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曾国藩传读后感 > 地图 > 曾国藩传读后感,2024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相关栏目
曾国藩传读后感热门栏目
曾国藩传读后感推荐
曾国藩传读后感

(共 9494 篇)

  • 1、 《曾国藩传》读后感精选

    一本好书,就像新的世界,让我们沉浸其中,废寝忘食,读完作品,我们能学到许多。反思的同时不禁想要记录下来,用以警醒自己,你是否了解一些很好的读后感都是怎样写成的呢?出于您的需要,读后感大全编辑为您提供《曾国藩传》读后感,希望本文能给您提供借鉴!

    《曾国藩传》读后感 篇1

    终于耗时一年,磕磕绊绊的才读完这部密密麻麻写满1200多页纸的长篇小说。这么久才读完,并非全部因为妈妈说的那样,读的仔细,并时有笔记。诚实的说,这两本书大部分是在火车上读完的,在家静下来的时候到很少读了,因为有更多急需去读的东西。

    这本书是老爹强烈推荐。他如此强烈的推荐,甚至于,有一段时间,天天谈话不离《曾国藩》,搞得我甚是抵触。我对于这个事是这么看的:《曾国藩》这本书与它的主人公确实在历史长河中名流千古,读一读确实有必要,也一定有益于修生养性。但除了《曾》就是《曾》的这么劝,只能说明我换一种委婉的说话吧。比如,偶然有一次,我吃了一次肯德基,美味可口,便深信肯德基的烤鸡是世上最棒的烤鸡,所以我每次吃饭都推荐人们去那吃;可是直到有一天,我来了澳大利亚,各式各样的烤鸡数不胜数,我便惊醒,以前那么强烈的追逐的东西,也不过是茫茫美食中的冰山一角罢了。远了不说,与曾文正公同时代的豪杰不胜枚举:张之洞,李鸿章,左宗棠与曾文正公同称晚清四大名臣,他们每个人都各领风骚,每一个人的经历和成就都值得学习。而固步于曾文正公一人,无疑将对于史集认识的局限和粗浅暴露无遗。读完《曾》只是很平凡的一步,没什么好炫耀的。我读了,不代表我就能功成名就;我不读,也不至于就一事无成。希望老爹能对我的话有个深刻的认识,以后不要再看完于丹就建议我读《论语》(悉闻于丹在北大被学生们哄下台,心情极为爽朗),看完易中天就建议我读《三国演义》,自己读完《曾国藩》就马上如获至宝般的建议我也赶紧读您不也是将近知天命之年才重新又读的么?我能鄙视一下而立之年却没有读过《曾国藩》的小王同志么?我不能,因为那时候有那时候读的书。曾文正公有许多关于教育晚辈和齐家治国的思想,这对于一个连女朋友都没有的我,显得很急切么?读完了这本书,我反倒希望老爹能从中获取许多对待自身、亲人和朋友的领悟。我随便举一个例子:曾文正公说,正人先正己,就这么一句,就够王主任您回味无穷的了。

    《曾国藩传》读后感 篇2

    真正的聪明人,是敢下笨功夫的人。

    如果你总觉得自己不聪明,什么都学

  • 2、 [荐]《曾国藩传》读后感集锦

    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阅读是人数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通过写一篇作品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悟正当其时,我们该如何去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荐]《曾国藩传》读后感集锦》,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曾国藩传》读后感 篇1

    我们组本月同读一本书的书籍曾国藩传的读后感,有几个点给大家分享一下!

    作为市场部的负责人来说呢,平常因为我周围有太多的聪明人,他们有机敏的反应能力,总是能舌灿莲花,镇定自若,对答如流,面对这些人,有时候总觉得自己的脑子不够用,内心也有时候会感到沮丧。而曾国藩这本书让我看到,我们刘总也曾经提出过:只要能够坚持做正确的事情,每一天都朝着自己的目标去改进,时间会给你回报的。这本曾国藩传,讲述的就是曾国藩从少年时代开始,他的跌宕起伏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他不断追求的精神。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对于曾国藩,他的人生价值观就是“做圣人”。

    圣贤者,首先为圣,圣者就是一种近乎完美的状态,曾国藩不断的追求这种状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品德,自己有为所欲为的想法的时候,就自我谴责自己。当自己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成绩而沾沾自喜的时候,就自我批评、自我反省,向着自身完美不断地努力。他一直都在不断的自我反省,曾国藩谨言慎行,孝顺父母,疼爱弟兄,也成为了儒林人士的楷模和典范。

