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心得 > 曾国藩野焚读书分享 > 地图 > 曾国藩野焚读书分享
曾国藩野焚读书分享相关栏目
曾国藩野焚读书分享热门栏目
曾国藩野焚读书分享推荐
曾国藩野焚读书分享

(共 4541 篇)

  • 1、 曾国藩三部书之一《野焚》读书心得500字

    一个人是好还是坏,不是简简单单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的,而是需要客观的评价,有时候,有人说好,也有人说不好!曾国藩就是这样一位被后人争议的人之一!那么,你在看了曾国藩的《野焚》之后,有什么感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曾国藩三部书之一《野焚》读书心得500字,供大家参考。

    曾国藩三部书之一《野焚》读书心得500字(一)

    掩卷《曾国藩:野焚》,心野起伏,不得平静。人到底能承受多少压力,万事务清务尽时能劳烦多少心力,不敢想象。

    从孔孟朱理,到申韩法学,在这一册,曾又到了黄老之道。为什么杂用黄老,唯曾缺少黄老,等黄老之道指导他的知行时,他又有了别一番力量,就象游戏里的失血补回,失的更少了,补的更快了,生命力更强了。

    岐黄医世人之身病,黄老医世人这心病。黄老之道,当读《老子》《庄子》,曾可以倒背如流,但他听丑道人“结合这些年来的人事纠纷,再认真细读十遍”一番话后,静下心来,再从老庄中悟出从前未悟出之道理并践之。“柔胜刚,弱胜强”。

    他认为书屋里的滋意的快意,终会导致损害。“如果不是自己亲身体验过,在书斋里,在六部签押房里是无论如何也设想不到的,它们对事业的损害,大大地超过了一时的风光和快意”。此言正如政府机关,一味借体制之便高居快意用权,沉不下去受些磨砺,终不能理解黄老的妙处。肃顺拉拢曾告之在圣上面前保举其江督之职时,他未与肃顺有书面的答谢,足见他对个中复杂关系的指臂洞察。

    所以,“明用程朱之名分,暗效申韩之法势,杂用黄老之柔弱”,正是这一册书里曾的心性和行事逻辑道路。

    曾中堂的精进,在这一册中也是让人震撼。人不是随随便便成功的。诸如,他在军务繁忙时集《经史百家杂钞》,每日看读写作,临《清爱堂帖》,坚持读史十页,等等。学不会,但可以学得象。日拱一卒,日省一事,即可。

    另外,他的“举止稳重,发言訒讷”,也是我要好好体会学习的。

    曾国藩三部书之一《野焚》读书心得500字(二)

    近来不忙,却有一些乱心的事。细读了《曾国藩·野焚》,不由心境大开,人也爽朗的笑了。曾国藩乃异人,毛主席对其有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的评价。所谓各取所需,我从中看到和领悟的并是不如何立事立业成功,而是他从困、乱、病、急、苦的逆境历练中实现自我超越,破茧成蝶的完美嬗变。

    一篇好文章或是一部好书之所以传世,除其整体构思、语

  • 2、 [跟我写读后感]曾国藩野焚读后感范文集锦(8篇)

    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经典书籍。对于网络推荐阅读作品,相信您在阅读之后会有专属自己的收获,面对作品里的情节、人物,我们需要从相关的角度去分析它。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跟我写读后感]曾国藩野焚读后感范文集锦(8篇)”,欢迎阅读,希望这些可以帮助到大家!

    曾国藩野焚读后感 篇1

    一直以来,想认认真真读一本书,可惜事务繁杂,定不下心来。一日,偶然看到《曾国藩家书》,翻之,字行间话虽短,然语言精练,读之令人深思。

    曾国藩作为大儒,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其学识之博、见识之远,在中国历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的。家书中体现的“仁”、“礼”、“慎”等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现在来看也十分具有积极的意义。

