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曾国藩野焚读后感3000字 > 地图 > 曾国藩野焚读后感3000字,2024曾国藩野焚读后感3000字
曾国藩野焚读后感3000字相关栏目
曾国藩野焚读后感3000字热门栏目
曾国藩野焚读后感3000字推荐
曾国藩野焚读后感3000字

(共 493 篇)

  • 1、 [跟我写读后感]曾国藩野焚读后感范文集锦(8篇)

    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经典书籍。对于网络推荐阅读作品,相信您在阅读之后会有专属自己的收获,面对作品里的情节、人物,我们需要从相关的角度去分析它。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跟我写读后感]曾国藩野焚读后感范文集锦(8篇)”,欢迎阅读,希望这些可以帮助到大家!

    曾国藩野焚读后感 篇1

    一直以来,想认认真真读一本书,可惜事务繁杂,定不下心来。一日,偶然看到《曾国藩家书》,翻之,字行间话虽短,然语言精练,读之令人深思。

    曾国藩作为大儒,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其学识之博、见识之远,在中国历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的。家书中体现的“仁”、“礼”、“慎”等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现在来看也十分具有积极的意义。

    曾国藩在家书中写到:正人先正己,时刻不忘修身养德。曾国藩说修身养德的关键是:诚、静、谨、恒。诚为诚实、诚朴,为人表里一致。静,指的是心、气、神、体都处于安静放松的状态。谨,主要指言语和行动上的谨慎,不打诳语,不讲无根据之话,不做无胜算之事。恒,指的有恒心,生活有规律,做事有毅力。这些往往是我们现在社会所欠缺的,君不见,部分高官大吏因腐败深陷囹圄,自身的原因就是不注意修身养德。“常存敬畏之心,则是载福之道”、“多见自己过,少见他人非,不思他人得,却防自己贪”,敬畏规矩、修身养德才是我们处事应有的标准,有了这样的标准,我们才能够坦坦荡荡、堂堂正正地做人,而且能够做到修而乐之,修而有为。

    我们应该用“入世精神以办实事,体老庄以寄闲情,由中国文化中培养见地,从传统道德中汲取力量”。以普通出身,凭自我奋斗,立大志,修炼人格,以大气度做事,以收敛态做人,认准目标,用“屡败屡战”的精神修炼心态,端正心态。

    曾国藩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从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曾国藩对读书的态度。并且他还认为家塾可读书,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而他自己更是每天必读书十页,写百字,记日记,而且逢三日写回信,逢八日作诗。雷打不动。并且读书时“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正是这种读书持之以恒的精神让他在文采方面的造诣连毛泽东主席都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克己复礼,修身养德,谨小慎微,非要做一大儒,生活会收获很多快乐。

    曾国藩野焚读后感 篇2

  • 2、 曾国藩三部书之一《野焚》读书心得500字

    一个人是好还是坏,不是简简单单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的,而是需要客观的评价,有时候,有人说好,也有人说不好!曾国藩就是这样一位被后人争议的人之一!那么,你在看了曾国藩的《野焚》之后,有什么感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曾国藩三部书之一《野焚》读书心得500字,供大家参考。

    曾国藩三部书之一《野焚》读书心得500字(一)

    掩卷《曾国藩:野焚》,心野起伏,不得平静。人到底能承受多少压力,万事务清务尽时能劳烦多少心力,不敢想象。

    从孔孟朱理,到申韩法学,在这一册,曾又到了黄老之道。为什么杂用黄老,唯曾缺少黄老,等黄老之道指导他的知行时,他又有了别一番力量,就象游戏里的失血补回,失的更少了,补的更快了,生命力更强了。

    岐黄医世人之身病,黄老医世人这心病。黄老之道,当读《老子》《庄子》,曾可以倒背如流,但他听丑道人“结合这些年来的人事纠纷,再认真细读十遍”一番话后,静下心来,再从老庄中悟出从前未悟出之道理并践之。“柔胜刚,弱胜强”。

    他认为书屋里的滋意的快意,终会导致损害。“如果不是自己亲身体验过,在书斋里,在六部签押房里是无论如何也设想不到的,它们对事业的损害,大大地超过了一时的风光和快意”。此言正如政府机关,一味借体制之便高居快意用权,沉不下去受些磨砺,终不能理解黄老的妙处。肃顺拉拢曾告之在圣上面前保举其江督之职时,他未与肃顺有书面的答谢,足见他对个中复杂关系的指臂洞察。