    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及大环境中看曾国藩,说到底他也是凡人,并非“完人”。正所谓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心不狠,不足以做湘军统帅;不虚伪,不足以在腐败的官场立足。但即使他身处时代洪流,依然严于律己,勤学于思,时刻反省,而这也正是我非常欠缺的。

    他恪守“三纲五常”之道,认为“君虽不仁,臣不可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

    他讲到的“以礼自治,以礼治人”,让我明白若想以礼治人,必须要先自治。

    他讲到的“执两用中”,让我明白做事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宜的办法。

    他讲到的“持盈保泰”,让我明白在富贵极盛的时候要小心谨慎,避免灾祸,才能够保持的住。

    他讲到的“刚柔相济”,让我明白刚强的和柔和的需要互相补充,才能让自己做的恰到好处。

    他还讲到了“勤、俭、谨、信”的自我修养,还有家训的“八本”、“八字”、“四条”、“四败”等等,让我看了又看,反复的思量。

    他让我明

  • 3、 关于曾国藩传读后感题目(1000字)

    常言道:“传屐朝寻药,分灯夜读书。”在学校,我们看过许多书,多数老师会让我们记录下读完一本书后的感想,用来记录自己当时阅读后的一些体会和感触,你有了解过读后感应该怎么写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曾国藩传读后感题目(10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曾国藩传读后感题目 篇1

    上学的时候教科书上讲他是个镇压革命的刽子手,高中时候很奇怪书店里摆的那么多国贼的书,真的好多呀,还灰糊糊的封皮,宛如历史垃圾的颜色,隐隐还知道和厚黑学搅和在一起,对于国贼和厚黑本人都很不感冒,出于反感一直没有想过要读。

    后来渐渐明白所谓的太平天国运动不过是一场残暴的杀人运动,洪秀全荒淫无耻,他建立的暴政只怕比满清贵族更加可怕。渐渐改变了看法,也许曾国藩是个值得了解的人物,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这本马东玉教授所着的《曾国藩本传》。

    原来他的本行是个大学士,出身寒微,生性淳朴,自幼苦读,才思聪颖,中举后中进士,勤学不辍,有人称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理学大师,而且由于在京颇着清望,得到朝野的一致认可,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如果没有京官以后的对抗太平军,他或者成就一代大儒。

    之后白手起家,在八旗兵、绿营兵之外筹建地方武装,初战大败,投水自尽被救起,之后的战事胜多负少,在八旗兵、绿营兵一触即溃的危机关头扭转了形势,步步为营,逐步压缩了太平军的空间。

    但是,因为湘军是团练武装,打出湖南以后更加无依无靠,曾虽为中央二品大员,但并无地方实权,粮饷兵源到处有求于人,官场腐败、彼此扯皮,皇帝又担心他权力过大处处掣肘,几年下来受尽了气,难以尽述。愤而借父丧委军家居一年半,开始的时候整日漫骂,书中说:自入仕途,以孔孟入世救世,对自身的修养严厉酷冷,一丝不苟;对社会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坚定胸怀。持身严谨,奋发向上,关心国事,留心民情,因而赢得君王信任和同僚的尊崇,十年京官春风得意。正是抱有这种信念,以一文官而白手建军、治军,5年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出生入死。但是,为什么皇上反而不信任?为什么上至枢垣,下至府县,都那么忌恨自己?心中苦闷抑郁。

    后通过阅读道家的着作,大有感悟,发现:同样为人处事,孔孟主张直率、诚实,而申韩(申不害、韩非)等法家却主张以强碰强,硬对硬,老庄则主张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弱反而能强,柔则是至刚。

  • 4、 曾国藩传读后感(960字)

    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优秀的书籍后,内心都一定会有所触动。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后的想法写下来。读后感是阅读一本书之后,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记录。值得收藏点赞的读后感范文有哪些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曾国藩传读后感(960字)”,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曾国藩传读后感【篇一】

    草草翻阅,其实没太看进去。不是想看的版本,又没有半路弃书的习惯。每章节都看了一些,大概对曾国藩有些印象。上学的时候对他很感兴趣,通读下来,感觉他真的是严于律己的一个政治家,军事家。虽然一介文人,却心思极为缜密。无论为人,为官,治学,治家,用人,都有一套自己的原则,很严谨,单纯看他人物性格方面,很是佩服。但是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功过各一半,功劳方面开创了新学的局面,为以后中国提拔出了第一批科研人才。过的方面,按史书上说,剿灭了太平天国的起义。但是,我个人觉得太平天国的后期领导人也很封建奢靡。所以,也不算什么过失。毕竟他是生在封建社会效忠皇帝等于爱国的年代。最后还想说,能啃下这本书的人野心一定不小,我是看不下去了[偷笑]