    曾国藩在家书中写到:正人先正己,时刻不忘修身养德。曾国藩说修身养德的关键是:诚、静、谨、恒。诚为诚实、诚朴,为人表里一致。静,指的是心、气、神、体都处于安静放松的状态。谨,主要指言语和行动上的谨慎,不打诳语,不讲无根据之话,不做无胜算之事。恒,指的有恒心,生活有规律,做事有毅力。这些往往是我们现在社会所欠缺的,君不见,部分高官大吏因腐败深陷囹圄,自身的原因就是不注意修身养德。“常存敬畏之心,则是载福之道”、“多见自己过,少见他人非,不思他人得,却防自己贪”,敬畏规矩、修身养德才是我们处事应有的标准,有了这样的标准,我们才能够坦坦荡荡、堂堂正正地做人,而且能够做到修而乐之,修而有为。

    我们应该用“入世精神以办实事,体老庄以寄闲情,由中国文化中培养见地,从传统道德中汲取力量”。以普通出身,凭自我奋斗,立大志,修炼人格,以大气度做事,以收敛态做人,认准目标,用“屡败屡战”的精神修炼心态,端正心态。

    曾国藩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从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曾国藩对读书的态度。并且他还认为家塾可读书,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而他自己更是每天必读书十页,写百字,记日记,而且逢三日写回信,逢八日作诗。雷打不动。并且读书时“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正是这种读书持之以恒的精神让他在文采方面的造诣连毛泽东主席都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克己复礼,修身养德,谨小慎微,非要做一大儒,生活会收获很多快乐。

    曾国藩野焚读后感 篇2

  • 3、 《曾国藩日记》读书笔记

    学界有晚清四大著名日记的说法。这四部日记分别为曾国藩的《求阙斋日记》、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王闿运的《湘绮楼日记》、翁同龢的《翁文恭公日记》。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推曾国藩的日记。

    现存的曾氏日记,起自道光19年正月初一日,终止于其去世的当天,即同治十一年2月初4日,时间跨度长达34年。或许是早期的曾氏恒心不够,因宦务繁杂而有所间隔,也或许是因迁徙而遗失、因战火而焚毁等缘故,34年的日记中有所缺失,流传至今的文字约130万言。宣统元年,中国图书公司将其手稿印行。曾氏日记究竟因为什么缘故而受到后世的重视呢?笔者以为,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曾氏是一个对中国近代历史有很大影响的人物,无论是学术界还是社会民众,对其一生的行事都很有兴趣。他的亲笔日记,尤其是其咸丰八年六月再次出山之后逐日记录的日记,对研究他本人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有任何其他史料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曾氏出生于偏僻乡村的世代农家,后来成为扶危定倾的国家干臣。一百多年来,他是所有平民子弟的励志榜样,人们对他的成长史格外关注。曾氏的日记,尤其是早年在京师翰苑刻苦自励的那一段心路历程,堪称一切有志向有抱负的年轻人的最佳教科书。梁启超当年就是这样学曾氏的。他对人说:近设日记,以曾文正之法,凡身过、口过、意过皆记之。 曾氏的修身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自觉认真。他以圣贤为榜样,以慎独为准则,以血战之勇气,以截断后路之决心,从严要求,切实践行。常言说人非圣贤,但曾氏偏要以圣贤为目标,宣称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他为何要如此为难自己?原来,曾氏采取的是取法上上的策略。古人认为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若想得其上,便只有取法上上了。正因为目标定得甚高,所以尽管曾氏终其一生并未成为圣贤,但在道德自我完善这方面,古今政治家中罕有其匹。尤其于克己自律上,在一塌糊涂的晚清官场,他应属凤毛麟角。

    第三,今人读曾国藩,主要是看重他的人生智慧与处世谋虑。他的日记,恰恰记录了不少关于这方面的领悟。因为是私人的随手所录,曾氏的这些悟道过程,便会以最初始最本色最随意的状况保留下来,因而也便更具有真实性与借鉴性。

    曾氏不是原创型的思想家,他也不是对理学有重大贡献的学问家,实事求是地说,曾氏只是一个将中国传统文化履行于人生事业中的经世致用者。他对道的思索与领悟,更多地体现在世俗、庸常中。他信奉绝大学问皆在家庭日用之中的理学真谛。他勤于思考,善于归纳

  • 4、 黛玉焚稿读后感

    黛玉焚稿读后感(一)