    所以,“明用程朱之名分,暗效申韩之法势,杂用黄老之柔弱”,正是这一册书里曾的心性和行事逻辑道路。

    曾中堂的精进,在这一册中也是让人震撼。人不是随随便便成功的。诸如,他在军务繁忙时集《经史百家杂钞》,每日看读写作,临《清爱堂帖》,坚持读史十页,等等。学不会,但可以学得象。日拱一卒,日省一事,即可。

    另外,他的“举止稳重,发言訒讷”,也是我要好好体会学习的。

    曾国藩三部书之一《野焚》读书心得500字(二)

    近来不忙,却有一些乱心的事。细读了《曾国藩·野焚》,不由心境大开,人也爽朗的笑了。曾国藩乃异人,毛主席对其有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的评价。所谓各取所需,我从中看到和领悟的并是不如何立事立业成功,而是他从困、乱、病、急、苦的逆境历练中实现自我超越,破茧成蝶的完美嬗变。

    一篇好文章或是一部好书之所以传世,除其整体构思、语

  • 3、 黛玉焚稿读后感

    黛玉焚稿读后感(一)

    喜欢看《红楼》,却不是因为宝黛的爱情。

    说来很奇怪,女人喜欢看《红楼》多数是因为爱情的份额居多,但是从小看《红楼》却是因为那份曲终人散的悲凉。

    家庭的起落对现在已经成年的我影响越来越淡了,但是白茫茫的大地一片,宝玉失魂落魄的颠倒步履,熙凤风雪压顶的凄厉呼喊却始终是难以忘却的记忆,心里的某个地方,不经意的仍然会疼。

    宝玉出家前手中的那盏破马灯还在风中瑟瑟吧,青灯古佛,何必历尽世间的苦方才想起那句遥远的阿弥陀佛。

    只是在这场巨变之前,一缕香魂已黯然而逝,含着悲,含着怨,含着满腔对爱的无奈,黛玉怒焚其终生心血凝就的诗稿,咯血而死,正是应了她中秋赏月自对的诗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一个女人该为爱情付出多少?

    我不认可很多人对黛玉的评价,黛玉的清高在现在的社会的确几无立身之地,可是黛玉对待感情的真和痴又有几人能够承担?况其才华又有几人能比?只是她的心更敏感更细腻罢了。

    矫揉造作,使小性,爱耍小心眼,这只是女性的某些特质而已,难道这个世界都要让女人变得象男人一样才有趣吗?这个世界设立了男人和女人,每种人类就应该认同自己的特点,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大家都看得赏心悦目不是很好吗?所以女人的精致无可厚非,女人的女人气更是理所当然。

    只是黛玉心里的苦无人可知。

    红评家总是认为黛玉零落的身世、多病的弱躯是其忧郁的来源,其实我想说有些人可能生来即带有某些特质的,无可逃脱,就像尼采的母亲所说:尼采出生的时候眼睛里含满了全人类的悲哀。这样的孩子,这样的眼神。黛玉的冷和傲是其与生俱来的天赋,只是这个天赋让她饱偿了爱情的苦。面对喜欢的人矜持不前,表面上一湖春水波澜不兴,但是内心的爱却是要化为泪浸湿鲛绡,化为血染透白绫。

    青春少女的爱,纯真的不能碰,却也伤的不忍回首。

    16岁的花季少女,纷繁芜杂,一样忧郁的眼神,一样骄傲的外表,到了30岁后的历经人事,沧桑几遍,褪去了青涩的外壳,多的是对人生的感悟和豁达。只是黛玉没有走出来,黛玉选择了黄土一抔掩风流,不管她的锦囊收得了多少落红艳骨,世界尽头的香丘林妹妹随之而去了。

    只落得俗人还在这世间游。红尘万丈,怎一个断字2020了得。

    黛玉焚稿读后感(二)

    看了很多遍的红楼,以前总是觉得林黛玉的一生是那么的凄凉,总也不忍看后几回中的黛玉焚稿,宝玉成亲。觉得那么残忍的结局,知道就够了,不想一遍遍去复习那种伤心。

    前些日子看了一本清代人

  • 4、 焚曲读后感2000字欣赏

    《焚曲》一书由苔丝格里森所著,讲述了一个关于一首曲子引发的故事,造成大家生活的混乱,最终也由曲子而终,从中,可以看出人性,大家有没有读过这本书?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焚曲读后感2000字欣赏,大家一起来看看。