    曾国藩传读后感【篇二】

    上学的时候教科书上讲他是个镇压革命的刽子手,高中时候很奇怪书店里摆的那么多国贼的书,真的好多呀,还灰糊糊的封皮,宛如历史垃圾的颜色,隐隐还知道和厚黑学搅和在一起,对于国贼和厚黑本人都很不感冒,出于反感一直没有想过要读。

    后来渐渐明白所谓的太平天国运动不过是一场残暴的杀人运动,洪秀全荒淫无耻,他建立的暴政只怕比满清贵族更加可怕。渐渐改变了看法,也许曾国藩是个值得了解的人物,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这本马东玉教授所着的《曾国藩本传》。

    原来他的本行是个大学士,出身寒微,生性淳朴,自幼苦读,才思聪颖,中举后中进士,勤学不辍,有人称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理学大师,而且由于在京颇着清望,得到朝野的一致认可,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如果没有京官以后的对抗太平军,他或者成就一代大儒。

    之后白手起家,在八旗兵、绿营兵之外筹建地方武装,初战大败,投水自尽被救起,之后的战事胜多负少,在八旗兵、绿营兵一触即溃的危机关头扭转了形势,步步为营,逐步压缩了太平军的空间。

    但是,因为湘军是团练武装,打出湖南以后更加无依无靠,曾虽为中央二品大员,但并无地方实权,粮饷兵源到处有求于人,官场腐败、彼

  • 5、 曾国藩读后感1000字(优选范文)

    每当请人推荐人生必看的阅读书籍时,《曾国藩》多数时候被提及。曾国藩通过超乎常人的不懈努力,终于达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境界,在实现人生理想的追梦征程中,他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更多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

    曾国藩在第6次科举失败之后,他认识到自己并没有一个与雄心相匹配的聪明的大脑。因此,他决定付出超人的努力弥补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但是不能用蛮力,他苦思冥想科举失败的原因,把自己的文章和他人同题作文相对比,经过反思总结,发现自己写的文章过于拘谨归重视,侧重局部打磨,但缺乏大气的贯通和整体的气势。

    曾国藩在长沙受辱后的第一反应是向皇上控告,但也知道这种做法行不通。经过几夜不眠的反思,曾国藩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好汉打脱牙和血吞。”他不再和长沙官场纠缠争辩,而是卷起铺盖带着自己磨来的湘军,前往僻静的衡阳打算练一只强劲的兵旅,打胜仗给大家看,那时候自会分出高下,这才是挽回面子最好的办法。

    曾国藩进翰林院后发现自己以前读的书基本都是应试教材,其他的书基本上没有看过,这让他翻陷入了深深的自卑当中。在认真研读了王阳明的传习录之后,曾国藩发现自己和这些圣人比起来,自己视野特别狭窄,而且境界很低劣。为了洗刷自己身上的鄙俗之气,曾国藩在30岁这年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为做圣人。不为圣贤便为禽兽。后来曾国藩就以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

    鸦片战争让中国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颠覆性的打击,从内部看腐败已经渗透到帝国机体的每一个细胞,四肢五脏无不腐烂,太平天国起义也正在酝酿之中,可是大清朝的高官们却都在混日子。曾国藩特别着急,而且很痛恨这种污浊混沌的官场风气,但是他却无能为力,所以他深感郁闷、难受。咸丰皇帝登基之初还是很看好曾国藩的,曾国藩也是想要多为国家出力,为此给皇帝上了奏折,直接批判了皇帝的三条缺点,他希望皇帝幡然猛醒。不料得罪了咸丰皇帝,还把同事们也都给得罪了,曾国藩在咸丰二年几乎成了人人唾骂的人物。

    一心想首战必胜的曾国藩却在靖港迎来了首战惨败。自己亲手训练出的士兵在靖港表现如此,那么想来攻打湘潭的那一支表现也好不到哪里去,眼看几年来的心血,平生的时光,转瞬之间化为乌有,曾国藩痛苦万分,他既羞愧又沮丧,当时船只经过铜官渡时,他一步跨出窗,扑通跳到水中。后来被护卫们救上来以后。身上的衣服是衣服,怎么也不脱下来?他不吃不喝,不洗头不洗脸,而是坐在那里奋笔疾书起草一折,也就是写给皇帝的遗书,打算再找