    喜欢看《红楼》,却不是因为宝黛的爱情。

    说来很奇怪,女人喜欢看《红楼》多数是因为爱情的份额居多,但是从小看《红楼》却是因为那份曲终人散的悲凉。

    家庭的起落对现在已经成年的我影响越来越淡了,但是白茫茫的大地一片,宝玉失魂落魄的颠倒步履,熙凤风雪压顶的凄厉呼喊却始终是难以忘却的记忆,心里的某个地方,不经意的仍然会疼。

    宝玉出家前手中的那盏破马灯还在风中瑟瑟吧,青灯古佛,何必历尽世间的苦方才想起那句遥远的阿弥陀佛。

    只是在这场巨变之前,一缕香魂已黯然而逝,含着悲,含着怨,含着满腔对爱的无奈,黛玉怒焚其终生心血凝就的诗稿,咯血而死,正是应了她中秋赏月自对的诗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一个女人该为爱情付出多少?

    我不认可很多人对黛玉的评价,黛玉的清高在现在的社会的确几无立身之地,可是黛玉对待感情的真和痴又有几人能够承担?况其才华又有几人能比?只是她的心更敏感更细腻罢了。

    矫揉造作,使小性,爱耍小心眼,这只是女性的某些特质而已,难道这个世界都要让女人变得象男人一样才有趣吗?这个世界设立了男人和女人,每种人类就应该认同自己的特点,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大家都看得赏心悦目不是很好吗?所以女人的精致无可厚非,女人的女人气更是理所当然。

    只是黛玉心里的苦无人可知。

    红评家总是认为黛玉零落的身世、多病的弱躯是其忧郁的来源,其实我想说有些人可能生来即带有某些特质的,无可逃脱,就像尼采的母亲所说:尼采出生的时候眼睛里含满了全人类的悲哀。这样的孩子,这样的眼神。黛玉的冷和傲是其与生俱来的天赋,只是这个天赋让她饱偿了爱情的苦。面对喜欢的人矜持不前,表面上一湖春水波澜不兴,但是内心的爱却是要化为泪浸湿鲛绡,化为血染透白绫。

    青春少女的爱,纯真的不能碰,却也伤的不忍回首。

    16岁的花季少女,纷繁芜杂,一样忧郁的眼神,一样骄傲的外表,到了30岁后的历经人事,沧桑几遍,褪去了青涩的外壳,多的是对人生的感悟和豁达。只是黛玉没有走出来,黛玉选择了黄土一抔掩风流,不管她的锦囊收得了多少落红艳骨,世界尽头的香丘林妹妹随之而去了。

    只落得俗人还在这世间游。红尘万丈,怎一个断字2020了得。

    黛玉焚稿读后感(二)

    看了很多遍的红楼,以前总是觉得林黛玉的一生是那么的凄凉,总也不忍看后几回中的黛玉焚稿,宝玉成亲。觉得那么残忍的结局,知道就够了,不想一遍遍去复习那种伤心。

    前些日子看了一本清代人

  • 5、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1】

    俗话说:文如其人。

    读曾国藩的家书,好像听见他在耳边娓娓道来,看不到丝毫厚黑、狡诈,也不会觉得他是一个政治家。

    家书从曾国藩由翰林院庶吉士初授官职到去世前不久,跨越近三十年。

    除了思想渐趋成熟外,他的志趣仍然和少年读书时一样,始终以读书人自居,这决定了他对周围事物的看法,也成为他一生成功的基石。

    他在信中表述的对为学、作文、历史等等的认识,有很多经验值得后人学习,按现在的话说,即是他有非常好的和领悟能力。

    他科举出身,却深得教育大义,更加强调灵活大气、坚挺的文风。

    他在家书中对自己官场得失谈的较少,而始终牵挂在心的是少年时学习的误区,如字体、天文等,这几乎成为他一生的遗憾。

    同时,他官学并举,胸怀大略,时时刻刻警戒自己:做官清廉、做人谦逊、做事勤劳。

    对弟弟、儿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功夫力透纸背,非一般官宦人家所能及。

    感受最深的,是他作为过来人对以前每个阶段读书方法和效果的。

    他的方法积极向上,深得儒家精神熏陶。

    开始认为自己学术修养已经可以了,可是准备写书时又认识到基础不扎实、涉及面窄,还远远没有达到总结前人经验后再提炼的地步。

    他讲究做人与作文融会贯通,特别强调读书的意会和对人的教化作用,教导儿子“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志事不同,而其豁达光明之胸大略相同。

