,重在探讨庄子为艺术而艺术的“纯艺术精神”,其结论是中国绘画艺术是由庄子哲学一路开导而出。

所谓艺术精神,就是指一种艺术独自具有的、内在的品质或气质,更或说是蕴涵一种文化的根本理念。谈及中国的艺术精神,徐复观先生就其中国艺术精神是庄子精神的论述具体在本书中有所阐述:

庄子之所谓道,落实于人生之上,乃是崇高的艺术精神;而他由心斋的工夫所把握到的心,实际乃是艺术精神的主体;

由庄子所显出的典型,彻底是纯艺术精神的性格,而主要又是结实在绘画上面;

老、庄思想当下所成就的人生,实际是艺术的人生;而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际系由此一思想系统所导出;

当庄子从观念上去描述他之所谓道,而我们也只从观念上去加以把握时,这便是思辨的形而上的性格。但当庄子把它当作人生的体验而加以陈述,我们应对这种人生体验而得到了悟时,这便是彻头彻尾的艺术精神;

庄子所追求的道,与、艺术家所呈现出的最高艺术精神,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

对儒家而言,或可称庄子所成就为纯艺术精神。

徐复观先生提出的这些观点,让我耳目一新,为我理解中国艺术精神提出了一条比较重要的路线。

但是,当我看完此书后,我也有一些迷惑不解的地方,比如说庄子的艺术精神,原本不在于艺术创作,而是落实于人生态度上,这一点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钱穆先生在《老庄通辩》中就曾说:“循庄子之修养论,而循至于极,可以使人达至于一无上之艺术境界。(.)庄生之所谓无用之用,此惟当于艺术境界中求之,乃有以见其真实之义也。”后来经过自己不断的翻阅资料,对其也有一些自己的感言。

庄子虽说不言艺术,但却对中国艺术发展特别是最为中国绘画主流的山水画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地大物博名山名川数不胜数,其优美的山川景色,适合安顿人的心灵,因此古代的许多名人隐士寄居于这美景中。对于绘画,他们在忘我、丧我的状态下,以“虚静之心”观照天地之间的“素朴之美”的影像来表现心中对山川那种空灵玄远的境界的追求,这又恰与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纯艺术精神不谋而合。也就是在这种追求之下,中国绘画艺术摆脱笔墨技巧的束缚,达到人与自然谐和统一的境界,由此也就获得了精神上的无限自由。

徐复观先生虽说不擅长绘画,但其着作却是从哲学的角度去探究中国艺术精神的真谛。然其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以哲学家的敏锐眼光,透视中国艺术精神的内核,发前人所未发,启后人之所启。虽说是无意于言“美”,却是提升了审美意趣,丰富了中国美学理论。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3篇)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大全(3篇)

【篇一:《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

从大二开始接触中国特有的中国绘画后,就经常听到有人谈论中国艺术的精神,当时也只是凭自己有限的知识去浅浅的探讨一下,并不能深入。随着学龄和阅读的增长,自己也能够把中国艺术精神谈两三分。这其中对我影响对大的一本书就是徐复观先生的《中国艺术精神》(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年版)。这本书一共十章,前两章分别论述了儒家孔子与道家庄子各自所代表的艺术精神,其余八章均为论述绘画艺术及其所蕴涵的中国艺术精神。整部著作以第二章为总纲领,重在探讨庄子为艺术而艺术的纯艺术精神,其结论是中国绘画艺术是由庄子哲学一路开导而出。

所谓艺术精神,就是指一种艺术独自具有的、内在的品质或气质,更或说是蕴涵一种文化的根本理念。谈及中国的艺术精神,徐复观先生就其中国艺术精神是庄子精神的论述具体在本书中有所阐述

庄子之所谓道,落实于人生之上,乃是崇高的艺术精神;而他由心斋的工夫所把握到的心,实际乃是艺术精神的主体;

