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曾国藩日记读后感 > 地图 > 曾国藩日记读后感,2024曾国藩日记读后感
曾国藩日记读后感相关栏目
曾国藩日记读后感热门栏目
曾国藩日记读后感推荐
曾国藩日记读后感

(共 3604 篇)

  • 1、 《曾国藩日记》读书笔记

    学界有晚清四大著名日记的说法。这四部日记分别为曾国藩的《求阙斋日记》、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王闿运的《湘绮楼日记》、翁同龢的《翁文恭公日记》。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推曾国藩的日记。

    现存的曾氏日记,起自道光19年正月初一日,终止于其去世的当天,即同治十一年2月初4日,时间跨度长达34年。或许是早期的曾氏恒心不够,因宦务繁杂而有所间隔,也或许是因迁徙而遗失、因战火而焚毁等缘故,34年的日记中有所缺失,流传至今的文字约130万言。宣统元年,中国图书公司将其手稿印行。曾氏日记究竟因为什么缘故而受到后世的重视呢?笔者以为,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曾氏是一个对中国近代历史有很大影响的人物,无论是学术界还是社会民众,对其一生的行事都很有兴趣。他的亲笔日记,尤其是其咸丰八年六月再次出山之后逐日记录的日记,对研究他本人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有任何其他史料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曾氏出生于偏僻乡村的世代农家,后来成为扶危定倾的国家干臣。一百多年来,他是所有平民子弟的励志榜样,人们对他的成长史格外关注。曾氏的日记,尤其是早年在京师翰苑刻苦自励的那一段心路历程,堪称一切有志向有抱负的年轻人的最佳教科书。梁启超当年就是这样学曾氏的。他对人说:近设日记,以曾文正之法,凡身过、口过、意过皆记之。 曾氏的修身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自觉认真。他以圣贤为榜样,以慎独为准则,以血战之勇气,以截断后路之决心,从严要求,切实践行。常言说人非圣贤,但曾氏偏要以圣贤为目标,宣称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他为何要如此为难自己?原来,曾氏采取的是取法上上的策略。古人认为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若想得其上,便只有取法上上了。正因为目标定得甚高,所以尽管曾氏终其一生并未成为圣贤,但在道德自我完善这方面,古今政治家中罕有其匹。尤其于克己自律上,在一塌糊涂的晚清官场,他应属凤毛麟角。

    第三,今人读曾国藩,主要是看重他的人生智慧与处世谋虑。他的日记,恰恰记录了不少关于这方面的领悟。因为是私人的随手所录,曾氏的这些悟道过程,便会以最初始最本色最随意的状况保留下来,因而也便更具有真实性与借鉴性。

    曾氏不是原创型的思想家,他也不是对理学有重大贡献的学问家,实事求是地说,曾氏只是一个将中国传统文化履行于人生事业中的经世致用者。他对道的思索与领悟,更多地体现在世俗、庸常中。他信奉绝大学问皆在家庭日用之中的理学真谛。他勤于思考,善于归纳

  • 2、 学而优则仕_《曾国藩日记》读后感

    学而优则仕_《曾国藩日记》读后感,欢迎阅读点评!

    进入读书篇,自古以来学而优则仕,古代当官的人几乎个个都是文章大家,学问大家。当官的文采很差,也就在本朝建国时期的独一份吧。现在基本在体制内的官员们,基本文笔还是写字都非常不错。这和中国自古以来是文章大国还是分不开的。曾国藩是个爱读书,肯读书,读恒书的人,又是一个经世致用的人。一书不通,不翻下书。翻开曾氏日记,大概有17篇日记涉及到读书。其实每次要去总结曾氏的日记,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每篇日记主题不同,也是相当考验人的归纳、总结能力。今天从读书心态、读书方法、文章之美、读书感悟这几部分和大家掰扯一下。