  • 6、 曾国藩传读后感800字(精选)

    初中读历史的时候,学习过晚清历史,曾国藩这个名字,给我印象就是卖国贼。随着年岁增长,逐渐对他有了更多认识,于是乎有兴趣了解一下他的事迹。

    读后感大全网专门为您提供免费的读后感优质模板,如转载请标明来源。https://www.dhb100.com/

    出身寒微,修身律己

    曾国藩出身在湖南的小富农家庭,祖父辈有意识培养子孙学习。曾国藩不算天资聪慧,但勤奋好学,27岁中进士得道光帝赏识进翰林,从此成为京官。清朝晚期当官俸禄低,但是有各种灰色收入渠道,京官其实没地方官好当。京官在当时各种宴请拜访纳财,曾国藩为官清廉而与同袍格格不入,最终被挤兑。不过这不阻碍他在官场的升迁。

    转文投武

    1851年洪秀全太平军起事,开启了浩浩荡荡的反清运动。曾国藩以侍郎京官身份尴尬地组建湘军,抵御太平军。毫无实权又缺钱情况下,凭借人脉和得力助手组建骁勇善战的湘军水陆两军。最终以攻占太平天国天京城结束十几年的戎马生涯,熬费身体,可谓鞠躬尽瘁。

    眼明心彻,深谙为臣之道

    曾国藩毕竟是汉人,尽管清政府表面重用汉人,但政权核心仍对汉人不信任。有能力的汉人官员,在慈禧眼里都是工具。曾国藩为官也深谙揣测上面的心意,自撤湘军以表忠心。

    主办洋务

    曾国藩意识到西学的先进,从小接受儒家思想的文人有此等思想觉悟和眼光值得称赞。寻找人才、从海外购置机器、创办工厂等等过程,曾国藩最终体会到人才紧缺的难处,因此派遣聪慧学生留学,以技术知识振兴满目疮痍的清朝。

    沦为卖国贼

    晚清国力空虚,洋人列强纷纷想要瓜分肥猪肉,但并无夺取清政府政权之意。各地均有洋人插足,部分外国势力借教会以传教之名行洗脑、强占利益之实。各地均有民众反抗教会的事件,称为教案。其中天津教案最为轰动,因为其涉及了洋人官员死伤。清政府派曾国藩办理此事,又要抚民又要安洋人,难题,怎么做其实都会得罪其中一方。无论派何人处理这事均不好办,曾国藩作为清朝高官,这个锅替清政府背上了,结果是背上了卖国贼骂名,以往在文人心中的良好形象也一朝败坏。其后因身体劳累病情加重,回任两江总督终止了在天津教案的署理任务。

    总结曾国藩一生的事迹,我认为他为官清廉,识时务,善于结交得力人才,能助力自己发展,关键时刻能救自己一命。可是儒家思想始终束缚了他,如果起义运动有曾国藩此等人才,是否历史会改写?

    《曾国藩传》,今天我有幸读到这本书,受益匪浅。是什么让中国近代两位历史大人物毛泽东和蒋介

  • 7、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600字

    因上周外出培训,很遗憾没能观看人劳科组织的《曾国藩家训》视频学习,自己随后在图书馆借阅了《曾国藩家训》一书认真阅读。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曾国藩家训》有“千古第一家训”之称,其修身之道、修心之道、劝学之道、交友之道、兴家之道中不乏精粹,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传播好家风、家训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身处于浮躁的社会,很难再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直到邂逅《曾国藩家训》,虽时隔二百余年,曾国藩的言语和精神仍熠熠生辉,能够照亮我们日益阴霾的内心。

    《曾国藩家训》其主要内容多为曾国藩写给自己的弟兄的信函。修身要勤、兴家要勤、读书要勤、修心要谦、交友要谦、兴家要谦,字里行间感受最深的莫过于一个勤字和一个谦字。

    而我们现在的年轻人,离“勤”好像越来越远了。喜欢睡懒觉、运动越来越少、没看过的书越来越多。身体日益臃肿而脑袋空空,每天忙忙碌碌,但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却发现什么都没有留下,顿时觉得很空虚。扪心自问,我们已经有多久没有学习了、多长时候没有运动了,又有多少次在“回头觉”中虚度光阴而不思进取呢?