    这两天晚上窝在家里,看了一本叫《焚曲》的书。

    这本书是上次去朋友那儿玩的时候,朋友送的。但自该书拿回来,我欢喜地撕开塑封,印上我的签章之后,便一直被搁置在床头的书桌上,直到三个月后的今天,我才正式翻开。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坦白说,先前我没听说过;读完我又特意网上搜了下,相关的介绍也不是太多。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向大家介绍一下,毕竟这是一本非常值得看的书。

    具体介绍这部书之前,我要提一下先前说到过的话剧《暗恋桃花源》,因为在我看来,就某些层面来说,他们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先温习下《暗恋桃花源》吧,一个发生在同一个剧场里的两个不相关的爱情故事:《暗恋》和《桃花源》两个不相干的剧组,因与剧场签定了同一晚彩排的合约,又因演出将近,双方争执不下又都不肯相让,最终不得不同时在剧场中彩排,反而因此成就了一出戏剧结构独特、古今悲喜交错的舞台奇观。

    作为一出现代悲剧,《暗恋》讲述的是战乱时的爱情。西南联大学生江滨柳和云之凡在上海因战乱相遇,也因战乱离散;1948年以后两人不约而同逃到台湾,却彼此不知情,苦恋近40年后才得以相见,但其时已男婚女嫁多年,江滨柳亦已风中残烛。

    《桃花源》则是一出古装喜剧。武陵人鱼夫老陶无法生育,其妻春花与房东袁老板私通,老陶伤心无奈,溯河而上,误入桃花源,度过了一段纯真烂漫近乎梦幻的时光。等他回武陵后,却发现原本如胶似漆,男欢女爱的旧妻春花与情人袁老板已经成家生子,然生活窘迫,并不美满

    现代的《暗恋》和古装的《桃花源》;严肃的的《暗恋》和无厘头的《桃花源》;慢节奏的《暗恋》和快节奏的《桃花源》;一男两女有缘无分的《暗恋》和两男一女婚姻不幸的《桃花源》虽然是对比强烈的两个故事,却又殊途同归地指向一个主题追寻,和得不到的遗憾。

    我想此刻的你,对《焚曲》这部作品可能有了一定的猜想:没错,它也由三条线连起来的:因一份曲谱而联系的、跨越两个世纪、说尽世间的爱情与人性的故事。它是一本小说,亦是一部曲谱,是一部黑暗的历史,也是一个隐藏许久的秘密,他们同样指向的,是追寻。

    首先出场的是现实中的女主朱莉娅,美国乐手。一次演出后朱莉娅在罗马一家古董店买了本gypsy的乐谱。

  • 5、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600字: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看的笔者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

    如今人们,就应说是赶上了好时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能够透过电话、信息、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电子通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人能够说已经告别了原始的信纸、信封。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读着《曾国藩家书》,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几年前自己写信读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读着亲朋好友的来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如今,无论是接电话还是看信息,总觉得少了一点韵味和感觉。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透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曾公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曾公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忙家人和亲朋。看到这些,我感动了,而且感动的想流泪。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十分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样的亲情和友情。

    也许是因为此刻的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也许是因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如今,人与人之间以前拥有的浓浓亲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渐变得淡薄,维系人与人之间感情联络的纽带越来越脆弱,感情的深浅和好坏全维系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严重失衡,以前浓厚的亲情和友情就会变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的人间百态,在当今物质极度礼貌的社会上更加凸显。我们将一切都归咎于穷和富这两个字,似乎有点偏薄。《曾国藩家书》一书中,从很

  • 6、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感悟3000字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感悟3000字:

    自从来农大工作后,因为每人每年2000元购书补贴的福利,给我这个书虫带来了极大的满足,各种书只要是看着好的,不论价格,就一概买了来(只是可惜家里太小,眼看着书柜就要被填满了)。

    一次在微博上,马伯庸分享了张宏杰要签售《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3》的消息,被我看到。曾国藩是我所素知的,而张宏杰我也曾因为罗辑思维的机缘,看到过他的《饥饿的盛世》一书的一些内容,对此人颇有好感。于是在豆瓣上查了这书的评分,然后果断把《曾》的从1到3都买了来,作为睡前的床头新宠,闲来看看。