    在曾氏日记中谈读书心态的有两点,一点是读书为人还是为己,另一点是需要虚己以游世。最后我再增加一点,读书要有怀疑精神。

    读书为什么会有为人为己之分。《论语》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人者,为了装点门面,为了在人前炫耀。为己者,主要是自己道德学问的提升,并不求学而外露。好比有的人跑步锻炼,每天都发朋友圈,希望大家点赞,但是有的人就是默默锻炼,默默坚持。其实两者的发心是不同的,有些人做事是为了别人的赞美而做,有些人做事只为了自己真正喜欢,真正想做,最后所能达到的深度却截然不同。

    虚己以游世、乘物以游心,这是庄子的思想。曾氏在日记中提了一个观点就是人不可自高,以自己的空杯心态进入作者的思想世界,游历作者的心路历程,感受作者所感受的,思想作者所思想的,不要为了显示自己的学识,能力妄加评判古人。不过从我看来,人还是需要有一些怀疑精神的,特别在读书这件事上,因为读书是一种享受,但是真的要有所收获的话,那需要有批评的思维去评价文章,所谓的“与作者聊天”,读书要有批评思维,然后站在作者的角度批评自己的批评思维,这样对于书的理解才能进一步。

    曾氏在日记中谈论读书的方法,一是他认为读书应该读大家名著。选一、二家为好。五古专读陶潜,七古专读韩愈,五律专读杜甫,七律专读黄庭坚,七绝专读陆游。二是他认为要把书读薄,曾氏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他经常用很简单的文字便做了概括。他曾概括古书、古文最可以学习的有八个方面,他概括为《诗》之节,《书》之括,孟之烈,韩之越,马之咽,庄之跌,陶之洁,杜之拙。这些各是什么呢?

    诗之洁,孔子曾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也就是节制的意思。

    书之括,《尚书》作为我国最早的政事史料,以起简要概括文风为主。

  • 3、 《曾国藩》读后感

    《曾国藩》读后感(一)

    最近读了好几本书,有网络小说,人物传记,励志书籍和伟人思想,从书中所获颇丰。特别是关于曾国藩的书,如果说高中时代读《曾国藩》从中学习的是静心慎独的修身之道,而现在十多年后重读,不得不佩服他的才干。这位晚清第一重臣,无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军,教子,其远见卓识,令我们的毛主席都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一人,反省自己的修身、教育之道,不得不承认受当初受到《曾国藩》的影响。

    古人说:心底无私天地宽,又说无欲则刚,曾国藩处满清贵族排汉猜忌之中,以文臣见武功,我认为他正是奉行了这一准则。我佩服他的治军治乱的本领,乱世用重典,为此他赢得了曾剃头的恶名,斩杀有救母之恩的将领金松龄。他给我的启示就是规则必须执行,严惩必须达到目的,否则别用。我佩服他的激励制度,为了鼓舞军士士气,他亲授刻有曾涤生国藩制的腰刀,可后来因为发的太多,导致军中几乎人有一把,丧失了效果,这给我的启示是善用激励,物虽轻,用得当,效果非凡,可激励太滥就失去了意义,就像后来腰刀太多已不起作用一样,物以稀为贵。

    我更佩服他的教子之道,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能允许儿子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所读的书籍,同意儿子不参加科举考试而选择近代科学数算等知识的学习,这是多么具有非凡胆识和远见卓识的决定,而我们今天呢,是否关注了孩子喜欢什么?需要什么?贵为王公大臣的他,是晚清唯一一位异性封王的重臣,他以有识、有度、有常的准则教育和约束家人,夫人,子女和平常人家一样,早起,躬耕,亲自打扫庭院,要求儿子读书要学思结合,学以致用,不晏起,有规律,在他常年在外制办军务期间,也不忘常寄家信,嘱咐,指导家人和儿子读书。曾氏家族800多人,用后人评价无一不肖子孙,不得不让我佩服曾国藩的治家有方,文韬武略和高瞻远瞩的眼光。

    关于读书,曾国藩说:吾不望世代得富贵,但愿代代出秀才。世间流传久远的唯有知识和思想,读书可以学习知识,学习方法,掌握思想,形成思想。一个掌握了思想和方法的人,只要立志,干什么不能成呢?佛家云:钱财乃五家共有,老天夺之,他人觊觎,赌博,偷盗,败家子,只有知识和思想才不会与你共有。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物象,但能改变人生的气象;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能改变人生的宽度;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能改变人生的终点。这是多么深刻,发人深省的话啊!