    以诗言之,必先有豁达光明之识,而后有恬然冲融之趣”,“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于陶诗之识度不能领会,试取其诗反复读之,若能窥其胸襟之广大,寄托之遥深,则知此公于圣贤豪杰皆已登堂入室”。

    对科举考试,他评论道:只有文丑而侥幸者,断无文佳而埋没者;针对弟弟们的考试失利,建议他们从自身找问题,而不是徇私,到主考官面前说情。

    他总结了为学初始阶段模仿和积累的必要,“收效较速,取径较便”。

    对于通用学习方法,他谈到“看生书宜求速,温旧书宜求熟,习字宜有恒,作文宜苦思”。

    读经之法在于“耐”字,一句不通,不看下句;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于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

    他感叹少年十五、六岁是人生长、读书的关键时期,自己到三十岁时方悟出文理之意,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引以为重的知识。

    除了读书习字之外,曾国藩也提到了修身养性、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

    姑且不论他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是非功过,仅从个人角度来看,历史上轰轰烈烈、建功立名的人物能做到功成而

  • 6、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

    近日,拜读了张宏杰先生的《曾国藩传》,感慨良多。纵观曾公之一生,从科举“七不中”到翰林帝师,一介书生,草创湘军,平内乱,几经生死,倡洋务,开眼看世界。立德、立功、立言、为师、为将、为相,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名满天下人不妒,功高盖主主不疑,无愧千古完人。曾公之智慧值得终身学习领悟,我年少浅薄,妄自分享两点个人体会。 一是下笨功夫。“大道至简”,“天道忌巧,去伪守拙”、“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结硬寨,打呆仗”是曾公大智慧的最好体现。要终生保持“笨小孩”的空杯心态,下笨功夫,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平凡,不走捷径,不学投机取巧,不计较眼前得失,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用恒心和毅力扎实走好每一步。保持韧性,日拱一卒,死磕到底,终能星火燎原、水滴石穿。 二是心诚。“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有善念,方得始终”、“其身正,不令而行”,心诚要有必胜的理想信念,更要有真诚待人的坦荡从容。曾公之一生,光明磊落,心胸豁达,内圣外王,把一个“仁”字发挥到了极致。不耍小聪明,不阳奉阴违,不两面三刀,学会感恩,有包容万物之心,保持一份善念,恪守君子之道,精诚所至,方能金石为开。(景天宇)

  • 7、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至今190余年里,其后世子孙中大师级人才辈出,遍布海内外。曾国藩的家教或许给出了答案。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什么是曾国藩所说的君子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已有定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皆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愚人不足为社会患,小人却是社会的大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振聋发聩,值得我们深省呀。

    在阅读整本书以后,我有了几方面的体会:

    第一, 读书习字依旧为修身之本。

    第二,读书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我认为,在阅读新书的同时,也应倡导读些旧书,尤其要读古人有关怎样读书的著作。不论读何种书籍,都要坚持做到: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我认为,所谓有志,就是不甘为人后,应争先恐后;所谓有识,就是知识学问无尽头,不能井底蛙观天;所谓恒,就是读书有恒心,雷打不动,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成事。

    无论何书,总顺从首至尾通看一遍,不然乱翻几页,摘抄几篇,而此书大局精处茫然不知。这不是个简单的学习方法,它的深层意义是:一个人的知识是时间的积累;没时间的堆积,熟读书中的知识,就不可能透彻了解和系统掌握书中的要领,得到完整的知识。读书要专,还在于读书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这样才能掌握书中的全局,明了书中的精处。读诗,也是古人掌

  • 8、 《曾国藩血祭》读书笔记

    《曾国藩血祭》读书笔记一

    最近,我读了一本叫《曾国藩-血祭》的书。

    “远远地看到家门口素灯高挂,魂幡飘摇,曾国藩悲痛万分,他三步并作两步朝大门口奔去。三道大门早已全部打开,曾府老少数十人一律站在中门两旁。曾国藩一眼看见父亲拄着拐杖站在正中,便不顾一切地跑上前去,双膝跪在父亲面前,语声哽咽地说:“不孝儿来迟了……” 话未说完,眼泪早已一串串流下来。”

    “正是要自己办大事的时候,为何如此瞻前顾后、疑虑重重呢?”“世无艰难,何来人杰?”