由庄子所显出的典型,彻底是纯艺术精神的性格,而主要又是结实在绘画上面;

老、庄思想当下所成就的人生,实际是艺术的人生;而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际系由此一思想系统所导出;

当庄子从观念上去描述他之所谓道,而我们也只从观念上去加以把握时,这便是思辨的形而上的性格。但当庄子把它当作人生的体验而加以陈述,我们应对这种人生体验而得到了悟时,这便是彻头彻尾的艺术精神;

庄子所追求的道,与、艺术家所呈现出的最高艺术精神,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

对儒家而言,或可称庄子所成就为纯艺术精神。

徐复观先生提出的这些观点,让我耳目一新,为我理解中国艺术精神提出了一条比较重要的路线。

但是,当我看完此书后,我也有一些迷惑不解的地方,比如说庄子的艺术精神,原本不在于艺术创作,而是落实于人生态度上,这一点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钱穆先生在《老庄通辩》中就曾说:循庄子之修养论,而循至于极,可以使人达至于一无上之艺术境界。庄生之所谓无用之用,此惟当于艺术境界中求之,乃有以见其真实之义也。后来经过自己不断的翻阅资料,对其也有一些自己的感言。

庄子虽说不言艺术,但却对中国艺术发展特别是最为中国绘画主流的山水画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地大物博名山名川数不胜数,其优美的山川景色,适合安顿人的心灵,因此古代的许多名人隐士寄居于这美景中。对于绘画,他们在忘我、丧我的状态下,以虚静之心观照天地之间的素朴之美的影像来表现心中对山川那种空灵玄远的境界的追求,这又恰与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纯艺术精神不谋而合。也就是在这种追求之下,中国绘画艺术摆脱笔墨技巧的束缚,达到人与自然谐和统一的境界,由此也就获得了精神上的无限自由。

徐复观先生虽说不擅长绘画,但其著作却是从哲学的角度去探究中国艺术精神的真谛。然其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以哲学家的敏锐眼光,透视中国艺术精神的内核,发前人所未发,启后人之所启。虽说是无意于言美,却是提升了审美意趣,丰富了中国美学理论。

【篇二: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

艺术的精神是什么?是乐?是游?

我国古代最初是以音乐为中心教育,慢慢的就变成礼到后来的法律条文规定了。其实我在想,大同社会是不是就是最初的乐高于礼的状况呢?应该是吧,在我眼里,这只是一种美好的心愿。乐高于礼?可能吗?完全不可能?社会是不可能倒着发展的。社会永远是前进的,就算你是退,也只是你个体的退。实际上以人性来说,是一种进步。但是群体意义的用乐去陶冶,是不现实的。我觉得社会发展到巅峰状态,肯定是要毁灭的。不管说是天灾还是人祸,我倒觉得人祸的可能性还大点。倒也不是说这个毁灭就非得是今年的2012。

李复观讲到孔子对乐的追求,举孔子学鼓琴师襄子的例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人格与磬声为一体,这样的大智慧才令人折服。

讲庄子的第二章,我不得不说,真的很难懂。徐复观先生认为,庄子精神上的自由,以一个游字可以加以象征。即艺术上的东西,来源于游戏。因为在艺术上所得到的快感,是不以任何利益为目的的。事实上,我对此有一些的怀疑。许多时候,对于艺术的创作,都是创作者对于自身某种情感的一种宣泄。宣泄自己的情感获得一种快乐难道不是一种利益吗?那么艺术的精神究竟是什么呢?恐怕谁也无法将它准确定义。那么究竟又为什么要来定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说的好,顺其事物自然的发展就好了。无即是有。研究过去研究过来,于我而言,也只不过是找到了数学上的一根渐近线。

另外,我觉得对于不是学画画的人来说,徐复观先生对于那些画的整理、讨论与考证,真的很让人佩服和赞叹。不仅为他的作品这本书,也为他的这种精神。真的很好,或许这就是卫夫人所说的善写者不鉴,善鉴者不写吧。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大全(3篇)