    曾国藩受唐鉴的启迪,一生中强调静字2020,他平日里坚持每日自省

  • 4、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600字: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看的笔者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

    如今人们,就应说是赶上了好时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能够透过电话、信息、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电子通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人能够说已经告别了原始的信纸、信封。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读着《曾国藩家书》,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几年前自己写信读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读着亲朋好友的来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如今,无论是接电话还是看信息,总觉得少了一点韵味和感觉。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透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曾公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曾公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忙家人和亲朋。看到这些,我感动了,而且感动的想流泪。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十分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样的亲情和友情。

    也许是因为此刻的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也许是因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如今,人与人之间以前拥有的浓浓亲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渐变得淡薄,维系人与人之间感情联络的纽带越来越脆弱,感情的深浅和好坏全维系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严重失衡,以前浓厚的亲情和友情就会变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的人间百态,在当今物质极度礼貌的社会上更加凸显。我们将一切都归咎于穷和富这两个字,似乎有点偏薄。《曾国藩家书》一书中,从很

  • 5、 曾国藩读后感

    曾国藩读后感(一)

    《曾国藩》这本书讲述了曾国藩一生的功与过。书中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其组织训练团勇建立湘军,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和经历;深刻透彻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处事之道,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与作用;同时又公正地科学地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作用。

    从《曾国藩》这本书中,我认识到曾国藩是一个光明磊落的读书人,身上有着典型中国读书人的特质,怀揣治国之志,尽其所能报效国家。如果抛开腐败清王朝的历史环境来看曾国藩,他的用人方略、处事之道值得我们学习,他的那份对国家、对民族、对家人的爱更值得我们尊敬。曾国藩从二十三岁考取秀才,到三十二岁致力于朱理学,再到三十八岁编成《曾氏家训》,不断拜师不断学习各家学派,虽然他后半生一直在征战,经历坎坷,依然不忘自律和学习。虽然曾国藩身居高位,在自己取得巨大成就时,从来不迷失自己,自律自省,勤俭节约,他不仅这样要求自己,而且也这样要求自己家人,从没有给自己的子女任何特殊待遇,时刻叮嘱家人要克己自律。

    曾国藩在教育上选拔和培养了一批人才,他识人善用,选拔人才不拘一格,先后提拔了张裕钊、吴汝纶、黎庶昌、薛福成等一批对日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幕僚。曾国藩的很多门徒如李鸿章,彭玉麟等都是后来官图显赫的人物。曾国藩非常重视教育,在攻克金陵之后,修复江南贡院,招贤纳士,为国家选拔人才,同时他还创建了金陵书局,筹钱出版经典书籍,翻译国外新科技着作,为中国近代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思想运动奠定了基础。

    曾国藩在自己的军事路途上,并非一帆风顺,经历了多次大起大落,甚至一度因为战败而投水自尽,在军事作战上曾国藩屡次失败,军事才能并不突出,但他能够识人善用,倚重彭玉麟、曾国荃等多位名将,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战胜了太平军,保住了清王朝,也成就了自己位极人臣的极高地位。

    在晚年时,国难临头时,曾国藩一心想挽救国家,致力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事业,购买国外仪器设备,雇佣外国专家进行科技研究,技术创新,组织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虽然最终他发起的洋务运动没能突破封建统治的重重障碍,没有达到自强的目的,但也为对救国道路的探索提供了经验。

    总之,我们要懂得一个道理:活到老,学到老,学会

  • 6、 曾国藩黑雨读后感

    曾国藩黑雨读后感(一)

