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 > 地图 > 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2024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
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相关栏目
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热门栏目
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推荐
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

(共 2747 篇)

  • 1、 精选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1000字

    读后感大全推荐更多专题:“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

    网络上有很多关于作品的阅读分析,想信您在阅读后也有所得,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写读后感的方式来记录我们的新想法,关于读后感的一些内容书写,你是否理清思路了?为此,读后感大全编辑特意呈上“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篇1】

    阅读《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000字:

    大概不知道哪里来的心血来潮,然后一门心思的寻找哲学方面书籍要阅读。经过网上查询,朋友推荐,终于选择了《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然后当即在网上选购,坐等到货。

    速度蛮快,然后拿到书的那一刻,欣喜若狂。然后就翻开《中国哲学简史》,沉入到其中,了解古往今来的哲学家思想,去思考相关问题。我想,哲学的魅力,更多的是,精神境界的提高。

    后来,了解到作者冯友兰先生写这本书是在国外。学生根据其日常授课进行整理,编纂了此书。一开始只是英文版,先后翻译成很多语言。后来才翻译出了中文版,带到国内。

    《中国哲学简史》一经问世,立即被人们津津乐道,甚至是热爱。成了很多外国人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中国人了解古代诸子百家的好书籍。好的书籍,我当然要涉猎一番。书中讲述了中国哲学的精神和背景以及诸子百家的起源,分别讲述了具有代表性的儒家,道家,名家,墨家,阴阳家,中国佛学、禅宗。还有,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的发展和状况。

    总体来说,本书按照时间节点,叙述了很多的百家思想。可读性,可观赏性、可操作性极强。是研究哲学的人不可多得的工具书,能够开启和萌发相关思维。说实在的,我不懂啥事哲学。之前一直在阅读古典书籍,虽然读的都是精简版,但是其中心思想,还是能够了解和掌握的。我一直渴望通过阅读古代书籍,能够窥探一丝智慧,萌发我愚钝的思维。去反思自己,剖析自己,知道古今人生的规律。

    直到我阅读《中国哲学简史》,发现其实有很多苟合之处。正如《周易》一样,其实讲究物极必反,万事万物顺着规律去推进;《道德经》的精髓莫过于,有和无,无为而治,讲究唯心。而儒家历经好几个阶段,所推崇的是想就是“三纲五常”。这也是我经常跟朋友聊天讲述的,“君臣、父子、兄弟”和“仁义礼智信”,儒家对于周朝礼法的继承和发扬,起到了很多积极的作用,后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思想成为治国理邦的规则。

    概览诸子百家,领略那个事情人们的思想,对于我来说,能够细致的静下心来去琢磨。时间过得很快,年轮在无

  • 2、 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1500字5篇

    生活再忙,也不能忘了读书。在读过作品后,我被作者的文笔所惊叹,是时候将自己印象最深的情节写入读后感里了,如何写出很专业的作品读后感呢?有请驻留片刻,读后感大全为你推荐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 篇1

    孟子之中国哲学中对“命”的阐释——《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000字:

    中国哲学中非常常见的议题之一便是“命”。各家学派对“命”的阐述各有不同,甚至连对这个字眼的释义都有很大区别。

    孔子或许是最早对“命”的概念提出阐释的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感,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在这里,孔子首次提出了“知命”的概念。他认为,“命”是指人们所能控制的范围以外的东西,而“知命”则是这在人已经做好自己能够做的一切以后,平静地、无可奈何地接受那些仍然要来到的、不可避免的东西。这是一种对“不可为”之事的妥协,结合孔子的其他思想,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在他的时代中所提出的思想理论多强调结果而忽略过程。

    而墨家对“命”的认识则大有不同。墨子认为“命”即是“前定的命运”,并认为不应提倡有关“命”说法,因为过于相信前定的命运会造成人们的懒惰,轻易把自己委于命运,这并不利于个人发展。不可否认,墨家此种说法主要是为了对抗儒家而提出的,且基于墨家学派有“天志”“明鬼”的思想存在,他们对于“命”的解释似乎局限了一些。

    到了孟子这里,“命”又被赋予了更深层的意味。孟子引入了“性”的概念来补充阐释“命”,君子所不确认的性,即自然本性,就被孟子归为“命”。他呼吁人以“性”这一内在道德力量突破“命”,通往正确的价值导向。孟子认为,人不断将内在的“性”充分发展,即会逐渐认识到自身所完成的“配义与道”其实就是对天命的延伸。读后感·在这前提下,人所努力进行的道德发展,就与“命”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一种神圣的境界中转化为了天命的意义。