【篇三: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作文】

在中西文化相互碰撞,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危机的背景下,徐复观先生写了《中国艺术精神》一书,系统地指出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及其对现代人生的启示。他在此书中对儒道两家思想在传统艺术人生形成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做了深入研究。这本书一共十章,前两章分别论述了儒家孔子与道家庄子各自所代表的艺术精神,其余八章均为论述绘画艺术及其所蕴涵的中国艺术精神。整部著作以第二章为总纲领,重在探讨庄子为艺术而艺术的纯艺术精神,其结论是中国绘画艺术是由庄子哲学一路开导而出。

所谓艺术精神,就是指一种艺术独自具有的、内在的品质或气质,更或说是蕴涵一种文化的根本理念。谈及中国的艺术精神,徐复观先生就其中国艺术精神是庄子精神的论述具体在本书中有所阐述

庄子之所谓道,落实于人生之上,乃是崇高的艺术精神;而他由心斋的工夫所把握到的心,实际乃是艺术精神的主体;

由庄子所显出的典型,彻底是纯艺术精神的性格,而主要又是结实在绘画上面;老、庄思想当下所成就的人生,实际是艺术的人生;而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际系由此一思想系统所导出;

当庄子从观念上去描述他之所谓道,而我们也只从观念上去加以把握时,这便是思辨的形而上的性格。但当庄子把它当作人生的体验而加以陈述,我们应对这种人生体验而得到了悟时,这便是彻头彻尾的艺术精神;

庄子所追求的道,与、艺术家所呈现出的最高艺术精神,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对儒家而言,或可称庄子所成就为纯艺术精神。

徐复观先生提出的这些观点,让我耳目一新,为我理解中国艺术精神提出了一条比较重要的路线。

徐复观认为,中国人在艺术精神上的诸多区别,如果穷究到底,可以概括为孔子和庄子所代表的两个典型。这是因为:中国只有儒道两家思想,由现实生活的反省,迫进于主宰具体生命的心或性,由心性潜德的显发以转化生命中的夹杂,而将其提升和纯化,进而落实于现实生活之上,奠定人生价值的基础。所以只有儒道两家思想,才有人格修养的意义,并使这种人格修养的作用成为文学艺术的根基。而具体地看,孔子和庄子所代表的艺术精神,又呈现出两种典型性格。由孔子所显发出的艺术精神,是道德与艺术合一的性格;由孔门通过音乐所呈现出的为人生而艺术的最高境界,即是善与美的彻底谐和统一的最高境界。由庄子所显发出的艺术精神,则是彻底的纯艺术的性格;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际上是由此一思想系统所导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画家及画论家,常常在若有意若无意之中,在不同的程度上,契会到这一点。当然这并不是说,只有孔子所奠定的儒家艺术精神才是为人生而艺术,由庄子所奠定的道家艺术精神则是为艺术而艺术,可以说,唯有为人生而艺术才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正统。但儒家所开出的艺术精神,立足于仁义道德,需要经过某种意味的转换方能成就艺术,没有这种转换便不能成就艺术,而更能代表中国艺术精神的,则是庄子的艺术精神。对庄子的艺术精神进行疏释,是徐复观阐释中国艺术精神的画龙点睛之笔。

徐复观进而通过对中国思想史和中国绘画史圆融于一体的考察,对庄子的艺术精神的深远影响作了深入论析。他指出,庄子的艺术精神,特别是在绘画方面,通过魏晋玄学的影响,结出了丰硕的成果。而魏晋玄学的影响,是通过人物画与山水画两方面表现出来的。

徐先生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艺术,将艺术作为与道德、科学相并立的三大文化支柱之一。他认为艺术最能体现出一个全整个体所具有的修养和所达到的人生境界,同时也是修身养性的手段。中国传统艺术成就蔚为大观,而其中体现的艺术精神来讲,就是由道德而艺术,在世界中安顿内在自我进而达到与外在社会秩序和谐的一种力量和超越精神。他进而认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最高体现就在其艺术精神,而中国的艺术精神实际上则由老庄思想系统所导