    看完曾国藩《黑雨》,曾国藩死时黑雨滂沱,结果窗外就淅淅沥沥下起雨来。

    是该写篇书评。

    其实在看曾书之前,我对这个历史任务的了解只有历史书上带领湘军击败太平军,以及创办安庆军械所。最有名的是《曾国藩家书》,还记得初中的那位女历史老师上课时常拿着一本《血祭》,放在坐第一排我的桌子上。还幼稚的我一向崇拜强权,所以《血祭》着实令我向往。但在八年后,当我连续看完这三本书时,才知道唐浩明写的曾国藩,真是着实是一部历史事件小说,几乎没有儿女私情,这点与二月河大相径庭。

    二月河的书看起来比较有意思,有趣味,那种君臣关系让人崇拜。成功多于失败,往往让人拍案叫绝。

    但唐浩明笔下的曾国藩却是败多于成,他的人生坎坷异常。我觉得曾有点象二月河笔下的雍正,人物性格较为正统、刻板,封建家族大家长式。但雍正身边的人才较多,切人心所向。曾国藩身边虽然也是人才济济,却是各自打算盘,虽有极少数与曾一条心,切崇拜其为人,如彭玉麟。这毕竟是臣与君的分别。

    觉得黑特别适合曾国藩,这部书的书皮就是黑色,他先是崇尚程朱之学,然后经陈广敷点醒,予以庄老处世《道德经》、《南华经》。

    自古以来,手握重兵的臣子,都受到君主的猜忌,而无论他是忠或奸。手握重兵本身就是君家一大忌,更何况是在满人当朝的汉大员身上。因此当剪灭长毛后,曾主动自剪羽翼,裁撤湘军。办理津案,使他留下骂名;镇压太平天国又使历史学家从各个角度称辩他的利弊。美名有之,骂名亦有之。致使身在封建社会没落这个历史背景中的大人物,也变得晦暗不清,让人无从评判。

    但他是一个忠于主上的大吏,这倒是最贴切的称谓。另外他的联及家书,还有书法也流传下来,翰林苑学士之名还是有实。

    康福本来我很看好,不知为什么,我非常欣赏在大人物身边忠心耿耿的子弟或家仆,如二月河傅恒的家仆、康熙身边的臣子,故康福与曾之间的误会到死未解,我很为之遗憾。

    曾国藩家族弟及胞弟,才能都太差,没有能接替他、辅佐他的,憎国荃稍微强点,但我不喜欢他。

    这里我还是喜欢彭玉麟,是个奇男子。

    曾国藩黑雨读后感(二)

    本书既写曾国藩的文韬武略,也写他的待人处世与生活态度;既写他的困厄与成功,也写他的得宠与失宠。曾国藩制胜的兵法、治军行政的方针,他独特的人生观、处世哲学,很值得我们学习。

    整本书的叙述从曾国藩的老母病故,曾国藩从礼部侍郎位置退下,回家守孝开始。当时, 在曾国藩的老家湖南,太平天国叛军正在攻打长沙城(不过后来

  • 7、 《曾国藩》读后感集锦

    《曾国藩》读后感是我们从网络收集和整理的,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汲取书本中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进化自己的思想,完成了作品的阅读,我们的内心也会备受感动。为了巩固自己获得的知识,我们应该写下来,记录进自己的读后感里面。

    《曾国藩》读后感(篇1)

    当今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可以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有多少人写过信,回想起学生时代,自己也成写过信收过信,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

    《曾国藩家书》中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一代名人重臣通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他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他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他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助家人和亲朋。

    看到这些,我感动了。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非常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他一样的亲情和友情。更深一层的思考中,我顿悟到,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没有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披金戴银,拥有万贯家财,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动物而已。因为人毕竟是靠感情维系的动物,没有感情与禽兽无异。

    《曾国藩》读后感(篇2)

    读过这本书后,让我认识到一个传统的儒家文化的正面价值,儒家文化的包容性、儒家文化的弹性、儒家文化的活力。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做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