    现在做什么事情都喜欢用自信来赞美自己,鼓励自己。甚至有的人把悠悠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的“谦虚”给遗忘了。新时代的人应该紧跟时代进步的节奏,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谦虚的人更受欢迎。因为谦虚中有一份真诚,有一份恭敬,有一份积极向上在其中。

    看了《曾国藩家训》一书,我懂得了要时刻反省自己,每天睡前好好回忆今天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有做错的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日子里不要再虚度光阴,珍惜美好时光,在岗位兢兢业业,奋力工作,为我矿的安全发展作出一份贡献。(王逸浩)

  • 8、 曾国藩传:做人做事之道读后感(3)篇

    书中介绍了曾国藩出生在一个注重读书家庭,出生时的不寻常及其长辈对他的厚望,后其本人中了进士。

    他认为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

    在与太平军斗争中,亲手组建了湘军,其用人识人及有效的管理,使他的军队让朝廷又爱又怕,在抗击太平军取得胜利后就不得不进行了大幅度裁员,朝廷对他的态度也是边用边防,使他不得志,并隐退江湖。

    再次出山是在后期抗击捻军时遭遇了失败,对他的打击不小。

    处理了扬州教案和天津教案,认识到了弱国无外交,开启了洋务运动先河。

    他一身为人谨慎,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做事原则性强,十分爱惜人才,对事物分析得透,处事看得远,立意高,对身边人关心爱护,教育子弟有不离八本和三致祥格言,留给子女有四条,即一是慎独则心安,二是主敬则身强,三是求仁则人悦,四是习劳则神钦。

    曾国藩科举n道光二十年,三十岁的曾国藩再次来到北京,参加翰林院的散馆考试。两年前,经过二十三年的寒窗苦读,七次考秀才、一次考举人、三次考进士的坎坷经历,曾氏终于考上进士,并点了翰林,成为那个时代最令人羡慕的幸运儿,并因此彻底改变他本人以至他那个“五六百年载,曾无人与于科目秀才之列”的曾氏家族。曾氏顺利通过散馆考试,被分发在翰林院做一个从七品的检讨。从七品固然衔小,检讨也固然位卑,但翰林院可是个“储才养望”的大好之地,朝廷中的大学士、尚书、侍郎,地方上的巡抚、藩司、臬台,绝大部分从这里走出。瞻望前程,真个是美好无限。何况翰林素有“天子文学侍从”的美誉,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近皇帝。一个生在偏僻乡村、世代务农的草根野民,能有如此出息,这是何等的不容易!n科举的胜利,也让这个素有大志不甘平庸的青年,平添一股强烈的自信与自许的情怀,以做国家栋梁为期待,并“遂然有效法前贤澄清天下之志”。这“澄清天下”,就是儒家信徒的最高目标:平天下。要实现这个目标,得有一个完整的程序。这个程序即《大学》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儒家圣贤看来,一个人先得把自身修炼好,然后再把家整治好。古代家庭一般三代同堂,许多人家第二代兄弟数人即便娶妻生子亦不分家,十多二十口人在一起生活,要治好家亦不易。治好家后再把所从事的公务办好,最后才谈得上澄清天下。修炼身心,充实才干,这是曾氏进入翰苑之后为远大理想的实现,而自我规划的两大任务。曾氏因此而面临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简单概括下曾国藩的一生,n1.通过结硬寨,打呆仗的方式打赢了太平军,中间有个重

  • 9、 《成事:冯唐品读曾国藩嘉言钞》读后感_1600字

    《成事:冯唐品读曾国藩嘉言钞》读后感1600字

    读冯唐《成事》悟曾国藩

    曾国藩是成事学的千古第一人,有理论,有实践,有才,有学,有识,有成,有败,有起伏,有轮回,有困扰,有心得。他还是一个传道者。立德、立功、立信、立言,在晚清风雨飘摇之际,能通过实干达到一段时间的中兴,靠的就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所以我们应该向历史上伟大的管理者ceo学习,在管理方面我个人价值观比较认同的历史上的几个人,曹操、王阳明和曾国藩,曹操的管理我觉得特别开明,特别包容,和现在互联网公司对于人才引进计划和管理方面很相似,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给予一定的发展空间和晋升通道。

    王阳明在明朝暗无天日,迂腐的社会大背景下,被贬后能龙场悟道,把逆境升华成知行合一的心学,值得我们一生学习和践行,因为人生之路总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坎,有一个豁达淡然的态度非常重要。

    曾国藩我觉得是非常靠谱的实干家和ceo了,事不拖,话不多,人不作,通过实干兴邦,和我对于管理者的价值观非常匹配,我也认同这样的做事理念和风格。

    我们虽然不能成为这么厉害的人,但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修炼和学习去提升,让自己变得更好一些。