    这一看不要紧,深刻觉得这书着实不错。通过看此书,使我对曾国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是因为之前已经读过唐浩明的《曾国藩》,对于曾的生平已经有了认识,再读此书,说及曾国藩的种种,不觉突兀。否则乍看此书,虽然能明其意,但理解终究潜一层。所谓读书是有缘分的,就是这个意思。虽然三本只读了一本半,但我还是觉得想做一下笔记,不枉作者苦心写就这几本好书。

    以上是闲话。接下来是《曾》的一些读书笔记。其实也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读书笔记,只能说是读罢此书,阖书静思,我对曾国藩的一些认识和思考。大体分三个部分:一是外事,二是内功,三是思考。

    外事:

    外事,姑定义为人这一生的外在际遇。曾国藩的一生,大背景是晚清时期,官场腐败,暮气重重。曾国藩生于1811年,死于1872年,正是中国历史最屈辱一段的前期。

    就他个人而言,人生也可分为好几个时期。30岁以前,他就是一个乡下普通的读书人。

    27岁时,命运之神降临,科举高中,中进士,点翰林。之后十年七迁,在北京做官,在37岁时做到了侍郎(副部级)的官员,直到1852年(41岁)。

    这一年,其母病逝,按制回乡守孝。此时正赶上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军进攻湖南。清政府因为正规军腐败无力,要求各地官员组织地方武装以图自保。曾国藩因在兵部干过侍郎,于是将编练地方武装的事切切实实做了起来,这就是创建湘军的来由。湘军创建以后,先在湖南打了几仗,胜负皆有,无甚声名。然后出省作战,克武昌一举成名。之后被中央政府倚为干城,一路沿长江而下,声威鼎盛。直到1857年。

    这一年,其父病逝。按制回乡守孝。而守孝期间,不断思考自己半生得失,终有大悟。1859年再次出山。

    1859年再次出山以后,很好地协调了和地方官场、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与太平天国的战事开展顺利。1864年,攻克南

  • 7、 《曾国藩》读后感

    《曾国藩》读后感(一)

    最近读了好几本书,有网络小说,人物传记,励志书籍和伟人思想,从书中所获颇丰。特别是关于曾国藩的书,如果说高中时代读《曾国藩》从中学习的是静心慎独的修身之道,而现在十多年后重读,不得不佩服他的才干。这位晚清第一重臣,无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军,教子,其远见卓识,令我们的毛主席都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一人,反省自己的修身、教育之道,不得不承认受当初受到《曾国藩》的影响。

    古人说:心底无私天地宽,又说无欲则刚,曾国藩处满清贵族排汉猜忌之中,以文臣见武功,我认为他正是奉行了这一准则。我佩服他的治军治乱的本领,乱世用重典,为此他赢得了曾剃头的恶名,斩杀有救母之恩的将领金松龄。他给我的启示就是规则必须执行,严惩必须达到目的,否则别用。我佩服他的激励制度,为了鼓舞军士士气,他亲授刻有曾涤生国藩制的腰刀,可后来因为发的太多,导致军中几乎人有一把,丧失了效果,这给我的启示是善用激励,物虽轻,用得当,效果非凡,可激励太滥就失去了意义,就像后来腰刀太多已不起作用一样,物以稀为贵。

    我更佩服他的教子之道,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能允许儿子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所读的书籍,同意儿子不参加科举考试而选择近代科学数算等知识的学习,这是多么具有非凡胆识和远见卓识的决定,而我们今天呢,是否关注了孩子喜欢什么?需要什么?贵为王公大臣的他,是晚清唯一一位异性封王的重臣,他以有识、有度、有常的准则教育和约束家人,夫人,子女和平常人家一样,早起,躬耕,亲自打扫庭院,要求儿子读书要学思结合,学以致用,不晏起,有规律,在他常年在外制办军务期间,也不忘常寄家信,嘱咐,指导家人和儿子读书。曾氏家族800多人,用后人评价无一不肖子孙,不得不让我佩服曾国藩的治家有方,文韬武略和高瞻远瞩的眼光。

    关于读书,曾国藩说:吾不望世代得富贵,但愿代代出秀才。世间流传久远的唯有知识和思想,读书可以学习知识,学习方法,掌握思想,形成思想。一个掌握了思想和方法的人,只要立志,干什么不能成呢?佛家云:钱财乃五家共有,老天夺之,他人觊觎,赌博,偷盗,败家子,只有知识和思想才不会与你共有。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物象,但能改变人生的气象;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能改变人生的宽度;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能改变人生的终点。这是多么深刻,发人深省的话啊!