出,尤其体现在中国传统山水绘画上。他说老庄思想当下所成就的人生,实际是艺术地人生;而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际系由此一思想系统所导出(p28),并且,为人生而艺术,才是中国艺术的正统。与儒家的入世精神相比,道家更表现出一种人性解放的纯艺术精神。

徐先生的这一论点从从整个中国艺术和文化的大处着眼,观点鲜明,论述详备,但此论一出就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和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中国艺术精神,能否以道家为精髓和根本?因为,在徐先生看来,无论在精英传统,还是在民间社会,占主流文化地位的儒家礼乐文明只承担了道德领域的伦理、政治教化的重任,而在艺术领域所作出的贡献则逊色于道家。换言之,在儒家内部,作为尽善的仪式化、规范化的儒家礼教只是伦理道德的,而儒家真正的艺术精神,即能尽美的乐教文化,不幸自战国末期,已日归湮没。其衰落的原因,徐先生认为是儒家乐教自身内部和社会外部的双重原因所导致的。从内部来看,乐的到达不是唯一的工夫,也不是一般人能轻易用的上的工夫。一个儒者可以通过克己复礼、慎独、正心等更容易做到的工夫完成人格修养,因而也就无需乎必取途于乐。从外部看,孔子所要求的为人生而艺术的雅乐并不能被一般大众所接受,孔子所追溯达到的美善合一的音乐精神与其形式?之合于少数知识分子的人生修养之用。而易于被人民接受的俗乐又始终不能得到被儒家思想所影响的人们的正面的承认而难于发展。因而儒家乐教在先秦以后开始衰落。徐先生认为这就导致了儒家艺术人生的欠缺,进而也就不能代表中国的艺术精神了。

在徐先生看来,儒家思想不能代表中国艺术精神,而道家能够做到这一点。他继而进一步具体阐述了老庄一系自由、放达的自然心灵与以虚静为内容的道家人性论在绘画艺术中所体现的和谐身心、解放人性的美学思想。但是我认为这里面也存在着问题。

首先,仅仅是绘画艺术能否充分表达道家思想及中国艺术精神?中国的山水画并不是对客观的真实再现,而是一种主观的取舍和布臵,其背后透出一种主体的精神关注和价值取向。它是技艺与精神的共同创造,它是超脱了自然实存的人文化了的理想世界和精神田园。他的价值不在于山水的壮丽,而是画面所透露出的画家的思想和精神,因而它的表现手法无疑是自然含蓄内向的,这与道家精神实有相通之处。但是,即使虚静、自然、安宁是中国山水画追求的最高境界,却并不能就此认为其代表了中国艺术的最高追求。由于艺术形式多元化的事实,用艺术精神来理解老庄思想可以,但以道家的艺术精神来代表中国的艺术精神就有了以偏概全之嫌。而且即使绘画突出体现了中国艺术精神中道家取向,也并不能表明儒家思想就没有自由超越的艺术精神。

其实在中国的山水绘画的传统之外,还有其它诸多艺术形式,诗歌就是一例。中国对于绘画与诗歌的文论是有不同标准的,一个偏重于虚,而另一个则是实。因此,中国诗的高品与正宗同中国画的高品与正宗明显差异。而这二者的差异反映了儒道两家在人生追求和艺术旨趣方面的不同。所以说,在评及传统艺术时,只注重一方而将其定义为中国艺术精神是不恰当的。

其次,对艺术精神获取的途径问题。对艺术的真正把握要求观者要有强烈的移情和丰富的想象,并达到艺术欣赏所应有的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但是个体对艺术的感悟并不是凭空捏造的,对艺术移情的对象和联想的素材来自个体的经历。个人审美经验的获得是审美主体在欣赏过程中的自我展现和人格造就的过程。因而艺术作品及其浸润的精神来源于实践,艺术欣赏活动也要依赖于实践。把艺术追求的美等同于无限制、任意的自由或游,把对美的追求等同于对道家之虚静、自然之道的追求是偏颇的。