    就像冯唐在书里说的一样,成事是有套路,是可以学习的,只是需要我们一生去践行,一生去修炼。如果不是冯唐的这本书,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解析,我自己的文言文功底确实是看的有些吃力。

    冯唐也是一个怪才,人生经历实属精彩,要不是看了书名《万物生长》和锵锵三人行上的谈话以及那句风靡网络的“春风十里不如你”我确实不知道冯唐是谁,确实有点孤陋寡闻了。

    一看是冯唐解析的,应该很有趣,毕竟段子手名不虚传,幽默风趣,同时又对读者认真负责,不像王朔,太文绉绉了,没有点文化读不明白的,不过电视剧编的很有意思哈。

    之前朋友一直给推荐的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一直看不下去,个人觉得还是缘分未到,悟性不够,欠缺对于知识的元认知,而有些东西没有到达那个段位,确实拎不清,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我是有自知之明的,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确实目前是不知道。

    所以今天的分享也只是个人的一点点读书心得和写作行为的泛滥,并没有表达出某种有见地的观点,因为我确实没有达到那个水平,也怕传递错了价值观。

    目前读了一半,分享一下当下读完后,对我产生积极影响的几点:

    (1)耐冷耐苦,耐劳耐闲。

    忍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我确实很多时候沉不住气,容易冲动

  • 10、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_2200字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2200字

    写给驴拉磨思维方式的人 阅读历史,都是从今人的视角去看历史人物和事件的,难免会有偏差,但是同时代的人看同一人物同一件事就能一致吗?虽然我们不能全面地把握某一历史人物和事件,但是我们完全可以从某人某事的某一点某一面去汲取营养。 读《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就像几个好朋友坐在一起喝茶聊天,顺便说起了一位大家彼此都很熟悉的老朋友。人物生动完满,有血有肉有感情,非常亲切。我们不需要全面把握曾国藩,但他身上散发的优秀品质还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他不是那个时代最聪明的人,却做出比他聪明许多的人做不成的事。他不断修正自己的品质是不能被否定的。看看今人,有几个能修正自己? 福禄寿禧是多少代中国人追求的目标,走进中国南北东西各种各样的深宅大院,处处彰显着房主人人生追求的木雕砖雕都是以其为主题。然而,拥有了福禄寿,就一定能获得禧吗?这恐怕必须由自己的“心”说了算。 提起鲁迅,凭他笔下的阿q和祥林嫂就能归于伟大。天天无所事事,整日游游荡荡,常常把“小子打老子”挂在嘴边,快乐异常的阿q;逢人就讲自己的不幸,只强调自己的苦,不靠自己的力量而要借助神的力量改变自己的祥林嫂。这样的人现代社会并不少。 最近遇到几个与此相似的患者。第一位是个八十多岁的老爷子,因为头疼头晕严重失眠来寻求帮助,他每天会凭自己的心情给我下每天不同的医嘱,稍有不同意见,就会提高八度。他口口声声要与我沟通,但他只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听我的意见。他的所作所好像只是为了印证他的正确伟大。他可以批评我的医术低劣,但他的痛苦因他的行为而无法解除,那是不争的事实。另一位是将近五十岁的和尚。他右侧协肋部胀痛,怀疑自己腹部有异常组织,常常因焦虑而大汗淋漓。由于消瘦,通过腹壁可以触摸到脊柱,他把脊柱认为是异常的东西。各种正常的检查结果都不能消除他对疾病的恐惧。问诊的过程中,了解到,八岁随父母迁居于此。常年打闹不停的父母相继组成了新的家庭。他在十八九岁的时候,出家脱俗。他的身边聚集了许多像母亲一样的女居士。由于,接触的时间有限,不了解他出家脱俗的真正原因。但是,“做了和尚就能抛开尘世的烦恼”也许是他最初的想法。然而,人的烦恼怎么可能通过做和尚就能消除呢?这就像不想让草生长,用大石头压在草上,顽强的草依然会从石头下面长出来的。第三位是一个信佛的六十多岁的女性。她文化程度不高,直线思维,做事刻板,不会拐弯。认为

  • 2019-11-16

  • 2019-11-06

  • 2019-11-06

  • 2019-11-03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16

  • 2019-10-12

  • 2019-10-11

  • 2019-10-09

  • 2019-10-03

  • 2019-10-01

  • 2019-09-30

  • 2019-09-27

  • 2019-09-26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曾国藩传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曾国藩传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曾国藩传读后感、2024曾国藩传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