    曾国藩受唐鉴的启迪,一生中强调静字2020,他平日里坚持每日自省

  • 8、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3000字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3000字:

    我是在读完《曾国藩的正门与侧面》后到网上随便搜搜,才知道这书原来是一套,共有三本。

    第一本上没有标注“1”,差点让我错过后两本。

    我读书通常是几本不同种类的书一起读,床头、桌上、抽屉、甚至乡下都放着未读完的书。只要手头没事,就摸起来看上几页。所以单本书的阅读进度会很慢,但每年都会读很多书。

    这套书梳理了曾国藩的人生轨迹,讲述了曾国藩与家人、朋友、同僚、敌人的关系。作者很少谈感受和议论,而是引用了大量资料和引注,书中很多资料来自于曾国藩的亲笔书信,可信度很高。

    在书中可以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曾国藩,一个有烟火味的曾国藩。该书把曾国藩这一生的挣扎、纠结、冲突、成长都展示了出来,非常难得。这本书还让我加深了一层对晚清的政治和社会的了解,古今对比,感触良多。

    一、不要迷信曾国藩的治家哲学

    现在流传着一种说法,“曾国藩是治家典范,曾家的后人有出息,全赖这些治家哲学,所以曾国藩的治家之道,值得学习。”

    这本书的作者,因为研究曾国藩,接触到一些曾氏后人。令人惊讶的是,这些曾氏后人对曾国藩并没有什么印象,甚至在他们的成长年代里,曾国藩是家族耻辱。那些年,曾氏家族里有个默契,互相不提曾国藩。

    原来曾国藩对“天津教案”的处理(曾国藩被人坑了),毁坏了他在民间的良好形象,被人称做“汉奸”“卖国贼”。改革开放之后,曾国藩的形象又逐渐好起来,很多关于曾国藩的东西又浮出水面。

    所以流传的说法并不靠谱,曾氏后人很长一段时间有意跟他划清界限,他们发展不靠曾国藩的治家哲学。

    二、曾国藩的治家哲学如何?

    从曾国藩这一辈和下一辈的发展总体情况来看,非常糟糕。

    曾国藩是家中长子,族中长孙,是家族责任最重的一个人。他的弟弟中(曾国潢、曾国华、曾国荃、曾国葆),曾国潢当了一辈子乡绅,曾国荃成为封疆大吏,曾国华战死沙场(自己作死),曾国葆病死军营。

    曾国藩的几个儿子中,最大一个夭折,二子儿很有出息成为著名外交家,三儿子虽在数学上有造诣,但却深受科举之害,郁郁早死。几个女儿,除了最小的那一位,其余个个命运凄惨。

    就曾的几个兄弟的人生经历来看,曾国藩的教导没起到作用,只有曾国荃晚年的时候接受了他的部分思想。曾国藩几个女儿的悲惨命运更是与他的教导有直接关系。

    既然是这么个情况,曾国藩的治家处事之道就没有用,甚至是错的?

    这么下结论还是太武断了,让我们稍微分析一下当

  • 9、 《曾国藩》读后感800字

    从小至今读过的书籍很多,似乎哪本书看完后都有感触。但仔细一想,十多年前我看过的《曾国藩》这部小说给我的感触最深。

    这部三卷本的小说是我省现任作家协会主席唐浩明的成名之作,对100多年前清朝的大人物曾国藩作了深入细致的刻画和描写。记得我当时从书店买回这套书,只花两个通晚就看完了。

    曾国藩历来是个有争议的人物,誉之为圣贤、毁之曰元凶。但掩卷长思,曾国藩的确是个能人、是个功德近乎完美的人。大致说说吧:

    一是他的进取精神值得学习。他从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乡下孩子,通过科举考试,先是秀才、再考举人、最后考中进士,并进入当时朝廷的最高学问机构翰林院。这条路径绝不是一般人所能走下去的,但他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居然成功了。除开天份、机遇之外,更多的是他那顽强的学习精神使然。