第三,绘画的技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入世的熏陶教化和技艺练习。教化的目的就在于获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自我经验,这个过程是走向身心和谐的必经阶段,绘画也不例外。儒家并没有拒绝这一意图达到永恒美感的心灵追求,而是把这本具有深刻出

世意蕴的绘画技艺,当做一个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老庄所谓的道是抽象的,但是却具象于日常的生活中。艺术的使道更加形象;道使艺术更具有深度。而道在艺术里要通过技来表现。要入世才能真正地学到技。只注重于对道的追求而忽视技的训练,并不能使艺术精神得以形成。

可以看出,徐先生对道家思想代表中国艺术精神的论述还有值得推敲的地方。其实徐先生仅仅从儒家乐教的衰落推导出儒家艺术精神的日归湮灭不免有些武断,因为儒家讲求的修身治世、立己达人的内在性超越精神对中国艺术精神的产生也是有影响的。我更觉得中国艺术精神在内容上应该是儒道互补的。

但是,当我看完此书后,我也有一些迷惑不解的地方,比如说庄子的艺术精神,原本不在于艺术创作,而是落实于人生态度上,这一点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钱穆先生在《老庄通辩》中就曾说:循庄子之修养论,而循至于极,可以使人达至于一无上之艺术境界。庄生之所谓无用之用,此惟当于艺术境界中求之,乃有以见其真实之义也。后来经过自己不断的翻阅资料,对其也有一些自己的感言。

李复观讲到孔子对乐的追求,举孔子学鼓琴师襄子的例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人格与磬声为一体,这样的大智慧才令人折服。

讲庄子的第二章,我不得不说,真的很难懂。徐复观先生认为,庄子精神上的自由,以一个游字可以加以象征。即艺术上的东西,来源于游戏。因为在艺术上所得到的快感,是不以任何利益为目的的。事实上,我对此有一些的怀疑。许多时候,对于艺术的创作,都是创作者对于自身某种情感的一种宣泄。宣泄自己的情感获得一种快乐难道不是一种利益吗?那么艺术的精神究竟是什么呢?恐怕谁也无法将它准确定义。那么究竟又为什么要来定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说的好,顺其事物自然的发展就好了。无即是有。研究过去研究过来,于我而言,也只不过是找到了数学上的一根渐近线。

另外,我觉得对于不是学画画的人来说,徐复观先生对于那些画的整理、讨论与考证,真的很让人佩服和赞叹。不仅为他的作品这本书,也为他的这种精神。真的很好,或许这就是卫夫人所说的善写者不鉴,善鉴者不写吧。

庄子虽说不言艺术,但却对中国艺术发展特别是最为中国绘画主流的山水画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地大物博名山名川数不胜数,其优美的山川景色,适合安顿人的心灵,因此古代的许多名人隐士寄居于这美景中。对于绘画,他们在忘我、丧我的状态下,以虚静之心观照天地之间的素朴之美的影像来表现心中对山川那种空灵玄远的境界的追求,这又恰与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纯艺术精神不谋而合。也就是在这种追求之下,中国绘画艺术摆脱笔墨技巧的束缚,达到人与自然谐和统一的境界,由此也就获得了精神上的无限自由。

我想这就是艺术精神!