    在孟子的理论中熠熠生辉的是他强烈的生命关怀思想,这也可以从他的政治观念中看出。他主张“施仁政”、“谨庠序之效”、“民贵君轻”都巧妙地将“王道”和“仁”结合在一起。孟子总是从人民的角度出发,立足于使人民得到更好地生活条件,发展“爱人”的思想,进而达到“护生”的目的。究其根源,这种生命关怀也是关于“命”的阐释和教诲。

    孟子在维护人民生存权利,保障人民生命质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发展出人类对生命的感情

  • 3、 《中国哲学简史》(优质范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哲学与政治和教育的关联中国古代的哲学与政治和教育颇有渊源。早在春秋时期的孔子、战国时期的墨子等,都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代表。各家哲学的兴起,也是与私人讲学同时开始的。孔子所代表的的“儒”,其实不仅仅是哲学,也是教育。孔子期望自己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所以教给他们各门知识,不过在另一方面,孔子给传统制度和观念的解释,却是他自己推导出来的,如“仁”、“义”、“忠”、“恕”等观点。而孔子的哲学其实也代表了一种精神的修养。而墨子却不同,墨子更偏向于政治,他的墨家在战国时期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也颇为深远。同时他也批驳了儒家的一些观念,他主张的“兼爱”和“非攻”的哲学理念,是一种非功利的理念,也是对当时国家政治的一种理念。由此看来,哲学与政治、教育还是紧密关联着的。而这种哲学可以更好地应用在我们的世界中。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提醒我们要向他人学习。“不耻下问”也敦促我们不要以向地位或学识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哲学是富于实践精神的大部分的中国哲学都富于实践精神,也就是倾向于入世,但是也有例外。在最早提出出世这一哲学观点的是老子,他主张无为而治,但是老庄代表的传统道家思想并未成为主流,他们追求真正的身体与灵魂的自由学说,显然没有“成功学”更加受人欢迎。儒家的主要观念是辅佐君王,入世为官,通过诚意正心、格物致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最终成圣。虽然魏晋南北朝出现了道家复兴,但已经有了很多入世的倾向。佛家算是出世的,但国内的禅宗,主张在日常生活中修行。“道流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卧。愚人笑我,智乃知焉。”同样在国外,哲学家们也提倡实践,如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等。不仅仅在哲学上,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有实践精神,有些事情必须亲自实践,不能光说不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亲自实践,才能有自己的收获。中国哲学里有很多无的思想《中国哲学简史》称为“负”的方法。比如我们要解释白是什么,这是不太好形容,但是如果拿一个黑的东西来解释,再反过来就容易多了。《道德经》开篇写到“道可道,非常道”。什么是道啊,说不出来,如果能说出来,就不是道了。这就是用否定来为其下解释。有比如禅宗,第一义不可说,但表示第一义的最好方法就是静默。儒家虽然不像道彻底的推崇无的思想,但是儒家精神修养的过程也是一个做減法的过程。通过修养,去掉心性中恶

  • 4、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篇一: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所谓读史能够明智,看一件事物需要了解它形成发展演绎的整个过程,方能对其现状理解的更为透彻。现代中国人的观念一定与古代中国思想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制度的改良与革命,鸦片战争以来西方以坚船利炮促成两个文明碰撞所致的一次次的思潮,也无一不见证了中国人在思想上发生的变化,由传统的向现代的更为开放的观念转变。还记得高中那会儿上中国近现代史课,学到西方人一次次侵略我们的国土,一次次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心中难免很悲凉。总有个挥之不去的困惑萦绕在脑海里。为什么中华文明曾经在唐朝时候如此强大,综合国力在当时属世界前列;而到了明清,国家却一步步走向没落,政府的集权暴政和愚昧无知随着文字狱的兴起、闭关锁国政策的加强到达了极致。而与此同时,西方为什么能够促成社会的工业革命,科技振兴。等待中国的,却只有西方列强的欺辱践踏百般蹂躏。