    二是他那超人的洞察力值得钦佩。他从一介书生投笔从戎,通过自己募兵、训练出战斗力很强的湘军,最终将太平天国起义镇压下去,为保住大清的江山立下汗马功劳。当然,在此不多评说他的政治立场,这方面的评价已经很多很多,有人谓其为元凶就由此而来。单从他在军事行动和复杂的政治格局中表现出来的超人洞察力这点,就颇令人觉得他很不一般。他的裁撤湘军、他的忍辱负重、他之后大力促进洋务运动,等等,无不证明他不愧是个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这种洞察力的形成,离不开广博知识的积累、离不开善于审时度势的头脑。

    三是他的慎独精神值得借鉴。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写日记,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日记中,他不断地反省自我每天的得失成败。如果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他不惜痛责自己,并在今后有意识地加以改正。数年下来,成就了一个人格完整、立身修德堪称楷模的曾国藩。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现在有如此多的人研究曾国藩、崇拜曾国藩了。

    当然,曾国藩值得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唐浩明先生写的这部小说,基本上遵循史实,为我们今天完整地了解曾国藩可谓是开启了一扇方便之门。谢谢唐先生、更谢谢曾国藩老先生,是你们教会了我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 10、 曾国藩读后感

    曾国藩读后感(一)

    《曾国藩》这本书讲述了曾国藩一生的功与过。书中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其组织训练团勇建立湘军,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和经历;深刻透彻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处事之道,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与作用;同时又公正地科学地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作用。

    从《曾国藩》这本书中,我认识到曾国藩是一个光明磊落的读书人,身上有着典型中国读书人的特质,怀揣治国之志,尽其所能报效国家。如果抛开腐败清王朝的历史环境来看曾国藩,他的用人方略、处事之道值得我们学习,他的那份对国家、对民族、对家人的爱更值得我们尊敬。曾国藩从二十三岁考取秀才,到三十二岁致力于朱理学,再到三十八岁编成《曾氏家训》,不断拜师不断学习各家学派,虽然他后半生一直在征战,经历坎坷,依然不忘自律和学习。虽然曾国藩身居高位,在自己取得巨大成就时,从来不迷失自己,自律自省,勤俭节约,他不仅这样要求自己,而且也这样要求自己家人,从没有给自己的子女任何特殊待遇,时刻叮嘱家人要克己自律。

    曾国藩在教育上选拔和培养了一批人才,他识人善用,选拔人才不拘一格,先后提拔了张裕钊、吴汝纶、黎庶昌、薛福成等一批对日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幕僚。曾国藩的很多门徒如李鸿章,彭玉麟等都是后来官图显赫的人物。曾国藩非常重视教育,在攻克金陵之后,修复江南贡院,招贤纳士,为国家选拔人才,同时他还创建了金陵书局,筹钱出版经典书籍,翻译国外新科技着作,为中国近代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思想运动奠定了基础。

    曾国藩在自己的军事路途上,并非一帆风顺,经历了多次大起大落,甚至一度因为战败而投水自尽,在军事作战上曾国藩屡次失败,军事才能并不突出,但他能够识人善用,倚重彭玉麟、曾国荃等多位名将,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战胜了太平军,保住了清王朝,也成就了自己位极人臣的极高地位。

    在晚年时,国难临头时,曾国藩一心想挽救国家,致力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事业,购买国外仪器设备,雇佣外国专家进行科技研究,技术创新,组织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虽然最终他发起的洋务运动没能突破封建统治的重重障碍,没有达到自强的目的,但也为对救国道路的探索提供了经验。

    总之,我们要懂得一个道理:活到老,学到老,学会

  • 2019-10-19

  • 2023-03-08

  • 2019-09-27

  • 2019-09-27

  • 2019-09-30

  • 2019-09-20

  • 2019-09-28

  • 2019-09-23

  • 2019-10-23

  • 2019-09-26

  • 2019-09-23

  • 2019-10-22

  • 2019-11-06

  • 2019-10-09

  • 2019-10-11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29

  • 2019-09-19

  • 2019-09-20

  • 2022-06-02

  • 2019-10-28

  • 2019-09-19

  • 2019-09-25

  • 2019-09-20

  • 2019-10-04

  • 2019-09-23

  • 2021-04-12

  • 2023-01-14

  • 2019-09-26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09-23

  • 2021-05-05

  • 2019-11-16

  • 2023-05-09

  • 2019-10-29

  • 2021-11-27

  • 2019-09-20

曾国藩野焚读后感3000字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曾国藩野焚读后感3000字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曾国藩野焚读后感3000字、2024曾国藩野焚读后感3000字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