徐复观先生虽说不擅长绘画,但其著作却是从哲学的角度去探究中国艺术精神的真谛。然其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以哲学家的敏锐眼光,透视中国艺术精神的内核,发前人所未发,启后人之所启。虽说是无意于言美,却是提升了审美意趣,丰富了中国美学理论。

在徐复观看来,在庄子的艺术精神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画,不仅在历史上有其伟大的成就,而且在现时代中仍有其重要的意义。这种意义在于,中国艺术精神所成就的中国绘画,所体现的人生境界,与西方近现代文化的性格,呈现出鲜明的不同。中国艺术精神的这种寄意自然、玄远淡泊的境界,无疑与现代高度工业化的社会以及由之而来的激烈的竞争、变化,处于两极对立的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庄子的艺术精神及其中国山水画,在现时

代就失却了实际的意义,仅仅只能作为思想史和艺术史上的古董。徐复观颇有感慨地说:专制政治今后可能没有了;但由机械、社团组织、工业合理化等而来的精神自由的丧失,及生活的枯燥、单调,乃至竞争、变化的剧烈,人类还是需要火上加油性质的艺术呢?还是需要炎暑中的清凉饮料性质的艺术呢?我想,假使现代人能欣赏到中国的山水画,对于由过度紧张而来的精神病患,或者会发生更大的意义。在他看来,中国的山水画就是一支对现代文化的病痛具有很好疗效的镇痛剂,对今天和今后的人类生存仍然有着积极的不可缺少的作用。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1000字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2024范文1500


读完这本书,我大概了解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事件,它们如实地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实地记载了革命和进步力量与反动势力的殊死较量;如实地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并取得最终胜利的辉煌历史。

1840年,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以鸦片战争为标志进入近代史,这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探索史。

这是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

中国近代史是灾难深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些条约给中国人带来了野蛮和屈辱。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勿忘过去,面向未来!用我们的勤勉与奋斗去开创一个全新的未来!

这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尽管有一些民族败类,但是清政府和广大爱国官兵也进行了一些英勇的战斗,涌现出像林则徐、邓廷桢、裕谦、海龄、关天培、陈化成等大批爱国将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也出现了前仆后继抗争的壮烈场面;在中法战争中,冯子材无所畏惧,领导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刘永福领导黑旗军威镇敌胆,爱国海军在马尾海战中表现出了临危不惧、英勇战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左宝贵、邓士昌、林永升、刘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职,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各地民众自发抗日,都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爱国抗争精神。

除了清政府及爱国官兵的抗争外,广大人民群众从未放弃斗争,帝国主义侵略到那里,就在那里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出现了大量的反洋教斗争。

在中国近代史上,还有两次大规模农民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以沉重打击。第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在打击中国封建统治的同时,还承担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国殖民化的企图。第二次是义和团运动:19XX年爆发的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是一次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为捍卫民族独立而展开的反帝爱国运动。虽然它失败了,但表现出的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使帝国主义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不可征服性。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这是中国人民的一部探索史。

在近代中国的特殊时期,中国的根本任务是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在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在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运动,又有新生阶级代表,既有地方大员,又有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先进的中国人初步认识到西方的现代化,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以经世务实的态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承认落后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清政府作为中国的合法政府,在历经浩劫后,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一批务实且有政治经验的权力重臣,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前提下,倡导富国强兵运动,创办军事、民用工业,筹划海军,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尽管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是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剧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甲午战争后又兴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可最终还是失败了。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不能救中国。此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经过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和革命斗争,终于在19XX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使中国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1919年中华民族又爆发了爱国的五四运动,以后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中国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确方向,终于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并不断开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历史已经证明也永远昭示,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勇于探索和进取的人民,中国必将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勿忘过去,面向未来!我们要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国永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小学英语备课艺术》读后感2024范文


一、备教材

教师在上课之前,首先要对教材有深刻的认识。分析教材内容和教学而目标,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只有充分地吃透教材,教师才对这课的教学下“良方”。

二、备学生

教学活动的对象是学生,每个学生都充满着丰富多彩的个性。要教育他们,就必须充分了解他们。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兴趣出发,使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得到全面发展。例如备课时,不能把教学内容备得过难或过于简单。太难,学生无法接受;太简单,学生则缺乏兴趣。备课的时候,教师还要多想些点子,如在课堂教学中加入音乐、游戏、歌谣等。让学生能学着乐,更要乐于学。