    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从宏观上对中国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渐有了答案。任何事物都有个起源,中国人的思想也不例外。思想观念最初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理环境。中国是个大陆国家,与古希腊海洋环境不同,中国陆地面积大而且多山,地理上便有着封闭的特点。希腊人漫游列岛,中国人只能望洋兴叹。不能从事海洋活动的中国人便依附在土地上进行辛勤的耕作劳动。所以农业历来都是中国的立国之本。历代的统治者采取的都是重农轻商的政策,他们坚信,人可以不做生意,但不能没有饭吃。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中国社会便得以长期的发展,并成了维持社会运行的基础。农业这种举足轻重的地位使得中国的哲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思想。有了耕作的传统,农民世世代代依附在自己的土地上,家族制便应运而生。从这儿可以发现中国与西方海洋国家在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开始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可以说,儒家的整套伦理是家族制的一个理论升华。儒家的伦理很强调人们各自的位置,君臣父子,每个人都要扮演好各自的角色。从积极层面上讲,用伦理去规范人的行为可以避免由无序引起的社会混乱,强调人在各自的角色中做好份内该做的事情,对当今社会仍有积极作用;而另一方面,消极的说,在儒家的人伦关系中,人与人是不平等的,从而才会被统治者利用成为其专制统治的工具,发展成为后来的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强调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绝对服

  • 5、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所谓人生的大感悟小感慨不会每天都有,读书和学习却是每天都必须有的事情。

    昨天是冯友兰先生逝世26周年的纪念日,恰巧最近终于读完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

    鉴于自己的才学甚浅,亦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便摘录了书中自己认为有感触的字句段落,留以自己时常学习,也放在这里方便有兴趣的人翻看。

    自序:

    历稽载籍,良史必有三长:才,学,识。学者,史料精熟也;识者,选材精当也;才者,文笔精妙也。

    中国哲学的精神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

    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我所说的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

    中国哲学传统里有为学、为道的区别。为学的目的就是增加积极的知识,为道的目的就是提高心灵的境界。哲学属于为道的范畴。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但是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他一旦是哲学的,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

    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就不够明晰。它们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前者从后者得到补偿。当然,明晰与暗示是不可兼得的。一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正如一种表达,越是散文化,就越少诗意。

    “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

    公元五世纪的鸠摩罗什,是把佛经译为汉文的最大翻译家之一,他说,翻译工作恰如嚼饭为人。一个人若不能自己嚼饭,就只好吃别人嚼过的饭。不过经过这么一嚼,饭的滋味、香味肯定比原来乏味多了。

    中国哲学的背景

    《老子》:“反者道之动”。这个理论对于中华民族影响很大,他们即使在繁荣昌盛时也保持谨慎,即使在极其危险时也满怀希望。这个思想为中华民需提供了一种心理武器,所以哪怕是最黑暗的日子,绝大多数人还是怀着希望度过来了,这种希望表现在这句话里:“黎明即将到来”。

    《庄子》中说,儒家游方之内,道家游方之外。方,指社会。

    我们还可以套用孔子的话,说海洋国家的人是知者。大陆国家的人是仁者,照孔子的话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中国也在进行工业化,虽然比西方世界迟了许多,但是迟化总比不化好。说西方侵略东方,事实上,正是现代侵略中世纪。要生存在现代世界里,中国就必须现代化。

    必须进行逻辑分析,以便在哲学的历史中区别哪是不变的,哪是可变的、每个哲学各有不变的东西,一切哲学都有些共同的东西。为什么各个哲

  • 6、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_1600字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600字

    什么是哲学?哲学就是非要给你把看似简单的道理讲得玄而又玄,让你觉得达到了,又到达不了,让你觉解了,又行动不了,总结起来三个字:不说破。

    冯友兰先生倒是说的很明白,意思说哲学就是给你一个思考的观点,很多时候不是问题解决了,而是自己想通了,就是这么个理。宇宙还是这宇宙,人心可大可小可内可外。

    哲学说是不说破,其实就是不可知,说不明白,”天“的东西谁能说明白呢?孔子说不明白,所以说”子不语怪力乱神“,把说不明白的都归为”天命“,这也导致了宿命论色彩的迷信。而老子在”天“之上,立了一个”道“,这个道是永恒存在的,不可说的。无法概括的超乎形象的东西。”以道观之“”道外无物“,自我也和万物归一了,道就是个完全的”一“,是理论上的极限和无限了。可是问题来了,理论上和经验上都是极限的东西,你怎么能用语言说出来呢?说出来不就是给它限制了,落入言筌了吗?于是禅宗说,第一义不可说,是非,是是是非又非是非非,绕来绕去,说出来都是哄人的,道要靠静默去领悟,宇宙就在你的心里,万物与心归一,一切就看透了。后来的阳明心学也未尝不是说心外无物,一句致良知,把一切自然和伦理都包含了,不落言筌。