    我看出:曾国藩非常孝顺,这可以从“远远地看到家门口素灯高挂,魂幡飘摇,曾国藩悲痛万分,他三步并作两步朝大门口奔去。三道大门早已全部打开,曾府老少数十人一律站在中门两旁。曾国藩一眼看见父亲拄着拐杖站在正中,便不顾一切地跑上前去,双膝跪在父亲面前,语声哽咽地说:“不孝儿来迟了……” 话未说完,眼泪早已一串串流下来。”看出。

    曾国藩有决心战胜困难,从“世无艰难,何来人杰?”可以看出。

    如果曾国藩不孝顺,那他就不会悲痛万分,如果这样,他的母亲在九泉之下也不得安宁。

    如果曾国藩没决心,那他就不会成为清代的著名将领。

    我要像曾国藩那样孝敬父母、有决心战胜困难。我会帮父母分担家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会对自己说“世无艰难,何来人杰?”,这样,我会有战胜困难的勇气。

    曾国藩孝敬父母、决心战胜困难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曾国藩血祭》读书笔记二

    昨晚读完了这部长篇历史小说的第一部,心里很沉重。我对于主人公曾国藩的认识:除了对他对太平军采用的酷刑极为不认同,让人心惊胆颤非人性的折磨。其他挺赞赏这个人,他是一个胸有大志建功立业,刻苦致学修身,二袖清风为官。

    看他的成长之路真是不容易啊!从他办团练说起,负出的辛苦自不必说,单说遭遇到的种种阻力就非常人所能承受的,看清朝时官场的腐败,想到当下的官员,这个历史真是源远流长,那么多官员在其位不谋其政,不仅饱私馕,而且还心术不正,还要做别人的拦路虎.....

    本书叙事很客观,文中多处赞赏太平军的将领,象石达开。也表述了,太平军起义也是原自清政府的无能,百姓的生活穷困潦倒。但是随着太平军的节节胜利,内部出现了争权夺势的残酷斗争,杨秀清逼宫洪秀全不成,反而被北王韦昌辉和燕王秦日纲杀死,而且连带家人及部下2万余人被斩,演出了中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一幕内讧惨剧。真是心疼啊!!!

    读此书,也看出曾国藩的爱才,事实

  • 9、 《曾国藩胡雪岩》读书笔记
    学校提倡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让教师在读书中提高个人修养,我深表赞同,也身得其益。寒假其间难得有大块时间,读了几本闲书,试想让自己即充实一下,又能找到些许感悟或是灵感。其中《曾国藩胡雪岩》一书让我感慨颇多。 曾国藩和胡雪岩都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多得的异类。他们都是普通的农家子弟,但到底是什么使他们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呢?是天资?是努力?还是机运?看完此书不禁一番感叹 曾国藩起势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起义之时,他正因母丧归乡。因为深知清政府腐朽无力,他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在家乡建立了湘军。后来,他以湘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因此被封为一等勇毅侯,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但他并不因此而骄傲,自己牢记锋芒之害,始终把不为人先的教训当作做人的一大策略。他曾在父亲居丧期间向朝廷要巡抚之位遭到拒绝,几乎断送了自己的前程;为了保护起家资本,他四次违抗朝廷圣旨,甚至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老师吴文镕被击败而见死不救。正因为吃过亏,曾国藩开始藏锋克己,不让自己张扬,并把制服脾气称作降龙伏虎,去掉了自负和自傲这两大弱点。曾国藩也常说天道忌巧,即凡事都要下笨功夫,所以,他的读书不二法则是:一书未完,不看他书。富贵之后,他将自己的俸禄长年供给家乡的三百多户人家,对自己的子孙却要求自食其力,不使佣人。 胡雪岩则因幼时家贫,曾帮人放牛为生,还在杭州钱庄当过跑街伙计。历经努力,他由钱庄伙计一跃成为显赫一时的红顶商人,构筑了以钱庄、当铺为依托的金融网,开了药店、丝栈。他经营的药店胡庆馀堂的资本一度发展到高达280万两银子之巨,与北京的百年老字号同仁堂南北相辉映,被美誉北有同仁堂,南有庆馀堂,在中国药业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笔。更鲜为人知的是,杨乃武与小白菜昭雪案,正是胡雪岩行侠仗义仁厚之心的杰作。他的义声善名因此深入人心。他既与洋人做生意,也与洋人打商战,他高价购回流失在日本的中国文物,体现了拳拳爱国之心。 他们之所以能在常人之中脱颖而出,得益于他们处世及经商的绝学,这些绝学是他们对人生成败得失的总结。反映他们对传统智慧的独特应用,体现了他们对人生现实的深刻感悟。我想这可能就是个人原则与坚持的结果吧。联系自己工作实际,深感学习与总结,反思与探索,感悟与启迪,是助人修养提高、升华的有效方法和良好习惯吧!