  • 8、 《曾国藩大全》读后感
    《曾国藩大全》读后感 自古孔圣人就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然而能够做到了屈指可数,曾国藩便是其中一位。作为晚晴第一名臣,曾国藩识人用人的才能绝对是值得后人借鉴的,正是因为那套独属于他的方法,让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升官最快、保官最稳、为官最佳、罢官最善的政客。平日湘军将帅都对他毕恭毕敬,纵使在他不得志,甚至曾经的手下在官职上都超越他时,依然听从他的指令,尊他为领袖,并且帮助他快速升职。也正因为如此,文正公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后人的楷模,为后人敬仰。世人云:经商要学胡雪岩,做官要学曾国藩。毛主席也曾言:愚于近人,独服曾文公。蒋介石更是处处效法他。 《冰鉴》是曾国藩通过看人的相貌气色来辨识人才的观点的总结,但其中不乏封建迷信,单靠这些来观察了解一个人未免有些偏颇。其实,除此之外,曾国藩更是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经验智慧,这些经验智慧能更系统全面的帮助他识人用人。 他的这套经验智慧,在我看来,可以从下面两个大方面考虑: (一)智慧、度量、诚心:用人者应具备的三大素质 (二)情感、利益、约束:用人者应掌握的三大手段 本文就是从两个大方面中的六个小方面依次讨论: (一)用人要有知人之明 用人恰不恰当,关键在于对人才的把握是否正确。曾国藩知人识人的能力很高,就连对手石达开也说曾国藩虽然不善于打仗,但在战略谋划和识拔人才方面却几乎没有什么遗漏,薛福成也说曾国藩知人之鉴,超轶古今。或邂逅与风尘之中,一件以为伟器;或特色于形迹之表,确然许为异才。 咸丰八年(1858)年,曾国藩率湘军收复了九江,与他有师生关系的李鸿章认为一旦投奔湘军,曾国藩一定会委以重任。当他满怀希望地赶到九江之后,曾国藩却以种种理由拒见他。李鸿章心急火燎,不知曾国藩要干什么。于是当他得知与自己有同年之谊的陈鼐在曾国藩幕府中,就请陈鼐前去试探曾国藩的意图。既然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得意门生,那曾国藩为什么要如此冷淡他呢?陈鼐也不明白。于是陈鼐决定去打探一下,并替李鸿章说好话。当陈鼐问及原因时,曾国藩便同他说,李鸿章心高气傲,如果不磨掉他的锐气,将不利于他的成长。李鸿章进了曾国藩的幕府之后,曾国藩果然又对李鸿章的棱角着意进行了一番打磨。这大概就是曾国藩培养学生的一番苦心吧。曾国藩在谈到用人时曾经说,要广收、慎用。为了掌握人才的基本情况,曾国藩十
  • 9、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 寒假里,我读了《曾国藩家训》虽然没读完,但其中的故事让我感触很深。 曾国藩,他被称为晚清中兴名臣之首,又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后的理学大师和一代大儒。大家想,这样一位名人,肯定是聪明绝顶吧!那让我们来看一个小故事吧。 在公元1825年一个冬天的晚上,天气很冷,一般人都早早上床睡觉去了,只有小偷在这时工作。有一个小偷早早地趴在一户人家的房梁上等待最佳时机。这户人家里的一个孩子正在背书,小偷想,等他背完了我再下去工作吧。这孩子背的文章并不长,按理说一会儿就背完了,可这孩子背了一晚上还没有背过。小偷在房顶上又冷又饿,眼看着再不走天就亮了,冻了一晚上什么也没偷着,他气得不得了,蹭的一下就从房顶上蹦了下来。小偷一把抢过小孩手里的书,啪的一下摔在地上,说:不就是一篇文章嘛!有什么难的。小偷一下就背了出来,原来,小偷趴在房顶上一晚上,听都听会了!这个笨孩子是谁呢?原来他就是曾国藩。 那么,曾经小时候那么笨的孩子后来怎么就成为那么有才能的人了呢?我看过书后才知道,原来,曾国藩虽然笨一点,却是一个特别勤奋好学的人,他每天都坚持学习,坚持写日记,每天都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检查过错,加以改正,不是坚持一天两天,而是一辈子。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奋斗后,他才成为了一代大儒。 今后,我也要向他学习:学习他勤奋刻苦学习,坚持不懈的精神,坚持每天写日记,时刻提醒自己的言行,努力做一个自立、自省、自信、自强的人!