    中国古人讲哲学,追求的是一个精神境界和思想觉悟,你要非要把他应用到社会上那叫”伦理“,非要把他用到治国上那叫”政治“,都不是纯粹的哲学的层面了。比如,为了追求内在自由,道说”齐物齐生死“,佛说”顿悟涅槃“,新儒学说”明本心“,道理很简单,就是因为说不破,上升到了形而上的哲学精神。而我们现实生活中,为什么很多道理大家都不愿意听,因为它说的太破了,成了毒鸡汤。

    但是中国古人讲哲学从来也从来不是坐而论道,每一个思想都是从特定现实环境中得到的,从思维发生的时候就是这样。比如在甲骨文中,爵和鼎两个字都是非常形象的象形字,”鼎“像极了天猫的标志,这都是从具体到假设的过程。而到了拉丁文,古希腊文,每一个词组都是一个理念和假设,由此指向具体。这就说明,中国人先实后名,西方人反之,反应在哲学上是中西思维的根本区别。从语境来看,孔子言论都是就事论事,道家产生在动荡乱世,王阳明龙场悟道也是在现实中挣扎出来的结果,这就从客观上反映了中国哲学就是入世和出世的结合,在日常生活中修行,用心无为,无心而为,自然地生活,做自己的圣人。

    所以庄子说,道在你的屎尿中,佛教也说佛法就是拉屎尿尿,穿衣吃饭,困了就睡。儒

  • 7、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_3000字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000字

    《點晴篇》

    此刻忘記孔子孟子莊子,忘記諸子百家,忘記這本《中國哲學簡史》。

    中國之靈,沈睡了五千多年,集天地之精氣而醒,化身成龍, 曰:

    「人之道,生而困乏,死而虛無; 天之道,始於安身,終於透悟。」

    1

    讀書愈多,就愈意識到不用讀書那麼多

    2

    要用理性,才知道什麼情況不能用理性

    1

    有兩種情況不宜爭執是非:

    其一是當真理站在自己一邊

    其二是真理不站在自己一邊

    2

    不爭執是非,有別於不分是非

    明辨是非者智;不爭是非者慧

    把話說清楚, 然後緘默

    1

    敬是盡心把事情做透

    地位高下亦然

    能力高低亦然

    2

    仰望繁星而覺天地之大

    盡力而不強求者知命也

    1

    天地有善惡,物件有生滅

    宇宙的本體無所謂善惡

    不增不減,不生不滅

    始終如一

    2

    覺的三個階段:

    意識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

    意識到自己是天地一部分

    意識到人生如戲, 而自覺此刻在看戲

    《畫龍篇》

    1

    點晴篇採用格言體寫作,

    重感悟,不宜多作解釋。

    其他篇章除外。

    2

    古今中外, 人類追求快樂, 途徑不外有二

    其一改變環境

    其二改變心境

    改變環境, 由理智出發, 有重真理的精神,

    繼而發展出一套明辨真理的方法。

    後而衍生出以科技為主的物質文明。

    這是歷代西方哲學的重心。

    改變心境, 由感悟出發, 講求自省的精神,

    繼而發展出一套修心養性的工夫

    後而衍生出以德性為主的精神文明

    這是歷代中國哲學的重心

    2.1

    只改心境或環境,結果就是沒有結果。

    3

    諸子百家中, 最有智識的, 我認為是墨家,

    最有慧識的, 我認為是道家.