  • 10、 曾国藩血祭读书笔记

    近日从图书馆借阅了唐浩明先生所著的历史小说《曾国藩》三部中的第一部《血祭》。这部小说以丰繁的史料、富有湖南特色的语言真实地、艺术地再现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中兴名臣曾国藩。看完第一部后,心绪久久沉浸在书中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急切的想要借阅第二部《野焚》和第三部《黑雨》一睹为快。第一部《血祭》主要介绍了曾国藩在母亲逝世后,回家丁忧创立湘军(此时还只能称湘勇),并与太平天国起义军初步会战的经历。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湖南湘乡人,少年苦读,追求功名。他出生于耕读之家,家境殷实,家风淳朴,耕田得以养家糊口,读书则是为了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其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操持家业,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熟读诗书,曾国藩做为长子长孙自然受两位的影响颇深。曾家以勤俭持家,受影响,曾国藩自小养成了勤快的习惯,不贪睡,爱读书。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后来又去异地拜师求学,刻苦读书。

    在27岁时,他考中了同进士,从此之后,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后来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

    位列二品官位期间,奉旨付江西担任乡试主考官时,母亲逝世,曾国藩中途回乡,为母丁忧。在丁忧期间,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曾国藩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军。湘军在曾国藩的带领下,逐渐成为绞杀太平天国运动的中坚力量,并与朝廷的八旗、绿营,其他地方武装,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此时,曾国藩也达到了他事业的高峰,奠定了他中兴第一名臣的地位。

    回顾曾国藩的一生,他能成为晚清中兴之名臣,为后人广为传谈的名人,与其的家庭、社会以及自身的修养、努力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是勤奋。曾国藩勤奋刻苦,不仅表现在其求学生涯,当其位居要职时,还坚持每日读书,每日自省,修身养性,韬光养晦,终成大器。

    其次能够团结和笼络一帮人,协助自己共成大业。曾国藩拜军机大臣穆彰阿为师,后来又拜官文为师,为其仕途铺平道路;结识刘蓉、郭嵩焘、胡林翼、罗泽南等朋友,又有李鸿章、左宗棠、塔齐布、曾国荃等人,为其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冲

  • 2019-11-12

  • 2023-04-20

  • 2019-11-12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1-12

  • 2019-11-06

  • 2021-10-09

  • 2022-05-07

  • 2019-10-11

  • 2019-10-29

  • 2019-10-29

  • 2021-09-11

  • 2019-11-12

  • 2022-02-04

  • 2019-09-25

  • 2019-10-29

  • 2019-11-12

  • 2019-10-29

  • 2019-11-12

  • 2019-11-12

  • 2021-09-11

  • 2019-10-29

  • 2019-10-29

  • 2022-06-28

  • 2019-11-12

  • 2023-03-21

  • 2019-10-29

  • 2021-10-27

  • 2023-06-03

  • 2019-10-11

  • 2021-07-26

  • 2019-09-20

  • 2021-10-27

  • 2019-09-28

  • 2019-10-29

  • 2022-09-15

  • 2023-03-13

  • 2019-09-20

曾国藩野焚读书分享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曾国藩野焚读书分享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曾国藩野焚读书分享、2024曾国藩野焚读书分享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