  • 10、 曾国藩血祭读后感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嘉庆十六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的一个书生门第家庭。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曾国藩血祭读后感 ,欢迎阅读。

    曾国藩血祭读后感(一)

    晚秋午后,倚窗而坐,细品唐浩民先生大作曾氏国藩全集,擎手徐徐合上其中之一季——血祭篇。伏案而瞧窗外,忽见一片黄叶飘摇中从枝梢坠落,内心汹潮迭起,慨叹万千。

    此慨叹细思之,接三处为其源,一谓之当下之时局,二谓之清廷及官员,三谓之太平天国之义士。

    首谈当下之时局。清自康熙以来即以闭关锁国之政策示于世人,待之乾隆朝更盛,帝每遇外使朝觐,即以天朝上国,物阜人丰自诩。管窥国际之局势,兼之官宦、国民皆以龙马精神之气态:毋庸与外界沟通,泱泱大国自可富强于世界。熟不知,欧美诸国假二次工业革命之机,遽以在科技之界胜我十余百倍,而国人不自知也。待嘉庆、道光之勤政,屡有外族来犯,吾朝之技落之于万八千里,望其项背而不能,加之八旗兵役之徒,久不操练,纪律败坏,焉有不败之理也。遂慑于外族淫力,与之签订数款之约,以致民不聊生。值此民怨骤升之际,洪杨以教会之理愚于众,谓之挽众生于水火,于是揭竿而起者数月达至万众。至咸丰朝,攻下南京号之以天京,洪自立另朝而与清廷抗礼。基于各处旗兵、绿营不堪一击之颓势,道光、咸丰之朝特准各地设民团以正其统治,曾氏国藩之属出世,皆假于当下之时局,乱世出英雄,不可不谓之理也!

    再论清廷与官宦之属。彼自洪杨内乱兴起之时,并着外患屯于国界,亦识局势之大危也,然较之统治之干系,遂取安内而后攘外。于是乎,朝野上下,不论保守、激进,皆以除洪杨叛逆为首任,国藩出于此时,值母丧去职守孝,以其人品、才干闻于湘省。洪杨起事以来,湘省各处接连告急,巡抚张亮基以恳切之心,加之以左宗棠季高之妙计,陈敷、郭嵩焘之礼请,曾涤生遂授命于危难之间,出纆山组织湘勇,以抗洪杨之乱。曾涤生国藩者,其人品堂正、处事谨慎、待人和善、善于用人,有阅《曾国藩家书》者亦可细知,论文采更是斐然,曾师从唐鉴,究涤生致仕,虽拜中堂穆彰阿,然观其官途后遇,不可不叩恩于师门唐鉴,唐鉴以其一世之名荐涤生于咸丰帝,并赠之不为圣贤,则为禽兽;只问耕耘,莫问收获条幅以勉之。国藩亦以此为为戒,谨记于心,忠于君主,兼之塔奇布、胡玉麟、罗泽南、康福等数士从旁协助,数次胜于洪杨之军,而各旁亦赐赏颇丰。然终

  • 2019-09-23

  • 2019-10-09

  • 2019-10-11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29

  • 2019-10-28

  • 2019-09-19

  • 2019-09-25

  • 2019-09-20

  • 2023-05-09

  • 2019-10-22

  • 2019-09-27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09-27

  • 2019-09-30

  • 2019-11-16

  • 2019-11-06

  • 2022-06-28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10-17

  • 2023-03-16

  • 2019-11-12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09-28

  • 2022-06-02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10-04

  • 2019-10-24

  • 2019-10-29

  • 2021-04-12

  • 2023-01-14

  • 2023-06-18

  • 2019-10-11

  • 2021-07-26

  • 2019-09-25

曾国藩日记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曾国藩日记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曾国藩日记读后感、2024曾国藩日记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