三、备老师

同一课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班级里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不能千篇一律,一成不变,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对于不同的班级学生要选择适合相应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才能扬长避短,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四、反思

在写完教案之后,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步骤,那就是写反思。通过反思,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做出进一步的思考和总结,并不断地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从而进一步充实自己,提高教学水平。如果没有反思这个步骤,那么我们整个的备课是不完整的。

《中国智慧》读后感2024范文


——易中天《中国智慧》读后感(原创)

今年是我第二次参加“我读我悦”读书活动了,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收获。这次我读的是易中天先生的《中国智慧》。说起易中天先生,想必大家对他在百家讲坛中《品三国》这个节目略有耳闻,当年我也是因此而对这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产生兴趣的。今天有幸阅读到《中国智慧》一书,在书中还是能感觉到他一贯的风格,所以读下来并不觉得吃力,你会觉得是一个大师在跟你对话,用最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话语跟你讲述他对诸子百家的思想精髓的理解。

本书共分为六个章节: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和禅宗的境界。正如易中天先生在后记中提及的一样,这六章分别是他对自己在福州、重庆、绵阳、咸宁、南京和黄石做的六场演讲的记录稿进行大幅度修改才公开出版的著作,总标题为《中国智慧》。然而《周易》、先秦诸子、魏晋玄学和禅宗是中华智慧中的精华,这样走马观花般地浅尝辄止自然难入方家法眼,但他仍旧希望我们这些只是想“观其大略”的读者能够有所收获。

对我来说,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庸的原则一章。在讲中庸是什么之前,得先讲它不是什么。中庸不是老好人,不是和稀泥,更不是没有原则。这也就是说,实际上,中庸的“中”就是不走极端,而“庸”就是不唱高调。然而,在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被神圣化,中庸被妖魔化,更因为这种对中庸的唱高调走极端的误解,在文化大革命当中,中庸的名声很不好,什么骑墙啊、和稀泥啊、好好先生啊、没有原则啊、各打五十大板等等,成为了当时很多人对中庸之道的理解。所以今日,我们应该恢复中庸的本来意义!把孔子从神坛上拉下来,中庸才能“去妖魔化”,才能恢复“常人之道”。

其实古人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用意也与中庸有几分相似之处,他来告诫我们为人不要太苛刻、处事不要过于严厉,否则,就像水过于清澈养不住鱼儿一样,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愿意与之打交道。中庸一定是适中之道,世界上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而中庸就是最适合,也就是“无过无不及”。

最后,我们再来谈谈怎么来践行今日之中庸之道?书中提到一个办法——权益。“权益”首先要抓大放小,“大事经,小事权”;其次是得意忘形,“方向经,方式权”;再次是各行其是,“下级经,领导权”;最后是讨价还价,“不能最好,就退而求其次”。其中经就是不变的,权就是要变的,有经有权,才是中庸。

总之,今日之中庸之道,它是一种道德境界、一种思想方法、一种处事原则、更是一种做人一书。虽然中庸是中国智慧,但它也并非是唯一的智慧,在先秦诸子中,法家和道家就不主张。但至少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学会用理性的思维去理解今日之中庸,辩证地思维去容纳中国古今各个派别的智慧。或许您会觉得易中天先生所谈的《中国智慧》只是他的一家之言,但我仍然坚信,即便是这“一家之言”,也足够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巨大的贡献了,至少你我都从中收获了我们想得到的“中国智慧”。

创业史读后感2024范文1500字


《创业史》,是作家柳青的长篇小说,這部巨著蕴藏着作者XX年农村生活的丰厚积累,表现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小说通过我国西北地区一茖小村落蛤蟆滩的生活演变,广阔地概括了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的社会矛盾冲突,着重表现了在這场变私侑制为公侑制的革命中,社会的、思想的和心理的变化过程。小说一开始叙述了梁家老汉一家三代创家立业的悲惨历史。這部历史是几千年來中国农民走的历史道路的典型概括。其意在表明,在私侑制的基础尙,农民要真正致富,即使拼尙毕生精力也是难以实现的,只侑走党指引的社会主义道路,农民才会侑自己的光明前途。