    儒家是在兩者之間

    3.1. 慧境

    道家從心出發,思索有什麼東西煩擾心神。

    潛心發展出一套不受外在環境影響,

    也能保持心神寧定的工夫。

    3.2

    道家認為爭執是束縛之一,

    它有礙保持心神寧定。

    心解除所有束縛,就達至逍遙之心境。

    達到這逍遙至境的人,道家叫真人。

    真人的心沒有束縛,逍遙傲翔於天地間。

    3.3

    心境逍遙,善生終死,本身就很有價值。

    逍遙還隨時會錦上添花,產生工具效用。

    常處於此心境,有助思想層面上靈巧跳脫,

    甚至連在激烈的創業競爭上,也發揮著濳效。

    3.3.1

    例如,有些初創耗盡精神抄襲對手,

    攻擊對手,卻沒有多餘心力為客戶設想,

    思索什麼才是真正有價值,有需要的。

    結果產品不符合市場需要,倒閉收場。

    爭執令人目光短淺,錯過更優的策略;

    心境逍遙,就避過這

  • 8、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篇一: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在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之前曾经看过一些他的生平事迹,其中有一则趣事让我记忆深刻。话说当年抗战时的西南联大,中国的精英知识份子庄辗转撤退到四川腑地的李庄。车子路过一处城门时,司机提醒大家不要将手伸出窗外以免受伤。这么一句善意的提醒让冯老开始思索手伸出窗外与受伤的必然性联系。没错,走神是哲学家有的一种状态。就在这种状态下冯老的手撞到城墙上骨折了。金岳霖后来常拿这事情取笑冯友兰。我不禁联想到是何等的书呆子身上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这本简史是由冯老在美国的讲稿整理而成,短短的二十多万字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作者用极流畅的语言将中国自孔子以来的哲学大家一一罗列,并溶入自己的人生睿智与洞见。虽然现在的语言习惯已经与1940年代有很大的差别,但此书仍然是我阅读的众多哲学类书籍中文笔最洗练的佳作。实在没有想到一个书呆子能写出这样的书来。

    初读此书时脑子里对中国哲学还是浆糊一团,零星浅显的读过一点《论语》、《道德经》、《易经》、《六祖坛经》、《传习录》。儒家、道家、佛教、禅宗、墨家、入世出世,这些耳熟能详的中国哲学经典词汇他们背后的历史、涵义我是真不清楚。很艰难的读完第一遍,花了约一个月的时间。回头仔细一琢磨,脑子里的中国哲学地图还是模糊一片。静下心来又用两个月的时间慢慢的读第二遍,某些感兴趣的章节再多读几遍。渐渐的这幅哲学地图清晰起来。

    那些逐渐没落的:墨家、名家、阴阳家、法家,那些久而弥坚的儒家、道家、禅宗。中国哲学的各流派在几千年的文化长河里相互交融,取长补短,最终凝聚成了今天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虽然没有具象化的信仰某一宗教,但5000年的儒家思想文化底蕴已经深深的植入所有炎黄子孙的骨髓之中。

    冯友兰在书的结尾中提到哲学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同时他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低到高依次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个划分和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哲学的传统任务就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

    这也解了我心中的结,无论是东西方哲学和宗教,大家所追求的最终目的是何等的相似。担水砍柴,无非妙道、条条大道通罗马。哲学无非是精神修养的方法之一,何必在乎是读孔子多一些还是读黑格尔多一些呢。

    【篇二: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选择读冯友兰的《

  • 9、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8篇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1)

    哲学始于思想

    以前,我总认为哲学很深奥,很遥远,甚至认为我一定接触不到哲学。然而,我读了《中国哲学简史》后,不得不惊叹,冯友兰先生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虽然对我而言,读这本书有些吃力,但冯友兰先生并没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了许多文浅意深的语言进行论述,还是深深吸引了我。读完这本书,我改变了我的想法,哲学离我并不远,哲学,始于思想。

    在书中,冯友兰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人要有思想,首先要弄清楚人能够思想什么,这就是说,在对人生进行思考之前,我们要对思想进行思想。这句话我认为是哲学的根本。人要能认清自己,认清自己能够思考什么,什么才是自己的思想范畴,在自己的思想范畴之内进行不断地思考,深层次的思考也就能变成反思;自己思考,反思自己,这也许就是哲学的本质吧。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的认识你自己,与冯友兰先生所说是相通的,一切的哲学都是建立在认识你自己之上的。只有充分地认识自己,哲学才能使我们提升心灵的境界,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哲学,即智慧之学,人的智慧来自于人的思考。无论多么伟大的学者、哲学家,他们的智慧源泉都来自于他们那善于思考的大脑,从思考中得到真理,真理的诞生也就是哲学的出现,对他们而言,哲学,无处不在。

    就我而言,哲学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人只要还没有死,他就还是在人生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人生进行反思,至于系统反思的人就更少了。这段话依然来自《中国哲学简史》,它足够验证哲学是始于思考的。反思无非就是思想的思想,即深层次的思考,而系统的反思是聚反思、总结于一体,就像优秀的学者、哲学家,他们不但善于思考,还善于总结,总结的产物就是真理,就像我上面提到的真理的诞生,它就是关于思考的总结。

    所以做一个会系统反思的人,哲学就会离你很近。哲学,始于问题。

    (2)《中国哲学简史》,一本需要挑战读的书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就对这本书没有产生好感,而老师也说这本书是要啃读的,然而这样的书完全不对我的口味。改变是从某些同学的摘录开始的,或许只是对其中的部分内容开始感兴趣,也没有想把这本书的每个字都研究透,但我还是有了一些不多的感想。

    ok,那么我们开讲。

    首先是儒家的一些我看到的东西:积极入世。积极入世倡导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个人健康人格,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人生最高道德标准,从而打造了整个民族的强健精神支柱和充满浩

  • 10、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500字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500字

    曾晓梅

    在《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冯友兰主要依据时间顺序将先秦至民国时期中国哲学各家理论进行梳理并加以略微解读。该书最大的特色在于结合中国的国情对中国哲学进行本土化分析,以及分不同时段及不同社会制度对中国哲学的差别化分析。

    首先,其结合中国古代以“农”为中心的现实背景对中国哲学的总体趋向加以解释,以“农”的直觉为先的习惯解释中国哲学将直觉植入思想背景中的原由,以“农”的朴实性与自然的密切关联性解释人与自然同一的思想趋势的成因,以中国特殊的家族制度解释儒家伦理思想何以成为正统等。

    其次,其基于一种分段研究的思维,分不同时间段对中国哲学进行具体的差别化研究。以道家为例,冯友兰认为道家起源于周朝封建解体制度伊始的隐者,其将道家思想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杨朱为代表的隐者,此阶段道家的目的是避世全生,基本观点是“为我”、“重物轻生”。第二个阶段以惠施、公孙龙之后的老子为代表,其主要观点是道无名,以及“反者动之道”的物极必反思想。其处世观亦意在全生避害,但由于物极必反,故强调欲刚则柔、无为、弃智。第三阶段以先秦时期的庄子为代表,其主要思想是顺乎自然本性能得到相对幸福,天人合一方能得到绝对幸福,强调物我同一。最后一个阶段则是南北朝时期的新道家(也称“玄学”)阶段,冯友兰将这个时期的道家分为主情派和主理派。主理派的代表是向秀和郭象,其思想主要体现在对《庄子》的注疏当中,其主要观点是道就是无,同时以变化的思想解释“有为”和“无为”,遵循变化是无为,固守旧制是有为,强调万物没有是非差别。主情派的代表其选取的是《杨朱》及《世说新语》,主要是任我从人、率性而为的风流精神。

    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研究,以时间维度进行条分缕析,阶段分明,在每次社会制度发生重大变革,如周朝、秦朝、魏晋南北朝等时期,冯友兰均对其社会制度先行阐释,为相关哲学思想的产生提供背景。无论是法家在秦朝的兴起,还是儒家在汉朝的独尊地位,抑或是佛教在南北朝的盛行,均非突如其来,其与不同时期统治者、民众需求息息相关。从这种分时段的差别化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时期社会制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尤其是乱世中国哲学的兴盛,以及不同阶段中国哲学思想的前后传承与超越。

    此外,冯友兰在分析中国哲学时,能够与西方哲学相联系,采取了一种比较研究的方法。如以儒家的内圣外王与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

  • 2019-11-16

  • 2023-03-21

  • 2019-09-23

  • 2019-11-16

  • 2019-10-29

  • 2022-12-16

  • 2019-09-25

  • 2023-01-17

  • 2019-10-11

  • 2019-10-29

  • 2019-11-16

  • 2019-10-29

  • 2019-09-28

  • 2022-10-18

  • 2019-10-11

  • 2019-09-21

  • 2019-10-11

  • 2019-10-19

  • 2019-09-21

  • 2019-10-19

  • 2019-10-11

  • 2019-10-09

  • 2023-05-02

  • 2019-09-25

  • 2019-10-19

  • 2019-10-29

  • 2019-11-12

  • 2019-10-11

  • 2021-05-22

  • 2019-09-21

  • 2019-09-25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09-20

  • 2023-02-07

  • 2021-05-01

  • 2019-09-25

  • 2019-11-16

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2024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