然而创业难通向社会主义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小说的正文围绕着梁生宝互助组的建立,完整的概括了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所遇的复杂斗争,作者把這场斗争的主要对立面体现为中农郭世富,這茖农村坚持茖体经济的代表人物,凭借茖人优厚的经济力量,公开跟农业集体化反抗;反动富农姚世杰,這茖狠毒的阶级敌人站在郭世富得背后,施展阴谋诡计破坏互助组,还侑党内的自发势力郭振山,作为土地改革后的新中农,热衷于茖人发家致富。暗中抵制合作化运动。祂們相互之间也侑矛盾,但在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意向尙,却结成同盟。正是在這场斗争中,梁生宝互助组在党的领导下,依靠教育和团结农民群众,取得了节节胜利,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合作化运动的带头人梁生宝,是作者精心塑造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祂小时讨过饭,长大熬过长工,解放前在荒山野岭当过地下农民,跟继父一道饱尝了创家立业的辛酸,并从父辈那里继承了勤劳、朴实、坚韧不拔的劳动者的优秀品质。這茖年轻的预备党员,在党的教育下,一旦认识私侑制是万恶之源,就决心走一条与父辈不同的创社会主义大业的道路。正当老资格的党员郭振山在革命的征途尙退了坡的时候,祂勇敢地担负起带领庄稼人走互助合作道路的重担,成为一茖积极、聪明、公道、能干的领袖人物。然而小说并没侑把祂写成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角色。祂谦逊、纯朴、老实、厚道、善于思考,从不以领导者自居,更不指手划脚、夸夸其谈,表面尙甚至还侑些面嫩口拙,爱情生活尙更是缺少勇气和机智。但是,听党的话,热爱社会主义,富侑牺牲精神,是祂的最可宝贵的思想品质。小说抓住祂的性格中這一最主要特点。着重描绘了祂为党的事业奋斗的坚实侑力的行动。互助组初期,当庄稼人都把羡慕的目光投向富裕中农郭世富时,祂跑郭县买回稻种,在互助组内搞稻麦两熟。這件事比郭世富楼房架梁仪式更能牵动庄稼人的心,人們一下子就把注意力集中粮食增产措施尙來了。此一举使郭世富深为不安,祂想:没想让祂小子跑咱前头去了!活跃借贷时,富裕中农不愿再把粮食借给困难户度春荒,连侑能力的郭振山都束手无策了,祂却组织人們进山割竹,解决了困难户的粮食和互助组的肥料问题。显然這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然而正是這些看起來似乎很平凡的行动,在蛤蟆滩庄稼人的心底掀起重重波澜,使祂們看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同时,小说还通过买稻种的路尙、和增福夜谈等章节对梁生宝的内心世界作了深入细致的揭示,展现了祂的崇高的心灵美。祂决心把自已的一切部献给党的事业,祂觉得只侑這样做,才活得带劲儿,才活得侑味。祂认为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就是享乐。

作者创造這茖农村新人形象,自然侑其坚实的现实根基。尽管作者为了体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学理想,侑意对人物作了净化的处理,略去了這茖年轻农民身尙不可避免的小生产者的思想意识,一定程度尙影响了形象的可信性。但是,這茖形象所体现出來的那种勇于进取、坚忍不拔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严于律己和注重求实的作风,确实曾经侑力地吸引了许多读者。尤其是作者对陕西农民所特侑的精神气质、行动方式、感情状态以至语言习惯的精细把握,更侑助于祂使這一形象保持着感人的魅力。

相信《《中国艺术思维史》读后感2024范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中国现代史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